《集合与关系》PPT课件.ppt_第1页
《集合与关系》PPT课件.ppt_第2页
《集合与关系》PPT课件.ppt_第3页
《集合与关系》PPT课件.ppt_第4页
《集合与关系》PPT课件.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三章 集合与关系,为什么要研究集合?,3-1 集合的概念和表示方法,定义(集合set):把具有共同性质的一些对象汇集成一个整体,就构成一个集合,这些对象称为元素(element)或成员(member) 用大写英文字母A,B,C,表示集合 用小写英文字母a,b,c,表示元素 aA:表示a是A的元素,读作“a属于A” aA:表示a不是A的元素,读作“a不属于A”,3-1.1 有关集合的概念,n元集(n-set) : 有n个元素的集合称为n元集。 |A|: 表示集合A中的元素个数, A是n元集 |A|=n 0元集: 记作 1元集(或单元集),如a, b, 有限集 (finite set): |A|是有限数, |A|, 也叫有穷集,否则为无限集。,3-1.2 集合的表示方法,通常使用“列举法”和“叙述法” 两种方法来给出一个集合 (1)列举法(roster) 列出集合中的全体元素,元素之间用逗号分开,然后用花括号括起来,例如 A=a,b,c,d,x,y,z B=0,1,2,3,4,5,6,7,8,9 集合中的元素不规定顺序 C=2,1=1,2 集合中的元素各不相同 C=2,1,1,2=2,1,3-1.2 集合的表示方法,(2)叙述法(defining predicate) 用谓词P(x)表示“x具有性质P” ,用A=x|P(x) 表示元素具有性质 P 的集合A,如果P(b)为真,那么bA,否则bA。例如 P1 (x): x是英文字母 A=x|P1 (x)=x| x是英文字母 =a,b,c,d,x,y,z P2 (x): x是十进制数字 B=x|P2(x)= x|x是十进制数字 =0,1,2,3,4,5,6,7,8,9,两种表示法可以互相转化,例如:E=2,4,6,8, =x|x0且x是偶数 =x|x=2(k+1),k为非负整数 =2(k+1) | k为非负整数 两个集合相等的外延性原理: 两个集合A、B是相等的,当且仅当它们有相同的成员,记作A=B;否则记作AB 。 集合的元素还可以是一个集合。 例如:S=a,1,2,p,q,3-1.3 数的集合,N:自然数(natural numbers)集合 N=0,1,2,3, Z:整数(integers)集合 Z=0,1,2,=,-2,-1,0,1,2, Q:有理数(rational numbers)集合 R:实数(real numbers)集合 C:复数(complex numbers)集合,3-1.4 集合之间的关系,子集、相等、真子集; 空集、全集; 幂集、n元集、有限集;,(1)子集,定义 子集(subset): 设A、B是任意两个集合,如果A的每一个元素是B的成员,则称A为B的子集, 或说A包含于B, 或说B包含A, 记作AB,或BA。 AB (x)(xAxB) 若A不是B的子集, 则记作AB AB (x)(xAxB),证明AB x(xAxB)成立 证明:根据定义 AB (x)(xAxB) 则 AB (x)(xAxB) (x)(xA)(xB) (x)(xA)(xB) (x)(xAxB) 子集(举例) 设A=a,b,c,B=a,b,c,d,C=a,b,则 AB, CA, CB,定理3-1.1 集合A和集合B相等的充分必要条件是这两个集合互为子集。 A=B ABBA A=B (x)(xA xB) 证明 A=B ABBA (=定义) (x)(xAxB)(x)(xBxA) (定义) (x)(xAxB)(xBxA) (量词分配) (x)(xA xB) ( 等价式),包含()的性质:,1AA(自反性) 证明: AA(x)(xAxA) T 2若AB,且AB,则 BA(反对称性) 3若AB,且BC, 则AC(传递性) 证明: AB (x)(xAxB) x, xA xB (AB) xC (BC) (x)(xAxC), 即AC.,(2)真子集,定义 真子集(proper subset) 如果集合A的每一个元素都属于B,但集合B至少有一个元素不属于A,则称A为B的真子集,记作AB。 