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版八年级下册结业语文综合复习资料期末考试.doc_第1页
语文版八年级下册结业语文综合复习资料期末考试.doc_第2页
语文版八年级下册结业语文综合复习资料期末考试.doc_第3页
语文版八年级下册结业语文综合复习资料期末考试.doc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八年级结业考试语文综合复习资料 班级: 姓名: 【阅读理解梳理】课内阅读阅读为人民服务第二段,回答相关问题。1找出本段的中心句2作者是怎样围绕中心句进行论述的?3你怎样理解司马迁的话?4请你从生活中举出为人民利益而献出生命的两个物来。5下面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人固有一死 本来B精兵简政 简单C死得其所 处所D重于泰山 比6从你积累的古文中写出两组表全心全意为人民着想的句子:7找出下列成语中的错别字并加以改正博览群书 相题并论 潜移墨化 诲人不倦 脍灸人口 三顾茅庐 赴汤蹈火 川流不息8文段采用的论证方法是_,_答案:一1人总是要死的,但死的意义有不同。2先引用司马迁的话做论据,再具体讲什么样的人的死毫无意义,什么样的人死得有意义,最后肯定张思德的死比泰国还要重要。3人总是要死,有的人死的有价值有意义,比“泰山”还重,有的人死无价值无意义。比“鸿毛”还轻。4雷锋,焦裕禄,孔繁森,任长霞 5B6安得广夏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杜甫)但要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7题提 墨默 灸炙 穿川 8道理论证,举例论证阅读丁肇中的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中的613段,回答问题九年级语文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综合测试题1解释下列句中加粗的词语。(1)一个人教育的出发点是“格物”和“致知”格物:_致知:_(2)绝不是袖手旁观就可以得到知识的。袖手旁观:_(3)但是在研究工作中需要拿主意时,就常常不知所措了。不知所措:_2儒家的“四书五经”指的是什么?3根据课文内容填空。_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这可能是_传统教育的目的并_寻求新知识,_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4本文主要探讨的是什么问题?作者的结论是什么?5中国传统教育的弊端是什么?它对我们的现代教育有哪些不良的影响?(一)课内阅读6作者主要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的?7作者以自己起初在美国的经历为例,主要是为了证明什么观点?8文中倒数第三段中加粗词语能否删去?为什么?9划分最后一段的结构层次,并概括层意。10格物致知精神的真正意义是什么?11读了这篇文章,你认为在日常生活中应如何培养格物致知的精神?12你认为我们当代中学生最主要的弱点是什么?这一弱点是如何形成的?_二阅读第25段1“格物致知”出自哪里?丁肇中引用它的意思是什么?2为什么说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3“王阳明格院子里的竹子”的错误在于什么?“格”在此句中是什么意思?4第4段举王阳明“格物”失败的例子证明了什么?5作者认为“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是什么?答案:1出自大学;意思是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也就是要通过实验得知识。2因为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就知识,而是使人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3把探索外界误认为探索自己,“格”是探索的意思。