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19年广西分类考试地理模拟试题 【试题内容来自于相关分类考试网站和学校提供】 表是我国不同时期的城市用地年均增长率与城市人口年均增长率统计表。据表回答下题。 表 时期(年)198519901990200020002011 城市用地年均增长率(%)6. 495. 726. 22 城市人口年均增长率(%)3. 774. 283. 79 1.19852011年我国城市人口人均城市用地总体变化趋势为 A、先增后减B、先减后增C、不断增加D、逐渐减少 2.据表并结合相关知识可以判断,1985年以来我国 A、城市新增用地以商业用地为主B、乡村人口数量持续增长 C、城市人口增长以自然增长为主D、农业用地面积有所减少 3.随着“网购”的兴起,商品的流通量不断增加。这促进了 A、商业网点密度的加大B、商业区的规模扩大 C、商业流通环节的增加D、地域间的商业联系 答案 【小题1】C【小题2】D【小题3】D 解析 试题分析: 【小题1】由表格资料可以看出:1985-2011年城市用地年均增长大于城市人口年均增长率,说明我国城市人口人均城市用地 呈上升趋势。选C正确。 【小题2】表格资料只显示1985年以来我国城市用地增加,城市人口增加,不能看出城市用地的去向,A错;也看不出乡村人 口增长状况,B错;我国城市人口增长一方面是自然增长,更多的是外来人口迁入,C错;城市用地增长同时,农业用地就会 减少,D正确。 【小题3】随着“网购”的兴起,商品的流通量不断增加,网络商品的流能不是商业网点数量的增加,更不是商业区面积的扩 大,A、B错;网购是用虚拟的商业网点取代了实体商业网点,通过网络下单,通这快递公司将货物送到购物人手中,增加流 能量,但不会增加商品的流通环节,流通量的增加,促进了地域间的商业联系,C错,D正确。 考点:本题主要考查城市化影响及地域联系特点。 下图为我国某平原地区人口密度分布图,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该地建筑物高度由中心区向外递增B、甲处可能为现代化农业区 C、丙处可能为卫星城D、东北西南一线人口密度较大 2.从热力环流角度判断乙处最可能的风向 A、西南风B、西北风C、东北风D、东南风 答案 【小题1】D【小题2】D 2000份高职单招试题,全部免费提供! 育龙单招网,每年帮助3万考生单招上大学 解析 试题分析: 【小题1】该地中心区人口密度最大,面积小,建筑物最高,从中心区向外建筑物的高度应是递减,所以A项错误。甲处根据 等值线的判读规律,其人口密度是大于0.9,比相邻地区要人口密度要大,现代农业通常是资金、技术等密集的集约型农业, 其需要的劳动力较少,人口密度不会大,所以B项错误。丙处人口密度小于0.3,较相邻地区人口要少,不可能是卫星城。注 意图上方的指向标,东北-西南一线等值线向外(小值)凸出,这一线人口密度大,所以D项正确。 【小题2】中心区人口密度比外围地区人口密度大,排放的人为热较多,所以温度较外围高,存在城郊热力环流(城市风), 近地面风从外围吹向中心区,再考虑向右的地转偏向力(我国,北半球),风向为东南风(注意指向标)。 考点:该题考查等值线;城市风。 读我国城市(单位:个)空间分布模式图,回答下列问题。 1.从图中可以看出我国城市主要集中分布在 A、30N40N和105E125E的地区 B、30N40N和105E120E的地区 C、20N40N和110E120E的地区 D、20N40N和105E125E的地区 2.导致图中P处城市呈带状分布的主导因素是 A、热量、交通 B、土壤、矿产C、地形、矿产D、地形、交通 答案 【小题1】C【小题2】D 解析 试题分析: 【小题1】分析40以上的图例分布就可以得出我国城市的集中分布区。 【小题2】P处位于90E,40N左右,大致位于我国西北内陆地区。我国西北内陆地区的人口和城市大多分布在山麓,地形较 平坦,水源较丰富地区,因这些地区人口较多,所以交通线路也多沿这些地区延伸。