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ppt课件.ppt_第1页
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ppt课件.ppt_第2页
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ppt课件.ppt_第3页
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ppt课件.ppt_第4页
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ppt课件.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实用中药与方剂,主讲:肖颖,2,3,第一章 中药和方剂的起源和发展,相关概念 1.中药:指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用于预防、治疗、诊断疾病并具有康复与保健作用的药物总称,包括植物、动物和矿物类药材。 2.中药学:专门研究中药的基本理论和各种中药的来源、采制、性能、功效及应用方法等知识的一门学科,是中医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4,你们或身边生病后有没有去看过中医,中医的整个过程是怎样的?,5,相关概念 3.方剂:在辩证审因确定治法之后,选择合适的药物酌定用量,按照组成结构调配的中药处方。反映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中药配伍运用的规律。 4.方剂学:研究和阐明方剂配伍规律及临床运用的一门学科,是理、法、方、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临床各科基础学科之一。,第一章 中药和方剂的起源和发展,6,总 论,第一章 中药和方剂的起源和发展 一.先秦时期: 1.原始社会: “药食同源”;采集天然植物以供食用早期植物药 以动物为食早期动物药; “火”的发现和应用早期炮制开始。 2.奴隶社会 “酒”的发明对药物应用的推动,汤剂成为中药常用剂型之一。 3.春秋战国 皇帝内经问世,奠定了我国医学发展的理论基础;,7,二.秦汉时期 神农本草经(简称本经)问世: (1)我国最早的药学专著,奠定中药学理论的基础 (2)记载药物365种 (3)提出三品分类法:按功能分为上、中、下三品 伤寒杂病论 (1)东汉末年,张仲景著 (2)“方书之祖”之称,对方剂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第一章 中药和方剂的起源和发展,8,三.魏晋南北朝时期 1.本草经集注 (1)作者:陶弘景,年代:南朝梁代. (2)记载药物数730种,对本经的补充和注释 (3)创立按自然属性分类的方法 (分为玉石、草木、虫兽、果、菜、米食、有名未 用七类,又各分为上、中、下品). 2.雷公炮炙论 (1)作者:雷敩,年代:南北朝刘宋时期. (2)我国第一部的炮制学专著.,第一章 中药和方剂的起源和发展,9,四.隋唐五代时期 1.千金方 作者-孙思邈;该书包括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两部。 2.新修本草(唐本草): (1)作者:苏敬等22人,并先后由长孙无忌、李勣两位高官领衔; (2)成书时间:唐代; (3)第一部具有药典性质的官修巨著; 开创药学著作图文并茂的先例。,第一章 中药和方剂的起源和发展,10,五.宋金元时期 1.官修本草: 开宝本草 嘉祐本草 本草图经 2.个人本草: 唐慎微经史证类备急本草 3.国家药局:御药院医药和剂局太平惠民局 太平惠民合剂局方,第一章 中药和方剂的起源和发展,11,六.明代 本草纲目 作者:李时珍。 成书年代:明代。 价值:是集我国16世纪以前药学成就的科学巨著,有“中国古代百科全书”之称。,第一章 中药和方剂的起源和发展,12,七.清代 本草纲目拾遗 作者:赵学敏。 成书年代:清代。 学术价值:对本草纲目的补充为本草学中新增药物最多的著作,新增药达716种。,第一章 中药和方剂的起源和发展,13,1九、民国时期 中国药学大辞典,陈存仁,(1935年) 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中药大辞典、中药志、全国中草药汇编、原色中国本草图谱、中华本草、中药方剂大辞典等,第一章 中药和方剂的起源和发展,14,第一章 中药和方剂的起源和发展,重点著作,15,课堂小结 1、四个概念(中药、中药学、方剂、方剂学) 2、六大中药著作(中药发展史代表性著作、年代、作者、学术价值),第一章 中药和方剂的起源和发展,16,课堂练一练,第一章 中药和方剂的起源和发展,17,第二章 中药的性能,什么是性能?,什么是药性?,药性:药物与治疗作用相关的性质与功能称为药性。,中药性能包括: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有毒无毒,18,第二章 中药的性能,何为四气?,A.香臭腥臊 B.