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4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教 案时间分配2课时教学过程第五章 曹操与曹植第一节 开创一代诗风的曹操如同在政治、军事上所起的作用一样,在文学上,曹操也是这一个时代开创风气的人物。如果说魏诗是这一段文学史的起点的话,那么曹操的诗歌便是魏代诗歌之发端。比较三曹七子,操诗最为沉雄苍莽。出色的诗歌。曹操的诗,现存二十余首,都是乐府诗,其内容和写作方法都与汉乐府“感于哀乐,缘事而发”(汉书艺文志)的精神一脉相承。一、曹操诗歌的思想内容:曹操诗的内容主要可分为三个方面:一、记叙汉末实事和个人经历,二、抒写自己的政治理想和抱负,三、游仙诗。(一)记叙汉末实事和个人经历。其中第一方面,尤引人注目。曹操诗中的优秀篇什大都属于此类。作为一个志在统一天下的豪杰之士,曹操的眼光一直集注于政治和军事。他的露和蒿里行均记汉末实事,由于诗中表现出一种沉重真挚的感情,所以质朴的诗句十分感人。请听曹操薤露篇那沉痛的歌声,他的蒿里行历来更是为人称道: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初期会孟津,乃心在咸阳。军合力不齐,踌躇而雁行。势利使人争,嗣还自相戕。淮南弟称号,刻玺于北方。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此诗可分为两个部分:前十句写关东州郡联军讨伐董卓而又自相并吞的史实,后六句展开当时社会残破的真实画面。曹操此诗对于社会画面的展开,同王粲的七哀诗、曹植的送应氏不同的特征,在于他是在写当时军事政治事件的同时写及社会状况的。诗的中心是当时的军事政治事件,社会残破状况的记叙不过是作为这种军事政治事件的结果来叙述的。不看清这一点,我们就难以把握曹操诗反映现实生活之特征。创作背景公元189年(东汉中平六年),汉灵帝死,少帝刘辩即位,何进等谋诛宦官,不成,被宦官所杀;袁绍袁术攻杀宦官,朝廷大乱;董卓带兵进京,驱逐袁绍、袁术,废除刘辩,另立刘协为帝(献帝),自己把持了政权。公元190年(初平元年),袁术、韩馥、孔伷等东方各路军阀同时起兵,推袁绍为盟主,曹操为奋威将军,联兵西向讨董卓。 蒿里行是汉乐府旧题,为古代的挽歌,汉乐府古辞尚存,见于宋人郭茂倩乐府诗集中的相和歌辞相和曲。曹操的蒿里行是借旧题写时事,内容记述了汉末军阀混战的现实,真实、深刻地揭示了人民的苦难,堪称“汉末实录”的“诗史”。蒿同薨,枯也,人死则枯槁。所以“蒿里”指死人所处之地。“蒿里行”是汉乐府的一个曲调名,是当时人们送葬时所唱的挽歌。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初期会孟津,乃心在咸阳。义士:指各州郡起兵讨伐董卓的诸将领。 兴兵:起动,发动军队。 讨群凶:指讨伐董卓及其婿牛辅,其部将李傕、郭汜等恶人。 会盟津:也称孟津,在今河南省孟县南。相传周武王起兵伐纣时,中途曾和联盟反纣的八百诸侯会合于此地。这里用“会盟津”代指各路讨董卓军队的结成联盟。乃心在咸阳:指各种义军心向汉王室。尚书康王之诰:“虽尔身在外,乃心罔不(无不)在王室。”这里是化用其句。咸阳:秦代的国都,这里代指长安,当时汉献帝已被董卓挟持由洛阳迁到了长安。以上二句是说,这些讨董卓的各路人马,开始时也都说是拥护长安的帝室。 关东的仗义之士都起兵讨伐那些凶残的人。 最初约会各路将领订盟,同心讨伐长安董卓。袁绍等关东诸将起兵讨董卓,结果虽然造成自相戕杀的军阀混战局面,但其始未免不心存忠义。诗的前四句是交代背景:群凶作乱,义士讨伐,形势大好。初期会盟津,乃心在咸阳,是说义士们起初希望结成联盟,心向着汉室,即通过讨伐这一举动来平定叛乱,拥护汉室。(各方将领都希望团结一心,效法周武王那样,会师于盟津,吊民伐罪,一心一意地除奸诛恶,忠于国事,匡扶汉室。形势是大好的)“义士”“讨”“群凶”这些词语表明诗人是憎恶董卓等人作乱,渴望国家统一。 军合力不齐,踌躇而雁行。势利使人争,嗣还自相戕。淮南弟称号,刻玺于北方。 雁行:鸿雁的行列,比喻诸军列阵后观望不前的样子。以上二句是说,各路会师后,在敌人面前却表现了各怀鬼胎,一个个互相观望,畏缩不前。 嗣还:随即。还,同旋。 戕:残害。东方各路军阀退兵后,随即互相残杀起来。 讨伐董卓的各路军队汇合以后,因为各有自己的打算,力不齐一,互相观望,谁也不肯率先前进。 势利二字引起了诸路军的争夺,随后各路军队之间就自相残杀起来。 袁绍的堂弟袁术在淮南称帝号,袁绍谋立傀儡皇帝在北方刻了皇帝印玺。 中间六句是交代这有关讨伐的情况:联军内部矛盾重重,自相残杀,力量涣散。导致的原因是“淮南弟称号,刻玺于北方”,袁术分裂,自立为帝;而袁绍也阴谋废掉汉献帝,立刘虞为帝;他们搞分裂、谋私利,造成的结果是:“军合力不齐,踌躇而雁行。势利使人争,嗣还自相戕。”貌合神离、互相观望,畏缩不前、按兵不动甚至是自相残杀。 诗人对这种情况的态度是悲愤、失望的;把矛头指向了“二袁”,显示出作者的非凡谋略和远见卓识。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由于战争连续不断,士兵长期脱不下战衣,铠甲上生满了虮虱,众多的百姓也因连年战乱而大批死亡。 尸骨曝露于野地里无人收埋,千里之间没有人烟,听不到鸡鸣。 一百个老百姓当中只不过剩下一个还活着,想到这里令人极度哀伤。 最后六句直接描写战争的危害:由于连年战争,将士的铠甲不离身,长出了虱子;百姓大量死亡,荒野上白骨累累,千里之内都听不到鸡鸣之声。