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师范大学自然地理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_第1页
哈尔滨师范大学自然地理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_第2页
哈尔滨师范大学自然地理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_第3页
哈尔滨师范大学自然地理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_第4页
哈尔滨师范大学自然地理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哈尔滨师范大学 自然地理学 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自然地理学是研究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表层自然环境(系统)以及人类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学科。其特色和优势在于从系统科学和圈层相互作用的角度、人地相互作用和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区域联系和多学科交叉融合的角度,探讨地球表层自然环境以及环境与人类的相互作用。其目的在于通过对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表层自然环境的评估、预测、规划、管理、优化、调控,达到保护环境、合理利用环境、与环境协调共处,从而保障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应用基础型的科学特点。一、培养目标培养具有扎实的地理科学理论基础,掌握自然地理学及有关学科的系统理论知识和野外工作及实验技术,了解本领域发展的现状和动态;较为熟练地掌握一门外国语,能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掌握地理信息系统等现代科技手段,基本上能独立开展与本学科有关的研究和教学工作;坚定的爱国主义思想,高尚的道德品质,朴实的作风与较深的文化素质修养的研究、教育、规划与管理专家。成为科研、教学和生产实践中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层次复合型专门人才。二、培养方向根据当代科学发展的趋势、本校的优势、师资队伍与技术设备条件,哈尔滨师范大学自然地理学主要研究方向和硕士培养方向包括二大个方面。 区域自然资源与环境研究:主要从事区域自然地理、自然资源和环境管理,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其研究内容主要有:自然资源利用规划与管理、水资源与水环境、区域环境评价与规划、区域生态安全及可持续发展研究等。资源环境信息系统:主要研究空间信息技术(地理信息系统GIS、遥感RS、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PS)集成及其在资源环境领域的应用,特别是在森林资源森林环境森林灾害系统管理、土地资源开发与利用、水土资源综合管理、生态环境管理等方面的应用。具体涉及:空间信息技术集成与应用系统开发;森林资源森林环境森林灾害系统管理(森林资源调查、评价与管理,森林资源监控系统,森林环境评价系统,森林灾害损失评估等)与决策支持系统;土地覆盖/土地利用空间信息系统;生态环境空间信息系统;可持续发展信息系统等。三、学习年限学习年限为三年,其中用一年半时间进行硕士学位必修课、选修课的学习,通过全部课程的考试、考查,完成教学实践任务;用一年半的时间进行科学研究,撰写学位论文。通过论文答辩,可获得理学硕士学位。 四、课程设置(见自然地理学专业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与教学计划表)自然地理专业研究生课程分为公共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和选修课四类,总学时为756学时,总学分为34学分,其中公共课为378学时,6学分;专业基础课162学时,12学分,专业课108学时,9学分;选修课108学时,6学分;社会实践1学分。五、考核方式 1.学位课程结束后有严格的综合考试,综合考试合格者,方可进行学位论文工作; 2.在理论学习与实践工作研究基础上,撰写学术论文或工作报告,作为平时的考核成绩; 3.通过学位论文答辩,并完成相关的野外研究、室内实验及教学工作。六、培养方式以发挥学生的自学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培养方案的指导思想,实行导师负责制与教研室集体培养相结合的培养方式。七、学位论文工作及学位授予学生修满学分后方可进入撰写学位论文阶段。学位论文是通过科学研究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的主要途径,是培养研究生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学位论文选题以本研究方向的热点、前沿或对某些问题有突破的论题为主,在学位论文评阅人和答辩委员会成员中,必须至少有一名校外从事本专业教学和科研工作,具有高级职称的专家参加。