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海红备用资料(文化散文).doc_第1页
田海红备用资料(文化散文).doc_第2页
田海红备用资料(文化散文).doc_第3页
田海红备用资料(文化散文).doc_第4页
田海红备用资料(文化散文).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文题一览】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独坐窗前,仰望苍穹明月,这明月可是家乡那一轮?“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小院独酌,月光如水,一杯清酒可是那思乡的泪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何等彻悟,又是何等深情,共用明月之镜,可能看到故人的面容?这轮明月,照古亦照今,照此亦照彼,它总能引发人们思乡之情。请以“那一轮明月”为题,写一篇散文。要求:立意自定;不少于800字;不要套作,不得抄袭。【名师释题】华夏文化博大精深,在中国文化里,月亮一开始就不是一个普通的星体,它伴随着神话飘然而至,负载着深刻的原始文化信息,凝聚我们古老民族深厚的生命感情和审美感情,因此,也就形成了富有中国特色的“月文化”。在古典诗词中,月亮一直就是人们吟咏的对象,表达了人们纯真的情感,寄托着人们美好的愿望。因此月亮就有了一些有趣的别称:“玉弓”“玉桂”“玉盘”“玉钩”“玉镜”“冰镜”“冰轮”等;也就有了“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幽静恬适和“天若有情天亦老,月如无恨月常圆”的美好期盼。从所给的材料看,“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都是古典诗词的名句,而这些名句,都包含了“思亲怀远”美好情愫。所以,“那一轮明月”这个题目也具有了独特的文化味和情感性。这个题目要写出深度,就需理解“明月”千百年来在我们民族审美心理中的深厚积淀。“那一轮明月”是贞洁,洁净,爱与美的象征。“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月光如水,在我国古人的观念中,月是水的结晶,水是月的灵魂,是贞洁纯净的象征,是美的化身。古典诗词里,常常以美人似月作为基本抒情意象。诗经中就有“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的诗句;韦庄诗中也有“炉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的美丽比喻;而苏轼更是直接写到“新月如佳人,出海初异色”。这些诗句让人想起玉阶伫立楚楚动人的月下佳人,有一种恬淡婉约的宁静意境;烟月迷蒙,弥漫着难以名状的轻忧淡愁,构成一种朦胧凄楚之美。“那一轮明月”是永恒的象征。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有“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的诗句;赵嘏江楼感旧中有“独上江楼思渺然,月光如水水如天。同来望月人何在,风景依稀似去年”的句子。月亮时晦时明,时圆时缺,周而复始,生生不息,启示着人们对宇宙永恒的思考和人生短暂的喟叹。于是才有了苏轼“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的千古名句。“那一轮明月”是思乡怀远的寄托。“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这些思亲怀远的诗句曾引起人们多少强烈的共鸣。“那一轮明月”是历史的见证者。照古亦照今,照此亦照彼。仿佛以为饱经沧桑的老人,见惯了人间悲欢离合,见证了历史的沧桑巨变。以上几个方面,均可作为本文题的立意角度,当然,我们的思维不能限于此,而是要发散思维:月亮是如此美好,如此富有诗意,如此精灵曼妙,为每一个中国人所深深地钟爱着,那就让我们展开想象,写出独特的立意。