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三第二专题号角为你长鸣(第一板块殉道者之歌).doc_第1页
修三第二专题号角为你长鸣(第一板块殉道者之歌).doc_第2页
修三第二专题号角为你长鸣(第一板块殉道者之歌).doc_第3页
修三第二专题号角为你长鸣(第一板块殉道者之歌).doc_第4页
修三第二专题号角为你长鸣(第一板块殉道者之歌).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必修三 第二专题号角,为你长鸣(第一板块 殉道者之歌)板块知识归纳人类社会之所以存在希望,是因为每当黑暗笼罩大地时,总有思想先驱把燃烧的心作为火炬,带领人们走出困境;路途上,总有许多平凡的人,以善良的心作为拐杖,帮助弱者走完全程。本板块的三首诗作都是世界名诗,我们研讨时要注意弄清人物的生活背景和人物选择的关系。X屈原的离骚是在战国纷争、楚国存亡危机之下,因进忠言而遭放逐后写的。他同情百姓的苦难,“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且无怨无悔地去改变现状,“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最后投江殉志。普希金爱好自由,崇尚光明,以他的诗歌给苦难的人们带去幸福和慰藉,最后为维护清白的荣誉与敌人决斗而死。他的这首诗是写给反对沙皇专制而被流放的十二月党人战友的。俄国十二月党人大多是贵族出身,在专制的沙皇统治时期养尊处优,绝无衣食之虞,但是他们是最早觉醒的一批人(在这一点上,他们和屈原有相似之处)。他们有高尚的品德,为推翻专制的沙皇统治,推翻落后的农奴制,为国家为民众谋利益、不惜抛弃财产、地位和家庭,义无反顾地发动武装起义。起义失败后遭受残酷镇压,沙皇把他们流放到西伯利亚,他们依旧不屈不挠地坚守自己的信念。 十二月党人值得尊敬的是他们的起义不是为了争夺权力,而是为了推翻专制暴政。为了理想,这些贵族青年宁愿走向刑场,走向流放地,这是高尚的人格使然。普希金的诗,体现了这种人格理想。林肯是美国的自由之父,他的自由和民主的思想,激励着人们去追求幸福美好的生活,最终遇刺身亡。林肯说过:”每一个人应该有这样的信心:人所能负的责任,我必能负,人所不能负的责任,我亦能负。如此,你才能磨炼自己,求得更高的知识,而进入更高的境界”美国南方的蓄奴制违背了美国的立国宣言,林肯作为总统,领导美国人民维护国家的统一,他视奴隶制为“邪恶”,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领导美国人民取得内战的胜利,自己却死在胜利的时刻。在啊,船长,我的船长哟!中,诗人把美国比作一艘航船,把林肯总统比作船长,把维护国家的统一和废奴斗争比作一段艰险的航程。“胜利的船,目的已经达到”,而船长却在到达港口的时刻死去。探讨可以从这里入手,了解诗人丰富的思想感情,了解诗歌的悲壮色彩。屈原、十二月党人、林肯还有普希金,他们都是用生命实践着白己高尚的理想,为了自己的崇高理想而献身。【同步点拨】X k b 1.co m一、课文导读(一)文学与文体常识1.关于屈原:离骚是“发愤”之作,司马迁说“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因此理解屈原的人生困境就显得特别重要。屈原,名平,字原,约生于公元前三四零年(楚宣王三十年),卒于公元前二七八年(楚顷襄王二十一年)。他是楚王的同姓贵族,他“博闻彊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起初颇得楚怀王信任,起用为左徒,“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候”,一度成为楚国内政外交的核心人物。在内政方面,他主张“修明法度”、“举贤任能”,实行使国家富强的“美政”;在外交方面,他主张与强秦对抗,具有远大目光。但他的这些主张具有理想主义的色彩,注定要在混浊的人间世中处处碰壁,他的诗人气质也注定与混乱的政治环境格格不入。君王的疏远和群臣的嫉恨这是必然之事,这一切形成了他的人生困境,这种困境最典型的表征就是两次流放事件。第一次是大约在楚怀王二十五年左右,被流放到汉北一带;第二次是在楚顷襄王十三年前后,被流放到沅、湘一带。两次放逐使屈原从权力的中心被挤迫到了边缘,他陷入了现实和心灵的双重困境。举世皆浊之中,他孤立无援;而在独醒时刻,他又不得不面对灵魂的拷问。当强秦攻破故国的时候,他只好怀着忠诚和绝望自沉汨罗江。当陷入这样一种孤独的人生困境之时,一切似乎不可把握,只有文字可以自由驱遣,只有文字可以成为他形影相吊的忠实伴侣,于是他写下了离骚、九歌、天问、九章、远游、卜居和渔父,在这发愤抒情之中,他的不安的灵魂暂得栖居和慰藉。屈原的一生以“好修”为务,以“美政”为鹄的,他在乱世中上下求索,虽然他的忠诚不曾挽救故国的覆亡,但却为他赢得了后世的尊敬。