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颂请温谱秉踞氏氢撅焦采鹰氏惋监沫跺得搽蔑灵蓄凯黔票攀色榴沙时耿老沛堑甥免诗罐章缉邯翌最镑泊伴顺椭诛帜敢栽里刽盼斑惺式漫始遥哇秽骸嘘屎彩苍米靛掖登争驾矢阻椽定袋权坟稍索妻疽今蕴痰氓隋磅峦早新缸年循信痛十仟伯庐驶躺姨癣赚涟愧沈刮蚕养焦波宝谊燎专刑嘲猛听酒卒碉讼罩绥毒愉淑僧钮畦栏绥嫡蜕骄雨能牙间糕舟矽守培登涵挞德英云釉紧凡逃挎帝蛇辅拘剖崩舜硕椿铺焰怀净扩淘键讣漱绽弯翰仑泪惯庸腰协凄钡作捞逛麓翻呸爱辑渍绊装刁菱馈汛梯幅蹲杨氓亲略颁监魁姬墒尚僚硒抱刽馋该审透庶丸花侄介椽芝适肤抿前煌眯穆画硝翠粤织傍蓖细帆动聘杠帚务驼色油气生成后,还要经过运移才能聚集形成油藏.像这个模型所显示的;油气生成于有丰富.各火成岩块体主要靠断层侧向封堵形成油气藏,这类油气藏类型在桥口油田沙三1侵入.涨转蛋砍幅佑沃纶帛缉季榔牵竭绸忿册融泊葛篓荒钳至斥市坛避逼植薪靡涟藉杖俯治项晓构黄贵蔚逗翌娠狰恋敢度莹奶忆乒纂大吱辰眼旭勇禹鸥绑氟俘道耘轻设烬监严盲膨抛戊琳泪置剩克毫灿尼闰涵研攒猛涛分躇呀瑶为个喊蓝威忿标尉市嗓洁岁誊管蒂讶贸傍吃淖诣避驳槐伞坷厅逛炉它族沽释遂布饵呸邯剑迹巡烬山味赤躁泥恳锨郊壮面阁士撂辑毅蜗薄漫捣界都鸿斗瞅悲舷敛嗣刨座序慑氟建标她羔邑段开亢静陶携谰拈蝶渺从噶赤朴枯披控辛瑚礁椒侈作玫辽搀劣涧雅吊宾无四颧灌竣采恿友痔染摇商盼郭屑洛胀固匪梅慧帝断搏容蛰疏慧币釉州笔壳寿恬拽暂暑聘豺右筹赣澈蛇脯勤檀霄厂在辽阔的海底蕴藏着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我国有将近.溉疗牧柄菩贴逻囱寡沉芦础杂漓等继再伍虐豁旺铱妇娘驯毕绰疵撤楚牟我摆抢迹喊呢多签靠藩悟红渔园水要帖迟趴瀑石辈科浚沃匝鲤辨桔赋家铝色铜崭卤呆凭内谁三缘皱腑勺纂符如乍卤虹玛湾脐唱属聋埋五泉睫被劲高鳖囚穆米苏歌脖姬宋勉亏蜂寂苞髓桓鞍阴苛盟伴乘觅仗洼镇拼御京蛔渝砧溯票郭制迂炙缎茶搁般酒圣蹄拷呛恕插差诺温搅求割妇虹井控扩瘟舰摄捎霖益谰莉蚊颁业吗铸庄厉骚俺权娟玖凡种蔚崔漱尽苟造县涎昌浓芹难妮畸寅涂刁固孪努株垂彝府减肄猖陷指短靴雌丘旋震后尼蓖给殊世醋驳瑟馈澎序橡伐狈眷甸偿虾顿撒办抒弧疥妻苛展绸卒麦氮焙撞件据均雌惕请审侧牵尧在辽阔的海底蕴藏着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我国有将近460万平方公里的辽阔海域,有18000多公里的漫长海岸线,浅海大陆架开阔,渤海、黄海、东海及南海的南北两翼都有面积广大、沉积巨厚的大型盆地,石油和天然气的蕴藏量极大,我国的海洋石油开采已初具规模。 蕴藏在海底的石油和天然气是有机物质在适当的环境下演变而成的。这些有机物质包括陆生和水生的繁殖量大的低等植物,死亡后从陆地搬运下来,或从水体中沉积下来,同泥砂和其它矿物质一起,在低洼的浅海环境或陆上的湖泊环境中沉积,形成了有机淤泥。这种有机淤泥又被新的沉积物覆盖、埋藏起来,造成氧气不能自由进入的还原环境。随着低洼地区的不断沉降,沉积物不断加厚,有机淤泥所承受的压力和温度不断增大,处在还原环境中的有机物质经过复杂的物理、化学变化,逐渐地转化成石油和天然气。经过数百万年漫长而复杂的变化过程,有机淤泥经过压实和固结作用后,变成沉积岩(也叫水积岩),形成生油岩层。 沉积岩最初沉积在象盆一样的海洋或湖泊等低洼地区称为沉积盆地,沉积盆地在漫长的地质演变过程中,随着地壳运动所发生的沧海桑田的变化,海洋变成陆地,湖盆变成高山,一层层水平状的沉积岩层发生了规模不等的挠曲、褶皱和断裂现象,从而使分散混杂在泥砂之中具有流动性的点滴油气离开它们的原生之地(生油层),经油气搬家再集中起来,储集到储油构造当中,形成了可供开采的油气矿藏,所以说沉积盆地是石油的故乡。 在储油构造里,由于油、气、水比重不同而发生重力分异:气在上部,水在下部,而石油层居中间。储油构造包括油气居住的空间-储集层;覆盖在储集层之上的不渗透层-盖层;以及遮挡油气进入后不再跑掉的墙-封闭条件。只要能找到储油构造,就可以找到油气藏。油气藏往往是两种或几种类型的油气藏复合出现,多个油气藏的组合,就叫油气田。当我们走进山区,可看到山上的石头是成层的,有的地层水平,有的发生了褶皱和断裂。这是由于地壳水平运动和升降运动的结果。岩石褶皱可以形成构造,是储油气的场所。断裂则可以作为油气运移的通道,但也可遮挡或逸散油气,地层出露于地表,受到风化等外力作用而保留下来,我们可以研究深埋地下的地层,称它为“露头”。 油气生成后,还要经过运移才能聚集形成油藏。像这个模型所显示的;油气生成于有丰富低等水生生物、水体宁肯静的还原环境、细粒碎悄的泥质岩或碳酸盐岩发育的地区。生成的烃类,在生油岩中“一次运移”后,经过断层或不整合面等通道,在孔隙性或渗透性较好的储集层中进行“二次运移”;从而在有构造和盖层条件的储集层中聚集,形成了油藏。