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叙文知识点整理.ppt_第1页
记叙文知识点整理.ppt_第2页
记叙文知识点整理.ppt_第3页
记叙文知识点整理.ppt_第4页
记叙文知识点整理.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记叙文知识点整理,记叙文是以记叙、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以写人叙事、写景状物为主要内容的一种文体。,考纲1、能正确书写3500常用字 考纲2、能运用11种标点符号 考纲3、能根据语言环境理解词义,辨析同义词和反义词,领会词语的感情色彩。 考纲4、能识别运用四种句式,引号破折号双引号,1、解释词语的本义和语境义(修辞);2、比较词义的不同之处;3、结论套话,褒义词、贬义词、中性词,褒义词贬用、贬义词褒用,陈述句、感叹句、疑问句、祈使句以及句式之间的互相转换:找动词、去或加反问词、动词前否定,记叙的人称: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具有真实感、便于直抒胸臆、描写心理活动,与读者面对面的交流,亲切自然、如同身临其境,以旁观者的身份来写,客观真实,不受限制,一、记叙文六要素: 时间 地点 人物 事件的起因 经过 结果 二、记叙文线索: 1、人物线索:人物的见闻感受或者事迹 2、物品线索:某一有特殊意义的物品。 3、感情线索:作者或作品中主要人物的思想感情变化。 4、事件线索:中心事件 5、时间线索 6、地点变换线索。 怎样找线索: 文章的标题各段反复出现的事物文中议论抒情的语句 作者的思想感情(变化) “我”的所见所感(或一个人物)。线索的作用:使文章内容井然有序地组合在一起,表现人物的思想性格,理清事情的来龙去脉。,记叙文顺序及作用(顺叙、倒叙、插叙),1.顺叙:顺理成章、脉络清楚,一目了然、有头有尾,给人鲜明的印象。 2.倒叙:设置悬念、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避免平铺直叙,增强文章的生动性,使文章引人入胜。 决不是整篇的由尾到头的逆向叙述。提到开头先叙述的结局或最突出的片段,把后发生的事情写在前面,然后再按顺序进行叙述。 3.插叙:补充交代事件或人物的来龙去脉,衬托出文章的中心内容(人物或事件),丰富了情节,深化了主题。,修辞方法及作用。,比喻、拟人:生动形象 排比:突出强调、增强语势、加强节奏 夸张:生动形象地强调了 设问:设置悬念、激发阅读兴趣、引出下文 反问:加强语气、突出强调,人物描写:语言、动作、心理、肖像 环境描写:社会环境、自然环境,首选烘托人物心情,人物描写(外貌(肖像)、动作、语言、心理),肖像描写的作用:1、交代了人物的身份、地位、处境、经历以及心理状态、思想性格等情况。,动作、语言描写:形象生动地表现出人物的心理(心情,并反映了人物的性格特征或精神品质。有时还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心理描写:形象生动地反映出人物的思想,揭示了人物的性格或者品质。,环境描写: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 自然环境(描写自然景观如天气、季节、山川、湖海等自然景物): 烘托人物的心情或情感、渲染环境气氛、预示人物的命运、推动下文故事情节的发展。 社会环境(描写社会状况或者人物活动的场景和周围(室内)的布局、陈设):交代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渲染环境气氛。,记叙文的表达方式,透过荔枝树林,我望着远远的田野,那儿正有农民立在水田里,辛勤地分秧插秧。,他们正用劳力建设自己的生活,实际也是在酿蜜为自己,为别人,也为后世子孙酿造生活的蜜。,头发约莫一寸长,显然好久没剪了,却一根一根精神抖擞地直竖着。胡须很打眼,好像浓墨写的隶体“一”字。,我永无改正我的过失的机会了!,记叙,议论,描写,抒情,表达方式: 1.记叙:作者对人物事件和环境所作的必要的交代和说明。 2.描写,指作者用形象的语言对人物,事件和环境所作的细致的描绘与刻画。 3.议论,指作者在作品中对人物,事件表明自己的态度和看法。 4.抒情,指作者在作品中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作用突出人物的性格特征,深化文章的中心,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5.说明,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说明事物或事理的特征和性质。,中心意思的归纳的具体方法 抓住文中直接告诉读者中心意思的语句。 抓住开头、结尾段中提示中心意思的点题句、关键句,用适当的词语连贯起来。 通过结构分析来归纳中心意思,把文章各部分的大意连贯起来,突出详写的内容往往蕴含着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态度等 从时代背景入手,好的文章都具有明显的时代烙印,能折射出特定时期特定的社会内容所包含的深刻含义,,解题思路要明晰 A.面对一篇记叙文首先要看题目边读边思考,初步领会整篇文章所讲的主要内容。注意文中特殊的句子(与题目有联系 位置较特殊 单独成段 与本文主题相关等) B.看下面的问题,了解所问的内容是什么,带着问题再次阅读文章,一道题一道题的解决问题。 C.