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认识论》PPT课件.ppt_第1页
《历史认识论》PPT课件.ppt_第2页
《历史认识论》PPT课件.ppt_第3页
《历史认识论》PPT课件.ppt_第4页
《历史认识论》PPT课件.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三章 历史认识论,柯文:历史三调:作为事件、经历和 神话的义和团,(一)作为历史事件的义和团运动:“历史学家重塑的过去” 历史学家笔下的义和团“故事” (二)作为经历的义和团:“人们经历的过去” 当事人的亲历或目击者的记述 (三)作为神话的义和团:“被神话的过去” 20世纪中国所流传的关于义和团的传说与政治宣传,历史认识论学习线索,历史认识客体 (Object,原型客体) 客体,历史认识主体 (Subject,主体意识),史 料 (Source, 中介客体) 客体,第一节 历史认识的主体与客体(上),一 历史认识客体I原型客体 1客观历史在历史认识中呈现出三个特征: (1)一去不返 (2)无法改变 (3)不可复制 2原型客体的存在状态 (1) 现实客体 (2) 潜在客体,二、历史认识客体II中介客体(史料) 史料在历史认识中的重要地位 “即使只是在一个单独的历史实例上发展唯物主义的观点,也是一项要求多年冷静钻研的科学工作,因为很明显,在这里只说空话是无济于事的,只有靠大量的、批判地审查过的、充分地掌握了的历史资料,才能解决这样的任务。” 马恩选集第二卷,第118页。,“摩尔根的伟大功绩,就在于他在主要特点上发现和恢复了我们成文历史的这种史前的基础,但是,他的著作决不是一朝一夕的劳动。他研究自己所得的材料,到完全掌握为止,前后大约有40年。然而也正因为如此,他这本书才成为今日划时代的少数著作之一。” 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第一版序言,马恩全集第卷,第页。,. 什么是史料 吕西安费弗尔:“毫无疑问,有书面史料时,可以根据它们来再现历史。没有书面史料,也可以而且应该通过其他方面来再现历史:语言、符号、风景、瓦片、田野地貌和杂草,月蚀和套牲口的轭,地质学家和化学家对石块和佩剑所做的鉴定,总之,应该利用一切来撰写历史;凡是人所有的,依赖于人的,为人服务的,表现人的,标志人的存在、活动和生活方式的东西都可以利用。”,3. 史料的类别及其在历史认识中的作用,(1) 根据记载者的目的划分: 有意识的史料与无意识的史料 (2) 根据记载者的身份划分: 官书与私书,陈寅恪顺宗实录与续玄怪录: “通论吾国史料,大抵私家撰述易流于诬妄,而官修之书,其病又在多所讳饰”。 “考史事之本末者,苟能于官书及私著等量齐观,详辨而慎取之,则庶几得其真相,而无诬讳之失矣。”,(3)根据记载者与史事发生的时间距离划分: 直接史料与间接史料 (第一手材料、第二手材料) 举例辨析:史记资治通鉴通鉴纪事本末唐会要秦会要,(4)根据史料的存在形态划分,实物 (遗存、考古) 文字(文献、金石碑刻) 口碑(口头、口述史料) 图像(图片、音像制品) 亲历 (人证) 现实中的历史因子,实物史料的种类:遗址、遗物、遗迹 实物史料的特点:历史的直接物证 残缺性、不全面性 作伪 主体的认识作用,海因里希施利曼与希腊史的重建,Heinrich Schliemann (18221890),德国考古学家。出于一个童年的梦想,放弃商业生涯,投身于考古,使荷马史诗中长期被认为是虚构的故事:特洛伊、米诺斯、迈锡尼和梯林斯重现天日。 自学掌握希腊语、拉丁语、波斯语、阿拉伯语、土耳其语等多种语言。 1868年,到达伊达卡,发现奥德赛宫廷遗址。 1870-1873年,在土耳其发掘特洛伊古城,并公布惊人发现。,施利曼站在迈锡尼的狮门之上,施利曼1876年在迈锡尼发掘出阿伽门农面具。,文字史料的特点:内容的丰富性 活生生的历史 复制 伪书 记载者的局限 对文献的认识,口碑史料的形式:民歌、民谣、谚语、 传说 口碑史料的特点:流传过程中的变形、 变质 口述史学(Oral History):历史记忆的重建,口述史视频资料展示,世纪传奇:张学良口述 知青口述史探微,图像资料,包括图画、图片、雕像、照片、影视资料、音像制品等。 形象化、活生生、流动的历史 作伪与造假 彼得伯克:图像证史,现实中的历史 因子,落后民族的现实先进民族的历史 (“活化石”) 民俗、传统文化、民族精神 语言文字,不同类型史料在历史认识中的特征比较,中介客体在认识上的特点,残缺性:“断烂朝报” 非一次性:不断发掘 主体性:史料的增减值,史料的综合利用多重证据法,视频资料探讨:由猿变人(人类的产生) 考古发现 (欧洲与非洲的古人类活动遗留) 死文字的破译(非洲布须曼语言) 人类学发现(布须曼传统部族,萨满仪式) 心理学与医学发现(催眠术、人脑活动),第二节 历史认识的主体与客体(下),一历史认识主体的意识构成及其对历史认识的影响 主体性思潮:类主体、族主体、群主体、个主体 历史学家的主观因素: 个人的偏见、集体的偏见、各种相互冲突的历史理论、根本的哲学冲突 (沃尔什:历史哲学导论),社会地位及其社会关系,卡尔:历史是什么 历史学家是历史的一部分。