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 题 一 古 代 中 国 的 政 治 制 度考点一 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一) 商朝的政治制度贵族以血缘关系为纽带 神权与王权密切结合( 二) 西周的分封制 目的:巩固西周的统治 内容分封对象王族 功臣 古代帝王的后代诸侯权力在封国内享有世袭统治权诸侯义务对周天子定期 朝贡 并提供军赋和力役初期封国齐 鲁 燕 卫 宋 晋等 维护工具:礼乐制度 作用:有利于稳定当时的政治秩序 扩大西周的疆域 局 限:诸 侯 国 拥 有 较 大 的 独 立 性 诸 侯 权 力 过 大 容 易 发 展成地方割据势 力 到 西 周 后 期 诸 侯 国 之 间 出 现 强 国 兼 并 弱 国的形势 周天子 的权威受到削弱( 三) 西周宗法制 皇帝制度:秦王嬴政自称 始皇帝 总揽全国政治 经济 军事大权 中央官制:设 三 公 即 丞 相 帮 助 皇 帝 处 理 全 国 政 事 御史大夫 执掌群臣奏章 下达皇帝诏令 负责监察百官 和太尉 负责管理全国军务 三公 以下设 九卿 负责具体事务 郡 县 制:秦 始 皇 采 纳 李 斯 的 建 议 把 郡 县 制 推 广 到 全 国 郡县的长官都由 皇 帝 任 免 郡 县 制 的 确 立 有 利 于 中 央 集 权 的 加强和国家的统一( 三) 历史影响 积极:彻底打破了传统的贵族分封制 奠定了中国古代大一 统王朝的基础 对此后两千多年的中国政治制度产生了重要影响 消 极:秦 朝 依 靠 皇 帝 的 专 制 权 威 加 强 了 对 人 民 的 压 榨 使人民的处境日 趋 恶 劣 造 成 阶 级 矛 盾 迅 速 激 化 秦 王 朝 统 治 迅速土崩瓦解考点三 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汉朝西汉初年实行郡国并行制 后引 发 七 国 之 乱 汉 武 帝 颁 布 推恩令 基本解决了王国问题 加强了中央集权唐朝实行道 州 县三级制 唐 中 期 以 后 在 边 境 重 镇 设 节 度 使 最 终导致安史之乱 平叛后出现持续一百多年的藩镇割据局面宋朝实行路 州 县三级制 派 文 臣 做 地 方 长 官 设 转 运 使 管 理 地 方财政 设通判监督知州 同时抽调地方精兵充实中央禁军 地 方 权力大大削弱元朝创立 行省 制度 全国设十个行省 除此之外还有两个单列的行政区划 腹里 和宣政院辖区 行省之下设路 府 州 县四级( 一) 中央集权的发展目的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 保证王权的稳定含义按照血缘宗族关系分配政治权力 维护政治联系的一种制度核心嫡长子继承制影响形成 周天子 诸侯 卿大夫 士 的宗法等级 有 利 于 统 治集团内部的稳定与 团 结 在 此 后 的 长 时 间 里 在 广 大 范 围 内 对中国社会结构产生了重大影响 其内涵仍体现在今天我们 的 日常生活和观念中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以宗法制为核心 族权与政权结合 家国一体 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总体趋势 中央权力不断加强 地方权力不断削弱( 二) 君主专制的演进朝代措施影响西汉设立由亲信近臣组成的 内朝 拥有决策权 以丞相为首的 外朝 权力遭到削弱削弱 了 相 权 加 强了皇权唐朝完善 三省六部制 中 书 省 门 下 省 和 尚书省分别 负 责 决 策 审 议 和 执 行 尚 书 省之下设吏 户 礼 兵 刑 工六部相权 一 分 为 三 相互牵 制 加 强 了 皇 权 提 高 了 行 政 效率考点二 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一) 形成背景公元前 年 秦王嬴政统一全国( 二) 基本内容总体趋势 相权不断削弱 