通过论文答辩者,可授予理学硕士学位。自然地理学 专业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与教学计划表课程类别序号课 程 名 称总学时总学分开课学期及周学时考核方式备注公共课第一外国语(基础英语)216366考试政治理论课 90222考试体育健身课72122考试专业基础课1地理学基本理论问题5444考试23S技术与地球信息科学5444考试3地理学中的数量方法5444考试专业课4区域科学理论与方法3634考试5环境科学研究进展3634考查6景观生态学3634考试专业选修课7土地资源学3624考查8生态安全导论3624考查9环境地质3624考查10现代地图学3624考查11污染气象学3624考查12水文过程3624考查13生物地理学进展3624考查14环境监测方法与技术3624考查15非线性生态模型3624考查16地理信息系统设计与开发3634考查17研究设计与科技论文写作3624考查社会实践18学术前沿动态学术报告119科学研究与实践20教学实践注:1. 学位课程用“”在备注一栏中注明2公共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为本专业所有研究生必修3. 上述选修课程在导师指导下根据实际需要选择,至少2门(4学分)4. 每个研究生的总学分不少于32学分自然地理学专业硕士研究生课程课教学大纲课程编号:1 课程名称:地理学基本理论问题总 学 时:54 开学学期:开课单位:地理系 任课教师:张 毅 教学要求: 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地理学基本理论及科学前沿和热点问题。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是地理科学的两大分支,是地理学的基石,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地理学基本理论在两分支学科中的实践与应用及两分支学科理论、方法的融合。教学内容:系统讲授地理学传统理论及现代地理学发展趋势,优势领域及实践、应用。结合中国的自然、人文区域特征,阐述其地域分布、资源合理利用、国土开发及区域发展问题。教材及主要参考书目:1. 牛文元,现代自然地理学,科学出版社,1998年2. 王铮 丁金宏,理论地理学,科学出版社,1999年3. 黄秉维 郑度等,现代自然地理,科学出版社,1999年4. 潘玉君、张毅,地理科学,哈尔滨地图出版社,19985、杨开忠 中国区域分展研究,海洋出版社,19896、胡兆 中国区域发展导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7、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中心,走向21世纪的环境科学与可持续发展,科学出版社,20008、高吉喜 可持续发展理论探索,环境科学出版社,20019、陆大道 区位论及区域科学研究方法,科学出版社,199110、王恩涌等 人文地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课程编号:2课程名称:3S技术与地球信息科学总 学 时:54开课学期:开课单位:地理系任课教师:臧淑英教学要求:使学生了解地理信息系统(GIS)、遥感(RS)和全球定位系统(GPS)技术的发展历程,应用计算机技术对地理信息进行处理、存贮、提取以及管理和分析过程中所提出的一系列基本问题,如数据的获取和集成、分布式计算、地理信息的认知和表达、空间分析、地理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地理数据的不确定性及其对于地理信息系统操作的影响、地理信息系统的社会实践等;掌握GIS软件的应用与简单的二次开发,学会应用这些高新信息技术解决自己的研究课题。教学内容:随着遥感、全球定位系统、因持网(Internet)和地理信息系统等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相互间的渗透,逐渐形成了以地理信息系统为核心的集成化技术系统,为解决区域范围更广、复杂性更高的现代地学问题提供了新的分析方法和技术保证;同时,这些现代信息技术的综合发展及其应用的日益深广,最终促使了“地球信息科学”的产生。为此,本教学内容包括如下方面:1. 地球信息科学的缘起1.1 地球信息科学产生的技术背景1.2 地球信息科学发展的应用背景2. 地球信息科学的含义2.1 地球信息及其与数据、知识的关系2.2 地球信息科学的内涵3. 地球空间信息理论基础3.1 地球空间信息认知理论3.2 地球空间信息的可视化表达3.3 地球空间信息的解译与反演4. 地球空间信息图谱4.1 地理图形信息理论4.2 地球空间信息图谱的概念4.3 地球空间信息的基本原理4.4 地球空间信图谱的应用研究5. 3S技术与应用5.1 GIS 技术与应用5.2 RS技术与应用5.3 GPS技术与应用5.4 3S技术集成6. 数字地球6.1数字地球概述6.2 实现数字地球的核心技术6.3数字地球工程进展教材及主要参考书目:1. 地理信息系导论 陈述彭等 科学出版社 1999年2. 边馥苓,地理信息系统原理和方法,测绘出版社,1996年3. 邬伦等,地理信息系统原理、方法和应用,科学出版社,2001年4. 胡鹏等,地理信息系统教程,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年5. 美N.迈克尔(武法东译),地理信息系统基本原理,电子工业出版社,2001年6. 