他在行进队伍中所处的地位就决定了他观察过去所采取的观点。 托波尔斯基:历史学方法论 历史学家在表达他的见解、选择事实、评述事实时,是不可能脱离他的立足之处的。,举例:格罗特希腊史 蒋廷黻中国近代史大纲 胡绳帝国主义与中国政治,知识体系: 科学基础知识及与历史学相关的工具性知识;历史专业知识与理论方法;亲知亲历的经验。 能力条件: 历史感知能力、分析能力、理解能力、批判能力,2知识能力条件,窃疑中国自今日以后,即使能忠实输入北美或东欧之思想,其结局当亦等于玄奘唯识之学,在我国思想史上,既不能居最高之地位,且亦终归于歇绝者。其真能于思想上自成系统,有所创获者,必须一方面吸收输入外来之学说,一方面不忘本来民族之地位。此二种相反而适相成之态度,乃道教之精神,新儒家之旧途径,而二千年吾民族与他民族思想接触史之所昭示者也。,陈寅恪: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下册审查报告,陈寅恪:元白诗笺证稿 盖唐代社会承南北朝之旧俗,通以二事评量人品之高下。一曰婚,二曰宦。凡婚而不娶名家女,与仕而不由清望宦,具为社会所不齿。但明乎此,则微之所以作莺莺传,直叙其自身始乱终弃之事迹,绝不为之少惭,或略讳者,即职是故也。其友人杨巨源、李绅、白居易亦知之,而不以为非者,舍其寒女,而别婚高门,当日社会所公认之正当行为也。,3心理因素 情感、性格、气质 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 吾二十年前所著戊戌政变记,后之做清史者记戊戌事,谁不认为可贵之史料?然谓所记悉为信史,吾已不敢自承。何则?感情作用所支配,不免将真迹放大也。,米歇尔福柯 (Michel Foucault, 1926-1984),法国哲学家、历史学家,当代后现代主义与后结构主义的最重要代表人物。 著有疯癫与文明临床医学的诞生词与物知识考古学规训与惩罚性史等。 代表观点:知识只是某种文化内部一定形式的权力分布,而真理只是运用权力的结果。,二、历史认识主体的特征,1 主体存在的多层次性:个人与群体、普通人与职业历史学家 2 主体存在的历史性(举例:梅涅克) 3. 主体认识历史的选择性:主体的需要与史料的状况,梅涅克(Meineck Friedrich,1862-1954): 世界资产阶级与民族国家(1907) 理智国家的概念(1925) 历史主义的兴起(1936) 德国的灾难(1946),福柯规训与惩罚(1975年),作者的兴趣在于:“写一部现在的历史”。 主题:西方现代监狱产生的历史。 选择的历史画面:实施酷刑、公开处决的惨烈场面。 18世纪晚期的司法改革:从君主制的残暴方式,到温和式(改造思想)、监狱的产生(对人身的强制隔离技术与制度)。,三、历史认识的本质主客体之关系,兰 克(Ranke,1795-1886),19世纪德国客观主义史学派最重要的代表人物。 著有拉丁与条顿民族史宗教改革时期的德意志史教皇史16、17世纪英国史16、17世纪法国史世界通史等。,客观主义的历史认识论,“科学态度”:不偏不倚,如实直书,排除一切主观因素,消灭自我,以达成其客观、科学的历史认识。 “科学方法”:强调史料价值高于一切,追寻原始资料(档案),并对其进行严密考证,形成一套史料的批判方法,以达成再现历史真实的目的。,拉丁和日耳曼民族史序言,历史指定给本书的任务是:评判过去,教导现在,以利于未来。可是本书并不敢期望完成这样崇高的任务。它的目的只不过是说明事情的真实情况而已。,德罗伊森(Droysen,1808-1884),19世纪德国历史学家。 著有历史知识理论 亚历山大大帝传希腊化时代史普鲁士政治史。,德罗伊森的历史知识理论,批判兰克的观点:如果所谓“不偏不倚”的态度指的是史家应该没有任何倾向偏爱地写史,这样的要求实际上是不合人性的;激起史家工作的是在纷杂的史事中认识到某些对他有意义的思想,并对它怀有温情。 历史认识的基本观点:历史研究是由研究者所在的社会及其所生存的时间出发,在遗存的材料中找人类过去的思想、过去的状况。,克罗齐(Croce, 1866-1952),意大利批判历史哲学派的最重要代表,写有关于美学、语言学、逻辑学、伦理学、哲学、历史学等70余部著作。 关于历史学的代表作有历史学的理论与实际作为思想和行动的历史那布勒斯王国史十九世纪欧洲史1871-1915年意大利史。,“一切真历史都是当代史”,一切历史的本质在于其“当代性” 对历史分期的看法 “当代史”的含义:思想的当前性 历史认识的基本途径:生活与思想的联结 史料观念:编年史与历史学的区别 历史知识的创造:精神活动的结果,柯林武德(Collingwood,1889-1943),英国批判历史哲学派中影响最大的历史哲学家之一。 