【误区指正】本文题立意,容易流于肤浅,如泛泛写景,缺乏深度,须写出“那一轮明月”深刻含义;还容易出现将所有的“明月”汇入一文的问题,看似联想丰富,文采斐然,实则缺乏明确主旨,成了材料的堆砌,因此,或言志,或象征,或抒情,但必须中心明确;还可能出现不合文体要求的审题错误,作文明确要求写散文,若文体不当则会造成全盘皆失。【范文引路】那一轮明月马龙想要闭门静思,心中却偏不得宁静。端起一盏苦茶踱至窗边,仰望天边的明月,但见月光如水,斜映着寒风呼啸的残破小街。明月的笑容总是千年不变,然而几千年来不变的笑容里又隐藏了多少血腥的记忆?遥想当年萧何月下追韩信时,月色当也如此迷人。只是谁也想不到数年后当血色的月光拂弄乌江边霸王的佩剑时,它便已化成日后长乐宫中缠住淮阴侯脖颈的白绫了。姜尚之功可兴周八百载,子房之才可安汉四百年。四百年后便将天下大乱。当一位年轻人在轻风吹拂的月夜独上山岗,看月下头裹黄巾的大军如潮水般奔涌时,他才意识到自己是应天命而来。而他一生的霸业则也是从镇压残杀之后诱降招安的二十余万“青州兵”开始。我不知他日后统领八十万大军下江南时慨叹“月明星稀”之时有的是成就感还是孤独感,但当东风骤起,烈火焚天之际;尸体塞江、流血漂橹之时,在众人纷纷逃亡之后又八百载。也只有小小兰舟上的子瞻学士高歌“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焚毁的战船,沾满鲜血的断剑,俱随风而去。晋代三国后有南北并立,埋葬无数民夫的大运河,在瓦岗寨的烽火终于吞没暴君的龙舟后终于改杨为李。然而开元之治的全盛过后便是安史之乱的民不聊生。一位皇帝和他的贵妃自可在长生殿外王曰海誓山盟,然而日后渔阳的战鼓终于惊破了霓裳羽衣曲,马嵬坡前狂怒的六军也终于踏飞了比翼鸟,踩断了连理枝。浪迹天涯的皇帝终于独自在蜀中驿站面对凄星冷月残秋,断人肠的秋雨敲打着檐边风铃,他终于作出了雨霖铃曲以寄恨,只是比起柳耆卿的同名作品,毕竟少了可以执手相看泪眼的人。风波亭中的一杯酒断送了南宋半壁江山;木棉庵前的一把刀也终于没能改写这悲剧。成吉思汗跃马扬刀横扫整个亚洲,他手中的刀也如凄冷的残月,所到之处只有血腥的杀戮与死亡。然而不足百年,蒙族王朝终于匆匆坍塌。接下来就是朱家一统天下后的骨肉争权叔侄相残,不肯臣服者竟被诛十族。三百年后,大元残臣由此逃亡的山海关又被一个名叫吴三桂的汉奸打开,八旗健儿由此直捣北京。文死谏,武死战,恐怕也只有明月守着景山上崇祯皇帝上吊的尸骸了。再往后的扬州十日,嘉定三屠,史官的书简上更是一页页血迹斑驳。长叹一声,才发现杯中的残茶早已冷却。仰望明月,月光依然皎洁,只是多了点绯红。【启示借鉴】纵观全文,作者的思维开阔而又流畅,在他的眼中,一轮明月也是一部历史的见证。从楚汉之争到三国鼎立,从贞观之治到土木之变,每一场战争的暴动,每一场起义的的发起,都可以被隐藏在一轮亘古不变的明月的记忆中。作者通过明月剖析历史,见证杀戮,立意深刻而独到。在明月记忆里的历史,确是在血雨腥风和刀光剑影中发展延伸的。虽然如作者所意,期间遍布了屠杀和罪恶,但却仍然有正义和无畏来支撑。所有的人,连同我们自己,都会在公正的历史前接受检阅,看一看摊开的双手上沾的是鲜血还是灰尘,倘若我们都经得住考验,罪恶才不会横遍世界,历史才不会让悲剧轮回。【文题一览】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完成作文。历史是一本书,读史使人明智;历史是一面镜子,观史使人明得失。历史是一条长河,发展中涌动出生机活力,也泛滥着河水;历史带给人经验,也带来了教训。请以“历史的思考”为话题写一篇文章,立意自定,题目自拟,文体自选,不少于800字。【名师释题】历史是一条长河,它浩浩荡荡,奔流向前,无止无息。每个事件都是一滴水,无论事件大小,都是这条巨河的一部分,都汇总在河水中。水,是生命之源;历史的长河,则是人文之本。那么,我们又从它那儿获知了些什么呢?材料给我们提供了启示,指引了思考的方向。学生可以回归历史,面对历史,深思历史。这个话题不乏现实针对性,又格外厚重。在我们这个文化泛滥的时代,大众被形形色色的新事物蒙蔽了双眼,迷失了心灵。我们需要指引迷途的航标,而历史给了我们最好的答案。回到历史中去,反思历史,反观现实。在这不尽的长河中汲取营养吧,在与历史的对话中直面现实,走向未来!这是一个概念类的话题,话题本身是一个偏正短语,中心词是“思考”,定语是“历史的”。所以,此话题的限制性因素即为有所思考而且必须与历史有关的;非限制性因素便是思考的内容,即可以思考历史带给后人的经验,也可以思考历史留给后人可供借鉴的教训。本题的审题难度不大,但是内涵非常厚重。