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7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南漳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20062020年) 南漳县人民政府 二九年十二月 1 前言 南漳位于湖北省西北部,汉水以南,荆山山脉东麓。东临宜城,西接保康,东北与襄阳为邻,西北同谷城接壤,南依远安,东南与荆门毗连。地理座标为东经111261129,北纬3113321。南漳县交通便利。305省道横贯东西,250、251省道纵穿境内。95%的村通公路。焦枝、汉丹铁路与之毗邻,与襄樊、老河口机场相距只有一百公里以内路程。全县版土面积385597.86公顷,辖10镇、1个管理区。2005年总人口58.39万人。 为贯彻“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节约集约用地制度,统筹全县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整治和保护,提高土地资源对南漳县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保障能力,根据襄樊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大纲(2006-2020年)和南漳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大纲(2006-2020年)所确定的土地利用控制指标,结合南漳县经济社会发展对土地利用的实际需求,制定南漳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 规划立足于南漳县土地资源供需状况和经济社会发展形势,确定了全县2006-2020年土地利用目标、土地利用结构调整方案、土地利用空间布局、土地利用重点任务、中心城区土地利用、土地整治重大工程和规划实施保障措施,是指导全县未来土地资源保护利用的重要依据。 目录 第一章 总 则1第二章 土地利用形势5第一节 土地利用现状5第二节 现行规划实施评价7第三节 发展的机遇与挑战8第三章 土地利用目标11第一节 社会经济发展定位11第二节 土地利用总体战略13第三节 土地利用规划目标14第四章 土地利用结构调整17第一节 调整原则17第二节 总体结构调整17第三节 农用地结构调整18第四节 建设用地结构调整20第五节 其他用地结构调整21第五章 统筹区域土地利用22第一节 土地利用布局调控22第二节 土地利用分区调控24第三节 镇级土地利用调控32第六章 保护和合理利用农用地35第一节 严格耕地保护35第二节 加强基本农田建设36第三节 提高耕地质量37第四节 推进土地开发整理38第五节 统筹安排其他农用地39第七章 建设用地统筹安排41第一节 促进土地节约和集约利用41第二节 统筹安排城乡建设用地41第三节 保障基础设施用地42第四节 加强建设用地空间管制44第八章保护土地生态环境46第一节 土地生态环境保护重点46第二节 规划实施环境影响47第三节 生态环境保护措施49第九章 中心城区土地利用规划51第十一章 土地利用重大工程54第一节 重点基础设施用地54第二节 土地整治重点工程58第十二章 规划实施保障措施60第一节 强化规划实施的行政管理60第二节 完善规划实施的经济调控61第三节 加强规划实施的执法监察62第四节 强化规划实施的技术保障63第十三章 附 则64附表64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规划指导思想 全面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切实贯彻“五个统筹”,深入实践“问题理念、环境优先理念、公众参与理念、弹性规划理念”理念,认真做好规划衔接,正确处理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条件下城镇发展与土地资源利用和保护的关系,严格保护耕地和基本农田,统筹协调区域之间、城乡之间、近远期之间的用地需求,扎实推进区域一体化、城乡一体化发展,不断促进土地合理利用与高效配置,着力保障“生态经济强县、休闲旅游大县、历史文化名县”的各项指标实现。 第二条 规划原则 1、坚持五个统筹,合理安排各类、各业用地 ; 2、严格保护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 ; 3、服务经济建设,保障社会经济科学发展 ; 4、节约和集约利用土地,提高土地利用效益 ; 5、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建设生态文明 第三条 规划任务 1、切实保护耕地和基本农田; 2、调整土地利用结构,促进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 3、优化城乡用地布局,统筹安排各区域用地; 4、划定土地用途区,确定各区土地用途管制规则; 5、保障交通、能源、水利、环保、旅游配套等基础设施用地; 6、做好中心城区土地利用安排; 7、确定各镇(区)土地规划指标; 8、拟定实施规划措施。 