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战国策》的纵横家.doc_第1页
论《战国策》的纵横家.doc_第2页
论《战国策》的纵横家.doc_第3页
论《战国策》的纵横家.doc_第4页
论《战国策》的纵横家.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本 科 毕 业 论 文 第 14 页 共 14 页1 绪论战国是中国历史上思想最活跃的一个时代,而纵横家则是这个时代最活跃的一群人物。先秦名作战国策“三十三篇,分别叙述了战国时代二百四十五年间的事,上承春秋,下至秦并六国。”1所记述的主要是这些纵横家为其所辅之国倡导的政治主张和开展的外交策略,是最富有战国时代特征的文章,具有极大的研究价值。纵横家多为策辩之士,可称为中国历史中最早也最特殊的外交政治家。他们以不烂之舌游说谋划,以纵横之策救危解难,在世界史上独一无二的历史阶段上创造了无法超越的智慧。刘歆七略诸子略第一次将纵横家与儒道法墨等家相提并论;汉书艺文志列为九流之一;韩非子五蠹说:“纵者,合众弱以攻一强也;横者,事一强以攻众弱也。”虽然事实上,纵横家在当时社会所取得的政治军事外交上的作用不可小觑,甚至是举足轻重,曾“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但由于他们朝秦暮楚、士无定主、反复无常,没有像其他诸子那样拥有自己成熟而稳定的思想系统,师承关系也不像儒道墨法那样准确清晰,所以后世人们对纵横家的观念并不普及。纵横家的开山鼻祖是鬼谷子,曾授苏、张、孙、庞四大弟子,皆战国时代的风云人物,如苏秦、张仪,孙膑、庞涓、乐毅、范雎、邹忌等,都是战国策中描写记载的纵横家。本文欲从战国策中的纵横家入手,结合战国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大背景,研究他们出现的原因,分析战国策对纵横家的人物塑造方法以及代表纵横家的个人色彩,从文学角度揭示纵横家独特贡献。2 纵横家的隆重登场纵横家作为特殊群体以谋略直接影响列国外交乃至政治为名,但是事实上他们的地位却难以与其他各家相比,他们的出现和发展也没有引起人们的重视。只有清楚纵横家登上历史舞台的过程,我们才能更加了解战国策中的纵横家。吕晓富在纵横家起源探析谈及纵横家的产生时认为:“除了刘歆提出的出于行人之官外,还与游说和养士之风的兴盛以及私人讲学授徒风气的形成有关。”2本段试图从纵横家的历史渊源、当时的社会背景和统治者与纵横家之间的彼此需要四个方面来探求纵横家兴起的原因。21 深刻的历史渊源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中说:“纵横家者流,盖出于行人之官。”行人之官初设于西周,有大行人和小行人之分。据周礼秋官司寇记载:大行人“掌大宾之礼及大客之仪,以亲诸侯。”;小行人则“掌邦国宾客之礼籍,以待四方之使者。”他们从事外交官的一部分工作,虽然严格意义上来讲,他们还不算真正的外交家和纵横家。孔子曾评论行人可以“当权事制宜,受命而不受辞”。这些行人除了能用聪慧伶辩的口才出色的出色完成外交使命,还可以最大程度地维护所属国利益。例如左传中记载的“烛之武退秦师”3“吕相义绝秦国”3等,皆流传青史与人歌颂。战国时有些诸侯国中行人还有存在的。楚策二魏相翟强死载:“为甘茂谓楚王曰:故王不如与齐约,相甘茂于魏。