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解答现代文阅读题.doc_第1页
怎样解答现代文阅读题.doc_第2页
怎样解答现代文阅读题.doc_第3页
怎样解答现代文阅读题.doc_第4页
怎样解答现代文阅读题.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怎样解答现代文阅读题第1页在高考语文试卷中,有一个板块是现代文阅读题,有的年分排作第四大题,2002年排作第五大题,分值是18分左右。现代文阅读题选用的文章是社科类、科技类和文学作品。现代文阅读题题型多,题量大,目的是考查考生现代语文的综合素质。下面以题型为基点,谈谈解答现代文阅读题的一般方法。一、选句撮意简答题。“选句”是依据题干要求,从原文中选择相关的恰当的词句回答题目。有的题目原文中没有相关的、完整而明显的词句可以直接回答它,而要从相关语句中挑选词句,略作变更,或择取相关意思回答问题。2002年全国高考语文试题第五大题(文章是林非的话说知音),原文见本书上卷“错答辨正”第200题处)第19题是这样的:俞伯牙遇到钟子期这个知音,为什么会“万分地兴奋和感激”?(4分)该题与原文第二自然段相关。该段主要叙述了两个意义点:其一是俞伯牙的琴弹得高妙,琴曲声极富情思,十分感染人。其二是钟子期特别欣赏音乐,能领悟琴声的变化,感应意境和情思。只有琴弹得好,才能感染人,这是正因果关系。钟子期乐感灵敏,善于欣赏,才让俞伯牙“万分兴奋和感激”,并视其为知音,这是反因果关系。命题者从俞伯牙获得良好反馈的心理感受的角度拟题,自然要从反因果关系的方面着眼来回答问题。可以这样思考:俞伯牙的琴声有什么特点?钟子期从琴声中欣赏到了什么?原文第二自然段中有两句话都明显地表述了这两个问题,它们分别是:“对这变幻无穷和神秘莫测的琴声,怎么能感应得如此丝毫不差,竟犹如从自己心弦上盘旋着飞翔出来的。如此神奇地领悟和熟稔伯牙奏出来的凫凫情思,真像是变成了他的化身一般。”选取其中任何一句话就可作为该简答题的答案,即可判得4分。如果选取上述答案语中的“变幻无穷”、“神秘莫测”、“情思”等关键词语,加上“领悟”、“感应”等动词连缀,就成为了有考生自己创造性的答案语。参考答案是:“因为俞伯牙的琴声变幻无穷,神秘莫测,钟子期却能够准确感应他的琴声的特点,领悟他的情思。”二、评价阐释题。这种题型,往往要对文章思想内容、结构形式、艺术手法、表达方式、语言特色、修辞特点、感情倾向等作评价、归纳、阐释,解答这种题要因文因题而异,采用不同的方法。其基本原则是:具体的内容概括化,抽象的内容作阐发,含蓄的内容要深挖。主要运用撮要法和归纳法。撮要,是摘取文章的要点,进行归纳,即用自己精当的语言把文章的内涵概述出来。读下面一段描写,用简练的文字概括其内容:秋天的后半夜,月亮下去了,太阳还没出来,只剩下一片乌蓝的天;除了夜游的东西,什么都睡着。华老栓忽然坐起身,擦着火柴,点上遍身油腻的灯盏,茶馆的两间屋子里,便弥满了青白的光。(鲁迅药)这是一个记叙兼描写的文段,依据记叙文文体特点,首先要按“什么人、在什么时间、什么地方做什么事”的思路来思考把握。这些思考点就是该文段的内容要点,也是其重要信息。明确它们后再作筛眩选择出最有价值的要点逻辑成句,就成了如下答案语:“秋天的一个后半夜,老栓点着了灯。”怎样解答现代文阅读题第2页再举一个归纳议论性文段观点的例子:1781年,赫歇尔认定天王星是行星。其实,此前已有好几位天文学家观察过它了。当时流行着一种陈腐的观念,认为太阳系的范围只到土星为止,此外再没有行星了。要打破这种观念,需要胆识和勇气。而持有这种观念的天文学者如勒莫尼耶甚至观察过它十二次之多,最后还是让它逃之夭夭,识见不高,令人发一浩叹。而赫歇尔对天王星是行星的认定,则从正面印证了才学识的重要作用。该段首句叙述天文史事实,以引发议论;中间四句是事例论证,是反面论证;末句体现了观点。