皇权不断加强( 三) 选官制度的演化续表 皇帝个人专断独裁 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朝代措施影响宋代实行 二 府 三 司 制 二 府 即 中 书 门 下 和枢密院 分掌 行 政 和 军 事 三 司 即 管 理 财 政的三个部门 另 设 参 知 政 事 为 副 宰相 牵制宰相的权力分割 相 权 加 强 了 君主专制元代中央设中书省和枢密院 分掌行政和军事相权一度强化中央集权制度 是相对于地方分权而言的 其特点是地方 政府在政治 经济 军事方面没有独立性 必须严格服从中 央 政 府的命令 一切受制于中央二者之间的联系 地方和中央都必须服从皇帝一人 专制 皇权的强弱与中央集权的程度紧密相关形成条件经济条件 封建自然经济的分散性 需要强有力的中央集 权来加以保护 世官 制 先秦时期实行的贵族子弟世代继承祖上权位 的制度察举 制 由 官 吏 察 访 人 才 向 中 央 推 荐 最 后 由 中 央 予 以任用的选官制度汉 武 帝 时 期 诏 令 中 央 和 地 方 高 官 向 朝 廷 举 荐 人 才 做 官魏晋南北朝时期 察举制发展为 九品中正 制评价 察举制体现出封闭的特征 其形式是以官举士 权 操于上 民意无从体现 科举制 通过考试的办法选拔官吏的制度实施 从 隋 朝 创 立 科 举 制 开 始 其 成 为 主 要 选 官 制 度 明清时期发展为八股取士进步性 科举制破除了 世家大族 垄断官场的局面 保 证了专制政府行政人员的来源及文化素养 提高了行政效率 有 益于社会重学风气 的 形 成 在 一 定 程 度 上 体 现 了 社 会 公 平 与 公 正 中央政府掌握了选官权 加强了中央集权局限性 科举考 试 的 内 容 多 为 儒 家 经 典 压 抑 了 知 识分子的进取精神和创造意识 比较中国古代三大地方行政制度政治条件 地主 阶 级 维 护 本 阶 级 统 治 的 需 要 秦 灭 六 国建立统一的王朝思想条件 战国 时 期 法 家 代 表 韩 非 子 提 出 专 制 主 义 中 央 集权理论主要特点 皇权至高无上 两对基本矛盾长期存在一是中央内部皇权与相权的矛盾 其发展趋势是皇权不断 加强 相权不断削弱二是中央 与 地 方 的 矛 盾 其 发 展 趋 势 是 中 央 权 力 不 断 加 强 地方权力不断削弱影响 积极方面经济上 有利于有效地组织人力 物力从事大规 模 的 经 济 活动 为封建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也为中华文明长期领先于 世界奠定了基础政 治 上 有 利 于 民 族 交 融 抵 御 外 来 侵 略 一 定 程 度 上 促 进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思想文化上 有利于各地区 各民族间文化的交流 推动了 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文化在较广阔的范围内传播消极方面经济上 封建社会后期 日益束缚生产力的发展 妨碍社会 的进步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造成中国社会的落后政治上 以强化君主专制为核心 形成了长期的 人治 传 统 民主政治无从发展 极易出现政治腐败现象 形成暴政 派生 出庞大的官僚队伍和特权阶层思想上 专制统治严格控制思想文化 造成人民 的 愚 昧 与落后 严重阻碍科技进步分封制郡县制行省制不 同 点推行时代推行 于 西 周 春 秋 时期走向瓦解春秋战国时期至 元建立前确立于元朝地方和 中央的 关系诸 侯 国 相 对 独 立于中央 政 府 诸 侯 的 权 力 和 地 位 可 以世袭郡 县 是 中 央 政府下属的地方行 政 机 构 官 吏 都 由皇帝直接任免行省是中书省的 派出 机 构 行 省 长官对中央负责作用在 一 定 时 期 内 产生 过 一 些 积 极 作 用 但从 长 远 来 看 不 利 于 国 家 的 统 一和社会的安定郡县制和行省制不仅在当时有效 