齐王好高人以名,今为其行人请魏之相,齐必喜。”赵策二冯忌请见赵王记:“冯忌请见赵王,行人见之。”在对外活动中,行人们有胆识、有智谋、有口才,谨言慎行,随机应变,不但成功地承担起救国家于水火的重任,还创造出精妙的外交艺术,开创了外交人员的优良传统。22 兴起的讲学之风春秋战国时期办学方式的变化直接促成诸子兴起、百家争鸣的文化背景的大繁荣,绵延壮观的授徒风气是各家层出不穷的源泉。春秋后期,官家教学的格局被打破,一些思想家主张有教无类,教育对象向平民发展,私人讲学授徒之风逐渐兴起并日益繁荣。当时著名的学者孔子高徒有72人,其他各家如庄子、墨子、韩非子也无不开堂讲学,传播自己的思想主张,无数新兴的知识分子如春笋般崛起,他们渴望弛财骋欲,建功立业。正像被这种流行培养出的儒道墨法等各家学说传人一样,一代又一代纵横家也因此繁荣。口利辞雄的子贡是孔子著名的学生之一;吴起也从师曾子,最后游说成功权倾朝野。到了战国中后期,纵横家更加活跃数量有增无减,苏秦、张仪,公孙衍、鲁仲连、乐毅、范雎、邹忌等战国策中叙述记载的人物纷纷登上历史舞台。战国策中最著名的纵横家苏秦张仪均师从过鬼谷子,秦国的纵横家范雎、甘茂,都学过“百家之说”,知“五帝三代之事”。这样开放自由的私人讲学之气,加快了纵横家登上历史舞台的步伐。23 强烈的政治需要刘向书录中记载:“道德大废,上下失序”,“后生师之,遂相吞灭,并大兼小,暴师经岁,流血满野”,“篡盗之人,列为侯王;诈谲之国, 兴立为强”, “兵革不休,诈伪并起”。统治者对知识分子的需求是纵横家的大量产生最直接的原因。各国的诸侯贵族为了达到称霸的目的不惜花费大量财力,重用门客,提拔游士,让他们为自己出谋划策,结盟游说,以补充自身实力上的不足,于是礼贤下士就成为了一种社会流行。史记秦本纪记录,战国前期,三晋夺秦西河地,于是秦孝公宣布“宾客群臣有能出奇计强秦者,吾且尊官,与之分土。”4到了公开兼并战争的战国时代,只要是有实力有抱负的国君、权臣,无不以尽可能多地收门养客为荣,养士已成为上层社会竞相标榜的一种时髦的社会风气。战国策中记录在内的,从战国初期的赵襄子、魏文侯及以后的赵惠文王、燕昭王、“战国四公子”(齐国的孟尝君田文、魏国的信陵君魏无忌、赵国的平原君赵胜、楚国的春申君黄歇)、秦相吕不韦、燕太子丹,门下都收养有千人以上的门客,其养士之规模也是春秋时期难以望其项背。正是这样广阔的舞台,使得战国策纵横家们的政治表演更加精彩纷呈。2. 4热切的个人追求不仅君王需要纵横家,纵横家也需要依附统治者来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 各国招揽的游士原是贵族的最低阶层“士”分化而来的,随着社会变革的开展,贵族等级制度开始瓦解,他们失去了原有的生活,便开始奔波在各国地域之间,游说于国君卿相之列,“度时君之所能行,出奇策异智,转危为安,运亡为存”(刘向书录),甚至当中一夜之间通过游说而由布衣成为卿相者比比皆是,“左右倾侧”“所在国重,所去国轻”(刘向书录)。他们不仅对各诸侯国的政治、经济、地理、人文风俗耳熟能详,对各诸侯国之间尔虞我诈、机关算尽、纵横交错的关系更是了如指掌。自孔子携弟子遍游列国开游说之始端后,处不同立场和执不同观点的游士便纷纷效仿,向统治者陈说天下之势,推销自己在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的思想言论,从而达到拜王称相的目的。