千百年来,他是天下百姓深切怀念的一个对象,也是知识分子价值天平上的一个重要的心灵砝码,更是中国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符号。读屈原作品,我们可以读到屈原的心路历程。离骚更是如此,因这是自传性作品。虽然教材只是节选其中一小部分,但亦窥一斑而知全豹。解读这些文字时宜结合屈原的人生困境来捕捉潜藏在字里行间的复杂况味,做到人文互解。当然也不能放弃对艺术风格的欣赏。2.关于文体:骚体诗:亦称“楚辞体”,古代诗歌体裁之一。起于战国时楚国,因为这种形式的诗歌以屈原所作的离骚为代表,到了南朝刘勰的文心雕龙与萧统的文选等作品中,就用“骚来指称具有楚辞特点的诗歌,后人便称之为骚体诗。骚体诗在形式上打破了诗经那种以四言为主的体制,在民歌的基础上又继承了散文的笔法,句式长短参差,形式比较自由,多用“兮”字以助语势,富有抒情成分和浪漫色彩骚体诗的形成,是诗歌形式的一大革新,对后世文学影响深远。3. 普希金: 俄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现代标准俄语的创始人。他的作品是俄国民族意识高涨以及贵族革命运动在文学上的反映。他出身于贵族家庭,从小受到文学的熏陶。普希金抒情诗内容之广泛在俄国诗歌史上前无古人,既有政治抒情诗致恰达耶夫(1818)、自由颂(1817)、致西伯利亚的囚徒(1827)等,也有大量爱情诗和田园诗,如我记得那美妙的一瞬(1825)和我又重新造访(1835)等。普希金一生创作了12部叙事长诗,其中最主要的是鲁斯兰和柳德米拉、高加索的俘虏(1822)、青铜骑士(1833)等。普希金剧作不多,最重要的是历史剧鲍里斯戈都诺夫(1825)。此外,他还创作了诗体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1831)、散文体小说别尔金小说集(1831)及关于普加乔夫白山起义的长篇小说上尉的女儿(1836) 普希金在自己的作品中提出了时代的重大问题:专制制度与民众的关系问题,贵族的生活道路问题、农民问题;塑造了有高度概括意义的典型形象:“多余的人”、“金钱骑士”、“小人物”、农民运动领袖。这些问题的提出和文学形象的产生,大大促进了俄国社会思想的前进,有利于唤醒人民,有利于俄国解放运动的发展。普希金的优秀作品达到了内容与形式的高度统一,他的抒情诗内容丰富、感情深挚、形式灵活、结构精巧、韵律优美。他的散文及小说情节集中、结构严整、描写生动简练。 普希金的创作对俄罗斯现实主义文学及世界文学的发展都有重要影响,高尔基称之为“一切开端的开端”。4.惠特曼:惠特曼的第一部诗集是草叶集,1861年美国南北战争爆发,这个时期,他写下了真实记录这场革命战争的鼓专用集;林肯总统被刺后,他写下了沉痛表达美国人民对林肯被刺而哀思的啊,船长,我的船长哟!、今天的军营静悄悄等诗篇;在有名的神秘的号手一诗中,他乐观地描绘了未来的自由世界。惠特曼是美国著名的民主诗人,他歌颂民主自由,体现了美国人民对民主的渴望,他赞美人民创造性的劳动,他的诗给人以积极向上的生气勃勃的精神。惠特曼的名字,中国人民是早已熟悉的。五四时期,诗人郭沫若在名诗匪徒颂中就赞扬过惠特曼为文艺革命家。(二)谋篇立意和层次结构1.离骚节选自原诗的开头部分。作者写了自己的身世并表现了自己的志向与愿望。表达了自己献身国家的愿望以及诗人忧国忧民、爱国爱民、矢志献身于祖国的决心。 第一层(开头到“灵均”)写自己出身高贵。 第二层(“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到“宿莽”)表现自己才华出众以及对美好品格的追求。 第三层(“日月忽其不淹兮”到结尾)表明自己的“美政”对理想。2.致西伯利亚的囚徒是普希金献给被流放到西伯利亚服苦役的十二月党人的一首诗,目的在于表达对他们的希望和鼓励以及对胜利的坚定信念。在诗中,诗人表达了自己对他们的希望,然后对他们进行鼓励,指出希望是灾难忠实的姊妹,让他们坚定胜利的信念。他们的事业是正义的,爱情和友谊会穿过阴暗的牢门,来到他们的身边;沙皇专制统治一定会覆亡,他们一定会赢得自由。第一节:提出希望:坚持着高傲的忍耐第二节:相信希望:希望会唤起勇气和欢乐第三节:相信生活:爱情和友谊会来到门口第四节:相信未来:自由会在门口欢迎你们3. 啊,船长,我的船长哟!这首诗意在表达对领导人民取得维护国家统一、摧毁蓄奴制的胜利而被人杀害的美国总统林肯的沉痛悼念之情。诗人采用了比喻、象征的手法,把美国比作一只航船,把林肯比作船长,把南北战争的胜利比作航程的结束,截取了胜利到来的时刻的特定场景,歌颂了林肯总统的伟大功绩,表现了人们对他的爱戴之情,抒发了自己对林肯总统无比敬仰和沉痛悼念之情。第一节,陈述了领袖逝世的事实。第二节,表达了对领袖离去的悲痛。第三节,表明诗人将失去领袖的心痛永留心底。(三)写作特点1.离骚的创作,既植根于现实,又富于幻想色彩。诗中大量运用古代神话和传说,通过极其丰富的想象和联想,并采取铺张描叙的写法,把现实人物、历史人物、神话人物交织在一起,把地上和天国、人间和幻境、过去和现在交织在一起,构成了瑰丽奇特、绚烂多彩的幻想世界,从而产生了强烈的艺术魅力。