审出题目的限制性因素和非限制性因素之后,首先应该发散思维,想想有哪些历史事件,有哪些历史人物可供思考、可入文题。提起历史总是令人感到沉甸甸的,因为历史不仅是流逝的时间,还是心灵与时空碰撞出的火花。历史沉淀了千万年的沧桑,积淀了无穷的人类智慧:它记录了人类智慧的发生、发展、传承和创新;记载了朝代更迭,记录了文臣武将、忠臣义士、文人墨客、孝子贤妇的生命历程;它不乏皇家的纷纭往事,也有百姓的是是非非;它留给人思考的天空,也给世人以深刻的教训和启示一代又一代的诗人学者走来了,他们带来了自身境遇的窘迫,更带来了古典文学的辉煌;一朝又一朝的开国皇帝走来了,他们带来了称霸天下的豪气,也带来了朝代更替的无奈;无数的百姓走来了,他们带来了泥土的气息,也带来了真挚淳朴的情感历史老人站在我们的面前,等待着后人去探究他身后的故事,期待着来者汲取他博大精深的智慧之源。历史的方方面面、角角落落都闪耀着智慧的光芒,需要我们用心去观察,用心去思考,用心去撷取。以上内容均可作为立意前的思考,历史的伟大星空可供后人瞻仰的地方太多了,只要敢于放出眼光去想,采撷到的任何一点都令人深思。所以,关键是立意之前,要发散思维、放开眼光,大胆去想。思维发散开来就会发现可写的内容很多,究竟采集哪一朵历史的浪花呢?在发散思维的基础上,我们要化大为小,选取一个小的切入点深入思考某一历史阶段或时期带来的启示,并能写出现实针对性。可以从“读史可获取知识”的角度入手,可以从“读史可以明智”的方面来谈;还可以借助历史这面镜子来观照现在,在史实中明得失,指导现在的行为;还可以辨证地看待历史,谈论不能“尽信书”的道理从立意的站位来看,两方面着眼均可:可以站在今天回顾历史,亦可从历史角度看现在。从整体架构来说,可以针对某一特定历史情节展开思考,亦可以针对某一历史问题、抓住历史的无数瞬间来把握关于文体的选择,本题可以写记叙文,例如通过和历史人物的对话,获得精神的启迪和人生的思考;也可以写议论文,评述论说历史的功过是非,思考它带给今人的启示;还可以写抒情性的散文等。总之,文体不限,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所思及所长随意发挥,力争借助一个小的角度把问题看深看透,写出深度。【误区指正】“历史的思考”这个偏正式的概念类话题从审题来看,难度基本不大,但是对于不细心的学生来说还是容易出现偏差。首先,本文的立意初衷是通过对历史的思考来指导今天的思想和行为,但前提是先有对历史的思考。所以,如果对话题的限制性因素没有给予充分的重视,就有可能忽略“历史的”限制。其次,既然是“思考”,就要有思维的过程,体现思考的过程和结果,不能一味的列举史实。应该明确写史实的目的是思考,而不是陈述历史发展的进程,因此思考是必要的。行文时不能舍本逐末。此外在立意上,这个话题容易写得范围过大而流于肤浅,所以应该注意化大为小,小角度切入,小中见大,方见其深刻。【范文引路】历史的呼唤:让战争走开刘心洁在这片群山环绕的狭长平原,曾爆发过历史上著名的战争。 题记双脚踏向这片土地,依稀嗅到血腥隐约。历史的残骸被凝缩,凝缩在这片广阔的古战场上那是一个风云诡谲的时代,葛尔丹的铁骑横贯蒙古高原,踏进了这片土地。野狐岭,一个让人不寒而栗的地名。强大的康熙帝国当然不能容忍异族的铁蹄蹂躏沃土,于是,无数的生命消亡。一场战斗刚刚结束,战场上还留着战火缕缕,耳畔仿佛还回旋着刀枪的悲鸣。这是一段历史,一段血腥的记忆。将士们负着军令,负着妻儿的盼望,努力着,奋斗着。然后,便三三两两地倒下了,倒在一片血污中。没人知道他们的过去,也没人关注他们的命运。残阳如血!是他们的鲜血将天际染红,将大地染红,将这一段呻吟的、滴血的历史染红!他们就这样倒下了。战场上的旌旗在飘着,孤伶的灵魂在哭泣!就是这残酷的战争,夺走了他们原本健康、鲜活的生命,也夺走了妻儿的幸福、自己憧憬的美好未来。他们痛恨战争,然而,却接受了战争,接受了,从无怨言。广阔的古战场好孤寂,好凄凉。如今,又是残阳如血,把曾经洒落在这一片土地上的历史唤醒,残酷唤醒。我仿佛见到了士兵们那双双睁大的眼睛,向着远处望,望?他们在望着什么,期盼着什么?和平?和平!看吧 ,他们那痛苦的脸上,深刻着和平的期盼。双手扭曲而执着地向前伸着,伸向他们的希望。他们用无尽的盼望和无尽的失望结束了那段历史,但却没有尘封那刺人的鲜血和刺鼻的血腥。我们不要战争,不要双双流泪的眼睛,不要颗颗滴血呻吟的心。我从历史中走来,从那满载痛苦,战火的历史中走来,深知战争的无情,战争过后的灼热伤痕。历史告诉我们:“不要战争!”因为战争的结局只能是残酷、更残酷。