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在民族文化与精准扶贫研讨会上的演讲各位领导、各位嘉宾,同志们、朋友们:此时此刻,我们坐在一个巨大的“陀螺”里,一起交流民族文化助推精准扶贫的实践与思考。上个月29号,也是在这里,我们举行了首届国际鞭陀大赛,来自全球27个国家和地区的4000多名选手参赛,5万多人前来观战、旅游。在短短3天时间内,海坪彝寨能装下300多只山羊的“天下第一羊汤锅”,实现了10多万元的收入,海坪彝寨里的贫困户户均增收1500元左右。这是民族文化推进脱贫攻坚最好的佐证。XX是一个贫困人口多、贫困程度深的城市,目前全市还有31.65万农村贫困人口,贫困发生率11.91%,高于全省平均水平。XX也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这里有彝、苗、布依等7个世居少数民族,全市少数民族人口近90万人,占常住人口的30%以上。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往往是贫困问题突出的地区。这些年,民族文化在推动少数民族地区精准扶贫方面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比如,六枝特区梭戛乡高兴村用5万元资金,购置了20台织布机和纺纱机,分发给8位长角苗纺纱织布老艺人,鼓励她们传授民族技艺,发展民族特色工艺品,每教会1名年轻人纺纱织布,梭戛苗族生态博物馆就给她们1000元的奖励。她们制作的工艺品,一部分卖给游客,一部分由博物馆出资收藏,2016年人均增收4000余元,实现了民族文化保护、传承、传播和助力少数民族群众脱贫增收的有机统一。刚才,张志祥同志围绕“五融促五化”,介绍了水城县在这方面的具体做法,这也是这些年来我们全市以民族文化助推精准脱贫的缩影。XX先生提出了中华民族文化多元一体的格局,总结出了处理不同文化之间关系的基本原则“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民族文化之所以能够在脱贫攻坚中发挥作用,在于文化的多元性和人们对“他文化”探究的欲望,民族文化因此不仅具备了文化价值和社会价值,而且具备了经济价值。这要求我们在具体实践中,要处理好民族文化保护与开发的关系,既保持民族文化的本真,又使其在传播中实现价值。要把握好两个方面:一要在保护中进行开发。一方面,少数民族群众特别是贫困地区的少数民族群众,对自己民族的文化要充满自信,无论是贫困群众自身还是外来者,都要认识到各种文化都应有平等的生存和发展空间,互相之间应该平等共处、和谐发展,既不能认为自己的文化低人一等,也不能以俯视的姿态对待其他民族的文化。另一方面,民族文化的开发利用,要充分展示民族文化的优秀内涵和独特风采,不能片面地为了赚取经济利益和取悦游客,而对民族文化进行过度商业包装甚至故意扭曲。在古老的北盘江边,坐落着一个名叫天门村的布依族村寨,这里有200多栋保存完整的布依族吊脚楼,大多具有百年以上的历史。以这片吊脚楼为主题的纪录片天门布依的最后田园,曾经获得西部国际电影节一等奖。对这笔宝贵的民族文化遗产,当地干部希望进行开发利用,帮助群众脱贫致富;但他们也告诉我,在没有想好如何保护之前,决不动手开发。二要在开发中实现保护。在保护的前提下,对民族文化进行开发,能够形成对民族文化保护的正向激励;同时,把民族文化传播好、展示好,这本身也是一种保护。在扶贫产业发展过程中,我们坚持把民族文化商品生产与民族文化传承结合起来。比如,水城农民画开始时只有20名画师、30名从业人员,年产值仅4万余元。经过多年的传承和发展,现有360多名画师、530多名从业人员,年产值达到810万元,共有15件作品获国家级一等奖,水城县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现代民间绘画画乡”“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在XX,类似水城农民画的民族民间工艺,还有六枝新窑竹编、盘州平关手工编织、钟山马坝苗族刺绣和蜡染等等,这些优秀的民族文化在开发过程中得到了更好的传承和保护。