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6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福建省农用地分等项目 福福建建省省农农用用地地( (耕耕地地) )分分等等 技技术术报报告告 福建省国土资源厅 二 00 四年十二月 目目 录录 前前 言言 第第一一章章 自自然然和和社社会会经经济济状状况况 .1 第第一一节节 地地理理位位置置和和行行政政区区划划 . .1 1 一一、地地理理位位置置 . .1 1 二二、行行政政区区划划 . .1 1 第第二二节节 自自然然条条件件 . .2 2 一一、地地质质地地貌貌 . .2 2 二二、气气候候条条件件 . .7 7 三三、水水文文条条件件 . .1 10 0 四四、土土壤壤条条件件 . .1 11 1 五五、植植被被状状况况 . .1 13 3 第第三三节节 社社会会经经济济状状况况 . .1 15 5 一一、人人口口状状况况 . .1 15 5 二二、经经济济总总量量与与产产业业结结构构 . .1 15 5 三三、农农业业结结构构 . .1 16 6 四四、农农业业与与农农村村经经济济 . .1 17 7 五五、城城市市与与交交通通 . .1 17 7 第第四四节节 土土地地资资源源利利用用状状况况 . .1 19 9 一一、土土地地利利用用现现状状 . .1 19 9 二二、耕耕地地资资源源利利用用现现状状 . .2 20 0 三三、耕耕地地资资源源利利用用特特点点 . .2 21 1 四四、耕耕地地资资源源的的利利用用程程度度与与效效益益 . .2 24 4 第第二二章章 县县级级农农用用地地(耕耕地地)分分等等技技术术方方法法 .29 第第一一节节 分分等等的的原原则则、依依据据和和任任务务 . .2 29 9 一一、分分等等原原则则 . .2 29 9 二二、分分等等依依据据 . .3 30 0 三三、分分等等任任务务 . .3 31 1 第第二二节节 分分等等方方法法的的选选择择及及技技术术路路线线 . .3 33 3 一一、选选择择因因素素法法的的原原因因 . .3 33 3 二二、分分等等技技术术路路线线 . .3 34 4 第第三三节节 标标准准耕耕作作制制度度分分区区及及划划分分方方法法 . .3 36 6 一一、确确定定的的原原则则 . .3 36 6 二二、确确定定的的方方法法 . .3 37 7 三三、调调整整的的原原因因 . .3 38 8 四四、结结果果 . .3 39 9 第第四四节节 基基准准作作物物及及指指定定作作物物的的确确定定 . .4 40 0 一一、基基准准作作物物的的确确定定 . .4 40 0 二二、指指定定作作物物的的确确定定 . .4 40 0 第第五五节节 分分等等基基本本参参数数 . .4 41 1 一一、光光温温、气气候候生生产产潜潜力力指指数数 . .4 41 1 二二、指指定定作作物物最最大大产产量量 . .4 45 5 三三、指指定定作作物物最最大大产产量量成成本本指指数数 . .4 45 5 四四、指指定定作作物物产产量量比比系系数数 . .4 45 5 第第六六节节 指指标标区区类类型型及及其其划划分分 . .4 46 6 一一、指指标标区区类类型型的的确确定定 . .4 46 6 二二、指指标标区区的的划划分分 . .4 48 8 第第七七节节 分分等等单单元元划划分分 . .5 51 1 一一、分分等等单单元元划划分分的的原原则则 . .5 51 1 二二、分分等等单单元元划划分分的的方方法法 . .5 52 2 三三、分分等等单单元元面面积积的的确确定定 . .5 53 3 第第八八节节 分分等等因因素素、分分级级及及权权重重的的确确定定方方法法 . .5 53 3 一一、分分等等因因素素确确定定 . .5 53 3 二二、分分等等因因素素权权重重确确定定 . .5 56 6 三三、分分等等因因素素分分级级及及记记分分规规则则 . .5 58 8 第第九九节节 土土地地利利用用系系数数和和土土地地经经济济系系数数等等值值区区的的划划分分方方法法 . .6 64 4 一一、土土地地利利用用系系数数等等值值区区的的划划分分方方法法 . .6 64 4 二二、土土地地经经济济系系数数及及等等值值区区的的划划分分方方法法 . .6 65 5 第第十十节节 确确定定等等别别的的方方法法 . .6 67 7 一一、单单元元因因素素分分值值的的确确定定方方法法 . .6 67 7 二二、指指数数的的计计算算 . .6 68 8 三三、等等别别划划分分的的方方法法 . .7 70 0 第第三三章章 县县级级分分等等成成果果验验收收与与汇汇总总 72 第第一一节节 县县级级成成果果检检查查与与验验收收 . .7 72 2 一一、自自检检 . .7 72 2 二二、验验收收 . .7 72 2 第第二二节节 市市级级、省省级级汇汇总总与与校校验验 . .7 73 3 一一、汇汇总总 . .7 73 3 二二、校校验验 . .7 78 8 第第三三节节 调调整整与与确确定定 . .8 80 0 