于是“谋诈用而从横短长之说起”(史记六国年表序)。4虽然并不是所有的游士都可以称为纵横家,但他们却是纵横家演变的重要来源。3 战国策纵横家的分析研究关于战国策纵横家的研究古已有之。曾巩曾校订过战国策,并评价纵横家为“故论诈之便而讳其败,言战之善而蔽其患。”今人诸位学者也纷纷为纵横家著作,例如熊宪光、郑杰文等等。本段试图从纵横家的形象、语言、思想三个方面结合具体事例展示一个真实、生动、有趣又引人思索的纵横家世界。31 饱满的人物形象战国时代是中国历史上兼并战争最为激烈的时代。群雄为了求存和扩张,明争暗斗,机关算尽,阴谋阳谋并起,各诸侯国时而息事宁人,结盟言欢;时而背信弃义,兵戈相向。在这反复无常的斗争中,纵横家背负起推动历史车轮的重任。他们各怀目的流转于各国,巧言令色,出谋划策,左右着飘忽不定的局势,因此在战国策众多的人物中,其作用最为醒目突出,其形象也最是熠熠生辉。战国策中的纵横家个性突出,形象生动活泼且各具特色。如苏秦和张仪作为战国策描写最多的纵横家,一方面写他们为获得“金玉锦绣,取卿相之尊”而不惜“朝秦暮楚,”刻苦钻营,摇动其三寸不烂之舌,鼓动吹捧各国统治者征兵兴伐,夺取霸权,表现出了极端自私自利的共性。但另一方面战国策对他们的个性描绘又有各不相同。秦策一张仪之残樗里疾中描述了一个奸佞小人的嘴脸,这与张仪初说秦王的那种忠心不二、义重身正的形象形成了巨大反差。张仪要铲除樗里疾提高自己的地位,于是派樗里疾出使楚国,让楚国国君请樗里疾当相。然后张仪又对秦王说:“重樗里疾而使之者,将以为国交也。今身在楚,楚王因为请相于秦。臣闻其言曰:王欲穷仪于秦乎?臣请助王。楚王以为然,故为请相也。今王诚听之,彼必以国事楚王。”秦王大怒,樗里疾听说后害怕获罪就只得逃跑。这里完全是张仪的诽谤诋毁、胡编乱造,阴险无耻嘴脸昭然若揭。再如,秦策一苏秦始将连横说秦突出苏秦的奋发自强时描写:“(苏秦)说秦王书十上而说不行,黑貂之裘弊,黄金百斤尽,资用乏绝,去秦而归。羸滕履屩,负书担橐,形容枯槁,面目黧黑,状有愧色。归至家,妻不下纴,嫂不为炊,父母不与言。乃夜发书,陈箧数十,得太公阴符之谋,伏而诵之,简练以为揣摩。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因为说秦不成,导致家人态度冷漠,从而发奋读书,自勉进步。一个苦读形象跃然纸上。战国策的纵横家之中论足智多谋,当首推陈轸、公孙衍。同是写智谋之士,书中又能彰其特色不雷同。写陈轸突出其老练稳重,写公孙衍则侧重其聪黯狡诈。比如,秦策一张仪又恶陈轸于秦王中记载:张仪对秦王说陈轸要背秦去楚,让秦王杀之。于是秦王把陈轸叫过来问他:“你要去哪儿?我为你准备辆车吧!陈轸居然顺势说他要去楚国:“孝己爱其亲,天下欲以为子;子胥忠乎其君,天下欲以为臣。卖仆妾售乎闾巷者,良仆妾也;出妇嫁乡曲者,良妇也。吾不忠于君,楚亦何以轸为忠乎?忠且见弃,吾不之楚,何适乎?”在秦王听信张仪的谗言之后,陈轸没有马上着急为自己分辩,反而将计就计,又借比贤臣名人,感情真挚,最后表明自己的忠心,证明自己并不是要背秦去楚,重获亲王的信任。再如,齐策二犀首以梁为齐战于承匡而不胜中,张仪对梁王说:“不用臣言以危国!”梁王就任用了张仪。后来张仪进谗言,让魏王解除了伐齐失败的公孙衍的相职并取代之时,公孙衍不声不响,转而实施以诈抑诈策略。他通过卫君,表达与张仪重建友好关系的意愿,之后又是跪行敬酒祝福,又是不辞辛苦亲自送张仪到齐国边境,他生动的演出,果然激怒了齐王,使齐王怀疑张仪必定与公孙衍结成战线谋图齐国,从而使张仪联齐秦的打算破产了。