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阅读5页,还剩3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n更多企业学院: 中小企业管理全能版183套讲座+89700份资料总经理、高层管理49套讲座+16388份资料中层管理学院46套讲座+6020份资料国学智慧、易经46套讲座人力资源学院56套讲座+27123份资料各阶段员工培训学院77套讲座+ 324份资料员工管理企业学院67套讲座+ 8720份资料工厂生产管理学院52套讲座+ 13920份资料财务管理学院53套讲座+ 17945份资料销售经理学院56套讲座+ 14350份资料销售人员培训学院72套讲座+ 4879份资料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关于2010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重点工作的意见新华社北京4月29日电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28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关于2010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重点工作的意见。会议指出,2009年以来,各地区、各部门按照中央决策部署,将深化改革和保增长、调结构、惠民生相结合,医药卫生体制、增值税全面转型、成品油价格和税费、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等重点领域改革取得重要进展,对提振社会信心、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保障和改善民生发挥了重要作用。今年是“十一五”规划实施最后一年,是继续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关键一年。必须围绕转变发展方式和改善民生推进改革,把保持经济增长与调整经济结构结合起来,把完善政府调控与充分发挥市场作用结合起来,把推进社会建设与创新公共服务体制结合起来,把提高经济效益与促进社会公平结合起来,把加快国内发展与提升开放水平结合起来,完善体制机制,增强发展的内在动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加快完成“十一五”时期各项改革任务,为“十二五”规划顺利实施奠定坚实基础。会议确定了2010年重点改革任务。一是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消除制约民间投资的制度性障碍。完善对小企业的支持政策。国有资本要切实把投资重点放在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二是深化国有企业和垄断性行业改革。加快推进大型国有企业特别是中央企业母公司层面的公司制股份制改革,制定三网融合试点方案并开展试点,推进电力、铁路、盐业管理体制和邮政主业改革。三是深化水、电、燃油、天然气等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逐步实施城市污水、垃圾及医疗废物等处理收费制度。四是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加快形成覆盖政府所有收支、完整统一的公共预算体系。完善转移支付制度,健全省以下财政管理体制。出台资源税改革方案,完善企业所得税和消费税制度。五是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完善金融机构体系和金融监管体制。修订出台贷款通则,加快推进政策性金融机构改革,启动资产管理公司商业化转型试点。加快股权投资基金制度建设。完善农村金融体系。六是协调推进城乡改革。深化土地管理、户籍制度改革,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和人力资源市场。制定出台进一步加快农垦改革发展的意见,启动国有林场改革。七是深化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加快收入分配政策调节体系建设,完善城乡养老保险制度。全面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制定和实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八是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快转变政府职能,重点推进投资体制改革、事业单位和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九是深化涉外经济体制改革,加快转变外贸发展方式,促进对外贸易协调可持续发展。会议要求各地区、各部门把改革工作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强组织领导,狠抓贯彻落实,确保各项改革取得实质性突破宏观经济进一步回升向好为货币政策预留更多空间4月15日,国家统计局公布了一季度国民经济主要指标数据。数据显示,一季度我国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2.2%,3月份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同比上涨2.4%,环比下降0.7%。多位业内人士在接受记者的采访时表示,目前居民消费价格水平总体处于较理想的阶段。信达证券首席策略分析师黄祥斌分析认为,从数据对比来看,2月CPI中“鲜菜鲜果”类价格上涨比较快,但这是不可持续的。此外,2月的猪肉价格有下降的势头,因此3月的居民消费价格水平环比有所下降。3月主要的物价压力来自于原材料,如原油、铁矿石等价格看涨。数据也显示,一季度工业品出厂价格同比上涨5.2%。从环比看,3月份上涨0.5%。一季度,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同比上涨9.9%。他进一步表示:“目前在我国的CPI构成中,食品价格对物价水平有较大影响。从今年情况来看,目前我国粮食已连续6年增产,市场需求能够得以满足,而近期以来生猪价格持续走低也制约了未来猪肉价格的上涨。在不发生重大自然灾害等情况下,预计未来食品类商品价格大幅上涨的可能性较低,加之非食品类价格上涨空间有限,所以未来一段时期内CPI大幅上扬的可能性不大。”