一一、调调整整的的原原因因 . .8 80 0 二二、调调整整的的方方法法 . .8 81 1 三三、结结果果的的确确定定 . .8 83 3 第第四四节节 图图件件编编制制及及数数据据库库的的建建立立 . .8 83 3 一一、图图件件编编制制 . .8 83 3 二二、数数据据库库的的建建立立 . .8 86 6 第第四四章章 分分等等结结果果及及其其分分析析 .93 第第一一节节 农农用用地地( (耕耕地地) )分分等等结结果果分分析析 . .9 93 3 一一、福福建建省省农农用用地地( (耕耕地地) )质质量量等等别别分分析析 . .9 93 3 二二、设设区区市市农农用用地地( (耕耕地地) )质质量量等等别别分分析析 . .1 10 06 6 三三、指指标标区区农农用用地地( (耕耕地地) )质质量量等等别别分分析析 . .1 10 07 7 四四、农农用用地地( (耕耕地地) )质质量量等等别别地地域域组组合合特特点点及及原原因因分分析析 . .1 10 09 9 第第二二节节 农农用用地地( (耕耕地地) )资资源源利利用用的的主主要要问问题题及及可可持持续续利利用用对对策策 . .1 11 15 5 一一、农农用用地地( (耕耕地地) )资资源源利利用用存存在在的的主主要要问问题题 . .1 11 15 5 二二、农农用用地地( (耕耕地地) )资资源源可可持持续续利利用用的的战战略略与与对对策策 . .1 11 18 8 第第五五章章 计计算算机机技技术术在在农农用用地地(耕耕地地)分分等等中中的的应应用用 .134 第第一一节节 软软硬硬件件环环境境 . .1 13 35 5 一一、主主要要硬硬件件 . .1 13 35 5 二二、软软件件环环境境 . .1 13 35 5 第第二二节节 M MA AP PG GI IS S 在在农农用用地地( (耕耕地地) )分分等等中中的的应应用用 . .1 13 35 5 一一、M MA AP PG GI IS S 的的主主要要功功能能介介绍绍 . .1 13 36 6 二二、M MA AP PG GI IS S 在在农农用用地地分分等等定定级级中中的的应应用用 . .1 13 36 6 第第三三节节 M Ma ap pI In nf fo o 在在农农用用地地( (耕耕地地) )分分等等中中的的应应用用 . .1 14 40 0 一一、工工作作流流程程 . .1 14 40 0 二二、计计算算机机与与 M Ma ap pI In nf fo o 的的应应用用 . .1 14 41 1 第第六六章章 农农用用地地(耕耕地地)分分等等成成果果应应用用 151 第第一一节节 在在耕耕地地占占补补平平衡衡和和土土地地整整理理、规规划划中中的的应应用用 . .1 15 51 1 一一、在在耕耕地地占占补补平平衡衡中中的的应应用用 . .1 15 51 1 二二、在在土土地地整整理理中中的的应应用用 . .1 15 53 3 三三、在在土土地地利利用用总总体体规规划划中中的的应应用用 . .1 15 55 5 第第二二节节 在在土土地地制制度度改改革革中中的的应应用用 . .1 15 57 7 一一、在在土土地地征征用用制制度度改改革革中中的的应应用用 . .1 15 57 7 二二、在在农农村村土土地地使使用用制制度度改改革革中中的的应应用用 . .1 15 59 9 第第一一章章 自自然然和和社社会会经经济济状状况况 第第一一节节 地地理理位位置置和和行行政政区区划划 一一、地地理理位位置置 福建省地处我国东海之滨,位于北纬 23332820,东经 115 5012040之间,背山面海,处于亚热带地区。东隔台湾海峡与台湾省相望, 东北与浙江省毗邻,西北横贯武夷山脉与江西省交界,西南与广东省接壤。境 内群峰耸峙,山岭蜿蜒,丘陵起伏,素有 “东南山国”之称。东部海湾和岛屿 众多,较大港湾有 22 个;海岸线曲折绵亘,总长度达 3324km。全省版图东西 宽约 540km,南北长约 550km,土地总面积 12.14 万 km2(未含金门和马祖等岛 屿),占全国陆地总面积的 1.26%。 二二、行行政政区区划划 2002 年全省行政区共划分为 8 个省辖市(福州、漳州、泉州、莆田、三明、 南平、龙岩和宁德市)、一个计划单列市(厦门市)。全省共有 86 个县(市、区), 包括 45 个县、14 个县级市、27 个市辖区,989 个乡镇(见表 1-1)。 表 1-1 2002 年福建省行政区划 单位:个 设区市行政单位数县级行政单位名称镇数乡数 总计 86627362 福州市 13 鼓楼区、台江区、仓山区、晋安区、马尾区、福清市、长乐市、 闽侯县、连江县、罗源县、闽清县、 永泰县、平潭县 10751 厦门市 7 思明区、开元区、鼓浪屿区、杏林区、湖里区、集美区、同安区 17 漳州市 11 芗城区、龙文区、龙海市、云霄县、漳浦县、诏安县、长泰县、 东山县、南靖县、平和县、华安县 8925 泉州市 12 鲤城区、洛江区、丰泽区、泉港区、石狮市、晋江市、南安市、 惠安县、安溪县、永春县、德化县 、金门县 11527 莆田市 5 城厢区、荔城区、涵江区、秀屿区、仙游县 3911 三明市 12 梅列区、三元区、永安市、明溪县、清流县、宁化县、大田县、 尤溪县、沙 县、将乐县、泰宁县、建宁县 6080 南平市 10 延平区、邵武市、建瓯市、建阳市、顺昌县、浦城县、光泽县、 松溪县、政和县、武夷山市 8048 龙岩市 7 新罗区、漳平市、长汀县、永定县、上杭县、武平县、连城县 5865 宁德市 9 蕉城区、福安市、福鼎市、霞浦县、古田县、屏南县、寿宁县、 周宁县、柘荣县 6255 第第二二节节 自自然然条条件件 一一、地地质质地地貌貌 福建省位于中国东南部,濒临太平洋, 大地构造属华南褶皱系的一部分。 