32 精彩的论辩语言战国策纵横家的语言既不同于左传的字字玑珠,又有别于国语的平白如话,反而在纵横思想的影响下,与诸侯群雄并起,气势磅礴,宛若江河迎面不可羁勒之势,刘勰在文心雕龙中称其语言为“一言之辩,强于九鼎之言;三寸之舌,胜过百万雄兵。”宋代李叔文在书战国策后赞:“文辞乎上薄六经,而不绝来世。”王觉在题战国策战国策附录称“辩丽横肆” 5。纵横家们果敢决断,游说之辞纵横驰骋,没有空泛、虚假的仁义说教,表达是火辣辣、赤裸裸的,酣畅恣肆流露言间。例如在齐策三孟尝君有舍人而弗悦描写:孟尝君有舍人不喜欢,欲逐之。鲁仲连谓孟尝君曰:“猿猴错木据水,则不若鱼鳖;历险乘危,则骐骥不如狐狸。曹沫奋三尺之剑,一军不能当。使曹沫释其三尺之剑,而操铫鎒与农夫居垅亩之中,则不若农夫。”鲁仲连不被孟尝君喜欢,还要将他赶走,是他生动的论辩展现了自己的才能,又使孟尝君反思自己对待门客的态度,是一举双得的辩言。再如楚策四庄辛说楚襄王,庄辛为楚襄王骄奢淫逸,不理国事而进谏,说明国君如此作为必有报应。他运用四种譬喻蜻蜓为五尺之童所黏捕,黄雀被王孙公子射杀,黄鹄被射者用网罗捕获,蔡灵侯因淫逸享乐被楚大夫发用绳索捆缚。四种譬喻,由小到大,逐渐过渡到楚顷襄王本身,指出其所作所为,形象生动,引喻和谐,气势充足,说理得当。精彩的论辩语言不能缺少精妙的论辩方法。以下简要举例:一为排比,如秦策一苏秦使将连横中“大王之国西有巴、蜀、汉中之利,北有胡、貉、代马之用,南有巫山、黔中之限,东有肴、函之固。田肥美,民殷富,战车万乘,奋击百万,沃野千里,蓄积饶多,地势形便。此所谓天府,天下之雄国也。”如此借助排比,苏秦将秦国国土广阔,物产丰富,地势险要,武器精备充分呈现,言辞华丽,使人心动。二比喻,如齐策一苏秦为赵合说齐宣王中“人肩摩,连衽成帷、举袂成幕,挥汗成雨”;称齐车之良,五家之兵,“疾如锥矢,战如雷电,解如风雨”,连用三个比喻,极言兵器劲疾迅猛的威力。比喻能够使语言生动明快,形象易懂,仿佛直呈眼前,道理明确,引人思考。三为反问,如赵策四客见赵王策士在进谏赵王治国之疏漏时,以买马必得相马之工之事谈起,“臣闻王之使人买马也,有之乎?”“何故至今不遣?”“王何不遣建信君乎?”“王何不遣纪姬乎?”然后由买马过渡到国事继续发问、步步紧逼,“买马而善,何补于国?”“买马而恶,何危于国?” 连番发问,使赵王哑口无言,没有任何反驳的余地,观点犀利,气势不凡。3. 3 丰富的思想内容战国策中的纵横家思想产生在战国特定的时代背景下,具有复杂性和多元性的特点。赵鹏团战国纵横家思想体系研究认为纵横家的思想呈现立体结构。6实际上,没有一个系统成熟的思想体系正是纵横家不能得到长久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但是他们的言行事迹仍然能够表现出纵横家这个群体的思想倾向。本段将以战国策的实际举例从纵横家的政治思想、哲学思想、军事地理思想和功利主义思想四个方面来分析总结。3.3.1政治思想一、外交立国。纵横家的“行人”出身,外交为首,所以提出了以外交立国的政治思想,即“安民择交”的政治思想。赵策二苏秦从燕之赵始合从中苏秦阐述个政治思想时说道:“安民之本,在于择交;择交而得,则民安;择交不得,则民终身不得安。”战国策中极力夸赞纵横家的外交功绩的片段:秦策一苏秦始将连横表现苏秦合纵之功:“不费斗粮,未烦一兵,未张一士,未绝一弦,未折一矢,诸侯相亲,贤于兄弟。”