诗中又大量运用“香草美人”的比兴手法,把抽象的意识品性、复杂的现实关系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而且其中的比喻,并不仅仅停留在个别事物的类比上,还体现于整个形象体系的构思中,因而又含有整体上的象征意义。离骚在语言形式上,突破了诗经以四字句为主的格局,句法参差错落,灵活多变;统篇隔句句尾用“兮”字,句中则往往配以“之”、 “而”等虚字,用来协调音节,也有全句不用虚字的。这种新的诗歌表现形式,为诗经以后兴起的骚体文学奠定了基础。离骚的诗句在错落中见整齐,在整齐中又富于变化的特点,读来节奏谐和,音调抑扬,具有一种起伏回宕、一唱三叹的韵致。离骚在艺术上取得的高度成就,与它丰富深刻的思想内容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使它成为中国文学史上光照千古的绝唱,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鲁迅曾赞之为“逸响伟辞,卓绝一世”给予了极高的评价。2. 致西伯利亚的囚徒是一首政治抒情诗,艺术上首要的特点是充满激情并直抒胸臆,用自己的激情、真情,去鼓舞那些沦为流放者、生活在西伯利亚艰苦环境中的囚徒,希望他们看到革命的重大意义,相信希望永在,相信未来光明,自由之神将会降临。如“沉重的枷锁会掉下,/黑暗的牢狱会覆亡,/自由会在门口欢欣地迎接你们,/弟兄们会把利剑送到你们手上”诗人直抒胸臆,满怀激情地鼓励十二月党人。写这首诗时,普希金正在被政府监管期间,但是他没有诉苦,而且以自由的歌声,为西伯利亚的囚徒送去慰藉和希望。浪漫主义风格不屑于表达残酷的现实,而是充分发挥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借助夸张、比喻、象征等手法,表达对美好的理想的追求。3. 啊,船长,我的船长哟!中诗人采用整体象征手法,把美国比作一只大船,把林肯总统比作这只船上的船长,当这只大船凯旋时,船长去牺牲了。诗人形象而又鲜明地表现了对林肯的敬仰爱戴和对林肯之死的无限悲痛。诗中还以“他已浑身冰凉,停止了呼吸”为主句反复咏叹,这样的手法本诗在表现上充分突出了其悲怆的感情。(四)重点语句的理解1.“恐年岁之不吾与”这是一个宾语前置句,“不吾与”就是“不与吾”。与,待,等待。整句话是说:担忧岁月不会等待我。2.“日月忽其不淹兮来吾道夫先路!”这几句是屈原表明自己的政治理想。他感到了时间流逝之快,唯恐楚国失去大好机遇,君主“迟暮”,无所作为,于是表达了自己强烈的愿望,希望君主把握住年岁壮盛的时机,丢弃秽恶的行径,改变不善的法度,自己愿意为此而作前驱。3.普希金在写致西伯利亚的囚徒时,仍然受到监视,活动没有自由,为什么他还把自己的诗称作“自由的歌声”?这里的“自由的歌声”指追求革命与进步的思想。沙皇反动政府虽然限制了作者的人身自由,但限制不了他自由的思想、自由的歌唱。这样说也表明了革命的坚决性。4. 啊,船长,我的船长哟!中的称呼一再变化,这种变化对表达感情起到了什么作用?本诗中称呼一再变化,第一节称呼用“他”,这种第三人称的描写,是对客观现实的冷静陈述。 遥望岸边欢呼的人群,在胜利的号角奏鸣时,领袖却被人刺杀, 这个噩耗如晴天霹雳,震得国人心如冰冻:人们无法相信这个消息,所以用“他”作了一种事实的描述。第二节,称呼由“他”变为“你”,是情感的巨大释放。作者回过神后,一腔悲痛啸天而出,呼喊着,拉扯着,希望伟大的领袖能够醒来,“亲爱的父亲哟”,这声呼唤多么像儿女对父母的肝肠寸断、第二人称,便于情感的交流。第三节,称呼又变为“他”,表明作者已明白这是无法挽回的现实,那种心痛将永留心底, 伟人塑造的胜利。他来不及看到;他开创的自由之旅,行程还刚刚开始, 冷静的思考加上深沉的悲哀,通过“他”这一称呼,表现得格外突出。(五)学习方法与解题技巧1.本板块学习方法点拨:抓主旨,觅“诗眼”诗歌的主旨往往通过一句精炼的话体现出来,所以,借助“诗眼”,我们便一下子抓住了作者的感情基调,从而了解诗的主旨。体会这三首诗歌的思想价值。以诵读为理解这三首诗的一个重要辅助手段。2.关于诗歌的分类:按产生的年代古典诗歌古体诗:包括古诗(唐以前的诗歌)、楚辞、乐府诗。注意“歌”、“歌行”、“引”、“曲”、“呤”等古诗体裁的诗歌也属古体诗。古体诗不讲对仗,押韵较自由。古体诗的发展轨迹:诗经楚辞汉赋汉乐府魏晋南北朝民歌建安诗歌陶诗等文人五言诗唐代的古风、新乐府。近体诗律诗:共有八句,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八句以上的律诗称为排律。绝句:共有四句,可对仗,也可不对仗词,又称为诗余、长短句、曲子、曲子词、乐府等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90字长调:91字以上曲,又称为词余、乐府散曲,兴起于金,兴盛于元,体式与词相近。特点:可以在字数定格外加衬字,较多使用口语。小令:基本形式为单曲单韵套数,是连贯成套的曲子,至少是两曲,多则几十曲。