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谢林绝对同一哲学体系及其现实意义.doc_第1页
浅谈谢林绝对同一哲学体系及其现实意义.doc_第2页
浅谈谢林绝对同一哲学体系及其现实意义.doc_第3页
浅谈谢林绝对同一哲学体系及其现实意义.doc_第4页
浅谈谢林绝对同一哲学体系及其现实意义.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浅谈谢林绝对同一哲学体系及其现实意义摘要:谢林放弃最初作为费希特主观唯心者的拥护,形成了一个新的哲学逻辑起点。他的哲学体系是以“绝对同一”为核心建立起来的,包括自然哲学和先验唯物主义哲学两部分。他的绝对同一哲学,自然哲学和先验唯物主义哲学的观点在哲学史上有着非常重大的影响,其观点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也有局限性。把握好对谢林哲学的正确态度,并从中吸取经验和教训,为我们今后的哲学研究找到正确的方向。关键词:绝对同一哲学;自然哲学;先验唯心主义哲学;现实意义;目录一、谢林哲学“绝对同一性”的提出及其内涵(一)谢林哲学“绝对同一性”的提出(二)谢林哲学“绝对同一性”的内涵二、谢林的哲学体系(一)以“绝对同一性”为核心1.“绝对同一性”的特征2.“绝对同一性”的现实评价(二)由自然哲学和先验唯心主义哲学两部分构成1.自然哲学(1)自然哲学的内涵(2)自然哲学的基本观点(3)自然哲学的现实评价2.先验唯心主义哲学(1)先验唯心主义哲学的内涵(2)先验唯心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3)先验唯心主义哲学的现实评价三、哲学史上对谢林绝对同一哲学体系的总体评价(一)谢林绝对同一哲学的历史地位(二)谢林绝对同一哲学的现实评价四、谢林绝对同一哲学体系的当代价值一、谢林哲学“绝对同一性”的提出及其内涵(一)谢林哲学“绝对同一性”的提出谢林德国古典哲学的著名代表,客观唯心主义者。他最初是作为费希特主观唯心论的拥护者出现的,继承费希特“自我设定非我”的原则,继续以更彻底的唯心论批判康德,把“自在之物”曲解为自我活动的产物,认为理论和实践、必然和自由、思维和存在的最高统一体就是绝对自我。不过,当谢林意识到费希特的自我意识只是局限于主观的意识,不能用它说明千变万化的自然界时,他很快就离开了费希特,形成了自己的独特的客观唯心主义的体系。在谢林看来,费希特的“自我”既然是一个和“非我”互相对立,互相限制的东西,那么,它就不可能是绝对的、无条件的,“自我”和“非我”即主体和客体、自由和必然、思维和存在就不可能达到真正的统一。所以必须假定有一个凌驾于二者之上、既非主体又非客体的东西,这就是“绝对的同一性”,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二者的统一。1绝对同一具有本体论的意义,它是人们在研究中永远假定的东西,是哲学的真正出发点。这样,谢林超越了“自我”,为哲学的出发点找到了一个新的逻辑起点。(二)谢林哲学“绝对同一性”的内涵“绝对同一性”或“绝对”是谢林同一哲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它是指这样一个东西:它既不是单纯自我也不是单纯非我,既不是单纯主体也不是单纯客体,而是自我与非我、主体和客体的“绝对同一”。“绝对”最初是无差别的绝对同一,是一种不自觉的客观精神力量。它怎么会产生出客观世界和主观意识的呢?这是因为它自身有一种“原始冲动”,想把自身提高为有意识的精神实体,原始冲动发展为“原始对立”,从而有了主体和客体、理想和现实两个序列的发展。“绝对”作为普遍性贯彻在整个发展过程中,对立的发展是“绝对”的特殊表现。对立的双方并无质的差别,只有量的区别;在自然中现实占主导地位,在精神中观念占主导地位。自然和精神在时间上和逻辑上都没有先后之分,它们的发展构成两个不同的“级次”。发展的最高级次是“绝对”,于是又回到绝对同一。“绝对同一”既是起点又是终点。“绝对”是“同一的主体客体”,“自然”是“客观的主体客体”,“精神”是“主观的主体客体”。谢林认为,“惟一实在的东西存在于自身本来既是原因又是结果的一个绝对之中,即存在于主体和客体的绝对同一性之中。在谢林看来,人们在思考问题时无论是从客观的东西出发,还是从主观的东西出发,最终都会导致这两方面的“绝对同一”。自然科学考察的是具体的事物,它是从客体的角度出发的,但自然科学的理论原理为什么具有普适性呢?