AB AB AB AB(x)(xAxB)(x)(xBxA),AB的含义:,AB (AB AB) (定义) (AB) (A=B) (德摩根律) x(xAxB) (A=B) (定义) AB (A=B) 含义:A不是B的子集或者A和B相等。,真包含()的性质,1AA (反自反性) 证明: A A AA AA TF F. 2若AB,则 BA (反对称性) 证明: (反证) 设BA, 则 AB AB AB AB (化简) BA BA BA BA 所以 AB BA A=B (=定义) 但是 AB AB AB AB (化简) 矛盾!,3若AB,且BC, 则AC (传递性) 证明: AB AB AB AB (化简), 同理 BC BC, 所以AC. 假设A=C, 则BCBA, 又AB, 故A=B, 此与AB矛盾, 所以AC. 所以, AC. #,(3)空集,定义 空集(empty set): 没有任何元素的集合是空集,记作 例如: xR|x2 +1=0 定理 对任意集合A空集是它的子集 也就是对任意集合A, A 证明: Ax(xxA) x(FxA)T. 对于每一个非空集合A,至少有两个不同的子集,A和,称为A的平凡子集。, 推论 空集是唯一的.(可作为讨论) 证明: 设1与 2都是空集, 则 12 21 1=2 . #,(4) 全集,定义 全集: 在一定范围内,如果所有集合均为某一集合的子集,则称这个集合是全集,记作E。 E=x | P(x) P(x),P(x)为任何谓词 全集是相对的, 视情况而定, 因此不唯一。 例如, 讨论(a,b)区间里的实数性质时, 可以选 E=(a,b), E=a,b), E=(a,b, E=a,b, E=(a,+), E=(-,+)等,(5)幂集,定义 幂集(power set) 给定集合A,由集合A的所有子集为元素组成的集合,称为A的幂集,记作P (A) P (A)=x|xA 注意: xP (A) xA 例如: A=a,b, P (A)=,a,b,a,b.,定理 如果有限集合A有n个元素,则幂集P (A)有2n个元素。 证明: 见课本第85页,利用二项式展开定理。,3-2集合的运算,2.1.1 定义 集合的交(intersection): 设任意两个集合A和B,由集合A和B的所有共同元素组成的集合S,称为A和B的交集,记作AB 。 S=AB = x | (xA) (xB) xAB (xA) (xB),例2: 设An=xR|0x1/n,n=1,2,则 A1 A2 An =,2.1.2 交集(举例),例1: 设An=xR|n-1xn,n=1,2,10,则 A1 A2 An=,0,2.1.3 不相交(disjoint),不相交:AB= 互不相交:设A1,A2,是可数多个集合, 若对于任意的ij, 都有AiAj=, 则说它们互不相交。 例: 设 An=xR|n-1xn, n=1,2,10, 则 A1,A2,是不相交的,2.1.4 集合交运算的性质,a) A A = A (幂等律) b) A = (零律) c) A E = A (同一律) d) A B = B A (交换律) e) (A B) C = A (B C) (结合律) 因为集合交运算满足结合律,故n个集合的交记为: n P=A1 A2 An = Ai i=1,2.2 集合的并,2.2.1 定义并集(union): 设任意两个集合A和B,由所有集合A和B的元素组成的集合S,称为A和B的并集,记作AB 。 S=AB = x | (xA) (xB) xAB (xA) (xB),例2: 设An=xR|0x1/n,n=1,2,则 A1 A2 An =,2.2.2 并集(举例),例1: 设An=xR|n-1xn,n=1,2,10,则 A1 A2 An=,0,10,0,1,2.2.3 集合并运算的性质,a) A A = A (幂等律) b) A = A (同一律) c) A E = E (零律) d) A B = B A (交换律) e) (A B) C = A (B C) (结合律) 因为集合并运算满足结合律,故n个集合的并记为: n P=A1A2 An = Ai i=1,2.3 集合的补相对补,2.3.1 定义补集相对补集(relative complement , difference set): 属于A而不属于B的全体元素组成的集合S,称为B对于A的补集相对补集, 记作A-B S=A-B = x | (xA) (xB) 2.3.2 定义绝对补(complement): 设E为全集,对任一集合A关于E的补E-A,称为集合A的绝对补,记作 A。 