这些地区的城市的发展就往往受带状的 山麓地形和交通线的影响,呈带状分布。 考点:该题考查我国城市分布;城市区位。 在我国城乡转型进程中,农村由于人口非农业化转移带来“人走屋空”,新建住房向外围扩展,用地规模不断扩大,原宅基 地废弃、闲置,形成空心化现象。读下图,回答下列各题。(注:图中A、B、C三条线分别代表不同时期在政策等外力作用 下提前进入衰退期,D线代表自然状态下的进入衰退期) 1.右图中照片所示情景最符合左图中的 2000份高职单招试题,全部免费提供! 育龙单招网,每年帮助3万考生单招上大学 A、出现期B、成长期C、兴盛期D、衰退期 2.下列各时期可能发生的现象对应正确的是 A、出现期:我国人口自然增长率低,农村出现劳动力不足 B、成长期:后期农村出现大量剩余劳动力,人口流动数量大 C、兴盛期:前期我国城市化发展缓慢,后期城市化发展迅速 D、兴盛期:前期我国城市出现用工荒,后期出现沿海大量产业向内地转移现象 答案 【小题1】C【小题2】B 解析 试题分析: 【小题1】从右图照片中可以想到,照片名是“全家福的缺席者”,缺席的都是劳动力人口,说明在农村由于人口非农业化转 移,年轻人都外出务工、经商了。家里只剩下了老人和小孩,大量的房屋闲置下来,形成了中空村。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 目前,即21世纪,劳动力外出打工的规模已经达到了最大限度,达到了兴盛期,将来随着乡村基础设施的完善,城市化水平 的提高,中、小城镇的发展,这种现象会进入衰退期。C对。出现期村里外出人口少,成长期外出人员增多,但留守在家的仍 有一些青壮年,衰退期空心化现象将改善。A、B、D错。 【小题2】出现期,农村人口自然增长率较高,有大量劳动力,A错。成长期,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机械化生产的推广、 普及,农村劳动力解放了出来,外出务工人员数量增多,人口流动数量大,B对。兴盛期前期城市化发展快,出现了一批大城 市,后期大城市城市化水平发展较慢,中小城市发展合理,新型乡镇得到积极发展。 考点:该题考查城市化过程和特点,城乡转型过程的问题。 考点:该题考查(红色) 下图为“某城市主要土地利用方式构成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1.按照城市发展的一般规律,产生图中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历史原因B、经济原因 C、行政原因D、社会原因 2.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城市景观全面取代了乡村景观 B、商业用地均转变为中心商务区 C、工业生产规模减少、产值下降 D、住宅用地呈现向郊区扩大趋势 答案 【小题1】B【小题2】D 解析 试题分析: 【小题1】城市是人类为满足自身的生存发展需要而建的,城市发展的一般规律是: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用地面积增加, 城市人口增加,城市产业结构主导产业由第一产业向二、三产业转移。历史因素、社会因素体现出一个地区的文化传承,是 维持一个城市用地结构稳定的因素,该城市用地结构发生了明显变化,A错、D错。行政手段可以影响城市用地结构,但作为 主要原因时,不属于城市发展的一般规律,C错。只有经济原因,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生活的要求也高了,为了更舒 适 的环境,住宅用地会不断增加。生产力水平高了,工业得到发展,农业技术提高,用较少的土地也能满足人们的粮食需求 ,所以耕地减少。经济水平高了,人们的收入增加,对其它方面的追求也增多,商业活动和其它活动用地就增多,所以B对。 