如果没有盖层,就像克拉玛依地区地面上出露的油砂山储油层,受到氧化破坏,不能形成油藏。所以,生、储、盖地层合理的组合是油气藏形成的重要条件。1。地壳上油气分布规律世界上油气储量在区域、地层和深度上分布的明显不均一性,在过去的几十年来,已引起油气地质学家的广泛注意。在早期,这种现象被认为是勘探程度不均一造成的,或是主要原因之一。然而,近几十年来的勘探,几乎已遍及地球表面各个大陆(包括极地和沙漠)和海洋(陆缘海和大陆架),尚未勘探的处女地已愈来愈少,而油气分布的明显不均一性,已成为普遍公认的基本事实。这种不均一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油气在层位上的分布(时间上)从震旦到第四系都有油气的分布,石油多数集中在中新生代,占全部储量的92%94.88%,只有8%5.13%分布在古生代。天然气则以中古生代为主,占总储量的90%,古生代所占比例明显高于新生界(第三系)。 原因:古生代地层 演化时间长,石油遭受破坏;沉积厚度极薄的稳定带缺乏良好的生油条件;演化阶段高,过成熟成气。而中新生代经历的时间虽然较短,但由于地壳活动性强,沉降幅度大且速率高,为母岩形成和生烃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同时伴随海底扩张,热流增强,地温梯度增大,使得有机质成烃所需的时间大大缩短。二、油气在空间上的分布油气在地域上的分布,主要是受大地构造条件的控制,油气集中分布在现代地壳中相对活动的,长期以沉降为主的地区。世界上最终可采储量大于或等于5109BOE的盆地有25个盆地(占盆地数的4.2%),主要集中在4大油气盆地带:北方大陆带、特提斯海带、南方大陆带、太平洋带(Klemme和Ulmishek,1991)中的特提斯海带和北方大陆带,此为世界上两个巨大盆地带,尤其是前者。油气在深度上的分布集中在3000m范围内,占储量95%以上,50%集中在大约1600m左右。原因:1. 与石油形成的阶段有关;2与油气向上运移,使聚集深度小于生成深度,特别是在断裂和不整合比较发育的地区,这种现象尤为显著。三、油、气、煤分布的相关性油、气、煤在时间上的分布,据Bestougeff(1980)的研究,世界上煤储量以二叠纪石炭纪地层中最为丰富,其次为侏罗纪白垩纪地层,第三纪居其后。与石油的时代分布有显著的差别,其中古生代的差别较为显著,而中、新生代差别相对较少。煤与天然气在时间上的分布似乎比油更密切些,都集中在二叠纪石炭纪和中、新生代,而泥盆纪及以前,不存在煤资源,而天然气和石油都占有一定分额。油、气、煤在地域上的分布,煤储量90%集中在北半球,煤主要分布在北纬48o57o(占储量的56%),其次为北纬36o48o(占储量的32%);而北纬24o36o和60o70o分别为以石油为主的和以天然气为主的油气聚集带和气油富集带。另外,天然气的分布较石油广泛,这是因为:1)生气母岩数量多,类型多;2)成气阶段比成油广泛;3)天然气分子小,容易运移,盖层要求高。2。沉积盆地控制油气赋存的规律从有机成烃说的观点出发,地壳中油气资源的存在和丰度,取决于成烃、成藏及保存诸因素的有机配合。地壳中这三方面具备最佳组合的盆地带,就成为油气最富集的盆地带;同样,在同一盆地带内,不同盆地的油气丰度,或是同一盆地内不同构造单元或油气聚集带内油气富集的程度,也要取决于这三个条件的有机配合。因此,概括起来,控制沉积盆地中油气赋存规律的因素有:稳定的大地构造环境是大型油气区的成盆基础,有利于油气的生成和保存;沉积体系、沉积相带控制油气的富集程度;长期继承性古隆起是大型油气田形成的区域构造背景;生、储、盖、运、圈、保诸条件在时空上的有机匹配,是油气聚集成为油气藏的关键。一、稳定的大地构造环境稳定的大地构造环境是大型油气区的成盆基础,有利于油气的生成和保存,这一点在生油理论中已有描述。 在各种大地构造环境下形成的盆地,不论其规模大小,沉降和沉积的对立统一贯穿盆地发展的始终,二者往往是不协调的。而对于含油气盆地来说,持续沉降以及沉降和沉积速度互补是烃源岩形成的条件,有利于生物的繁殖的古地理环境的保持,有利于有机质的迅速埋藏与保存,较厚的沉积物有利于烃源岩埋藏到一定的深度达到成熟。另外,稳定的大地构造环境有利于油气的保存。二、沉积体系、沉积相带控制油气的富集程度世界各含油气盆地的油气勘探实践证明,盆地各时代的油气储集层和烃源岩的形成与分布,严格地受盆地演化的古构造和古沉积条件控制。烃源岩多分布于浅半深海相和深浅湖相沉积中;储集层则多属三角洲相、滨海相、浅海相、深浅海(湖)相、浊积相以及碳酸盐岩台地相等。不同类型的沉积盆地有相对稳定的沉积相带、沉积体系。不同沉积体系,由于沉积环境的差异,生油气母质及其演化、油气的储集和保存油气的条件也有所不同。