第四条 规划依据 1法律法规 (1)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 (2)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 (3)基本农田保护条例; (4)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审查办法(国土资源部令第43号); 2政策依据 (1)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国发200428号); (2)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土资源部关于做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前期工作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0532号); (3)国务院关于加强土地调控有关问题的通知(国发200631号); (4)国土资源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市县乡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基数转换与各类用地布局指导意见(试行)的通知(国土资厅发200910号); (5)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审查办法(国土资源部令第43号); (6)国土资源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市县乡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指导意见的通知(国土资厅发200951号); (7)湖北省国土资源厅关于印发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技术要点和规划大纲评审办法的通知(鄂土资发200768号); (8)湖北省国土资源厅关于印发湖北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审查与报批办法的通知(鄂土资发200926号); (9)湖北省城镇建设用地增加与农村建设用地减少挂钩试点管理办法。 3相关规划 (1)湖北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 (2)襄樊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大纲(2006-2020年); (3)南漳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 (5)南漳县历年统计年鉴(2000-2006); (6)相关部门行业发展十一五规划。 第五条 规划期限 本规划以2005年为基期年,规划期限为20062020年,以2010年为近期目标年,以2020年为远期目标年。 第六条 规划范围 本规划范围为南漳县行政辖区范围,包括城关镇、武安镇、九集镇、肖堰镇、东巩镇、巡检镇、板桥镇、薛坪镇、长坪镇、李庙镇、清河区等,土地总面积385597.86 公顷。 第七条 规划效力 1、本规划是南漳县人民政府统筹各区域用地,保护耕地和基本农田,合理安排各类建设用地规模与布局,保护生态环境,实施土地用途管制制度,促进区域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本依据。 2、全县内的镇(区)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利用专项规划要与本规划相衔接。 3、城镇、村庄和工矿用地规模及用地空间布局应与本规划相协调。 4、任何单位和个人在本行政区域范围内进行的各项土地利用、开发、整治和保护活动,都必须符合本规划。 第二章 土地利用形势 第一节土地利用现状 第八条 土地利用现状结构 据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数据,2005年全县土地总面积385597.86公顷,其中:农用地面积331969.45 公顷,占辖区面积的86.09%;建设用地面积15584.83 公顷,占辖区面积的4.04%;其它用地面积38043.58公顷,占辖区面积的9.87%。 1、农用地 2005年末,全县耕地面积为67406.02公顷,占农用地总面积的20.30%;园地面积为6285.37公顷,占农用地总面积的1.89%;林地面积为242293.99公顷,占农用地总面积的72.99%;其它农用地面积为15981.78公顷,占农用地总面积的4.81%。 2、建设用地 2005年末,全县城乡建设用地面积为11753.80公顷,占建设用地总面积的75.42%;交通运输用地面积为849.01公顷,占建设用地总面积的5.45%;水利设施用地面积为2811.45公顷,占建设用地总面积的18.04%,其它建设用地170.57公顷,占建设用地总面积的1.09%。 城乡建设用地中,农村居民点用地面积为10484.47公顷,占建设用地67.27%。 3、其他用地 南漳县其他用地共38043.58公顷,包括水域和自然保留地。其中水域面积为2772.09 公顷,占其他用地面积的8.89%;自然保留地34660.46公顷,占其他用地面积的91.11%。 自然保留地中,荒草地面积为27682.19公顷,占其他用地面积的72.76%;裸土地面积为143.05 公顷,占其他用地面积的0.38%;裸岩石砾地面积为6831.99 公顷,占其他用地面积的17.96%。 第九条 土地利用存在的问题 1、山地多平地少,基本农田保护和建设用地争地矛盾突出。全县山地占土地总面积的80%以上,适宜粮食作物生长的土地面积有限,高产和稳产的基本农田主要集中在平原区。而建设用地扩展也以平地为主要方向,在有限的平原地带,基本农田保护和建设用地争地矛盾突出。 2、农用地生产效益有待提高。全县普遍存在农业基础设施不配套、农田灌溉保证率不高、重用轻养等突出问题,土地生产力水平不高。 3、土地生态环境较为脆弱。南漳县常见的地质灾害类型有塌陷、泥石流、滑坡等。其中高易发区就有100多处。需加大整治力度,确保生态环境安全。 4、土地集约化程度较低。农村居民点布局分散,空心村现象比较普遍;中小城镇闲置土地问题较为突出,土地利用效率较低;部分工矿及建设破坏废弃地未能及时复垦。 第二节现行规划实施评价 第十条 现行规划的成效 南漳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19972010年)(以下简称现行规划)的实施,在土地利用管理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1、通过划定基本农田保护区,实行耕地占补平衡和基本农田补划制度,改变了耕地只占不补的局面,稳定了耕地保有量和基本农田面积。 