A=x|(xExA),2.4 集合的对称差,2.4.1 定义对称差 (symmetric difference): 属于A而不属于B, 或属于B而不属于A的全体元素组成的集合S, 称为A与B的对称差, 记作AB。 AB=x|(xAxB)(xAxB) AB=(A-B)(B-A)=(AB)-(AB),2.5 相对补、对称差 (举例),例: 设A=xR|0x2, B=xR|1x3,则 A-B= xR|0x1=0,1) B-A= xR|2x3=2,3) AB=xR|(0x1)(2x3)=0,1)2,3),2.6 集合运算的性质(集合恒等式),(1) 幂等律( idempotent laws) AA=A AA=A (2) 结合律(associative laws) (AB)C=A(BC) (AB)C=A(BC) (3) 交换律(commutative laws) AB=BA AB=BA,(4) 分配律(distributive laws) A(BC)=(AB)(AC) A(BC)=(AB)(AC) (5) 对合律(double complement law) A=A (6) 零律(dominance laws) AE=E A=,(7) 同一律(identity laws) A=A AE=A (8) 排中律(excluded middle) AA = E (9) 矛盾律(contradiction) AA = (10) 全补律 = E E = ,(11) 吸收律(absorption laws) A(AB)=A A(AB)=A (12) 德.摩根律( DeMorgans laws) (AB)=AB (AB)=AB (13) 补交转换律(difference as intersection) A-B=AB,2.7 集合恒等式证明(方法),(1)逻辑演算法: 利用逻辑等价式和逻辑推理规则 (2)集合演算法: 利用集合恒等式和已知的集合结论,(1)逻辑演算法(格式),题型: A=B. 证明: x, xA (?) xB A=B 证毕. 或证明: x, xA (?) xB . 另,x, xB (?) xA . A=B证毕.,题型: A B. 证明: x, xA (?) xB A B证毕.,例1:分配律(证明),A(BC)=(AB)(AC) 证明: x, xA(BC) xA x(BC) (定义) xA (xB xC) (定义) (xAxB)(xAxC) (命题逻辑分配律) (xAB)(xAC) (定义) x(AB)(AC) (定义) A(BC)=(AB)(AC)成立,例2:零律(证明),A = 证明: x, xA xA x (定义) xA F (定义) F (命题逻辑零律) A = 成立,例3. 排中律(证明),AA = E 证明: x, xAA xA xA (定义) xA xA (定义) xA (xA) (定义) T (命题逻辑排中律) AA = E 成立,(2) 集合演算法(格式),题型: A=B. 题型: AB. 证明: A 证明: A =(?) (?) =B B A=B. # AB. #,例1:吸收律(一式证明),A(AB)=A 证明: A(AB) = (AE)(AB) (同一律) = A(EB) (逆用分配律) = AE (零律) = A (同一律) A(AB)=A,例2:吸收律(二式证明),A(AB) = A 证明: A(AB) = (AA)(AB) (分配律) = A(AB) (幂等律) = A (吸收律第一式) A(AB) = A,(2) 集合演算法(格式)续,题型: AB 证明: AB (或AB) =(?) = A (或B) AB. # 说明: 化成=,题型: A=B 证明: () AB () A B A = B. # 说明: 把=分成与,AB=AAB AB=BAB,2.8 集合恒等式证明(举例),1. 