寒热温凉 C.酸甜苦辣,第一节 (气)性、味,第二章 中药的性能,一、四气:又称四性。是指药物具有寒、凉、温、热四种不同的性能特征。 反应药物在影响人体阴阳盛衰、寒热变化方面的作用倾向。 属阴:寒、凉 属阳:温、热 平性药:无明显的寒热偏性,19,第一节 (气)性、味,,Company Logo,寒性或凉性药物减轻或消除热证 温性或热性药物减轻或消除寒证,四气是从药物作用于机体所发生的反应概括出来的,与疾病的寒热性质是相对应的。,第二章 中药的性能,第一节 (气)性、味,1.阴性寒凉药用于治疗阳证、热证,可清热、泻火、解毒、定惊等。 2.阳性温热药用于治疗阴证、寒证,可散寒、温里、助阳等。 3.平性药根据寒热不同,配伍温热药和寒凉药。,二、四气的应用,21,三、何为五味? 是指药物具有酸、苦、甘、辛、咸五种不同的味道,分属五脏(肝心脾肺肾)而合五行(木火土金水) 味觉“具体五味”:药物的味道,“滋味说” “抽象五味”:代表药物功能,通过观察药物的实际疗效总结出来的,直接与药物功效相对应,“五味说”,第二章 中药的性能,第一节 (气)性、味,四、五味的功效,22,第二章 中药的性能,第一节 (气)性、味,,Company Logo,1、辛 能散、能行,用于表证和气滞血瘀证,散发散表邪 如解表药中的麻黄、薄荷等 行行气、活血 如行气药中的陈皮、香附,活血药中的桃仁、红花等,第二章 中药的性能,第一节 (气)性、味,四、五味的功效,,Company Logo,2、甘 能补、能和、能缓,用于虚证或痉挛疼痛,补滋补调和中焦(保护和增强脾胃消化功能) 和调和药性(使药物功能协调并改善味道) 缓缓和药性毒性,缓解痉挛、疼痛,第二章 中药的性能,第一节 (气)性、味,四、五味的功效,,Company Logo,第二章 中药的性能,第一节 (气)性、味,四、五味的功效,3、酸(涩) 能收、能涩,生津,收收敛,涩固涩 止泻、敛汗、固精、缩尿、止带、止血功效,,Company Logo,第二章 中药的性能,第一节 (气)性、味,四、五味的功效,4、苦 能泄、能燥、能坚,泄通泄、降泄、清泄 通泄-通泄腑气(肠胃),如大黄; 降泄肺气-降气平喘,如杏仁、枇杷叶; 清泄火热-清热泻火,如栀子。 燥燥湿,用于湿证 坚阴滋阴降火,,Company Logo,5、咸 能下、能软,下泻下,软软坚散结, 如瓦楞子、牡蛎,芒硝等,第二章 中药的性能,第一节 (气)性、味,四、五味的功效,,Company Logo,6、淡(附于甘味,与甘味有区别) 能渗、能利,用于水肿、小便不利等,渗渗湿,利利尿 如猪苓、茯苓等,第二章 中药的性能,第一节 (气)性、味,四、五味的功效,,Company Logo,第二章 中药的性能,第二节 升降浮沉,向下,向外,病势趋向,向上,,Company Logo,第二章 中药的性能,第二节 升降浮沉,一、升降浮沉定义:指药物作用趋向,是针对人体的病势趋向而言。 1、升:向上提升 2、浮:向外发散 3、降:下行、降逆 4、沉:泻利、收敛,升浮,沉降,升举阳气、发汗解表、祛风散寒、开窍醒脑 涌吐等作用,平肝潜阳、息风止痉、镇心安神、降逆止呕 止咳平喘、消积导滞 收敛固涩,,Company Logo,第二章 中药的性能,第二节 升降浮沉,二、升降浮沉与其他药性关系,1、四气与升降浮沉的关系 温热之品, 其性属阳, 多主升浮; 寒凉之品, 其性属阴, 多主沉降。 2、五味与升降浮沉的关系 辛甘淡, 大多属阳, 故其性主升浮, 酸苦咸, 大多属阴, 故性多主沉降。,,Company Logo,第二章 中药的性能,第二节 升降浮沉,二、升降浮沉与其他药性关系,3、药物气味厚薄与升降浮沉的关系 薄荷、桑叶气味淡薄属升浮 大黄、熟地气味醇厚浓烈属沉降 4、药物质地轻重与升降浮沉的关系 质地轻者花叶属升浮,有例外槐花、旋复花 质地重者子实属沉降,,Company Logo,第二章 中药的性能,第二节 升降浮沉,三、升浮沉降间转化(炮炙),1、生升熟降 2、酒炙可升、盐水制可降 姜炒可散、醋炒收敛,第二章 中药的性能,第三节 归经,枸杞补肝,百合补肺,,Company Logo,第二章 中药的性能,第三节 归经,归,即归属,指药物作用的归属;经,即人体的脏腑经络。 归经,即药物作用的定位。就是把药物的作用与人体的脏腑经络密切联系起来,以说明药物作用范围,从而为临床辨证用药提供依据。,有毒与无毒,,Company Logo,“毒”的涵义,中药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使用的药物,其“毒”的涵义和现代药学“毒” 的涵义不尽相同。 药物的有毒或无毒,是通过临床实践与实验研究得知,主要依靠下述几点确定: 含不含有毒成分 整体是否有毒 用量是否适当 所谓“无毒”,即指单用某药在不超过常规用量时,不会对人体造成伤害。,,Company Logo,“毒”或“有毒”的广义与狭义,在中药学中,“毒”或“有毒”的含义,有狭义和广义之分。 所谓广义的“毒”或“有毒”,具体有二: 药物的总称 :即指凡药均可谓之为“毒药”。药即“毒”, “毒”即药。 药物的偏性:中医药学认为,药物之所以能治疗疾病,就在于它具有某种或某些特定的、有别于其他药物的偏性。 狭义的“毒”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