【小题2】从美学角度看,人们在城市生活久了,也会向往田园风光,城市化水平增高,城市景观和乡村景观也会相辅相伴, 或是城乡一体化,而不是农村景观被取代,城市和乡村是相对存在的一对事物,所以A错。商业用地有中心商务区和商业小区 ,商业小区更方便人们的日常生活,不会消失,B错。工业生产产值只能是相对下降,产值不会减少,C借。随着城市规模的 扩大,人口增多,郊区城市化是城市发展的必然阶段,D对。 考点: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城市发展的影响因素。 2000份高职单招试题,全部免费提供! 育龙单招网,每年帮助3万考生单招上大学 通勤是居民以1日为周期往返于居住地与工作地之间的出行,是由居民居住地与工作地空间分离产生的。若按方向划分,通勤可 分为向心通勤(早晨朝向CBD的通勤)和离心通勤(早晨背离CBD的通勤)。读某城市居民早晨通勤方向和居民全天通勤时间分布 图(箭头表示通勤方向,箭头粗细表示通勤量大小),回答(1)(3)题。 (10分) (1)下列有关通勤描述错误的是( ) (2分)(2)简述该城市居民全天通勤时间分布特征。(4分) (3)你认为如何减少该城市东西方向的通勤量? (4分)A、工作岗位主要分布在CBD及其附近B、傍晚以向心通勤为主C、城市北 部居住人数相对较多,工作岗位相对较少D、城市西部工作岗位相对较多,居住人数相对较少 答案 (1)B(2分) (2)有早、晚两个出行高峰;晚高峰大于早高峰。(晚高峰出行更为集中)(4分) (3)东部增加就业岗位;西部扩大居住规模。(4分) 解析 试题分析: (1)早晨通勤量显示了该城市工作岗位的空间分布状况,而傍晚的通勤量显示了居住地的空间分布状况。从“居民早晨通勤 空间分布图”可以看出,总体上早晨以向心通勤为主,城市西部早晨通勤量离心通勤量比向心通勤量大,说明工作岗位主要 分布在CBD及其附近(城市西部),所以A项描述正确;早晨以向心通勤为主,那么傍晚应该以离心通勤为主,所以B项描述 错误;城市北部早晨通勤量向心通勤比离心通勤量大,说明城市北部居住人数相对较多,工作岗位相对较少,C项描述正确; 城市西部早晨向心通勤量小于离心通勤量,说明西部工作岗位相对较多,居住人数相对较少,D项描述正确。 (2)观察“居民全天通勤时间分布图”,不难得出其特征:有早、晚两个出行高峰;晚高峰大于早高峰。(晚高峰出行更为集 中)。 (3)要减少通勤量,即合理规划工作岗位和居住空间,缩小两者的规模差异,当增加工作岗位,扩大居住规模,两者差异变 小,通勤量就会减小。该市东部,早晨向心通勤量大,说明东部居住规模大而工作岗位少,所以东部通过增加就业岗位,可 以减少通勤量;西部早晨离心通勤量大,说明西部工作岗位多而居住规模小,所以西部通过扩大居住规模减少通勤量。 考点:该题考查人口的空间流动;城市化。 目前我国大城市的中心湖泊及一些小湖泊生态功能近乎丧失殆尽。为解决此问题,武汉市开展“以水治水,引江入湖、江湖 连通”的试验,即从汉江引水入汉阳的龙阳湖、墨水湖、三角湖和南太子湖,然后流入长江。结合下图,回答下面问题。 1.城市中心湖泊生态功能衰退的原因,不包括 A、用水过度,水域萎缩 B、污水数量巨大,直接排放 2000份高职单招试题,全部免费提供! 育龙单招网,每年帮助3万考生单招上大学 C、水循环微弱,更新再生极慢D、湖泊水上交通运输被废弃 2.武汉市此试验方案,最突出的优点是 A、分湖梯级整治,便于分层次利用不同质量等级的水资源 B、使封闭的湖泊成为开放的水域,利用自然水循环改善水质 C、自然河湖与人工渠道融为一体,形成综合性交通运输网络 D、改善自然环境,形成生态用地,促进城市功能区合理布局 答案 【小题1】D【小题2】B 解析 试题分析: 【小题1】城市中心湖泊生态功能衰退的原因,主要是由于人类不合理的生活、生产方式造成了水域萎缩、水污染严重、水量减 少进而水循环微弱,更新再生极慢,所以只有D不属于其中的原因。正确答案是D。 【小题2】武汉市此试验方案:“以水治水,引江入湖、江湖连通”的试验。