2、通过实施土地用途管制,建立规划审查制度,强化了全社会的土地规划意识,引导建设用地在建设预留区范围内建设,促进了建设向中心城区和重点城镇集中。 3、通过土地开发整理复垦,改善了土地生产条件,提高了耕地生产能力,实现了耕地数量与质量保护并重。 4、通过划定禁止开发区域,要求其他用地开发必须进行论证,改善了县域生态环境,促进了土地资源可持续发展。 第十一条 现行规划存在的问题 现行规划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1、规划预留的建设用地指标不足; 2、建设用地布局与经济社会发展区位之间有进一步衔接空间; 3、过于强调指标刚性控制,缺乏必要的弹性,规划调整频繁; 4、与相关规划的衔接力度不足。 第十二条 现行规划修编的必要性 由于南漳县经济社会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迫在眉睫。 1、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土地利用从不可持续向可持续转变; 2、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要求土地利用从粗放向集约转变; 3、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要求土地利用从破坏环境向保护环境转变; 4、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求土地利用从城乡二元化向城乡一体化转变; 5、“两个严格”要求土地利用从挤占耕地向控制建设用地转变; 6、行政区划调整要求土地利用规划适应新的管理环境。 第三节发展的机遇与挑战 第十三条 发展的机遇 1、国家大政方针为南漳县社会经济发展创造了优良环境。“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政策目标将促进社会经济各方面的发展,基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将进一步推动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和城乡二元结构的调整;建设“节约型”社会,走节水、节地、节能、节材之路,发展循环型经济的要求,也必将促使土地利用走集约、高效之路。 2、中部崛起战略为南漳县经济步入快速通道带来了良好机遇。党中央、国务院作出了加快中部崛起的决定以及加强自主创新的决定,并出台了一系列配套政策,为南漳县科技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 3、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全面启动、三峡工程进入投资建设、长江经济带开放开发纵深推进,为南漳县加快发展提供了重大契机,也为外商投资提供了广阔舞台。 4、南漳县委、县政府紧紧围绕“主要经济指标三年翻一番,在襄樊市率先翻番”的目标,大力实施“211工程”(即建设“两区一片一廊”,“两区”就是建设特色工业园区、建设城北新区;“一片”就是建设新农村示范片;“一廊”就是建设建设生态文化旅游长廊),为南漳县的经济社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第十四条 面临的挑战 1、耕地保护面临的压力日渐扩大。一方面,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特别是大型工矿企业、交通、水利、能源等建设用地需要占用一定数量的耕地;另一方面,由于生产粮油等基本农业产品的生产比较效益低,农民为了增加收入,往往选择减少耕地从事效益更高的果茶种植等土地利用方式,缺乏对种植结构的引导和控制,增加了对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的难度。 2、建设用地需求不断增加。南漳县正处于经济快速发展时期,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和速度都维持在较高水平,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建设用地的需求进一步加大。在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和城乡统筹发展过程中,要不断加大城市和农村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对生产力布局进行调整,在未来很长一段时期内,建设用地会保持旺盛、刚性的需求。 3、土地利用与环境保护的矛盾日益突出。未来南漳县人地矛盾将越来越突出,人口的增加、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发展都会给土地资源管理带来巨大压力,这也将进一步加剧土地资源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 第十五条 土地利用前景 1、贯彻耕地保护基本国策,基本农田保护任重道远; 2、跟随工业化与城镇化步伐,建设用地还将继续快速扩张; 3、统筹城乡发展,城乡用地结构与布局将进一步优化; 4、建设生态文明,生态用地保护力度进一步加大; 5、重视“三农问题”,新农村建设促使农村用地格局调整; 6、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用地将进一步节约和集约。 第三章 土地利用目标 第一节社会经济发展定位 第十六条 区域功能定位 南漳县在襄樊市乃至鄂西北和华中地区的功能定位是: 1、全省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出口基地; 2、全省生态休闲旅游基地; 3、鄂西北地区水泥生产基地; 4、华中地区磷酸盐生产出口基地。 通过挖掘县内资源优势,使南漳县成为湖北省内的生态经济强县、休闲旅游大县、历史文化名县。 