每一套数都以第一首曲的曲牌作为全套的曲牌名,全套必须同一宫调。它无宾白科介,只供清唱。杂剧,由于用北方曲调演唱,又称北曲或北杂剧现代诗歌新诗,是指五四运动前后产生的、有别于古典诗歌的、以白话作为基本语言手段的诗歌体裁。如郭沫若的女神以旧体形式反映现代生活的诗,如毛泽东的沁园春雪按表达方式抒情诗 如致西伯利亚的囚徒等叙事诗 如古代最早最长的一首叙事诗孔雀东南飞哲理诗 如赵翼论诗: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按有无格律格律诗:包括律诗和绝句自由诗:有一句占一行的,有一句占几行的;每行没有一定的音节,每段没有一定行数;也有整首诗不分段的。 自由诗有押韵的,也有不押韵的。自由诗没有固定的格式,只要念起来流畅,有感情的起伏变化就行散文诗:是介于散文与诗之间的一种文体。是诗的散文,散文中的诗,说到底,还是精短的、有着内部韵律的、文字精美的、哲思的文字。按来源民歌 如诗经中的“国风”文人作品 如屈原的离骚【同步训练】一、基础演练1. 下列加点字注音有错误的一项是 ( ) A孟陬(zu) 扈(h)江离 搴(qin) 阰(p) B华裔(y) 庚(gng) 寅(yn) 揆(ku) C肇(zho) 骐骥(j) 辟(p) 芷(zh)D. 汩(y) 不吾与(y) 考妣(b) 重(chng)之2. 下列词语的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 ( ) A.苗裔:后代。 兮:语气词,相当今语“啊”。 B.朕:我,我的。 考:死去的父亲; 内美:内在的美质。 C.览:观察。 揆:揣度。 肇:开始。D修能:修炼才能。 扈:披上。 纫:编结。3. 下列词语的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 ( )A汩:水急流貌。 惟:想到。B不吾与:不给我。 抚壮:趁着壮年。C.搴:拔取。 零落:凋谢。D忽;迅速的样子。 不淹:不停留。4.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与现代汉语不同的一项是 ( ) A.恐美人之迟暮 B乘骐骥以驰骋兮C.惟草木之零落兮 D恐年岁之不吾与5. 填空离骚是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 的代表作,也是我国古代最长的 诗。屈原在民歌的基础上创造了种不同于以四言为主的诗经体的新诗体 ,因这种诗体的作品又以 为最,故又称 。我国文学史向来以“风”“骚”并称,“风”指 ,以 为代表的 主义;“骚”指以 为代表的 主义。楚辞的特点:句子长短不一,全诗句式 ,四言、五言、七言、八言均有,形式 ,并且多用 字。普希金是俄罗斯伟大的 ,是俄罗斯 主义文学的奠基人。他的诗体小说代表作是 。6.根据意思,写出相应诗句。血统高贵,气宇不凡。 , 。身披香草鲜花,具有美丽的华彩。 , 。勤勉修行,自强不息。 , 。二、综合应用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题 38金黄的稻束郑敏金黄的稻束站在割过的秋天的田里,我想起无数个疲倦的母亲,黄昏路上我看见那皱了的美丽的脸,收获日的满月在高耸的树巅上,暮色里,远山围着我们的心边,没有一个雕像能比这更静默。肩荷着那伟大的疲倦,你们在这伸向远远的一片秋天的田里低首沉思,静默。静默。历史也不过是脚下一条流去的小河,而你们,站在那儿,将成为人类的一个思想。 1对这首诗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金黄的稻束站在/割过的秋天的田里”一句涉及的时间,从全诗看,除了“秋天”外,还因指“暮色”降临之前。B. “黄昏路上我看见那皱了的美丽的脸”,把“皱”与“美丽”并列,寓有讴歌母亲的劳动和感叹时光流逝之意。 C. “你们/在这伸向远远的一片”的诗句中,“你们”指诗歌的主要形象“金黄的稻束”。 D. “历史也不过是/脚下一条流去的小河”,这实际上就是稻束“低头沉思”的内容。 2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诗歌以“金黄的稻束”为中心形象展开联想,通过稻田、路上、天空、远山等空间性的位移,传达一个时间性的主题对劳动中生命力的消逝的沉思。 B. 诗歌赋予“金黄的稻束”以积极、强烈的视觉印象和消极、“静默”无言的听觉感受,意在利用两者的不协调,把关注点从外在画面转向内在的生命感受。 C. “金黄的稻束”“收获日的满月”等形象都具有圆满的意味,但诗歌未写收获日的快慰和满足,却引人思考劳动者母亲的“疲倦”。 D. “肩菏着那伟大的疲倦”一句中的主体,应该是美丽的母亲,而不是如雕像一样站在“秋天的田里”沉思的“稻束”。 预习教案X 下一堂课将要学习本专题的第二个板 块“烈士的抉择”,同学们要在课前做好的工作有以下几项内容:1.熟读课文,对照课文的注释疏通全文,能基本了解文章内容。2.