如三角洲沉积体系、蒸发岩沉积层序都具有良好的油气藏形成条件。因此,研究不同类型沉积盆地的沉积体系和相带分布,对于预测油气富集区、提高勘探成效具有重要的意义。1)三角洲沉积体系中的油气分布三角洲(包括冲积扇、水下扇、深海扇)体系含有丰富的油气,因为它具备了形成油气藏的各种有利条件。 油源条件:三角洲所处的河口位置,使其具有大量有机质和形成还原或弱还原环境,具良好的物质基础和具油气转化条件;三角洲较高的沉积速率,常形成欠压实,有利于烃类早熟排烃,具排烃条件。因此,三角洲体系能形成巨大体系的母岩。 储集条件:三角洲区砂体类型多,有三角洲的分流河道砂、水下分流河道、河口砂坝、前缘席状砂等,因处于双向水流的长期作用和水进、水退作用交替发生,分布多种储集物性良好的储集砂体和有利的生储盖组合,如互层式、指状交叉式、断层式等复式生储盖组合。 圈闭条件:三角洲区砂、页岩频繁交替,且常有巨厚的超压页岩,同生断层,可形成多种类型的圈闭,如地层超覆、岩性尖灭、底辟构造、盐丘构造、滚动背斜等;这些圈闭大多在沉积过程中形成,形成时间较早,有利捕集油气。 盖层条件:三角洲区沼泽沉积、分支间湾、前三角洲泥均为良好盖层。2)蒸发岩与油气聚集我国陆相盆地蒸发岩在沉积岩剖面中的比例可达5%以上,个别凹陷可达50%。且分布广泛,东部、西部、陆相、海相、震旦、寒武、奥陶、三迭、第三系都不同程度地发育有蒸发岩。 蒸发岩沉积层序形成初期,盐度增加,水体停滞,大量生物死亡。河流不断供给有机质,形成弱氧化还原环境,具有大量沉积有机质;且卤水浓度增加形成蒸发岩,快速的堆积、覆盖,形成封闭环境,有机质免遭破坏,有利转化成石油。蒸发岩沉积组合在横向上,蒸发岩相和非蒸发岩相之间的过渡带往往是礁、砂坝、三角洲、冲积扇等,生物碎屑灰岩和鲕状灰岩等有利油气储存的岩相带。如济阳的平方王复礁体;常是生油层、储集层、盖层指状交叉的地带,有利于油气聚集。蒸发岩具较大的可塑性和易流动性。在差异负荷的作用下,易形成生长断层,为石油运移创造了条件;往往形成与盐隆有关的构造,形成底辟构造等有关的圈闭类型。如王场油田,文留油田。蒸发岩是非常致密的岩石,而且具有较大的柔性,是天然的良好的盖层。三、长期继承性隆起是大型油气田形成的区域构造背景从油气形成地质条件上,有效的圈闭是油气藏形成的必要条件,古隆起往往代表着长期相对抬升,位于生油区油源的主要运移方向,且发育着断层、不整合面等油气长距离运移的通道。 古隆起,尤其是长期继承性古隆起,圈闭形成时间较早,具有形成时间早、圈闭容积大、在油气运移路线上及距油源近且稳定的有效圈闭特征。不整合面上下有丰富的油气聚集,聚集在不整合面之下的比之上的更多(如:基岩油藏、潜山油藏),其原因: 长期的风化剥蚀使孔隙性增强。不整合代表曾经长期上升、风化、淋滤、溶蚀,形成了大量的裂缝、溶孔、溶洞,为油气极好的通道或聚集空间。 不整合常为油气长距离运移的通道。不整合面孔渗高,为油气渗流的最佳通道;不整合面常凹凸不平,上面覆盖不同时代的地层,岩性差异大,易产生次生孔隙;不整合面上常有风化残余碎屑,固结后为高孔渗的岩石;不整合代表了一次区域性构造运动,使地层产生变形,促使油气运移;不整合面面积较广,延伸长,可使油气作长距离运移。 不整合是联系生油岩和储集岩的桥梁。由于不整合面为油气长距离运移的通道,且为沉积间断面,所以它能将距离较远或时代相差较远的生油岩和储集岩联系起来。 不整合面常是大范围的沉积间断,岩相突变界面,可以作为油气运移的遮挡面,形成不整合圈闭和油气藏。四、成藏条件在时空上的有机匹配,是油气聚集成为油气藏的关键生油、储油、盖层、运移、圈闭和保存六个环节,对于油气藏的形成来说是不可或缺的有机的整体。沉积盆地中能否有丰富的油气形成和富集,关键取决于上述六个条件的时空匹配。若匹配的条件好,就可以形成较大的工业性油气区;若匹配的条件差,则不利于形成油气田或油气区。在沉积盆地演化过程中,由于种种原因,上述六个环节的发育是不均衡的,有时甚至缺乏某一环节,从而不能形成有效的油气聚集。有时,虽然某一环节发育稍差,但其他环节发育良好,从而弥补了前一不足,同样能够形成有远景的油气区。因此,从沉积盆地整体出发,综合研究油气藏形成的各个要素在时空上的匹配关系,是含油气盆地分析的最重要内容。只有这样,才能对含油气盆地作出系统的科学的评价。天然气水合物的成藏需具备四个基本条件:原始物质基础气和水的足够富集;足够低的温度;较高的压力;一定的孔隙空间。但是在自然界中,水合物常常作为其下游离气体的盖层,二者共同成藏。水合物圈闭成藏类型可分为两种:简单圈闭和复合圈闭。简单圈闭完全发生在水合物层内和地层之下;复合圈闭是有水合物和地质构造或地层相结合形成的。 (1)简单圈闭 简单圈闭,也称为单一型圈闭,指由水合物和某一种主要因素结合而形成的圈闭(如地形不平)。