第十七条 社会经济发展战略 以加快发展为主题,以经济结构调整为主线,以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为动力,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构建和谐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根本出发点,深入推进“一主三化”,努力建设“发展迅速,特色明显,社会和谐,环境友好”的金南漳。致力实施“两个对接”,建设“四大基地”,进入“第一方阵”,重点建设“211工程”。 1、“两个对接”。即全方位与襄樊市区对接,成为襄樊市区的重要功能区;旅游业与武汉及中原大中城市对接,成为区域性的“旅游休闲区”。 2、“四大基地”。即将南漳县建设成为华中地区磷矿盐生产出口基地、全省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出口基地;全省生态旅游基地;鄂西北地区水泥生产基地。 3、“第一方阵”。即至2010年经济社会发展走在全省山区县前列。 4、“211工程”。大力实施“211工程”,即建设“两区一片一廊”,“两区”就是建设特色工业园区、建设城北新区;“一片”就是建设新农村示范片;“一廊”就是建设建设生态文化旅游长廊。 第十八条 社会经济发展目标 1、宏观经济发展目标。至2010年,全县生产总值达到54亿元;工业增加值达到15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占全县工业增加值的比重提高到60%以上。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18.7亿元,年均增长20%。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25:35:40。至2020年,全县生产总值达134亿元。 2、全县人口和城镇化发展目标。至2010年,全县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4.5,总人口规模控制在61.30万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将达14万人,城镇化率达到23%。至2020年,全县总人口规模控制在70.30万人,城镇常住人口将达19万人,城镇化率达到27%。 3、全县可持续发展目标。至2010年,单位生产总值能源消耗比“十五”期末降低20%;森林覆盖率达到64%;至2020年,单位生产总值比2010年降低12%,森林覆盖率达到65%,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第二节土地利用总体战略 第十九条 保护耕地和基本农田 为落实“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基本国策,必须保护现有的耕地和基本农田,同时适度开发其他用地,大力复垦废弃地,积极推进农村居民点整理,实施土地整理和低丘岗地改造,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提高耕地质量。确保一定规模一定质量的耕地和基本农田。 第二十条 节约集约利用土地 根据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按照“管住总量、严控增量、盘活存量、集约高效”的原则,在保障社会经济发展正常用地需求的前提下,严格执行行业用地标准,充分挖掘现有建设用地潜力,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合理控制建设用地过快增长。 第二十一条 保障基础设施和重点项目用地 统筹规划基础设施和重点项目用地,保障交通、水利、旅游、环保、矿产开采等基础设施和重点项目建设用地,按照合理布局、控制时序的原则,协调安排基础设施和重点项目用地,优先保障民生工程用地。 第二十二条 保护土地生态环境 为全面落实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规划期内南漳县应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加强水源地、生态湿地、景观用地、自然保护区内土地用途管制,保护水体、山体资源,采取工程措施恢复采矿区的生态功能,加大水土流失治理力度,全面改善土地生态环境,营建“碧水、绿地、蓝天”宜居环境。 第三节土地利用规划目标 第二十三条 严格保护耕地 严格耕地保护,从严控制耕地占用,确保耕地保有量不低于上级规划下达的控制指标。 至2010年,全县耕地面积不低于64652.37公顷,非农建设占用耕地控制在293.76公顷以内。 至2020年,全县耕地面积不低于62023.58公顷,非农建设占用耕地控制在1182.13公顷以内。规划期内,积极推进基本农田建设,确保全县56621.06公顷基本农田不减少、用途不改变、质量有提高。并将城关、九集、武安、清河区基本农田建成为高产农田区。 第二十四条 守住基本农田红线 强化基本农田管理,积极推进基本农田建设,确保基本农田面积不减少、质量有提高。规划期内,采取土地开发复垦整理等各种措施,保证全县基本农田面积达到56621.06公顷。 第二十五条 提高节约集约用地水平 在保障社会经济发展正常用地需求的前提下,严格执行行业用地标准,充分挖掘现有建设用地潜力,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合理控制建设用地过快增长。 至2010年,通过城乡建设用地增长与农村建设用地减少挂钩,使农村居民点用地缩减99.79公顷;城镇常住人口人均城镇工矿用地控制在105平方米。 至2020年,通过城乡建设用地增长与农村建设用地减少挂钩,使农村居民点用地缩减299.00公顷;城镇常住人口人均城镇工矿用地控制在96平方米以内。 第二十六条 实现耕地占补平衡 非农建设经批准占用耕地的,必须按照“占多少,垦多少”的原则,由占地单位负责开垦与所占耕地数量质量相当的耕地。 规划期内,建设占用农用地不超过1571.51公顷,其中,占用耕地不突破1182.13公顷。全县通过土地开发复垦整理补充耕地不低于1335.65公顷。 