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狮子山汉兵马俑的艺术初探_第1页
徐州狮子山汉兵马俑的艺术初探_第2页
徐州狮子山汉兵马俑的艺术初探_第3页
徐州狮子山汉兵马俑的艺术初探_第4页
徐州狮子山汉兵马俑的艺术初探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美术学院陶瓷与工艺美术系11届白钰徐州狮子山汉兵马俑的艺术初探 分类号: 密级: 公 开 U D C : 编号: 中 国 美 术 学 院学士学位论文徐州狮子山汉兵马俑的艺术初探白钰指导教师姓名(职务、职称) 刘 正(教授) 周 武(教授) 申请学位级别 文学学士 专业名称 陶瓷艺术设计 论文提交日期 2011年5月24日 论文答辩日期 2011年6月3日 学位授予单位和日期 中国美术学院 答辩委员会主席 评阅人 年 月 日13中国美术学院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本人郑重声明:所提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研究成果。除文中已经加以标注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含为获得中国美术学院或其它教育机构的学位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对本文的研究作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承担本声明的法律责任。作者签名:日期: 年 月 日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同意学校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中国美术学院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本学位论文属于1、保密,在_年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2、不保密。(请在以上相应方框内打“”)作者签名:日期: 年 月 日导师签名:日期: 年 月 日论文书脊徐州狮子山汉兵马俑的艺术初探 中国美术学院目 录摘要和关键词.1引 言.3第一章 徐州狮子山汉兵马俑的概述.3第一节 历史背景.3第二节 风俗文化.5第二章 徐州狮子山汉兵马俑的艺术特征.6第一节 丰富多样的题材造型.6 第二节 生动细腻的形象塑造.8第三节 巧妙紧凑的军阵布局.9第三章 徐州狮子山汉兵马俑的历史价值.10结 语.12致谢.12参考文献. .13摘要提到兵马俑,人们映入脑海的往往是雄伟、壮观的秦陵兵马俑。秦陵兵马俑已是家喻户晓,而相比之下人们对汉兵马俑的熟知程度却相当有限。本文将从汉代兵马俑的文化、题材、形态、工艺等特点对徐州狮子山汉兵马俑进行研究。从中发现徐州狮子山汉兵马俑不仅有着其独特的光辉,并以“粗犷、雄浑、博大、超越”的汉文化精神享誉海内外。狮子山兵马俑是楚国雕塑艺术家以写意手法创作出来的艺术珍品,它更重视传神和表现复杂的感情,独具匠心的风格与设计蕴藏着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梳理狮子山兵马俑,进行不同层面的探讨,对当今陶艺创作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关键词徐州 狮子山 汉兵马俑 AbstractSpeaking of terracotta warriors and horses, people greet the