“总的来说,目前物价水平较为合理。”来自交行的分析人士表示,这一方面是由于一季度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2.2%,低于目前一年期定期存款利率2.25%的水平,“负利率”压力得以减缓;此外,去年数据由于经济下滑导致基数很低,在一定程度上抬高了本年度CPI的同比增速。对此,黄祥斌分析说:“根据万德数据统计,去年翘尾因素的影响占到了1.1%,因此在3月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同比上涨的2.4%中,除去翘尾因素所占比例,实际物价上涨水平为1.3%。从数据整体情况来看,目前CPI和PPI的环比涨跌幅仍属温和可控范围,经济企稳回升态势良好。”随着一季度GDP增长11.9%数据的发布,对于经济是否存在过热现象的讨论也在升温。黄祥斌对此表示,一般来说,经济增速达到12%时,会出现对经济过热的警惕和担忧。一季度GDP增长11.9%,虽然接近12%,但这个数字是在去年非常低的6.1%的基础上计算出来的,所以仅从数据上判断将出现经济过热不太客观。但他同时也表示,GDP增长11.9%确实意味着目前经济走势确实较为强劲,加之3月采购经理人指数(PMI)的强劲反弹、单月贸易逆差的出现、部分地区民间拆借利率上扬等现象的“集中出现”,当前经济热度问题确实需要引起关注。尽管当前经济发展过程中还存在不少需要警惕和关注的问题,但宏观经济进一步回升向好的态势已非常明显。在各项宏观数据“靓丽”登场时,央行月12日发布的一季度金融统计数据显示,3月末M2与M1增速双双进一步回归正常态势,对市场流动性管理的压力有所缓解。对此,中国银行全球金融市场部高级分析师方明对本报记者表示:“毫无疑问,目前比较理想的经济态势给下一阶段货币政策操作提供了更为宽广的空间。货币政策应在保持连续性和稳定性的总体基调基础上未雨绸缪,加强通胀预期管理,根据各方面情况变化,进行适当微调。应坚持动态微调、灵活适度、前瞻操作的原则,与此同时,引导货币信贷总量适度增长。”中央财经大学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表示:“当前我国经济复苏还需要资金的进一步支持,因此保持市场流动性的合理充裕很重要。同时,为了避免货币供应量增加带来通胀预期的加强,下一步,信贷政策应在总量控制的情况下优化信贷结构,在保证重点项目建设的需要的同时,将信贷资金用于重点行业和薄弱环节的建设,切实支持国家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一季度我国GDP增长11.9% CPI同比上涨2.2%国家统计局4月15日发布的数据显示,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80577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11.9%,比上年同期加快5.7个百分点。初步测算,第一产业增加值5139亿元,增长3.8%;第二产业增加值39072亿元,增长14.5%;第三产业增加值36366亿元,增长10.2%。数据显示,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生产价格上涨较快。一季度,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2.2%。3月份居民消费价格同比增长2.4%。一季度,工业品出厂价格同比上涨5.2%,3月份工业品出厂价格同比上涨5.9%,环比上涨0.5%。一季度,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同比上涨9.9%。数据显示,一季度,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9.6%,比上年同期加快14.5个百分点。固定资产投资较快增长,房地产投资增速加快。一季度,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5320亿元,同比增长25.6%,比上年同期回落3.2个百分点。一季度,房地产开发投资6594亿元,增长35.1%。市场销售平稳较快增长,热点消费快速增长。一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6374亿元,同比增长17.9%,比上年同期加快2.9个百分点。一季度经济开局良好物价涨幅处于可控水平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GDP)同比增长11.9%,居民消费价格(CPI)同比上涨2.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25.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7.9%。国家统计局今天公布的一季度经济数据,透露出我国经济整体回升向好的势头进一步巩固。开局良好的经济形势,为完成全年经济目标奠定了基础。经济快速增长 位于正常区间在诸多的数据中,国内生产总值的增幅格外引人关注。国内生产总值的增幅自从去年以来呈现出“芝麻开花节节高”的态势,增幅一季高于一季,显示我国经济不断加快增长。然而,一季度超过11%的国内生产总值增速,也引发了人们对经济是否偏热的担忧。此外,一季度19.6%的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涨幅,也进一步加大了这一担忧。“今年一季度增长较快与基数有着密切的关系。”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李晓超在“2010年一季度国民经济运行情况”新闻发布会上这样表示。从这一表态来看,如果考虑到基数较低和政策刺激的因素,我国经济正保持较快增长的态势,但仍处在正常区间。“GDP增速从去年二季度连续4个季度回升,但是不能因此就说经济过热。我国经济较快增长,是经济内生性增长的恢复。”接受本报采访的交通银行研究部高级宏观分析师唐建伟告诉记者。对于工业生产的快速回升,唐建伟认为,工业增速快是由于去年基数很低,使得今年同比增速很高。此外,随着经济回升态势的明确,民营企业投资的热情恢复也是一个重要原因。从公布的PMI指数的一些分项指数中也可以看出这一点,包括3月份新订单指数创出了近期新高,显示出我国经济内在活力比较旺盛。唐建伟还告诉记者:“从对全年的预计来看,由于去年基数的原因,今年一季度GDP的增长可能是全年的高点,此后的增速可能会下降,比一季度的数值会低一些。”