到2010年,建设占用农用地不超过402.62公顷,其中,占用耕地不突破293.76公顷。全县通过土地开发复垦整理补充耕地不低于293.76公顷。 第二十七条 保障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必要的建设用地,满足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对建设用地的需求。 规划期内,全县净增建设用地996公顷,建设用地总规模达到16580.83公顷;其中城乡建设用地规模净增263公顷,总规模达到12016.80公顷;交通水利和其它建设用地净增562公顷,总规模达到4564.03公顷。城乡用地中,城镇工矿用地净增733公顷,用地总规模达到1831.33公顷。 至2010年,全县净增建设用地343.10公顷,建设用地总规模达到15927.93公顷;其中城乡建设用地规模净增94.45公顷,总规模达到11848.25公顷;交通水利和其它建设用地净增248.65公顷,总规模达到4079.68公顷。城乡用地中,城镇工矿用地净增194.24公顷,用地总规模达到1463.57公顷。 第二十八条 改善土地生态环境 2010年,全县森林覆盖率保持在64%,初步建成比较完备的森林生态体系,矿山生态环境破坏恢复率达到50以上。 2020年末,全县森林覆盖率达到65%,矿山生态环境破坏恢复率力争达到60以上。 第四章 土地利用结构调整 第一节调整原则 第二十九条 以严格保护耕地和基本农田为根本目标,合理调整农用地结构,在不影响生态环境的前提下,适度开发其他用地,能够开发为农用地的,优先开发为农用地。 第三十条 在保障关系国计民生的基础设施和重点建设项目用地需求的前提下,合理调整、优化建设用地结构和布局,重点是合理调整城乡二元结构,推动城镇化进程。 第三十一条 在保障生态安全的前提下,合理调整未利用用地结构。 第二节总体结构调整 第三十二条 农用地 2005年末,农用地面积331969.45公顷,占土地总面积86.09%。 到2010年末,农用地面积333010.46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86.36%。 到2020年末,农用地面积333188.07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86.41%。 第三十三条 建设用地 2005年末,建设用地总规模15584.83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4.04%。 到2010年末,建设用地总规模15927.93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4.13%。 到2020年末,建设用地总规模16580.83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4.30%。 第三十四条 其他用地 2005年末,其他用地面积38043.58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9.87%。 至2010年末,其他用地面积36659.47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9.51%。 到2020年末,其他用地面积32445.84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8.41%。 第三节农用地结构调整 第三十五条 耕地 2005年末,耕地面积67406.02公顷。 至2010年,因土地开发整理新增耕地293.76公顷,因建设占用、农业结构调整、灾毁等减少耕地3047.41公顷,到2010年末,耕地面积64652.37公顷,占农用地面积的19.41%。 至2020年,因土地开发整理新增耕地1335.65公顷,因建设占用、农业结构调整、灾毁等减少耕地6718.09公顷,到2020年末,耕地面积62023.58公顷。 第三十六条 园地 2005年末,园地面积6285.37公顷。 至2010年,因土地开发复垦整理增加园地147.98公顷,因建设占用减少8.62公顷,至2010年,园地面积为6424.73公顷。 至2020年,因土地开发复垦整理增加园地310.44公顷,因建设用地占用减少46.72公顷,到2020年末,园地面积为6549.09公顷。 第三十七条 林地 2005年末,林地面积242293.99公顷。 至2010年,因土地开发复垦整理增加林地4558.47公顷,因建设占用减少289.67公顷,至2010年末,林地面积为246562.79公顷。 至2020年,因土地开发复垦整理增加林地7728.98公顷,因建设占用减少1011.82公顷,到2020年末,林地面积249011.15公顷。 第三十八条 牧草地 2005年末,牧草地面积2.29公顷。 至2010年,因土地整理复垦开发整理增加0.32公顷,至2010年末,牧草地面积为2.61公顷。 至2020年,因土地整理复垦开发整理增加0.32公顷,至2020年末,牧草地面积为2.61公顷。 第三十九条 其他农用地 2005年末,其他农用地面积15981.78公顷。 至2010年,因土地开发复垦整理增加其它农用地88.12公顷,因农业结构调整、建设占用等减少701.94公顷,至2010年末,其它农用地面积为15367.96公顷。 至2020年,因土地开发复垦整理增加其它农用地363.76公顷,因农业结构调整、建设占用等减少743.90公顷,到2020年末,其他农用地面积15601.64公顷。 第四节建设用地结构调整 第四十条 城乡建设用地 2005年末,城乡建设用地面积11753.80公顷。 至2010年,新增城乡建设用地324.75公顷,因农村居民点整理和废弃工矿复垦减少城乡建设用地230.30公顷,到2010年末,城乡建设用地面积11848.25公顷。 至2020年,新增城乡建设用地881.20公顷,因农村居民点整理和废弃工矿复垦减少城乡建设用地618.20公顷,到2020年末,城乡建设用地面积12016.80公顷。 第四十一条 交通水利用地 2005年末,交通水利用地面积3660.46公顷。 至2010年,新增交通水利用地面积149.19公顷,至2010年末,交通水利用地面积3809.65公顷。 