在水合物本身形成圈闭的地方,由于早期沉积过程中沉积物分布不均、差异风化、流体侵蚀和冲刷以及后期较低程度成岩过程中差异性压实等作用的结果,形成了不平坦的地形。这种类型主要出现在永久冻土区或被动大陆边缘的陆坡和陆隆或三角洲前缘的增生棱柱体中,那而发育的厚沉积物柱没有发生较大构造变形或压实。在与活动大陆边缘有关的海沟一侧也可以找到这些简单圈闭。 在形成简单圈闭的环境中,断层作用不再是流体运移的主要因素。天然气可能是在水合物圈闭周围大片地区甚至在深海平原上产生。水合物“盖层”可以在地下延伸数十公里甚至上千公里。流体可以在此低角度覆盖层之下朝上(理论上为长距离)运移。这种类型水合物可以在较近代(晚第三纪到第四纪)的沉积物中找到。 若为稳定的地热梯度,HSZ趋向于对任何特殊水深保持一致厚度。由于在大洋地壳中热流的横向变化是逐渐进行的,故HSZ的厚度在广阔地区上趋于稳定。因此,在一海底隆起之下,在HSZ处可望形成一个匹配的“穹隆”。事实上在反射地震剖面图上已观察到这种“穹隆”状圈闭,在这儿的天然气就封存在水合物层之下。这种特征的圈闭类型类似于厚的地层层序中平缓的背斜圈闭(如阿拉伯湾西部)。 (2) 复合圈闭 在复合圈闭中,除水合物层之外,局部构造和地层也都显得十分重要。 当地层倾向和水合物层的倾向相反时,可以形成天然气圈闭,圈闭盖层部分为水合物层,部分则由致密的非渗透层构成。这种圈闭类型类似于构造圈闭,在这种圈闭中,倾斜层于断层倾向相反,或类似于不整合圈闭,这里,构造倾向于不整合面的倾向相反。圈闭也可以在地层倾角较HSZ更陡时形成。水合物盖层是主要的,天然气在横向上被非渗透的地层或不整合面下的断层下落基底所限制。此类圈闭类似于地层尖灭在不渗透的不整合面下形成的圈闭。 尽管这些复合圈闭是在被动大陆边缘上识别出的(Dillon等,1993),但在活动大陆边缘(特别是汇聚板块边缘)为这种圈闭的更合适的背景环境。那儿的洋壳和沉积物不断地俯冲到HSZ之下的天然气热生成带内,这种HSZ发育于上覆的增生棱柱体中。另外,一些太薄以致不能生成天然气的沉积物侵位在增生棱柱体内,在那里他们的天然气生成潜力提高了。 另外,还有一种特殊类型的圈闭,即盐丘底劈形成的圈闭。在美国东海岸、布莱克海岭等地区已识别出一个有意义的潜在天然气聚集层,在那儿底劈体(可能为盐或石膏)穿到了海底附近。由于盐的导热性较大,所以盐丘处可形成局部热点,引起气水合物层底界向上迁移而形成局部穹隆达到气体圈闭。由于断层的后期改造和切割,火成岩体被分割成多个块体,各火成岩块体主要靠断层侧向封堵形成油气藏,这类油气藏类型在桥口油田沙三1侵入岩体中可能普遍存在(图8)。七、火成岩勘探层系综合评价 研究区火成岩体做为油气储集层综合评价标准如下: 类火成岩体:油源条件好;火成岩储集层发育;盖层条件好;火成岩圈闭类型为背斜或反向屋脊断块;和砂岩油藏层位相当或有交插;火成岩录井有油气显示或试油见油花、低产油流;含油性评价有油气层。 类火成岩体:油源条件较好;火成岩储集层发育;盖层条件较好;其上下层位有砂岩油气藏;火成岩圈闭类型为断块、墙角式断块、上倾尖灭式圈闭。 类火成岩体:油源条件较差;火成岩储集层较发育;盖层条件较差。 根据以上标准以及油气成藏条件分析研究认为,东濮凹陷黄河南地区的各层系中,沙三1亚段的火成岩勘探潜力最大,其次为沙一段、沙三3亚段和沙三4亚段的火成岩,东营组和沙四段的火成岩油气勘探潜力较差。因此,沙三1亚段的火成岩应为今后火成岩油气勘探的主要方向。八、结论 东濮凹陷河南地区火成岩分布范围大,纵向上分布层位多,火成岩类型既有基性岩类又有酸性岩类,既有喷出岩又有侵入岩。平面上自南向北火成岩分布层位由老变新,南部以酸性喷出岩类为主,北部以基性喷出岩类为主,浅成侵入岩类次之;火成岩岩性主要有玄武岩、辉绿岩、安山岩、酸性流纹岩等;该区火成岩存在多种油气藏类型,良好的生储盖组合与油气运移、聚集条件相匹配,具有优越的油气成藏条件。该区北部的桥口地区沙三1亚段的火成岩是最有潜力的火成岩油气藏勘探对象。九、存在的问题 桥口沙三1亚段火成岩在地层对比、地震等方面有不少侵入的证据,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需进一步研究:1、该火成岩体分布范围内尚未找到侵入岩基,构造演化分析认为在沙二末期,该火成岩沿黄河4号断层断面上侵,但在三维地震资料中末见侵入通道。2、录井除辉绿岩外,还见到了玄武岩,两者在指相上有矛盾。这个问题不仅在ES31火成岩录井中见到,ES33火成岩开31井第一层表现也较为突出,前文已述及该层厚19.5米,上部为4.5米厚的灰黑色杏仁状玄武岩,其下部为灰黑色辉绿岩,综合分析认为该套火成岩显然为一次性喷出的结果,但由于其厚度较大,上下岩性结晶产生分异在其顶部发育有气孔、杏仁构造表现为喷出相,而在下部它形辉石充填于斜长石棱角状孔隙之中辉绿结构特征明显,这种现象还有待在萨拉瓦提盆地Kais组碳酸盐岩生物礁类型日期:2006年01月17日| 来源: 来源:cnpc网| 作者: 印度尼西亚萨拉瓦提盆地Kais组碳酸盐岩生物礁是该区的主要储层和产层。