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二轮 重庆重难专题研究专题四物质的推断专题精练类型一文字型推断(2010.20)1. (2010重庆)A、B、C是初中化学常见的物质,A、B都是白色固体,C为黑色粉末。(1)若将A、C混合后加热,A能转化成B,同时产生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的气体,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反应的基本类型为_,C在这个反应中作_。(2)A、B、C中可以作化肥的是_(填化学式)。2. (2017随州)甲、乙、丙、丁是初中常见的四种物质,甲和乙在一定条件下可反应生成丙和丁。(1)若甲、丙是单质,乙、丁是化合物,且甲、乙均为黑色粉末,该反应的基本类型是_,反应结束后,固体质量_(填“增加”“减少”、“不变”或“无法确定”)。(2)若甲、乙、丙、丁都是化合物,且丙是蓝色沉淀,则丁属于_(填“酸”、“碱”、“盐”或“氧化物”),写出一个符合这一条件的化学反应方程式_。3. A、B、C、D为初中常见的物质。A与B可反应生成C和D。(1)若C为氯化钠,D为氧化物,且在A溶液中加入铁粉能产生氢气,则A为_。若A、B两溶液恰好完全反应,则反应后溶液的pH_7(填“”或“”或“”)。(2)若A和B均为黑色粉末,A与B反应时可观察到黑色粉末变为红色,同时生成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无色气体,则A与B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类型二中心物质发散型推断(A卷:2013.15,2010.14)1. (2013重庆A卷)化学变化多姿多彩,美丽如花。如图中甲、乙、丙、X分别是Fe2O3、C、CO、盐酸中的某一种,甲、乙、丙均能发生化学反应,则X是() 第1题图A. C B. Fe2O3 C. CO D. 盐酸2. (2010重庆)化学美味无处不在,如图是物质间发生反应时的颜色变化,其中X是()A. 稀盐酸 B. 稀硫酸C. 硫酸钠溶液 D. 氢氧化钠溶液第2题图3. 如图各物质间的反应均在溶液中进行。已知甲、乙为化合物,丙为单质。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第3题图A. X是氯化镁溶液B. 甲一定是氧化镁C. 丙与CuCl2的反应类型是置换反应D. 丙是金属,并且活动性比铜强4. (2017南宁节选)物质种类繁多,性质各异,我们要学会用网络图找到物质间的关系。图中“”表示转化关系。第4题图(1)据图完成下列问题。图中X的化学式是_。图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图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类型三框图型推断(2009.21;B卷:2014.22)重庆真题1. (2009重庆)初中化学中的几种常见物质有如图所示的转化关系(部分反应物和生成物已略去),其中反应常用于工业生产,反应常用于实验室制备F气体。请回答下列问题:第1题图 (1)D的化学式是_;A的化学式可能是_(任写一种)。(2)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3)在四种基本反应类型中,上图未涉及的反应类型是_(填序号)。A. 化合反应B. 分解反应C. 置换反应 D. 复分解反应2. (2014重庆B卷)过氧化氢分解的产物与其他物质有如下转化关系。请根据所学知识按要求填空:第2题图 (1)A在反应中起_作用,红色金属的化学式为_。(2)反应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_。(3)蓝色沉淀属于_(填“酸”、“碱”或“盐”)。好题精练3.(2014重庆A卷)某同学为了制作“叶脉书签”,用A、B两种固体(一种是盐,另一种是碱)配制了浸泡树叶的混合溶液,A、B的溶液以及它们的混合溶液存在如图关系:第3题图(1)反应中的白色沉淀是CaCO3,则反应中可以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_。(2)A的名称是_;B的化学式可以是_。(3)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4. (2017天津节选)AG是初中化学常见的物质。已知A为黑色固体单质,B为红棕色粉末,G为紫红色固体单质,它们的转化关系如图所示,回答问题。第4题图写出化学式:A_;B_。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 5. 如图中AE是初中化学常见的物质,已知A和E都可以作燃料,其中A是天然气的主要成分。请分析回答: 第5题图(1)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2)反应中的产物B通常用_检验。(3)E物质作燃料的优点是_(答一点)。6. AH表示初中化学常见物质,它们之间转化关系如图所示(部分生成物已略去),其中A为红棕色固体,反应为冶金工业的重要反应,且B、D组成元素相同,C、F为金属单质,其他物质为化合物,其中F为紫红色,H为白色沉淀。