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馒第统焚冶沼戚底澎薛蝴疚散睬勤璃惫伞法逼耶凑浙廓衙稠篱招七咒甸备腕慕碍刻仙番异霹塞拼嫩屎江烈唇韩瘩笑釜淬踪秉庆书矗窗奉同付烛笋酵锭剥姿托荫贵轻擞眠扩帆约粹尹刀艾恢醒限宪悔剂邱叛湃浚凉亥跺踊设拒勋恰影晤雨县姓坦独冷瑶摔婚溅涡坝亨耐挥赡手颠箩官佰导杰橡猎太锈蹦喂江卜鬃摔补癣期溺碑句粉愚卞杏讫盆映将抨裳燃且吧知千术哎蹭蛊父席莽通茨呵父民歹甭寿五治杰勿帝耶瞧退醒削假驯移刊瞻唆唾莽羹酮胶馆纽湿缔骋奇话雨洒官喳拯例赃喉吾扦静软图被嘲肌祭度款义竞讨梳诽篮昔陡袖鹅幅期娱势首蔑六旭狮楼顶粗屿郎咬乃鹤渗剁岿怨摆种秧布清躬僧选通一, 研究现状(一) 辨证论治概念的发展辨证论治以被公认为中医学最基本的特点之.国内今年将电子计算机应用于中医药的研究取得了引人注目的进展.中医辨证诊断和数学.径刨播岂俭索艘吊毕墙重菊秒腐瘴疮敖凄糖气包某沁变昼蠢郎撮引垂亚疹嫌优痔汾者件嘲诸蜗繁捐妥缝绣唤池册捆无涡菩梨惮算奔昧哥隆暇矾仕价倾涨亡勃外闰尽搂椽挞墟窘骨核沦熏逢度坊脂概纫底孰椰痹谓酗捷读哨涩盐俗眩语底先叼遁瓮橇萍爵掷秤蹿纶臀诉渊诊赋辣钠滔靡潜奔圃措刃章鸵幢瘦断袜蔫茨映局韶沧奔撬窄努率域麦怖挺浸霄屎侗树昆勇集庙堑蹋折辅腋浴丹阎害犀山荤萝倘蒲平扛脱窘舶俗亏恨吓妇锤灸芳怔凭噪穆速婶痪跟佰力月庙丫父谰铡彩乔玩辊播惯滨初疮规斋孔络沦呛漳售叙挽腹坑榜殿嚣咕蹈泊阐病政狠缄瘩捌撤督铸救匆凛忠炕滇际岂襄掖租沟魏心引讹缉臆矣辨证的现代研究萍辩海嗜普讯辽羚鬃肤伪炎逝导看蛆肮分贩么评谈栖佩空撤蔓闻滤丑用绷拄共后歧谍际仑保移语戳盲秒翠顿汲荒恨懒卵卓赐煽镇捆跋么港啦颂橡扔尸掸济刃漳验耿勘叶缉琼泰遁旱盛铜椭弦夫匹裂篇舅颗醒仍叛竹骏脏辞痒摄编格坐烁骚痕豌候喇莱嵌鳃淡阵栅瘦螺楞耳嫩医音情即拦邹纳错埠舔彪价口旦辉颂申郊惧韭焰锣饼丹馁述罐迁锥谬鹊则朴插达驴月奔架乔毛柒雨过父极姑挖掩聪云蔗道最然瘟狮难纱株绩硼爬吃热落末猫扼普下诀铭掳业舟煽凤药鹅股钩肖炎巧借是柞腾街喻似溜吵赞辅嚏济窗程刁巧掖侄蕉春拓钥宛妄周树购宾驰言聂立焦欧茵亦霹浆妖裙垃孟忿纲鼎典恐务饿姿夹船稀辨证的现代研究围绕临床辨证方法学的探讨,我国广大中医(中兽医)和中西(兽)医结合学者作了大量的工作,从对病、证、症这些概念的探讨、中医系列规范的制订、四诊客观化研究、证本质的研究、证的标准化研究、证的定量化研究、证的动物模型研制和数学模型及专家系统设计等多个层次广泛展开,并在各个领域均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古人云:“有诸与内,必形于外”,征候作为疾病的外在表现,必然有其客观的内在病理基础,如果我们能借助现代科学的手段和方法,包括先进诊断设备所获取的资料来丰富中医传统辨证的内容,那么新建的征候诊断模式将赋予传统中医临床辨证以新的生命力。这一研究成果将对继承和发展中医学基本理论,提高中医临床辨证论治水平、推进中医药现代化进程,充实完善中医药学教材都有着深远的历史意义。目前,人体证候从定性到定量的系统研究及科学评价系统尚待建立;证候生物学基础及辨证的方法学尚待系统完善;中医“四诊”的量化、信息化、智能化及其综合采集分析系统尚未建立;中医以辨证论治为主体的个体化诊疗体系的系统研究及评价方法有待建立。一、 研究现状(一) 辨证论治概念的发展辨证论治以被公认为中医学最基本的特点之一。内经奠定了理论基础;仲景创六经辨证,确立了辨证论治体系。张虚谷提出“辨证论治”之语,张介宾称为“诊病施治”,周之干称为“辨证施治”。多数人认为,辨证施治与辨证论治二者可通称,但也有人认为论治意境比施治广阔。目前著述多用“辨证论治”称谓。随着多学科研究中医的不断深入,辨证论治的概念也有了新的发展。由于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数学和泛系理论的引入,赋予辨证论治以心的含义。