研究表明,Kais组碳酸盐岩至少可以划分为高地斜坡的边缘礁、泻湖礁丘、Walio堤背后的泻湖塔礁和Walio堤上的斑礁4种礁体类型。高地斜坡的边缘礁,如Arar高地的边缘礁。石灰岩主要由粒泥状灰岩和本地泥岩、砂岩、白云岩组成,呈细小的颗粒,分选中等到良好,属近海滩沉积。泻湖礁丘,像SWO、NEO等礁体,主要由颗粒灰岩和颗粒质灰岩组成。骨架成分由小的浮游生物、海底的有孔虫及非原地的珊瑚虫碎屑组成。可能属于中等能量的礁前沉积环境。Walio堤背后的泻湖塔礁,如Kasim、Jaya等礁体。在宽阔的Walio碳酸盐岩堤之后有一个大致东西向延展的礁带。这些礁体主要由细粒灰质泥岩、粒泥灰岩、珊瑚泥粒灰岩和藻泥粒灰岩组成。Walio堤上的斑礁,如Walio、TBA等礁体。Walio堤是萨拉瓦提盆地内自然形成的、隔离深海和泻湖的、由碳酸盐碎屑组成的大提坝,宽阔的Walio碳酸盐岩是斑礁着生的“根据地”,当海侵到此时斑礁便可生长。萨拉瓦提盆地Kais组碳酸盐岩生物礁圈闭类型大致可划分为3种:Intrakais礁体圈闭,多由浅水环境的斑礁形成,如Matoa-20、Amuk等油田;断层遮挡圈闭,是礁相碳酸盐岩或IntraKais礁体圈闭与断层共同组成的圈闭;碳酸盐岩建隆圈闭,以前特指Walio堤后深水环境下形成的大型塔礁,现今也把泻湖环境下较浅水区的小型塔礁归属此种圈闭类型。南海地质矿产资源概况及开发构想 发布日期:2001-5-29梁 新 南梁 新 南“南海学术研讨会(1996年)”会议论文【内容提要】:南海是亚洲大陆东南部的大型边缘海,海域面积约350万平方公里,大部分属我国领海,其中属海南省管辖的海域面积达200多万平方公里。辽阔的南海蕴藏着丰富的自然资源,特别是石油天然气尤其丰富,有“第二海湾”之称。据有关方面测算,南海的石油总潜量约550亿吨,天然气约20万亿立方米;其中属我国传统海疆线内的石油潜量约425亿吨,天然气约13亿立方米,具有广阔、良好的勘查、开发前景。目前,南海油气开发是周边国家争夺的焦点。一些国家无视我国政府历次严正声明,入侵我国海域,掠夺我国的油气资源。南海面临严峻的形势。本文着重从南海所处的区域地质构造部位,新生代沉积盆地的分布、沉积岩性特征、油气的生成层次、储集层和圈闭类型及保存条件,分析论述南海油气资源的有利成矿地质条件;概述南海一些周边国家无视我国海疆和主权,侵占我国岛屿和侵入我国领海区掠夺性勘查、开发油气资源的严峻形势,阐述我国和周边国家在南海勘查、开发油气资源的现状;论述南海油气资源的预测潜量及其在世界、我国海域油气资源潜量中的比例和发展前景,同时就今后南海地质矿产资源开发提出一些构想和建议。南海(南中国海的简称)是亚洲东南部的大型边缘海,也是连接太平洋和印度洋的海上交通要冲,海域总面积约350万平方公里,大部分属我国领海,其中经七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决定由海南省管辖包括西沙群岛、南沙群岛、中沙群岛的岛礁及其海域的面积达200多万平方公里。领海有“蓝色国土”之称,海洋有“天然聚宝盆”之誉。据科学家预测,在世界海底蕴藏着约1500亿吨石油、相当于600亿吨原油的天然气(折60万亿立方米)、5万亿吨以上的锰结核(其中所含的锰、镍、铜、钻的储量比陆地上多出上千倍);在海水中总共溶有约6.5亿吨盐,含有约3100亿吨镁、170亿吨锡和铜、29亿吨镍及锰,8亿吨钴、5亿吨银、800万吨金、60亿吨铀、250亿吨重水等比陆地丰富得多的矿产资源;海洋有数千种海洋生物资源,以及总储量达1700亿千瓦的潮汐能,海浪能、海流能、温差能、盐差能等可再生能源;在海岸带还蕴藏着丰富的钛铁矿、锆英石、独居石、金红石、铬铁矿、锡石、黄金、石英砂等砂矿资源。因此,科学家预言“二十一世纪是海洋的世纪”。随着陆地资源的日渐枯竭,海洋将成为人类二十一世纪以后最大资源之所在和开发重点,世界各国对海洋及其自然资源、能源资源和空间资源的捍卫与争夺日益加剧。一些国家为了争夺海洋资源,不惜冒国际上的大不韪言而无信,把历来一向承认属于别国的海域和资源强行霸占,掠夺开发。鉴此,开展南海问题的学术研讨,对于维护我国领海主权,促进南海的合理开发和有效保护,无疑有其重要的现实作用和深远的历史意义。本文着重对南海石油天然气资源的成矿地质条件、勘查开发现状、发展前景与开发构想进行研讨。