再如,钟山区汪家寨镇新华村立足彝族舞蹈、唢呐吹奏等技艺,组建了彝族文艺队,表演彝族歌舞,其中压轴戏恳合呗莫蒿亩还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个文艺队不断壮大,表演队伍已有100余人,每年人均收入近万元。在法国尼斯参加狂欢节时,荣获了最佳表演奖。以民族文化助推精准脱贫,不能局限于发展民族文化旅游,局限于对民族文化进行物质化的产品开发,还要充分挖掘民族文化的精神内核,形成脱贫攻坚的强大动力。少数民族拥有丰富的乡土知识,他们最懂得脚下的这片土地,最懂得这片土地上的一草一木。同时,人类在现代化进程中,与自己的精神故园渐行渐远,而在少数民族文化中,大家往往能够重拾曾经丢失的“初心”,能够为自己疲惫的心灵找到栖息之地。我们要挖掘少数民族文化中优秀的精神内核,使之成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和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精神引领。在XX的少数民族文化中,至少有三个精神内核值得挖掘。一是“天人合一”的生态理念。在彝族文化中,人类是自然的一部分,人与自然融为一体、不可分割,相互依存、休戚与共。昨晚,大型彝族歌舞剧支格阿鲁在凉都大剧院首演。支格阿鲁是彝族神话中与汉族的后羿一样的创世英雄,年幼时他和母亲被食人魔王堂博阿莫抓到空中,母亲为了救儿子将支格阿鲁抛到深渊,失去母亲的支格阿鲁得到了雄鹰和马桑树的关爱、哺育。史诗支格阿鲁王这样写道:“雄鹰是你父亲,是鹰翅把你覆大;马桑是你母亲,乳汁哺你长大。”所以,彝族人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彝族谚语讲:“天上一颗星,地下一个人,知天知地必知人。”“山上没有树,水土保不住;树木连片,不怕水旱;河边栽柳,河堤长久;树木成林,雨水调匀。”在苗族、布依族等其他少数民族文化中,也都有类似“天人合一”的生态理念。我们要用好这些精神内核,把实施大扶贫战略行动与大生态战略行动有机结合起来,在脱贫攻坚中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真正走出一条百姓富、生态美的绿色发展之路。二是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XX境内少数民族世居高寒山区,尤其是元明时期,少数民族为躲避战乱纷纷逃往偏僻山区,以土填石,开山造地,筚路蓝缕,以启山林,在艰苦恶劣的环境中,顽强地生存下来。“三线”建设时期,原住民与来自全国各地的建设大军胼手砥足、携手创业,在偏僻荒凉的乌蒙山腹地建起了一座现代化的工业城市。今天,在党委、政府领导下,各族群众围绕打赢脱贫攻坚这场输不起的硬战,顽强拼搏,不断取得新的成绩、创造新的经验,涌现出陶正学、杜少权等少数民族优秀代表。我们要用这种自强不息的民族文化精神,激励和鼓舞包括少数民族在内的广大贫困群众,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依靠而不依赖,苦干而不苦熬,通过自己的双手创造幸福的生活。三是守望相助的互助文化。XX少数民族历来有守望相助、甘苦与共的优良传统。在彝族同胞中,有允许缺乏劳动力的人请求有劳动力的人无偿帮助他们生产的“俄沙”互助习惯。在彝族家支中,一家人生活遇到困难,整个家支都会凑钱出资,帮助其渡过难关。盘州市普古乡舍烹村是一个苗族村,曾经因贫穷而“远近闻名”,当地苗族农民陶正学,把个人经商积攒的上亿元资金全部砸到这个穷山沟,带领乡亲共同脱贫。经过短短几年时间,带动舍烹村和周边7个村实现了增收致富。陶正学本人先后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2016年度“全国十佳农民”等荣誉。在脱贫攻坚这场硬仗中,尤其需要各族群众一起发扬守望相助、团结互助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