张超等,地理信息系统实习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7. 秦其明等,ArcView地理信息系统实用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8. 张剑平等,地理信息系统与MapInfo应用,科学出版社,1999年9. 修文群等,城市地理信息系统,北京希望电子出版社,1999年10. 刘湘南等,地球信息科学导论,吉林教育出版社,2002年11.龚健雅等,当代地理信息技术,科学出版社,2004年12.史文中,空间数据与空间分析不确定性原理,科学出版社,2005年课程编号:3 课程名称:地理学中的数量方法总 学 时: 54 开学学期:开课单位: 地理系 任课教师:张丽娟教学要求:熟练掌握地理数据的整理方法,理解统计推断的基本原理,正确理解和掌握地理数据的基本的统计处理方法。能够针对实际研究的目的,正确地选择对大量地理数据的处理和分析方法,能熟练掌握SPSS统计软件的操作。教学内容:本课程主要包括地理数据的初步整理方法,统计推断的基本原理,方差分析的原理,相关分析、回归分析、聚类分析、判别分析、主成分分析等统计方法的原理。安排SPSS统计软件的操作,对输出结果正确分析。教材及主要参考书目:主要的参考书目:1、张超等,计量地理学基础,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2、盛骤等,概率论与数理统计,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3、盖均镒,试验统计方法,中国农业出版社,1985。4、马育华,试验统计,农业出版社,1982。5、王政权,地统计学及其在生态学中应用,科学出版社,1999。6 、张学群,运筹学基础,经济科学出版社,1996。课程编号:4课程名称:区域科学理论与方法总 学 时:54开学学期:开课单位:地理系任课教师:王金辉 教学要求:通过本课程教学,使学生较全面掌握区域科学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及其最新进展。为学生进行与区域科学及区域研究相关的学科的教学及从事区域研究的实践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教学内容:1区域科学概述 2区域资源理论与方法 3区域产业结构理论与方法 4区域空间结构理论与方法教材及主要参考书目:1. 艾萨德(美)区域科学导论陈宗兴、尹怀庭译2. 崔功豪等区域分析与规划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19993. 吴殿廷区域分析与规划高级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20014. 周起业区域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北京:19895. 陈 才区域经济地理学科学出版社,北京:2001 课程编号:5 课程名称:环境科学研究进展总 学 时: 36 开学学期:开课单位: 地理系 任课教师:张思冲教学要求:要求学生了解环境科学的最新理论和最新技术,了解环境科学发展过程中的新工艺、新技术和新方法。掌握最新的科学原理及方法,掌握本学科最新发展动态和前沿科技,能做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教学内容: 专题一 环境科学沿革、研究现状和最新发展趋势第一节 中国环境保护的历史第二节 旧中国的生态破坏情况第三节 新中国的环境保护政策第四节 当前环境科学研究重点和发展趋势一、世界环境变化趋势二、新技术应用;专题二 中国环境问题第一节 环境污染一、大气污染二、水污染三、固体废弃物污染四、噪声污染第二节 生态恶化一、森林资源贫乏二、草地退化严重三、耕地质量下降四、荒漠化现象严重五、生物物种减少第三节 自然灾害一、地震灾害二、干旱灾害三、洪涝灾害四、水土流失灾害五、滑坡灾害六、泥石流灾害七、生物灾害专题三 水、大气等污染防治最新技术第一节 污水处理最新技术一、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发展趋势二、污水再生与回用技术三、国内外污水回用工程事例介绍。第二节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和技术一、矿物燃料;二、燃烧过程;三、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的形成、转化和控制;四、微粒污染物的形成和控制专题四:固体废弃物处理、处置和利用等的最新方法;第一节 固体废物的生物处理技术一、堆肥化处理技术二、固体废物厌氧消化处理三、城市垃圾厌氧消化第二节 固体废物热解处理技术一、固体废物焚烧技术基本原理与发展二、二次污染及其控制三、热解技术在固体废物处理中的应用第三节 固体废物的最终处置一、填埋技术基本原理、标准及其分类二、渗滤液产生量估算、处理与管理系统、填埋气体第四节 危险废物的管理与处置一、危险废物法规,管理制度,风险评价二、危险废物在环境中的迁移转化及危害;物理、化学和生物处理技术和理论三、特殊危险废物管理与处理处置。专题五:生态恢复最新技术。第一节 受损与污染土壤生态系统一、土壤修复的概念;二、退化土壤的植被重建;三、污染土壤修复典型方法和原理。