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不仅要有温度,更要有深度.doc_第1页
语文课堂不仅要有温度,更要有深度.doc_第2页
语文课堂不仅要有温度,更要有深度.doc_第3页
语文课堂不仅要有温度,更要有深度.doc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语文课堂不仅要有温度,更要有深度-中学语文论文语文课堂不仅要有温度,更要有深度文/刘 华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我们经常可以目睹到这样一种情景:老师一个问题提出来,学生出口成章,对答如流,甚至出现众口一词,整齐划一的回答。但是仔细观察,却不难发现大部分“热热闹闹,整齐响亮”的回答往往就是在齐读课文;有许多“精彩答案”和教参上的如出一辙;有许多学生只是做一个目光茫然的旁观者。而且考试时依旧处于云里雾里,不知所云的境地!这不得不让我们尴尬:热热闹闹的课堂为什么没有实实在在的收获呢?仔细分析,可能是我们在问题的设计上有问题,譬如大多问题设计在“是什么”层面上,而非“为什么”“怎么样”层面上;再譬如问题设计缺少难易度;又譬如问题设计时没考虑到的学生之间的差异性。这样就导致了我们的课堂教学只有表面的温度,而缺少了内在的深度。没有深度支撑的课堂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这是不足为奇的。那么,如何使我们的课堂做到既有温度,而又有深度呢?我认为要做好以下三点:第一,教师应认真研究教材,设计问题要有针对性、个性化有许多教师平时备课时自己不思考,不钻研,而是把教参当圣经,照着抄,照着讲,这样的“搬运工式”的课堂学生怎么会有收获?你所有设计的问题,他们的参考书上也有,而且比你的还要全。他们在演着你导演的戏,当你需要答案时,他们当然会对答如流了!这样的课堂我想除了表面的热闹,也就是除了外在的温度,其实已经失去了研究探索的价值了。那么,面对教材,我们该如何设计有针对性的问题呢?我认为教师首先要自己先去读文章,然后再与教参“沟通”,看你的理解和教参的是否一致。因为你是作为“第一阅读者”的身份走进文本的,你对文本的理解存在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过程,而这一过程是和学生阅读的过程是一致的。那么设计出来的问题也就能够更切合学生的思维。如果先看教参,那么教参的观点就会“先入为主”,个人思考也就会被束缚,设计的问题也就会死板单一了。有位名家说:教参其实是伪权威,此话有理!教参也是人编的,也有个人感悟,它只是给老师提供参考,而不是让老师全盘照抄。老师只有自己用心解读、认真思考、精心设计、才能设计出有鲜明个性的问题,才能把教参的分析内化为学生的知识。在这方面,于漪老师给我们树立了很好的榜样。她在上课之前,都是自己先备课,然后再看教参,还要根据需要对教材进行重构。在这个基础上设计出的问题,就很有个性,很有针对性。所以她在课堂上就能驾轻就熟,运用自如,并彰显出自己的个人魅力。于漪老师的课能上得如诗一般,我想这背后是有许多良苦用心的。第二,教师应特别关注学生的差异性,设计问题要做到因材施教在备课的过程中,许多老师只研究教材的重点和难点,很少考虑到学生的差异性。不同的学生对文本的理解程度与思考角度是不同的,如果问题设计没有梯度,肯定会出现“万山一般平”、“优生吃不饱,弱生吃不了”的现象,导致课堂整体效果下降。面对学生的差异,我们的问题设计要有梯度。譬如在教授春时,我们可以这样设计:1.作者是从哪几方面绘春的?2.作者是如何来描绘春的?3.文章的写作亮点有哪些?第一个问题是浅层次的,它只针对内容层面,学生只要读过文章便可一清二楚,因此是面向弱生的。第二个针对“描写的方法”这一知识点设计的,需要学生一定的知识积累和辨别能力,因此有一定的难度,是面向中等同学的。第三个问题的难度很大,即便是教师,如果不认真思考的话都很难表述完整,更不要说学生了。它的设计直指记叙文阅读的基本范式,所以是面向优秀学生的“提高题”。值得注意的是,这时候学生因为要静心深入思考,所以课堂气氛可能很沉闷。面对这样的“冷场”,许多老师会选择放弃等待,自己直接讲答案。但这是不可取的。因为此时的课堂是由于问题有了深度,而导致温度有所降低而已。这时候老师绝对要有耐心,学会等待,深度探究的魅力才会缓缓释放出来,学生所学的知识含金量才更足更纯。第三,教师应立足学生思维发展,特别关注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传统课堂在设计问题时,基本上是问“是什么”,而很少问“为什么”。因此我们很少能进行有效的思维训练。长此以往,就会出现人为的思维后进生。因此教师在上课过程中应多问几个“为什么”,多关注问题背后的思维过程,这样学生才会越学越有兴趣。叶圣陶曾说:教师不是教教材,也不是教学生,而是教学生学。我想教学生学,就是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训练学生思维的发展。那么如何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呢?一个很重要的理念就是“举一反三”。教师要引领学生在浩如烟海的文章中,归纳文章背后的知识结构和思维方式,再运用它去阅读、分析其它文章,最终达到“一文精读,千文尽通”的目的。以苏教版七年级上册的说明文松鼠和苏教版八年级下册的说明文苏州园林为例,虽然二者被编于不同的年级、不同的主题单元,貌似区别很大,但是稍加分析,就会发现两篇文章是有很多相同之处的:首先,两篇都是事物说明文;都紧紧抓住事物的特征来介绍;都按照逻辑顺序,条例清晰;都采用打比方、摹状貌的说明方法;语言都是既准确又生动。因此,在上苏州园林一文的时候,我们可以先出示“说明文阅读知识树”,让学生从“对象”、“内容”、“顺序”、“说明方法”、“语言”五个方面全面了解说明文阅读的基本知识。学生对照这棵树自己梳理文本,小组交流,达成共识。在学习的过程中教师略加引导,强调重点难点,略作总结。这样,短短一节课里,学生就能很好地理解说明文阅读的基本知识,以后再通过一篇篇课文为例子,不断强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