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目目 录录 一、编制依据一、编制依据.2 二、工程概况二、工程概况.2 三、施工部署三、施工部署.2 四、施工准备四、施工准备.4 五、施工方法五、施工方法.4 六、施工电梯的使用六、施工电梯的使用.6 七、安全操作要求七、安全操作要求.7 一、编制依据一、编制依据 1.1、309#、310#、311#住宅施工图; 1.2、施工组织设计; 1.3、施工升降机使用手册; 1.4、 建筑机械使用安全技术规程(JGJ33-2001); 1.5、 建筑施工手册 (第四版) ; 二、工程概况二、工程概况 北京望京东湖居住小区发展项目一期二段工程位于北京市朝阳区望京新兴产业区 2324#地,与京承高速和五环路相邻。本工程包括 309#、310#、311#三栋住宅单体与 地下车库、公建及会所。0.000 绝对标高 37.1m,住宅单体地面以上层数及檐高分别 为 309#28 层(局部 22 层) 、85m,310#18 层、54.7m,311#28 层,85m。本工程住宅部分 采用钢筋混凝土剪力墙结构体系。 根据工程需要,考虑外用电梯的载重量、额定载人数量、最大工作高度、提升速度、 以往工程经验,各设置一台变频高速双笼外用电梯。外用电梯在结构施工期间以运人为 主,运料为辅,装修期间以运料为主。外用电梯的导轨架搭设高度为 309楼、311楼 89m,310楼 59m。 三、施工部署三、施工部署 3.1 施工外用电梯数量及位置 为了使施工电梯充分发挥作用,施工电梯安装的位置应能做到:交通便利,接近 主要道路以及主要通道,方便人员上下和物料的运输;根据现场实际情况,外用电梯 出口至各施工点的平均距离较小,减少二次水平运输的距离;便于安装和设置附墙装 置;接近电源,有良好的夜间照明。 各楼土建施工到地上 15 层时开始安装外用电梯,位置见下图。 309#楼外用电梯平面位置图 310#楼外用电梯平面位置图 311#楼外用电梯平面位置图 3.2 施工外用电梯的选型及参数 各楼均选用一台 GJJ 牌变频高速外用电梯,型号均为 SCD200/200G,主要技术参数 如下: 额定载重量: 22000Kg 额定安装时载重量: 21000Kg 吊杆额定载重量: 200Kg 对重重量: 22000Kg 外笼重量: 1480Kg 吊笼重量: 21200Kg 标准节重量: 180Kg 吊厢标准尺寸: 3.21.52.5m(长*宽*高,m) 最大提升高度: 450 米 最大提升速度: 96m/min 标准节截面尺寸: 650 mm 650 mm1508 mm。 电机功率: 2315KW 限速器: SAJ40-2.1A 四、施工准备四、施工准备 4.1 在施工前必须先根据平面布置图在现场放出升降机的准确位置。 4.2 安装升降机前首先应根据外用电梯租赁厂家所提供的导轨架中心与建筑物的距离 确定安装位置并已经按照方案要求固定、加固好外用电梯的基础。 4.3 电梯安装人员在安装前必须对安装的部件进行严格的外观检查,对于在运输、保 管、拆卸或安装过程中受损的零部件,必须修复或更换。未经修复或更换的有损部件不 得投入安装使用。 4.4 安装人员必须详细阅读图纸和技术资料,熟悉升降机的机械性能和电器原理。驾 驶员要经过严格的技术培训,并取得上岗证书。 4.5 外用电梯安拆前,外用电梯厂家主管安全、技术人员要组织所有参加安拆人员进 行交底,交待注意事项,安全员要坚守岗位,作业人员应进行严格的体检,不合格者不 得高空作业,且在安装时电梯厂家技术、安全人员应在现场指导安装并进行安全监督。 五、施工方法五、施工方法 5.1、外用电梯的基础 5.1.1 塔楼外用电梯的基础 根据施工升降机的使用说明书以及施工图纸,施工升降机基础坐落于回填土上,采用钢 筋混凝土基础,309及 311楼电梯基础平面尺寸为 42004100 mm,基础厚 330mm, 基础内配置 8200 双向单层钢筋网,采用 C25 混凝土;310楼电梯基础平面尺寸为 56003800mm,基础厚 350mm,基础内配置 12200 双向单层钢筋网,采用 C25 混凝土。 基础两边各做一组接地,接地电阻小于 4 欧姆。基础周边做排水沟导入现有排水明沟。 5.2 外用电梯的拆立 5.2.1、拆装工人必须了解外用电梯的性能、拆卸的程序、拆卸部位的质量和正确的吊 挂方法。 5.2.2、在拆立过程中,应派专人看护电缆线,以防被刮、挤断。 5.2.3、统一指挥,工作人员必须服从命令,听从指挥,工作现场不允许嬉戏打闹,严 禁酒后作业。 