区内地层发育比较齐全,岩浆活动频繁,地质构造复杂。 中生代以来,福建省地壳陆续上升。在山丘坡地上,风化壳 层物质被改造 成为各种类型的土壤。在盆地、河谷和低洼地区,由于外来泥沙物质的堆积, 形成平原、河流阶地等,其表层物质也经生物作用等被改造成为各种类型的土 壤。 ( (一一) ) 岩岩石石特特征征与与分分布布 福建省岩石分布具有明显规律性。沉积岩主要分布在由鹫峰山 戴云山 构成的闽中大山带以西的福建省西部地区,火山岩主要分布在鹫峰山 戴云 山构成的闽中大山带及其以东的东部地区,变质岩主要分布在闽中大山带以西 的武夷山脉、闽中谷地和闽西南地区,火成岩则在全省各地均有出露。 1沉积岩 福建省自上元古界至第四系地层多有出露。早古生代及其以前形成的沉积 岩都发生不同程度的变质作用。沉积岩、变质岩、火山岩在全省的分布面积大 约相等。 全省各时代地层分区特征比较明显。北部及西北部以晚元古代变质岩地层 为主,属地槽型的巨厚沉积。中部及西南部出露震旦纪至晚白垩世的浅变质岩、 沉积岩及喷出岩,尤以晚古生代准地台型沉积发育。政和 大埔一线以东的 福建东部地区,则以大面积晚侏罗 早白垩世陆相火山岩地层占主导地位, 岩石类型复杂,厚逾万米。上第三系及第四系地层全省皆有零星分布,但在沿 海地区比较发育。 在福建省,出露地表的岩石在湿热或温湿气候条件下,均可受到比较强烈 的化学风化和生物作用,形成砖红壤性红壤、红壤、黄壤等。主要岩石和沉积 物分布特征如下。 (1) 石灰岩特征与分布 福建省石灰岩分布在三个地层中:中石炭统黄龙组地层中,以石灰岩为主, 夹有白云岩,主要分布在福建省西南部明溪 胡坊隆起带的两侧;晚石炭统 船山组地层中,以石灰岩为主,质地较纯,夹有少量白云岩,主要分布在顺昌、 南平以南、德化、南靖以西的广大地区;下二叠统栖霞组中,含有硅质结核。 在福建省,由于气候比较湿热,出露在地表的石灰岩经过风化和成土作用 发育形成含有 CaCO3的石灰土。石灰土质地主要为粘土,植被覆盖比较好。但 是一旦植被受到破坏,土壤有机质就会迅速分解,干旱趋于严重,肥力迅速下 降,重新恢复植被难度很大。所以,不宜在石灰土上开垦耕地。 (2) 砖红色钙泥质碎屑岩特征与分布 紫红色钙泥质碎屑岩分布在上白垩统地层中,为一套紫红色、泥质钙质为 主胶结、砾石含量较多的粗碎屑岩。岩石形成之后,在风化和成土作用下,形 成了覆盖在母岩之上的紫色土,土壤中含有少量 CaCO3。紫色土土层浅薄,结 构松散,易造成水土肥流失,肥力低。陡坡地宜育林为主,平缓地可适当开垦 为农地和果园,但一般为低产田。 (3) 其它沉积岩 除了上述石灰岩和砖红色钙泥质碎屑岩发育形成了福建省比较年轻的土壤 外,其它大量分布的沉积岩 (包括正常沉积岩、火山碎屑岩 )在风化剥蚀和成土 作用下,形成了本省常见的土壤,如砖红壤性红壤、红壤、黄壤等自然土壤。 这些自然土壤经过人工开发耕作后形成各种耕作土壤,但是大部分属于中低产 田。 (4) 第四纪沉积物 福建省各地均有第四纪地层分布,不同成因的沉积物类型比较齐全。其中, 残、坡积物全省均较发育,覆盖在山地丘陵基岩上;经过河流等外力搬运沉积 的物质则主要集中在福州、龙海、长乐、莆田等沿海平原地带,以及山区河谷 两侧及山间盆地中。在沿海平原地区,除了河流搬运沉积的物质外,还有海相、 海湾相、湖泊相沉积物。由于新构造运动频繁,河流阶地广泛出露。全新统沉 积物构成级阶地,更新统沉积物构成 级以上阶地。级阶地沉积物呈灰、 灰黑色,级阶地则呈黄色,级阶地呈红色,级阶地呈棕色、棕黄色。 相对于覆盖在山坡基岩上的残、坡积物而言,沿海平原、山间盆地、河谷 平原上的沉积物厚度大,是发育土壤的重要母质。在这些地区发育形成的土壤, 是福建省最优质的土壤,高产田都分布在这些地区。 2侵入岩 福建自晚元古代开始,各主要大地构造演化阶段均有岩浆活动, 主要有加 里东期、华力西印支期、燕山期和喜马拉雅期。本省侵入岩出露面积 40316.4km2,约占陆地面积 33,在华南各省中规模居前列,是本省砖红壤性 红壤、红壤、和黄壤的主要母岩。在各期的侵入岩中,燕山早、晚期侵入岩规 模最大。本省侵入岩岩类齐全,岩性繁多,其中以酸性和中酸性岩类占绝对优 势。酸性和中酸性岩类占 97.42,中性岩类占 2.44,超基性和基性岩类占 0.14。 3变质岩 自晚元古代以来,福建省遭受到多次强烈的构造运动、岩浆活动等,同时, 在各大地构造旋回中岩石发生不同性质的变质作用,形成不同变质成因类型的 变质岩,包括区域变质岩以及接触变质岩、构造 (碎裂)变质岩等。