值得说明的是,全段似乎没有议及“才”,但“才”是一切发明或发现都必需和首要的条件,这是常识,原文没有必要阐述,但它已包孕在文旨之中,这也算是隐含信息,读者必须把握它。通过如此揣摩分析,即可以末句为核心,综合前五句的意思,归纳成如下答案语:“才学识兼备,对于科学发现的作用十分重大”。三、意蕴发挥题。解答这种试题,主要采用揣摩颖悟法。这要求根据文章语境展开联想和想象,将原文的空白填补完整,或将含蓄的语言阐释明白,乃至将未尽的语言语意表述出来,这要靠灵敏的思维和创新能力。例如,2000年全国高考语文试题第23题第二问是:“最后一段写道但人们告诉我:外层空间能看到的地球上惟一的人工痕迹。就是你啊,长城联系全文看,这段文字表达的意思是什么?”(原文是鲍照的抒情散文长城)从表面看这仅仅是一句话,可实质上它关涉全文,体现了文章的主题和作者的写作目的,蕴含很深,需要发挥和挖掘。可以这样运思:在外层空间能看到的人工痕迹是长城,这说明长城规模大,说明中国古人聪明、坚毅,显示了中华民族的光荣、伟大、自豪和自信。那么,在改革开放时期作者评赞长城有什么现实意义呢?历史悠久的长城象征中华民族气质坚毅,胸怀博大,智慧丰富,能承受改革开放的冲荡(标横线的语句为答案要点)。这样从历史和现实两个方面揣摩迁延,发挥了题干语句的丰富意蕴,阐释了写作意图,揭示了主题深刻的内涵。四、限字精答题。有些题还给答案规定了字数,这就必须细细揣摩原文,锤炼语言,精要概括,准确作答。如:这不是什么名山胜水,地图上找不到,方志中无记载,却在唐宋人的画境中似曾相识。它未经名人雅士的讽咏礼赞,不著一字,自得风流。它不是珠围翠绕,搔首弄姿的名媛闺秀,而是蓬门筚户中光彩照人的碧玉,荆钗布裙,风鬟雾鬓,自有她天生隽秀的气韵。(摘自柯灵江楼)问题:本段用对比和比喻的方法突出了江楼景色的哪三种美?每条限答5个字以内。第一种美是 第二种美是 第三种美是 原文采用叙述的笔法,运用了比喻,答案则应该直接简明而又要抓住本质。设问中已有主语和谓语“第种美是 ”,要回答的仅仅是它的宾语部分,用短语即可。这短语的中心词要呼应主语“第种美”,可写成“的美”。究竟是怎样的美呢?原文第一句是说它的无名平易,似曾相识;第二句强调它的“自得风流”;第三句侧重它的天生气韵。经过这样一番分析揣摩,就可形成如下答案语:“平凡的美;自然的美;质朴的美。”怎样解答现代文阅读题第3页五、多项选择题。这种题型一般开列五六个备选肢,要求从中选出二三个正确或不正确的选肢。因为这些选肢往往涉及整篇文章的内容、语言、表达方法等,所以综合性强,难度大。解答此类题目,需要综合运用淘汰法、比较法、分析揣摩法等。下面是2002年全国高考语文试题第22题: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A.这篇散文选择一个全新的视角,对早已深入华夏子孙心坎里的知音的传说进行评说,表达了作者对获得知音的独特看法。B.全文以“神往和渴求知音”为线索,以叙述和描写俞伯牙遇知音和艰辛学琴的经历为主要内容,揭示知音难觅但又可求的主题。C.“我似乎瞧见他滚滚流淌”一句,生动地描写出伯牙学琴成功后激动与喜悦的心情,也融入了作者学艺的切身体会。D.最后一段以“获得更多更多的知音”收尾,既与第一段神往和渴求知音的意思相呼应,又进一步阐释了第一段的内容。E.第一段中“有时发出细微的声响,催促人们赶快付诸行动”,形象地表达了知音的传说带给人们的美感和鞭策作用。试用淘汰法和分析揣摩法解答此题,先挑出自认为有误的选肢。A项评析全文思想内容,尽管比较粗泛,但无错误。B项评析全文的行文线索、表现手法和主题。该文不是纯记叙性散文,而是说理性散文,它必须对所叙人事作评析,而B项没有提及评析,可见是遗漏了这一重要的表现手法。C项句末说:“也融入了作者学艺的切身体会”,这在原文中没有交待,是超出了这个阅读材料范围的信息。D项“获得更多更多的知音”的收尾句,并未“进一步阐释了第一段的内容”,这夸大了它的表达作用。E项也无错,B、C、D三项有错,答案就是A、E了。