4证明传统的中国教育与现实的偏差。5有两方面:第一,寻求真理的唯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第二,探索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袖手旁观。而需要有想象力的有计划的探索。参考答案1(1)格物:推究事物的原理。致知:获得知识。(2)比喻置身事外或不协助别人。(3)不知道怎么办才好,形容受窘或发急。2四书是指论语大学孟子中庸;五经是指诗书礼易春秋。3但是 因为 不是 而是 4主要探讨中国学生应该怎样学习自然科学。作者的结论是:希望我们这一代人对于格物和致知有新的认识和思考,使得实验精神真正地变成中国文化的一部分。5示例:中国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埋没了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对我们今天的不良影响”略。(一)6从科学发展的历史、实验的过程、中国学生“大都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践,偏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的弱点这几个方面来论述说明的。7举自己的例子是为了证明中国学生“大都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践,偏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这一观点。8不能。这几个词都表明作者所说的是一般情况,不是所有情况,也不包括特殊情况,使语言表达严密。9第一层是第句,第二层是句,第三层是句,第四层是第句 第一层承上启下,点明格物致知精神的意义;第二层从研究学术和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两方面来具体论述其意义;第三层揭示格物致知精神的真正含义;第四层得出结论,提出希望。10这意义有两个方面:第一,寻求真理的惟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第二,探索应该有想像力、有计划,不能消极地袖手旁观。11示例:应克服只空想只动脑而不动手的学习习惯;克服想当然的毛病,培养“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的探究精神。(言之有理即可。)12言之有理即可。示例:我们中学生目前最主要的弱点是缺乏责任心。这主要是因为中学生大都是独生子女,在家庭里大多都只享受权利而不承担义务,造成意志薄弱;在学校及社会教育中对于公民意识、责任意识的教育力度较为薄弱。读本阅读书海茫茫 6作者在图书馆、书店和街头报亭每次都感到纸页文字对生命的一种“威逼”,为什么?根据文章说明原因。答:感到“威逼”的原因是 7“门外的风,天边的云,一阵去了一阵来,当不得认真”,这句话在文中的意思是什么?答: 8“人们都说身处现代社会必须学得敏锐和迅捷,我却主张加一份木讷和迟钝”这句话表现了作者怎样的读书观点?答: 9下面对这篇文章的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作者将现代社会信息时代的书海描写得既澄碧湛蓝、云蒸霞蔚,令人神往;又汹涌混 沌、巨浪排空,令人惊心动魄。 B对“读书没有禁区”的问题作者是不赞同的,而对“开卷有益”的说法确是完全赞同的,认为他同自设禁区一样,是成熟的标志。 C作者在阐述“感觉极好的文章少读,感觉不对的文章不读”时,忽略了在阅读领域里尚有“感觉极好”而毒性极大,“感觉不对”却有益于身心的书刊。 D作者认为对“感觉不对”的文章予以批评,这种责任感往往是以否定多元合理为前提 的;对极少数邪恶阴毒的文章,最好的办法也是赶快推开。 E从全文来看,作者对“沉浮予汹涌混沌之中”“泅得出来”是有信心的,并认为今天的好时代为我们提供了读书的良好环境,应当倍加珍惜。珍惜愤怒【练习1】1、文章开头写“怒”的凶恶与丑陋,这样写有无必要?为什么?2、“没有愤怒的人生,是一种残缺。”