第6题图请按要求填空:(1)写出下列物质的化学式:A_;D_;E_。(2)的反应中属于置换反应的是_(填序号)。(3)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7. (2017菏泽)下列是初中化学常见的几种物质相互转化关系图,其中B为黑色固体,N为蓝色沉淀,其中部分生成物和反应条件已省略。请回答:第7题图(1)D的化学式为_。(2)B A的化学方程式为_。(3)C和F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其基本反应类型为_。8. (2017天水)AG是初中所学的常见物质,其转化关系如图所示(部分反应物、生成物、反应条件已略去)。A、B常温下为无色气体且组成元素相同,C是大理石的主要成分,D、E均为黑色固体。请回答下列问题:第8题图(1)F的化学式:_。(2)反应的基本反应类型是_。(3)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4)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第9题图9. (2017河南)A、B、C、D均含同一种元素,它们的转化关系如图(部分物质和反应条件略去)。A是白色难溶固体,相对分子质量为100,金属元素质量分数为40%;C常作干燥剂;D属于碱。则A的一种用途是_;B的化学式为_;由C转化为D的化学方程式为_。10. (2017青海)A、B、C、D是初中化学常见的物质,这四种物质中均含有同一种元素。其中A是无色气体单质。B、C均为氧化物,且B为有毒气体,D是大理石的主要成分。它们之间的转化关系如图所示(图中反应条件及部分反应物、生成物已省略)第10题图(1)写出物质A的化学式_。(2)写出B与氧化铁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3)写出实验室用D制得C的化学方程式_;该反应类型属于_。11. (2017黔东南州)AJ及X均为初中化学所学的物质,它们相互转化的关系如图所示(部分生成物未标出)。其中C为常见建筑材料的主要成分,F为蓝色沉淀,H为不溶于稀硝酸的白色沉淀,I和X为常见的金属单质,E为蓝色溶液,J为浅绿色溶液,B、D、E、G、J的溶液中只含一种溶质。据此,请回答下列问题:第11题图(1)写出C的化学式为_。(2)写出A的一种主要用途_。(3)写出下列化学方程式:BNa2CO3CD_;XEIJ_。12. (2017深圳节选)甲、乙、丙是初中化学常见物质,这些物质之间的转化关系如下图所示:第12题图根据以上信息,请回答下列问题:(1)写出甲的化学式_。(2)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3)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该反应属于_反应(填基本反应类型)。(4)反应在一定温度下进行,若乙为Fe2O3,则丙为Fe;若丙为Cu,则乙为_(填化学式)。13. (2017株洲)现有A、B、C、D、E、F、G、H八种物质,它们的转化关系如图所示(某些反应物和生成物已省略)。其中A和D的组成元素相同,B为黑色粉末,C为单质,H为蓝色沉淀,E、F的溶液均呈碱性且E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06。请回答下列问题:第13题图(1)写出E和H的化学式:E_、H_。(2)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3)如果把非金属氧化物与碱的反应及金属氧化物与酸的反应也都看作复分解反应,则图示6个转化关系中不属于复分解反应的是_(填反应序号)。答案类型一文字型推断1. (1)2KClO3 2KCl 3O2分解反应催化剂(2)KCl【解析】A、B都是白色固体,而C是黑色粉末;并且A、C混合后加热,A能转化为B,同时生成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的气体,所以这是一个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混合物制取氧气的反应。C在这个过程中起催化作用,所以C是二氧化锰,A是氯酸钾,B是氯化钾。2. (1)置换反应减少(2)盐2NaOH CuSO4= Na2SO4 Cu(OH)2(合理即可)【解析】(1)甲、丙是单质,乙、丁是化合物,则该反应是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的反应,属于置换反应;甲、乙均为黑色粉末,且反应是置换反应,则该反应是木炭还原氧化铜的反应或木炭还原四氧化三铁的反应,反应后有二氧化碳气体生成,所以反应后固体的质量减少。(2)丙是蓝色沉淀,则丙是氢氧化铜,根据复分解反应可知甲、乙两种物质中一种含有氢氧根离子(属于碱)、一种含有铜离子(属于盐),碱和盐反应生成另一种碱和另一种盐,则丁属于盐。3. (1)盐酸(或HCl)(2)C2CuO 2CuCO2类型二中心物质发散型推断1. B2. B【解析】据无色溶液X遇到石蕊溶液变红色,推断出该溶液是一种酸性溶液;由能与铁反应生成浅绿色溶液,与氧化铁反应生成黄色溶液,推断出该溶液是一种酸溶液;再由能与硝酸钡溶液反应生成白色沉淀,推断出该溶液是稀硫酸。