并没有分湖梯级整治,所以A错误;要保护生态 ,应当减少交通运输,故C错误;湖泊或水域并没有形成生态用地,故D错误,正确答案是B。 考点:本题主要考查是城市生态环境问题。 下图是“我国大陆沿海各省区(市)20002005年城市化水平的变化图”,读图回答 A、在此期间,北京、上海、山东、广西的城市化水平没有提高B、在 此期间,除北京、上海、山东、广西外其它省市增幅一样C、海南省因旅游业的发展,城市化水平在沿海地区中最高D、广东 、江苏两省城市建设步伐较快,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 答案 D 解析 试题分析: 读图,比较2000年与2005年沿海各省区城市化水平,结合图例可以判断出,在此期间,北京的城市化水平提高了,山东、广 西、上海的没有提高,A错。同理判断,除这四地外,其它省区中,辽宁、河北、江苏、浙江、福建、海南增幅相同,约10 ,广东增幅达20,B错。由前面分析知,最高增幅的 是广东,不是海南,C错。广东、江苏增幅大于0,说明 城市化水平在 提高,相对于没 有变化的几个省区,城市建设步伐较快,D对。 考点:该题考查城市化水平差异。 读图甲、图乙并结合材料,问答下列问题。(20分) 2000份高职单招试题,全部免费提供! 育龙单招网,每年帮助3万考生单招上大学 (1)乌龙茶起源于福建,是中国茶的代表,试分析说明福建种植乌龙茶有利的自然条件。(6分) (2)读图乙,简述泉州市晋江径流量大,季节变化显著的自然原因。(8分) 泉州市素有“民办经济特区”之称,民营经济是该市的经济支柱,主要以服装、运动装备、石雕等轻型加工业为主。2007年 民营经济的生产产值占全市国民生产总值的92。随着工业化的加速发展,城市化水平迅速提升,城市化水平达到了 51。 比2000年提高了12。成为全省城市化速度最快的地区。 (3)说出泉州城市化的特点及成因。(6分) 答案 (1)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水热配合较好,土壤:酸性红壤,适合茶树生长。(6分) (2)属热带季风气候(地处东南沿海);年降水量大;降水量季节变化大;河流支流多,汇水量大。(8分) (3)特点:城市化水平较高,发展速度较快。成因:民营经济的发展(工业化的推动)。(6分) 解析 试题分析: (1)茶叶生产要求土壤呈酸性,地形有利于排水,湿热的气候,有利于茶树生长。该地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有一定的坡度, 有利于排水,亚热带季风气候,水热配合较好,该地土壤为酸性的红壤,适合茶树生长。 (2)晋江地处东南沿海,属于热带季风气候,年降水量大,而且受季风影响降水量季节变化大,夏季东南风从海洋上带来丰富 的降水,而且河流支流多,汇水量大,河流净流量大,冬季风从内陆吹向海洋,气流干燥,难于形成降水,故河流的径流季 节变化显著。 (3)由于泉州市近年来以服装、运动装备、石雕等轻型加工业为主的民营工业化的迅速发展,推动泉州城市化跨速发展,城市 化水平迅速提高,呈现出城市化水平较高,发展速度较快的特点。 考点:本题考查农业区位因素、河流水文特征、城市化。 下图为“长江三角洲城镇空间体系”示意图,符号大小表示城市等级的高低。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长江三角洲城镇中: A、南京与宁波的城市等级和服务功能相同 B、上海的城市等级最高且服务种类最齐全 C、南京和绍兴在行政管理上是隶属关系 D、基础设施网络是由铁路和河道构成 2. 该区域: A、农业现代化为城市化发展提供有利的保障 B、矿产资源的开发是推动城市化的主要动力 C、城镇体系的建设目的是扩大上海城市规模 D、人员、物资和信息的交流都依靠交通运输 2000份高职单招试题,全部免费提供! 育龙单招网,每年帮助3万考生单招上大学 答案 【小题1】B【小题2】A 解析 试题分析: 【小题1】根据中心地理论:城市等级越高,数量越少,职能越多。