至2020年,新增交通水利用地439.80公顷,到2020年末,交通水利用地面积4100.26公顷。 第四十二条 其他建设用地 2005年末,其他建设用地面积170.57公顷。 至2010年,新增其他建设用地面积99.46公顷,至2010年末,其他建设用地270.03公顷。 至2020年,新增其他建设用地293.20公顷,到2020年末,其他建设用地面积463.77公顷。 第五节其他用地结构调整 第四十三条 水域 2005年末,水域面积3383.12公顷。 规划期内水域面积保持稳定。 第四十四条 自然保留地 2005年末,自然保留地面积34660.46公顷。 至2010年,因其他用地开发等原因净减少1384.11公顷,至2010年末,自然保留地面积为33276.35公顷。 至2020年,因其他用地开发等原因净减少2214.62公顷,至2020年末,自然保留地面积为32445.84公顷。 第五章 统筹区域土地利用 第一节土地利用布局调控 第四十五条 城镇体系布局 根据南漳县城镇体系规划,南漳县城镇体系可以用“一主、四园、十特”来概括。 1、“一主”。指的是主城区,本区域是全县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引领全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龙头。 2、“四园”。指的是正在建设并具有一定规模的四个特色工业园区。一是建材工业园;二是农产品加工园;三是板材加工园;四是科技创业园。以上述四个特色园区为主体,着力培育化工、建材、纺织、农产品加工四大优势产业。 3、“十特”:指的是十个特色集镇,按照一镇一个特色,一镇一个优势产业,一镇一个优质品牌的要求,充分发挥资源和劳动力优势,建设成为各镇的经济龙头,带动周边区域经济社会循序渐进。十个特色集镇分别为武安、东巩、九集、清河、巡检、薛坪、板桥、长坪、肖堰、李庙。 第四十六条 农业产业布局 按照“农业产业特色化、特色产业规模化、规模生产标准化”的要求,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按照“全县林(果)畜(禽)菌,丘陵粮油麻,山区烟桑茶”的总体格局,稳定发展种植业和水产养殖业,壮大林特和畜牧养殖业,重点建设10大优势农产品基地。 1、以城关、武镇、九集和清河为主的优质稻生产基地; 2、以武镇、九集为主的优质油菜生产基地; 3、以城关、东巩、巡检、长坪为主的双孢菇及代料香菇生产基地; 4、以巡检、板桥、薛坪为主的桑蚕基地; 5、以武镇、肖堰为主的苎麻基地; 6、以板桥、李庙、薛坪为主的烟叶基地; 7、以城关、武镇、九集为主的商品蔬菜基地; 8、以武镇、城关、九集、清河为主的优质瘦肉猪生产基地; 9、以巡检、长坪、李庙、肖堰为主的优质茶叶基地; 10、全县建设总规模200000公顷的林业基地(其中,速生丰产林66666.67公顷,高效经济林66666.67公顷,生态公益林66666.67公顷)。 第四十七条 生态安全布局 构建以荆山山地、水域、人文景观用地、耕地为骨架的生态安全格局。 1、荆山山地丘陵保护,重点保护生态林地和地质灾害易发区,维护县境内绿色生态空间。 2、河流水库等水域保护,重点保护水源地,维护县境内蓝色生态空间。 3、人文景观用地保护,以 “三国文化”为主题,重点保护湿地、历史与人文景观,维护县境内紫色生态空间。 4、耕地生态系统保护,重点保护基本农田,维护县境内黄色生态空间。 3、城镇生态屏障系统建设,重点保护城乡建设用地区内的公园、景观绿地、河流、水库等,维护县境内建设区域的生态安全。 第二节土地利用分区调控 第四十八条 结合不同区域土地资源条件、社会经济发展前景及土地利用调控措施的差异性,全县划分为基本农田保护区、一般农地区、林业用地区、城镇村建设用地区、独立建设用地区、风景旅游用地区、自然与文化遗产保护区。 第四十九条 基本农田保护区 是根据南漳县的地形地貌和土地利用现状条件,结合襄樊市级规划确定的南漳县基本农田保护目标,划定的以基本农田为主的区域。 1、区域范围 基本农田保护区的基本特征是地势相对平坦,土壤条件相对较好,耕地历史相对悠久,灌溉相对有保证,经济相对发达,人口相对密集,基础设施相对完善的区域。下列土地划入基本农田保护区: (1)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批准确定的粮、棉、油、蔬菜生产基地。 (2)有良好的水利与水土保持设施的耕地,设施农业用地,正在改造或已列入改造规划的中、低产田。 (3)为基本农田和生态建设服务的农村道路、农田水利、农田防护林和其他农业设施,以及农田之间的零星土地。 全县共划定基本农田区面积62138.80公顷。 2、区域特征 基本农田保护区分为三片,西部山地冲垄基本农田保护区;东南部低丘岗地基本农田保护区;东北部平原岗地基本农田保护区。 (1)西部山地冲垄基本农田保护区。包括薛坪、长坪、李庙、板桥、肖堰等镇的主要耕地。该区域内的基本农田一般为山前冲积平原,土层较为深厚,但光照条件稍差,灌排保证率相对较低,部分耕地存在土壤障碍。 (2)东南部低丘岗地基本农田保护区。包括巡检、东巩镇的主要耕地。属低丘岗地,地势稍高,土壤质地稍差,灌排沟渠较为完善。 (3)东北部平原岗地基本农田保护区。包括城关、武镇、九集和清河管理区内的主要耕地。东接宜城,襄樊,地貌以冲积平原和岗地为主,土层较为深厚,土壤有机质含量较高。 3、土地用途管制规则 (1)区内土地主要用作基本农田和直接为基本农田服务的农田道路、水利、农田防护林及其它农业设施。 (2)土地整理复垦资金的60%以上应当优先投入基本农田保护区。 (3)区内现有非农建设用地和其他零星农用地应当优先整理、复垦或者调整为基本农田;规划期内确实不能复垦或者调整的,可保留现状用途,但不得扩大面积。 (4)不得破坏、污染和荒芜区内土地,不得在区内建窑、建坟、挖沙、采石、取土、堆放固体废弃物或者进行其他破坏基本农田耕作层的活动。 (5)禁止占用区内土地进行非农建设,但油气井、高压线基塔、地下管线、通讯基站等配套设施的零星用地确实无法避开基本农田的除外。 (6)区内一般耕地在未被建设占用之前,应遵循基本农田管制和建设政策进行管护。 第五十条 一般农地区 指为农业生产发展需要划定的土地用途区。 