从去年经济增长呈现前低后高的特点看,这一看法也是许多市场机构的预期。对于此后GDP增速变化预期,李晓超并没有给出明确的答复。不过,他强调,今年的经济面临着去年下半年较高基数的影响。同时,未来经济发展形势极为复杂。尽管今年一季度经济增长11.9%,还比较快,为全年实现8%的目标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要看到,我们的任务还很艰巨,前面的困难还不少,但经过努力,8%的目标应该能够实现。物价基本稳定 上涨压力犹存居民消费价格的上涨,引发了人们对今后物价走势的高度关注。李晓超认为,今年以来,居民消费价格确实出现了一定程度的上涨,但进一步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当前居民消费价格总体上基本稳定,一是翘尾因素还比较大,在一季度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2.2%中,翘尾因素的影响为1%。二是低温雨雪等天气因素的影响较大,特别是和气候、天气、温度有关的鲜菜、鲜果上涨幅度非常大。在一季度价格上涨中,食品价格对居民消费价格拉动是最大的。“3月份的物价比2月份稍微有所回落,但是并不表明物价上涨压力减轻,从物价的未来趋势来看,上半年物价仍会保持上升态势,而且输入型通胀的压力可能还会进一步增强。”唐建伟说:“从物价驱动因素看,主要还是由于食品价格推动,近期来看部分食品价格有所回落,比如猪肉价格,如果食品价格能够维持稳定,全年的物价还将处在可控水平。”李晓超表示,在经济运行中,一些推动价格上涨的因素在显现。一是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振荡走高加大了输入型通胀的压力。二是国内工业品出厂价格和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涨较快,成本推动的压力加大。今年以来,工业品出厂价格和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自上年12月份由负转正持续上涨,部分原材料价格涨幅更高。此外,劳动力成本的上升也形成了对价格上涨的压力。从目前看,实现今年居民消费价格涨幅3%左右的预期目标有一定困难和压力,但经过共同的努力,这一目标还是能够实现的。拉动经济增长 内需仍是关键3月份外贸逆差的出现,表明了国内内需增长比较强劲,同时也表明世界经济恢复得还比较艰难,外需还比较脆弱。我国经济回升势头的进一步向好,关键还在于内需。李晓超介绍说,初步测算,一季度最终消费对GDP的增长贡献率为52%,拉动GDP增长6.2个百分点。资本形成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57.9%,拉动GDP增长6.9个百分点。进出口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9.9%,拉动GDP-1.2%。从这组数据中,我们可以看出,虽然外需的作用在提高,但是拉动经济增长主要还是依靠内需,在内需中,消费相对稳定,投资贡献率有所回落。“三驾马车”更协调地拉动我国经济继续在回升的通道上加速前进。“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速比去年同期有所回落,因为去年上半年在国家刺激经济政策的推动下,投资出现了较高的增长,今年国家严格控制新开工项目,同比增速有所回落,主要是基建的投资下降较快。”唐建伟说。他还表示,民间投资接过了政府投资的“接力棒”,主要以房地产投资为代表。去年房地产市场比较火爆,促使大部分房地产商拿地,拿地之后今年进行投资,一季度房地产投资大幅增长说明了这一点。对于消费高于17%的增长,唐建伟认为,推动消费增长有两方面的因素,一是政策的刺激,今年经济工作的重心进一步转向扩大内需,特别是对居民消费需求的推动。另一方面,经济回升之后,居民消费信心的恢复也拉动了消费的增长。资源税改革蓄势待发在全球资源日益紧缺的环境下,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能源的利用率并减少浪费已成为我们必须完成的使命。专家学者为此不断呼吁推进资源税改革,营造珍惜资源的税收环境。但应该认识到,资源税改革的推进并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还需要进一步理顺能源领域存在的体制性问题。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今年经济工作的主要目标。在搁置了一年多之后,资源税改革再度成为人们广为关注的一大焦点。今年年初全国财政工作会议上,财政部部长谢旭人表示今年适时出台资源税改革方案;前不久财政部公布的今年工作要点中再次涉及这一问题。而此前,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彭森也表示,今后要进一步理顺资源环境税费关系,年内要推进资源税改革,研究制定开征环境税的改革方案。虽然目前并没有明确资源税改革的时间表,但是业内人士普遍认为,资源税改革已“蓄势待发”,近期开征大有可能。长期以来,由于我国资源开采成本低以及粗放的经济增长方式,带来了资源的大量消耗和浪费。在全球资源日益紧缺的环境下,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能源的利用率并减少浪费已成为我们必须完成的使命。为此,专家学者不断呼吁推进资源税改革,营造珍惜资源的税收环境。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所长贾康今年多次表示,目前是开征资源税的最佳时机。贾康在前不久召开的2010年经济形势与电力发展分析预测会上告诉记者:“当前是出台资源税改革方案的大好时机,可以在资源税改革中保留部分从量因素,以引导企业在开采过程中更加珍惜资源。”从目前我国的宏观经济形势来看,我国经济正处于国际金融危机之后恢复增长的时期,虽然物价在不断上行,但是全年物价预计仍会“温和”上涨,尚无严重通胀压力。贾康称:“如果再不推出资源税改革,我们就有可能错过这个大好时机,今年将CPI控制在3%以内这个目标本来就有一定难度。”此外,从全球大宗商品的价格水平来看,目前虽有上涨,但是相对于2008年中的高位,目前的价格对于我国推进资源税改革有利。国内外宏观经济形势为我国推出资源税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契机。