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我国古代端正学风的传统与方法.docx_第1页
谈谈我国古代端正学风的传统与方法.docx_第2页
谈谈我国古代端正学风的传统与方法.docx_第3页
谈谈我国古代端正学风的传统与方法.docx_第4页
谈谈我国古代端正学风的传统与方法.docx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谈谈我国古代端正学风的传统与方法 人民日报 ( 2013年10月27日05 版)张三夕我国古代学术的发展源远流长,在诸多学术领域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丰硕成果。这些成果的取得,显然与我国古代学者的学风端正有着直接关系。回顾我国古代端正学风的传统与方法,对于解决当下的学风不端问题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我国古代把学风端正视为学者的一种最基本的道德修养。早在先秦时代,孔子就对构成学术主体的士人提出了“行己有耻”、“言必信,行必果”的道德要求。宋代大文学家曾巩在一封写给欧阳修的信中说,没有道德修养是不可以作文的,“非畜道德而能文章者,无以为也。”明末清初的大学者顾炎武站在严肃的学术立场上,把“行己有耻”提升为“圣人之道”,认为这是学者为人处世、治学立言的根本。与顾炎武同时代的另一位大思想家黄宗羲,晚年把自己一生的治学经验概括为七个字:“修德而后可讲学。”清乾嘉时期的杰出理论家章学诚在文史通义中特辟史德篇,讲“著书者之心术”,强调史家著史必须在才、学、识之外注重史德的修养,具备“善恶褒贬,务求公正”的品德。从先秦到晚清,我国古代学者的主流大都是道德修养比较高尚的人。反对抄袭剽窃、掠人之美成为我国古代学术共同体的优良传统。春秋时期,人们就对夺取别人的功劳或荣誉归自己所有的行为不耻,左传就指出:“己恶而掠美为昏”。汉代学者已明确批判学士巴结权贵、慕名而盲从、是非不分的不正学风,仲长统在昌言中指斥天下学士有“三俗”、“三可贱”、“三奸”,其中“三奸”讲的就是学术上不懂装懂、抄袭剽窃的行为。他说,天下学士有三奸焉:实不知详不言,一也;窃他人之记以成己说,二也;受无名者移知者,三也。清代是我国古代学术发展的一个高峰,著述提倡独抒己见、反对蹈袭旧说成为学术共同体的共识。开清代朴学之风的顾炎武就旗帜鲜明地指出:“凡作书者,莫病乎其以前人之书改窜而为自作也。”“今代而著书之人几满天下,则有盗前人之书而为自作矣。”在修德与倡导学术原创的精神指导下,各种以“俗学”为特征的不正之风受到学界有识之士的自觉抵制。根据张舜徽清人文集别录的论述,俗学可归为六类:一是空谈心性,治学流于空言;二是学以图利,科场取名;三是拘守旧说,不达时务;四是治学力争门户之见;五是浮夸不实,貌为高古;六是为文依循风气,识见囿于礼教旧俗。有清一代,能以具有创新意识的博通之学力辟俗学者,清初有朱鹤龄、梅文鼎、焦循等;乾嘉时期有陈昌齐、王念孙、王引之、孔广森等;嘉道以下则有何绍基、张文虎、陈澧、郑珍等。这些学者在端正学风上留下的学术见识值得我们珍视。在端正学风的具体方法上,我国古代学术的发展传承了不少带有规范意义的学术准则。比如怀疑精神,孔子倡导的“多闻阙疑”、孟子倡导的“尽信书,则不如无书”早已家喻户晓。唐代杰出史学理论家刘知几就将这种怀疑精神直指儒家经典。清初学者方以智也打出治学的“尊疑”旗帜,受到梁启超的高度赞扬。又如尊重前贤的成果,这突出体现在我国古代学术中古典文献的注疏考释上。一个为人称道的实例就是唐朝的颜师古注班固汉书时,在叙例中明确提出“凡旧注是者,则无间然,具而存之,以示不隐”的原则,并依此收录了23位前人的注释,其中既有应劭、郭璞、崔浩这样的著名学者,也有像李斐、项昭那样不知道籍贯的人,甚至有像郑氏、臣瓒那样连姓名都不全的人,但他们的成果都得到了颜师古和后世学人的尊重。 思想家眼中的“良心” 人民日报 ( 2013年10月27日05 版)乔法容“良心”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使用的一个概念,实际上它也是中外思想史上许多思想家经常讨论的一个命题。探讨一些思想家眼中的“良心”,对于加强当下的道德建设颇有启发意义。许多思想家都认为良心是一个人所固有的,是人心中“内在的法”。孟子认为,良心是人的本性,是善良之心。“虽存乎人者,岂无仁义之心哉?其所以放其良心者,亦犹斧斤之于木也,旦旦而伐之,可以为美乎?”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人皆有之。与孟子类似,明代王阳明将良心作为“不待虑而知,不待学而能”的先天存在的判断准则。他说:“尔那一点良知,是尔自家底准则。尔意念着处,他是便知是,非便知非,更瞒他一些不得。”也就是说,良心具有识别是非善恶的能力,是指导、评价个体行为的准则。英国18世纪的思想家巴特勒也有类似的观点。他认为,在人的本性中都存在着“良心”这一反省原则,良心是“我们的自然的指导者,是创造我们本性的主上指派给我们的指导者”。19世纪德国著名哲学家费尔巴哈认为,良心是自己审判自己的法官。他说:“我的良心不是别的,而只是我的自我,即被放在受损害的你的地位上的自我;不是别的,而是他人幸福的代理者”。他认为,人的本性生来就是要追求幸福。当我在追求自己的幸福时损害了你的利益,使你遭受了痛苦,那么,在行为之后,我的良心就会站在你的地位上来谴责我,使我遭受良心上的折磨。如果说良心是个体所固有的,那么,良心的具体内容是不是个体所规定的?德国古典哲学的集大成者黑格尔详尽地论述了义务和良心的关系,认为义务使良心具有客观内容,良心则使义务现实化。换言之,良心的具体内容是客观的、社会的。在黑格尔眼里,义务和良心是紧密联系的一对范畴。义务是普遍的、外在的,良心则是特殊的、内在的。义务要获得现实性,就必须通过良心这一中间环节,把外在的必然性变成自我的意识,把义务的要求变成良心的指令。良心是主体在认识和反思义务时形成的自我意识和心理,主体怎样认识自身的义务,就会形成怎样的良心。黑格尔把义务和良心作为一对范畴,在对立统一中把握两者的运动过程,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道德活动的客观过程,揭示了道德主体行为的内在心理机制。马克思认为,良心是一个具体的历史的范畴,受经济关系、政治制度、文化背景、个体素养等影响。尤其是阶级阶层不同,良心往往有着不同的内容,并且随着社会的变迁,良心的内涵也会发生变化。在阶级社会里,良心具有阶级性。马克思在揭露资产阶级社会法庭对哥特沙克及其同志们的审判时指出:“共和党人的良心不同于保皇党人的良心,有产者的良心不同于无产者的良心,有思想的人的良心不同于没有思想的人的良心。一个除了资格以外没有别的本事的陪审员,他的良心也是受资格限制的。特权者的良心也就是特权化了的良心”。他们的良心之所以不同的根本点就在于,反映与维护的阶级利益不同。马克思还在不少地方揭露资本家为了金钱而不顾工人的生命和健康,认为他们是不讲良心的。从中外一些思想家关于良心的诸多论述中可以看出,良心是一定社会的道德理想、道德原则内化的个体情感和信念,是“内在的法”。良心发挥作用的主要形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