mind is often magnificent, spectacular hole of the terracotta warriors and horses. Terracotta Warriors is known, in contrast to people familiar with the extent of Chinese terracotta warriors and horses are very limited. This article from the Han Dynasty Terracotta Warriors and Horses of Han culture, subject matter, form, technology and other features on the study of Xuzhou Terracotta Warriors and Horses of Han Lion. Xuzhou Terracotta Warriors and Horses of Han Lion from that not only has its unique glory, and to rough. Forceful. Broad. Beyond the spirit of the Chinese Cultural Institute of Chicago. Lion Terracotta Warriors and Horses is a sculpture artist Chu freehand technique created out of art treasures, it has more expressive and performance of complex feelings, the distinctive style and design bears the ancient wisdom of working people.Key words Xuzhou Lion Rock Han terracotta warriors 引言徐州的汉文化景区是位于徐州市东部,那里风景优美是以汉文化为特色的全国最大主题性公园。徐州的汉代三绝是楚王陵墓、汉兵马俑、汉画像石。本文主要是对徐州狮子山楚王陵中发现的汉兵马俑做研究。狮子山兵马俑既是汉代的艺术珍品,又是徐州作为军事重镇的历史见证,不仅对研究汉代雕塑艺术有极高的价值,对于研究汉代社会生活、丧葬制度、军制战阵都有着同样的价值。徐州汉兵马俑兵种齐备,计有步兵俑、骑兵俑、车兵俑、御手俑等,集中反映了西汉初年分封在徐州的楚王国军队的整体建制。此项考古新发现,生动地展示了某代楚王拥兵逞骄的面貌。第一章 徐州狮子山兵马俑的概述第一节 历史背景 图1.1 徐州市位置图江苏徐州,古称彭城,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图1.1)两千年前楚汉争霸,刘邦获胜建汉,史称西汉。西汉初年,刘姓初立,为加强统治,扩大刘姓势力,分封刘姓为诸侯王。将自己同父异母的弟刘交分封到徐州,做了第一代楚王。西汉有制,各诸侯王死葬封地,因此在徐州附近埋葬了分封在徐州的十二带楚王。图1.2 狮子山楚王陵、汉兵马俑位置示意图狮子山位于徐州市东郊,俑坑坐落于狮子山西南方的淤积层中。(图1.2)徐州狮子山楚王陵兵马俑陪葬坑出土的汉代兵马俑是徐州两汉文化精彩的艺术珍品,是徐州人的骄傲,也是徐州汉文化旅游的重要看点。它的发现相当有趣:图1.3 摄于狮子山汉兵马俑博物馆据徐州狮子山楚王陵一书中记载,1984年冬砖瓦厂决定在这里高废坑利用,建造养鱼塘。正是这一简单的决定,无意中使深埋地下两千多年的汉兵马俑得以重见天日。1984年12月2日下午,当水坝筑至东段的狮子山脚坡时,推土机把沉睡地下千年的彩绘陶俑铲了出来。因为冬天天黑得早,当时并没有人发现。