1、区域范围 (1)各镇现有的成片园地; (2)畜禽和水产养殖用地; (3)城镇绿化隔离用地; (4)基本农田保护区外为农业生产和生态建设服务的农田防护林、农村道路、农田水利等其它农业设施,以及农田之间的零星土地。 南漳县划定的一般农地区面积为46386.20公顷。 2、区域特征 本区以低山丘陵为主,相对高差一般在100米左右,土壤以第四纪棕红壤土、水稻土和黄棕壤土为主,另外还有灰潮土。水源较为充足但灌排设施较差。 3、土地用途管制规则 (1)区内土地主要用作一般耕地和直接为农业生产、生态建设服务的农村道路、农田水利、农田防护林及其他农业设施用地; (2)区内现有非农建设用地和其他零星农用地应当优先整理、复垦或调整为耕地、园地。规划期内确实不能整理、复垦或调整的,可保留现状用途,但不得扩大面积; (3)不得破坏、污染和荒芜区内土地;未经相关部门批准,不得随意占用区内土地进行开垦、采石、挖沙、取土、堆放等活动; (4)限制占用区内土地进行非农建设,但高压线塔基、地下管线、通讯基站以及不宜在居民点、工矿区内配置的国家与省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除外。 第五十一条 林业用地区 是指为林业发展需要划定的土地用途区。 1、区域范围 (1)规划期间保留为林地的区域; (2)规划期间通过土地整理、复垦、开发、生态退耕等活动增加的集中连片林地; (3)为林业生产和生态建设服务的运输、水源保护、水土保持等设施用地及其他零星土地。 南漳县划定的林业用地区为253296.20公顷。 2、区域特征 本区以高山、中山、低山为主,海拔一般在100米以上。 3、土地用途管制规则 (1)区内土地主要用于林业生产,以及直接为林业生产和生态建设服务的营林设施; (2)区内现有非农建设用地应当按其适宜性调整为林地或者其他类型的营林设施用地,规划期间确实不能调整的,可保留现状用途,但不得扩大面积; (3)区内耕地因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需要可转为林地; (4)不得占用区内土地进行毁林开垦、采石、挖沙、取土等活动; (5)禁止占用区内有林地、耕地进行非农建设,但油气井、高压线基塔、地下管线、通讯基站以及不宜在居民点、工矿区内配置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除外。 第五十二条 城镇村建设用地区 指为城市、建制镇、开发区、农村居民点发展需要划定的土地用途区。 1、区域范围 (1)规划期间保留为城镇、集镇、农村居民点的区域; (2)规划期间新增的城镇、集镇、农村居民点建设发展用地; (3)附属于城镇和村庄的开发区、工业小区、别墅区、旅游服务区、休闲度假区等。 南漳县划定的城镇村建设用地区面积为12016.80公顷。 2、区域特征 该区域交通便利,人口密集,工业基础雄厚,是南漳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南漳县重要的工业生产基地。 3、土地用途管制规则 (1)该区内的土地主要用于城镇村建设。同时须符合经批准的城市、建制镇、村庄和集镇建设规划; (2)区内城镇建设应优先利用现有低效建设用地,闲置地和废弃地; (3)区内农用地在批准改变用途前,应当按原用途使用,不得荒芜; (4)区内因生产建设挖损、塌陷、压占的土地应及时复垦。 第五十三条 独立建设用地区 指为独立为城镇村之外的采矿地以及其他独立建设用地发展需要划定的土地用途区。 1、区域范围 (1)独立于城镇村之外,规划期间予以保留的采矿地及其他独立建设用地; (2)独立于城镇村之外,规划期间已列入计划的采矿业用发展用地; (3)不宜在居民点内配置的其他建设用地。 南漳县划定的独立建设用地区面积为1628.48公顷。 2、区域特征 以有开采价值的矿产资源或者其它不宜在城镇村内布局的产业存在为前提。主要位于矿产资源丰富的山地。 3、土地用途管制规则 (1)区内土地主要用于采矿业以及不宜在居民点内配置的工业用地; (2)区内土地使用应符合经批准的工矿建设规划; (3)区内因生产建设控挖损、塌陷、压占的土地应及时复垦; (4)区内建设应优先利用现有低效建设用地、闲置地和废弃地; (5)区内农用地在批准改变用途之前,应当按原用途使用,不得荒芜。 第五十四条 风景旅游用地区 是指具有一定游览条件和旅游设施,为人们进行风景观赏、休憩、娱乐、文化等活动需要划定的土地用途区。 1、区域范围 (1)风景游赏用地、旅游设施用地; (2)为游人服务而又独立设置的管理机构、科技教育、对外及内部交通、通讯用地,水、电、热、气、环境、防灾设施用地等。 南漳县划定的风景旅游区面积为4578.40公顷。 2、区域特征 本区域以具有旅游价值的自然或人文景观的存在为前提,一般位于独特的自然景观或人文景观区域。如水镜庄、水镜湖仙姑洞、香水河、龙王峡、鱼泉河、金牛洞、三景庄等。 3、土地用途管制规则 (1)区内土地主要用于旅游、休憩及相关文化活动; (2)区内土地使用应当符合风景旅游区规划; (3)区内影响景观保护和旅游的土地用途,应当在规划期间调整为适宜的用途; (4)允许使用区内土地进行不破坏景观资源的农业生产活动和适度的旅游设施建设; (5)严禁在该区进行破坏景观、污染环境的生产建设活动。 第五十五条 生态环境安全控制区 是指为维护生态安全需要予以特殊控制的区域。 1、区域范围 (1)主要河湖及其蓄滞洪区; (2)重要水源保护区; (3)地质灾害危险区。 南漳县生态安全控制区面积为5300.93公顷。 2、土地用途管制规则 (1)区内土地以生态环境保护为主导用途; (2)区内土地使用应符合经批准的相关规划; (3)区内影响生态环境安全的土地,应在规划期间调整为适宜的用途; (4)区内土地严禁进行与生态环境保护无关的开发建设活动,原有的各种生产、开发活动应逐步退出。 第五十六条 自然与文化遗产保护区 是指为对自然、人文景观进行特殊保护和管理划定的土地用途区。包括典型的自然地理区域,需要予以特殊保护的自然和人文景观、文物古迹、历史遗迹等保护区域。 1、区域范围 (1)重要的生态系统区域,如境内的河流和水库等湿地生态系统。 (2)具有重大科学文化价值的地质构造、著名溶洞、化石分布区等自然遗迹。 (3)需要予以特殊保护的人文景观、文物古迹、历史遗迹等。包括团山寺、冯氏民居等古山寨、古民居,古卢戎国城和古罗国城文化遗址等。 