但是,就变 质作用范围、变质作用强度来看,以早古生代及其以前的岩石发生的区域变质 作用最大,形成了出露面积 27000km2左右的加里东期区域变质岩 (包括混合岩)。 4喷出岩 福建省喷出岩类型多样,有超基性、基性、中性、中酸性、酸性火山岩 (包括次火山岩)及其相应的火山碎屑岩类,是本省砖红壤性红壤、红壤、和黄 壤的主要母岩。在空间分布上十分广泛,但是鹫峰山 戴云山及其以东地区 明显多于西部地区。晚元古代喷出岩分布在闽西北及闽西等地,石炭纪及晚三 叠早侏罗世喷出岩零星分布在闽西、闽中、闽北地区,晚侏罗 早白垩 世喷出岩广布全省,戴云山以东部地区最为发育;新生代喷出岩分布零星,于 闽南海滨地带和闽西的明溪、宁化等地较集中出露。以晚 侏罗一早白垩世火山 活动的强度和规模最大,出露面积达 38000km2,占全省总面积的 31。 ( (二二) ) 地地貌貌主主要要特特征征 进入新生代即喜马拉雅旋回,在北东向复式背斜、复式向斜和北东向、北 西向、南北向、东西向的一系列深大断裂带大控制下,在断块作用、风化作用、 以及流水作用为主的外力侵蚀作用等共同作用下,形成发育了北东 南西走 向的武夷山脉和鹫峰山戴云山两大山带、其间的闽中谷地、东部沿海的丘 陵平原,以及大小不等的山间盆地、纵横交错河流等。 福建省地貌类型复杂,地表切割严重,山地丘陵发育,水平变化明显。全 省山地和丘陵(包括台地)面积占全省陆地土地总面积的 78.91%,正所谓“八山 一水一分田” 。地貌的特殊性导致气候、土壤植被等的水平和垂直分异显著,不 同地区、不同海拔高程的耕地自然条件出现明显的变化,耕地的适宜性和利用 方式出现很大的不同。福建省主要地貌类型与面积见表 1-2。 表 1-2 福建省主要地貌类型与面积 单位:104km2 地貌类型面积百分比 山地 6.4853.38 丘陵、台地 3.1025.53 平原、水面 2.5621.09 土地总面积 12.14100.00 受大地构造的制约,福建省地貌形态呈现出与海岸线平行的北东 南西向 延伸的条带状分布特征。全省地势总体由西北向东南降低,依次为武夷山脉 闽中谷地闽中大山带(鹫峰山、载云山、博平岭 )沿海丘陵(包括海 拔 500m 以下的高、中、低丘陵)、台地和平原。沿海地区岸线曲折,半岛众多。 境内峰岭耸峙,丘陵连绵,河谷、盆地穿插其间 。 闽西大山带以武夷山脉为主体,长约 530km。山势北高南低,北段以中低 山地貌为主,海拔大都在 1200m 以上;南段以低山丘陵地貌为主,海拔一般为 6001000m。位于武夷山市境内闽赣交界处的主峰黄岗山海拔 2158m,不仅是 全省最高峰,也是我国大陆东南部的最高峰。山带东侧分布着许多北东或北北 东走向的串珠状山间盆地和河谷盆地。 闽中大山带由鹫峰山、戴云山、博平岭等山脉构成,长约 550km,以中低 山地貌为主,呈北东南西走向。闽江、九龙江将山带切割为三段:北段以 鹫峰山为主体,平均海拔 1000m 以上,山体巍峨,最高峰辰山海拔 1822m;中 段为戴云山,山体宏伟,为闽中大山带的主体,位于德化县中部的主峰戴云山 海拔 1856m。尤溪、梅溪浐溪(大樟溪上游)将该山脉切割成三列仍呈北东 向的平行山体。南段为博平岭,地势较低,坡度较缓,地表切割较破碎,以低 山丘陵地貌为主,一般海拔 700900m。整个山带两坡不对称,西坡陡峭,东 坡较缓。山地中有许多山间盆地,博平岭山间盆地多呈马蹄形状,向南或东南 方向开口。 东部沿海丘陵一般海拔在 500m 以下,地貌类型般由丘陵、红土台地到沿 海平原,花岗岩、流纹岩等火山岩遍布全区。闽江口以北以花岗岩高丘陵为主 体,山丘坡度较大,多濒临海岸。东南部沿海丘陵区基岩裸露,经流水长期冲 蚀,形成典型的“石蛋”地形。 福清至诏安沿海广泛分布着由深厚的风化残积层组成的红土台地,面积约 4200km2,地面海拔 10m50m。平原分布在滨海一带,多为河口冲积海积平原和 河谷冲积平原,这些平原面积不大,且为丘陵所分割,呈不连续状。福州平原、 兴化平原、泉州平原和漳州平原为全省四大平原,分别由闽江、木兰溪、晋江、 九龙江等河流泥沙冲积和海湾淤泥堆积而成,属冲积海积平原,平原 上多散布 有孤山、残丘,如福州平原上的孤山高盖山海拔达 203m。沿海一带,尤以长乐 梅花、江田,晋江金井,漳浦古雷半岛,以及平潭、东山等岛屿风积地貌发育, 有覆盖沙、新月形沙丘、新月形沙丘链、沙垅等。 福建省海岸线曲折,港湾众多,岛屿星罗棋布。大陆海岸线全长 3000km 多,仅次于广东省,居全国第二位;岸线多呈锯齿状,十分曲折,曲折率为 1:5.7,其曲折程度居我国沿海各省份之首位。海岸类型以侵蚀海岸为主,堆积 海岸为次。侵蚀海岸多分布在闽江口以北一带,闽江口以南的福清、平潭、莆 田、厦门、东山、诏安等沿海亦有分布。堆积海岸多出现在港湾内部岸段和 海 岸线比较平直的地段,九龙江口以南龙海、漳浦一带海岸较为平直,堆积 地貌 较为发育。全省滩涂面积约 20.7 万 hm2,底质以泥、泥沙或沙泥为主。全省大 小港湾 125 个,自北向南有沙埕港、三都澳、罗源湾、湄洲湾、厦门港和东山 湾等 6 个特大深水港湾。共有岛屿 1500 多个,较大的有海坛、金门、南日、马 祖等岛屿。 福建省水系发育,河网密度大。