第二节 矿区土壤复垦的原理与技术一、矿区土壤的问题二、矿区土壤的重构三、矿区土壤质量与养分管理四、土壤-植物关系与复垦五、矿区土壤复垦的实例第一节 重金属污染土壤的修复一、重金属污染土壤修复的主要方法二、土壤污染物的钝化技术三、植物修复教材及主要参考书目:教材:自编讲义主要参考书:1应用生态学张金屯、李素清 主编 2003年3月出版2水污染治理新工艺与设计海洋出版社年3环境污染与生态恢复黄铭洪 等 著2003年3月出版课程编号:6课程名称:景观生态学总 学 时:54开学学期:开课单位:地理系任课教师:张雪萍 教学要求:1、 掌握学科体系,景观生态学的主要原理,概念与研究方法。2、 能够运用所学理论进行景观生态规划,区域生态环境预警,土地生态评价与规划,森林规划与自然保护区设计,景观生态设计城市风景园林设计等,对自然资源管理保护和开发利用发挥作用。教学内容:1、 景观生态学概念及发展2、 景观生态学的理论基础3、 景观结构4、 景观生态过程5、 景观动态变化6、 景观生态分类与评价7、 景观生态规划与设计8、 景观生态学与生物多样性保护9、 景观生态学与土地持续利用10、景观生态学与全球变化11、景观生态学与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教材及主要参考书目:傅博杰等编著 景观生态学原理与应用 科学出版社2001教学参考书:1、肖笃宁主编 景观生态学 科学出版社 20032、邬建国 景观生态学格局、过程、尺度与等级 科学出版商20003、Forman RTT, Godron M. Landscape Ecology New York, John Wiley and Sons,19864、Naveh Z. Landscape Ecology SPB Academic Publishing,1995 课程编号:7课程名称:土地资源学总 学 时:36开学学期: 开课单位:地理系任课教师:张毅 教学要求:通过学习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土地资源观,认识土地资源的构成因素,掌握土地资源类型及划分方法及技能,明了土地资源的空间分布规律及发展变化趋势,明确我国土地资源的特征及开发利用,保护管理的理论知识与技能。教学内容:学习土地资源学基本理论与研究方法,土地资源的构成、分类、调查、评价的原则方法及我国土地资源现状与存在的问题。教材及主要参考书目:1、全石琳、高建华 土地资源学 河南大学出版社 19952、李元 中国土地资源 大地出版社 20003、朱德举等 土地资源学教程 海洋出版社 19994、朱德举 土地科学导论 中国农业出版社 19955、黄秉维、郑度 现代自然地理 19996、宋启林 中国现代城市土地利用学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92课程编号:8 课程名称:生态安全导论总 学 时: 36 开学学期:开课单位: 地理系 任课教师:王继富教学要求:1、了解各种威胁与破坏生态安全的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现象及其导致的后果,探寻威胁和破坏生态安全的自然根源和人为根源;2、掌握预防和减少生态环境破坏的行之有效的方法、途径等,学会一些生态安全管理知识;3、熟悉生态风险评价的原则、标准与方法,领会相关的一些生态安全政策、法规,提高研究生的生态文化素质。教学内容:1、生态安全的基本概念、内容、研究意义;2、生态状况的基本概念、类型、标准与评价;3、不良生态状况产生的自然前提和人为因素;4、紧急生态状况产生的因素、过程和预测、预防措施;5、生态风险类型、时空特征与评价方法、手段;6、生态管理形式与方法;7、生态安全的案例分析与评价。教材及主要参考书目:使用教材:王继富,郑万生,生态安全概论,哈尔滨地图出版社,2005.10;参考书目:1、杨京平主编,生态安全的系统分析,化学工业出版社,2002.5;2、罗祖德,徐长乐,灾害科学,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3、黄崇福著,自然灾害分线评价理论与实践,科学出版社,2005.1。课程编号:9 课程名称:环境地质总 学 时: 36 开学学期:开课单位: 地理系 任课教师:何葵教学要求:环境地质学是研究人类活动和地质环境相互作用的学科,是地质学的一个分支,也是环境科学一个组成部分。本课程开设主要使之成为地质学与地理学联系的纽带。加强学生的这方面的研究能力。当今人类社会正面临着人口急剧膨胀,资源严重短缺和环境日益恶化的严峻挑战。环境恶化的重要标志之一就是自然灾害日趋频繁,并对人类的生存与发展造成严重的威胁。因此,自然环境问题对人类的发展的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本课程力图让学生对环境地质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进行全面系统了解,对地质灾害产生的原因、影响因素进行合理评价,同时掌握对地质灾害进行监测、预报和防治的措施与方法教学内容:一、认识地球,了解地球环境的特征,同时掌握大陆漂移、板块构造等大地构造理论。二、地质灾害的概念类型及分布三、地质灾害灾情评估与减灾对策四、地震与火山五、河流、洪水、泥石流、崩塌与滑坡。六、资源问题(水、土壤、矿产、能源)七、污染问题(水、大气、废物处理)八、矿山环境问题九、土地利用、城市规划与环境地质教材及主要参考书目:1. 朱大奎等,环境地质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7 2. 潘 懋等,灾害地质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43. 国土资源部,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地质出版社,2003 .5 4. 