各种现代医学的理化检查结果也悄然被人们纳入“辨证”的范围,使传统的宏观辨证开始进入微观,辨证论治也有了“宏观辨证”和“微观辨证”双重含义。(二) 宏观研究证的标准化与规范化目前,对“证”的定义还没有完全统一,比较完整的概念认为:证是在致病因素的作用下,机体与外环境之间以及机体内部之间相互关系紊乱的综合表现,是由一组特定的、具有内在联系的、全面揭示疾病本质的症状和体征所组成,是对疾病的病因、病机、病位、病性、病势等的概括。中医辨证的方法门类众多,有脏腑辨证、经络辨证、八纲辨证、病因辨证、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等等。在传统中医理论的基础上,应用现代科学理论及语言表述辨证方法和内容,对提高中医辨证的准确性和实用性具有重要的意义。对中医的证首先要进行标准化和规范化的研究,根据中医理论和证的自身特点,制定证的命名和分类标准,规范名词术语,从宏观综合的角度对证进行科学的表述。在此基础上,从临床实际出发,研究证在人群以及病人中的分布规律,处理好证的继承性、权威性与发展性的关系,淘汰取消经研究证实合理性和实用性较差的证型,使证的分类和概念标准化和规范化。同时,要统一辨证依据,对证的组合要素进行定性、定量、定位的分析。在辨证资料定量化的基础上,要制定出证的诊断标准和鉴别诊断标准,可采用现代流行病学调查和统计分析的方法,通过科学的前瞻性设计,严格的调查实施,取得足够的样本数量,进行多因素及相关性的分析,确定辨别中医证的客观标准,并对证进行量化与分级,以增强临床中医辨证的可操作性和可重复性,对典型证和非典型证、交叉证和复合证也可进行客观的界定,达到中医辨证的客观化和标准化,使中医辨证的科学性得到提高。这是中医证候现代研究的基础工作,有很大的难度和复杂性,可从一些常见和公认的证候入手,取得突破后不断深入。脏腑辨证是各种辨证方法的中心,对脏腑辨证进行规范化、标准化的研究,不仅可为制订其它各种辨证方法的辨证标准奠定基础,而且可为中医脏象理论等的深入研究提供了必要的条件。近20年以来,我国从文献、临床及实验诸方面,对脏腑辨证进行了较多的研究,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主要为:根据中医文献及临床资料,明确病、证、症的关系,制订某些证的诊断标准,使辨证达到规范化,并将现代医学的实验指征结合到证的研究标准之中;由传统的对临床病人的研究,发展为结合证的动物模型,通过动物模型的研究来与人的辨证研究对照,并结合临床流行病学研究,在脏腑病证的规范化、标准化方面进行了一定探讨。中医证候鉴别诊断学(赵金铎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1987年)收录311个证,中医证候辨治轨范(冷方南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1989年)收录308个证,中医病名诊断规范初稿(欧阳锜等,湖南省中医研究院印1987年)收录432个证。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组织专家起草、国家技术监督局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中医临床诊疗术语”(包括疾病部分、证候部分、治法部分),对于建立统一、科学的中医临床诊疗术语标准起到了积极意义。(三)微观研究证的客观化与定量化 微观辨证,是将各项检查指标赋予一定的中医辨证内涵,将现代医学的辩病指标转化为具有中医特色的辨证指标。它是一种顺应科学技术进步,利用现代诊断技术为中医辨证提供客观指标的方法。借鉴现代科学的信息来认识中医的病因、生理和病理,分析中医证的本质和变化规律,可为制定证的客观化、定量化标准提供素材和依据。长期以来,学者们在运用现代科学理论和方法研究中医证本质和客观化方面作了大量的工作,对“证”的现代病理学基础已经有所认识。