境内河流总长度约 1.3 万 km,河网密度大 于 0.1/km2。闽江为全省最大河流,全长 577km,流域面积达 6.1 万 km2,约占 全省面积的一半。河谷形态多呈串珠状,峡谷和盆谷相间排列 。闽江属山地性 河流,多峡谷险滩,河床比降大,多在万分之五以上 。境内降水量大,径流量 相当丰富,水力资源蕴藏量十分丰富。 二二、气气候候条条件件 福建省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大致以闽中山带为界,分为闽东南沿海 地区南亚热带气候和闽东北、西北与西南地区中亚热带两大气候带,但由于全 省境内山峦起伏、地形地貌复杂多样,受地形、地貌等非地带性因素的影响, 水热条件区域差异以及垂直分异较为明显,从而形成了多种多样的局部小气候, 为耕地的发育及其开发利用提供了优越的水、热等自然条件。总体而言,福建 省气候表现为季风气候显著、 雨热同季、热量丰富、雨水充沛、日照充足、气 象灾害频繁等特点。 ( (一一) ) 季季风风 全省夏季由于受副热带高压的控制,盛吹来自东南海洋的偏南风,湿润多 雨,台风频繁,南北地区普遍高温;冬季由于受冷高压的控制,劲吹来自大陆 的偏北风,干燥少雨,气温南高北低,南北地区温差较大;春夏之交,冷暖气 流相互交错,气候湿热,春雨绵绵;夏秋之际,晴热少雨。盛行的季风气候造 就了福建省季节分明,冬季冷凉干燥,夏季温暖湿润的气候特征,具体表现为 中亚热带地区四季分明,而南亚热带地区则热凉两季,冬季极不明显。 ( (二二) ) 热热量量与与日日照照 全省年均太阳辐射量 427532103J/cm2,并随着地势从西北向东南的下 降而呈递增趋势。太阳辐射量的季节性变化与气温变化基本一致,气温最高、 太阳辐射能最强的月份为 78 月,月均气温为 2529,月均太阳辐射量为 54.567103J/cm2;气温最低、太阳辐射能相对较弱的月份为 11翌年 2 月, 月均气温为 11.65,月均太阳辐射量为 20.929.3103J/cm2。全省年均气 温 14.621.3,最热月平均气温 28左右,最冷月平均气温为 6.213.1; 呈从沿海向内陆、南部向北部、低海拔向高海拔地区降低的规律;全省 10 积温 50007800,无霜期 235365 天。全省热量条件区域性差异明显,南 亚热带地区年均气温 19.521.2,10积温 65007800,无霜期 350 天以上,这不仅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发育和多熟制种植,提高耕地的复种指数, 而且适宜于发展喜温经济作物的生产。中亚热带地区年均气温 17.520.3, 10积温 50006500,无霜期 260300 天,不适宜喜温经济作物的正常 生长。由于受多山地貌的影响,全省热量垂直分异十分明显,局部气候更是千 姿百态。全省热量随海拔高度的增加而递减,海拔每上升 100m,冬季和夏季的 气温分别下降 0.40.5和 0.60.7, 10积温减少 220250,致使 在中亚热带山区的一个县甚至一个乡镇的小范围内由于海拔落差大而存在着作 物布局和熟制的明显差异;如中亚热带南部地区海拔 600m 以下为双季稻区, 600800m 为单双季稻混种区,800m 以上则为单季稻区;而中亚热带北部地区 300400m 以下为双季稻区,300500m 为单双季稻混种区,500m 以上则为单 季稻区。 全省年日照时数为 17002300h,与全国各区相比,日照时数属中下水平。 日照时数的空间分布呈现从东南向西北递减、随海拔高度增加而递减的特点。 东南沿海日照时数为 20002300h, 西北内陆为 18002000h,山区农业区为 17001800h。在季节分配上,6975%的日照时数集中在 310 月,与喜温作 物旺盛生长的季节相适应,其中 36 月日照时数为 520560h,占全年的 2628%;710 月日照时数为 860940h,占全年的 4347%;11翌年 2 月 日照时数为 500600h,占全年的 2530%。 ( (三三) ) 降降水水 受海洋季风气候的明显影响,全省雨量十分充沛,年均降水量 10002100mm,其中 80%的区域年均降水量在 15002100mm。受地形起伏造成 的局部环流的影响,全省降水量随海拔高度的增加而提高,降水量分布由东南 向西北递增,闽东南沿海地区年降水量 10001700mm,闽西北地区则达 17002000mm,其中武夷山和鹫峰山区为福建省的多雨中心,年降水量高达 19002100mm,戴云山和博平岭山区为次多雨中心,年降水量达 17001900mm。全省降雨季节分布不均,干湿季分明。常年 36 月是雨季, 时段降雨量占年降雨量的 5060%,该期降雨呈现雨区广、雨量多、雨期长、 强度大、年际变幅小等特点,期间常因久雨而导致土壤渍涝,并影响春收作物 后期生产以及春播作物的正常生长; 79 月时段降雨量占年降雨量的 2040%,该期降雨呈现因台风影响而年际变幅大的特点,台风年份常出现台风 袭击下的狂风暴雨天气而发生洪涝灾害;无台风年份常出现副热带高压控制下 的晴热干旱和辐合区制约下的局部雷阵雨天气,沿海地区常持续晴旱少雨,若 与秋旱相接,则旱情较为严重,而内陆地区常因热雷雨的调节,旱情相对不明 显。