地加强 了 中 央 集 权 维 护 了 国 家 的统一 而 且 经 过 后 世 的 调 整 和 补充 其积极作用愈益明显相同点都是中国古代 社 会 重 要 的 地 方 行 政 制 度 都 是 为 了 巩固统治 都在一定时期内产生过积极影响考点四 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全面认识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概念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包 含 君 主 专 制 制 度 和 中 央集权制度两个概念君主专制制度 是与民主制度相对立的概念 主要特征是( 一) 明朝废丞相、设内阁 废除丞相:明太祖废除丞相 以 六部 分理全国政务 直接 对皇帝负责 宰相制度从此被废除 君主专制发展到一个新阶段 设立内阁:明太 祖 设 立 殿 阁 大 学 士 明 成 祖 时 期 内 阁 制度正式形成 内 阁 是 为 皇 帝 提 供 顾 问 的 内 侍 机 构 是 君 主 专 制强化的产物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 二) 清朝设军机处 设立:雍正帝为处理西北的紧急军务而设 官员职权:主要官员 为 军 机 大 臣 由 皇 帝 挑 选 亲 信 的 满汉官员充任 主要职责是跪受笔录 上传下达 特点:机构简单 人员精干 保密性强 办事快捷 影响: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政府行政效率 但造成皇权高度 膨胀 标志着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顶峰中国古代宰相与内阁的比较宰相内阁相同( 相似) 点辅助皇帝处理政务不 同 点地位百官之首仅备顾问职权参与决策无决策权与皇权的关系制约皇权对皇权无制约力古代不同时期的政治制度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知识结构图“ 一”“ 二”“ 三”商周一个主体:分封制与宗法制的 紧 密 结合构成 了 中 国 早 期 政 治 制 度 的 主体两个角度:一是纵向认识早期政治制度对中国社 会发展产生的 影 响;二 是 横 向 与 古 希 腊、罗 马 政 治制度比较,认识世界文明的多样性三个特点:一 是 以 血 缘 关 系 为 纽 带 形 成 国 家 政治结构;二 是 最 高 执 政 集 团 尚 未 实 现 权 力 的高度 集 中; 三 是 具 有 相 对 的 延 续 性 ( 继 承 性) 和稳定性秦朝一个核心:皇权至上两个内涵: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三个特点:( ) 最高统治者权威的树立;( ) 官 僚体系取代宗族体系;( ) 中央对地方垂直 管 理,地方服从中央汉至元一个继承:西汉和唐朝明显分 别 继 承了秦朝和隋朝的政治制度两个趋势:一是 从 汉 到 元 宰 相 制 度 的 变 化,体 现 君主专制不断强化的趋势;二是从汉到元地方行 政制度的变化,体现中央集权不断加强的趋势三个创新:从汉到元时期,开创了三省六部 制( 中央行政制度) 、行省制( 地方行政制度) 、科 举制( 人才选拔制度)明清一个趋势:君主专制的空前强化两个联系:一是联系明清时期经济、思想等状况, 说明中国封建社会走向衰落;二是联系同一时期 西方代议制的确立,说明中国政治制度的落伍三个核心:明 清 时 期 君 主 专 制 的 空 前 强 化 有 三大核心内容,即宰相制度的废除、内阁制 的 形成、军机处的设立主题一 地方管理体制的变革从分封制到郡县制史料 自古皆封建诸侯,各君其国,卿大夫亦世其官其后积弊日甚其势不得不变。 秦皇尽灭六国 以开一统之局 下 虽 无 世 禄 之 臣,而 上 犹 是 继 体 之 主 ( 最续表历史 从分封制到郡县制 是我国地方行政制度的一次重大变 革 是结论 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高统治者仍由王族世袭) 也。