齐策五苏秦说齐闵王写苏秦盛赞卫鞅的连横之功:“故曰卫鞅之始与秦王计也,谋约不下席,言于尊俎之间,谋成于堂上,而魏将以禽于齐矣;冲橹未施,而西河之外入于秦矣。”赵策二苏秦从燕之赵始章叹苏秦劝说秦王休兵停战成功时:“于是秦王解兵不出于境,诸侯休,天下安,二十九年不相攻。”秦相李斯在谏逐客书一文中高度赞扬了纵横家的杰出人物张仪、范雎对秦国统一事业作出的巨大贡献:“ 惠王用张仪之计,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汉中,包九夷,制鄢郢,东据成皋之险,割膏肤之壤,遂散六国之从,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昭王得范雎,废穰侯,逐华阳,强公室,杜私门,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二、谋计为上。战国策中的纵横家们对谋计的推崇达到了无与伦比的地步:秦策二陈轸说:“计者,事之本也;听者,存亡之机。计失而听过,能有国者寡也。”秦策二总结楚兵于杜陵大败的原因是:“计失于陈轸,过听于张仪。”秦策三蔡泽谓范雎曰:“今君相秦,计不下席,谋不出廊庙,坐制诸侯,利施三川,以实宜阳,决羊肠之险,塞太行之口,又斩范、中行之涂,栈道千里,通于蜀、汉,使天下皆畏秦。”秦策三范雎认为秦国霸王之业不成,是“计有所失也”。齐策四评价孟尝君“为相数十年,无纤介之祸者,冯援之计也。”赵策一苏秦谓李兑曰:“君听臣计则生,不听臣计则死。”纵横家们无不刻苦读书,努力成才,每天进行头脑风暴,博辞雄辩,勾心斗角,尔虞我诈,没有十分的心机,就达不到一分的成功。三、“商贾之道”。纵横家悬梁刺股,发奋苦读,精心钻营,目的是和诸侯君主进行一场平等公平、互惠互利的交易。纵观苏秦的一生,大起大落,高低并就,可说是纵横家“商贾之道”思想的最贴切体现:“(苏秦)说秦王,书十上而说不行。黑貂之裘弊,黄金百斤尽,资用乏绝,去秦而归。羸滕履屩,负书担橐,形容枯槁,面目黧黑,状有愧色。归至家,妻不下纴,嫂不为炊,父母不与言。”(秦策一苏秦始将连横说秦)。苏秦说秦不成,大败而还,如同生意场上的投资失误,赔光了本钱。而后来说赵成功,赵王大悦,封为武安君,“革车百乘,绵绣千纯,白壁百双,黄金万溢,”这又好比生意场上扭亏为盈,东山再起,赢得盆满钵满。纵横家参与政治的目的就是“利”。吕不韦为什么弃商从政?不是为了弘道济世的理想,而是因为耕田赢利不过十倍,商贾赢利不过百倍,而建国立君却可以赢利无数,封侯食邑,遗泽后世。(秦策五濮阳人吕不韦)。李园献妹,篡权夺位的成功就是对他投资的回报。(楚策四楚考烈王无子)。3.3.2哲学思想战国策的纵横家所展现的哲学思想最明显就是朴素辩证法思想。秦策三蔡泽见逐于赵一章,蔡泽以术劝应侯退位让贤事时说:“语曰:日中则移,月满则亏。物盛则衰,天之常数也;进退、盈缩、变化,圣人之常道也。君何不以此时归相印,让贤者授之?”蔡泽用物盛必衰、祸福相继的道理来劝说范雎退位让贤,这种理念便是战国时期纵横家之间盛行的朴素辩证法思想。又如赵策三秦攻赵平原君使人请救于魏章记载:秦攻赵,平原君使人请救于魏,信陵君发兵至邯郸城下,秦兵罢。虞卿为平原君向赵王请求封地,公孙龙劝平原君不要受封:“一解国患,欲求益地,是亲戚受封,而国人计功也。为君计者,不如勿受便。”