面对着这荒凉、凄惨、惨绝人寰的景象,诗人不禁发出了振聋发聩的呼喊:“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表达了对因战乱而陷于水深火热之中的苦难人民,表示了极大的悲愤和同情,而且对造成人民疾苦的首恶元凶,给予了无情的揭露和鞭挞。体现了强烈的人民性和现实主义精神。 蒿里行运用民歌的形式,行批判之实,这在当时是一个创举,这首诗不仅时因战乱而陷于水深火热之中的苦难人民,表示了极大的悲愤和同情,而且对造成人民疾苦的首恶元凶,给予了无情的揭露和鞭挞。它是汉未之实录,是史诗也。 全诗风格质朴,沉郁悲壮,体现了曹操作为一个政治家,军事家的豪迈气魄和忧患意识,诗中集典故、事例、描述于一身,既形象具体,又内蕴深厚,是曹操比较成功的作品,通过阅读,不仅可以让读者了解当时的历史事实,还能领略作为诗人曹操的独特文风。 蒿里行这种反映现实的方法,有其特殊的优越性。本来,历史就存在着政治军事的重大斗争和普遍的社会状况这样两个方面,而且重大的政治军事斗争的后果往往十分显著地影响着社会的普遍状况。曹操以其政治家军事家而兼诗人的特殊身份,具有比一般文士开阔得多的视野和胸襟。历史存在的这样两个方面,正是通过曹操这一特殊身份所决定的视角而得以完整地存在于他的诗中。无怪后世钟惺褒叹曹操诗为“汉末实录,真诗史也。”古诗归如果说蒿里行是对于当时历史的一个特定时刻的正面的全貌的鸟瞰的话,那么苦寒行便是当时社会一个区域的侧面的特写,而却东西门行重在表达情,运用了比兴手法。描写征人的生活和他们的思乡之情十分逼真。这些诗歌,由于反映现实深刻真实,因而被后人称为“汉末实录” (锺惺古诗归卷七) (二)表达政治理想和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 这一类诗又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用质朴的语言直接加以表达的,一种是用含蓄形象的语言不无曲折地加以抒发的。就艺术成就而言,后者远优于前者,但就这一段诗歌史发展的脉络而言,前者十分值得注意。曹操的对酒诗表达了他的政治理想。如对酒描绘了他理想中太平盛世的图景:对酒歌,太平时,吏不呼门。王者贤且明,宰相股肱皆忠良。咸礼让,民无所争讼。三年耕有九年储,仓谷满盈。斑白不负载。雨泽如此,百谷用成。却走马,以粪其土田。爵公侯伯子男,咸爱其民,以幽明。子养有若父与兄。犯礼法,轻重随其刑。路无拾遗之私。囹圄空虚,冬节不断人。皆得以寿终。恩德广及草木昆虫。 饮酒时高歌,正是太平年代,小吏不闯门。君主贤明,宰相和股肱之臣都忠心贤良。人民礼让,不争吵打官司。耕地三年又九年的收成那么多,粮食堆满粮仓。老者不背着东西天降润雨,粮食丰收。马在田间驰骋,用粪便来作肥料。当官的都爱他的人民,没有黑暗教导孩子敬爱父兄。犯法不能有重刑。路不拾遗。监狱空虚,节日不断。老人能得到赡养,恩惠广及草木昆虫。 曹操抒发自己政治理想的诗,也有写得诗意盎然的,这就是他的名作短歌行。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惟有杜康。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宴,心念旧恩。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短歌行是汉乐府的旧题,属于相和歌平调曲,为乐曲的名称。曹操短歌行的主题非常明确,该篇通过宴会的歌唱来表达诗人求贤如渴的思想和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而李白的同名诗作短歌行,沿袭了古老的主题,但写法上却将写实与想象熔于一炉,极富浪漫色彩。在艺术上,他的诗想象新奇,感情强烈,意境奇伟瑰丽,语言清新明快,形成豪放的艺术风格。短歌行也是中国古代文人喜欢应用的写作方式之一,名篇很多。 短歌行原来有“六解”(即六个乐段),我们现在按照诗意分为四节来读。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3当:对着。 4朝露:早晨的露水。这里用以比喻人生的短暂。 5去日:过去的日子。苦多:恨多。苦:感到痛苦、烦恼。 6慨当以慷:慨而且慷。 慨慷:义同慷慨。指因不能实现自己理想而内心产生不平静的感情。 7何以解忧:用什么东西来解除我的忧愁呢? 8杜康:相传是古代最初造酒的人。这里用作酒的代称。在这八句中,作者强调他非常发愁,愁得不得了。那么愁的是什么呢?原来他是苦于得不到众多的“贤才”来同他合作,一道抓紧时间建功立业。试想连曹操这样位高权重的人居然在那里为“求贤”而发愁,那该有多大的宣传作用。假如庶族地主中真有“贤才”的话,看了这些话就不能不大受感动和鼓舞。他们正苦于找不到出路呢,没有想到曹操却在那里渴求人才,于是那真正有才或自以为有才的许许多多人,就很有可能跃跃欲试,向他“归心”了。 “对酒当歌”八句,猛一看很象是古诗十九首中的消极调子,而其实大不相同。这里讲“人生几何”,不是叫人“及时行乐”,而是要及时地建功立业。又从表面上看,曹操是在抒个人之情,发愁时间过得太快,恐怕来不及有所作为。实际上却是在巧妙地感染广大“贤才”,提醒他们人生就象“朝露”那样易于消失,岁月流逝已经很多,应该赶紧拿定主意,到我这里来施展抱负。所以一经分析便不难看出,诗中浓郁的抒情气氛包含了相当强烈的政治目的。