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体育(与健康)课运动强度的.doc_第1页
高中体育(与健康)课运动强度的.doc_第2页
高中体育(与健康)课运动强度的.doc_第3页
高中体育(与健康)课运动强度的.doc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中体育(与健康)课运动强度的确定和调控 田新、马爱兰广东省广州市南沙区黄阁中学 广东广州 511455摘 要:以“技艺性”为主,兼备“科学性”“人文性”与“情意性”的高中体育(与健康)课身体练习的强度大小是决定体育课堂教学目标实现与否的关键。本文作者结合教学实践,深入思考了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的教学特点,认为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的运动强度的确定应符合高中学生的生理特点;应配合高中文化课的学习,体现运动负荷的灵活性;应突出对心理素质的培养;应遵循总强度稳定、敏感素质训练强度不均衡的原则。而在运动强度的控制中应体现科学客观的原则,可应用生理学指标,教育学指标,自觉运动强度法等方法监控运动强度。How to determine and adjust the exercise intensity of middle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 (and healthy) class?Abstract: The value of the exercise intensity of middle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 (and healthy) class is crucial to the class successful instructional objectives. In this article, the characteristic of physical education are careful considered after accumulating much educatiaon experience.Such conclusion are obtertained that the value must be fixed after considering the physiology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psychological quality of the students, and cultural course curriculum schedule. Such education principles as objective, scientific and sensitive quality developed first must be followed. Physiology, education and self-supervision methods can be used to monitor the exercise intensity.关键词:体育(与健康)课 运动强度 确定 调控高中学生面临巨大的升学挑战,学习负担重,心理压力大。一天上课、看书、做作业的时间至少需要八、九个小时,甚至更多。学生用眼过度,活动时间少,加之正处在生长发育阶段,各种生理功能改变幅度大,现在中小学生中正逐渐形成肥胖、近视眼、龋齿、营养不良、贫血等五大常见病,而这些疾病多源于一些不良的生活习惯和健身习惯。基础教育中的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的学科性质是以“技艺性”为主,“科学性”“人文性”与“情意性”兼备的一门以实践为主的课程。体育最重要的特征是从事身体练习,因此,体育的学习是一种技能的学习,它的技艺性是体育实践类学科最重要的特征。此外,体育实践过程中角色扮演多样,人际关系密切,情感体验丰富,除了认知过程的发展外,非智力因素的提高是其他任何理论课程无法比拟的1。