面对如今历史的复现,我们无不痛心。历史启迪了我们,净化了我们那视战争如儿戏的心。战争从历史中走来, 就让它尘封在历史中,尘封在回忆里吧。【启示借鉴】小作者用细腻生动的文笔描述了古战场的残酷与触目惊心,尤其是抓住了战士们那染红历史的鲜血、那痛苦扭曲的脸庞、那渴盼和平的双眼,进而引出了“尘封战争、呼唤和平”的启迪。本文让人读了内心深有触动并且充满对和平的渴望!文章不止一次地出现“残阳如血”,贯穿全文,具有警世作用。对历史的思考可谓深矣。3.话题示范作文面对沙漠黄色的沙,黄色的地,黄色的空气,黄色的天空,黄色的人,浑然一体无边无际的黄色构成了这个黄色的世界。自然之漠这里是被自然遗弃的地方,这里是自然报复人类的结果。黄色的沙河在脚下流淌,黄色的沙丘在向前推进,它们疯狂地蚕食着每一寸土地,它们肆意地毁坏一切,这就是沙漠的自然定律,只有黄沙是永恒的主角,只有黄沙是唯一的旋律。晚上,沙漠的气温降到零下,与白天的炙烤相比,简直就是冷冻。躺在涩涩的流沙上,巨大的天幕就迎面压来,直叫人喘不过气来。黑绸一般的天空缀满了绚丽多彩的星星,冷清的月光随意地洒了一地,这也许是沙漠中难得的美丽。历史之漠漫步在这亘古不变的黄沙上,烈烈朔风在耳边呼啸着,卷起漫天的飞沙将人层层包裹。朦胧中眼前就出现了沙场决战的场景,金戈铁马之声不绝于耳。相当年,这里是边关要塞,这些黄沙应该是历史的最佳见证者。成忠义成诡诈,都在这风中渐渐散了,远去了。脚下的土地是忠魂铸就的,所谓“一将功成万骨枯”,这里该有多少不为人知的故事呢?昭君当年是否也曾一步三回头地走过这片沙漠呢?沧海桑田,物是人非,而沙漠是永远不随星移,不随物转的,可它记录的历史却永远只能是一个在空中飞舞的谜。生命之漠沙漠是吞噬生命的,就如它曾掩埋了无数的生命。在沙漠中行走,除了风声,一切都只剩下寂静。这静会无声无息地攫住你的心,让你感到生命的窒息,让你无端地想大喊大叫,只为了弄出点儿声音来平息自己的恐惧。从某种意义上说,生命的存在是需要另外一些东西来证明的,而声音恰是其中之一。无底的寂静会让人怀疑自己的生命是否存在,是否真实。在沙漠中,生命是飘渺的,是无所依托的,人游走在理智与虚幻的边缘,崩溃的边缘。沙漠是生命的绝境。一味的黄色让你感到莫名的压抑,唯一的渴望就是寻找到一抹绿色,或一汪清泉,不,哪怕是一丝绿色或一捧清水也可以。在这个时候,绿色或水是生命最本质的体现,是促使你活下去的勇气和信心。此时此地,一切的功名利禄都是彻底的身外之物,无足轻重。在艰难地跋涉之后,就在你要绝望、要放弃的时候,你的眼帘中出现了飘摇的绿色,闪烁的光斑,一点点的旋即被晕染成无限大。你震撼、默立、狂喜,而后狂奔而去。你跪倒在这株绿色前,你扑进这泓清澈之中,你对生命顶礼膜拜,你仰天长啸、痛哭失声。面对沙漠面对浩瀚的沙漠,人显得何其渺小。现在的人已经很难在感受到当初王维“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情怀了。如果说王维用千古名句把这一瞬定格为永恒,那么现代人眼中永恒的沙漠早已幻化为一瞬。沙漠被人们疏远的太久了。我一直认为最好的成人仪式是一个人去一次沙漠,只有当一个人真切地感受了沙漠,他才能真切地感受生命、感悟生活。沙漠是生命与心灵的大学,在这里你会明白,再也没有什么比生命的荒芜、心灵的荒漠更可怕的了。远方,漫天飞舞的黄沙中,一个顶天立地的人渐行渐远河北张家口市第一中学 李洁指导教师:尤立增“黄色”贯穿始终,开篇就很有画面感。流沙、天幕、星星、月光,一片自然的韵味跃然纸上,景物渲染的氛围美不胜收。本段开头作者表现了一番塞外黄沙、百战不回的历史况味,可见语言功底之厚实。本段的思考仿佛沙漠中的星星,熠熠闪光。自然是人类天然的导师。沙漠中对生命的认定、觉醒和渴望是多么深邃的一种教育,文章把这种感觉和思考传达了出来,可见作者的思想深度。 “顶天立地”的结尾是最好的成人仪式。在作者笔下,沙漠已经走出自然的范畴,成为人类的向导,其实,这也许就是沙漠本来的角色。范文星级内容星:表达星:发展星: 举一反三1结构,是文章的思路外现,也是文章的模样。此文在结构设计上突现了作者缜密的思路,使文章在形式上具备了整饬之美,在作者笔下,“自然之漠”的格调是单一,“历史之漠”的气势是沧桑的,“生命之漠”的本质是荒芜的。“黄色的沙河在脚下流淌,黄色的沙丘在向前推进”,“烈烈朔风在耳边呼啸着,卷起漫天的飞沙将人层层包裹”,因而“在沙漠中,生命是飘渺的,是无所依托的”。作者以一个曾经去过沙漠的导游的身份,向我们描绘了一个苍茫的大漠,一个无涯的大漠。