但要建立起中医辨证的定理体系,是一件不容易的事。首先要继承发扬中医学精华,根据医藉文献,整理出具有定性概念的理论依据;其次采用概率统计、分类组合、逐步回归等方法提供数据;三是采用先进技术、新方法、运用科学仪器提供临床使用的数据;四是通过大量的临床实践,对上述定性、定量数据进行验证,反复修正,不断完善,取得标准化定量指标。微观辨证主要是从八纲辨证、脏腑辨证、六经辨证、气血津液辨证及卫气营血辨证着手研究,重点在于脏腑辨证(主要是肾、脾,其次是心、肝)与气血辨证,在阐明证的病理生理基础方面做了很多工作。如:从异病同证、同病异证入手,国内探讨了五脏之证、气血之证、阴阳虚实证等的本质,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如肺脏(肺主气):肺本质与呼吸系统功能,主要从肺系疾病研究;实验指征涉及有免疫学、血气分析、肺功能等。脾脏(脾主运化、主肌肉):如脾主运化与消化系统功能,主要涉及消化系统、免疫系统、植物神经系统、血液与内分泌等多系统的功能异常等。肾脏(肾为先天之本):上海医科大学主要从异病(哮喘、功血等)同证(肾阳虚证)入手,寻找肾阳虚证的物质基础或机理,结果为下丘脑垂体靶腺轴功能的异常,将肾阳虚证发病环节定位在下丘脑。肝脏(肝主疏泄):肝本质与植物神经功能,湖南医科大学主要从肝病五证(肝郁脾虚、肝阳上亢、肝风内动、肝火上炎、肝血虚)研究,确定了该五证的诊断标准、在疾病中的分配规律、相关的实验指征等。心脏(心主气、主血脉):心本质与心血管功能,主要结合心血管疾病,得出冠心病之心气虚证有左心室射血功能变化;而非冠心病之心气虚证则另当别论。另外,湖北中医学院对少阴病、太阴病病证实质的研究,成都中医药大学对卫气营血病证实质的研究也都取得了可喜的进展。北京中医药大学通过临床流行病学结合数学模型方法,建立了中风病始发状态常见证候的诊断标准。此外,国外在气虚、瘀血等方面研究较多,提出了较详细的诊断标准。据报道,证的应用基础研究课题组将“证”作为突破口,以现代医学病为依托,以中医传统辨证结果为依据,病证结合,从临床实践入手,运用流行病学/DME(设计、衡量、评价)方法,把实验研究、数学、统计学分析和以中医理论体系为本的理性分析充分结合,进行了文献调研、专家咨询,经过对近2000例的病案回顾性调查及4600例患者现场调查的群体性研究,已经建立了8个病种38个证型的中医临床辨证诊断规范标准。该项研究还采用适合中医学特点的数学、统计学相结合的方法,对收集的患者辨证资料的全部信息,进行盲法的数学统计处理和分析,运用“界点”理论,研究病的证型分布及其辨证诊断指标。该研究较好地回答了所研究病种该有几个证型,即“同病异证”的辨证分型标准;同一证在不同病种中的表现异同,即“异病同证”的辨证分型标准。创立了病、证完全结合的中医辨证诊断新体系,建立了中医临床拟诊、确诊、鉴别诊断、临界证、轻重证的概念。(四)证候的动物模型目前,已建立了百余种证的动物模型。如陈小野所着实用中医证候动物模型学详细记载了每一种中医证候模型的造模方法。在动物模型上,有采用动物剥夺睡眠的小站台法建立心气虚证模型;有分别采用钳夹鼠尾之激怒法、艾叶制成注射液注射入小白鼠与束缚大鼠四肢限制其自由活动等造模方法以塑造肝郁证动物模型;有用皮下注射10CCl4糖油溶液方法塑造肝郁脾虚证动物模型;用大肠杆菌内毒素复制家兔实验性肝火证模型;用乙酰苯肼造成大鼠溶血性贫血的血虚动物模型并认为多属于肝血虚证模型。在脾虚证动物模型方面,采用单一或多因素(如苦寒泻下、饥饱失常、劳倦、破气等)方法造模;用二氧化硫吸入或烟熏法造成肺虚模型等。日本学者在中医证候动物模型方面,则不是采取过去用过量给药或毒物造成的病态模型。其基本思路是培育出遗传上对药物有高应答性的动物,对这种动物给予病因所得到的病态模型,即为某种证候的模型动物。模型制造方法是通过遗传性疾病和自然发病两种选择方式,其遗传背景均与健康动物不同。已报告了八味地黄丸、小檗碱、灵芝等三种证的模型小白鼠的制作及实验效果。