体育(与健康)课身体练习的强度大小(身体练习的次数和强度,即运动量的大小)是决定体育健康课堂教学目标实现与否的关键。运动量过大,学生肌肉活动过多,容易造成疲劳和损伤,从而影响文化课的学习,学生可能昏昏欲睡、注意力不集中、理解力降低;运动量较小,又起不到锻炼身体,增强体质的练习效果,不能愉悦学生身心,让学生轻松自如的进行学习。因此,本文拟就高中体育(与健康)课运动强度的确定和控制谈几点建议:1. 体育(与健康)课运动强度的确定1.1运动强度的确定应符合高中学生的生理特点高中学生年龄在16-19岁之间,骨骼迅速生长,并逐渐完成骨化。四肢骨男子在17-18岁,女子在16-17岁完成骨化。脊柱的椎体一般要到20-22岁,髋骨一般要到19岁后完成骨化。在骨完全骨化前,该部位的任何过大负荷都会影响骨骺的正常生长。女孩在15-17岁,男孩在18-19岁肌力增长最为明显。心脏的重量随年龄而逐渐增长,到青春期,心脏已达成人水平。心率逐渐减慢,一般到19岁以后基本趋于稳定。但心肌纤维交织较松,弹性纤维少,心缩力弱。呼吸系统发育不完全,呼吸肌力量弱,呼吸深度随年龄的增长逐渐增大,频率逐渐减慢而肺活量增大。但最大通气量和最大摄氧量的绝对值比成人低,相对值却并不低于成人,甚至还略高于成人水平。每昼夜高中学生对蛋白质的需要量是1.0-1.5g,脂肪的需要量是1g/kg体重,糖的需要量是450-470g,40-50 g/kg体重,钙的需要量是1g左右2。因此,(1)运动强度的确定应避免负荷强度部位的不科学和不平衡:如应避免单一肢体长时间、负荷较大或左右腿负荷不均匀;在作一些静止性动作时要多休息,变化体位及着力点,防止造成脊柱负荷强度过大,骨盆和肢体畸形。负重练习强度要科学,谨慎,过重负荷可能会使骨骨化过早完成,影响身高的发育。(2)运动强度的确定应能促进快速发育的肌肉更快发展。如:伸肌和小肌肉群运动强度应加大,促进肌肉平衡发展。可进行较剧烈的体力活动,可适当进行长距离项目训练,但应注意遵循循序渐进,运动的量和强度要严格监控。(3)运动强度的确定应有利于内脏器官功能的提高。逐步增加耐力训练的练习强度,以提高体内糖原的储备量,增强心脏功能,增加最大摄氧量。但练习的时间和距离应比成人短。1.2运动强度的确定应配合理论课的学习,体现运动负荷的灵活性 高中阶段的文化学习大致可为三个阶段,高一打基础,高二巩固提高,高三全面冲刺。相对与高一、高二的学习和巩固阶段,高三的课程强度更大,压力更大,但高三的体育(与健康)课却是最流于形式的课程,许多人认为体育(与健康)课在高三是可有可无,可多可少的。作者却认为大强度脑力劳动应配合更多形式和更大强度的体力劳动,从而快速缓解脑力疲劳。因为有理论认为疲劳的产生是条件反射通路上的大脑皮层细胞活动过于强烈而产生的保护性抑制的结果 3。大脑皮层神经细胞活动的基本方式是反射。长时间的单一刺激作用与神经细胞可使神经细胞生理和生化功能出现障碍导致神经细胞工作能力不能持续保持在原有水平或工作能力下降。此时,多种形式,丰富多彩,趣味性强的体力劳动和体育活动的介入,对已经疲劳的大脑细胞和大脑细胞组合来说是新异刺激,能充分调动神经细胞的积极性和活动能力,从而有效的提高脑细胞的工作能力,使疲劳的脑细胞得到积极性休息,快速缓解原有的疲劳。所以体育(与健康)课不仅不能省略,在高三阶段更应加强,主动配合理论课的学习,科学的制定运动负荷强度。负荷强度根据实际的需要可大可小,表现较大的灵活性。灵活性可体现在以下一些方面:(1)不同运动项目的负荷指标是不同的;(2)不同级别的运动负荷的参照标准是不同的;(3)个体的不同需求丰富了运动负荷的表现形式4。1.3运动强度的确定应突出对心理素质的培养体育实践课过程中强调角色扮演多样,人际关系密切,情感体验丰富,除了认知过程的发展外,非智力因素的提高是其他任何理论课程无法比拟的。因此,体育(与健康)课应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借助运动强度这一手段,充分发挥对心理素质的培养作用。智商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学生学习成绩的优异,但并不是所有高智商的人都能成材。