南漳县自然与文化遗产保护区面积为4655.68公顷。 2、土地用途管制规则 (1)区内土地主要用于保护具有特殊价值的自然和人文景观,允许进行不破坏景观资源的旅游活动; (2)区内土地使用应符合经批准的保护区规划;进行观赏、娱乐、文化活动包括基础设施建设须符合风景旅游区规划; (3)严禁在该区进行破坏景观、污染环境的生产建设活动。 第三节镇级土地利用调控 第五十七条 指标控制 根据襄樊市下达给南漳县的相关规划指标、结合各镇(区)社会经济发展状况、自然条件和土地利用现状与用地需求、土地利用分区的调控方向,综合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发展趋势、资源环境条件等因素,分别制定各镇(区)控制指标。 1控制指标类型 (1)约束性指标。约束性指标包括耕地保有量、基本农田面积、城乡建设用地规模、新增建设占用耕地规模、整理复垦和开发补充耕地规模、人均城镇工矿用地面积等指标。 (2)预期性指标。预期性指标包括园地规模、林地规模、牧草地规模、建设用地总规模、交通水利及其他用地规模、新增建设用地总规模、新增建设用地占用农用地规模等指标。 2指标控制原则 (1)各镇(区)规划应遵循本规划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并在下达的相关控制指标范围内编制。 (2)各镇(区)规划确定的耕地保有量、基本农田规模、整理复垦开发补充耕地规模等指标,不得低于本规划下达的控制指标。 (3)各镇(区)规划确定的城乡建设用地规模、新增建设占用耕地规模、人均城镇工矿用地等指标,不得突破本规划下达的控制指标。 第五十八条 重点保障 各镇(区)规划应在本规划下达的相关控制指标范围内,优先保障下列用地; 1、生态安全屏障用地; 2、基本农田; 3、重点交通、能源、水利、环保、旅游配套、土地开发复垦整理等重点项目、重大工程用地; 4、中心城区、工矿园区、中心镇、中心村等重点建设区域用地。 第六章 保护和合理利用农用地 第一节严格耕地保护 第五十九条 落实耕地保护责任 完善耕地目标责任制,各级人民政府主要负责人对本行政区域内的耕地保护目标实施情况负总责。各镇(区)严格按照本规划主要指标分解方案落实耕地保护责任,并通过镇(区)规划将保护面积落实到具体地块。到2010年全县耕地保有量不低于64652.37公顷。到2020年全县耕地保有量不低于62023.58公顷, 第六十条 严格控制耕地流失 1、严格控制非农建设占用耕地。合理引导、积极调控建设项目选址与规模,尽量少占或不占耕地。确需占用耕地的,在项目施工过程中,应剥离并留存耕作层,用于新开垦耕地和基本农田建设。规划期内,全县新增建设占用耕地控制在1182.13公顷以内;其中,规划近期控制在293.76公顷以内。 2、合理引导农业结构调整。在保证粮食安全的基础上,统筹考虑农业经济发展与耕地保护责任,农业结构调整要因地制宜,尽量选择耕地以外的其他农用地,少占或不占耕地。规划期内,全县因农业结构调整减少耕地控制在5117.59公顷以内;其中,规划近期控制在2524.57公顷以内。 3、禁止擅自实施生态退耕。切实落实国家生态退耕政策,巩固依法进行的生态退耕成果,除已纳入生态退耕规划的项目外,规划期内不安排新增生态退耕用地。 4、加大灾毁耕地防治和复垦力度。加强耕地抗灾能力建设,通过设置防护林、实施坡改梯等措施,减少自然灾害损毁的耕地数量。已经损毁的耕地,及时进行复垦,恢复损毁耕地的生产力。规划期内,力争将灾毁耕地控制在572.70公顷以内;其中,规划近期力争控制在229.08公顷以内。 第二节加强基本农田建设 第六十一条 确保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不减少 基本农田保护以稳定粮食生产能力为总体目标,以不低于襄樊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下达指标为原则。严格执行基本农田保护制度,规划期内,全县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不低于56621.06公顷。 第六十二条 合理布局基本农田 根据城镇空间拓展和产业用地布局,对全县基本农田布局进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三年级信息技术上册 第7课 装扮美丽的花园教学设计 粤教版
- 人教版(2024)五年级下册因数和倍数教学设计
- 人教版(2024)七年级2025年10.1 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概念教案配套
- 公司员工花名册
- 人教版一年级音乐上册教学计划教案
- 六年级下册心理健康教育教案-16.学画思维导图 苏科版
- 七年级生物下册 第四单元 第七章 第一节 分析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教学设计2 (新版)新人教版
- 2024吉林镇赉县鑫阳新能源有限公司招聘工作人员5人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体育教学设计(单杠和仰卧起坐)
-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法不可违教案配套
-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英语单词表
-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 口算1000题(含答案)
- 冬奥会33项应急预案是
- 建筑电工培训课件
- 中班语言课件《章鱼先生卖雨伞》
- 【杜邦分析法企业财务分析文献综述】
-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快乐读书吧课外阅读测试卷
- 2023年成都市锦江区九年级二诊语文试题(含答案)
- 妇产科护理学 简答题
- 毕业论文工程量计算与造价控制
- 人机料安全等方面应急措施及处理方法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