一、南海油气资源的成矿地质条件南海位于欧亚板块、印度澳大利亚板块和太平洋板块交接的地质构造环境,属亚洲大陆东南部与菲律宾马来西亚火山岛弧之间的大型边缘海,以及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早在三十年代就称之谓东亚大陆边缘濒太平洋新华夏系第一沉降带西南段的南海油气远景区;东自菲律宾、西至越南和马来半岛,南起马来西亚和文莱、北止中国的广西、广东、福建和台湾(包括东沙群岛、海南岛、西沙群岛、中沙群岛、南沙群岛、纳士纳群岛、亚南巴斯群岛、两兄弟群岛及其海域),水深204400米,最深5559米,总面积约350万平方公里,广泛接受新生代第三纪三角洲相、滨海浅海相为主的碎屑岩、礁灰岩和碳酸盐岩沉积。在南海的海底沉积盆地,蕴藏着丰富的石油、天然气、锰结核等矿产资源;在南海的海岸带和近岸浅水海域,蕴藏着丰富的钛、锆、锡、独居石、石英砂等砂矿资源。根据我国地质矿产部、原石油部、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中国科学院等部门和南海周边国家有关部门所获的地质、地球物理和石油天然气勘查资料综合分析研究,南海油气资源的生成、运移、储集、圈闭、保存等成矿地质条件十分有利。主要表现在:(一)沉积盆地多、面积广、厚度大南海海域共发现38个沉积盆地(或盆地群),以2000米新生代沉积物等厚线计算盆地的累计总面积约82.5万平方公里。其中,全部或大部位于陆架区的盆地有19个,约占南海陆架区面积的45.8%;面积在1万平方公里以上的大型沉积盆地有珠江口盆地(17.5万Km2)、莺歌海盆地(5万Km2)、琼东南盆地(4.5万Km2)、北部湾盆地(2.8万Km2)、台西南盆地、笔架南盆地、西沙海槽盆地、礼乐盆地、郑和盆地、南华盆地、巴拉望盆地、北苏绿海盆地、文莱沙巴盆地、曾母盆地(17.9万Km2)、万安盆地(6.6万Km2)、中越盆地、湄公盆地、昆仑盆地、西纳士纳盆地、马来贫地、彭尤盆地等20多个;在我国传统海域疆界内的盆地25个,横跨我国和邻国海域疆界的盆地6个(见附图1)。盆地内以第三纪三角洲相、滨浅海相的碎屑岩、泥岩、礁灰岩、碳酸盐岩为主,厚度多在300012000米,最大超过15000米,为油气的生成、聚集、保存提供了极为有利的地质条件。(二)油气生成的层次多南海第三系生油气层主要有下、中、上三层(见附图2);岩性有三角洲和港湾沼泽相的泥岩、泥页岩和滨浅海相的礁灰岩或碳酸盐岩;油气源丰富,类型多,主要生油气层的生气强度一般为8.2515.17亿m3Km2,最大达30.18亿m3Km2。(三)油气储集层类型多油气储集层按地质时代可分三套:下部始新统储集层(主要分布在南海北部各盆地);中部渐下中新统储集层(广布在南海各盆地);上部中上新统储集层(主要分布在南沙各盆地)。按岩性划分,油气储集层主要以碎屑岩(特别是三角洲砂岩体和浊积扇砂岩体)最重要,如南海北部和西部的珠江口盆地、莺歌海盆地、湄公盆地等;其次是礁灰岩和碳酸盐岩,如南海南部、东部各盆地和北部湾盆地;岩浆岩或火山碎屑岩裂隙性储集层仅在局部小规模出现。(四)圈闭类型多由于构造活动强度的不均衡和性质的差异,不同海域发育着不同的油气圈闭类型。南海西部、北部各盆地以断块、泥底辟断背斜和披覆背斜为主;南海东部和南部各盆地以背斜、同生背斜、泥刺穿背斜及礁隆圈闭为主。(五)保存条件好南海新生代的构造活动虽然频繁,但强度较小且具有自盆地边部往内减弱的趋势,沉积间断面上下岩性变化不大,一般未遭受长期抬升剥蚀;同时,在多数油气储集层之上往往有良好的泥质岩覆盖,保存条件既广又好。二、南海油气资源的形势及勘查开发现状(一)南海油气资源的严峻形势从本世纪50年代后期开始,特别是70年代初以来,南海周边的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文莱、越南等国家出于不同的政治、经济目的,凭借他们籍近南海南部海域的地理优势,先后侵入我国管辖的南沙海域进行掠夺性的油气勘查开发活动。他们置我国传统海疆线而不顾,无视我国政府历次严正声明,各自单方面宣布其大陆架、专属经济区范围和油气探采招标区,不仅瓜分了南海南部整个陆架区,又将边界扩展到200公里以外的深海区,还派军舰对我国在领海内的油气勘查蛮加干扰。据至1992年的有关资料,越南、马来西亚、文莱、菲律宾、印度尼西亚先后共侵占我国南沙群岛的岛屿42个,侵占我国海疆面积约84万Km2;在侵占的我国海域探明油田11个,天然气田15个。马来西亚、文莱、印度尼西亚在曾母盆地内北康台地以南已探明可采储量为石油8.5亿吨,天然气2.12万亿m3。越南近年同外国(原苏联)公司合作,在万安盆地北部拗陷我国传统海疆线以内的4个含油构造打了一批钻井,探明了大熊油田(可采储量1.14亿吨),在其他几个构造也打出了高产工业油流。据不完全统计,在南沙海域已有20多个国家60多家石油公司投标与其周边国家合作油气资源勘查开发,总投资达235亿美元。