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上册整理教案16K.doc_第1页
五年级上册整理教案16K.doc_第2页
五年级上册整理教案16K.doc_第3页
五年级上册整理教案16K.doc_第4页
五年级上册整理教案16K.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8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湘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执行教师:李小梅课 时 教 案课题: 1 说给祖国妈妈的悄悄话 第 1 课时 总序第 1 个教案课型: 新授 编写时间: 年 月 日 执行时间: 年 月 日教学目标:1认识、会写“呢、龄、敏、遗、沐、躯”6个生字。, 2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一首诗。 8 d+ Z& Oa: |0 T8 ; % ?! R( N - g4 I3理解诗歌内容,学习充满情趣的语言,激发对祖国妈妈的无比热爱之情。批注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一首诗。教学难点:学习朴实有趣的语言,体会诗歌内涵,激发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教学用具:生字卡片教学方法: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理解课文内容。 教 学 过 程(一)谈话导人% w( N) Z5 T+ t* q7 T. v+ w4 u! , c& S7 nP有一个人,我们大家都称呼她为妈妈,同学们这样称呼她,老师这样称呼她,爸爸妈妈这样称呼她,连爷爷奶奶也这样称呼她。她就是我们共同的妈妈祖国妈妈。今天我们学习一组诗说给祖国妈妈的悄悄话。作者给祖国妈妈说了哪些悄悄话呢?请大家带着问题自读课文。” z& s6 7 : P2 k9 W0 P4 3 . X I, p; o& P, F( 1 I: S;p(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4 T) P0 NO.1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要求读准字音,读通顺课文,生字新词多读几遍,并说说每首诗的主要内容。- / r2 - l! 8 H: w- e Y- T2交流反馈,学习字词。) 在学生初读课文的基础上,教师指名朗读课文,听读正音,也可以简单谈谈每首诗的主要内容。 . O$ W8 2 i# b3 |. 本课安排了6个要求会写的生字。可以采用集中识字的方式识字。 5 ( A/ d) S! W4 c作为高年段的学生,教学中应鼓励学生自主识字,运用自己认为合适的识记方法。 & U# Z. w& G0 ?: V: c) W5 y: J + |) N* b 1 a0 Z8 S! d字义的理解,应引导学生用联系上下文或找近义词的方法自主揣摩,也可凭借工具书自主理解。以下词语的意思供参考;- o/ r( q亲呢:十分亲密。7 B/ b8 E5 Q) 6 _3 u- q5 y+ s: g- Y$ t- i4 N( f德高望重:成语。品德高尚,声誉卓著。遗著:死者生前留下来的著作。% B) w# 2 _9 |& r5 F沐浴:原指洗澡,比喻受润泽。2 b) k7 Z-(三)、读课文,整体感知学生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顺句子。边读课文,边感知内容,体会。7 N, o8 o% t9 + O3 |/ C交流,反馈。 / t6 O! % q带着情感体验再读课文。(四)、课堂小结# K% T% W, h7 f% m+ ?4 r把收获总结一下吧教学(后记)反思:课 时 教 案课题: 1 说给祖国妈妈的悄悄话 第 2 课时 总序第 2个教案课型: 新授 编写时间: 年 月 日 执行时间: 年 月 日教学目标:1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一首诗。 8 d+ Z& Oa: |0 T228 ; % ?! R( N - g4 I2222 理解诗歌内容,学习充满情趣的语言,激发对祖国妈妈的无比热爱之情。批注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一首诗。教学难点:学习朴实有趣的语言,体会诗歌内涵,激发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教学用具:小黑板教学方法: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理解课文内容。 