直到第二天,路过这里的几个小学生发现了彩绘陶俑头,他们出于好奇捡了回去。为什么学生只捡到了俑头呢?当时推土机从俑坑上开过去,铲子刚好铲在陶俑的肩部,所以只见陶俑头。一时,几个孩子捡到小俑头的事喧闹开来,村里的农民、工厂的工人,都跑去看稀罕,也有挖“陶人”的,堤坝上热闹非凡。图1.4 摄于狮子山汉兵马俑博物馆在附近工作的徐州皮革厂刘兵、邢磊也来到现场,看到了被挖出来的陶俑。因为刘兵曾参加过文物普查宣讲会,在宣传画上看到过这种陶人,他们意识到这说不定是个大发现,于是就来到了市博物馆反映情况。从此,徐州汉文化三宝之一的汉兵马俑揭开层层神面纱,展示在世人面前。(图1.3)图1.5 狮子山西侧汉兵马俑坑分布示意图狮子山陶兵马俑的主人可能是楚国前8代楚王中的某一代楚王。(图1.4)从发掘出的俑坑中可以看出,陶俑的布局也体现着相当完整的军阵组合。(图1.5、1.6)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军队编制和组织状况。也体现出了主人在生前所拥有的军事力量。图1.6 摄于狮子山汉兵马俑博物馆除了秦始皇兵马俑的发现之外,在咸阳附近还挖掘了杨家湾墓,据传这是周勃父子之墓,这里也出土了陶制的兵马俑以及乐俑。虽然它的造型规模与秦陵兵马俑的大小相差甚远,其制作用途都属于官工作坊的作品。图1.7 杨家湾兵马坑骑兵俑图28 杨家湾兵马坑彩绘俑皇陵的俑一般分为兵马俑和侍俑,而杨家湾陪葬坑为之中最为出色的。此处出土的有2548件彩绘俑,其中也包括了骑马俑583件,(图1.7)步兵俑1800余件,(图1.8)文官俑、杂役俑和乐俑100余件,还有一件指挥俑。(图1.9)杨家湾出土的兵马俑,虽然显得会比较小和粗糙,但是不失写实性,也反映出两汉前期为了对付匈奴的南侵,积极建设骑兵的历史,同时也反应了汉代陶塑的艺术成就。杨家湾兵马俑是一种具体而微的表现法,这可能是因为周勃父子与秦始皇的地位差别,但更可能是时代的趋势,但是意义是相同的。第二节 风俗文化图1.8 杨家湾兵马坑步兵俑两汉时期是中国宗教发展的一个重要的阶段。西汉丧葬用俑颇具规模,但是形制较秦代已经有所变化。从目前已经发掘出的西汉帝后陵,以及诸侯王、列侯和一般的官僚墓葬后者是从他们的葬坑来看,西汉俑的发展变化有以下的一些特点:在形体的尺寸上明显较小;在造型和艺术表现风格上,与秦始皇兵马俑不同,主要是以严谨洗练、单纯生雅为主要特点。西汉俑基本上是一个过渡性的,但也具有这相当独立性的中间阶段,但是形体和风格的变化,一方面反映了汉代的社会风俗,另一方面反映了时代变迁带来的审美观变化。图1.9 杨家湾兵马坑指挥俑在中国上古时代重大的雕塑主要应用在两个方面,一方面表现在宫殿环境和皇家园林,另一方面则表现在墓葬方面。现在宫殿环境和皇家园林已经多已无存了,仅剩下个别的能看到当时有过的历史辉煌而留下印记。而墓葬,特别是各代帝王陵墓的神道两旁的石雕反而大量保存下来,墓内随葬的俑和明器也随着考古人员的发掘令人不断有耳目一新的发现。而这些俑类的雕塑作品,由于是要刻意模仿现实生活中的各色人等,使塑造者在此基础上得到了很大的自由创作空间。(图1.10)图1.10 摄于狮子山汉兵马俑博物馆第二章 徐州狮子山汉兵马俑的艺术特征第一节 丰富多样的题材造型图2.1 摄于狮子山汉兵马俑博物馆徐州狮子山的汉兵马俑气势恢宏,出土的多达4000多件,兵马俑的造型生动,色彩斑斓,栩栩如生,它与西安的秦兵马俑、咸阳杨家湾的汉兵马俑并称为“国之三宝”。汉俑并没有秦兵马俑那样体量大,但也展现了它独特的艺术魅力。并且汉是以数量大、分布广、内容丰富、材质众多为其特色。汉俑呈现的成就可以分为车马俑、人物俑、动物俑三种一 车马俑图2.3 摄于狮子山汉兵马俑博物馆图2.2 摄于狮子山汉兵马俑博物馆汉代的兵马俑,目前大家所知的有杨家湾和徐州两地,而徐州则是在楚王墓中的。1984年在徐州狮子山发现的兵马俑是楚王的随葬物,主要是兵俑马俑比较少。