这句话在内容表达上有什么作用?3、愤怒“是以人的生命力为代价锻造出的双刃剑”,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修辞手法4、对文章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城市人的意志脱了钙”这句话切中时弊。这是对那些面对恶势力不敢愤怒、不敢抗争的人的一种嘲讽。B作者论及何以要“珍惜愤怒”时,激情喷涌,但文中有几处,语言有些拖沓、冗长。C愤怒的消极作用早已人所共知,作者发人所未发,言人所未言,专讲愤怒的积极作用,让人耳目一新,颇受启发。D本文善用比喻,妙语连珠,警句迭出,说理酣畅淋漓。E文章结尾处“纵使在愤怒中猝然倒下,也是一种生命的壮美”,这句话有些过激,且与愤怒是“双刃剑”相矛盾。5、作者主张“珍惜愤怒”,其理由是: 1、有必要。这样写反衬了下文愤怒的积极意义,使中心更突出,使行文曲折生姿。2、它是下文内容的一个纲。从反面强调了愤怒对于人生的积极意义。3、愤怒是人生命力的瞬间强烈释放,它的作用可能是积极的,也可能是消极的。4、BE(B中“语言拖沓、冗长”不对。E中“过激”与“双刃剑”相左,不对) 5、没有愤怒的人生,是一种残缺。没有愤怒的生活是一种悲哀。愤怒给我的感受是真实,它赤裸而新鲜。【练习2】1、林则徐主张“制怒”,作者则主张“珍惜愤怒”,二者是否矛盾?为什么? 2、“愤怒是我们生活中的盐”,这句话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3、谈谈本文给你的启示。1、不矛盾。林则徐主张制怒,因为怒是一种凶恶而丑陋的东西;作者主张珍惜愤怒,因为愤怒能驱动我们平平常常的人做出辉煌的业绩。2、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愤怒是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情感,是生活中的调味品。3、例:愤怒是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情感之一,我们要正确认识愤怒,珍惜愤怒,让它驱动我们取得更加辉煌的成绩。1.“城市人的意志脱了钙”指的是什么?作者的态度是什么?2.虎门销烟的英雄林则徐为什么要在官邸里贴一条幅“制怒”?根据文意,说出自己的理解。3.既然愤怒对人有着诸多不利,作者为什么要呼吁“珍惜愤怒,保持愤怒”? 4.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本文在写法上采用了“先抑后扬”法,先写愤怒的对人不利,后写人应当珍惜愤怒。B、“我愿以我生命的一部分为代价,换取永远珍惜愤怒的权利”一句在结构上起着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C、愤怒“是以人的生命力为代价锻造出的双刃利剑”一句形象地告诉我们,只有愤怒才能使生命充满活力。D、文中写“喜”、写“愁”、写“快乐”、写“孤独忧郁”的目的是为了反衬愤怒的“真实”,“赤裸而新鲜”。E、结尾段“珍惜愤怒,保持愤怒吧!”一句是作者向人们发出呼吁,不管在什么时候,都应当珍惜和保持愤怒的权利。5林则徐主张“制怒”,作者则主张“珍惜愤怒”,二者是否矛盾?为什么? 6愤怒“是以人的生命力为代价锻造出的双刃利剑”,使用的修辞方法是什么?含义是什么? 参考答案:1、越来越少倒拔垂杨柳强硬似铁怒目金刚式的愤怒,越来越少见幽深似海水波不兴却孕育极大张力的愤怒。作者对此持否定(或不满)的态度。2、愤怒容易暴露“赤裸裸的内心”,容易暴露真实的自己,不利于在复杂环境下的对敌斗争,故此需要“制怒”。3、作者认为,人类生活不能没有愤怒,愤怒可使生命充满活力,是生命的一种壮美之举;没有愤怒的人生是一种残缺,没有愤怒的生活是一种悲哀。这体现了作者对高品质生命的追求,同时也是对完美情感生活的呼唤。因而,即使愤怒有对人不利的一面,人也应当珍惜愤怒的权利。4、C、E (C、双刃利剑是说存有利弊;E、文中有“不丧失理智”的条件)5、不矛盾,林则徐主张“制怒”,一是针对愤怒的消极方向;一是他所处的环境使然,作者主张“珍惜愤怒”,是对愤怒积极有价值的一面说的。6、暗喻(比喻):愤怒是人生命力的瞬间强烈释放,它的作用可能是积极的,也可能是消极的。 红柳的沉默与胡杨的呐喊1、本文通过 与 ,告诫人们: 。