这样积极的目的而故意要用低沉的调子来发端,这固然表明曹操真有他的愁思,所以才说得真切;但另一方面也正因为通过这样的调子更能打开处于下层、多历艰难、又急于寻找出路的人士的心扉。所以说用意和遣词既是真切的,也是巧妙的。在这八句诗中,主要的情感特征就是一个“愁”字,“愁”到需要用酒来消解(“杜康”相传是最早造酒的人,这里就用他的名字来作酒的代称)。“愁”这种感情本身是无法评价的,能够评价的只是这种情感的客观内容,也就是为什么而“愁”。由于自私、颓废、甚至反动的缘故而愁,那么这愁就是一种消极的感情;反之,为着某种有进步意义的目的而愁,那就成为一种积极的情感。放到具体的历史背景中看,曹操在这里所表达的愁绪就是属于后者,应该得到恰当的历史评价。清人陈沆在诗比兴笺中说:“此诗即汉高祖大风歌思猛士之旨也。人生几何发端,盖传所谓古之王者知寿命之不长,故并建圣哲,以贻后嗣。”这可以说基本上懂得了曹操发愁的含意;不过所谓“并建圣哲,以贻后嗣”还未免说得迂远。曹操当时考虑的是要在他自己这一生中结束战乱,统一全中国。与汉高祖唱大风歌是既有相通之处,也有不同之处的。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9衿:同襟,古称衣服的交领。青衿是周代学子的服装。 10悠悠:长。形容思虑连绵不断。以上两句出自诗经郑风子衿篇成句,用以表示对贤才的思念。 11君:指所思念的贤才。 12沉吟:沉思吟味。意谓整日在心头回旋。 13呦呦:鹿鸣声。 14苹:艾蒿。嫩叶有香气。其干叶制成艾绒,用于针灸。 15瑟、笙:两种乐器名。以上四句出自诗经小雅鹿鸣篇。鹿鸣篇原是宴宾客的诗,这里用以表示自己对待贤才的态度。这八句情味更加缠绵深长了。“青青”二句原来是诗经郑风子衿中的话,原诗是写一个姑娘在思念她的爱人,其中第一章的四句是:“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你那青青的衣领啊,深深萦回在我的心灵。虽然我不能去找你,你为什么不主动给我音信?)曹操在这里引用这首诗,而且还说自己一直低低地吟诵它,这实在是太巧妙了。他说“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固然是直接比喻了对“贤才”的思念;但更重要的是他所省掉的两句话:“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曹操由于事实上不可能一个一个地去找那些“贤才”,所以他便用这种含蓄的方法来提醒他们:“就算我没有去找你们,你们为什么不主动来投奔我呢?”由这一层含而不露的意思可以看出,他那“求才”的用心实在是太周到了,的确具有感人的力量。而这感人力量正体现了文艺创作的政治性与艺术性的结合。他这种深细婉转的用心,在求贤令之类的文件中当然无法尽情表达;而短歌行作为一首诗,就能抒发政治文件所不能抒发的感情,起到政治文件所不能起的作用。紧接着他又引用诗经小雅鹿鸣中的四句,描写宾主欢宴的情景,意思是说只要你们到我这里来,我是一定会待以“嘉宾”之礼的,我们是能够欢快融洽地相处并合作的。这八句仍然没有明确地说出“求才”二字,因为曹操所写的是诗,所以用了典故来作比喻,这就是“婉而多讽”的表现方法。同时,“但为君故”这个“君”字,在曹操的诗中也具有典型意义。本来在诗经中,这“君”只是指一个具体的人;而在这里则具有了广泛的意义:在当时凡是读到曹操此诗的“贤士”,都可以自认为他就是曹操为之沈吟子衿一诗的思念对象。正因为这样,此诗流传开去,才会起到巨大的社会作用。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宴,心念旧恩。” 16辍(chu绰):停止。谓求贤而不可得。 17中:中心,内心。 18越陌句:这句说客人远道来访。阡、陌:都是田间的道路,南北的叫阡,东西的叫陌。 19枉用相存:枉劳存问。枉:屈驾。用:以。存:问候。这八句是对以上十六句的强调和照应。以上十六句主要讲了两个意思,即为求贤而愁,又表示要待贤以礼。倘若借用音乐来作比,这可以说是全诗中的两个“主题旋律”,而“明明如月”八句就是这两个“主题旋律”的复现和变奏。前四句又在讲忧愁,是照应第一个八句;后四句讲“贤才”到来,是照应第二个八句。表面看来,意思上是与前十六句重复的,但实际上由于“主题旋律”的复现和变奏,因此使全诗更有抑扬低昂、反复咏叹之致,加强了抒情的浓度。再从表达诗的文学主题来看,这八句也不是简单重复,而是含有深意的。那就是说“贤才”已经来了不少,我们也合作得很融洽;然而我并不满足,我仍在为求贤而发愁,希望有更多的“贤才”到来。天上的明月常在运行,不会停止(“掇”通“辍”,“晋乐所奏”的短歌行正作“辍”,即停止的意思);同样,我的求贤之思也是不会断绝的。说这种话又是用心周到的表现,因为曹操不断在延揽人才,那么后来者会不会顾虑“人满为患”呢?所以曹操在这里进一步表示,他的求贤之心就象明月常行那样不会终止,人们也就不必要有什么顾虑,早来晚来都一样会受到优待。关于这一点作者在下文还要有更加明确的表示,这里不过是承上启下,起到过渡与衬垫的作用。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20契(qi挈)阔:聚散。这里有久别重逢的意思。 21旧恩:旧日的情谊。以上四句是作者希望久别的朋友远道归来。 22匝(z扎):周。 23以上四句以乌鹊喻贤才,比喻贤才寻找归宿,但无所依托。 24周公:姬旦。周武王之弟,虚心招纳贤才,辅佐成王治理天下。哺:口中咀嚼着的食物。