谢林认为,这是因为,在主体与客体之间有一种预定的和谐,这样一来,观念的东西就能与客观的东西相符合。先验唯心论考察的是观念的东西,它是从主体的角度出发的,但这种作为第一位的主观的东西如何能够产生出客观的东西呢?谢林同样认为这还是因为在主体与客体之间有一种预定的和谐,也就是主体与客体的“绝对同一”。所以人类思维的最后归宿都应该是“绝对同一”。他说:“整个哲学都是发端于、并且必须发端于一个作为绝对本原而同时也是绝对同一体的本原。”谢林就是从这种绝对同一性出发,试图把主体与客体、思维与存在、自由与必然等统一起来。谢林认为,既然绝对同一性意味着一切差别的消失,那么他的同一哲学就能消除唯物论与唯心论的争论。 二、谢林的哲学体系(一)以“绝对同一性”为核心1.绝对同一性的特征谢林的哲学体系是以“绝对同一”为核心建立起来的,他的同一哲学是从他的自然哲学与先验唯心主义发展来的,他认为同一哲学包含了自然哲学与先验唯心主义两个方面,两者统一为一整体.即同一哲学。作为构成同一哲学的两个部份,自然哲学和先验唯心主义就是用来说明主观与客观,主体与客体是如何从矛盾达到同一的。2绝对同一性哲学的特征就是企图用“抽象的同一”调和以至最后取消物质与精神,存在与意识,客观与主观之间的矛盾。 2.绝对同一性的现实评价谢林看到了康德和费希特把认识仅停留在主观领域的局限性,设法把这种主观精神扩展到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这是非常有意义的。但是,他把同一性说成是“先天的、无差别的、绝对的,没有任何内容的空洞的同一”,这又走向了形而上学。谢林所谓的“绝对同一性”归根到底仍然是精神性的东西,也就是“绝对精神”。所以,他的所谓同一哲学的基本立场是客观唯心论。在谈到谢林的同一哲学时,黑格尔说:“谢林的同一性原则缺乏形式、缺乏证明;他只是初步提出这个原则罢了。”(二)由自然哲学和先验唯心主义哲学两部分构成1.自然哲学(1)自然哲学的内涵自然哲学是什么?按照谢林的说法,自然哲学以自然界为对象,其宗旨是要把一切自然现象归结为精神,或者说是从自然界中找出精神本质。(2)自然哲学的基本观点自然哲学的基本观点:谢林认为自然界是“绝对同一”的客观化。自然界中的精神没有消失,只是隐藏在自然界现象背后。自然科学中所发现的定理、公式、规律等就是隐藏在自然界中的精神,自然哲学的任务就是把隐藏在自然界中的精神寻找出来。自然界由低级到高级经历了质料、物质、有机物三个发展阶段。各个阶段有其特殊的本质,自然界中的各种矛盾推动了自然界的发展。有机界达到了自由和必然的统一。他认为,在质料和物质阶段,机械性突出,精神性不明显,一切受因果必然性的支配。但是,到了有机界出现了生命,精神实质开始出现:一方面,因果必然性还起作用;另一方面,有机界还受“合目的性”的支配。因为生命的发展表现为自我保存、自我完善,具有能动性,不完全受因果必然性的制约。(3)自然哲学的现实评价他的哲学包含了许多合理性因素,为自然科学的发展开辟了道路。他把自然界看成是由低级到高级不断发展的,并看到了发展的原因是由内在的矛盾推动的,无疑对辩证思想做出了巨大贡献。但他倡导的自然哲学不是从客观自然界的各种实际出发,不是借助于科学实践的方法去揭示自然界的发展规律,有其错误性。 谢林的自然哲学往往提供大胆的猜测和论断,使用幻想的比喻和华美的词句,缺乏明证和事实。这种思想促进了浪漫派的想象,使诗人们赋予世界以生命和精神,同时也给当时以机械论占统治地位的学界带来一股新的思潮,受到了自然科学家们和浪漫主义诗人们的欢迎。2.先验唯心主义哲学(1)先验唯心主义哲学的内涵先验哲学是什么?先验哲学则以人类精神生活为对象,其宗旨是要表明精神一定要把自己展示在自然界中,或者说是从精神中引出自然.(2)先验唯心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先验哲学的基本观点:历史中存在着以自由为目的的自然规律。社会历史是由有意识的、有目的的人的活动构成的,它是一个有意识的自由创造过程。社会历史和自然界一样也是有规律的,社会历史也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这就是以自由为目的的自然规律。历史的特点是自由和必然的统一。在社会历史中,每个人的活动都是有目的的,自由的,但在活动背后受社会规律的支配,其活动结果并不能使每个人都实现愿望。矛盾是历史发展的动力,是一切运动的根据。