5.2.4、拆卸时,先把司机室内的转换开关拔到“组装”位置。 5.2.5、把“组装”按扭放到梯笼顶部,将控制电缆另一端的插头插入控制箱,拆下外 笼地脚螺栓准备安装运输,拆下的零部件必须保管好,以便下次安装时使用,同时零部 件不得磕碰以防损坏。 5.3、施工外用电梯的附着 外用电梯附着间距为 310.5 米。附墙架一端连在导轨架标准节上,另一端用 4 个 M30 螺栓与建筑物楼板固定。309#、311#楼分别在 2、4、6、8、10、12、14、16、18、20、22、24、26、28 层进行附着,共计 14 次, 310#楼分别在 2、4、6、8、10、12、14、16、18 层进行附着,共 9 道。见下图。 5.3.3.1、附墙架作用于建筑物上的力 F=L60/B2.05=290060/(14302.05)=59.36KN 取动载系数为 2,则 F=259.36=118.72KN, 每个 M30 螺栓承受的剪力: V=F/4=118.72/4=29.68KNV/K=0.13KN/mm21523.142=45.9KN(K=2 为安全系 数)满足要求。 5.3.3.2、考虑本工程结构的特点,升降机通过附墙架及连接件(附墙架自带)拉结固 定在结构楼板上,连接件与楼板的固定见下图: 5.4、通道的搭设 导 轨 架 附墙架平面示意图 附 墙 架 结构外墙 钢 管 阳台板 5.4.1、外用电梯与主体结构之间的距离搭设通道,通道的支撑架体由首层开始逐层搭 设,通道应伸入楼层内部不小于 2 米。 5.4.2、两侧采用双排立杆进行防护,层层与结构拉接(详见上图) ,拉接横杆间距 1.2 米。在立杆底部设置纵、横扫地杆。扫地杆采用直角扣件固定在距底座下皮 100mm 处的 立杆上。立杆底部垫 50mm 厚的木板。立杆采用 4m 和 6m 钢管长的钢管,以使相邻两根 立杆接头相互错开,不在同一平面内以保证外围护架的稳定性。立杆要采用对接,用一 字扣件连接,相临两根立杆的接头要求错开 500mm。 5.4.3、纵向水平杆设置在立杆内侧,每层设置两根水平杆,间距 3.6 米。 5.4.4、每一个节点处必须设置一个横向水平连接杆,并采用直角扣件扣紧在大横杆上, 其外伸长度为 100mm。 5.4.5、脚手板等的设置、 5.4.5.1、通道上满铺 50200mm 厚木板,脚手板必须绑牢在下面的横杆上,要求木板 拼缝严密,不得有挑头板和飞跳板。且横杆距木板的端头不大于 150mm。 5.4.5.2、通道两侧设两道护身栏杆,高度分别为 0.8 米、1.5 米,护身栏外侧满挂绿色 安全密目网,下部采用密目网和白色安全网兜底。通道两侧设置高度不小于 180mm 的挡 脚板。当脚手板长度小于 2m 时,可采用两根横向水平杆支承,但应将脚手板两端与其 可靠固定,严防倾翻。铺设方法采用对接平铺。接头处应设两根横向水平杆,采用搭接 接头时,接头必须支在横向水平杆上,搭接长度应大于 200mm,其伸出横向水平杆的长 度不应小于 100mm,两侧设置高度不小于 180mm 的挡脚板。 5.4.6、防护门的设置 通道靠近电梯一端设 1.5 米高的可吊升防护门,防护门采用 14 螺纹钢筋间距 150 mm 焊接而成,表面刷红白相间的防锈漆。门一侧焊内径为 50mm 的钢管,并套于门两侧 的立杆上,作为可转动的门轴。平时防护门必须关闭。 5.4.7、在通道的楼层入口处上方设置醒目的楼层标识牌。 5.5、护头棚的搭设 5.5.1、为防止落物伤人,在外用电梯入口处搭设宽 4 米的护头棚,护头棚采用双排立 杆,排距 0.8m,立杆间距 1.2m,横杆间距 1.8m。护头棚外伸长度不小于 3 米。 5.5.2、立杆底部垫木板,在离地面高度 100mm 设扫地横杆,扫地杆采用直角扣件固定 在立杆上。 5.5.3、架体侧面设剪力撑,剪刀撑与地面倾角为 60。剪刀撑斜杆应用旋转扣件固定 在与之相交的横向水平杆的伸出端或立杆上,旋转扣件中心线至节点的距离不大于 150mm。 5.5.4、在防护架顶部铺设双层 50 厚木板,木板距地面 3.6m,要求木板拼缝严密,且应 绑牢在其下的横杆上。在距防护木板 0.8 米处挂一层白色安全网。 5.5.5、入口处的斜坡道采用 4000*200*50mm 的木板进行搭设,坡度不得大于 20 度。护 头棚侧面应采用绿色密目网做封闭。在入口处挂安全标语等警示牌。 六、施工电梯的使用六、施工电梯的使用 在结构施工中,主要用于输送施工人员以及少量材料同时考虑下部结构内插入装修 工程的需要.