韩诗外传卷三说周公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意思是说,周公忙于接待天下贤士,连洗头、吃饭都没有时间。 25以上四句说贤才应多多益善,以周公的求贤若渴来表明自己同样有渴望贤才帮助建功立业的心思。“月明”四句既是准确而形象的写景笔墨,同时也有比喻的深意。清人沈德潜在古诗源中说:“月明星稀四句,喻客子无所依托。”这说明他看出了这四句是比喻,但光说“客子”未免空泛;实际上这是指那些犹豫不定的人才,他们在三国鼎立的局面下一时无所适从。所以曹操以乌鹊绕树、“何枝可依”的情景来启发他们,不要三心二意,要善于择枝而栖,赶紧到自己这一边来。这四句诗生动刻画了那些犹豫旁徨者的处境与心情,然而作者不仅丝毫未加指责,反而在浓郁的诗意中透露着对这一些人的关心和同情。这恰恰说明曹操很会做思想工作,完全是以通情达理的姿态来吸引和争取人才。而象这样一种情味,也是充分发挥了诗歌所特有的感染作用。最后四句画龙点睛,明明白白地披肝沥胆,希望人才都来归我,确切地点明了本诗的主题。“周公吐哺”的典故出于韩诗外传,据说周公自言:“吾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也;又相天下,吾于天下亦不轻矣。然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周公为了接待天下之士,有时洗一次头,吃一顿饭,都曾中断数次,这种传说当然是太夸张了。不过这个典故用在这里却是突出地表现了作者求贤若渴的心情。“山不厌高,海不厌深”二句也是通过比喻极有说服力地表现了人才越多越好,决不会有“人满之患”。所以陈沆说:“鸟则择木,木岂能择鸟?天下三分,士不北走,则南驰耳。分奔蜀吴,栖皇未定,若非吐哺折节,何以来之?山不厌土,故能成其高;海不厌水,故能成其深;王者不厌士,故天下归心。”(亦见诗比兴笺)这些话是很有助于说明本诗的背景、主题以及最后各句之意的。 (三)游仙诗。一方面胸怀“慨当以慷”的壮思,另一方面偏又有“去日苦多”的悲愁,于是魏武转向永年之求,写下了好几首游仙诗。 游仙诗是魏晋诗歌中一个绵延不断的重要类别。要了解整个魏晋的游仙诗,我们必须先理解曹操的游仙诗,而要想了解曹操的游仙诗,首先需要的又是对他的神仙思想作出分析。然而这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故本节拟稍费笔墨加以阐发。曹操对神仙方术的态度,史料所记较为纷纭。三国志魏书武帝纪注引张华博物志,称操“好养性法,亦解方药,招引方术之士,庐江左慈、谯郡华佗、甘陵甘始、阳城郤俭无不毕至,又习啖野葛至一尺,亦得少多饮鸩酒”。曹丕在典论论郤俭等事中说:“皇甫隆遇青牛道士,姓封名君达,其馀养性法,即可放用。大略云:体欲尝少劳,无过虚,食去肥浓,节酸咸,灭思虑,损喜怒,除驰逐,慎房室施写,秋冬闭藏,详别篇,武帝行之有效。王仲统云甘始、左元放、东郭延年,行容成御妇人法,并为丞相所录问,行其术,亦得其验。降就道士刘景受云母九子丸方,年三百岁,莫知所在,武帝恒御此药,亦云有验。”曹丕所谓左元放者,即张华所说左慈。由这两段记载来看,曹操似乎很相信方术。然而,曹植在辩道论中却说:“世有方士,吾王悉所招致:甘陵有甘始,庐江有左慈,阳城有郗俭。始能行气导引,慈晓房中之术,俭善辟谷,悉号三百岁。本所以集之于魏国者,诚恐斯人之徒,挟奸宄以欺众,行妖隐以惑民,故聚而禁之也,岂复欲欢神仙于瀛洲,求安期于海岛,释金辂而履云舆,弃六骥而羡飞龙哉?自家王与太子及余兄弟,咸以为调笑,不信之矣。然始等知上遇之有恒,奉不过于员吏,赏不加于无功。海岛难得而游,六难得而佩,终不敢进虚诞之言,出非常之语。始若遭秦始皇、汉武帝,则复为徐市、栾大之徒也”。依子建此说,则魏武对方士是“聚而禁之”的。 把这两个方面的意见综合起来,我以为魏武对于神仙方术所持乃不尽信亦非尽不信的态度。他不追求成为长生不死的神仙,但他对具体的方术倒也颇有相信之处。曹操诗中正是反映了这样的思想,请看精列诗厥初生,造化之陶物,莫不有终期。莫不有终期,圣贤不能免。何为怀此忧?愿螭龙之驾,思想昆仑居。思想昆仑居,见欺于迂怪。志意在蓬莱,志意在蓬莱。周孔圣徂落,会稽以坟丘。会稽以坟丘,陶陶谁能度?君子以弗忧。年之暮奈何,时过时来微【大旨】本诗为曹操游仙诗代表作,有人认为“精列”即鹡鸰,亦即精卫,也有人认为是精气分解,还有人认为是精要之语的强调重列,不能断案。曹操素怀统一华夏之志,但是,“造化之陶物,莫不有终期”,年已迟暮的曹操尚未完成他的事业,于是他想到要去昆仑、蓬莱寻求长生之术,来完成他未竟的事业。但是,正当他沉浸在陶陶快意的遐想中时,现实与期想的矛盾,又使他发出了“年之暮奈何,时过时来微”的感叹。【注释】厥:其,此处指代万物。陶物:陶,制作瓦器,引申为化育、造就、培养等,陶物,即是造物。螭龙:传说中无角的龙。螭,说文云,“若龙而黄,北方谓之地蝼,从虫离声;或云无角曰螭。丑知切”。昆仑:中国万山之祖。全国三大干龙龙脉之根皆在昆仑山,因此昆仑山也被称为中国山脉的“太祖山”。有人认为此处昆仑暗指曹操寻得的风水宝地铧尖垴。期:说文云,“会也。从月其声”。迂:说文云,“迂曲回避。其义一也,从辵,于声。忆俱切,五部”。蓬莱:古代传说中的仙山名,是仙人居住的三座神山之一(另两座为“方丈”、“瀛洲”),亦常泛指仙境。另一说,西汉元光二年(公元前133年),汉武帝东巡至蓬莱,望神山不遇,筑一座小城命名为“蓬莱”。 今山东省烟台市下辖有蓬莱市。有人认为曹操以昆仑、蓬莱之际暗指魏国疆土。徂:尔雅释诂云,“往也”,又云“存也”,此处指周、孔二圣陨逝。