公孙龙这里是以明哲谦退的道理劝说平原君,同样是先秦道家朴素辩证法思想的反映。类似的游说策谋在战国策中数量颇多,很大程度上体现了战国纵横家对于道家朴素辩证法的接受情况。楚策四或谓楚王曰章:“祸与福相贯,生与亡为邻”;燕策一燕文公时章:“圣人之制事也,转祸而为福,因败而为功”,都反映出策士对道家朴素辩证法思想的认可程度。3.3.3军事地理思想各国地理形势是合纵连横的要点,纵横家不但要把握各国总体地理状况,还要对各国疆域一清二楚,用以辅助他们游说纵横,让论辩锦上添花,使君主们心悦诚服地听信他们纵横之策。王元林研究:“正是这种丰富的军事地理思想才使他们成功组织了多次合纵连横。”7例如齐策四苏秦谓齐王中苏秦劝说齐王进攻宋国,点出宋的重要的地理位置和军事意义:“夫有宋,则卫之阳城危;有淮北则楚之东国危;有济西则赵之河东危;有阴、平陆则梁门不启。”秦策一司马错论伐蜀中张仪陈述出兵要道:“塞辕、缑氏之口,当屯留之道”。齐策一苏秦为赵合从说齐王描述齐国重要的军事地理位置时说:“齐南有太山,东有琅邪,西有清河,北有渤海,此所谓四塞之国也。”“至闱阳晋之道,径亢父之险,车不得方轨,马不得并行,百人守险,千人不能过也。”城池的得失关系着疆域的盈缩。纵横家对重要城池的地理要义也颇有见地。楚策一张仪为秦破从连横说楚 将常山的重要性一语道破:“席卷常山之险,必折天下之脊”。魏策四献书秦王谋士提议:“粱者,山东之要也,其地为天下之中身也,秦攻梁者,是示天下要断山东之脊也。”这里以梁比作蛇的腰,使魏都的军事重要性清晰明了。3.3.4功利主义思想追求名利是战国策纵横家的最终目标,他们“言必及利”, 表现出一种极端狭隘的利己主义精神,他们不择手段采用欺骗讹诈的方法,只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如燕策一人有恶苏秦于燕王者记载有人在燕王面前低毁苏秦,说他不讲诚信。苏秦对燕王说:孝如曾参,义不离亲;廉如伯夷,不取素餐;信如尾生,期而不来,抱梁柱而死这些都不是进取之道。苏秦与燕王的对话反映了纵横家轻义重利的功利主义价值取向。齐策四孟尝君逐于齐而复反一章中谭拾子在劝说孟尝君打消报复别人的主意时以“市”比喻人情:市,朝则满,夕则虚。早晨的市场挤满了人是因为早晨市场上有人们所需要的东西;晚上的市场就没有人了是因为晚上没有他们所要的东西。谭拾子精辟的理解到:人们看到有钱有势的人就会去亲近他,看到贫穷低贱的人,就会远离他,这是事物固有的、必然的规律。秦策三天下之士合从相聚于赵中出身纵横家的秦相范雎一眼看穿了众人的本质:“天下之士,合从相聚于赵,而欲攻秦。秦于天下之士非有怨也,相聚而攻秦者,以己欲富贵耳。”“天下之士”相聚于赵欲攻秦的图谋十分清楚,都不过是为了“富贵”而已。4 战国策纵横家的文学价值战国策是先秦典籍中文学成就很高的一部作品,那繁多复杂的争霸场面,尔虞我诈的外交事件和繁词瑰辩的华美辞采,令历代文人为之叹服。但自从刘向编订以后虽断断续续成为历代学者的研究对象,但纵横家的文学意义却鲜少探讨。由于纵横家只短暂存在于战国到秦汉之际,所以纵横家对后世的文人影响多数体现在纵横家的思想上。由于纵横家生于乱世盛于乱世的特殊属性,在我国各时代的影响各不相同,作用大小也不能相提并论,但这种影响的实际存在却是不容抹杀的。本段试图对战国策纵横家的文学价值进行分析,使战国策纵横家的论述更加丰满。4. 1三国演义中的纵横家风貌东汉末年分三国,烽火连天不休,群雄为了扩充自己的实力,广收志士谋臣,俨然穿越到战国的纵横之世。