三个部分之间又呈现递进思考的有序排列,文章既有结构之美,又有思想之美。2文章在思想上早已超越沙漠本身,在那样一种寸草不生的环境中,维持生存的最基本需要也成为一种奢求,人们都因为惧怕艰难困苦而不敢靠近它。但作者又在“面对沙漠”时提到“现在的人已经很难再找到当初王维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情怀了”,“沙漠是生命与心灵的大学”,“只有当一个人真切地感受了沙漠,他才能真切地感受生命,感悟生活”。真是这样,当人们都在原理这种艰难的所在的时候,其实也是远离了挑战自然的最高极限,自我实现的最高层次,心灵升华的最高境界。大漠是无涯的,但人的意志力、忍耐力、决心和信心都是无穷无尽的,人的灵魂所能覆盖的范围也如大漠一样广袤,但我们的灵魂是一片森林,把绿色撒进沙漠,就是把生命和希望撒进沙漠,我们才能真正地注视自然,审视历史,正视生命。正如作者所说,敢于走进沙漠的人,才是顶天立地的人。只有走近它,体验那里的艰辛与不易,人生才会是完整而无憾的。“文以识为先”,文章能有这样深邃的思考,已经卓而不群了。名家散文解读黄河陈世旭一黄河是一条河。走向黄河,是一种战栗的敬畏。作为中国人的母亲河,它以5400多公里的长度,4830米的落差,集40多条主要支流和千余条溪川,千回百折,横贯西东。流经9省区,跨越23个经度,集水面积75万多平方公里。流域内人口过亿,耕地3亿亩。以平均年径580亿立方米的流量承担全国15%的耕地、12%的人口和数十座大中城市供水。世界上再没有一条河如此重浊。“号为一石而六斗泥”,流域每年每平方公里有4000吨土壤被侵蚀,一年坏灭耕地550万亩,却又每年给河口输送泥沙10亿吨,净造国土几十平方公里。年均泥沙筑成宽1米、高1米的墙体,长度是地球与月球距离的一倍,是赤道的27倍。世界上再没有一条河如此桀骜不驯。河道任意摆动,宽窄差异几十里;河床或层层掀起,深揭数丈,或无限淤高,悬于城市半空;洪水决口泛滥,纵横凡几十万平方公里,使百万黎庶化为鱼虫,只在昼夜之间。黄河之于中国,是终年的哭泣流成的河。无数灾难无数忍耐无数期冀无数挫败,无数莫名的暴躁无数难以诉说的痛苦与忧烦,惊悸与困惑,一直伴着这条河在流淌。掀开阴云密布的眉睫,仰望一次次卷土重来的怒吼。北斗斟满了雷声,绿草和黄金在梦里汹涌。大漠孤烟,长河落日,西岳峥嵘何壮哉,黄河如丝天际来,西来决昆仑,咆吼触龙门,落天走东海,九曲万里沙。派出昆仑五色流,一支黄浊贯中川。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穷秋旷野行人绝,马首东来知是谁?浩浩荡荡轰轰烈烈的河,风风火火欢欢喜喜的河,吹吹打打哭哭啼啼的河,摇摇晃晃跌跌撞撞的河,携来沉沉浮浮的代代子民。季节的景色在浊浪中轮回。多少王朝倾覆,多少宫殿掩埋,多少王公贵族落魄,多少能臣骁将饮恨,多少迁客骚人哀号,多少佳人美姬消殒。河东河西河南河北,头顶火盆跪拜神圣的源头。当石头碎为粉末,当骨头朽成泥土,当高粱淌成鲜血,当眼泪凝成麦穗,手执铜壶烫暖一河热泪,黄河,你还是受尽了磨难的子民最想唱的歌!二黄河是一条河。走向黄河,是一种惊世的悲壮。豪饮北风,伫立在高岸。倾听大漠荒原,倾听古战场铁马金戈的长啸,倾听五千年祸福相生从不静息的声威。苍凉夕阳抚摩傲岸峡谷,抚摩黄河子民青铜质地的肤色。黄河百折不回,黄河不废万古流。空中的寒星,是谁的眼睛?水面浮动神秘的灯影,地平线撤退到时间与意识的外围,万种声音在裸原的深处悄无声息。黄河钩沉,流星划过。河水击响节拍,一种不可违背的预约。温柔与雄浑弯曲成一个民族不屈的灵魂。谁主持了秋天的全部收获?谁把千秋的史话传诸无穷的后世?黄皮肤的古老民族,站在迸溅喧嚣的激流上,站在粗粝蛮野的船歌里,站在烈烈烽火锻造的旋律中。能割舍一切,不能割舍黄河的品格。那是生命的赞歌,生命的光辉。三门峡!禹王马蹄长青苔,中流砥柱依旧在。禹门口!鲤鱼跳过成龙。劈开万仞山,黄河如同破竹。气吞山河,浊浪排空,问鼎中原。壶口!黄河直立。舞者从云端跳落大地,跳落硕大的牛皮鼓。黄土地划出长长的弧线,坚岩劈出狰狞的裂痕。步步踩着鼓点,陡然急切,忽又沉雄;或寒泉注淌,或雨打梧桐,越舞越酣然。苍黄的牛皮鼓起了白烟,黄河唤起威风,鼓声直击心头。鱼龙跳峡,兵甲交锋,狂涛扑岸,霹雳腾空。旅人肃然发痴,屏了呼吸,凝了眼神。穿叶蝶倏尔消失,紫槐花纷纷洒落,灿烂白日绕过千年古树,峭石上投下苍鹰的黑影。沉默弥漫大地。一代代黄河人,把血脉喷涌成黄河的血脉,把骨肉凝结成黄河的骨肉。