傅承义,大陆漂移、海底扩张与板块构造,科学出版社,19725. 北京大学等,地震地质学,地震出版社,19826. 蒋维楣等,大气污染预测与防治基础,海洋出版社,19917. 世界资源研究所译,世界资源报告(1992-1997),环境出版社8. 张以城等,滑坡与泥石流,民族出版社,19879宋春青等,地质学基础,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课程编号:10 课程名称:现代地图学总 学 时:36开学学期:开课单位:地理系任课教师: 欧竹斌教学要求: 本课程主要讲授地图学中有关地图投影、地形图和专题地图编制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应用。 包括地图投影的基本理论,几类常见地图投影及其应用,地形图及其应用, 专题地图的表示方法及其应用,几种专题地图的编制等五章。通过学习, 要求掌握地图投影的必要知识,如常用地图投影的变形情况,有关参数的意义,并能结合实际工作或任务正确地选择地图投影;能正确阅读和使用地形图;掌握编制专题地图的基本技能和方法。教学内容:1、地图投影的基本理论2、几类常见的地图投影及其应用3、地形图及其应用4、专题地图的表示方法及其应用5、几种专题地图的编制教材及主要参考书目:1 祝国瑞主编 地图学 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2 向传璧主编 地形图应用学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3 欧竹斌等 专题地图编制 哈尔滨:哈尔滨地图出版社,19944 马永立著 地图学教程 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5 焦健、曾琪明编著 地图学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6 黄仁涛等 专题地图编制 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7 吴忠性等 数学制图学原理 北京:测绘出版社,19898 廖克著 现代地图学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课程编号:11 课程名称:污染气象学总 学 时: 36 开学学期:开课单位: 地理系 任课教师:张丽娟教学要求:熟练掌握大气污染的基本概念,正确理解气象条件对大气污染的影响。掌握大气湍流扩散理论的基本内容,并能对大气污染浓度进行估算。教学内容:本课程包括大气污染的基本概念,气象条件对大气污染的影响。重点介绍大气湍流扩散理论和空气污染浓度估算方法,包括梯度输送理论、湍流扩散理论、高斯模式,烟气抬升理论,扩散三书的估计方法等。教材及主要参考书目:1、 宗恺,潘云仙,孙润桥。空气污染气象学原理及应用。气象出版社。1985。2、 王润鹿。实用污染气象学。气象出版社。1981。3、蒋维楣。空气污染气象学教程。气象出版社。2004 课程编号:12 课程名称:水文过程总 学 时: 36 开学学期:开课单位: 地理系 任课教师:蔡体久教学要求: 本课程应着重阐述水文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使学生认识到水是自然界中最活跃的因子之一,它不但与各种自然地理要素具有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的关系,而且积极参与地球上各种物理、化学及生物过程,给地理环境和生态系统以重大影响。通过本课程教学,使学生掌握水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基本原理和基本知识。教学内容: 1、 地球上的水的性质与分布2、地球上的水循环与水量平衡3、水文测验与水文统计4、陆地水的组成及运动5、海洋的结构与海洋的运动6、地下水的结构与运动7、人类活动对水环境的影响教材及主要参考书教材:水文学 黄锡全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 2004年参考书:流域水文学,张增哲主编,中国林业出版社,2004年森林水文学,马雪华主编,中国林业出版社 1993年课程编号:13课程名称:生物地理学进展总 学 时:36开学学期:开课单位:地理系任课教师:张雪萍 教学要求:掌握生物分类基础知识;生物与环境关系;生物分布规律与典型地带生物地理群落基本特征;生物分布区与生物区系类型及形成影响因素;学科发展的前沿问题与学科发展方向。教学内容:1、生物分类2、生物与环境关系3、陆地生物群落4、水域生物群落5、岛屿生物的分布6、生物分布区与生物区系7、生物地理学前沿理论8、土壤动物生态与分类教材:殷秀琴主编. 生物地理学.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参考书目:1、C.B 科克斯. 生物地理学.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52、陈鹏等. 动物地理学.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73、孙儒泳编著. 动物生态学原理.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4、尹文英等著. 中国土壤动物.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5、陈灵芝等著. 