也反映了汉初中央和地方的武装力量。汉代的车马俑、特别是马俑,造型生动、制作精美、气宇轩昂。马俑的造型很是逼真,比例很匀称,昂首而立,双目圆睁,充满了生命活力。(图2.1、2.2、2.3)在一号坑中出土的四匹陶马,形制相同,昂首挺立,体肥健硕,臀部圆润,四肢直立,马高60厘米,长62厘米,在马的后面有一块空地,这块空地上斜躺着一件较大的陶俑,高54厘米,身着高领外罩宽袖长袍,下摆及地,腰际束带,双手拱于胸前,据悉这是一件官吏俑,有可能是因为从车上倒卧下来的。图2.4 发辫俑二 人物俑图2.7 摄于狮子山汉兵马俑博物馆图2.6 摄于狮子山汉兵马俑博物馆图2.5 发髻俑汉代人物俑的一大特色是情动于中,不同的时代和不同的地区表现的艺术风格也不同,不同的角色也体现了不一样的风土人情及审美观念。西汉的人物俑一般身体显的比较高大,会有一种追求“硕人其颀”的古风,动态偏小,反应面不宽。狮子山的汉兵马俑造型小巧,最大的也只有54厘米高,最小的跪坐俑才25厘米,虽然个头小巧但是每一个都是栩栩如生,体魄健壮,姿态各异,这些汉兵马俑中,以出土陶俑的个体来看,基本以立俑为主,兵俑在造型的装束上有所不同,大体可以分为官吏俑、发辫俑、发髻俑、跪坐俑、着战袍俑(图2.4、2.5、2.6、2.7)等等很多的类型,但是基本脸形均属于上宽下窄,与我国东夷人的面形清秀有很大联系。鼻头隆起,双眼直视前方,不留胡须,给人一种肃穆而立的印象,而它们的头上大多都戴着自秦代以来将士们常常戴的冠饰,它们都身穿及膝的战袍,显得都很威武神气。图2.8 摄于狮子山汉兵马俑博物馆西汉以关中一带的俑为代表,在制作上都很精细,跪坐俑显得很文静秀雅,拱立俑显得沉着恭谦,射手俑、乐舞俑动态不大,显得比较生动朴实。(图2.8)当然,关中的俑与徐州地区的俑有很大的不同,在男侍俑、女侍俑的造型上,除了身材高大之外在彩绘和发式上也有很多独特的地方。三 动物俑图2.9 摄于狮子山汉兵马俑博物馆汉代的动物俑与人物俑相比,动物俑是处于附属的地位。因此在造型上受到的约束相对少很多。这样的结果是造型手法多样,创作题材自由。其种类主要是牛、猪、犬、鸡、羊、鸭、鹅(图2.9、2.10)等一些家禽,还有一些猴、鹤、鱼、骆驼等与他们生活密切相关的动物。图2.10 摄于狮子山汉兵马俑博物馆第二节 生动细腻的形象塑造 图2.13 摄于狮子山汉兵马俑博物馆图2.12 摄于狮子山汉兵马俑博物馆图2.11摄于狮子山汉兵马俑博物馆在制作上,狮子山兵马俑虽然不像杨家湾那样工艺严谨也没有杨家湾的彩绘色彩丰富绚烂,但却胜在面部的塑造细腻生动。俑的头部是合模制成的这样造成了多俑一面的现象,但也有不同的面貌。虽然在出土的时候陶俑上的彩绘几乎都不在了,而且大多数俑的面貌仍然是楚楚动人这与同时代的陶木俑彩绘所勾出来的相比,它们更加重视雕塑本身的表现性能。并且,狮子山所出土的陶步兵俑的面貌,与同时代杨家湾以及西安附近、湖北、湖南等地出土的陶木俑有着明显的差异性。有些考古学家认为这样是反映了我国古代东夷人的面貌特征这一点是可信的。在狮子山1号坑中出土的陶马,(图2.11)形制姿态相同,健壮雄浑,两眼突起,双耳竖立,注视前方,很有神气。相比较而言,它们的四肢就比较短,腕部比较粗,颈部扬起,面部骨骼转折不是很明显,额骨后面也不突出。这些特征与秦代的陶马是比较接近的,与同时代杨家湾所出土的陶马就有着显然的区别。在坑中的兵马俑原来都是彩色的,黑,白,红,绿,紫,黄,青色都有。(图2.12、2.13)发掘的时候虽然在地下埋藏了2000多年,但是身上任然保留着部分的色彩,而且专家在研究这些颜料的时候指出这些颜料都是硅酸铜钡化合物。而这些颜料是在上个世纪80年代才研制出来的,而中国确实在2000多年前就已经在使用了,可见那时的工艺水平。第三节 巧妙紧凑的军阵布局图2.14 一号坑俑群徐州狮子山汉兵马俑群是一个集步兵、骑兵和指挥车阵的大型军阵。兵俑每一排多以510人为单位。