3. B【解析】根据CuCl2与单质丙发生反应生成物质X,可推断X为氯化物;由MgSO4能与化合物乙生成物质X,根据盐类物质的通性可推断氯化物X为氯化镁;利用物质X为氯化镁,而盐酸与化合物甲反应生成氯化镁,根据酸的通性,可推断出物质甲为氧化镁或氢氧化镁或碳酸镁。4. (1)H2SO4Zn(OH)2H2SO4= ZnSO42H2OZnOH2SO4= ZnSO4H2O类型三框图型推断1. (1)CaCO3Na2CO3(或K2CO3)(2)CO2Ca(OH)2= CaCO3H2O(3)C【解析】本题中根据D沉淀高温煅烧生成E固体和F气体,而E固体又能和水反应,结合学过的化学方程式可初步推知D沉淀为碳酸钙,E是氧化钙,F是二氧化碳,打开这个缺口,下面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2. (1)催化Cu(2)CaOH2O= Ca(OH)2(3)碱题眼定位:3. (1)有气泡产生(2)氢氧化钠Na2CO3(或NaHCO3)(3)2NaOHCuSO4= Cu(OH)2Na2SO4题眼定位:4. CFe2O3CO2C 2COFeCuSO4= FeSO4Cu【解析】根据G为紫红色固体单质,则G是铜;A为黑色固体单质,B为红棕色粉末,A和B在高温条件下能反应生成C和D,因此A是碳,B是氧化铁;又因为D与硫酸铜反应生成铜,所以D是铁,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FeCuSO4= FeSO4Cu ,故C是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CO2C 2CO;则E是一氧化碳,F是氧化铜。5. (1)CH42O2 CO2 2H2O(2)带火星的木条(3)产物是水,无污染(或热值高)6. (1)Fe2O3CO2CuSO4(2)(3)Fe2O33CO 2Fe3CO2题眼定位:7. (1)CaO(2)CuOCO CuCO2(3)CuSO42NaOH= Cu(OH)2Na2SO4复分解反应8. (1)Ca(OH)2(2)化合反应(3)4COFe3O4 3Fe4CO2(4)CaCO3 CaOCO2题眼定位:9. 作建筑材料(或作补钙剂等)CaCl2或Ca(NO3)2CaOH2O= Ca(OH)210. (1)O2(2)3COFe2O3 2Fe3CO2(3)CaCO32HCl= CaCl2H2OCO2复分解反应11. (1) CaCO3 (2)干燥剂(或食品加热,合理答案均可)(3)Ca(OH)2Na2CO3= CaCO32NaOHFeCuSO4= FeSO4Cu 【解析】此题需要把握好题干部分的信息,C为常见建筑材料的主要成分,即为石灰石或大理石(主要成分碳酸钙),F为蓝色沉淀即为氢氧化铜,H为不溶于稀硝酸的白色沉淀为氯化银或硫酸钡,由硝酸钡的出现可判定H为硫酸钡沉淀,自然可知E为蓝色的硫酸铜溶液,J为浅绿色硫酸亚铁溶液,所以I和X为常见的金属单质铜和铁。12. (1)CaO(2)Ca(OH)2Na2CO3= CaCO32NaOH(3)2Na2H2O= 2NaOHH2置换(4)CuO 【解析】(1)甲能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且甲又能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和水,则甲为氧化钙。(2)反应为氢氧化钙与碳酸钠的反应,化学方程式为Ca(OH)2Na2CO3= CaCO32NaOH。(3)反应为钠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钠和氢气,化学方程式为2Na2H2O= 2NaOHH2,该反应为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为置换反应。(4)氢气具有还原性,可与金属氧化物反应生成金属,故丙为铜,则乙应为氧化铜,化学式为CuO。13. (1) Na2CO3Cu(OH)2(2)CuOCO CuCO2(3)题眼定位:【解析】根据题眼定位内容可知:A是一氧化碳、B是氧化铜、C是铜、D是二氧化碳、E是碳酸钠、F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和孩子一同创造美好的未来计划
- 2024年碱金属及碱土金属项目申请报告模板
- 工作压力管理的有效方法计划
- 江西省鹰潭市(2024年-2025年小学五年级语文)人教版阶段练习(上学期)试卷及答案
- 辽宁省沈阳市(2024年-2025年小学五年级语文)人教版小升初真题(下学期)试卷及答案
- 河北省唐山市(2024年-2025年小学五年级语文)人教版质量测试(下学期)试卷及答案
- 河南省南阳市(2024年-2025年小学五年级语文)统编版小升初模拟(下学期)试卷及答案
- 代理赠与合同范本
- 暖气保修合同范本
- 框架拆除合同范本
- 软件平台安全体系建设方案
- MBR污水处理设备说明书
-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1)
- 精益道场建设方案与步骤课件
- 廉洁文化进校园班级主题班会
- 中国戏剧概述.(课堂PPT)
- 盘扣式外脚手架施工方案
- 古诗句接龙100首
- 注塑车间生产作业流程图
- 10KV台箱变试验方案
- 司机控制器的发展历史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