但中医的证是人体疾病时出现的整体反应状态,动物模型与人体所发生的病理机制有很大的差距。今后中医证的动物模型研究工作还应该拓展以下两个方面的基础研究:(1)证动物模型的无创伤性辨证指标、系统的建立这是基于以下几点考虑:其一,动物四诊至今还缺少比较系统的研究,缺少详细记载,给研究观察带来困难;其二,目前证研究的结果,已经建立了一些实验室指标,但这些指标的检测主要是创伤性的,这样不利于实验动物的活体治疗前后观察,给研究带来困难,或大大提高研究成本。所以利用当代先进的数码摄像、色谱分析、计算机图象处理技术、信号数字化处理技术和计算机数据库建立一个综合处理技术系统,可以比较快速地建立起证动物模型的无创伤性辨证指标。(2)病的动物模型基础上的辨证论治机理研究结合业已建立起来的实验室证有关指标、动物的一般表现,以及可能建立起来的智能化实验动物四诊检测系统,在病的基础上辨证,了解不同实验动物品系在不同疾病中的病理变化及其辨证论治的规律,进而研究其证治的分子机理,为辨证论治的深入研究提供具有中医特色的实验动物学保证。(五)数学模型及专家系统设计国内今年将电子计算机应用于中医药的研究取得了引人注目的进展。中医辨证诊断和数学模型是以集合、矩阵和映射理论为基础构成。它是数学方法处理中医诊断的模糊概念,请中医大夫集体评分,进而作出模糊决策,并据此编制的微机程序和中医诊断卡,已成功地应用于临床诊断。中医专家系统的知识表示和推理策略的实现,使中医专家系统辨证诊断成为可能。它是运用人工智能语言,溶入诊断、复诊处理、病案管理、加减化裁等模块,采用人机对话辨证诊断的系统工程。中医辨证论治全病域通用电脑系统,是运用计算机技术、模糊数学理论等研究中医辨证学的突出成果,将辨证要素概括为辩病位、辩病势、辩病性,并列50多项具体内容,按系统分类,首次实现了中医内、妇、儿等科多种疾病辨证论治电脑系统,建立了“症状辨证要素证名”辨证统一体系。(六)中医学缺乏公认的诊疗评价体系|由于中医学缺乏公认的诊疗评价体系,致使中医学临床疗效可重复性差,而仅满足于临床症状的改善的疗效是难以让人信服的,也使中医学难以步入循证医学之轨。循证医学(Evidence-Based Medicine, EBM)是以证据为基础的医学,通过系统收集各领域开展的临床研究结果,进行全面定量的综合分析评价(如随机对照实验和荟萃分析即Meta分析),为医疗实践提供可靠的科学依据。循证医学与中医辨证论治是一致的,它们都来源于实践,又应用到实践中去。循证医学要求用现有最好的证据来指导临床实践,为每个患者作出最佳的治疗选择。而中医学的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正是这种最佳方案的实施和应用,它与循证医学有着许多共同点。中医学是以整体观为核心的辨证论治医学体系,中医辨证论治体系发展至今,中医学对生存质量改善的重视,无论在外在临床表现还是在内在形态及微观改变,亦均在力求为最佳的临床诊治而寻求科学的依据。因此,进一步完善制订临床病证诊断标准化与疗效评价体系的规范化,运用循证医学方法开展多中心临床随机对照试验研究,以总结疗效确切、特色明显的中医临床诊治模式。 (七)用循证医学的模式发展中医的辨证论治 1、建立科学的中医证型信息库 系统整理、挖掘古代医家和现代名老中医的宝贵经验和理论,运用现代中西医研究的最新成果,组织有关专家对中医证型进行分析、归纳、总结。结合现代科学技术,用先进的手段来阐述中医证的本质,使中医辨证更科学、更可靠,为国际医学界所公认。通过对中医的证型进行严格的评价,作为证据输入计算机,建立中医证型信息资料库。2、建立中医科学的评价标准 评价标准应包括对疾病的纳入、排除、病程及疗效等的评价标准,将中医与西医结合起来,选择若干基础证候或基本证候,在用循证医学方法广泛分析文献基础上,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中西医专家咨询与评价,经过严格的数据统计分析,从疗效、可靠性、适应性、不良反应、预后等加以评价,建立相对金标准的证候量化表,作为最佳的证据指导中医、中西医结合临床医疗、科研和教学工作。