我国已经两次搁置资源税改革方案,一是2007年我国政府出于对经济过热的担忧,认为此时推出资源税改革会加速物价上涨,增加通胀压力;二是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国内经济迅速下滑,基于对资源税改革的推进会加重企业负担,同时影响经济复苏的担心,我国政府再次暂时搁置这一问题。资源税改革时机已经成熟,关键还在于如何推出资源税改革。“改革焦点将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资源税征收方式由从量征收改为从价征收;二是提高资源税税率;三是扩大资源税征收范围。”这已经是业内人士的共同预计。对于资源税征收方式的改变,许多专家都表示对价格波动大的原油、天然气和煤炭实行从价计征。当前我国资源税计征方案为单一的从量计征方案,这一计征方式没有考虑到资源利用的可再生成本。在全球资源日益匮乏、资源价格不断上涨的国内外背景下,这一方式显然无法促进企业有效的利用资源、节约资源。而从价计征的方式才能体现出企业利用资源应该付出的环境成本。如果改为从价计征,能够增加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贾康认为,在改变资源税计征方式时,可以考虑部分保留从量计征,而不是全部改为从价计征。以煤炭行业为例,我国一些煤炭企业在进行开采时,往往只开采最精华的部分,造成极大的资源浪费。为了改变这一现象,在进行资源税改革时,对一些矿山开采企业征税时,可以保留一部分从量因素,即按照矿山的探明储量进行征税,以确保矿产资源得到充分开采。对于资源税税负,长期以来我国资源税税负偏低,不能起到保护资源、平衡收益的作用。现行资源税条例于1994年出台,实行从量定额征收,税收收入不受产品价格、成本和利润变化的影响。资源税税率较低,原油税率为每吨8元至每吨30元,天然气为每千立方米2元至15元,煤炭为每吨0.3元至每吨5元。因此提高资源税税率势在必行。当前业内基本已经达成共识,资源税税率有可能在3%至5%之间。 无论是资源税计征方式的转变还是资源税税负的调整,都会给上游企业带来生产成本的增加,而这一成本必然会向下游转移。人们生活所需的基本资源性产品价格很有可能会上涨,这必然会给百姓生活带来一定的影响。但是,我们也要看到,多年来人们已经习惯于高耗能的生活方式,其主要原因在于低廉的能源价格。煤电油气等价格的提高,将会对百姓的生活方式产生重要影响,促进居民节约资源。当然,我国政府要完善对低收入群体的补贴制度,通过二次分配保障低收入群体的生活水平。此外,我们还应该认识到,资源税改革的推进并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还需要进一步理顺能源领域存在的体制性问题。比如,资源税改革之后,如果煤炭价格上涨,就会增加电力企业生产成本,对电价的上涨带来压力,而电价的定价权在政府,政府上调电价要考虑居民的承受能力以及宏观经济形势,电煤之争很有可能会出现。因此,专家建议在资源税改革中,煤电价格改革同步进行。资源税改革对于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转变我国经济增长方式,会发挥重要的作用,我们期待资源税改革时间表的最终确定。再识湖北省情 加快农业发展农业的发展必须依靠资源,包括自然资源、技术资源和人才资源等。现代农业的发展,要求在对多种资源实行最优化配置的基础上实现高效利用与开发。而依据本地区农业资源禀赋即土地、资本和劳力等生产要素及其所决定的比较优势状况,选择农业发展方向和发展模式是调整农业结构、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依据。 我省是农业大省,历史上就有“千湖之省、鱼米之乡”的美称,建国以来一直是全国重要的商品粮、棉、油、猪生产基地和最大的淡水产品生产基地。在计划经济时期,为国家提供了大量的商品农产品,做出了贡献。上个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推进,我省农产品的生产优势得到了稳定和加强,但是与东部沿海省份相比,在农业产业化发展、农村城镇化建设等方面,步伐不快,农业的比较效益未得到有效发挥,城乡居民的收入水平在拉大。因此,重新认识湖北省情,发挥我省农业优势,对现代农业的发展至关重要。 按照清泉同志在省委九届二次会议上的讲话要求,根据省委办公厅的安排,省农业厅组织种植、畜牧和水产等相关行业的人员,就我省农业的现状、优势、问题和潜力进行了再认识,提出了进一步加快我省农业发展的对策建议。一、再识湖北省情,坚定发展信心 (一)湖北农业资源禀赋和比较优势 一是农业资源供给总量大,资源质量与山水地形气候十分适宜农业生产。2006年底,全省农业人口3987万人,占全省人口约66%;其中,乡村劳动力1967万人;耕地总面积4803万亩,其中,水田占59%,旱地占41%,养殖水面1100万亩,其中精养鱼池近1/3。全省兼有山地、丘陵、平原、江河、湖泊,有七山一水二分田地貌特征。耕地资源和淡水资源在全国都有极大优势。 二是农产品产出总量居前,生产水平较高。水稻是湖北最大的粮食作物,也是容纳就业人口最多的作物,全省约有1200万人口从事水稻生产。历史上创粮食总产最高纪录的1997年,水稻总产364亿斤,占粮食总产的69%,在全国居第四位。2006年,水稻总产305亿斤,仍居全国第4。2000年,湖北水稻平均亩产500公斤,在南方产区仅次于江苏、上海、四川而居第四位,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近20%。其中,中稻单产达到590公斤,比湖南高出28%,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27%。水稻品质较好,全省各具特色的地方名牌就有100多个,已有“银凯”、“国宝”、“荆珍雪”、“金浪”、“天城”等40多个优质稻米品牌获得了国家绿色食品认证。水稻贸易量较大,上世纪90年代前期,全省水稻商品率在40%左右,2000年达到54%,常年外销稻谷100亿斤左右。 我省是棉花全国六大产区之一,也是全国重要的纺织工业基地。19902001年,全省年均植棉面积659万亩,占同期全国棉田面积的8.6%。2003年,全省皮棉总产650万担,居全国第五位,全省纺纱77万吨,用棉比例65%,棉纺用棉超过1000万担,棉纺行业综合能力居全国第五位。我省棉花品质优良,不仅单产高,而且纤维品质指标明显优于其他棉区。根据农业部棉花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2000年对全国9个省、区主栽品种的棉纤维9项品质指标检测,我省棉花有3项指标居第一位,有2项指标居第二位。我省棉花商品率很高,一般高达95%,是产棉区农民的主要收入来源之一。