不由分说的狂飙,翻卷出无尽的悲歌。就只为多年以后,儿女们能够如此美丽地在大地行走:纺织棉花,种植水稻,收割麦子,拉网打鱼,早晨读唐诗,黄昏背宋词,宣纸上泼墨,瓷器上绘画,在江南的雨巷徘徊,在塞北的草原纵马,用醇酒招待客人,用香茶浸泡温情,和美好的男子或女子相爱。有一天老死,就埋在河岸随便哪一座山峦。一片片向海上漫泛的土地,那么年轻,来不及生成礁石。一种平静是如此明净,醉归的舟子凝神谛听天籁。隐隐约约黎明的钟声,悠远地传来,轻轻拂落淡淡的疏星。而越海而来的朝霞,如潮涌。东营三角洲!最湿润最年轻的风,抚摩坚硬的手掌,抚摩风干的梦想,抚摩深夜的凝思,抚摩朝日的喷薄。黄土地留下的热血与汗水,岁月无法冲刷,也无法更改。【高考满分作文】(可用于标杆作文)一蓑烟草任江平福建考生时间的流逝,淡涤旧迹,仅留下微漠的平淡与悲哀。濮水边,你翩然而去,仅留下楚使的瞠目与叹息。或喜甜甘之味,或爱亦苦亦甜的刺激,谁人如你庄子,淡泊一切,与道合而为一,只偏执著那淡淡的清白。当一种美,美得让人无所适从,也只好手之舞之,足之蹈之;当一种平淡,淡得让人无从品味,也只好叹之惜之,赞之赏之。你甘于淡泊,乐于平淡,自得于平淡,只愿在梦中化蝶而逍遥,只愿随那盘旋而上的鹏者浮游于天地,不愿累于国事,不愿牵绊于尘世,你就如同那甘之如饴的淡淡而香的矿泉之水,给人以绝境逢生,给人以宁静致远,给人以超脱外物,我想要触及你的衣襟,却在指尖碰触到清而澈、凉而柔的泉水,原是这般滋味。无奈我摆脱不了那甜的诱惑,忘却不了那或苦或甜的香醇,只好在我无路可走之时,望见你那平静如水的双眸,澄澈至极,悠悠远远,望断天涯路。我以为你是孤独的,你却告诉我“君子之交淡如水”的友谊,惠子的离去并未换来你的嗥啕此类,原来你早已看透了生死,望穿了红尘。何必赞美你的平淡,我早已词穷。念往昔,繁华竞逐。你依旧逍遥游于世外,参透自然的无穷。世界不过是你的主观产物,你甚至了解了河鱼之乐,蝶舞之愉,螳螂之负,摇曳而去,穿梭于泥潭之中,何必在乎那权势之争,谁言非要承受那生命不能承受之重。氤氲之间,明月可掇,你在清风夜唳之中独自守望那明月,以至于在人们高枕无忧之时那皓白之月不会迷失只因你这颗平淡的心相追逐。世人笑你疯癫,你淡漠的眼神却慑人无语,恍然大悟你淡淡的泉水般的哲理如此深邃,你却早已悠然飘远。对你唯有惊鸿一瞥,却窥见了一种平淡致远的处世态度,淡罢,淡罢,绝不为万物所主宰,我独逍遥于濯浊之外,蝉蜕去拖累,只愿抱明月而长终。江边一蓑烟草,一片缟素。教我如何追寻你的步伐,那美至无所适从的精髓;教我如何触及你的衣襟,那平淡而超然的态度。这便是你吧,淡淡如泉水,你偏执的追逐,泉边那飘扬的一片缟素,是为你而起的缥缈之歌。惟愿此心无怨尤湖南考生总有些生命,酣畅淋漓地恣意挥洒,哪怕遍体鳞伤。亦有些生命,宁静淡泊地安于一隅,哪怕无波无澜。无论如何抉择,只要心中无怨无尤,一句轻描淡写的“我愿意”便有了九鼎千钧之力,不容他人置喙。如人饮水,冷暖自知。惟愿本心充实满足,无悔自己的决定,便是无憾。托山为钵,剪水为衣,渺渺若垂天之云,悠悠自来去。这便是庄子。他是如此飘忽不定琢磨不透,他穿行于山林间,沉浮于云气中,纵使生活贫困潦倒亦不移本心。他垂钓于濮水之滨,楚王派人寻他入朝为相,“愿以江山累矣!”话说得如此恳切竭诚,而庄子却吝于回头。他凝视着水底匍匐的一只龟,笑言:“龟是愿意被人供养在庙堂里还是愿意自由地爬行在泥地里呢?”对曰:“后者。”庄子笑了:“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或许有人为他放弃高官厚禄而安于贫穷感到不解甚至不值。然我却为他拍手称快,他遵循了心的召唤,不被浮云遮蔽了双眼,坚持自我。孤寂却不孤独地看守着他心灵的月亮树诡谲难测,却自有一番风骨。与庄子同样随心所欲的还有那轻裘缓带,不鞋而屐的魏晋名士。在那愁云惨淡的天幕下,它们不愿循规蹈矩明哲保身,而是纵情狂歌,舍生忘死,他们白眼向权贵,折枝为美人,生命随心绽放得如此绚烂,光耀千古。当洛阳东市刑场上奏起那广陵散之绝响,那亦是嵇康内心的绝唱:“此身虽陨,此心无怨尤!”真名士,自有一派清峻超绝的风流。于此番炽烈壮阔的生命相反的是另一种安然,二者的共同之处就在于内心的答案:“我愿意。”李叔同舍下尘缘,斩尽俗丝,遁入空门成为弘一法师。此举令多少仰慕其才华的人唏嘘不已。然他却是无怨无悔地从心而行。“明镜止水以定身,青天白日以成事,光风霁月以待人”,这般偈语便是他心灵的写照。倘若他不割舍红尘纷繁事,或许会为后人留下更多璀璨的绘画与篆刻作品,但又何来他圆寂前发自肺腑的“华枝春满,天心月圆”?