问题的答案要善于从文章中找原句,原句能概括用原句,不能概括时也要从原文中找原句进行概括整理。,了解记叙文出题的类型:看试卷,记叙文阅读步骤,1、阅读全文:运用“六要素”知识,对文章内容、作者思路等有一个全面感知。,2、浏览考题:粗略了解考察内容。,3、再读文章:与题目相关的内容仔细阅读。,4、解决问题:找准答题区域,注意关键句、主旨句、抒情议论段。,5、对考题做进一步审视,并对所做答案进行认定、补充。,解决各类型的方法或步骤【重要能力】 A.概括文章内容就要从全局把握 压缩语段 提炼关键句子信息概括公式为:什么人在什么地方什么时间做什么事?即:人地方时间事件 B.句子在文章中的作用:位于文章开头的句子在结构上的作用大致为:1.开篇点题,总结全文。2.奠定全文的感情基调。3.设置悬念,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引起读者的兴趣或思考。 4.为下文作铺垫(埋下伏笔)位于文章中间的句子在结构上的作用大致为:1.承上启下或开启下文。2.为下文作铺垫。3.对人物或事情起对比 烘托的作用。位于文章结尾的句子在结构上的作用大致为:1.照应开头或题目与开头呼应。2.总结全文,点明中心(深化中心 升华主题)特殊的题型是题目的作用:1.是文章的线索2.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3.是文眼揭示文章主旨4.题目新颖 吸引读者5.有象征意义是作者感情的凝聚 C.加点的词语在文中作用?做题原则是:词不离句,句不离文,答题公式:等词用得好,生动形象的写出了动作或形态(要根据文章的具体内容去写)表现了人物的感情。,D.赏析句子:品味这句话在好在什么地方? 要解决这类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1.抓住这个句子中的关键词进行赏析(如词语的妙用 修辞方法 )2.从整个句子的主要内容及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赏析3.答题格式一般为:(字词句)含义(修辞、表现等)手法表达作用(效果) 抒发情感(揭示道理) E.读了本文之后给你的启示或道理。要解决这类主观性试题要做到言之有理,言之有序,条理分明。有个人的特殊见解。思想要健康,格调要积极乐观。需要结合自己实际情况去写的可适当结合,但不可过长。 F.补充一点:根据每道题后面的分值可按步骤答题即:2分答题时至少答两条。一般采用N加一格式。,修辞 (1)比喻:形象生动地写出了事物的特点;能使抽象道理变得具体,使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易懂。例1:窄窄的木板是一支飞鸣的利箭。小小的三角帆是一支彩色的大翅膀。例2:地上射起无数的箭头,房顶上落下万千条瀑布。 (2)拟人(把物当做人来写,使事物具有人的神态、动作、语言、心理等):其作用是使所写“物”色彩鲜明、描绘形象生动,表意丰富。格式是:生动形象的写出了对象状态,使人格化,表达了作者的感情。例1: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3)夸张:揭示事物的本质,烘托气氛,加强渲染力,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例1: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例2:她还没有端酒怀,就醉了。 (4)排比:可增强语言的气势。格式为:强调了对象特征,增加感染力说服力强烈抒发的感情。 用来抒情,可把感情抒发得淋漓尽致。用来说理,可把道理阐述得更严密、更透彻;例1:漫漫长路,总有朝夕相处的亲人,多少叮咛,多少呵护,多少孝心,多少无私。,(5)设问:作用:强调问题,引起人们注意,启发人们思考。用在一段的开头或结尾处,除引起思考外,还有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用在议论文中,能使论证深入,脉络清晰,使文章波澜起伏有变化。例1:白色的花含有什么色素呢?白色的花什么色素也没有。 (6)反问起强调作用,增强肯定(否定)语气。例1:毛主席都是如此,我们还有什么可以骄傲的呢?例2:“难道不是我们劳动群众创造了人类世界吗?”,记叙文开头句子的作用: 1、开篇点题; 2、总领全文; 3、引起下文,为下文作铺垫。 4、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兴趣或思考。,记叙文中间句子的作用: 1、单独成段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2、段末起总结作用;(总结上文,引出下文),记叙文结尾句子(段)的作用: 1、篇末点题; 2、总结全文,深化中心; 3、首尾呼应(照应前文、照应标题); 4、点明中心,升华主题; 5、令人深思,给人惊醒(启示)或 留有思考的余地(回味无穷)。,开放性试题应注意:,平时一方面要关注生活,注意勤观察、勤思考;另一方面要广泛阅读,开阔视听,不断吸取知识营养。积累较丰富的材料,“谈”起来才能得心应手。 “谈”时要针对话题,选取适当的角度,具体阐述,避免空泛,“谈”的内容应从原文生发,要中心明确,要表现正确的思想和健康的情感。 “谈”时要根据题意选择适当的表达方式(议论记叙相结合);语言力求简明扼要(注意文字数量的要求)。,表现手法: 对比、拟人、夸张、衬托、渲染、烘托、 象征、讽刺、托物言志、以小见大、设置悬念、 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