棉纺产品还是我省出口创汇的主要产品之一,2003年棉纺织品及加工制成品出口创汇10亿美元,占全省出口创汇的半壁江山。 我省油菜总产量和低芥酸、低硫甙优质油菜连续十多年居全国首位,占全国总产量的18%,占世界的二十分之一。2004年,全省油菜面积、单产、总产均超历史最高水平,油菜面积1788万亩,平均亩产123公斤,比全国平均高7.6%,总产量221万吨,占全国的18.3%,优质油菜面积1730万亩,占全国近四分之一,优质率达到94%。 我省的水产业在全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目前全省可养水面、养殖面积、鱼苗产量、淡水水产品总产量和人均淡水产品占有量均居全国第一。2003年全省养殖面积997万亩,已连续18年居全国第一,总产量达287万吨,连续8年居全国首位。全省淡水产品人均占有量46公斤,超出全国平均水平30公斤,连续10年居全国之冠。全省生产鱼苗485亿尾,生产鱼种45万吨,占全国淡水鱼种产量17%,居全国第一位。 畜牧业质量优、规模大。我省已成为全国种猪供应大省,是全国种猪购买首选地。2003年全省出栏商品猪3024万头,居全国第8位,生猪头平眮体重80公斤,出栏率141%,而同期全国的平均水平分别为77.6公斤和123%。 2003年,我省蔬菜总产3503万吨,面积、产量、产值三项指标均居全国第四位;柑橘总产124万吨,居全国第六位;茶园面积180万亩,茶叶产量7.2万吨,产值13亿元,面积和产量由1996年的第七位上升到第四位,产值仅次于浙江、福建居第三位;蜂蜜产量1.2万吨,居全国第三,50%以上的蜂产品达到无公害生产标准。 三是区位优势得天独厚。湖北地处我国中部腹心地带,具有承东启西,接南纳北的枢纽特点。以省会武汉为中心,北距京、津,南距广州、港澳,西距重庆,东距西安,均在1200公里左右,是全国东西、南北交通的重要枢纽,素有“九省通衢”之称,自古就是万商云集之地。湖北省交通四通八达,快速便捷,京广、京九、焦柳铁路大动脉纵贯南北,汉渝铁路横跨东西,铁路网使省内大中城市连接全国所有重要城市。长江黄金水道贯通全省1038公里,通江达海,使湖北与沿江省市和沿海城市紧密相连。通过省境的8条国道和京珠、沪蓉、银武、随岳高速公路,使湖北成为全国公路网的重要结点。 四是科教优势明显。湖北最大的优势是科教资源优势,整体科教实力全国第三,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密集我省。武汉大学、华中理工大学、华中农业大学、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武汉工业学院、中科院油科所、湖北省农科院、武汉粮油科学研究院等都集聚武汉,其中,国家工程中心、重点实验室21个,国家级农产品检测中心9个,省级和市州级农业科研单位17个。有一大批著名、资深、优秀的教授、专家,在粮棉油及畜牧水产育种、生物工程、粮油加工、粮油机械制造、粮油质量检测、粮食经济、企业管理方面拥有雄厚的科研实力,并取得一大批国家、省部级奖励的科研成果。这是湖北省发展农业产业化强有力的智力支撑。 五是发展基础比较好。据国家统计局、中国粮食行业协会统计,湖北粮油加工在全国占有重要置,大米加工量居全国第2位,油菜籽加工量居全国第3位,面粉加工量居全国第6位。粮油机械制造业的技术水平和经营规模居全国前列,特别是部分碾米、油脂机械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占领了国内主要市场,并出口到国外,全省已形成以大米、面粉、油脂、粮机为支柱的粮油加工业体系。这对与湖北产粮大省而言,发展粮食产业,提高粮食生产效益至关重要。 (二)现阶段湖北农业的发展基础与特点 这几年,在农村改革步伐加快、扶农惠农政策增多的大背景下,全省上下抓住难得的好机遇,积极探索,艰苦努力,农业发展路子拓宽了,步子加快了,呈现出全面发展、快速发展的好势头。 1、规模化生产水平显著提高。我省农业大多是分散经营、单兵独进,一户三、四人,五、六亩,七、八处,规模小,商品少,效益低。为了在家庭经营基本制度下,发展规模化、商品化、专业化生产,2003年,省政府出台了优势、特色农产品布局规划,作出了大力发展农业板块经济的工作部署,种植业建板块,畜牧业建小区,水产业建片带。经过四年的板块基地建设,推动了优势农产品向优势区域集聚,加快了资源优化配置。目前,全省已初步形成了江汉平原单双季优质籼稻、鄂中丘陵单季优质籼稻和鄂东高档优质稻板块基地,面积达2000多万亩;以长江汉江流域为主的1500万亩双低油菜板块基地;以四大山区为主的150万亩茶叶板块基地,以宜昌为主的150万亩柑桔板块基地,以大中城市为主的500万亩蔬菜板块基地,以低湖为主为的600万亩淡水鱼养殖基地,以及遍布城市近郊的畜禽养殖小区。优势特色农产品区域布局基本形成,专业化、规模化和产业化水平进一步提高。 2、产业化经营水平显著提高。近几年,我省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迅速。2006年全省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2600多个,农产品加工业产值1500亿元,比2002年增加490亿元;全省省级龙头企业达到243家,国家级龙头企业22家,分别比2002年增加173家和15家。省级重点龙头企业资产总额400亿元,销售收入480亿元,上交税金19亿元。“十五”期间,我省农产品加工值每增长一个百分点,就增加9.7亿元产值,带动农民增收23.9元。目前全省纳入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种植面积5000多万亩,占全省农作物播种面积的40%;水产养殖基地面积700多万亩,占全省淡水养殖面积的70%。农村专业合作组织迅猛发展,2006年达到4300多个,入社农户近200万户,农民组织化程度不断提高。为了做大做强我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003年,我省在全国率先组建了农业产业化担保公司,向龙头企业增加了商业贷款,有力推动了龙头企业的发展。完达山、蒙牛、汇源、太子、丰岛等一大批省外知名品牌企业汇集湖北,有力带动了湖北省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深入推进。目前,全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销售收入过亿元的有121家,上市农业企业有2家。特别是粮食、油脂、水产品、水果加工向前跨了一大步,有5家企业销售收入过10亿元、12家过5亿元、8家企业出口创汇过1000万美元。同时,以大板块、大龙头为依托,在品牌整合取得重大突破,成功培育整合了采花毛尖、国宝桥米、德炎小龙虾三大品牌,均被评为首届“中国名牌农产品”。 