陶渊明“误落尘网中”,终是抵抗不了心底声声“归去来兮”!而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林逋厌倦污浊官场,终是隐于西湖之畔,梅妻鹤子,飘然不群。沈复没有“人间百姓仰头看”的鸿鹄之志,只是随心生活,记录日常的一次出行或仅仅是一块石头,便成了浮生六记这般安然的心底的细小满足,实在不足为外人道矣。生命仅有一次,但求随心,勿忘本心。惟愿此心无怨尤,惟愿你能坦然一笑,道一声“我愿意”。【备用资料】 1、中国历史是文化散文的鲜明主题。余秋雨的散文开始“提及一些重大的事情”,在余秋雨的一系列“文化散文”中,始终贯彻着一个鲜明的主题:对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的追溯、思索和反问。一个民族的历史,是这个民族共同的精神财富,是这个民族的民族特性中正面因素和负面因素纠结而成的“沉淀物”。历史是走向未来的阶梯,忘却了历史,也就丧失了通往未来的立足点。因此,余秋雨在90年代初这一特定的时刻,把“历史”作为自己思考的核心材料,对历史进行了一场艰辛的“反刍”,把对历史的重新阐释作为重建新文明的第一步。余秋雨创作的历史并不是抽象的历史。他试图与历史对话,与历史共鸣,在自身与历史的对话中形成他自己独特的历史语境与历史情怀。“他因历史而博大,历史而他而鲜活”,说的正是这层意思。余秋雨奔波在大江南北,往返于海内外,用一支插入山水古迹的笔把游记的面积拓展出山青水绿的一片,也把中国散文的题材范围拓展了面积不小的一块。他的文化苦旅把沉重的文化反思和秀丽的自然山水艺术地融合在一起。他在山水和文化之间找到了表达自己生命情感的最佳形式。如余秋雨最初是到了甘肃敦煌,在那里写下了最初的散文道士塔、莫高窟、阳关雪,这些文章无一不表现了他面对历史、文化、山川、人物进行深刻的反思后倾吐的文化感受,也是他对中国传统历史与文化的思考和期盼。而在山居笔记中,余秋雨所要阐述的正是一些历史问题和难题,所要触摸的正是中国历史中的痒处和痛处。如一个王朝的背影以清王朝的兴衰为例,演绎了历代王朝兴亡中的辉煌和悲凉。千年庭院以岳麓书院的演讲过程,阐释了中国教育的某种程度的宿命,表达了一个教师在很多时候的无奈心境。乡关何处试图阐释千古难解的乡关情结,表达面对乡关的困惑。这一个又一个历史的难题,历史的痒处,历史的痛处,正是余秋雨之所以要花数年的时间来剖析和阐释这些历史文化难题的原因所在,也是山居笔记的历史价值所在。余秋雨创造性地在历史与文学之间找到了契合点,在文化学者与人民大众之间架起了一座沟通的桥梁,在历史与现实之间、现实与理想之间,纵横捭阖地进行了富于时代意义的思想驰骋。梅洁女士评论说:余先生以一个文学理论家、文化史学家和作家的多重身份,依着渊博的文学和史学功底,丰厚的文化感悟力和艺术表现力,借助人类文字的载体散文,洋洋洒洒地揭示中国文化巨大的内涵,在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和古老、神秘的中国历史中,竟以轻扬的散文做着最深刻最潇洒的穿越。余秋雨的散文“深入浅出,把很大的问题,很深的道理,用不多的篇幅,浅近的话说出来”,这才称得上大手笔。是啊,读余秋雨的每一篇散文,仿佛看见一个历史的哲人,沉思着跋涉在大自然的山水、江河、废墟、小镇之间,我们也与这位哲人一起,品味历史,体验文化,让唐朝的烟宋朝的风,拂拂地吹过多情而脆弱的心灵。2、把“形散”与“神聚”结合起来,做到寓控制于放纵。这是余秋雨文化散文的一个显著特点。从放纵一面说,丰富想象、说理畅达、冲谈平和,这些因素构成放纵的张力,使他的笔如同奔马,纵横驰骋,叙事、联想显得自由自在、游刃有余,表现出情溢于言,理胜于辞的文章气势。从控制一面说,叙述、描写、议论、抒情总是贯串着这样的思想线索低徊、感伤的历史氛围。在题材的剪裁、缝合和表现主题的过程中,散文的线索成为内在的凝聚力,使叙事、写景、议论和一切知识性材料,时时、处处都紧扣住说理或抒情的“中心”,散而归一,杂而不乱,形散而神不散。在他的每一篇散文中,都叙述着鲜为人知的掌故、轶闻、趣事、传说、故事以及中国和世界各地的风土人情,这些丰富的历史知识,有助于思想的敏捷,想象的翱翔,以及作品内容的深厚和境界的开拓。如在上海人一文中,作者思接千载,天马行空的联想,举重若轻地把文史等多方面的知识积累融入了感性的叙述中,写了徐光启的文化性格,上海的历史等,无不成为余秋雨恰如其分地阐释构建上海文明新形态这样一个主题思想的生动、形象的材料。