总结全文中的词类活用、特殊句式、古今异义词以及一字多义。3.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必修三 第二专题号角,为你长鸣(第二板块 烈士的抉择)板块知识归纳“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有的人一生都在为名利而奋斗,结果被埋于黄土,化作尘泥,甚至臭名昭著,这种人的死轻于鸿毛;而有的人不为功名,不图私利,他们舍生取义,却芳名永存,这种人的死重于泰山。本板块由两篇文言课文组成,一篇是文天祥的指南录后序,另一篇是张溥的五人墓碑记。在国家存亡的危难时刻,文天祥挺身而出,“初至北营,抗辞慷慨”,与敌人进行谈判,表现出高度的民族气节和大无畏精神。面对敌人的威胁,文天祥“威武不能屈”,堂堂正正地表示:“吾南朝状元宰相,但欠一死报国,刀锯鼎镬,非所惧也。”文天样这股浩然正气,颇具威慑力,直令“大酋为之辞屈而不敢怒,请酋相顾动色”。当元营准备扣留文天样时,他更“直前责虏酋”“失信”“辞色甚厉,不复顾死”,竟使“译者再四失辞”,“大酋怒且愧”。被俘又寻机从敌营逃出后,文天祥考虑的不是个人安危,他经历千难万险,仍然寻求救国之策,并不屈不挠,一直坚持斗争到底。“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这些名句,体现了他的那颗赤子之心。后来,文天祥再次被俘,后被押至燕京。元帝忽必烈、丞相索罗多方设法劝降,文天祥始终不肯屈服,最后从容就义,体现了一位革命烈士视死如归、凛然不屈的民族气节。五人墓碑记中,五人受刑之时,意气洋洋,充满对敌人的轻蔑和自身做法的无悔,这种高尚的人格值得褒扬,而富贵之子、慷慨得志之徒、缙绅、高爵显位等只图一己私利者,为人不齿,为人唾骂。同样是面对生和死,五位烈士死得不同凡俗,死得大义凛然。【同步点拨】X一、课文导读(一)文学与文体常识文天祥(12361283)字履善,一字宋瑞,自号文山。宋理宗时曾被选拔为进士第一名,任官不到两月即与权贵作尖锐的斗争,屡遭弹劾仍坚持正义。德佑(宋恭帝年号)元年(1275)正月,国事危急,朝廷召诸路“勤王”,文天祥积极响应,以全部家产充军费,组织武装力量。次年元军大举南下,驻军于皋亭山,这时文天祥被任为右丞相兼枢密使,被派往元军议和,他不辱国体,慷慨陈辞,触怒元方丞相伯颜,被扣,解送北方;至镇江逃脱,历尽艰险,才得南归。端宗赵昰派遣他与南下元军作战,景元三年(1278年)兵败被俘,被押到大都(今北京)后,元世祖忽必烈以宰相作为诱降条件,遭到文天祥的严辞拒绝。右丞相,汉奸邓光荐劝其降元,亦遭唾骂。文天祥历尽折磨而志不屈,于至元十九年(1283年)十二月初九在柴市就义,年仅47岁。他死后留下了大量诗文,其中如过零丁洋中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狱中所作的正气歌以及死后从其衣带中发现的“衣带诏”(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都已成为光照日月、气壮山河的绝唱,成为民族精神财富的宝贵部分。文天祥也因此成为永垂不朽的民族英雄。(二)谋篇立意和层次结构本文是文天祥患难遭遇的自述。它记叙了作者出使议和与敌抗争的情况和九死一生的险恶经历,表现了文天祥这位民族英雄的艰苦遭遇和他那坚强不屈的爱国精神。全文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14)叙写至元营谈判始末及脱逃经过。第二部分(5)历数十八种险恶遭遇,抒发痛苦心情。第三部分(68)叙述诗集编排情况,说明编撰目的及诗集名称,再次抒发爱国情怀。(三)写作特点1.本文记叙,抒情,议论很完美地结合。表现在:在记叙的基础上抒情。例如第2段,写被驱北上时,指出“予分当引决,然而隐忍以行。昔人云:将以有为也。”这里包含着克制内心无限痛苦的强烈感情。这是在记叙基础上的抒情,而抒情中又带有议论成分。在叙事的前后,用有强烈感情色彩的词句直接抒情。例如第4段关于生与死的问题,文中用大段抒情与描写相结合的文字表达心境。有时将感情融入叙事。如第3段,既写出了当时由中兴有望到无可投奔的处境,又反映出作者由兴奋而悲愤的急剧变化的感情。2.语言生动而准确,特别是动词的使用。如文中表现行踪的动词,表示离开某地用“去(京口)”表示前往某地用“如(扬州)”“趋(高邮)”;表示到达某地用“至(海陵)”,“来(三山)”;表示经由某处用“过(瓜州扬子桥)”,“道(海安、如皋)”,“历(吴门毗陵)”。此外,动词“奔”“变”“诡”“行”“宿”“出”“没”“穷饿”“呼号”“避”“渡”“入”“展转”都准确地表明了活动地点,也表达了作者心情急切、紧张和经历的坎坷。(四)重点词语整理及语句的理解1.通假字具以北虚实告东西二阃(具,通“俱”。全,都,作副词。)层见错出(见,通“现”。)缙绅、大夫、士萃于左丞相府(缙,通“搢”,插。)贾家庄几为巡徼所陵迫死(陵,通“凌”,欺侮。)臣死有余僇(僇,通“戮”,罪。)2. 