会稽:此处指会稽山,会稽山位于浙江省绍兴市南部,长约100公里,其最高峰为香炉峰,海拔354.7米,会稽山是中国五大镇山之南镇,相传大禹葬于此山,隋代开皇十四年(594年),会稽山诏封为“南镇”。陶陶:快乐之貌。度:估计,推测,音du。君子:指诸君。微:少,微小。莫不有终期”一语,说明了死的必然性,而“思想昆仑居,见欺于迂怪”,则表明了求仙的荒诞。周孔圣人都徂落了,谁又能免死呢?这里所表达的思想,正是本书第三编第一章年所论述的那种从神学的迷雾中走出来的理性的觉醒精神。他的步出夏门行第四章最为清楚地表明了他对待神仙方术思想的态度神龟虽寿,犹有竞时;媵蛇乘雾,终为土灰。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幸甚至哉,歌以咏志。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创作背景】建安十二年(207),曹操率领大军征伐当时东北方的大患乌桓。这是曹操统一北方大业中的一次重要战争。远征途中,他写下了乐府歌辞步出夏门行(属于相和歌瑟调曲)。这一组诗包括五个部分,开头为“艳”辞,即序诗,以下各篇分别取诗句命名,依次为观沧海、冬十月、河朔寒(亦作土不同)、龟虽寿。从音乐曲调上说,五个部分是一个整体,从歌词内容上看,四篇则可以独立成篇。龟虽寿与观沧海一样,也是乐府歌辞步出夏门行中的一章,它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与观沧海也是一致的。但观沧海是写景诗,以景抒情。此篇则完全是一篇富有人生哲理的抒怀言志之作。这首诗写于北伐乌桓胜利的归途。此时,曹操已经五十三岁,在古代,这已是将近暮年的年龄。虽然刚刚取得了北伐乌桓的胜利,踏上凯旋的归途,但诗人想到一统中国的宏愿尚未实现,想到自己已届暮年,人生短促,时不我待,怎能不为生命的有限而感慨!但是,诗人并不悲观,他仍以不断进取的精神激励自己,建树功业。龟虽寿所表达的正是这样一个积极的主题。全诗以生动形象的比喻开头:“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神龟,是一种神灵的龟,典出庄秋水篇:“吾闻楚有神龟,死亡已三千岁。”意思是说,楚国有一只神龟,活到三千岁才死。诗人反用其意说,神龟虽然长寿,也有终了的时候,即使活到三千岁,它也要死亡。腾蛇,是一种神话里的蛇,与龙同类,能兴云驾雾。韩非子难势:“慎子曰:飞龙乘云,腾蛇游雾。”诗人则说,腾蛇虽有这么大的本领,最后也还是要死亡,化为灰土。诗歌一开头,就用这两个形象的比喻说明世间万物都不是永恒存在的,新陈代谢是大自然的根本规律。这就等于告诉人们说,人虽寿夭有别,但最终都是要死的,表现了作者朴素的唯物辩证思想和无神论的观念,这在当时是难能可贵的。既然人总是要死的,那么是不是可以对人生采取消极悲观的态度呢?诗人认为这是不可以的。承认生命有限正是为了充分利用这有限的生命,建功树业,有所作为。因此,诗人紧承上意写道:“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己。”千里马虽然老了,卧在槽旁,仍旧有驰骋千里的志向;有抱负有志向的人,即使到了暮年,其雄心壮志也毫不减弱,以上四句,可以说是全诗的点题之笔,表达了诗人对人生和事业的看法,充满积极进取的精神。接着,诗人又进一步发挥了这一主题思想:“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以永年。”盈,是满的意思,可以引申为寿;缩,是专职的意思,可以引申为夭。这就是说,人的寿命的或长或短,不完全出于天定,只要调养有方,是可以保持身心健康、延年益寿的。全诗以形象的比喻、明快的语言表达了一种人定胜天的非宿命论的思想,体现了诗人达观、积极的人生态度,昂扬、进取的精神。它告诉人们,事在人为,命运是可以改变的。它激励人们,不要哀叹时光的流逝,丢弃那种人到暮年无所作为的悲观消极思想,要象那匹老马一样,老当益壮,奋斗不息。这首诗因为道着了一个人生普遍的矛盾,千百年来,曾引起无数读者的感慨和共鸣。世说新语豪爽篇记载,晋朝王敦常在酒后吟咏“老骥伏枥”四句,用如意敲着唾壶来打拍子,以致壶口都敲缺了。龟虽寿所以成为千古传诵,脍炙人口的名篇,道理正在这里。龟虽寿与观沧海都是古典诗歌中的名篇,思想性艺术性都达到了很高的地步,但两诗在写作手法上并不相同。观沧海以“景”取胜,在写景中,包含着诗人浓郁的主观抒情色彩。龟虽寿则是以“理”见长,作者犹如一位饱经世故的哲人,运用生动形象的比喻进述着一个人生哲理,引起人们深沉的思索和强烈的共鸣。曹操此诗抒怀最为明确,有两点值得注意:第一,在这首诗中他丝毫未提及神仙!倒是指出即使神龟、媵蛇亦有终期;但他不否定争取长寿的努力,他以为生命的长短“不但在天”,若能身心修养得法,生命还是可以延长的。在这种对待生死的态度中,仍然表现了魏武那种积极进取的精神。 第二,魏武的永年之求有着一种鲜明的个人色彩,这就是他对于延长生存时间的渴望是同他“志在千里”的“壮心”密切联系着的。这使得他对长寿的企向中,有一种积极向上的寻求,从而不同于那些因贪恋富贵糜烂生活而修炼肉身者之浅薄可鄙。 正是因为上述两项内容的存在,所以龟虽寿方才成为千古名篇而又特别为志士们所喜爱。 明白了曹操对待神仙方术思想的这种态度之后,我们便可以明白曹操气出倡、秋胡行诗中对于“驾六龙乘风而行”,“飘砜八极,与神人俱”的描写,不是真心的相信,而是借游仙题材抒写一个高远阔大的境界。 