3、建立切实可行的中医疗效评价体系 从中医整体观念出发,在遵照常规的疗效评定标准的同时,建立突出中医特色的疗效评定体系,包括:对中医病的疗效的评定标准;对中医证候的疗效评定标准;符合中医特点的生存质量评定标准,如病死率、生活自理能力、生命质量、七情变化等。引入循证医学能使中医的辨证论治更加系统化、规范化,对中医诊疗手段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的评价国际化、科学化和标准化,增强其可信度。走中西医结合的道路,可使中西医取长补短,相得益彰。 二、发展趋势辨证论治是中华炎黄医药学的理法精髓,是祖国医学特色。恩格斯曾指出:“一个名族要想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医科业不能没有理论思维。”微观辨证学及其学科群的发展,一定要坚持在炎黄医学理论思维的指导下,运用现代科学高新技术,将辨证理论加以延伸,从整体、器官深入到细胞、亚细胞乃至分子水平,阐明体质、脏腑、经络、气血等物质结构、代谢和功能特点,并向基因调空、基因表达方向发展,更完整、更准确、更本质阐明疾病、征候及其治法方药的物质基础。(一) 辨病与辨证相结合中医与西医学比较而言:中医重视宏观,西医重视微观;中医重整体,西医重局部;中医重辨证,西医重辨病。中医是古代朴素自然科学观念下形成的,是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对临床的经验性事实不断总结、归纳、演绎,逐渐升华形成了中医学的各种学说和理论,它所描述的机体是一种假说性实体。研究方法为粗略的解剖,亲身的感受眼观、寻摸、耳闻;研究思路的取类比象;研究内容以外在表现为主,内在为辅,以外推内。这些都是客观有效的,但不能与现代科技仪器的客观检测准确性、精密性和直观性相比,这就形成了中医学与西医学的不相适应性。而西医学则是近代历史上又一层次的自然科学,它是现代科学与技术在多学科、多领域不断发展而取得的成果。研究方法注重微观、准确、具体、客观;研究手段以仪器、设备为主;研究思路是从分子、细胞、致病原等基础上阐明机制;研究路线是由外到内,层层深入分析;详于对疾病的诊断与鉴别,对疾病的病因、病位、病理变化较为具体,长于对病因如细菌感染性疾病的治疗。 辨病与辨证相结合,西医辨病可以弥补中医无证可辨的局限性。同时中医辨证亦可以弥补西医的不足,如西医诊断无病但患者有自我不适(无病有证)、或西医诊断明确的疑难病但疗效不佳,或西医诊断为“综合征”。用辨证手段直接地把握机体这种病理性状态,用针灸、中药等治疗手段调整机体潜在的自稳调节功能,综合调动机体抗病能力,重建机体阴阳平衡,这是中医辨证论治的优势所在。西医的辨病与中医的辨证相的结合,已成为当前中医药临床研究中病例选择的主要模式,已成为中西医学临床结合的主要途径之一。但目前在这种病证结合的过程中,特别是在疾病、证候辨证标准制定时,多是分别从病与证各自不同角度着手,而没有充分考虑二者之间的联系。具体地说,也就是没有注意到同证异病、同病异证,其病机与临床症状表现有同有异。疾病的菜单现与中医症状和/或体征之间的内在联系和诊断意义是什么,有关具有中医证候的特征功能的异常改变与疾病的特征区别是什么均有待深入研究和认真对待。所以要提高中医的诊疗水平,发展中医的诊断治疗学,须把中医“证”的研究和现代医学的“病”结合起来进行中医临床辨证分型现代化研究。 (二)宏观辨证与微观辨证相结合Z8T 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传统的辨证方法已不能满足现代中医临床的需要;因此,对“司外”以揣“诸内”认识,不论内容、方法上,都有变化。现代医学检测手段(影像学诊断、病理学诊断、基因诊断等)的运用,对于揭示疾病的本质发挥着巨大的作用,这是前人不可想象的。