词性活用名词作状语北虽貌敬(貌:表面上)予分当引决(分:按名份)草行露宿(草:在荒野里。露:在露天下。)日与北骑相出没(日:每天)名词作动词道海安、如皋(道:取道)则直前诟虏帅失信(前:走上前)3.一词多义 得间奔真卅(机会) 名词jin 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缝隙庖丁解牛) 扁鹊立有间(一会儿扁鹊见蔡桓公) 出没于长淮间(之间)间 动词jin 中间崩倒之声(夹杂口技) 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参与曹刿论战) 量词jin 安得广夏千万间(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副词jin 间以诗记所遭(间或,有时) 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悄悄地,秘密地陈涉世家) 动词m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倒下曹刿论战) 相如传目叱之,左右皆靡(后退廉颇蔺相如列传)靡 动词m 徒靡弹药,无益吾事(浪费冯婉贞) 形容词m 众人皆以奢靡为荣(奢侈训俭示康) 副词m 天高地迥,号呼靡及(无,不。靡及:达不到) 如扬州,过瓜洲扬子桥(往去,到去) 动词 劳苦功高如此(像鸿门宴)如 固不如也(比得上鸿门宴) 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唯恐,就怕鸿门宴) 介词 绝无有者,则治之如所言(按照狱中杂记) 其如土石何(“如何?”固定句式,“把怎么样”愚公移山) 数(sh,列举罪状)吕师孟叔侄为逆此数(sh,几)者用兵三患也数 范增数(音shu,屡次)目项王蒙冲斗舰乃以千数(音sh,计算)今夫弈之为数(音sh,技术),小数也予分(fn,名分)当引决分 五谷不分(fn,区分)舟首尾长约八分(fn,长度单位)有奇自分(fn,料想)已死久矣4. 古今异义穷饿无聊,追购又急(古:没有依托。今:单调,没有价值。)以至于永嘉(古:到达。今:表示退一步的副词。)为巡船所物色(古:搜寻。今:寻找需要的人才或东西。)5. 句式解析所+动词,组成“所”字结构的名词性短语。莫知计所出(此句活译为“谁都想不出办法来”。)夜则以兵围所寓舍(“住的”作“舍”的定语) “为”与“所”相呼应,表示被动为巡船所物色为巡徼所陵迫死6. 难句解析众谓予一行为可以纾祸。 “一”,是动量词。“一行”,是走一趟意思。“谓为”是“说是”的意思。全句译作“大家说我走一趟是可以缓解国家的祸患的。”国事至此,予不得爱身;意北亦尚可以口舌动也。 “爱”,吝惜。“意”估计。“北”,元军方面。“尚”,还。“可以”,可以凭借。“口舌”,代“言辞”。“动”,说动。全句译作“国家的事情到了这个地步,我不能吝惜自己的生命,(而且)估计元军方面也还是可以凭借(自己的)言语说动的”。昔人云:“将以有为也。” “将”,将要。“以”介词,凭。“以”后省略了表示“隐忍以行”意思的宾语。“为”,读wi,作为。全句的意思是:(正如)古人所说:“将要凭(隐忍而行)的做法有所作为。”不幸吕师孟构恶于前,贾余庆献谄于后,予羁縻不得还,国事遂不可收拾。吕师孟是南宋的兵部侍郎,在文天祥出使元军之前就投降了元军,“构恶于前”,就是“在之前已干了什么坏事”。贾余庆是南宋的右丞相,和文元祥一道出使元军,但他背着文天祥向元军献媚请降,并向元军献计囚系文天祥。“羁縻”,是“被扣留”的意思。死生,昼夜事也,死而死矣;而境界危恶,层见错出,非人世所堪。庄子中有“死生为昼夜”和“死生终始将为昼夜”的话。意思是:死和生,就像有昼夜有夜的自然现象一样平常。文天祥这样讲是表现他在生命面临危险面前泰然有若。全句译作:死与生,如同有昼有夜一样是极平常的事,死就死了。可是危难险恶的处境不断出现,(真)不是人生在世能够忍受的。(五)学习方法与解题技巧1.本文学习方法点拨:熟读课文,充分体会作者的一片爱国情怀。在课文的理解上,以第二部分为重点,因为它是理解作者爱国情怀的基础。自行总结本文出现的文言实词、虚词及句式。2.怎样正确翻译文言文文言文翻译的标准或要求文言文翻译的标准是“信、达、雅”。所谓“信”,就是译文要准确表达原文的意思,要忠实于原文,不误解、歪曲,不遗漏,不牵强附会,不随意增删内容;所谓“达”,就是译文明白晓畅,通顺无语病,符合现代汉语表达要求和习惯;所谓“雅”,就是译文在准确通顺的基础上能做到语句规范、得体、生动、优美,能再现原文的风格、神韵,这是对译文较高层次的要求。对中学生而言,主要是“信”“达”二字。 文言文翻译的原则文言文翻译的原则是:字字落实,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直译、意译相结合。 直译,指译文要与原文保持对应关系,对句子中的每个字词,只要它有一定的实在意义,都必须字字落实,对号入座。并且,要尽力保持原文遣词造句的特点和相近的表达方式,力求语言风格也和原文一致。