教 学 过 程(一)复习引入# s4 H9 f0 y J/ fi# o- t6 n: N1、认读、听写生字。* 4 S7 e. f4 z! K# w1 a2、说说课文的内容。 G: U% O+ _( e& j$ X(二)感悟理解,指导朗读 $ ) H& e. e9 # F: F r6 . 学生边读边想:作者对祖国妈妈说了哪些悄悄话?你读懂了哪些?还有哪些不理解的诗句?你感受最深的是哪些“悄悄话”?在诗旁简单写下自己的体会,然后再交流讨论。 + E* B* u1 s b4 : A1称呼一诗通俗易懂,语言富有儿童隋趣。前三句以儿童特有的视角写出了“我”、“爸爸”、“爷爷”三代人都称呼祖国为“母亲”,祖国母亲有千千万万的儿女。“母亲”这一称呼将祖国与“我们”的距离拉近,更加形象化了。最后一句,则以自己是“母亲”最年幼的儿子感到无限光荣,爱国之情溢于字里行间。) S0 So& 教学时以自读自悟为主,教师适当点拨即可。/ N l+ Z+ W; d9 v, I4 指导朗读时,前三句要读出儿童的天真、童稚;第四句要读出激动的语气;最后一句要读出自豪的语气。 : 7 I; r8 e1 p- G7 H p m6 C2年龄一诗第一句用“德高望重的老人”写出了祖国五千年悠久的历史和灿烂文化,用“火红的青春”写出了祖国今天的新面貌,改革开放带来的新变化。 . Qr* X v/ CN$ f% J& O7 r让学生谈谈为什么说祖国“像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却又“焕发出火红的青春”。7 X! i; d# F L tb1 T; W) + a # n/ Z7 C& k# J4 F6 D& U 3画像一诗应重点指导理解“于是,我想到了好多好多的英雄,他们是骨子里最像您的中国娃。我正决定照他们的模样,把您的形象描画”。可让学生谈谈对祖国的印象,谈谈祖国的英雄儿女,他们有哪些优秀的品格。最后两句写要画张自画像,来代表祖国,这表达了自己愿意继承优良传统,将中华儿女的优秀品格发扬光大。 J0 U% : O) A4这组诗读时朗朗上口,可让学生选择最喜欢的诗句自由诵读,熟读成诵后可当堂背诵。/ YT& |4 H, T+ z(四)拓展延伸,激发情趣 z. / u& ?0 E* Q _对于祖国妈妈,你有哪些悄悄话要说呢?学做小诗人,可模仿课文写,也可以自主写作,以表达自己的爱国之情。 _- l- v3 e( m教学(后记)反思:课 时 教 案课题: 2.香港有棵老榕树 第 1 课时 总序第 3 个教案课型: 新授 编写时间: 年 月 日 执行时间: 年 月 日教学目标:1认识、会写“湾、港、榕、筑、商、挪、签、吨、扭、WH8 I# q+ q9 n) T+ 1 j. d赢”10个生字。 , E% S3 j B9 E- 0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语言。r# m# q0 * )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香港人爱树护树的赞美之情,激发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情感。批注教学重点:朗读课文,了解这棵榕树的昂贵之处。教学难点:理解课文,体会文章表达的情感和内涵,明白最后一个自然段的含义。教学用具:生字卡片、图片资料教学方法:多种形式朗读。 教 学 过 程(一)创设情境,导人新课1播放CAI图片,教师配以动情的解说,介绍香港的这棵老榕树,把学生带人情境当中。提问:喜欢这棵大榕树吗?想对它了解得更多吗?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著名作家舒乙先生写的香港有棵老榕树。7 6 Iy, r5 a/ e8 D. IU z. l2借题质疑:读了课题,你有什么问题?想了解些什么?和学生一起梳理问题,带着问题进入课文的学习。 (二)整体感知,自学生字词0 1 y) ?7 p, j9 l+ y; c d2 g9 M9 N9 s0 0 L- G! m/ j6 C5 O- J |- R1初读课文时,教师提出自读要求:2 p5 q; k (1)读准生字的字音,认清字形。9 + 5 A+ # D/ P7 P* (2)边读边想读懂了哪些词语,不懂的地方做上标记,可以联系上下文理解,查字典,也可以与同学讨论。$ y$ m4 a) Q1 V- d! e! e) k+ r- R R* Y0 ( v4 |& m# u(3)简要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G7 3 r# d3 d q8 A sJ* K% q/ F! n/ h8 A- k( e2学生自学生字,教师检查朗读时相机检测反馈。0 q& O+ O- “赢”字的字谜如:一字五部件,亡口月贝凡,败者猜不着,胜得可占先。: n4 m* K% ?