著有宗教与哲学、艺术哲学、哲学方法论、艺术原理、历史哲学、牛津英国史、自然的观念、历史的观念等。,“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辨析事件的外部与内部:历史学家的任务 自然科学与历史学的区别:研究对象、目的与方法 “思想史”的双重含义 “重演过去”的途径 历史与非历史 历史知识的性质,爱德华卡尔(E.H.Carr,1892-1982),当代英国国际关系史学家。 著有苏俄史(14卷)1919-1939年的英国对外政策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德苏关系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国际关系等。 关于史学理论的代表作:历史是什么(1961),历史是现在与过去之间永无止境的问答交谈,对传统认识论的挑战 历史事实的主体性(事实与解释) 想象与历史 过去与现在 挑战的危险性:怀疑论与实用主义 历史认识的过程与性质,第三节 历史认识的一般过程,一 对历史事实的认识 二 对历史经验的认识:现象性概括与类比 三对历史规律的认识:本质性、必然性的探索 四. 规律化历史的摹写 :再现历史,对历史事实的认识,简单的历史事实:事件性事实 复杂的历史事实:过程性、关系性事实 综合的历史事实:结构性事实,孔多塞(J.A.Condorcet,1743-1794) 人类精神进步史纲 人类的解放经历了两个过程:人类从自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人类从历史的束缚中解脱出来。 人类历史的发展经历了十个阶段:原始部落时期、畜牧时期、农业文明时代、古希腊时代、古罗马时代、黑暗时代、文艺复兴时期、从印刷术的发明到科学与哲学脱离宗教束缚的时代、从笛卡儿开创科学革命到法国革命时期、法兰西共和国建立以后的时代。,思辨历史哲学家对历史规律的探讨,黑格尔(Hegel,1770-1831) 历史哲学论人类历史规律,人类文明的发展经历了由家庭民族国家的形成过程。 世界历史的发展经历了从东方的中国开始、向西过渡(波斯)、到达西方世界的希腊与罗马,最后成熟于日耳曼。,第四节 历史认识的真理性及其检验,一、 历史认识的真理性 真理观 绝对真理与相对真理,恩格斯论人类认识发展的基本状况,人类整个认识领域(科学)包括三类: 第一类研究非生物界以及或多或少能用数学方法处理的一切科学,即数学、天文学、力学、物理学、化学; 第二类研究生物机体的那些科学; 第三类按历史顺序和现在的结果来研究人的生活条件、社会关系、法律形式和国家形式以及它们的哲学、宗教、艺术等等这些观念的上层建筑的历史科学。,在以上三类科学中认识的相对性一个比一个更明显、更突出:,在第一类科学中,数学上的一切东西的绝对适用性、不可争辩的确实性的童贞状态一去不复返了,争论的王国渐渐出现了,终极真理随着时间的推移变得非常罕见了; 在第二类科学中,由于这一领域发展着如此错综复杂的相互关系和因果联系,以致不仅每个已经解决的问题都引起无数的新问题,而且每一个问题也多半都只能一点一点、通过一系列常常需要化几百年时间的研究才能得到解决; 在第三类科学中,永恒真理的情况更糟,我们在人类历史领域中的科学比在生物学领域的科学还要落后得多,谁要是在这里猎取最后的、终极真理,那么他是不会有什么收获的,除非是一些陈词滥调和老生常谈。,二、 历史认识的检验,史料检验说 观念检验说 实践检验说: 惟一标准论、社会实践论、史学实践论、交往实践论,第五节 历史认识论研究 与史学理论的建设,一、新时期历史认识论研究的学术缘起 二、历史认识论研究的主要成果 三、历史价值认识的凸现 四、历史学性质的回归,焦点问题之一: 历史认识的形式与层次问题,(一)历史认知(事实认识)与 历史评价(价值认识)的区别,(二)历史认知与历史评价的普遍联系,治史目标 对象选择 史料采择 史实解释(因果关系、概念工具) 历史表达(叙述语言、论述逻辑),焦点问题之二: 关于历史学性质问题,科学与艺术之争:具有科学精神的历史学、研究过去真实的艺术、对于最可能的想象的概括、提供有关文化终极价值的善恶标准、制造关于往事的话语、包藏权力意志的话语。,90年代以来中国史学界 关于历史学性质问题的争论,何兆武:历史学两重性 (科学、非科学) 庞卓恒:历史学的科学性 张耕华:历史学三重性 (科学、另类科学、非科学),(英)贝尔纳历史上的科学: 科学史的研究已经明白指出,科学不是个能用定义一劳永逸地固定下来的单一体。科学是一种有待研究和叙述的程序,是一种人类活动,而联系到所有其他种种人类活动,并且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