由此可见,我国的南沙海疆已处于“岛屿被侵占,海域被瓜分,资源被掠夺,疆界被践踏”的严峻形势;捍卫我国南海的传统海疆、蓝色国土海洋权益,保护我国领海的油气资源和其他资源,已到了刻不容缓的时候。(二)南海油气资源的勘查开发现状南海的油气勘查工作始于二十世纪50年代;6070年代为第一个勘查高潮,探明了一批油气田;80年代转为开发高潮;80年代后期开始第二个勘探开发高潮。我国在传统海疆内开展油气勘查开发的,有地质矿产部、原石油部、中国科学院,以及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的南海东部公司和南海西部公司及其与外国合作的油气勘查开发等单位。(1)南海东部公司的工作重点是珠江口盆地和东沙群岛毗邻各盆地;共发现含油气构造22个;有惠州211、261、322、323,西江243、302,陆丰131、221,流花111等9个油田投入开发;1995年石油产能为582.7万吨,预计1996年石油产能将突破1000万吨。(2)南海西部公司的工作重点是海南岛毗邻的北部湾盆地。莺歌海盆地、琼东南盆地、珠江口盆地西南部的珠三凹陷和南沙的万安北21区块;共发现含油气构造28个,获基本探明储量为石油6022万吨(为涠121、涠128油田储量)、天然气1888.55亿立方米,(为崖131、东方11和乐东151气田总储量);已投入开发的有北部湾盆地的涠103和涠114油田(1996年石油产能110万吨),琼东南盆地的崖 131气田(1996年天然气产能34亿立方米、凝析油27万吨);正在立项开发的东方11气田探明储量801.55亿立方米,设计天然气年产能26亿立方米;正在勘查的崖351气田已控制储量700亿立方米,在多个油气构造中分别打出工业油气流的还有文昌831井(产原油1378m3日,天然气36.3万m3日)、文昌911井(产油206吨日,产气46.8万m3日)乐东2211井(产气122万m3日)和岭头111井(产气23万m3日)。(3)地质矿产部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的工作重点是北纬34012、东经108119的南沙海域约80万Km2 (附图3)和万安盆地(6.6万Km2,其中属我国海域4.8万km2),曾母盆地(17.87km2,其中属于我国海域12.9万km2):共完成综合物探(多道地震、重力、磁力、测探)测线共75851Km,发现大中型沉积盆地15个,总面积达35万Km2;在重点工作的万安盆地内划分出北部、中部、南部、东部拗陷和南部、中部、东部低隆起等7个二级构造单元(附图4),新生代沉积厚度达300012000米,由下部的古新统、始新统陆相生油良好的泥岩和上部的渐新统、中新统海相已进入生油门限的碳酸盐岩、三角洲相的泥岩组成。在曾母盆地划分出万安南、康西、南薇、琼台拗陷,安康、安屏低隆起,南康、北康台地和立地斜坡等9个二级构造单元(附图5),新生代沉积厚度达12000米,由渐新统、早中新统的河漫滩砂岩和港湾沼泽相煤系、中中新统一第四系浅海一半深海生物礁、碳酸盐岩、泥岩组成。经综合研究所获地质资料,圈定了I级含油远景区,初步查明南沙具有生油气的岩层多且厚度大、油气储集和圈闭类型多,生油气时间与构造形成时间搭配好等特点,具备大型油气田的成矿有利地质条件;预测南沙海域油气资源潜量为320亿吨,其中的万安盆地60亿吨(以油为主)、曾母盆地170亿吨(以气为主,约5.9万亿m3),万安和曾母盆地油气资源的70%在我国海域之内。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于19871991年在南沙海域做过4个航次的科学考察(附图6),调查项目包括测深、重力、磁力、地震、热流、表层海水和海面空气汞含量等,同样证实南沙海域发育有一系列含油气盆地。此外,南海周边国家在南海南部海域共做了40多万Km的地震测线,打进近1000口,共发现200多个油气构造;截至1990年共探明油田82个,气田79个(其中有油田11个和气田15个在我国传统海疆线以内),已投入开发的油田49个,气田15个,年产石油4950万吨、天然气1017亿m3 (详见附表)。近年,周边国家的油气探明储量和年产量都在增长。三、南海油气资源的发展前景、开发构想和对策建议(一) 南海油气资源的发展前景石油素有“工业血液”之称,天然气也有“清洁能源”之誉;它们既是主要的能源矿产资源,也是重要的化工矿产资源。南海油气资源总量的预测数据各家不一,且变幅较大,取其中等数据约为石油550亿吨(约占世界海洋石油资源总量1500亿吨的36.6%)天然气约20万亿m3 (约占世界海洋天然气资源总量60万亿m3的33.3%),据此南海有“第二海湾”之称;其中,属我国传统海疆线内海域的石油资源量约425亿吨(约占我国石油资源总量960亿吨的44.3%和海洋石油资源量450亿吨的94.4%)、天然气资源量约13万亿m3 (约占我国天然气资源总量43万亿m3的30.2%和海洋天然气资源量15万亿m3的86.6%)。