( r: B %字义的理解可引导学生以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自主感悟为主,也可鼓励学生借助字典等工具书辅助理解。3. 理解词语的意思沧桑:沧海桑田的略语。大海变成农田,农田变成大海,比喻世事变化很大。! U8 M& o . 3 V% a/ F恍然大悟:成语。恍然,猛然醒悟的样子。形容一下子明白过来。_- 举世瞩目:瞩目,注视。指全世界的人都注视着。1 t3 _; w: U O! u7 t7 * 别扭:不顺心,不相投。+ m3 I( Dv8 F$ r( I可持续发展:指自然、经济、社会的协调统一发展,这种发展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的长远利益。; d- / H8 W$ w$ i5 u) t4在学生读通读顺课文的基础上,可以让学生说一说:# M9 i7 Z2 F: A( |( f你解决了哪些问题?还有什么问题不明白?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教学(后记)反思:课 时 教 案课题: 2.香港有棵老榕树 第 2 课时 总序第 4 个教案课型: 新授 编写时间: 年 月 日 执行时间: 年 月 日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语言。r# m# q0 * )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香港人爱树护树的赞美之情,激发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情感。批注教学重点:朗读课文,了解这棵榕树的昂贵之处。教学难点:理解课文,体会文章表达的情感和内涵,明白最后一个自然段的含义。教学用具:图片资料教学方法:多种形式朗读。 教 学 过 程一 复习巩固1 听写词语。2 指名读课文。3 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二 品读课文,质疑解难1 边读边画,指出各方面的疑问。2 交流自己的疑问。3 教师整理学生的问题。1).这棵老榕树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2).这棵老榕树的昂贵究竟在何处?作者是如何表现的?3).“树,活的树,又不卖,何言其贵”这句话有什么表达作用?4).为什么要写一位老作家访问香港的往事?5)第十二自然段的朗读语调应该是什么样的?6).任何理解最后一个自然段?4小组讨论,推荐一名学生班内汇报交流。5班内交流,教师点评。三 拓展延伸,激发感情1 教师朗读巴金的 鸟的天堂。2 学生结合课文,谈感受。四 课堂小结 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我们领会了文章的主旨,更陶冶了我们的情操。将自己的启示直接一下吧!教学(后记)反思:课 时 教 案课题: 3.城市的明眸 第 1 课时 总序第 5 个教案课型: 新授 编写时间: 年 月 日 执行时间: 年 月 日教学目标:1、认读7个生字,辨析多音字“似”“旋”“分”。2、理解课文详略得当、首尾呼应的写作方法。3、理解课文内容,欣赏青岛的各种雕塑,体会作者的情感。批注教学重点:欣赏青岛的各种雕塑,明白为什么说它是城市的明眸,体会作者对青岛建设者的赞美之情。教学难点:学习课文详略得当、首尾呼应的写作方法。教学用具:与青岛有关的文字或图片资料教学方法:抓住文中的关键词句,联系上下文品读,领悟。 教 学 过 程一、 揭题导入 每个人都有一双眼睛,透过这双眼睛,能看到人的内心,因为“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城市也有一双“眼睛”, 透过这双眼睛,我们能看到城市的无限风光,感受城市的美。1、 板书课题:城市的明眸 2、 学生读题、质疑:“城市的明眸 ” 指的是什么?为什么说它是城市的明眸 ?3、 展示青岛的风光图片,让学生谈谈最深印象。 二、 初读课文,自学字词1、 把课文读通顺,读准字词。2、 辨析三个多音字“似”“旋”“分”。三、 再读课文,自学交流1、自由读课文,思考课后练习第一题,交流讨论:“城市的明眸 ” 指的是什么?为什么说它是城市的明眸 ?2、继续自学课文,思考课后练习第二题:课文介绍了哪些雕塑园区?写的最详细的是哪一个雕塑园?具体是怎样写的?四、 感情朗读,领悟真情找出自己最喜欢的部分朗读,读出对青岛及青岛建设者的赞美之情。五、 拓展延伸,读写结合你对“世纪长廊”十二根圆柱上雕刻的历史故事感兴趣吗?选择其中一个故事的主要画面,用自己的语言把它再现出来。六、 课堂小结总结一下本节课的收获吧!板书设计:3.