在知识的学习和积累过程中,情商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行事的独立性,果断性,坚持性和自制性等意志品质已经成为迈向成功的必备的素质。而这些素质在“读书破万卷”的学习历程中,因缺乏人与人的交往,是很难获得和完善的。因此体育(与健康)课运动强度的确立,应充分体现培养优秀心理品质这一指导原则。对于能促进心理品质发展的运动项目,应安排多次和较高强度的训练,如:球类运动能培养运动员的独立性、果断性和自制性。所以在体育(与健康)课运动强度确定时应考虑适当加大练习强度5。1. 4运动强度的确定应遵循总强度相对稳定、敏感素质练习强度不均衡原则体育(与健康)课运动负荷的总强度,应结合学生生理和心理特点,在一定阶段表现出相对的稳定性,以使学生能对运动的刺激产生反应,并在锻炼一段时间后产生适应。传统的做法是经常测定练习密度和平均心率,具体的指标前者为30%,后者为130次/分。但不同的运动项目发展的身体素质不同,对运动负荷的测定有不同的要求,因此,采用单一指标来评定多种形式的运动项目的运动强度是不符合实际的。学生力量、速度、耐力三项基本素质的发展在身体素质增长的过程中,由于各种身体素质增长的速度不同,即出现高峰的时间有早有晚,各种素质在增长的顺序上有先有后,是不均衡的。在不受训练等因素影响的自然增长的情况下,男子从儿童到青年的整个过程中,速度、速度耐力、腰腹肌力量增大领先;其次是下肢的爆发力;臂肌的静力力量、耐力较晚。女子各项素质增长顺序,随年龄的变化不同阶段表现出不同特点,7-12岁期间,与男子的增长是一致的;而在13-17岁期间,速度、速度耐力、下肢爆发力增长领先;其次是腰腹肌力量;臂肌静力性力量、耐力最晚,且出现不同程度的停滞和下降趋势6。由此可知,速度素质和力量素质在高中阶段变化不明显或增长速度下降,而与耐力素质相关的最大摄氧量在12-16岁随年龄的增长而增长,18岁可达最高值,因此高中阶段应强调发展耐力素质,相对突出耐力素质训练的强度,从而体现出不同素质训练的强度不均衡原则。2.高中体育(与健康)课运动强度的调控2.1运用生理学指标监控运动强度血压、脉搏、血红蛋白、尿蛋白、心电图和心血管机能检查等都是监控运动强度的良好指标。鉴于高中学校的情况和仪器设备,可采用脉搏测定来监控运动训练强度,该方法简便实用,速度快,准确性较高。可让学生在每次课课前,课后测量前臂桡动脉脉搏,该脉搏差值可用来表示课的运动量。课后5-10分钟,脉搏已恢复到课前水平的属小运动量;较课前脉搏快2-5次/10秒,属中等运动量;快6-9次/10秒,属大运动量。2.2运用教育学观察监控运动强度体育教师在体育课堂教学中既是教学计划的组织者和执行者,又是教学训练效果的观察者和评定者。体育教师在课上应随时注意观察学生的反应。如果发现不少有学生出汗多,面色苍白,动作反应迟钝或不协调,精神萎靡,对体育课不感兴趣,软弱无力,充满倦意等现象,同时有同学主诉心悸、头痛、恶心等自我感觉,则说明课的运动量太大,需要及时进行调整。或减少运动练习的次数和单个练习的强度,或停止大强度的单个练习,改用其他强度较小或舒缓的柔韧或呼吸练习来进行调整。2.3运用“自觉运动强度法”监控运动强度所谓“自觉运动强度”是指由自己来判断训练时身体负担度的方法,常用RPE来表示。它把自我感觉的运动负担度进行量化,来推算即时的心率,从而推算运动强度和掌握体育课的负荷量7。表1 自我感觉量化表RPE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自我感觉非常快乐相当快乐快乐稍累累相当累非常累上图是RPE量表,上行数值是RPE值,下行是自我感觉。使用方法是将自我感觉所对应的RPE值乘以时,便可得到即时的心率水平,从而判断运动量的大小。例如,进行某节体育与健康课时学生感到“稍累”,RPE值便在13至14左右;“相当累”便在17至18左右。把此值扩大10倍,即得到当时的大概心率,前者在130-140次/分;后者在170-180次/分。中学体育课运动强度应小于心率170-180次/分。适用于自觉强度的训练应是全身运动,同时又是稳定运动,即经过4-5分钟以上一定强度的运动后,用当时的自我感觉对照表使其量化。而且结合心率,可判断学生是否偷懒。参考文献1.曲宗湖. 体育课程的约束力与灵活性.人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