2、读了本文,你认为作者是一个怎样的人?3、文中第段中说:“我对它们的美丽充满了赞叹,对它们的苦难充满了同情,对它们的无私充满了敬佩,对它们的未来充满了担忧。”从文中来看,它们的“美丽”体现在什么地方?它们遭受了怎样的“苦难”?它们的“未来”为什么值得忧虑?4、红柳和胡杨的遭遇向人们发出了怎样的警示?1 文章第段与第段都出现了“红柳的沉默与胡杨的呐喊”,仔细阅读,说说“红柳的沉默与胡杨的呐喊”在文章中的具体所指。答:2 解释第中三个加点的“悲剧”在文中内涵。答:3 文章结尾三个问句发人深思,令人警醒,也暗示了作者写作本文的目的。请用自己的话概括作者的写作目的。答:4 作者为什么将红柳与胡杨放到一起写来表现文章主旨?答:5 文章第一段加“”的句子用了怎样的修辞?产生了怎样的表达效果?答:1“戏柳的沉默”指一个个沙堆下面由于人为地断水与砍伐而死去的红柳残根留给人的思考。 “胡杨的呐喊”指死而不倒的胡杨遗体给人的思想震撼。2A:胡杨因为红柳进入坟墓而伤心致死的可悲的事情。 B:人类由于不懂生态保护而导致逐渐灭亡的命运。 C:由于不重视植被种植与保护,沙丘侵占绿州的事实。3告诫人们保护水资源、保护植被、保护家园。4充分表现由于人类的破坏而导致的生存环境日益恶化的现实; 写现实的阴柔、胡杨有阳刚美以及二者凄美的爱情故事,使文章增添艺术美与人性美,突出了呼吁保护环境的主旨。5用了排比的修辞,淋漓尽致地表现了胡杨与红柳带给人的震撼,无论是它们活着的美丽与无私、坚强,还是死去时留给人的警醒。莲1、本文用了三个小标题,这样写有什么作用?2、本文是按照什么顺序展开说明的?3、人们说,好的说明文是“人文性”与“科学性”的统一。本文是怎样体现“人文性”及“科学性”的?请举例说明。4、本文在语言上有什么特点?孩子与海第一段在文章中的作用是什么?(1)交代题目的由来;(2)与老人与海对比,突出了恢干正走同生命的辉煌,预示着生命所具有的博大欲望,表明这个小孩将要成为胜利者, 1.孩子“向人预示着一颗尚未成熟的生命所具有的博大的欲望”。这种“博大的欲望”在文中的具体体现是什么? 战胜(挑战)大海2、大海的审美价值主要从哪些方面体现? 在运动中有多种多样的情调与意味; 在平息中无一物象,也是一种情调与意味;它为人类提供了一个锻炼和检验自己的意志的无与伦比的场所。3、大海是有生命的,它那“经久不息的灵魂”是通过什么体现出来的? 一代一代的人们在大海上与风浪搏击中体现出来4、“他身后的历史将会支撑着他长大”,“他身后的历史”其实是指父辈们传递给他的一种精神,这是什么精神?坚忍不拔和勇往直前的精神5、“那孩子,正眺望着他与大海的未来。”“他与大海的未来”指的是什么? “他与大海的未来”其实就是相互搏击的壮丽场面,或者战胜大海的风光时代 6、“孩子与海”的结合点在于孩子的特征和大海的存在价值。孩子最大的特征是什么?大海最大的存在价值是什么?人类喜欢征服大海的原因何在? 博大的欲望、塑造英雄、大海能向我们提供那样惊心动魄的场面和使我们胜利欲望得到最大满足的机会7、现如今的人类,其品质有诸多是大海给予的,请问大海给了人类什么?根据文章内容,用自己的话分条概述。 答:(1)大海给人豪放开朗的性格、开阔坦荡的胸怀、自由奔放的精神。(2)大海给人多种多样的情调与意味。 (3)大海培养人的征服精神,又使人的征服精神得到实现。鲁迅不应该离我们远去22第2段“鲁迅也不知道周作人的后事。但即使从周作人的前事而言,他与鲁迅的地位也是不可同日而语的”,这里的“前事”“后事”分别指什么?(4分)23作者认为,鲁迅不应该离我们远去。支持作者这一观点的主要论据是什么?(可摘录原文的句子回答或加以概括,分条列出。)(3分)24对于周作人,本文作者并未完全否定,他说:“当然,我并不排拒周作人。”“有些人欣赏周作人也很正常。”请概括作者对周作人的看法。(不超过45个字)(3分)25对本文作简要分析,不符合作者观点的两项是(2分)A周作人是“玩文学”的行家和鼻祖。B鲁迅的作品是经过千万遍拷问的不朽之作,因而他是我们的民族不朽的灵魂。C文学画廊中的典型形象阿Q在今天的中国仍活得有滋有味。D鲁迅对国民劣根性的解剖极为深刻,有着强烈的现实意义。E我们并不排拒周作人,但只有游手好闲之徒才在酒足饭饱之后躺在沙发上大读周作人以打发时光。16为什么说鲁迅“是新的民族精神民族灵魂的重铸者”?“一个人,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