城市的明眸精美的雕塑名 海 海 海 海人 风 韵 趣 涛园 园 园 园 园建设者的聪明才智教学(后记)反思:课 时 教 案课题: 名字中的语文 第 1 课时 总序第 6 个教案课型: 口语交际 编写时间: 年 月 日 执行时间: 年 月 日教学目标:1通过调查了解自己、他人的名字的由来,学会倾听,提高口语交际能力; 2理解父母长辈对自己的殷切期望,树立远大志向,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批注教学重点:通过介绍自己的名字的由来,训练和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教学难点:试着给自己取个笔名,寄托对自己的希望。教学用具:一张空白小名片。教学方法:互相介绍,互相评论 教 学 过 程一、谈话导入:交流采访情况:说说你采访的是什么老师?他叫什么名字?他的名字有什么特殊含义?别看一个小小的名字,其实里面大有学问,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相互交流一下我们的名字。出示课题:名字普查二、介绍姓名:教师示范:我们向别人介绍自己的姓名时,要把自己的姓名是由哪几个字组成的说清楚,而且要尽量想方设法使别人记住的姓名,留下深刻的印象。请学生先把自己的姓名写在小名片上,边写边想怎么介绍,然后介绍自己的姓名。教师随机评价。三、说说由来:同学们的名字都很好听,父母长辈在给我们取名的时候,不光要考虑好听,更多的是考虑名字的内涵,因为名字将要伴随我们的一生。名人姓名赏析:上课之前,老师已经让大家回家向自己的父母作了了解,你自己的名字是怎么来的呢?是不是也藏着个有趣的小故事呢?先四人小组组内交流,选出一个作全班交流。教师巡视,提示学生可以用不同的形式来介绍自己的姓名和由来。请学生说说自己名字的由来,教师随机评议。当初父母为了给我们取个有意义的名字,可谓煞费苦心,是啊,每个人的姓名中都包含了父母对我们的殷切期望,希望同学们理解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情,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来证明自己,来报答父母。四、笔名创作:五、实际运用: “取名靠父母,成名靠自己。”在当今这个竞争激烈的时代里,成名的第一步就是会推销自己,让对方记住你。请你在小名片的背面写上一句简短的话,这句话要和你的名字有关,可以是激励自己的,也可以是寄托志向的,可以是直接引用的,也可以是自己创作的。咱们一起动手吧!五、结课:学生汇报老师给他们的评价。看来,同学们已经迈出了成名的第一步。老师祝大家早日威名远扬,名满天下。教学(后记)反思:课 时 教 案课题: 家乡 第 12 课时 总序第 78 个教案课型: 作文 编写时间: 年 月 日 执行时间: 年 月 日教学目标:1、懂得要全面了解某一事物,光靠看还不行,还要学会问,学会查找资料。2、能就家乡的一种产品,进行仔细观察,并询问有关的人,查找有关的资料,对这种产品有一个较为全面的了解,培养搜集材料的能力的良好的习惯。3、借助习作要点的提示,学习例文的方法,引导学生把观察到的、询问到的与查阅到的资料按一定的顺序整理成文。批注教学重点:学习例文获取作文材料的方法。教学难点:训练学生如何把观察到的、询问到的、查阅到的资料整理成文。教学用具:小黑板教学方法:组织学生实地参观,引导学生自己观察、搜集作文材料。 教 学 过 程一、 揭示课题: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习作训练”我爱家乡的。那么,你们想一想,我们的家乡让我们最值得爱的是什么? 二、 明白习作要求:师:同学们,今天习作的要求是什么呢?生:(齐读)文章的结尾要紧扣内容,自然简洁,不画蛇添足。师:你们会写文章的结尾吗?“自然简洁,不画蛇添足。”又是什么意思呢?同学们,你们要好好学习,等会儿我们来学习怎样写好作文的结尾。三、 弄懂习作内容:师:同学们,你们仔细看书,习作内容分哪两部分?生:习作内容分:一是给我爱家乡的河加上结尾一段。二是以我爱家乡的为题,先补充完整题目,再写一篇作文,注意写好结尾。师:对!那么,我们先来学习怎样写好文章的结尾。四、 学习文章结尾师生:根据板书一起总结写好结尾的方法: 自然结尾 总结全文 发人深思 呼应开头板书几种常见的开头方法:、开门见山,直截了当 、总起全文,概括介绍;、描写环境,渲染气氛;、巧设悬念,引人入胜。 四、学生习作教学(后记)反思:课 时 教 案课题: 语文活动1 第 1 课时 总序第 9 个教案课型: 新授 编写时间: 年 月 日 执行时间: 年 月 日教学目标:1、能按要求正确填写近义词,积累词语,并灵活运用;根据自己的理解朗读句子,学会标出朗读记号。2朗读、背诵古诗望天门山,积累古诗。批注教学重点:积累词语,了解汉语丰富的表现力。教学难点:积累词语,了解汉语丰富的表现力。教学用具:小黑板教学方法:通过听、说、读、背等方式,进行语言文字的积累和训练。 教 学 过 程一、万花筒1、激趣导入本单元的“口语交际”名字中的语文,让我们领略 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体会了朗读的技巧。