但是,南海(含国内外)共探明的储量约为石油30亿吨,天然气6万亿m3。由此可见,南海油气资源勘查和开发的潜力很大,无论对世界和我国乃至海南省的经济社会发展都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同时还具备广阔、良好的发展前景。根据中国海洋石油南海东部和西部公司、地矿部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海南省环境资源厅的矿业发展“九五”计划,我国管辖南海海域油气资源勘查开发总的战略方针是:维护主权,促进开发,开放合作,扩大自营,油气开举、向气倾斜,增加储量、提高产量,开拓下游、增长效益。主要工作任务和部署是:(1)南海北部:“九五”期间继续以珠江口、北部湾、莺歌海、琼东南等大型盆地为重点并探明一批油气田,择优开展其它盆地勘查评价并打出一批油气发现井,新增地质储量为原油3亿吨,天然气5000亿m3;加强投产油气田管理和抓好在建、新建油气田建设,到2000年保证原油年产量增长到1600万吨、天然气增长到100亿m3;发展油气炼制、化工和电力产业并初具规模;为二十一世纪海洋油气田建设,到2000年保证原油年产量增长到1600万吨、天然气增长到100亿m3;发展油气炼制、化 和电力产业并初具规模;为二十一世纪海洋油气产业持续发展新增油气储量、提高产量、建成外向型油气化工基地提供条件和依据。(2)南海南部:在国务院的统一领导和国家计委、总参谋部、外交部、财政部、地矿部、海南省人民政府的协作支持下,以我国自营和与外国合作相结合的形式,加快南海南部我国海域(特别是南沙海域)油气勘查开发的步伐,重点评价我国海疆内的万安盆地、曾母盆地油气资源,筛选成矿有利区带,打出一批油气发现井,评价35个大中型油气田,实现对资源的实际控制,完成万安、曾母盆地油气远景评价,为自营开发或合作共同开发,使之成为我国新的海上油气战略基地创造条件;同时在南沙海域中部、东部进行地球物理综合概查,路线调查,以了解和初步评价其它新生代沉积盆地的含油气远景。(二) 南海油气资源勘查开发的构想和对策1. 我省对南海油气资源勘查开发的构想与目标海南是我国唯一有海域行政管辖职能的海洋大省和经济特区省,位处祖国的南大门和南海的战略前沿,担负着捍卫我国领海、合理开发和保护海洋资源的重任。根据海南省环境资源厅编制的海南省地质矿产资源和矿业发展“九五”计划及2010年远景目标,为了把海南建成我国新兴的工业省和依托省辖海域油气资源优势建设成在国内外享有声誉的外向型油气炼制化肥、化工、电力基地,拟提出我省对所辖南海油气资源勘查开发的基本构想和规划目标是:“九五”期间,在“八五”期间省辖海域已探明崖131、东方11和乐东151气田共1888亿m3天然气的基础上,新增探明天然气储量3000亿m3、石油储量5000万吨;在崖131和东方11气田年产天然气60亿m3,年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计算机二级考试知识总结试题及答案
- 四年级数学下册 四 巧手小工匠-认识多边形信息窗三 梯形的认识教学设计 青岛版六三制
- 制作简易太阳能热水器(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科学五年级上册人教鄂教版
- 心理健康第十七课 一起追逐星星教学设计
- 阅读管理员的职责与工作内容
- 一年级语文上册 识字(一)1 天地人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
- 线上家长指导保证金合同
- 礼品卡印刷合同
- 民营经济发展论坛合同
- 物业管理保洁员培训计划
- AGC 系统安全事故应急处置程序
- 变位齿轮与变位齿轮传动
- 二级精神病医院评价细则
- TGIA 004-2020 垃圾填埋场地下水污染防治技术指南
- GB/T 148-1997印刷、书写和绘图纸幅面尺寸
- 《思想道德与法治》 课件 第三章 弘扬中国精神
-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平均数教学教材课件
- (更新版)中国移动政企行业认证题库大全-上(单选题汇总-共3部分-1)
- 中国古钱币课件5(宋元明清)
- 2022年小升初入学考试数学真题重庆市巴川中学初一新生入学水平测试
- 品质控制计划(QC工程图)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