10 月至翌年二月则是全省的干季,时段降水量占年降水量的 1520%,常 出现秋旱,但对作物生长影响不大。 ( (四四) ) 气气象象灾灾害害 全省灾害天气频繁,主要气象灾害有旱、涝、风、寒和雹等,其中以干旱 和洪涝尤为突出。全省干旱时空分布呈现以下特点: (1) 东南沿海干旱多且旱 情重,干旱频次由东南向西北降低且旱情减轻。福州 南安-平和一线以东为 全年的重旱区,平均每年 1.5 次干旱;柘荣德化武平一线以西、以北为轻 旱区,平均每年 1 次干旱;两线的中间地带则为次旱区。 (2) 以夏旱为主,其 次是秋冬旱。全省平均夏旱占 40%,秋冬旱占 38%,而春旱仅占 22%。(3) 大规 模的干旱约每 11 年为 1 个周期,与太阳黑子活动周期相呼应。全省洪涝主要有 梅雨型洪涝和台风型洪涝,梅雨型洪涝常发生于闽江、汀江等沿河各地和下游 平原地区,台风型洪涝则发生于沿海地区,尤以晋江、九龙江下游为常见。全 省风害主要有台风、大风、冷空气活动造成的沿海大风和局地强对流天气下的 大风,其中以台风、大风的破坏性最强。全省寒害主要有倒春寒、梅雨寒和秋 寒,其中以秋寒对农业生产的危害最大,是影响福建省晚稻产量的一个重要气 候因素,且以北部的秋寒尤为严重。 三三、水水文文条条件件 福建省境内河系发育,溪流密布,水资源总量 1197 亿 m3,是全国水资源 丰富的省份之一,但水资源的时空分布极不平衡,导致旱涝灾害的经常发生。 全省最主要的地表水资源是大气降水, 但降水在季节上有显著变化,而且 在地区分布上不均匀,正常年径流深由西北向东南递减。全省多年平均年产水 量为 90116 万 m3/km2,多年平均年径流深为 5001500mm,其中闽江流域及 闽东北山区径流深为 8001400mm,沿海地区为 600900mm,海岛则小于 600mm。除大气降水外,地表水资源还包括河流、湖泊、河沟、坑塘和水库的水, 全省境内河网密布,密度大于 1.1km/km2,水系呈格子状分布,河流流程短促 但水量丰富,全省共有 29 个内河水系,663 条河流,河流总长 13569km,其中 流域面积大于 50km2的河流有 597 条,大于 500km2的一级河流有 12 条,河流 流量以闽江最大,其次为九龙江,各河流的多年平均流量总和为 2706.82m3/sec,总水量为 853.57m3。至 1999 年止,全省先后修建各类水库工 程 2719 处,总库容 71.5 亿 m3,还有坑塘工程 100889 处,总蓄水量为 2.87 亿 m3;引水工程 222898 处;供水工程 3170 处;机电井 16613 眼,这些水利工 程较好地满足了福建省工农业生产的用水需求。 2002 年全省农田有效灌溉面积 1408.20 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 80.87%,旱涝保收面积 988.28 万亩,占耕地总 面积的 56.75%,机电排灌面积 243.11 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 13.96%,这对缓 和旱涝灾害、提高耕地资源的生产力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全省地下水资源储藏量较大,合计达 407.71 亿 m3/年,绝大部分为基岩裂 隙水,按 100m 深度计,其储存资源为 344 亿 m3/年。由于受地貌、构造、岩性 及大气降水的控制,地下水富水性分布不均。据 19501979 年全省 10 个分流 域水系控制点的实测资料,全省浅层地下水天然补给量为 254 亿 m3。盆地间往 往缺乏水力联系,各自构成独立的水文地质单元;山区地下水极不均一,以岩 溶水为主;平原地区第四纪松散堆积层和岩溶盆地为福建省主要富水地段,蕴 藏着丰富的地下水资源,而基岩地区地下水则较为贫乏。以平均最枯流量法计 算,全省地下水天然资源为 179 亿 m3/年,其中宜集中开采的岩溶水和松散堆 积层的地下水约 26.96 亿 m3/年,这些地下水埋存较浅,矿化度低,绝大部分可 以开采利用。 四四、土土壤壤条条件件 土壤是历史的自然体,它的形成和演变与气候、地形、母质、生物和时间 五大成土因素密切相关,同时也受人为活动的深刻影响。据第二次土壤普查结 果,福建省土壤类型可划分为铁铝、初育、半水成、盐碱和人为 5 个土纲,赤 红壤、红壤、黄壤、石质土、粗骨土、紫色土、石灰土、新积土、风沙土、潮 土、山地草甸土、滨海盐土、酸性硫酸盐土和水稻土等 14 个土类,其中以红 壤、赤红壤和水稻土三大土类占优势,合计约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 77.21%。 赤红壤和红壤属铁铝土纲,是亚热带气候条件下发生脱硅富铁铝过程的产 物,由于成土过程中生物循环旺盛、风化淋溶作用强烈,致使土壤盐基物质大 量淋失、铁铝氧化物相对富集,表现出盐基饱和度低、酸性强、养分较贫乏、 保肥供肥性能弱等共同特征。