2、出示“我会写”中的词语。1).学生自由朗读词语。2).学生写出与之意思相近的词语。3).交流词语,谈自己的发现。4).准确运用词语,用自己喜欢的词语说一句话。5).提醒学生课外留心积累这样的词语。 6).教师归纳:看张望 凝望 观察 注视 目睹 瞧 盯 瞥 瞪 瞄 窥好象仿佛 犹如 如同 似乎 好似 宛如 渐渐慢慢 逐渐 缓缓 逐步秀丽美丽 清秀 秀美3、 出示“我会读”中的句子。1)、指名认读朗读记号“/”(停顿)和“.”(重读)。2)、学生读句子,体会不同的理解有不同的朗读方式。3)、标出朗读记号。4)、交流、展示。 二、百宝箱1、出示望天门山的诗句。2、学生反复诵读。3、说说古诗的大意。想象情景。4、熟读成诵。三、课堂小结 通过两项语文活动,你一定有收益。总结一下吧!教学(后记)反思:课 时 教 案课题: 语文活动1 第 2 课时 总序第 10 个教案课型: 新授 编写时间: 年 月 日 执行时间: 年 月 日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收集处理信息等语文综合能力,激发对祖国的热爱之情。批注教学重点:通过开展手抄报展示、评比活动,了解祖国的河山激发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培养语文综合能力。教学难点:通过开展手抄报展示、评比活动,了解祖国的河山激发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培养语文综合能力。教学用具:小黑板教学方法:通过听、说、读、背等方式,进行语言文字的积累和训练。 教 学 过 程一、 激趣导入祖国的河山多么壮丽:有长江、长城,黄山、黄河,还有碧波滚滚的南海、一望无际的草原无数文人墨客写下了无数的诗篇,描写它们,赞颂它们。同学们也快快行动起来,办一期以“我爱你,祖国”为主题的手抄报吧!二、 活动过程1、明确收集信息的范围,提供收集的途径。2、学生收集或创作有关赞美祖国河山的诗歌、散文,认真誊写,并配好插图。A、以小组为单位加工、整理材料。B、装饰、起名。C、展示、交流及评选。三、 将字本项活动的收获写下来吧!四、独立阅读短文,然后回答问题。茅盾的故乡乌镇游记 乌镇是茅盾的故乡,是文化底蕴深厚的古镇 ,是江南六大名镇之一。 在古镇,人们最常去的地方就是茶馆,在小茶馆坐定,看着那煮水铜罐咕噜咕噜地冒响儿,白练似的水线飞入 茶壶,一会儿,一股暗香便弥漫开来了。门外是桥,窗外是河,一边品茶,一边凭栏闲眺古镇风光。 用“ ”给下面带点字选择正确读音。(3分) sui( ) dang( ) zhe( ) 时光隧道 当日 浙北 sui( ) dang( ) zhe( ) 联系上下文解词。(2分) 豁然开朗: 作者在众多的桥中,描写了哪几座桥?各有怎样的特点?(6分) 写出短文的写作顺序。(6分) 谈谈你对下面句子的理解。(6分) “进得古镇,仿佛一下子穿越了时光隧道,进入历史的大门”教学(后记)反思:课 时 教 案课题: 第一单元综合练习 第 12 课时 总序第 1112 个教案课型: 练习 编写时间: 年 月 日 执行时间: 年 月 日教学目标:1、检查学生对本单元学习掌握情况。2、能独立得完成练习批注教学重点:独立完成练习教学难点:独立完成练习教学用具:小黑板教学方法:练习 教 学 过 程一、划去不正确的读音。 刹那(cha sha) 顷刻(qing qing) 咳嗽(su shu) 似的(shi si ) 比比皆是(jie jie ) 自个儿 (ge ge) 二、形近字组词。(10分) 悼( ) 涌( ) 镶( ) 缘( ) 摊( ) 掉( ) 诵( ) 壤( ) 原( ) 滩( ) 三、按要求填空 。 1、补充成语:张( )李( ) ( )然大( ) 举( )无( ) 2、照样子写几个和下面的词意思相同或相近的词。 例:走逛、溜达、散步、踱步 看 说 3、读句子,给带点的字选择合适的字义,把序号写在括号里。 透:渗透,穿通;透彻;达到饱满的、充分的程度;显露。 这朵花白里透红,人见人爱。( ) 他精练透彻的分析说明,使大家心服口服。( ) 灿烂的阳光透过玻璃窗照在同学们的脸上。( ) 黄澄澄的大柿子挂在枝头一看就知熟透了。( ) 四、把下面词语连成一句通顺的话并加标点。 张家界 动物的 植物的 乐园 宝库 便成了 坚韧不拔的 激励 我 生活 始终 品格 顽强地 它 那 着 五、积累平台 补充名言警句。 一畦春韭绿,( )。 少年( )老学( )成,一( )光阴不可( )。 请再试着写出一幅对联和两句有关珍惜时间的名言。 阅读思考 一、根据课文内容回答问题。 望天门山的作者是 朝诗人 。“望”字的意思是 。这首诗赞美了 和 的美丽景色。 题西林壁这首诗,哪几句写了作者看到的?哪几句写了作者想到的? 教学(后记)反思:课 时 教 案课题: 4 留住今天的太阳 第 1 课时 总序第 13 个教案课型: 新授 编写时间: 年 月 日 执行时间: 年 月 日教学目标:1、能借助字典认识生字。