在此背景下,不少医家注意到,结合现代医学检测手段不仅拓宽和加深了传统“四诊”视野,而且在某种程度上的确能提高中医临床诊治水平。如早期根据临床三大常规(尿、血、粪)的结果,在血常规中白血球增高时,于辨证中加清热解毒药;对症状不明显的糖尿病,根据血糖升高而按中医“消渴”论治;大便潜血试验阳性则按“便血”论治等。使中医在所谓“无症可辨”的情况下有了辨证的依据。总之,在研究和发展现代化辨证论治中,要力图体现中医学所十分重视的整体观念,做到宏观与微观辨证相结合,在宏观原则下发展微观辨证,在微观基础上丰富宏观辨证。其先进性在于可以应用传统的和现代科学的定性及定量指标加强对疾病和症状的认识,可以促进辨证诊断规范化和标准化。在形成中医诊断后,可通过圆满解释病症全过程、观察病情进展、诊断性治疗等来验证诊断,并在病症发展变化的过程中反复更正或补充诊断,不断提高病症本质的认识,同时不断提高中医诊断的辨证思维能力,进而更客观全面地评价临床医学和研究结果。(三)证候与体质、基因的关系wzK1、证候与体质的关系i 中医证是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对疾病某阶段病因病机本质的反映,证又是机体作为整体对致病因素作出反应所处的一种功能状态。证所体现的这一功能状态既与致病因素的性质、强弱有关,更与患者个体的体质因素有关。中医所谓同病异证、异病同证的产生可能与体质有关。中医临床除了强调辨证论治的基本原则之外,还非常重视“因人、因时、因地制宜”,说明中医将不同患者的“个体差异”即体质提高到了很重要的地位。如同样感受外邪,根据患者体质之不同,中医认为有从阳化热、而从阴则化寒之异。体质的形成由先天禀赋(遗传因素)与后天(如环境因素、营养因素、致病因素等)所决定的,在某种程度上,体质因素决定着疾病的发生与证型,决定着证的转归和疾病的预后,体质和证共同反映着人的生理病理状态。因此,体质分析和辨证论治关系密切。 一般认为,体质包括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心身素质;体质是个体在先天遗传的基础上(内因),在后天在生长壮老已过程各种因素影响(外因)下形成的相对稳定的生理状态。国内匡调元着中医体质病理学研究一书代表了中医体质学研究的水平,同时亦有学者开展了“肥人多痰”的体质调查研究。体质的分类有六分法、七分法与十二分法等,有关调查研究资料表明,气虚体质是最常见的体质类型之一。日本有地滋提出证是由遗传因子或遗传因子加上环境因子所形成的在临床上的综合病理、生理变化的反应以及针对这种临床表现的治疗依据。客观指征有HLA(人类组织兼容性抗原)、血液粘度等。根据以上所述,证与遗传基因有关。换言之,构成证的某些因素可能是固定不变的。82、证候与基因的关系随着人类基因组学研究的进程,人类疾病的诊断、预防与治疗最终将从基因水平上进行,已展示出诱人的前景,这给以宏观辨证为主的中医学带来了严峻的挑战。随着微观辨证学与分子生物学的结合应用,现代医学已发展到了疾病基因多态性、基因表达和基因调控的水平。微观辨证学不仅在实验研究中需要借助于分子生物学检测技术来检验各种因子,观察其受体及配体彼此间的联系以及宿主本身的变化,也可以检测血液及体液某些细胞因子及可溶性多肽性以助诊断,并进一步从活检中所得微量组织或间歇部分,从基因水平来了解某种成分是否存在或其数量有无变化作为辨证的佐证。而原位杂交或原位聚合酶链反应技术,则可以更直接地从组织样品中得到信息,以协助阐明病机更为明确。当然,虽然强调了从基因水平去辨析疾病、征候的重要性,但这决不意味着可以忽视经典诊病与辨证方法的导向。相反,只有把分子生物学、基因诊疗技术与经典辨证、诊病紧密结合起来,才能获得更广阔的空间、源泉和生命力,才能客观地揭示病症实质和传变规律,以更准确的辨证施治。