曹操这种对待神仙方术思想的态度,有其十分重要的意义,它是民族思想逐步从神学虚妄之中走出来的标志。关于这一点,只要对照一下同为一世雄主的秦皇、汉武之求仙就十分显然了。 二、曹操诗歌的风格特色:1、主体风格为慷慨悲凉,气韵沉雄。如其步出夏门行龟虽寿 曹操诗是学习汉乐府结出的硕果。他采用乐府古题写时事,他的诗于悲凉之中多有跌宕慷慨之气,锺嵘说“曹公古直,甚有悲凉之句”(诗品);如其步出夏门行龟虽寿: 接连用“神龟”、“蛇”和“老骥”三个比喻,从正反两面引出“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主题,情怀慷慨,真气回荡。2曹操的四言诗为已经板滞僵化了的四言诗体注入了活力。 曹操是建安文坛的领袖,他不仅以自己的创作开风气之先,影响了一代诗风,而且还以其对文学的倡导,为建安文学的繁荣和发展做出了贡献。“建安七子”中,刘桢、阮瑀、应瑒、陈琳、徐干、王粲,都是建安年间先后归附曹操的。其馀如女诗人蔡琰、学者仲长统等,也都为曹操所用。曹操将天下英才悉集帐下,为他们提供了施展文学才华的机会。这些文人以饱满的热情,创作出许多优秀作品,与曹氏父子共同开创了“建安文学”的繁荣局面。曹丕 曹丕(187226)字子桓,曹操次子。于公元220年代汉自立,是为魏文帝,在位七年。 曹丕由于宫廷生活的限制,以及政治上和思想上趋向保守,所以诗歌体裁狭窄,缺乏风力。现存诗约四十首,主要以描写游子思妇的居多,体现了曹丕诗的水平。如于清河县见挽船士新婚与妻别、杂诗二首等。最著名的作品是燕歌行其一“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群燕辞归鹄南翔。”此诗写一女子在不眠的秋夜思念远在他乡的丈夫,情思委曲,深婉感人。燕歌行是我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七言诗,对后代歌行体诗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曹丕自己的创作成就不高,但他以太子、帝王的身份大力提倡文学,对建安文学的发展起了推动的作用。第二节 曹植 曹植,字子建,曹丕弟。生于乱世,幼年即随曹操四方征战。他自称“生乎乱,长乎军”(陈审举表)曹植天资聪颖,才思敏捷,深得曹操赏爱,几乎被立为太子。但他恃才傲物,任性而行,不自雕励,终于失宠。建安二十五年(220),曹操病逝,曹丕继任魏王后,诛杀曹植心腹丁仪、丁廙兄弟。曹植位为藩侯,实同囚徒,汲汲无欢,终于在忧愤中死去。曹植最后一任徙封陈王,卒后谥为“思”,故后人又称之为陈思王。在政治上,曹植是一位悲剧人物,然而政治上的悲剧客观上促成了他在诗歌创作上的卓越成就。 曹植的诗歌,一般皆以建安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的曹植正值年少气盛之际,以洋溢的才华令人侧目外,更因此受尽了父亲疼爱。曹操对这个每见进难问,应声而对的儿子,是特见宠爱 的。于是这个时期的曹植,过的是富贵无忧的公子哥儿的生活,诗歌里也就充满著少年人的雄心壮志及趾高气扬的意味,白马篇可作代表。而本来凭著出色的天赋与才华,曹植极有可能继承其父的霸业,只可惜他任性而行,不自雕励,饮酒不节,终于渐渐使曹操对他丧失信心。相反的,曹植的同父异母的兄长曹丕却自重自持,虽然才华光芒皆稍逊其弟,但曹操考量文帝御之以术,矫情自饰,宫人左右并为之说,故遂定为嗣(三国志)。 曹操的逝世,是一代风云的终结,同时也是曹植生命中的转捩点。曹丕继位以后,对这个一度曾是王位准继承者的弟弟十分防备。他不只把曹植分封至京城以外,使他远离政治权力中心,甚至还设了监国使者,以防其弟图谋不轨,威胁本身的地位。人们耳熟能详的七步诗:煮豆燃豆箕,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说的正是曹植在曹丕的胁迫下,所作的一首哀泣骨肉相残的诗歌。这首诗歌真正的渊源不可考究,流传的版本亦有不同,出于曹植之手的可能性也很低,可是从这首诗里,还是得以见出曹丕兄弟间相互争斗猜忌确属事实。 曹植满腔抱负无处施展,而手足胞兄对自己处处防范,不禁令曹植心灰意懒。被压制受监视的结果,令他后期所作诗歌多倾向于感伤哀怨一类,而以弃妇自比更是其诗歌的特色之一。除了这首七哀,其他如浮萍篇、杂诗等诗里皆有怨妇形象的运用。一、曹植诗歌的思想内容今存诗歌约90首。以建安二十五年曹操病故、曹丕继任魏王为界,可分为前后两期。(一)前期创作:其前期作品主要有两类,第一类是感时伤乱的诗歌创作。如送应氏二首写洛阳荒芜残破景象,送应氏其一步登北邙坂,遥望洛阳山。洛阳何寂寞,宫室尽烧焚。 垣墙皆顿擗,荆棘上参天。不见旧耆老,但睹新少年。 侧足无行径,荒畴不复田。游子久不归,不识陌与阡。 中野何萧条,千里无人烟。 念我平生亲,气结不能言。 【注释】 垣: (yun) 擗: (b) 邙: (mng)耆: (q) 【译文】 一步步登上北邙山山坡,远远望见洛阳四周群山。 洛阳城显得多么的寂寞,昔日的宫室全都被烧焚。 随处可见的是残垣断壁,荆棘高高仿佛上与天齐。 再也寻不见旧时的老人,看到的尽是些小伙少年。 踏足地面觅不出条路径,荒芜了的土地谁来耕田! 游子已经多年没有归来,再也认不得交错的陌阡。 原野是何等的萧条,千里地见不到人烟。 想起平日一道生活的人,伤心哽咽竟无片语只言。 【赏析】 这首诗借送别的地点,真实地描绘了洛阳遭董卓之乱以后的荒凉景象,寄托着诗人对当时战乱的无限感慨和对苦难人民的深切同情。登高望远,以遣幽愤。