在工人上下班运量达到高峰,根据本工程的具体情况,做以下安排: (1) 、在十层以下,结构班组上下班期间一律不停车; (2) 、上下班自十一层以上,只在单数楼层停车,其它各层一律不停车; (3) 、工人错开上下班时间,分成两批上下班。 (4) 、考虑到下部结构插入装修时,由于运料根据需要进行停车,上下班时,以结构班 组为主。 七、安全七、安全操作要求操作要求 7.1、外用电梯安装时,只允许承载 3 人和一节标准节,不允许超载。 7.2、安装过程中,必须听从统一的指挥和信号。 7.3、进行安装作业时,安装人员必须站在吊笼顶,使用操作按扭盒操作,严禁在吊笼 驾驶室内操作。 7.4、作业现场的障碍物必须清理干净,并设立安全围护和警示标志。 7.5、安装和驾驶人员必须严格遵守高空作业的安全规定,即佩戴安全帽和安全带,穿 防滑鞋,不准以投掷方法传递工具和器材,紧固和松开螺栓时,不准双手操作,只能一 手使扳手,一手握稳构件,以免用力过猛时发生闪出坠落事故。 7.6、 外用电梯运行时,操作人员的身体(头、手、脚)绝对不允许探出安全栏外。 7.7、 吊笼顶上所有安装零件和工具,必须放置平稳,不可露出安全栏外。 7.8、 在雷、雨、雪、雾及风力超过四级以上的天气下,不得进行安装作业。 7.9、 电梯运行之前,必须进行坠落试验,以考核限速器的灵敏度及可靠性。 7.10、在每次启动前要重点检查各种限位开关和供电电缆,并试车两次,检查制动器是 否灵敏可靠,检查和维修电气箱内各种电器设备是否正常。 7.11、限速器应每 3 个月进行一次坠落试验,检查制动器能否迅速制动。 7.12、要做好定期对升降机的安全性能的检查工作,发现隐患及时予以消除,如发现不 能正常使用的零部件予以修理更换,符合要求后方可使用,以防出现安全事故。 7.13、需在吊笼顶部进行安装与维修作业的,吊笼顶部周围必须设置高度不低于 1.05m 的护身栏杆。 7.14、现场安装时,安全等相关人员必须在现场旁站监督。 7.15、升降机严禁超载使用,当载重量超过两吨时,司机应拒绝开动升降机。 7.16、通道两侧的临边防护栏杆不得拆除。 7.17、通道防护门应有可靠的关闭装置,当运输材料完毕后,必须随手将防护门关闭。 7.18、六级及以上大风、大雾及雷雨天气、滑杆结冰等恶劣作业条件禁止使用外用电梯。 7.19 外用电梯司机进入现场必须戴合格的安全帽,持证上岗。 7.20 作业前重点检查:电缆、地线应完整无损,结构有无变形,连接螺栓是否松动,节 点有无开焊,装配是否正确,附壁是否牢固,站台是否平整,各部钢丝有无损伤,齿轮、 导轮、滚轮等配合间隙和支承是否合格,运行范围有无障碍等,发现问题必须妥善处理 后方可启动。 7.21 电源接通后,控制器应在零位,同时检查电压是否正常,机件有无漏电,试验各限 位装置,梯笼门、围护门等处的电器联锁装置是否良好。电器仪表是否灵敏有效,经过 启动 ,情况正常,即可进行空车升降试验,以测定制动器是否有效,确认各传动机械 运转正常后方可作业。 7.22 当班第一次运载时,将电梯升高至离地面一米以外,停梯检查有无自动向下溜行, 以及检查电机制动部分是否正常。 (最好在电梯满负荷时进行) 7.23 梯笼内乘人或载物时,应使载荷均匀分布,防止偏重,严禁超负荷运行。 7.24 操作前必须响铃示意,在电梯未切断电源前,操作人员不得离开操作位置。 7.25 电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新蔡环氧地坪施工方案
- 《肉及肉制品介绍》课件
- 2025沿海货物运输合同
- 2025至2030年中国铁线花瓶数据监测研究报告
- 2025混凝土工劳务分包施工合同
- 2025至2030年中国立毛刮油带数据监测研究报告
- 中宁塑胶跑道施工方案
- 东莞电梯井施工方案
- 租房走廊利用方案范本
- 记忆技巧护士资格证考试的试题及答案
- 干粉灭火器点检记录表(样表)
- 伍光和自然地理学4版知识点总结课后答案
- 《药疹(Drug Eruption)》PPT课件
- 手压式手电筒设计(棘轮机构及电路设计)
- 滇10J6-1住宅厨房、卫生间烟气道及管道井构造图集
- 华中科技大学版五年级信息技术教案
- 600MW超临界锅炉给水控制系统分析
- 固定收益研究报告透过x系统看银行间交易未来发展
- 上海实验学校幼升小测试题(共49页)
- PHC管桩-桩基工程监理质量评估报告
- 上海实验学校幼升小测试题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