怎样解答指称词的内容第1页阅读鉴赏题中,有一种旨在阐释“这样”、“如此”、“他们”、“由此”等指称性词语内容的题目,或是分设义项,要求选择作答;或者要求以文字表述来填充空白,无论哪一类型,都能考查考生阅读鉴赏和阐释能力。正确地解答这种题目,关键是在阅读理解的基础上,准确辨识指称词的内容。一、明确指称范围。有这样一道题:古代人说的话是无法听见了,幸而流传下来一些古代的文字。文字虽然不是语言的如实纪录,但是它必得拿语言做基础,其中有些是离语言不太远的,通过这些我们可以对古代语言获得一定的认识。文中加点的“这些”的意义是:A.那些离语言不太远的文字;B.那些离语言较远的文字;C.那些以语言为基础的文字;D.那些至今仍然具有生命力的文字。与题中“这些”关联的句子是“文字虽然不太远的”,这段话有三个分句,讲述了三层意思:一是古文字没有把古人说的话全部记录下来,二是古文字记录的对象大部分是语言,而少部分虽不直接语言(如思维),但离语言不太远。第一分句讲前提;第二分句讲共同点,这是中心句;第三句是补充性的。题中的“这些”指称的就是第二句,意即以语言为基础的全部古文字,显然,答案是C;而A、B、D均只是指代部分文字,决非正确答案。又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诗云:海客谈瀛洲,烟波微茫信难求。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要求阐释诗中加点的“之”字的具体内容。这段诗句叙述了两种人的话:一是海客的话,言神仙境界瀛洲是难以寻找到的;一是越人的话,言天姥山有时还可以寻访到。这里显示了诗人梦游的趋向;瀛洲“信难求”,当然就不去求;天姥“或可睹”,自然要去寻访。所以,“因之”的“之”指代的不是所叙述的全部的话,也不是海客的话,而是越人的话。明确指称的数量、范围,就能审察指称词所指代的是全部还是部分,是群体还是个体,不至于朦朦胧胧,懵懵懂懂,乱猜误答。二、把握主体客体。有的指称词,用在两种并提或比衬的人事物理之后,只有把握述说的重心和意向,明确哪是主体,哪是客体,才能正确答题。仍举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的诗句为例: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其中的“此”指代什么呢?作者拿“一万八千丈”高的天台山与天姥山作比衬,叙说尽管天台山高峻,但与天姥山比较,它就像歪倒在东南边一样,这就突出了天姥山的高大雄奇。可见天姥山是主体,天台山是客体,“对此”的“此”即指主体天姥山。这里的主体和客体,实际反映了作者叙述的着眼看的问题,有时它还是以人事景物的大孝优劣或远近等来标示的。明乎此,方能细致地思辨客观事物的内涵,精确地解答指称词句。三、分辨内容的虚实。有些指称词所指代的是粗泛、虚涪笼统的内容,有些则指称实在、具体、明确的人事物景,准确辨别其差异,方可正确答题。例如:怎样解答指称词的内容第2页另一种是在心烦意乱的时候勉强继续绞脑汁,往往是越绞越乱,越想越烦,这时候最好是暂时把它放下来,让头脑冷静下来,得到了足够的休息,等精力再旺时把它提起来,进行一番冷静的分析,做到“表里精细无不到”,自然就会“一旦豁然贯通”,令人感到“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乐趣。文中加点的两个“它”指代什么?这是1987年全国高考题。品读可知,该语段所讲的是构思写作遇到难产的痛苦及其对待的方式。两个“它”有可能指思路或写作,内容均比较虚泛、抽象,但前者比后者尤甚,我们可通过分析词语搭配来确定答案。如果是指“写作”的话,固然可以“放下来”,但不能与“提起来”搭配,因而可以断定两个“它”所指代的内容都是“文思”或“思路”而非“写作”。又有这样一段文字:为什么要反对写文言文呢?