图中符号大小表示城市等级的高低,可知上海级别最高, 其次是杭州和南京,A错、B对;绍兴是浙江省的,南京属于江苏省,C错;基础设施网络是由铁路和河道构成和公路等组成 ,D错。 【小题2】城市化也有的学者称之为城镇化、都市化,是由农业为主的传统乡村社会向以工业和服务业为主的现代城市社会逐 渐转变的历史过程,在此过程中农业现代化为城市化发展提供有利的保障,A对;工业化是城市化的主要动力,B错;城市规 模的扩大包括人口、用地规模等,不仅仅是扩大城市规模,C错;信息交流也可以有其他方式,D错。 考点:本题考查中心地理论、城市化 下图表示某省1985-2010年就业结构与城镇人口比重变化。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2005年以来,某省城市化处于 A、发展阶段B、加速阶段C、成熟阶段D、逆城市化阶段 2.产业结构调整促进某省城市化水平的提高,表现在 A、第一产业就业比重变化不大 B、第二、三产业就业比重均持续快速提高 C、城镇新增就业人口第二产业超过第三产业 D、第二、三产业就业比重之和持续上升 答案 【小题1】B【小题2】D 解析 试题分析: 【小题1】城市化发展阶段,城市化水平很低,城市人口比重增长慢,根据2005年后城镇人口比重迅速上升,第一产业就业比 重下降,二三产业就业比重上升,说明大量农业人口转为城市人口,这些都符合城市化发展中期加速阶段的特征,所以A错、 B对。成熟阶段城市化水平较高,城市人口比重增长慢,图中2005年以来,城市人口比重增长快,C错。逆城市化阶段是城市 化的高级阶段,城市化水平很高,农业人口很少,图中数值仍是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水平,D错。 【小题2】据图可判断出第一产业就业比重持续下降,A错。第二、三产业就业比重持续上升,但是第二产业上升较慢,第三 产业就业比重上升较快,且逐步占居主导。B错、C错。第二、第三产业就业比重均上升,二者就业比重之和也是持续上升, D对。 考点:城市化过程的特点,城市化过程中人口就业结构的变化。 (12分)城市化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必然趋势,是实现社会现代化的客观要求和必由之路。阅读图文资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962004年福州市非农业人口与耕地、建设用地变化图 2000份高职单招试题,全部免费提供! 育龙单招网,每年帮助3万考生单招上大学 材料二: 下表为1996年和2004年福州市土地利用结构 (1)简述该市耕地和建设用地的变化过程,并据此推测在这一阶段该市的城市化特点。(8分) (2)据材料分析该市城市化过程中土地利用存在的主要问题。(4分)用地类型 1996年 2004年 面积(公顷) 比重(%) 面积(公顷) 答案 (1)19971998年,耕地大量减少,建设用地增加很快;(2分)19992001年,耕地减少幅度较小,建设用地增加幅度 较小;(2分)20022004年,耕地由呈现大幅度减少,建设用地呈大幅度的增加。(2分) 城市化加速发展。(2分) (2)耕地面积不断减少,建设用地不断增加,新增城市建设用地占用大量耕地;居民点及工矿用地增长较多,交通用地增长 相对较少(可能进一步加剧交通问题),城市土地用地结构不尽合理;未利用土地比例较高,闲置土地较多。(4分,任答2 点即可,每点2分) 解析 试题分析:此题难度适中,解题关键是从材料中获取数据的变化特点,在表述耕地和建设用地的变化特征时,需学会根据变 化的特点不同时间段进行分析,城市化过程中土地利用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从表中城市土地利用结构数据变化推断。 (1)根据19962004年福州市非农业人口与耕地、建设用地变化图,可知该市19971998年,耕地大量减少,建设用地增加 很快;19992001年,耕地减少幅度较小,建设用地增加幅度较小;20022004年,耕地由呈现大幅度减少,建设用地呈 大幅度的增加。说明在这一阶段该市城市化加速发展。 (2)据材料二中土地利用结构的数据变化,耕地面积不断减少,建设用地不断增加,新增城市建设用地占用大量耕地;居民点 及工矿用地增长较多,交通用地增长相对较少,城市土地用地结构不尽合理;未利用土地比例较高,闲置土地较多。 考点:该题考查城市化和城市土地利用结构的变化。 读长江三角洲地区简图,回答问题。(12分) (1)从地质作用看,长江三角洲主要是由流水_作用而形成。从理论上分析,图中甲岛有不断向_岸(南或北) 靠拢的趋势,其主要原因是_。(4分) (2)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形成了我国最完善的城市体系,其中_是服务范围最大的城市。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化动力机制 属于甲、乙、丙三种模式中的_类型。(2分) 甲:对外开放最早外资企业建立工业化城市化 乙:大城市扩散乡镇企业发展工业化城市化 2000份高职单招试题,全部免费提供! 育龙单招网,每年帮助3万考生单招上大学 丙:林、矿资源开发国有大、中型企业工业化城市化 (3)目前,长江三角洲地区是我国工业最发达的区域,试从社会经济的角度分析其发展工业的有利条件。(6分) 答案 (1)沉积(1分) 北(1分) 受地转偏向力的作用,北半球运动的物体向右偏转,泥沙在北岸淤积的速度快于南岸(2分) (2)上海(1分) 乙(1分) (3)劳动力丰富;交通便利;科技水平高;政策优惠等。(6分,每条2分,答对3条即可得6分) 解析 试题解析: (1)三角洲为河流堆积地貌,长江三角洲主要在长江水的沉积(堆积)作用下形成;甲岛为沉积岛,由于地转偏向力南 左北右,故河水集中流向南岸,南岸受侵蚀;而泥沙在北岸淤积,故有不断向北岸靠拢的趋势。 (2)上海为长三角的最大城市,服务范围最大;城市化形成机制:在上海不断发展下,由于上海用地紧张等因素,企业不断 外移,促进周边城市工业的发展,从而带动城市化的发展,为乙模式;甲珠三角,丙东北。 (3)分析工业发展的区位条件社会经济条件,从市场、政策、交通、科技、劳动力、协作性、能源等考虑,但一定结合 当地的社会经济条件分析,而不是全面铺开。 考点:本题考查河流地貌的发育、 城市的空间结构和工业区位因素 读下图“甲、乙两国劳动力在各行业的百分比图”,回答下列问题。 1.从劳动力在各行业的构成可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小学英语Unit 2 Animals教案
- 统编版(2024)四年级上册西门豹治邺教学设计
- 小学科学人教鄂教版 (2017)六年级下册3 保护生物与环境教案设计
- 早期教育发展历程
- 小学生绘画课件制作
- 外研版 (三年级起点)六年级上册Module 6Unit 1 Youve got a letter from New York.教学设计
- 金融风险管理中的市场风险
- 酒店培训总结
- 医疗机构承包协议
- 自动化合同履约金的设定
- 沥青混凝土配合比报告
- 普通话-朗读教学ppt
- 欧盟食品添加剂编码系统
- 《爱我中华》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八年级音乐教案
- 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专题讲座
- 第4课第1课时导学案 初中日语人教版第二册
- 高三数学复习备考策略课件
- 宁夏三支一扶考试试题及答案
- 特种设备作业人员考试机构规范管理办法(含附件附表 )
- 环境有害物质管理办法
- 基于PLC的温室大棚控制系统设计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