赤红壤主要分布南亚热带地区,是福建省东南沿 海分布最广的地带性土壤,主要分布于漳州、厦门、泉州和莆田市海拔 200400m 以下的滨海低丘台地、河流阶地及沿海岛屿,其中以漳州和泉州两市 分布面积最大,约占全省赤红壤总面积的 80.22%,耕作赤红壤的主要土壤类型 包括赤土、赤砂土和黑赤土。红壤是全省面积最大、分布最广的土壤类型,南 亚热带和中亚热带地区均有分布,主要分布于龙岩、三明、南平、宁德和福州 市的低山丘陵地带和河谷台地,其中以龙岩、三明和南平三市的分布面积最大, 约占全省红壤总面积的 63.67%,耕作红壤的土壤类型主要包括红泥土和红泥砂 土。 水稻土属人为土纲,是自然土壤在人为长期淹水种稻条件下,发生水耕熟 化为主导的成土过程而形成的耕作土壤类型,是福建省分布最广的耕作土壤, 其中以南平、三明、龙岩和漳州四市的分布面积最大,约占全省水稻土总面积 的 60.35%,主要土壤有乌泥田、灰泥田、黄泥田、黄泥砂田、红土田、青泥田、 冷烂田、咸土田、埭田等。根据水稻土分布的地形部位可将水田划分为滨海平 原田、平洋田、山垅田和梯田等类型。分布于冲积平原和河谷平原的平洋田 (多为乌泥田、灰泥田)约占 25%,分布于坡地的梯田(多为黄泥田、红土田)约 占 35%,分布于山间谷地的山垅田 (多为青泥田、冷烂田)约占 30%,分布于滨 海平原的滨海平原田(多为埭田)以及分布于其它地形的水田土壤约占 10%。坡 地梯田生产条件较差,有机质含量低,耕作层浅薄,土壤肥力低,灌溉条件差, 单位面积产量较低;山垅田虽有机质含量较高,但地下水埋深较浅,土体排水 不良,普遍存在冷、烂、酸、锈、毒等障碍因素,土壤有效肥力低,产量也不 高;分布在冲积平原、河谷平原和滨海平原的水田土壤,耕作层深厚,土壤肥 力高,水源及灌溉条件好,经过人类长期的改造利用和定向培肥,已成为福建 省粮食和经济作物的高产区。 除红壤、赤红壤和水稻土外,与农业生产关系较为密切的土壤类型还包括 紫色土、石灰土、新积土、风沙土和潮土。 以上土壤均属初育土纲,是在各种 岩石残积物或经搬运再堆积的母质上发育形成,因受侵蚀或堆积作用的影响或 因母岩本身的某种特征滞缓了成土作用,致使土壤处于初期发育阶段。紫色土 由紫色母岩风化发育而形成,主要分布于闽西北及闽东的低山丘陵区,以龙岩、 三明和南平市的分布面积较大,约占全省紫色土总面积的 89.42%,紫色土的土 壤性状主要继承母岩的特征,土体松散,土层浅薄,抗蚀性弱,土壤侵蚀严重, 致使土层不断更新而延缓土壤的发育,肥力不高。石灰土系石灰岩风化物发育 的土壤,主要分布于闽西北地区、海拔 500m 以下的石灰岩山地丘陵的坡麓或溶 蚀洼地,以三明市分布面积最大,约占全省石灰土总面积的 62.48%,石灰土的 土层一般较浅薄,质地较粘,土壤多呈中性至微碱性,生物富集作用明显,有 机质含量丰富,盐基饱和度较高,矿质养分较为丰富。新积土系由流水新搬运 堆积物发育而成,主要分布于溪流、江河沿岸的低河漫滩及新河心洲,以福州 和漳州市分布面积较大,约占全省新积土总面积的 77.45%,新积土成土时间短, 生物富集作用弱,剖面发育不明显,土壤性状及肥力状况受母质特征支配,一 般呈中性至微酸性反应。风砂土是由风力搬运堆积发育而成,多发生于沿海平 直海岸的突出部,主要分布于福州和漳州两市,占全省风砂土总面积的 76.49%,风砂土土壤发育微弱,质地砂,有机质含量低,矿质养分贫乏,土壤 肥力低。潮土属半水成土纲,是河流冲积平原上的旱作土壤,主要分布于闽江、 晋江、九龙江及其较大支流沿岸的超河漫滩和一级阶地,以福州、泉州、漳州 和南平市分布面积较大,占全省潮土总面积的 82.96%,该类土壤的地下水位较 浅,由于毛细管作用,夜潮现象较为明显,土体常处于湿润状态,并有明显的 干湿交替,土壤生物积累较少,有机质含量不高,土壤多呈微酸性反应,肥力 较低。 五五、植植被被状状况况 福建地处我国东部湿润森林区,分属南亚热带季雨林和中亚热带常绿阔叶 林两个植被地带。受纬度、海拔及地形部位因素的影响,境内气候条件区域差 异明显,导致植被类型复杂多样,植物种类繁多。但由于长期受人为活动的影 响,原生植被多遭破坏,现状植被以次生植被为主,主要有马尾松林、杉木林、 竹林和灌丛林等,仅在局部区域尚可追溯其地带性植被的基本特征。 ( (一一) ) 自自然然植植被被 全省自然植被包括南亚热带季雨林、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常绿针阔混交 林、常绿针叶林、灌丛、草本和山地草甸等。南亚热带季雨林分布于闽东南沿 海地区的丘陵台地,目前仅在南靖县和溪尚存一片发育成熟、保存较好的南亚 热带季雨林,其余地区的原生植被均已被破坏殆尽,主要乔木树种有华南栲树、 卡尔锥栗、米槠、乌来石栎和大叶赤楠等 。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主要分布于闽 西南、闽中、闽东北和闽西北地区,由于水热及土壤条件的差异,各地的植被 结构、树种构成等均有不同,闽西北和闽中地区主要树种有青冈栎、栲树、甜 槠、石栎属和苦槠等,闽西南、闽东北地区除上述中亚热带主要树种外,还有 某些南亚热带的树种,如乌来石栎、鹅掌柴和厚壳桂等。