首先,现代人要说现代话;其次,是文言文不易写好,为什么要做这吃力不讨好的事情呢?我说可以教点文言文,但是目的不在于此。我也赞成教点古诗文,因为现在文风不大好。古人是很讲究文字简洁、干净、利落的,这种文章很可治治我们今天的文风。选出表述文中加点的“此”意义正确的一项:A.说现代人的语言 B.多选些文言文C.反对写文言文 D.用文言文写作该材料的主旨是不用文言写作,却要教点古文。读“目的不在于此”的句子,就要思考,做什么事的“目的”?答曰:“教点文言文”的目的。“目的”是什么呢?其后有说明,是“因为现代文风不大好”,“文字简洁、干净、利落”的古“文章很可以治治我们今天的文风”,意即从文言文学些造语谋篇的方法,不是倡导用文言文写作。显然D项是正确答案。尽管“此”的意思比较虚泛,但掌握了正确方法,也不难揣摩出来。四、明确本义和引申义。王国维在讲到成大事业、大学问的三种境界时引用了如下词句: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题目是:指出上句中“他”、“那人”的意义。这句话出自辛弃疾词青玉案元夕(东风夜放),该词写元夕观灯的情景,而作者不另有所为,他在寻觅一位幽丽的情人。引句中的“他”、“那人”即指此。王国维引用来描述三种境界之一,即经过一番刻苦的独立的钻研辨思后,忽然颖悟到原来百思不解的问题,把握了事物深刻的意蕴、道理,这是引申义。只有辨明、叙述了本义和引申义,“他”、“那人”才能正确地诠释清楚。运用找对象析结构的方法解意答题有些词语句子,可以通过寻找搭配对象,分析句子结构来解其意义。如:对于我国人口现状,白皮书作了完整的表述。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例中的“对于”不是与“我国”搭配,也不是与“人口”搭配,而是与“现状”搭配,表明“表述”的对象和内容。的“关于”是与“问题”搭配,如果理解为与“矛盾”搭配,就曲解了该句的语法结构,肢解了其语法成分,势必误解语意。怎样解答指称词的内容第3页寻找搭配对象,分析语法结构,需要从明确词语搭配的关系类型入手。常见的词语搭配关系类型有以下几种:一、介宾结构。介词不能单独充当句子成分,只能与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组成介词结构,才能充当状语或补语。所以,在句子的动词谓语前后寻找与之搭配的名词或名词性短语,有助于理解句意。如:人眼的这种信息加工原理,对于改进某些机器的输入装置和自动控制系统的传送器,研制新型跟踪和发现系统,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参考价值。句中的“对于”应与“改进某些机器的输入装置和自动控制系统的传送器,研制新型跟踪和发现系统”搭配,组成介宾结构,宾语的中心词是“传送器”和“系统”,它们共同作谓语“具有”的状语,表明适应范围。如果理解为“对于”只与“传送器”结合成介宾结构,那不仅造成理解片面,而且句意也因之发生异变。二、偏正结构。有些语句的中心词带有很多修饰语,而且修饰语之间的关系比较复杂,理清他们之间的关系,直接关系到句意的理解。如:鲁镇的酒店的格局 (鲁迅孔乙己)“格局”是中心词,它所带的“鲁镇的酒店”是个偏正型短语,作定语。如果理解为“鲁镇”直接修饰“格局”,就与作者的本义相左。三、动宾结构我摸着新换上的衣服的丝的和贝壳的钮扣。(艾青大堰河我的保姆)“摸着”的是“钮扣”,不是“衣服”;“新换上的”修饰“衣服”,然后一起修饰“丝的和贝壳”,最后共同修饰“钮扣”。他送我一支笔。毛主席曾指示我们,地质部是地下情况侦察部。例的“送”是谓语,受其支配的不只是“我”,也不只是“笔”,而是“我”和“笔”;前者表示人,后者表示物,这叫双宾语。是单句,“指示”是谓语,它先支配“我们”,后支配“地质部是地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