三国演义在一定程度上再现了战国纵横家们的活动,象荀彧、郭嘉、沮授、鲁肃、庞统之流,他们在战争纷纷的时局中审时度势,择主而从,游说驳辩。汪怡君在谈谈对的继承和发展中说:“三国演义中魏蜀吴三国各家谋士继承和发展了战国策中纵横家游说的雄辩滔滔的气势。”8诸葛亮也深受纵横之风的熏染,他常以管仲、乐毅自居,这表明了他对纵横思想的推崇。著名的“隆中对策”诸葛亮建议刘备占据荆、益,“西和诸戎,南扶夷越,外接孙权,内修政理”,这种联吴抗曹、与四境交好的策略,在一定程度上具有纵横家合弱攻强、注重外交的特征。曾巩在古风中赞颂孔明:“纵横舌上起风雷,谈笑胸中换星斗。龙骥虎视安乾坤,万古千岁名不朽。”4, 2唐时代的纵横家精神唐代的大文豪李白一直有为君一击,鹏飞九天”(独漉篇)的宏愿,这种想法实际上受到了纵横家的影响。无独有偶,与他同时期的文人李泌却实现了这样的理想。李泌源自纵横,他三朝为官,左右钻营,终于在政治上成就了功业。安史之乱中李泌再度出山,“自嵩、颖间冒难奔赴行在,至彭原谒见,陈古今成败之机,甚称旨。延至卧内,动皆顾问。”(旧唐书)杜甫在壮游赞李泌:“吾观鸦夷子,才格出寻常。”萧涤非先生认为:“或以李泌比范蠡。”9虽然唐代的很多谋臣策士即使不能再冠以纵横家的称谓,但他们受到战国纵横之风的影响是不能否认的,甚至这种风气也影响到文学的题材、内容的选取和文体、文风的转变,如林邦钧在李白的纵横家思想与风格中认为李白的诗文是对纵横家文章的发展。10北宋文学家苏洵的散文也明显地有纵横家文章的特点。11总之,战国策在中国史学和文学上都是一部承前启后的伟大著作12,纵横家的风采也渗透于每一个志向远大的辩才策士的肌骨中。结 论战国时期七国风云变化,合纵连横,战争绵延,政权更迭,一群纵横家应运而生,就此登上历史舞台,展现出了无人能够媲美的光芒。社会大变革促进了文化的大繁荣和大发展,百家争鸣百花齐放,战国策便是其中独具特色的一篇。书中展示了策士谋臣的思想、性格、精神气质,传达了别具一格的思维与计谋,不仅诠释了一个意气风发的时代精神,而且塑造了一批形象各异的纵横家,成为中华文化中不可多得的瑰宝。天下一统,儒学为尊,战国乱世,纵横为贵。时势造就英雄,英雄成就时势。刘向书录中记载战国时期:“父子不相亲,兄弟不相安,夫妇离散,莫保其命,湣然道德绝矣”、 “故孟子、孙卿儒术之士,齐捐于世,而游说权谋之徒,见贵于俗。是以苏秦、张仪、公孙衍、陈轸、代、厉之属,生从横短长之说,左右倾侧。”纵横家们游诸侯,说人生,或搬是非于盟国间,或息纷争于对阵前,他们翻手为云,覆手为雨,操纵战国斗争局势长达数十百年。他们凭借口舌之利得俸禄封邑,获高官厚位;他们机智聪慧,能言善辩,善于“扶大厦之将倾”;他们博古通今,旁征博引,善于“促江河之易变”;他们察言观色,把握机遇,善于显智谋与胆识。只是这样一群伟大的历史创造者们的辉煌之旅终止在汉武帝时期,他们改门换庭,学习了儒术,踏入了统治阶层,即使参与进行一些纵横活动,也已然与当初的纵横家身份相去甚远,从本质上不同了,这不能不使人唏嘘叹息。值得庆幸的是,通过饱满的人物形象、精彩的论辩语言、丰富的思想内容的记述和描绘,战国策中的纵横家可以生动活泼地出现在我们的眼前,闪烁着耀眼的光芒,并长存于历史长河。致 谢时光的流逝也许是客观的,然而流逝的快慢却是一种主观的感受。当自己终于可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