常绿针阔混交林零星 分布于海拔 1300m 以下的丘陵山地,主要树种有马尾松、油杉、红豆杉、建柏、 木荷、甜槠、青冈栎和枫香等 。常绿针叶林主要树种有马尾松、杉木、油杉、 柳杉、建柏、铁杉、三尖杉、红豆杉、黄山松和竹柏等,其中以马尾松和杉木 分布最广,马尾松林广泛分布于海拔 1100m 以下的丘陵山地区,杉木林多属人 工营造纯林。灌丛主要分布于村落附近和人类活动频繁的丘陵山地区,多属过 渡性次生林,沿海丘陵低山区的灌丛树种多为喜热阳性旱生树种,如桃金娘、 车桑子等多刺蔓性植物,戴云山和武夷山的丘陵区灌丛树种主要属耐寒阳性植 物,以檵木、柃木、乌饭和杜鹃等为主,中山区则多属落叶性灌木,主要有白 栎、山胡椒和杜鹃等。草本群落广泛分布于丘陵低山区,尤其是闽东南沿海低 山区,均属森林破坏后的次生植被,通常分为高草植物群落 (以五节芒为主)和 中低草植物群落(主要有鹧鸪草、莎草及芒萁等 )。山地草甸群落主要分布于海 拔较高的中山顶部的缓坡地段,以禾本科、莎草科、菊科、龙胆科、伞形科、 金丝桃科等草本植物占优势,主要草种有芒、野古草、知风草属、野菊和地耳 草等。 ( (二二) ) 农农业业植植被被 福建省地处亚热带气候区,水热资源丰富,十分适宜于多种农作物、亚热 带果树和茶树等的生长。全省大田粮食作物主要有水稻、甘薯、大麦、小麦、 大豆和马铃薯等,其中水稻 在全省分布极为普遍,马铃薯主要分布于闽北和闽 西北的南平、三明、龙岩市以及闽东的宁德市,大小麦和甘薯主要分布于沿海 地区的宁德、福州、莆田、泉州和漳州市,大豆则主要分布于内陆地区的三明 和南平市及沿海地区的福州、莆田和泉州市。经济作物主要有花生、油菜、黄 红麻、甘蔗、烤烟、蔬菜和西瓜等,遍布于全省各县 (市、区),其中甘薯、花 生和甘蔗主要分布于闽东南沿海地区,而烤烟则主要分布于 闽西南、闽西北和 闽北的龙岩、三明和南平三市。全省果树品种达 3000 多种,主要有柑桔、龙 眼、荔枝、枇杷、香蕉、菠萝、橄榄、杨梅、芒果、猕猴桃、桃、李、柰、葡 萄和青梅等,全省茶树品种也达 400 多种,果树和茶树均遍布于全省的平原、 台地和山地丘陵区,其中龙眼、荔枝、枇杷、香蕉、菠萝、橄榄、杨梅、芒果、 葡萄和猕猴桃等主要分布于闽东南沿海低丘、平原、台地区,而柰和青梅等则 主要分布于闽中、闽北丘陵山地区。 第第三三节节 社社会会经经济济状状况况 一一、人人口口状状况况 2002 年底全省总人口为 3466 万人,人口密度为 286 人/km2,全省农业人 口 2306 万人,占总人口的 66.54%,乡村劳动力人口 1274.53 万人,占总人口 的 36.77%。 福建省人口分布不均衡,主要集中分布于闽东南的厦门、漳州、泉州、莆 田和福州五市。闽东南地区的土地面积仅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 33.89%,其人口 数则占全省总人口数的 64.46%,人口密度高达 511 人/km2,而其余的龙岩、三 明、南平和宁德市的土地面积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 66.11%,人口数却仅占全省 人口总数的 35.54%,人口密度仅为 145 人/km2。 2002 年底全省人口性别构成为:男性 1784.99 万人,占 51.50%,女性 1681.01 万人,占 48.50%,男女比例为 1.06:1。福建省是个多民族聚居的省份, 主要民族除汉族外,还有畲族、回族、满族、苗族、高山族 等少数民族。其中 以畲族人口比例最大,主要分布于宁德市。 二二、经经济济总总量量与与产产业业结结构构 200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投资收益分配股权转让定金协议二零二五年
- 二零二五版公司股东合作及股权分配协议书
- 2014网签合同样本
- 商场物业管理服务协议
- 正式劳动合同模板填写范例
- 工程造价咨询劳务协议书
- 乙类大棚施工合同样本
- 企业合同样本化好处
- 代耕代收合同标准文本
- 公务员签人事合同标准文本
- SH/T 3046-2024 石油化工立式圆筒形钢制焊接储罐设计规范(正式版)
- 湖南省张家界市慈利县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物理试题
- 金属非金属地下矿山监测监控系统建设规范
- 2024年苏州市轨道交通集团有限公司招聘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新概念英语第2册课文(完整版)
- 水培吊兰的养殖方法要领
- 动物的迁徙行为与地球生态系统
-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分析国内外文献综述4100字】
- 校园金话筒大赛(临沂赛区)策划书
- 正确使用文丘里面罩
- 破碎锤施工方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