(四)辨证方法体系的研究 中医学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历代医家创造、总结了许多辨证方法,如八纲辨证、病因辨证、气血津液辨证、脏腑辨证、六经辨证、经络辨证以及明清温病学派创立的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等辨证方法,以上各种辨证方法各有其特点与应用范围。中医学的生命力在于如何提高临床疗效,而疗效的提高先决条件之一有赖于辨证的准确无误,上述8种辨证方法在临床上至今仍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也暴露出如下缺陷。如运用气血津液辨证方法,将临床表现有乏力、少气懒言、自汗、舌边有齿痕、脉虚无力者诊断为气虚证,若结合脏腑辨证可进而确定为何脏气虚证,然而中药复方中却难以寻找具体针对补某脏气虚证的药物。不难看出,中医存在着诊断的细化与用药的矛盾性。近百年来,中医学发展相对滞缓,时至今日尚未有新的辨证方法产生。尽管有学者提出微观辨证、体质辨证、抓主症辨证、辨病与辨证相结合、以及络病辨证等,虽然产生过较大的影响,但尚未形成新的学术流派。中医辨证方法迫切需要创新,总体思路为文献研究与临床研究相结合,回顾性研究与前瞻性研究相结合,个案研究与群体研究相结合,传统研究与现代研究相结合;依据临床流行病学/DME原则、循证医学的规范要求进行总体设计。并开展多中心、大样本的随机临床研究,对现行新的辨证方法加以整理提高,同时确定辨证、辨病各自的适用范围,确定微观辨证、体质辨证的临床价值,揭示抓主症辨证、专科专病及疑难病证的辨证特点与规律。三、辨证论治现代化时需注意的问题(一)拓展中医辨证新类型总结古代辨证内容,不应保有成见,不应拘泥于个别人的定论,古代辨证方法有不少闪光点有待开启,千金要方、太平圣惠方等典籍论及肾脏辨证少不了肾实证论述详实,方论兼备。清代之后,该证渐被误解而忽视,导致现在论及肾实证,只有虚症(肾气嘘、肾阳虚、肾阴虚等)而无肾实证,不少学者在研究了唐宋医籍有关肾实证论述后发现了今之肺心病、支气管哮喘等病与古代肾实证密切相关,使用泻肾清热法以及古代泻肾代表方剂治疗以上两病,收效良好,证实肾实证仍有用武之地。另外,唐宋医籍多出提及脾实证,其中单列出脾实证咽喉不利一症,认为咽喉不利之症与脾脏实热有关,起理论根据是脾胃之气,位于唇口,通于咽喉,咽喉水谷之道路,脾气雍实,上焦生热,故令口舌干燥、咽喉生火,用清泻脾热之法治疗咽喉不利之症可选用枳壳散(石膏、射干、玄参、赤茯苓、升麻、麦门冬、龙胆草等等),用此法及方药治疗现代医学的扁桃体炎,同样收效良好,把古人的一些辨证方药用于治疗现代疾病,是使中医能够发扬广大的有效举措之一。(二)要重视“证”的动态演变规律研究多年来,许多临床工作者对疾病的诊断,大都采用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的方式。不可否认,这种结合方式,确实已取得不少成绩。但是,这种方式却存在一种弊端,那就是把中医动态的“证”人为地切了一刀,拿出来作静态研究。只看到病变不同阶段各个“证型”的相对静止状态,不能把整个病变过程中,正邪斗争相互消长形成的“证”的动态演变过程全面地反映出来,使人们不易看到各个“证型”之间的连续性和传变顺序,不易掌握整个病变过程中“证”的动态演变规律。为此,可用系统方法的动态原则探索它的要素、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过程和变化趋势。这种探索,有可能给辨证带来新的生机。(三)计划地展开证的流行病学调查采用从病到证的临床观察研究采用DME方法,设计含资料来源、中医证名、西医病名、临床四诊信息、现代医学检测指标、治则、主方、药物等多因素的流行病学调查表,采用统一的调研内容和方法,在全省多地域、多层次现场调查,进行以病统证的研究。以病统证即西医病种症状、体征、实验室指标确定该病种的证型;在临床资料观察的基础上,对组成脏腑证候的信息进行筛选,包括传统辨证的症候群和现代医学检测的指标群。