基本集合恒等式 例如:补交转换律 A-B = AB 证明: x, xA-B xA xB xA xB x AB A-B = AB.,德摩根律的相对形式 A-(BC)=(A-B)(A-C) A-(BC)=(A-B)(A-C) 证明: A-(BC) = A(BC) (补交转换律) = A(BC) (德摩根律) = (AA)(BC) (幂等律) = (AB)(AC) (交换律,结合律) = (A-B)(B-A) (补交转换律). #,2. 对称差()的性质,(1) 交换律:AB=BA (2) 结合律:A(BC)=(AB)C (3) 分配律:A(BC)=(AB)(AC) (4) 同一律:A=A (5) 排中律:AA=E (6) AA= (7) AE=A,作业(3-1,3-2):,P85 (1) a), c) (6) b), c) P94 (5) a) 思考题 (8) (9) (11) b) 提示: 举例说明即可,3-3 包含排斥原理,集合的运算,可用于有限个元素的计数问题。 设A1,A2为有限集合,其元素个数分别记为|A1|,|A2|,根据集合运算的定义,显然以下各式成立。 |A1A2| |A1|+|A2| |A1A2|min( |A1|,|A2| ) |A1-A2| |A1|-|A2| |A1A2|= |A1|+|A2|-2 |A1A2|,3-3 包含排斥原理,定理3-3.1 设A1,A2为有限集合,其元素个数分别为|A1|,|A2|,则 |A1A2|= |A1|+|A2|- |A1A2| 证明:见P96 推理:对于任意三个有限集合A1,A2和A3,则 |A1A2 A3 |= |A1|+|A2| +|A3| - |A1A2| -|A1A3| - |A2A3|+ |A1A2 A3 |,3-3 包含排斥原理,定理3-3.2 见P97 例题1:P96 例题2:P97,作业(3-3),P100 (4),3-4 序偶与笛卡尔积,3-4.1 序偶(二元组) 定义序偶ordered pair: 由两个固定次序的客体 a,b组成的序列称为序偶,记作,其中a,b称为序偶的分量。 其中, a是第一元素, b是第二元素, 记作也记作(a,b)。 定理:序偶和 相等,当且仅当a=c 且b=d,即= (a=c)(b=d) 推论: ab ,3-4.2 三元组(ordered triple),定义三元组:=,c. 定义 n(2)元组: =,an. 定理: = ai = bi, i =1,2,n.,3-4.3 笛卡尔积(Cartesian product)及其性质,定义笛卡尔积:A和B为任意两个集合,若序偶的第一个成员是A的元素,第二个成员是B的元素,所有这样序偶的集合,称为A和B的笛卡尔积或直积,记为: AB=|(xA)(yB).,例1: A=,a, B=1,2,3. AB= ,. BA= ,. AA= , , , . BB= , , .,3-4.4 笛卡尔积的性质:,当|A|=m,|B|=n时,|AB|是多少? |AB|= mn,3-4.4 笛卡尔积的性质:,1. 非交换: AB BA (除非 A=B A= B=) 反例: A=1, B=2. AB=, BA=. 2. 非结合: (AB)C A(BC) (除非 A= B= C=) 反例: A=B=C=1. (AB)C=,1, A(BC)=.,3. 笛卡尔积分配律:(对或运算满足) (1) A(BC) = (AB)(AC) (2) A(BC) = (AB)(AC) (3) (BC)A = (BA)(CA) (4) (BC)A = (BA)(CA),3. 笛卡尔积分配律(证明(1) A(BC) = (AB)(AC). 证明: , A(BC) x A y (BC) x A (y B y C) (xAyB)(xAyC) (AB)(AC) (AB)(AC) A(BC) = (AB)(AC). #,4. 其他性质: 设A,B,C,D是任意集合, (1) 若A, 则ABAC BA CA BC(即书上的定理3-4.2) (2) AC BD ABCD.(即书上的定理3-4.3) (3) AB= A= B=,证明(1) 若A, 则ABAC BC. 证明: () 若 B=, 则 BC. 设 B, 由A, 设xA, y, yB, AB AC xAyC yC. BC ()若B=,则AB=AC. 