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3、了解课文内容,懂得时间是宝贵的。批注教学重点:感悟时间是宝贵的,如何做时间的主人。教学难点:感悟时间是宝贵的,如何做时间的主人。教学用具:收集我国的珍惜时间的格言以及我国历史上名人珍惜时间的故事。教学方法:通过阅读,掌握课文内容。 教 学 过 程一、导入,检查预习。1、板书课题,导入新课。2、小组合作学习,交流课前预习。要求:先交流自己学会的生字,然后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最后思考“留住今天的太阳”是什么意思?3、检查。(1) 词语:伫立 山坳 笑吟吟 旭日东升 焦躁 悲戚 禁不住 慈祥 眨巴 微不足道(2) 课文。(以小组为单位,小组成员分工读。)二、初读课文,了解文中大意。1、自读课文,思考“留住今天的太阳”是什么意思?我是怎样留住太阳的?2、每次我想“留住今天的太阳”时,外婆是怎样说的?三、合作学习,并交流。1、外婆一共说过几句话?2、分别在什么情况下说的?3、为什么这样说?4、集体交流。5、总结。四、进一步理解重点句子。1、“心里不只是焦躁,还带着几分悲戚。”(领会“我”当时的急切、悲怆的情怀。)2、从最后两句“我知道,尽管人不可能永远留住太阳,但人可以比太阳走得快一步,甚至两步、三步。这几步看起来微不足道,但作用却非常大。”说说你是怎么理解的?3、交流、朗读。五、分角色朗读课文,说说你读了课文后的感想。教学(后记)反思:课 时 教 案课题: 4 留住今天的太阳 第 2 课时 总序第 14 个教案课型: 新授 编写时间: 年 月 日 执行时间: 年 月 日教学目标:1、能借助字典认识生字。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3、了解课文内容,懂得时间是宝贵的。批注教学重点:感悟时间是宝贵的,如何做时间的主人。教学难点:感悟时间是宝贵的,如何做时间的主人。教学用具:小黑板教学方法:通过阅读,掌握课文内容。 教 学 过 程一、导入1、交流有关珍惜时间的名言。2、出示课题课题质疑二、初读课文1、交流预习情况。2、自读课文你读懂了什么三、再读理解课文1、默读课文思考:外婆一共谈过几次话分别在什么情况下谈的?为什么要这么谈?2、小组合作学习3、全班交流A:理解:心里不只是焦躁,还带着几分悲戚。 领会当时急切、悲怆的情怀。B:结尾句:“我知道”说说你是怎么样理解的?理解课题含义四、说话训练说一个自己(或者别人)“留住太阳”的故事。五、课外拓展1、阅读主题是“留住今天的太阳“的其他读物。2、说说你自己或者别人“留住今天的太阳”的故事。3、珍惜时间是中华民族传承下来的好习惯。你知道哪些名人、伟人珍惜时间的故事或珍惜时间的格言吗?(李白的“只要工夫深,铁棒磨成针。”的故事,陈景润与时间赛跑的故事等。)(设计意图:通过交流让学生懂得如何珍惜宝贵的时间并积累更多有关珍惜时间的名言。)教学(后记)反思:课 时 教 案课题: 5 送报的少年 第 1 课时 总序第 15 个教案课型: 新授 编写时间: 年 月 日 执行时间: 年 月 日教学目标:1、借助工具书,学习生字、词。2、自读自悟,讨论交流,深化理解。3、开展一项主题活动,深化理解。批注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送报的少年懂事、向上、能吃苦的品质。教学难点:了解对比的写作方法,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 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教学用具:收集有自强精神的人物故事。教学方法:通过阅读,掌握课文内容 教 学 过 程一、激情导入我们成长的经历往往会影响我们的一生。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度过我们的少年时代?是一直在父母的呵护下饭来张口,衣来伸手;还是从小自立自强,懂得感恩?读完这篇课文送报的少年后,或许你会有启发的。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学习生字,积累词语。2、理清文章的脉络。1)学生自读课文,找出文中表示时间推移的字词,理清文章的脉络。2)交流汇报。开端-放暑假的时候发展-7月下旬的一天高潮和结局-转眼到了8月底三、自主学习,合作探究1、自读课文,思考:你对两位少年有何印象?你是从文章哪些词语中感受到的?你了解这种写作手法吗?1)感受送报少年的懂事、向上、能吃苦的品质自读,画出相关语句,写出自己的阅读感想。2)作者的儿子给你留下的印象。自读,找出相关语句,概括给你留下的印象。 透过描述, 我们看到了一个既懒散又自视清高的少年。3)理解对比的写作方法。A 、再读以上重点语句,体会对比的写法。B、交流讨论这种写法的好处。