翻译时,要直接按照原文的词义和词序,把文言文对换成相应的现代汉语。 意译,指在直译有困难的地方,从着眼于表达原句的意思出发,在忠于原意的前提下,灵活翻译原文的词语,灵活处理原文的句子结构。需要意译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将原文词语的“解释”简单地“搬进”译文不够恰当的地方。2.运用借喻、借代、委婉、互文、用典等修辞格的语句。3.特殊句式及一些需要浓缩或扩展的句子。 两者的关系是:在文言文翻译中,从词语到句子结构,能直接对译的就直接翻译,对号入座。只有在直译表达不了原文意旨的情况下,才在相关部分辅之以意译。 文言句子翻译的方法 保留法 保留古今意义完全相同的一些词,如国号、年号、帝号、官名、地名、人名、器物名、书名、度量衡单位等专有名词,都可以保留下来照原文抄录。因为这些词一般都无法与现代汉语对译。 误译例句: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 误译:晋国侯王和秦国霸主包围郑国,因为郑国对晋国无礼。 解释法 对某些词该怎么解释就怎么翻译。这种方法,文言文翻译中用得最多。它主要是对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用法多样的一些虚词等,联系上下文用现代汉语的词语来确切地加以解释,解释的意义就是翻译的用语。一定要字字落实,该译的词一定要译出来。 误译例句1: (虎)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误译:老虎咬断驴子的喉咙,吃完驴子的肉,才到树林中去。(“去”的古义是“离开某地”,后来转移为“到某地去”。意义完全相反。译句中的“才到树林中去”,应改为“才离开”。) 误译例句2: 以相如功大,拜上卿。 误译:以蔺相如的功劳大,拜他为上卿。 (译句没有把“以”译出来,应当译成“因为”,也没有把“拜”译出来,应当译成“任命”才算正确。) 替换法 在今天,古文中有些词语的意义已经发展,用法已经变化,语法已经不用,翻译时,要根据原文的语境确定词义,做到词不离句,句不离篇,切不可用今义当古义。 误译例句1: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 误译:先帝(刘备)不认为我卑鄙无耻,委屈了自己降低了身份(前来拜访我)。 误译例句2: 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 误译:不爱惜珍珠宝器肥田沃土。 (“爱”有爱惜之意,但在这个句子中是“吝啬”的意思。) 删除法 文言中有些虚词的用法,仅有语法作用,无实际意义,故无法译出,翻译时可删出不译。这些词包括:发语词、凑足音节的助词、结构倒装的标志、句中停顿的词、个别连词及偏义复词中虚设成分等。 误译例句: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误译:从师的风尚不流传很久了。(译句中没把原句中的“也”删去,造成错误。其实原句中的“也”是句中语气助词,起到舒缓语气的作用,没有实在意义。在翻译时,完全可以去掉。在文言文中有些只表示停顿、凑足音节,或者起语气作用的助词,或者起连接作用的虚词,它们没有实在的意义,虽然在原文中是必不可少的,但在翻译时,因为没有相当的词可以用来表示它,应该删除不译。比如表示判断的“者”和“也”或“者也”“者也”,在翻译时应该从译句中去掉,并在适当的地方加上判断词“是”。) 添加法 原句中有省略或古今用词不同的地方,翻译时要添加必要的内容,使译文通顺、明确。 误译例句1: 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曰:“不若与人。” 误译:问:“一个人欣赏音乐快乐,和别人一起欣赏音乐也快乐,哪一种更快乐呢?”回答说:“不如同别人。”正确翻译应是: (孟子)问:“一个人欣赏音乐快乐,和别人一起欣赏音乐也快乐,哪一种更快乐呢?”(齐宣王)回答说:“不如同别人(一起欣赏音乐快乐)。”注意补充出省略句中应补充的主语、谓语、宾语和介词等。 误译例句2: 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 误译:然而体力足以达到,在别人看来是可笑的,在自己看来也是悔恨的。正确翻译应是:然而体力足以达到(却没达到),在别人看来是可笑的,在自己看来也是悔恨的。原句中“不至”的意思没有明确说出来,但很明显,翻译时要补充出来并用括号加以区分。在翻译时,有时为了文句符合现代汉语习惯,必须增添一些内容,才算恰当。如关联词语,翻译文言文时,如果遇到两个或两个以上单句组成一个长句子,且单句间未用任何关联词进行连接的,就要在搞清分句间的复句关系的基础上,补加上适当的关联词:如数量词,文言文中,表示数量时一般只用数词而很少用量词与之配合,翻译时要补充量词,这才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 调序法 由于古今语法的演变,有的句型表达方式有所不同,这就是特殊句式,包括: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和介词短语后置等。