3、科技应用水平显著提高。2003年以来,每年都在全省范围内征集筛选并向全省推介10大类100项左右成熟、先进、适用的新品种、新技术、新产品、新模式,这些技术年均应用面积1.6亿亩次,通过增产、提质、节本和减损四项共增加收入100亿元左右,仅靠技术推广,就实现农民人均增收250元左右。特别是近几年,适应现代农业建设、农村劳动力结构变化和优质高效环保农业发展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并推广了一批新技术、新模式。2006年,重点在五个方面加大新技术应用力度。一是推广农作物轻型简化栽培技术,水稻、小麦、马铃薯、棉花、油菜等5种作物轻简高效栽培面积达到1500多万亩,是2002年6倍。农业机械化新技术示范面积5000多万亩,其中水稻机械插秧面积近150万亩,今年300多万亩,填补了2002年以前的空白,应用面积居全国第二位。70%的小麦、55%的水稻实现机械化收获。二是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免费为200万农户提供测土配方施肥服务,辐射带动500万户应用这项技术,全省应用面积5063万亩次,比2002年增加4000多万亩次。今年到上半年已推广3100万亩次。三是推广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技术,粮、棉、油、果、蔬、茶等农产品无公害标准化栽培面积超过2000万亩,扭转了2002年以前重产量、轻品质的格局。四是推广应用农业高效种养模式,推广面累计3100万亩,比2002年增加1倍多,其中稻鸭共育面积130万亩、虾稻连作面积近130万亩,油菜“一菜两用”面积10万亩,这些技术都是近五年我省创新并迅速推广应用的重大技术。 4、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显著提高。针对农产品质量卫生安全存在生产者不上心、消费者不放心的情况,一方面抓源头治理,强化投入品监管。推行种子、肥料、农药、兽药、饲料等主要农资产品主推公告制度,将公告张贴到主要农资市场和经营门店,并通过媒体广泛宣传,引导农民使用质优、安全、放心的农资。另一方面推行标准化生产,大力发展无公害、绿色和有机食品。“三品”开发数量进入全国先进行列。其中,绿色食品标识品牌数由全国第18位上升到第3位。无公害生产态势良好,再经过3-5年努力,全省农产品可基本实现无害化。为提高农产品检验检测手段,投资2000多万元,建成了建筑面积7000余平米,在省级质检机构中堪称一流水平的湖北省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中心;农业厅所属9家质检机构全部集中迁入,实行检测资源共享,被农业部推崇为“湖北模式”;整合后的质检中心,具备对农药残留、瘦肉精和兽药残留、苏丹红、孔雀石绿,以及农药、肥料、种子、兽药、饲料等1200多个产品或参数进行检验检测的能力。全省各类农产品质检机构已发展到100家,专业检验人员719人,检测检测仪器设备原值达到1.13亿元,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提供了有力的物质保障。 5、农技服务能力和水平显著提高。三大服务体系正在建立和完善。一是加强了公益性的农技推广服务体系。我省在全国率先进行乡镇综合配套改革,重新构建新的基层公益性服务体系。围绕“以钱养事”的新机制,强化公益性服务功能,建立公益性推广网络。目前,全省在乡镇从事公益性农技服务的人员总数达到11500人,其中种植业5881人(比改革前减少6007人),水产业875人(减少413人),农机行业2224人(减少2010人),畜牧业确定公益性防疫监督员2700人。二是逐步建立经营性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大力创办各类专业服务组织,在机械化防治病虫、测土配方、供种供苗、农机服务、土地流转等方面,推进生产产业化、经营规模化、服务社会化,为农民提供全程、系列化服务,有效解决农村缺劳力、缺技术、缺信息的问题。目前,农业产前、产中、产后全程化服务的态势十分活跃,植保机防专业队2万个,拥有机动喷雾器24万台;农机作业专业服务人员160万人,拥有机械130万台(套),农机综合作业率达到45。肥料、农药、种子等农业生产资料专业化服务体系已基本形成。三是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服务体系。积极宣传贯彻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办好试点。积极鼓励支持供销、粮食、科协等部门参与农民合作组织建设,发展一批生产型、流通型、生产流通一体化的专业合作社。目前,全省有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4300个,成员35万户,带动农户107万户。今年上半年,全省新增农民专业合作社373个。 二、客观分析形势,抓住薄弱环节 经过几年的努力,我省农业农村工作出现了一些可喜的变化。农业投入不断增加,基础设施不断改善,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得到加强,农民的收入逐步增加,农民生产积极性得到了提高,农村面貌焕然一新。但是,我省农业发展中制约因素仍然很多,优势还远未得到有效发挥,农业的整体发展水平与先进省份相比差距还很大,应引起高度重视。 一是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十五”期间国家虽然加大了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但由于过去欠账较多、基建投入相对不足、农村取消“两工”后新的劳动积累机制尚不完善等原因,农业基础设施状况不容乐观。全省耕地有效灌溉面积已由1990年的3550万亩(占耕地面积的68%),下降到2006年的3085万亩(占耕地面积的67%)。近10多年来,基本上是年年有灾,非旱即涝,或旱涝同时发生。目前,全省40的农田不能保收,60的农田也只能抗御5年一遇的灾害;全省泵站现有装机容量220万千瓦,60的机电设备和渠系严重老化,粮食主产区的许多农业基础设施已不堪重负。此外,农业生态环境整治、农业科技创新和农技推广体系、农产品技术质量安全标准和检验检测体系、农政执法体系、农业信息体系、农产品市场等基础性设施建设严重滞后,导致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不强。 二是农业组织化程度低。