诗人登上北邙山,洛阳城周围的山峰尽收眼底,“何寂寞”是登临纵目的总体印象,也是全诗的中心所在。诗人选择“宫室”、“垣墙”、“荆棘”三个典型景物,交汇成一幅荒凉残破的暗淡图画。“宫室尽烧焚”时指初平元年(190),董卓挟持汉献帝迁都长安,把洛阳的宗庙、宫室全部付之一炬。“垣墙”、“荆棘”二句,因距洛阳被焚21年,所以有垣墙顿擗、荆棘参天的景象。物象是时代的折光,这种荒芜残破的景象正反映了建安这个时代长期战乱频仍、饥馑兵燹、生灵涂炭的社会现实。其笔调哀怨,语近情遥,诗人无限的感慨流露在字里行间。 物既如此,人何以堪。诗人由静到动,有物到人,以人托事。在写人时分两个层面着墨。先写洛阳城中“不见旧耆老,但睹新少年”,这一对偶再次点明了洛阳的荒凉残破。为什么昔日的老人销声匿迹?因为他们或葬身于战场,或服役在边防,或流落在他乡,是频繁的战乱才导演出这凄惨的悲剧。在写洛阳城外的景况。“侧足无行径,荒畴不复田”是诗人的直观:小路上因长满荆棘行人只能侧着身子才可通过,荒废了的土地不再有农夫来耕种。“游子久不归,不识陌与阡”是诗人的悬想:被生活逼迫长期在外的游子一旦归来,在荒田中恐怕分不清东西南北而迷路了。“中野何萧条,千里无人烟”是诗人的嗟叹:田野中是多么萧条冷落,千里内外人烟灭绝。这两句与曹操的蒿里行“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同调合拍,既是夸张,也是当时社会生活的高度艺术概括。 最后两句,用古诗“悲与亲友别,气结不能言”之意,归结到送别的题旨上来。“我”,指应氏,是诗人代应氏兄弟设词。面对荒凉残破的洛阳,追忆昔日的繁华景象,眼看着“我友之朔方”,又连想到“嘉会不可常”,诗人自然不胜苦闷。以“气结不能言”作结,其哀愁之意力透纸背。 这首诗通过对洛阳荒芜景象的描绘,抒发了诗人黍离之叹和伤别之情。全诗情调悲凉中含着慷慨,慷慨中透着悲凉,艺术感染力极强,不愧为建安文学的精品。泰山梁甫行写边海人民极端贫苦的生活,都流露出对百姓的深切同情。八方各异气。千里殊风雨。剧哉边海民。寄身于草墅。妻子象禽兽。行止依林阻。柴门何萧条。狐兔翔我宇。【解題】本篇原作梁甫行(“泰山”兩字據影宋本樂府詩集校補)。梁甫是泰山下面的小山,古代迷信,相傳人死后魂魄歸于泰山、梁甫。泰山梁甫行原是挽歌曹植這篇用舊題寫邊遠地區貧民的困苦生活。译文:方气候各不同,相距千里风雨异。边海之民生活苦,栖身郊野草木里。妻儿形象如禽兽,住在山林险阻地。 赏析:曹植自曹丕篡汉后,在自己生存的艰难不幸中,逐渐体会到下层人民的痛苦。他在泰山梁甫行中,以白描的手法,反映了边海农村的残破荒凉景象,表现了对下层人民的深切同情。“八方各异气,千里殊风雨。”是说天下的自然环境不一样,所遭受的风雨灾害也不一样。言外之意是说,海边气候潮湿,风雨狂暴,海啸龙卷风也时有发生,是不适合人生存的地方。这两句突出边海人民生存环境的恶劣。“剧哉边海民,寄身於草野。”痛苦啊,海边的人民,他们生活在荒野草丛林木中,多么荒凉,多么凄惨。这本是野兽出入的地方,可他们却长期的与野兽同居。所以“妻子象禽兽,行止依林阻。”这是对妻子以及孩子的整体形象描写,从中我们不但看到海民衣不蔽体蓬头垢面的野人一样的粗俗艰苦的生活方式,也可以想见他们与世隔绝的愚钝颓废形象。他们依靠自然环境的险阻,和野兽争夺相间生存,他们不但经受生活的艰难困苦,而且还有随时被野兽吃掉的生存忧惧。“柴门何萧条,狐兔翔我宇。”柴门简陋凄清,在海风中嗦嗦摇荡,狐狸兔子好象从天上飞来一样从屋檐下飞来窜去。这里通过狐狸、兔子的侧面描写,反衬出边海人们生活环境的荒蛮以及边海人们的恐惧与凄楚。本文以白描的手法,言简意赅地全方位展现了边海人们的痛苦生活。第二类是歌唱他的理想和抱负,洋溢着乐观、浪漫的情调,对前途充满信心的诗歌创作。 如白马篇: 白马饰金羁,连翩西北驰。借问谁家子,幽并游侠儿。少小去乡邑,扬声沙漠垂。宿昔秉良弓,何参差。控弦破左的,右发摧月支。仰手接飞,俯身散马蹄。狡捷过猴猿,勇若豹螭。边城多警急,虏骑数迁移。羽檄从北来,厉马登高堤。长驱蹈匈奴,左顾凌鲜卑。弃身锋刃端,性命安可怀?父母且不顾,何言子与妻!名编壮士籍,不得中顾私。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此诗赞赏幽并游侠儿的高超武艺和爱国精神,寄托了诗人对建功立业的渴望和憧憬。曹植也像曹操一样,想要利用有限的人生建立个人的功业。他的薤露行则以“愿得展功勤,输力于明君。怀此王佐才,慷慨独不群”,表现出他对政治与文学两方面的高度自信。2、曹植后期诗歌,主要是表达由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所激起的悲愤。其内容可分为四类:第一类是对自己和朋友遭遇迫害的愤懑。如野田黄雀行: 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利剑不在掌,结友何须多? 不见篱间雀,见鹞自投罗。罗家得雀喜,少年见雀悲。 拔剑捎罗网,黄雀得飞飞。飞飞摩苍天,来下谢少年。 注释:利剑:锋利的剑。这里比喻权力。鹞:比鹰小一点的一种非常凶狠的鸟类。捎:挥击。摩:迫近。“摩苍天”是形容黄雀飞得很高。 原诗译文:高高的树木不幸时常受到狂风的吹袭,平静的海面被吹得不住地波浪迭起。宝剑虽利却不在我的手掌之中,无援助之力而结交很多朋友又有何必?你没有看见篱笆上面那可怜的黄雀,为躲避凶狠的鹞却又撞进了网里。张设罗网的人见到黄雀是多么欢喜,少年见到挣扎的黄雀不由心生怜惜。拔出利剑对着罗网用力挑去,黄雀才得以飞离那受难之地。振展双翅直飞上苍茫的高空,获救的黄雀又飞来向少年表示谢意。