(两位少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我”的儿子对送报少年起到了反衬作用,更让我们感受到送报少年的懂事、向上、能吃苦的品质。2、感情朗读,加深感悟。四、拓展延伸1、交流讨论:儿子可能有些什么心事呢?2、开展“爸爸妈妈我能行”的主题活动,每个同学行动起来。做好自己的事情,培养自理能力和自强精神。四、课堂小结通过两位少年的对比,帮助我们树立了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让我们受益终生。你感悟到了吗?总结一下吧?教学(后记)反思:课 时 教 案课题: 6 一棵大树 第 1 课时 总序第 16 个教案课型: 新授 编写时间: 年 月 日 执行时间: 年 月 日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抓重点字词,品读对话,感悟树和男孩的形象,体会大树无私奉献。3、了解父母及亲人所给予无私的爱,懂得感恩。批注教学重点:感悟男孩和树的形象,体会大树的无私奉献。教学难点:感悟男孩和树的形象,体会大树的无私奉献。教学用具:小黑板教学方法:通过阅读,掌握课文内容 教 学 过 程一、图文欣赏,揭示课题。二、初读课文,感知大意。 自由朗读课文,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三、 品读对话,感悟形象。1、男孩的语言请你自由地读读,你认为这是一个怎样的男孩?你从哪些字词体会到?朗读体会。2、大树的语言一读:大树的哪些言语打动了你?二读:大树的哪些举动让你的心为之一震?三读:有感情朗读,感受大树只求奉献不图回报。3、大树的招呼大树心底一直有个小小的愿望,你从哪些词句发现了?(交流汇报,朗读体悟)四、提炼主题,体会无私。这棵大树奉献了这么多,她的心情是怎样的?为什么大树有这样的心情?请你联系课文内容来说一说。(交流汇报)五、提升主题,抒发情意。这棵树就是_。教学(后记)反思:课 时 教 案课题: 6 一棵大树 第 2 课时 总序第 17 个教案课型: 新授 编写时间: 年 月 日 执行时间: 年 月 日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抓重点字词,品读对话,感悟树和男孩的形象,体会大树无私奉献。3、了解父母及亲人所给予无私的爱,懂得感恩。批注教学重点:感悟男孩和树的形象,体会大树的无私奉献。教学难点:感悟男孩和树的形象,体会大树的无私奉献。教学用具:小黑板教学方法:通过阅读,掌握课文内容 教 学 过 程一 、 复习导入 1、检查听写词语。 2、说说文章的主要内容。二、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1、回顾上结课提出的问题。 2、自读课文,圈点批注,写感悟。 3、讨论交流明确: 1)、文章的故事情节是如何展开的? 男孩与大树的几次会面为主线展开。 男孩成长的几个时期为轴心来展开:少年 青年 壮年 老年 以大树的心情变化为线索展开:快乐孤独幸福悲伤高兴兴奋欣慰难过歉疚2)、最让人感动的地方: a 男孩与大树的四次会面。 b大树说:“我没有”诉说“抱歉”,面对男孩的想法,他“爽快”地邀请男孩坐下来休息。一片爱心尽在爽快的举动之中。 c 树说:“我没有.” 他说:“我不这样内容紧密相连,结构相似,语气相同,全面深刻地表达作者的主要意图,又能为读者创造一个感人肺腑的境界。 3)结尾部分的理解: 与文章开头相呼应,是孩子对过去快乐时光的回忆。 男孩有了悔意。他读懂了大树无私奉献、不求回报的高尚品质。 省略号为读者留下力量广阔的遐想空间:再现过去,展望未来等美好情景。大树、男孩给我们的印象大树无私奉献、不求回报、奉献爱心的高尚品质男孩不断索取,后有悔意。寓言给我们的启示:感受“大树” 无私奉献、不求回报的美德。懂得人类与自然的关系,有学会感恩,学会关爱。三、联系生活,升华情感四、课堂小结这篇文章,让我们倾听了一个感人的故事,感受到感受“大树” 无私奉献、不求回报的美德;懂得人类与自然的关系,有学会感恩,学会关爱。我们接受了一次心灵的洗礼。教学(后记)反思:课 时 教 案课题: 7 短文两篇 第 1 课时 总序第 18 个教案课型: 新授 编写时间: 年 月 日 执行时间: 年 月 日教学目标:1、能借助字典认识5个生字。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内容。3、了解“爱”的真谛,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操。批注教学重点:认读生字,理解课文的内容。懂得人与人之间应该互相帮助,体验人间互爱亲情。教学难点:认读生字,理解课文的内容。懂得人与人之间应该互相帮助,体验人间互爱亲情。教学用具:小黑板教学方法:通过阅读,掌握课文内容 教 学 过 程一、揭示课题 1、出示课题。 2、解释课题,“摆渡”就是用船载人或物过河。 3、学生质疑,激发阅读的兴趣。