一是农业合作经营组织规模小,带动能力不强,多数只是起到单一的生产合作作用,很难实现“产供销、农工贸、产学研”一体化的目的,更谈不上按照国家、国际产品质量标准进行生产经营和运用WTO规则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农业合作组织会(社)员的综合素质不高,专业人才缺乏。农村专业合作组织的农民带头人中懂技术会管理、市场开拓能力强的复合型人才不多,对现代农业生产新品种的种、养、加模式技术掌握有限,缺乏按市场经济规则组织生产经营和应用现代管理技术从事经营管理的能力。二是农业龙头企业发展滞后,带动能力不强。2006年,全省规模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600家,其中省级243家、国家级22家,实现销售收入480亿元,其中销售收入过10亿元的5家。而山东省在2003年销售收入超过10亿元的就有22家。三是企业与农民的利益连接不紧。虽然近几年的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和农业产业化的发展使优势农产品生产相对集中,部分农户与企业、中介组织建立了一定的联系方式,但真正有组织的订单生产农户仅占10%左右。且组织管理松散,利益关系不紧密,农民签订单不履约的现象普遍。绝大多数农产品仍依赖一家一户自己生产自己找销路,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不相适应。 三是农产品加工落后。发达国家对农产品加工约占总量的80%,食品工业相当于农业产值的2-3倍,农业产前、产中、产后的比例为2:1:7,而我省农产品加工率只有40%,精深加工率不到10%。发达国家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业总产值之比为8:1,沿海地区为3.5:1,我省为0.8:1。湖北省农产品加工业近几年虽有较快发展,但仍显滞后。突出问题是规模结构不合理,企业数量多但规模小,加工层次低,粮食中仍有70%以上以低层次加工品出售。一些经过初级加工的产品,因加工不细,包装不精,给人以档次较低和质量不高的印象,从而直接影响到品牌的附加价值,也对品牌创立形成一定制约。加工转化增值能力弱,依靠农产品精深加工转化增值带来的经济、社会效益低,农产品附加值少,既影响了农业和农村经济效益的提高,又制约了结构调整步伐的加快、产业带的形成和农民收入的增长。 四是农业科技应用水平不高。我省是全国的科技强省、教育强省,但“十五”末期科技对农业的贡献率只有40%,农业科技与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还不适应:一是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科技的支撑和引领作用还未充分发挥。原始创新和关键技术成果明显不足,产前、产中、产后等技术集成配套不够,养殖业、加工业等重点领域技术成果严重缺乏。科研和生产脱节,农科教、产学研联系不紧等问题依然存在。二是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还不能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求,科技成果推广应用水平不高。基层农技推广体系队伍建设和工作保障机制有待进一步加强。三是科技投入严重不足,没有形成稳定的科技投入机制。农业科研财政投入占农业GDP比重很低,一些长期性和基础性研究尚未建立稳定的支持机制。 五是农业内部结构不合理。种植业的比重过高,优质农产品、养殖业和农副产品深加工的比重太小,畜牧业、渔业资源利用不足,发展活力不强,特别是畜牧业产值比重不足30%,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近5个百分点,比农业发达国家60%以上的水平差距更远,畜产品的加工远远落后于临近的河南、湖南。主要农产品粮棉油的产量优势并没有转化为效益优势,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缓慢。2006年,我们省三次产业构成比例已由1996年的29:37:34调整为15:44:41,农业的比重是15%,仍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34个百分点。 六是农产品国际贸易竞争压力大。我省农业基本上是内向型为主的产业架构,出口创汇比重不大,尽管2006年农产品出口创汇达到4.1亿美元,实现了历史性的突破,但与山东等外向型农业省份相比差距较大,只相当于山东的1/5,农产品出口值占农业产值的比重,我省仅为2.9,比全国平均水平低6.9个百分点。随着入世过渡期的结束,农产品的关税和非关税保护措施的“双重弱化”,使我省原本就缺乏国际比较优势的粮棉油等大宗农产品受到更大的市场挤压;畜产品、园艺产品、蜂蜜和蔬菜等劳动密集型产品虽有一定的价格优势,但标准化程度不高,加之越来越高的国外技术壁垒限制,出口前景不容乐观。 七是土地资源的约束日益突出。改革开放以来,我省耕地面积年均减少7,而同期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1,“一减一增”使我省人均耕地面积由1978年的1.24亩降低到2005年的0.78亩,比全国平均水平少1/3,低于联合国粮农组织确定的0.86亩警戒线,人地矛盾已十分突出。耕地过度利用,地力下降,全省土壤缺钾面积由1982年的20%上升到2005年的80%,缺硼、锌等微量元素面积达4000多万亩。工业“三废”、农药和化肥对农业污染加重,水土流失严重,全省水土流失面积7.8万平方公里。耕地数量和质量的下降,对我省农业发展尤其是粮食生产将形成长期深远的影响。 尽管我省农业发展面临许多制约因素和困难,但发展潜力还是很大的,除了自身优势明显之外,面临的发展机遇前所未有。只要我们抓住机遇,发挥优势,湖北的农业一定大有希望。 一是我国农业发展已迎来最好历史机遇。从先行的工业化国家和新兴的工业化国家看,以工补农都是在工业化中期开始实行的,比如美国、日本、韩国等。我国目前已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以工补农,城市反哺农村条件已经基本具备。二、三产业反哺农业的力量明显提高;建设新农村已经有了相当的物质基础,特别是粮食主产区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基础设施。