生物多样性科学:原理与实践.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6、武吉华. 植物地理学.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7、C.J.汉弗莱斯. 分支生物地理学.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课程编号:14课程名称:环境监测方法与技术总 学 时:36开学学期:开课单位:地理系任课教师:叶华香 教学要求: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该掌握: 掌握常规监测项目的基本原理、方法、技术并能在环境工程中应用; 具备制订监测方案的能力,包括污染源调查、布点和采样、监测方法选择及方案实施; 熟悉主要仪器设备的工作原理和使用方法,学会实验数据的处理、分析及对环境质量进行评价。为今后在环境监测等方面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课程教学方法主要以理论与实验教学相结合。理论教学以教师讲解为主,辅以分组讨论;实验教学以学生自己动手操作为主,辅以教师讲解示范、巡视指导。教学内容:本课程主要内容为水和废水监测、大气和废气监测、土壤污染监测等其他方面监测的方法与技术,具体为:第一章 绪论第二章 水和废水监测第三章 大气及废气检测第四章 固体废物监测第五章 土壤污染监测第六章 噪声监测第七章 监测过程中的质量保证第八章 环境监测技术的新进展教材及主要参考书目:1、教材1 齐天启,孙宗光主编. 环境监测新技术. 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12 奚旦立等主编. 环境监测(第3版).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72、参考书1 刘绮,潘伟斌主编. 环境监测. 华南理工出版社,2005.10.2 陈玲,赵建夫主编. 环境监测. 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4.23 吴邦灿主编现代环境监测技术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9.4 张世森主编环境监测技术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5 黄秀莲主编环境分析与监测高等教育出版社,1989.6 艾有年主编环境监测新技术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2课程编号:15 课程名称:非线性生态模型总 学 时: 36 开学学期:开课单位: 地理系 任课教师:张丽娟教学要求:要求学生掌握非线性生态模型建立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熟练掌握如何利用地理数据,根据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正确地选择建立模型的方法。正确理解常用的非线性模型的数学原理,并能依靠相应的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和模型的建立。教学内容:本课程主要包括建立非线性模型的基本原理和过程,建立非线性模型的基本的数学方法。主要有线性规划、多目标规划、灰色系统理论、系统动力学理论、分形理论、AHP决策分析方法、人工神经网络方法等。教材及主要参考书目:1 徐建华。现代地理学中的数学方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2 高亮之。农业模型学基础。天马图书有限公司。2002。3 林炳耀。计量地理学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1985。4 张超,杨秉赓。计量地理学基础。高等教育出版社。1984。5 刘昌明,岳天祥,周成虎。地理学中的数学模型与应用。科学出版社。2000。课程编号:16 课程名称:地理信息系统设计与开发总 学 时: 36 开学学期:开课单位: 地理系 任课教师:万鲁河教学要求:本门课程对GIS系统开发技术和Visual C+编程技术进行了综合学习。全面学习和分析了MFC程序的框架结构和各种MFC辅助工具的使用方法,实例剖析了MFC中与图形和数据库应用程序设计有关的类;学习了GIS系统的开发方法和思路,结合具体代码开发实现了矢量图形系统、数据库管理系统、矢量图形系统和数据库管理系统之间的连接、信息查询功能、空间信息统计和分析功能等,实现了一个基本GIS系统,并介绍了开发多用户GIS系统的解决方案和实现方法。教学内容:第1章VC开发GIS系统的思路讲授GIS的特点及其开发方法,学习了使用VC+开发GIS的思路第2章MFC应用程序设计必须或辅助使用的几个开发工具学习和剖析了AppWizard、ClassWizard、ClassView、ResourceView、FileView等各个MFC应用程序设计中必须或辅助使用的开发工具 第3章MFC应用程序框架剖析剖析了MFC应用程序框架,学习了MFC程序框架的组成、基本类和构成思路。第4章与图形操作有关的MFC类及操作学习了各种与图形系统设计有关的MFC类和与绘图有关的一些基本操作。第5章实现基本矢量图形系统的文档和视图实现了基本矢量图形系统的文档和视图。第6章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