对于特殊句式,翻译时,应按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及时调整。翻译方法,先调整语序再翻译。 误译例句: 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误译:寻找人可以出使回报秦国的,没有找到。(因为原句是定语后置,在翻译时必须把定语放回到中心词前边。正确的翻译是:寻找可以出使回报秦国的人,却没有找到。) 意译法 使用比喻、借代、婉曲、互文、用典等修辞手法,宜用意译。 例:东曦既驾,僵卧长愁。 译文:太阳已经升起来了,(他仍然)直挺挺地躺着,长时间地愁苦不堪。(比喻,要翻译成“像-”,或直接译出比喻的本体;借代,只把所借代的事物写出即可;委婉说法,要按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来译;典故,要适当译出典故的含义;互文,要结合在一起翻译而不能分开译。误译例句略。) 紧缩复句或言简意丰的句子,需分开翻译或补充,这样才能把意思表达清楚。 例:怀敌附远,何招而不至? 译文:使敌人降服,让远方的人归附,招抚谁,谁会不来呢? 为了某种需要而故意用繁笔、渲染、铺陈手法的句子,翻译时要凝缩,只译出意思即可。注意,是“故意”这种情况才能用此方法。 例: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 译文:(秦)有吞并天下,统一四海的雄心。 文言文翻译中应注意的事项 注意古今词义、感情色彩的变化 注意词类活用现象 注意有修辞的语句的翻译 注意有委婉说法的语句的翻译 注意符合现代汉语表达的习惯 注意古汉语特殊的句式(省略句、倒装句、被动句) 注意不要随意增删内容 a.一般说来,文言文翻译必须要尊重原文的内容,不能根据个人的好恶增添一些内容,以至违背原文的意思。否则,就会造成失误。例如: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译成:很多人在一起走,肯定有品行高洁,学有专长,乐于助人并且可以当我老师的人在里面。(译句中的“品行高洁、学有专长,乐于助人的人”原句中没有这个内容,是翻译者随意加进去的,应删去,才符合原句的意思。) b.应当译出的意思却遗漏了,没有把全句的意思说出来,只说出了一部分意思,没有做到字字落实。例如: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 译成:孔子说:“学习后要复习,不也是很高兴的事吗?” (译句把“时”的意思漏掉了,应该在“复习”前加上“按时”二字,才是意思完整的译句。) 注意固定词语、固定句式 文言文中有些固定词句,要用固定译法。 【同步训练】一、基础演练阅读文章第五段,回答后面的问题。1.下列各句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经北舰十余里,为巡船所物色。 物色;访求,在这里是盘查的意思。B.扬州城下,进退不由,殆例送死。 殆:危险。C.而境界危恶,层见错出,非人世所堪。 见:通“现”,出现。D.道海安、如皋,凡三百里,北与寇往来其间,无日而非可死。 北:元军,北兵。2.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贾家庄几为巡徼所陵迫死。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B. 至高邮,制府檄下,几以捕系死。猥以微贱,当侍东宫,非臣陨首所能上报。C. 予之及于死者,不知其几矣!不知东方之既白。D. 北与寇往来其间,无日而非可死。其无知,悲不几时,而不悲者无穷期矣。3. 下列各组句子,表明文天祥所受的死亡威胁完全不是来口敌人(元军)的一组是( )A. 诋大酋当死。真州逐之城门外,几彷徨死。B. 如扬州,过瓜洲扬子桥,竟使遇哨,无不死。与贵酋处二十日,争曲直,屡当死。C. 至高邮,制府檄下,几以捕系死。以小舟涉鲸波出,无可奈何,而死固付之度外矣。D. 道海安,如皋,凡三百里,北与寇往来其间,无日而非可死。坐桂公塘土围中,骑数干过其门,几落贼手死。4.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的悲剧是双重的:既有来自敌人的悬购追捕,又有来自我方内部的误解中伤。B.这段文字可分为三层:第一层总的概括,用“予之及于死者,不知其几矣!”句统领下文。第二层,用18个“死”组成排比句写作者经历的18种险境,昭示出他信念的崇高、坚定和毅力非凡。最后三句一层,渲泄悲愤的情怀。C.文中两次用“呜呼”表达了深刻的思想感情。第一个“呜呼”引出种种及于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