赵翼 廿二史札记史料应用 根据史料 指出秦朝与前朝相比政治制度 方 面 的 变 与 不史料 寓封建( 注:即分封) 之意于郡县之中,而天下治 矣。 封建之失,其专在下;郡 县 之 失,其 专 在 上 今 之君人者,尽四海之内为我郡县犹不足也,人人而 疑 之,事 事 而制之有司之官无肯为其民兴一日 之 利 者,民 乌 得 而不穷,国乌得而不弱?顾炎武 顾亭林诗文集史料 主旨史料 西周 秦朝政治制度 史料 分封制和郡县制的利弊信息 解读史料 分封制和郡县制都是中国古代社会重要的地方行政制 度 对后世产生 了 重 大 影 响 是 指 西 周 实 行 分 封 制 指 出秦朝实行郡县制 建立了中央集权制度史料 顾炎武认为分封制下地方权力太大 而郡县制会导致君主 权力过于强大 故其主张 寓封建 注 即分封 之意于郡县之中顾炎武指出分封制和郡县制的弊端读史指导变 并分析 变 与 不变 的成因 答案 不变:最高统治者仍世袭。 变:郡县制代替分封制,中央集权制度逐步确立。 “ 不变” 的成因:宗法血缘关系的影响。 “ 变” 的成因:政治形势由分裂到统一;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发展;法家思想地位的上升;分封制的弊端。 结合所学知识 说明史料 中 其专在下 其专在上 各指什 么 史料 中顾炎武提出了怎样的思想主张 答案 地 方 权 力 过 大; 君 主 专 制。 提 出 “ 寓 封 建 ( 注: 即 分 封) 之意于郡县之中” 的思想,主张限制君主权力。 根据上述史料和 所 学 知 识 分 析 说 明 郡 县 制 比 分 封 制 更 有 利 于加强中央集权 答案 分封制下,受封诸侯拥有很大独立性,容易造成割据。郡县制下,地方长 官 一 律 由 皇 帝 任 免,不 得 世 袭,地 方 失 去 独 立性,更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主题二 封建政治制度的重要保障选官制度史料 ( 汉代) 察举制“ 四科取士” 为:“ 一曰德行高妙, 志节清白;二曰学通行修,经中博士;三曰明 达 法 令 四 曰 刚毅多略 皆有孝悌廉公之行。”转引自 汉官六种 史料 ( 两晋) 九品访人,唯问中正。 故据上品者,非 公侯之子孙,则当涂之昆弟也。 二者苟然,则 荜 门 蓬 户 之 俊,安得不有陆沉者哉! 晋书段灼传史料 自 经 此 项 制 度 推 行 日 久, 平 民 社 会, 穷 苦 子 弟,栖身僧寺,十年寒窗,也可跃登上第。钱穆 国史新论史料 主旨史料 汉代察举制选官特点史料 两晋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西医临床各科目知识点提炼试题及答案
- 历年护士面试题及答案
- 社区健康管理与护理服务的整合试题及答案
- 激光技术的专业知识要求考题试题及答案
- 考古测绘考试题及答案
- 理清公共卫生执业医师考试试题及答案
- 舞蹈新课标考试题及答案
- 育婴师考试心态调整试题及答案
- 西医临床检查结果解读试题及答案
- 心理健康教育相关试题及答案
- 劳动力材料投入计划及保证措施机械设备投入计划
- 【MOOC】人力资源管理-四川大学 中国大学慕课MOOC答案
- 《吸光度与透过率》课件
- 拍卖行业区块链技术与艺术品鉴定方案
- 得表扬了课件
- 2023年中国铁路南宁局集团有限公司招聘考试真题
- 九年级化学专题复习-化学用语1-名师公开课获奖课件百校联赛一等奖课件
- 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任务工单
- 造价咨询服务投标文件
- DB11T 1539-2018 商场、超市碳排放管理规范
- DB11T 1796-2020 文物建筑三维信息采集技术规程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