与汉书记载的“五人为伍”“十人为什”的编制作合。(图2.14)战时的“什伍俱前”互相保护并制约的战术原则相符合。图2.17 马俑图2.16 持兵俑(戴头盔 结发俑)图2.15 摄于狮子山汉兵马俑博物馆这支象征着卫戍楚王陵墓的部队分布于六条俑坑:一、二、三号俑坑呈东西平行排列,每条长27米,宽3米,间距5米,坑内各有一个步兵方阵和一个车兵方阵,每坑约有陶俑1400件;一号坑出土的跽坐俑有两种形式:一种高为28厘米,头和身体是分开烧制的。头戴着头顶盔,高颧骨,圆脸颊,短鼻子,长下巴,两眼向前,神情肃穆,身穿长袍,外罩短袖铁甲,直腰而坐,左手掌心向下半握,右手握拳中空。另外一种高25厘米,俑的头戴风字盔仅露出了面部,上宽下窄,身穿宽袖长襦外罩短袖甲衣,左手半握,右手握拳。(图2.15)此外,这里出土的立式俑中有一种持兵俑,有戴头盔的也有结发辫的,他们的面貌形态穿着都各有不同。(图2.16)这三条俑坑的东端有一条南北方向的警卫俑坑,出土了数十件陶俑;在西北125米处,还有五和六号坑,坑内有少量的骑兵俑和陶马。(图2.17)这些俑坑俨然是一支布局紧凑、合理的地下军阵:三列主力纵队分为两列,前列是排列密集的步兵前锋,后面是浩荡的车兵方阵,在主力“锋”阵中间的制高点处,站着四匹膘肥体壮的战马,其后站着一位形象威仪的将军俑,它是这支部队的指挥官,身后簇拥着一队甲士俑,构成军阵地指挥中枢;距主阵右侧不远处是由两条骑兵俑组成的轻骑兵方阵,形成军阵的右翼,古代军阵锋、本、卫、翼的战略思想在此得以充分体现。图2.18 摄于狮子山汉兵马俑博物馆在布置上,狮子山兵马俑呈现的是不规矩的状态,其间也有疏密不匀甚至有些零乱的现象。(图2.18、2.19)但是也依然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来了当时的一种地方军队的编制组织情况。它以步兵为主,兼有骑俑,战车不见了,只有仅存的一些指挥车的痕迹留存下来。图2.19 摄于狮子山汉兵马俑博物馆第三章 徐州狮子山汉兵马俑的艺术及历史价值俑是替代人殉而出现的一门墓葬雕塑艺术,兴起于先秦,孟子梁惠王上云:“仲尼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为其象人而用之也。”孔子反对使用墓俑,因其具象,意味着人殉。但这种反对声音并没有能够阻止墓俑艺术的兴起和发展。图3.1 杨家湾兵马坑俑群汉俑中蕴藏着深厚的汉文化,其中不乏精美的作品为汉文化的代表之作。陶俑多以军队的面貌出现,为其仪仗之象征。西汉早期的陶俑,以军队形象出现,显然是受了秦俑的影响。(图3.1)汉随秦制,但仔细比较,二者又不尽相同。不管是狮子山兵马俑还是杨家湾兵马俑的出土,都是在一个特定的历史时期政治,经济,文化,思想观念和社会风气的一种反应,虽然兵马俑的创作是对统治者或者战功显著的功臣名将的褒扬,又或者是对那些拥兵自重的统治者的敬重,但是将这个放在历史中可以看出,大批的兵马俑的创作,也是对千百万为了国家领土的完整,为人民获得保障而牺牲的古代王侯将相的赞颂,这些兵马俑具有永恒的历史价值和艺术生命力。在这个经济文化日益发展变化的时代背景下,我们似乎忘记了汉俑的光辉以及它的粗犷、雄浑、博大、超越的汉文化精神。我们沉醉于当代陶艺在外来文化影响下的新形态,但是当代陶艺也应从古代传统艺术的研究中得到启发,继承前人的艺术沉淀,描摹社会的时代色彩,以质朴自然为审美准则,以人性艺术为立意标准,寻求更为远大的发展前景。对前人的经验和程式要学习,更重要的是有“借古承今”和“匠心独运”的精神。陶艺创作来源于生活,在将其与情感结合创作出来的。中国传统的陶塑造型是中国几千年民众生活的总结和智慧的结晶,更是对中国文化的一种提炼和升华。汉文化同秦文化相比,更多的是自信、自强,如同中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