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习生字词。 2、初步感知课文内容。3、检查自学情况。 1)认读生字,辨析多音字。 2)理解词语。浑身解数:所有的本领。 3)感知课文内容。三、精读课文,理解感悟1、自读课文,画出使自己深受感动的句段。 2、自读感悟,感知人物形象,理解课文内容。 3、想象文章描写的情景,体会当时的情境。 4、表情朗读。 5、交流讨论。 1)画出文章中让你身受感动的句段。 2)感知人物形象。 (石根冒着生命危险救助别人,把自己的安危置之度外。大夫以救死扶伤为己任,是一位有“真”爱的医生。) 6、表情朗读,加深感悟。四、拓展延伸 1、读课文结尾,你有何想法? 2、生活中,你还知道哪些类似的人或事?你有何启迪?五、课堂小结 课文告诉我们只有大家都主动无私地帮助他人,世界才会变得更美好。让我们尽我们的所能去帮助、关爱他人吧!教学(后记)反思:课 时 教 案课题: 7 短文两篇 第 2 课时 总序第 19 个教案课型: 新授 编写时间: 年 月 日 执行时间: 年 月 日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本课的新词。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品读自己最受感动的部分,体会儿子对母亲深沉的爱,3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能用自己的话把主要内容讲清楚。初知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批注教学重点:从朗读中感受爱德华对母亲的无限依恋,并能联想到自己,去感受亲情,感受生命。教学难点:感知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教学用具:搜集写亲情的名言或名篇。教学方法:通过阅读,掌握课文内容 教 学 过 程一、质疑引入,激发兴趣1情景导入(2001年“9.11”事件),教师向学生讲述关于“9.11”事件的大致情况。并询问学生:看了图片、报道,你们有什么想说的?(四人小组交流)(恐怖分子可恶、亲情重要、世间充满爱)2揭题。在恐怖分子的飞机撞向世贸大楼的那一刹那,一段母子亲情的故事在这危难时刻演绎,这便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遇难者的第三个电话。(齐读课题)3看题质疑,导入课文:看到课题,你知道了什么?遇难者打了三个电话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1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课文中遇难者打了哪三个电话?遇到难读的字、词勾画下来,多读几遍。2检查初读情况。三、细读课文,感悟深情1学生反馈思考情况:遇难者给助手、律师、母亲各打了一个电话。2课文里,最让你感动的是哪一个电话?为什么?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引导学生通过把握课文内容,深入体会儿子对母亲深沉的爱,感受那份人性中至纯至真的感情。(1)情况危急。(2)情感对比。3反馈说说你还从课文里知道了什么,读懂了什么?4学生质疑:为什么文章一开始不揭示电话留言的内容而是放到最后?作用是什么?(设出悬念,增添了“第三个电话”的神秘色彩,使文章的可读性更强,突出重点。)文章出现的省略号有什么作用?(留给读者猜想的空间。)四、学习生字及词语抄写令你感动的句子(表达作者论点的句子)。五、小结本课1在这篇课文中,你知道了什么?2你能说出你们关于生命的看法吗?小组交流。教学(后记)反思:课 时 教 案课题: 从一棵大树说开去 第 1 课时 总序第 20 个教案课型: 口语交际 编写时间: 年 月 日 执行时间: 年 月 日教学目标:1、 简单明了地表达,注意使用礼貌用语,语速适中,预期平和。2、 听别人说话时要专注,能抓住要领。3、 有不同的意见敢于反驳,注意以理服人。批注教学重点:大胆说出自己读后的感想。教学难点:学习反驳,能以理服人。教学用具:投影片教学方法:通过听、说、读、写、背,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 教 学 过 程一 、情境导入 1、回顾一棵大树的主要情节。 2、教师相机导入:象这样的真情故事一定深深地感动了你我,让我们把自己的感受和大家一起分享吧!二 、畅谈感受 1、选取故事场景谈感受。 1)从大树的变化过程中,你想到了什么?关键词:长辈 爱 无私 奉献 依靠 纵容 宽容 欣慰 高兴 悲伤 孤独 2)从男孩的变化(快乐太累)过程中,你想到了什么? 关键词:晚辈 被爱 索取 要求 不知足 回报 快乐 漠不关心 雄心勃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