同时,随着近年来国家不断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实施沃土工程、优粮工程等项目,使农业综合生产功能得到很大提高;粮食品种的收购和销售完全放开,我国农产品完全市场化,是我国市场化最高的一个领域;农业利用外资和“走出去”战略的规模不断扩大,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对外开放格局基本形成。这一切,都是建设现代农业的基础。 二是国家支农惠农的政策体系基本形成。近几年,国家从加强农业、稳定农村、富裕农民角度出发,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新农业政策,这些政策已初步搭成支持现代农业发展的政策体系。这包括免收农业税和农林特产税,对种粮农民直补、良种补贴、大型农机具购置补贴,最严格保护耕地、加大农业投入、严控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实行粮食最低收购价。上述“两税减免、三项补贴、四项基本保障”支持体系的建立和不断加强,为增强农业发展后劲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保障。 三是国家启动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和武汉城市圈建设,为我省发展现代农业注入新动力。去年国家出台了中部崛起意见,已经设立机构负责运作。国家把我省等中部省份定位于粮食生产基地和高新农产品加工区,在产业发展、重大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投入、推进改革开放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有利于我们改善农业生产设施条件,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加快农业发展步伐,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繁荣。今年武汉城市圈又被批准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将给我省农业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城乡统筹是试验区的七大内容之一,重点是推进户籍、就业、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改革,促进农村劳动力有序转移,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三、强化工作措施,加快农业发展 党的十七大提出,坚持把发展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作为首要任务,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湖北作为农业大省,必须发挥好自身优势,突破薄弱环节,在确保粮食稳定增长的前提下,发展具有湖北特色的现代农业,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 (一)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是促进农业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重点是“四个加强”:一是加强以基本农田为重点的耕地保护。加大基本农田保护条例实施力度,坚决执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严格执行耕地占补平衡制度,大力实施沃土工程,确保基本农田面积不减少、用途不改变、质量不下降。二是加强高产农田建设。以46个粮食主产县(市、区)为重点,开展标准化高产农田建设,通过田、水、林、渠、路的综合治理,改善农田小气候和土壤环境,提高土壤的保墒和排渍能力,减轻水土流失和土地沙化。加大土地整理和开发力度,改良土壤,适度提高复种指数。三是加强粮食增产技术的应用与推广。加快建立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抓好关键技术和高新技术研发,力争在新品种选育、病虫害防治、生态环境建设、资源高效利用等方面取得新突破。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重点推广轻简栽培、测土配方施肥、高产高效种养模式、农业机械化作业等先进实用农业科学技术,扩大主导品种、主推技术的应用范围。积极推行节水灌溉,科学使用肥料、农药,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四是加强板块基地建设。整合资源,发挥优势,突出特色,加快种植业板块基地连接力度,建立稳定可靠的优质粮食生产基地。重点建设46个水稻和小麦主产县市,在江汉平原、鄂东、鄂中北地区建立2000万亩的优质水稻板块,约占全省常年水稻种植面积的65%;在北纬31度以北地区,建立500万亩的优质专用小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四川省达州市大竹县大竹中学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生物学试题(含答案)
- 《船用格栅》规范
- 第五单元 分数四则混合运算(单元测试)(含答案)-2024-2025学年六年级上册数学苏教版
- 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测试卷
- 油气设备专用件相关项目投资计划书
- 高导热石墨散热材料行业相关投资计划提议范本
- 石油钻探、开采专用设备相关项目投资计划书范本
- 销售公司运营管理述职报告
- 儿童健康饮食课件
- 遗传病和免疫
- 田径训练论文开题报告
- 个人健康管理平台使用操作教程
- 新版《铁道概论》考试复习试题库(含答案)
- 商业银行开展非法集资风险排查活动情况报告
- 防范工贸行业典型事故三十条措施解读
- 2024年公选处级领导干部面试题选及参考答案
- 英语连读发音技巧讲解
- 2024年秋季新外研版三年级上册英语课件 Unit 5 第1课时(Get ready)
- 2025届新高考语文热点冲刺复习议论文开头结尾
- 中航集团招聘笔试题库2024
- 2024年浙江省宁波市文史研究馆办公室招聘6人历年(高频重点复习提升训练)共500题附带答案详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