设 B. , AB xAyB xAyC AC ABAC. #,3-4.5 推广:n维笛卡尔积,定义 n维笛卡尔积: A1A2An = | x1A1x2A2xn An AAA = An |Ai|=ni , i =1,2,n |A1A2An| = n1n2nn. n维笛卡尔积性质与2维笛卡尔积类似.,作业:,P104 (1) b) (2) (5),3-5关系及其表示,3-5.1关系的概念及记号 兄弟关系、长幼关系、同学关系、邻居关系,上下级关系等。 在数学上有大于关系、小于关系,整除关系。 例如:“3小于5”,“x大于y”, “点a在b与c之间”。 我们又知道序偶可以表达两个客体、三个客体或n个客体之间的联系,因此用序偶表达这个概念是非常自然的。,例如:火车票与座位之间有对号关系。 设X表示火车票的集合,Y表示座位的集合, 则对于任意的 xX 和 y Y, 必定有 x 与y有“对号”关系 x 与y没有“对号”关系。二者之一 令R表示“对号”关系, 则上述问题可以表示为 xRy 或 xRy 。,亦可表示为 R 或 R, 因此我们看到对号关系是序偶的集合。,定义关系: 二元关系(binary relation) , 简称关系,任一序偶的集合即确定了一个二元关系R, R中任一序偶 可记为 R或xRy。 不在R中的任一序偶 可记为 R 或xRy,例1: 在实数中关系“”可记作 “ ”=|x,y是实数且x y。 例2: R1=, R1是二元关系. 例3: A=,a,1 A不是关系.,二元关系的记号:,设R是二元关系, 则R x与y具有R关系 xRy。 对比: xRy (中缀(infix)记号) R (后缀(suffix)记号) R(x,y) (前缀(prefix)记号) 例如: 2 R 1 R 2 , R 5 R 4。,A到B的二元关系,也可定义关系为:设有任意两个集合A和B,直积AB的子集R称为A到B的二元关系。 R是A到B的二元关系 RAB RP (AB)(幂集) 若|A|=m, |B|=n, 则|AB|= mn , 故|P (AB)|=2mn,即A到B不同的二元关系共有2mn个,A到B的二元关系(举例),例: 设 A=a1,a2, B=b, 则A到B的二元关系共有221=4个: R1=, R2=, R3=, R4=, B到A的二元关系也有4个: R5=, R6=, R7=, R8=,。,A上的二元关系,定义 A上的二元关系: 是AA的任意子集。 R是A上的二元关系 RAA RP (AA)。 若|A|=m, 则|AA|=m2, 故|P (AA)|= 2 m2 ,即A上不同的二元关系共有2 m2个。,A上的二元关系(举例),例1: 设 A=a1,a2, 则A上的二元关系共有16个: R1 = , R2 = , R3 = , R4 = , R5 = , R6 = , , R7 = , , R8 = , ,R9 = , , R10 = , , R11 = , , R12 = , , R13 = , , R14 = , , , R15 = , , R16 = , 。,例2: 设 B=b, 则B上的二元关系共有2个: R1=, R2=. 例3: 设 C=a,b,c, 则C上的二元关系共有29=512个!,3-5.2 与二元关系有关的概念,对任意集合R, 可以定义: 前域定义域(domain): dom R = x | y (xRy) 值域(range): ran R = y | x(xRy) 域(field): FLD R = dom R ran R 前域定义域,值域,域图示见书106页例题1。,定义域,值域,域(举例),例: R1=a,b, R2=, R3=,. 当a,b不是序偶时, R1不是关系. dom R1=, ran R1=, FLD R1= dom R2=c,e, ran R2=d,f, FLDR2=c,d,e,f dom R3=1,3,5, ran R3=2,4,6, FLD R3=1,2,3,4,5,6.,3-5.3 一些特殊关系,设A是任意集合, 则可以定义A上的: 空关系(empty relation): 恒等关系(identity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