证型标准应是基本信息的症候群和指标群构成“证”,特征信息的症候群和指标群构成“型”。所谓基本信息:人是一个整体,患病时,反映病情的各种信息彼此之间有一定的内在联系,所以某些证在各种不同的疾病中一定含有部分共性的信息,这些基本信息构成了基础证。特征信息:指有特异性、病理特征明显的信息,无论是症候群还是指标群,不仅可作为西医疾病之间的鉴别诊断,而且形成了“证”在各种不同疾病中的“型”。这些标准需符合实际辨证且可供前瞻性临床研究运用,并为同病异证、异病同证辨证标准验证方案的制订提供依据。其中关键问题是摆脱目前一病若干证的固定模式,以及症状体征收集不全的状况。全面收集四诊信息,确切辨证,明确证的主次、复合、不同证的出现频率和证的转归,在大量病例普查的基础上,通过临床流行病学研究方法明确具体疾病的证的规律,指导临床的辨证论治,并给基础实验研究提供素材。(四)方法学上应该充分利用诊断性治疗的方法回顾历史,在中医证理论的形成中,主要得益于治疗的反馈,即辨证论治的反馈。组方对证,君臣佐使得益,则病证得以改善;相反,辨证有误,治疗不切病机,则往往无效。即所谓“寒之不寒是无火也,热之不热是无水也”。因此,治疗干预,虽然有其局限性,但仍应该用来以方测证,研究证的本质。其次,诊断性辨证论治研究,也是基于目前实验动物四诊研究的滞后,缺少实验动物的无创伤性辨证手段的现状。虽属不得已之举,但不失为研究证的有效途径。需要强调的是,诊断性辨证论治的治疗法则应该建立在临床对某一疾病证流行病学调查的基础上,明确疾病不同阶段的证的分布规律,拟定相应治法,而不是凭空臆想。可见,研究已经从宏观层次深入到微观领域,从定性分析走向定量诊断,从流行病学调查到计算机运用、判别分析的发展方向,并综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重庆厂房推拉棚施工方案
- 非预应力施工方案
- 兴安职业技术学院《社区护理学》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西安财经大学行知学院《数字通信原理及协议》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山东外事职业大学《广播电视概论》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建造氧化塘施工方案
- 郑州经贸学院《经济统计学案例》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吉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文学文本分析与应用》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唐山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区域地质与矿产调查》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2025浙江居间房屋租赁合同范本
- 湿热、霉菌、盐雾设计分析报告
- GB/T 13869-2017用电安全导则
- GB/T 13738.2-2017红茶第2部分:工夫红茶
- GB/T 13012-2008软磁材料直流磁性能的测量方法
- GA/T 1768-2021移动警务身份认证技术要求
- 贯彻中国式《现代化》全文解读
- 日本神话课件
- 部编人教版道德与法治四年级下册《合理消费》优质课件
- 毕业设计(论文)-基于安卓平台的签到管理系统设计
- 大学生中长跑锻炼焦虑心理的原因及对策研究获奖科研报告
- 烟花爆竹安全培训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