分析与欣赏:这是一首以拟人化的手法,借叙事而言情的诗作。作者以“悲风”、“扬波”起句,含蓄地描写了环境的险恶。通过黄雀投入罗网的比喻,抒写朋友遇到灾难而自己没有权力无法援救的苦闷心情。后半首则以想象中的“少年”来比喻有权力的人,希望能有一个利剑在手的人来把罗网砍掉,使得罗网中的黄雀获得自由,充分表达了作者对身处险境中的朋友的关爱之情。而这方面的典型作品则是赠白马王彪,诗序云:“黄初四年五月,白马王任城王与余俱朝京师,会节气。到洛阳,任城王薨。至七月,与白马王还国。后有司以二王归藩,道路宜异宿止,意每恨之。盖以大别在数日,是用自剖,与王辞焉,愤而成篇。”全诗共分七章,以感情活动为线索,集中抒发了诗人数年来屡受迫害而积压在心头的愤慨。诗中痛斥小人挑拨曹丕与他们的手足之情,对任城王的暴卒,表示深切地悼念。这首诗在抒情中穿插以叙事、写景,将诗人后期备受迫害的感受凝聚起来,鲜明感人,是文学史上有名的长篇抒情诗。 第二类 用思妇、弃妇托寓身世,表白心迹。 如浮萍篇、美女篇、七哀诗、种葛篇、杂诗(“西北有织妇”、“南国有佳人”)等。这类诗歌或叹盛年无偶,或自述无辜被弃,其主旨在于抒发自己的失意。七哀诗也很有代表性: 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上有愁思妇,悲叹有馀哀。借问叹者谁?言是宕子妻。君行逾十年,孤妾常独栖。君若清路尘,妾若浊水泥。浮沉各异势,会合何时谐?愿为西南风,长逝入君杯。君怀良不开,贱妾当何依! 此诗命意曲折,情思哀婉,想象新奇,从中寄托了自己的遭遇和感慨。曹植满腔抱负无处施展,而手足胞兄对自己处处防范,不禁令曹植心灰意懒。被压制受监视的结果,令他后期所作诗歌多倾向于感伤哀怨一类,而以弃妇自比更是其诗歌的特色之一。除了这首七哀,其他如浮萍篇、杂诗等诗里皆有怨妇形象的运用。 怨妇形象的运用,可以追溯至诗经。诗经里的女性有两种形象,一是窈窕贤淑的美女如关雎;另一类则是现实中的弃妇,例如卫风氓。到了楚辞,女子常常是一种美好的象徵,用来代指美好的品性又或是借喻君主。此后的古诗十九首里,怨妇的形象更是运用得很普遍,如行行重行行、青青河畔草等,但这里面的思妇怨妇以写实居多。而发展到建安时期,诗文里的女子形象则是真实的弃妇形象与用作托讽的象喻两者兼而有之。曹植这首七哀里的弃妇,就是用作象喻的。 曹植一直是有政治野心、期盼成就丰功事业的,这种致君为国的理想,不仅是曹植个人的志向,同时也是当时整个时代的风气反映。建安时代时局动荡不安,曹操的雄才豪行、英伟气势,在当时的建安文士间形成了巨大的影响,带动了一股求取建功立业的风潮。可是抱著成就功名期盼的臣子,如果不能获得君主的赏识任用,那便全无施展才能抱负之机,没有办法实现自我的价值。这样的君臣关系,就彷佛那个时代全心托靠男性的女子,一朝被夫君离弃,那就是没了依傍的怨妇,失去生存的价值以及生命的重心。曹植此时已自知功名无望,于是将满腔哀怨寄托在和他具备相同情感的怨妇的愁苦里。七哀开头两句用的是托物起兴的手法。明月在中国诗歌传统里,往往起著触发怀想相思的作用 ,比如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月光月夜,常常会撩起诗人绵绵不尽的思绪,勾起心中思念怪挂怀的人或事。所以当皎洁的明月照著高楼,清澄的月光如徘徊不止的流水轻轻晃动著,伫立在高楼上登高望远的思妇,在月光的沐浴下伤叹著无尽哀愁。曹植接著采用自问自答的形式,牵引出怨妇幽幽地叙述悲苦的身世,这同时也是曹植牵动了对自己崎岖境遇的感慨。从明月撩动心事到引述内心苦闷,曹植写得流畅自然,不著痕迹,难怪能成为建安绝唱 。丈夫外行已经超过十年了,为妻的常常形只影单的一人独处。夫妻本来像尘和泥那般共同一体,如今丈夫却像路上的轻尘,自己则成了水中的浊泥。轻尘浮空飞扬,浊泥却深沉水底,一浮一沉地位迥不相同,什么时候才能重会和好?曹植于此自比浊水泥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云南省潞西市芒市中学高中政治 3.8.2 征税和纳税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必修1
- 普通话与规范字推广
- 小学数学北师大版(2024)二年级下册评选吉祥物教案设计
- 高中语文课内古诗文(新教材统编版)《谏逐客书》知识点+专项练习(原卷版)
- IT维护服务合同模板
- 独家揭秘:建筑工程合同书共享版
- 小学美术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第3课 装饰自己的名字教案设计
- 货车运输合作协议范本
- 夫妻婚后义务合同模板
- 培训工作指南
- 金属非金属矿山重大事故隐患排查表
- 4.22世界地球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爱护地球环境讲好地球故事宣传课件
- 飞机知识科普儿童课件
- 信息化运维服务服务质量保障方案
- 外科学教学课件:颈、腰椎退行性疾病
- 2024年03月湖南省韶山思政教育实践中心2024年招考5名合同聘用制教师笔试近6年高频考题难、易错点荟萃答案带详解附后
- 2023年鲁迅美术学院附属中学(鲁美附中)中考招生语文数学英语试卷
- 天耀中华合唱简谱大剧院版
- 强制执行股东分红申请书
- 酒店前厅部沟通技巧
- 车队事故分析报告总结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