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中,矛盾是客观存在的,而且,正因为有了矛盾历史发展才有了动力,矛盾双方的对立转化带来历史的新陈代谢。艺术的美感直观是达到“绝对同一性”的唯一途径。谢林认为,直观者直观到的不是“主观性的”自我本身,而是既非主观也非客观的绝对统一体。3“绝对同一性”是不能言传和理解的,只能加以直观。在他看来,艺术作品达到了精神和自然、主体和客体、思维和存在的统一,艺术的美感直观是引导人们消除一切矛盾,达到“绝对同一”的唯一途径。4(3)先验唯心主义哲学的现实评价先验哲学有许多辩证思想,他认为世界是联系发展的,历史的特点是自由和必然的统一,矛盾是历史发展的动力等。但他从精神中引出自然,从主观中引出客观,甚至认为矛盾双方的差别,对立,转化也是由绝对同一决定的,这些都是形而上学思想。错误的把自由和必然理解为有意识和无意识的关系,是唯心主义的,暴露了资产阶级的软弱性,仍停留在思想革命上。三、哲学史上对谢林绝对同一学体系的总体评价(一)谢林绝对同一哲学的历史地位一般在哲学史上,谢林是德国唯心主义发展中期的主要人物,处在费希特和黑格尔之间。解读他的哲学通常不太容易因为它对哲学中关于自然的定义总是不确定的。一些学者认为他是伟大但又捉摸不定的思想家,因为他在观点间的跳跃对于一个完整的哲学体系来说缺少一些将它们连接起来的力量。另一些人认为谢林总是关注一些常见的话题,尤其是自由、绝对和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谢林的思想和费希特一样也常常被轻视了,尤其是在英语语系的国家。主要原因之一是因为黑格尔后来的崇高地位,他在哲学史讲演录中故意贬低了谢林,将谢林描述为德国唯心主义发展过程中的一个小注脚。其次是因为他的自然哲学,它常被一些实证科学家们嘲笑为缺乏逻辑推论和实践证明的。但他的自然哲学受到了浪漫派和大诗人歌德的欣赏,也得到了德国自然科学的欢迎。(二)谢林绝对同一哲学的现实评价谢林的自然哲学,先验唯心主义和同一哲学也有一些积极的东西。其调和,取消矛盾的的观点也有其阶级根源。谢林早期哲学中的辩证法思想也是德国古典哲学发展过程中的一个环节,是具有革命的意义的,它代表当时德国资产要求进步的方面。但是后来,由于德国资产阶级对社会发展的恐惧,怕因革命而失本阶级的既得利益,因而与封建贵族专制政权的妥协倾向在谢林的思想中逐渐占了上风。谢林的哲学也趋与保守,甚至反动,同一哲学中的形而上学倾向就是这种反动趋势的明显表现。谢林的同一哲学对人类社会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但也有其局限性,归根结底是唯心主义的。四、谢林绝对同一哲学体系的当代价值我们要用正确的观点看待同一哲学的问题,保持清醒的头脑,既要认识其有利的一面,又要认识其不利的一面。学会借鉴积极的思想和理论成果,来发展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学会运用创新的思维方式,大胆尝试,进行更高层次的理论探索,并将新的理论成果应用到具体实践中去;学会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从而能以一种更有效的方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建设。对待前人总结出的理论成果,我们都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并从中总结经验。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为人类文明进一步向前发展,寻找正确的方向,才能更好的构建和谐社会。结束语谢林绝对同一哲学体系中所包含的思想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我们要以一种辩证的思维方式来看待谢林的“绝对同一性”哲学,自然哲学和先验唯心主义哲学,吸取前人的经验和教训,不断开拓创新,更好地发展人类的文明事业。注释: 林诚,西方哲学史讲义,第93-96页 林诚,西方哲学史讲义,第93-96页 王琛,谢林“同一哲学”思想初探(D),2010年 谢林,先验唯心论体系(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127页参考文献:1谢林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