其他如千年庭院、进士等都是以思想的线索贯串全篇,并注意运笔的轻重浓淡,抑扬张驰,在波起云涌的变化中间取得结合的形神的统一。3、理与情的融合统一。余秋雨用一种抒情散文的形式普及文化,通过抒情散文来唤醒人们的生命意识、历史忧患意识的民族意识,并对读者起到浸润作用。他能用散文般流利的语言叙述艰涩的哲理问题,把智性的议论和诗性的抒情水乳交融地结合起来,使深奥的理论包含着情感色彩,情与理统一了起来。理中有情,情中有理,情理合一。他的戏剧审美心理学和艺术创造工程,就是这样一种枯燥学说的诗意范本叙述,让人喜欢读,喜欢看。论述诗意化,灵动活泼,思想当然易于接受,理与情融合统一,理便获得了诗性表现。同样,把这种学理的功夫用在散文之中,把知性融入感性,情中寓理,于是散文就格外深情活泼起来。余秋雨的文化苦旅、山居笔记正是体现了这种情中寓理、情理合一的功夫。余秋雨的抒情,主要表现了一种低徊、感伤的历史情怀。余秋雨最初的散文诞生在大西北,这是中国最古老文化中最粗犷最苦涩、最苍凉的地域之一,从这里的文化起笔,也就无形中定下了余秋雨全部散文的那种宏大、苦涩、沧桑的艺术情调。早有相当多的评论家和读者认为,余秋雨散文的最大特色除了它浓郁的学术味和文化味外,便是那种诗意的写作风格,而构成这种诗意风格的,恰好就是那种雅致高贵的忧伤,神驰古今的浪漫,充满终极关怀的文化品位。在文化苦旅的每一篇,我们几乎都可以看到一个哲人瘦瘦的影子,背着手,低着头,皱着眉在慢慢踱步,或自言自语,或宣泄倾诉,或捕捉外界刺激下感觉心理的微妙动荡,或以“情”景化,或以“景”情化,或精细地把捉隐而无形的潜意识、幻觉,都让读者听到了哲人那种低徊、感伤的历史心音。如道士塔开头一段:“莫高窟大门外,有一条河,过河有一溜空地,夕阳西下,朔风凛冽,这个破落的塔群更显得悲凉。”朔风凛冽的莫高窟,孤独、悲哀、寂静地耸立在一片大漠之中,这不是一般的风物描写,而是作者将自己的感受、思考都倾注其中,在这无言的莫高窟中寄寓了他强烈丰富的思想感情。这种历史沧桑感与悲剧效果,使得全文有了一种诗的意韵。这,应该是文化苦旅广为畅销的奥妙所在吧。4、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余秋雨的文化散文引证丰富,立论高远,结构匀称,落笔如行云流水,舒卷之间灵性激溅,既有博雅的文化内涵,又无一般学者文章大掉书袋的生涩,笔端饱蘸着深切的民族忧患意识可是却不偏激,字里行间充溢着越迈千年的睿智哲思与平易朴实,那些灰黄的故纸残篇一经他的妙笔点染,浩瀚的时空中立刻充满五颜六色栩栩如生的江山人物。这与他在散文中娴熟地利用丰富多样的表达方式是分不开的。余秋雨在一种诗意的叙述风格中,综合地运用了描写、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还采用了小说笔法、戏剧笔法、故事传奇、镜头特写、典故引证等多种手法,这些别具一格的写作手法对于烘托主题、使文章内涵更深刻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同时也是他的散文写得既好读又耐读。如他的散文都以议论文的章法来结构,一二三四,起承转合,少见散文应有的那种轻松,这是议论话语式的大胆引进,使文章具有很强的行文气势和艺术感染力。叙事的小说化传奇化特点。余秋雨很了解中国人的阅读习惯,希望找到一个可以依赖的脉络,能抓住读者的阅读兴趣,而小说就有这样的功效。小说的要素之一是故事。就文学常识而言,我们都知道,散文是一种轻松、自由的问题,只要是主题需要、写作的需要,适当地进行虚构是可以的。余秋雨比较善于构建故事,他的散文里就有很多传奇色彩很强的故事,简单如道士塔,通篇写的就是本世纪初敦煌文物被外国人骗买的故事;复杂一点的如风雨天一阁、苏东坡突围,前篇写明清数百年间宁波一座私人藏书楼的传奇故事,后篇写苏东坡写出念奴娇、赤壁怀古之前的一段遭遇故事,都是极有味儿的小说素材。余秋雨把这些小说素材引入散文,正好达到了散文的创作意图,异曲而同工,殊途而同归。小说的要素还有细节,靠细节构筑成一幅幅人间风情画是小说家的功夫之一。余秋雨的散文中也常常有栩栩如生的描绘,多到不胜枚举,从而达到与故事一起成为他那些精辟议论的基石。当然,余秋雨主要还是沿用了传统小说的技法和观念,并将其渗透到文章中,使得文章跌宕起伏,曲折多变,始终充满着阅读的张力,从而使读者在接受文本时不会感到精神上的疲劳。风雨天一阁有惊心动魄的家族秘史,这里真安静有神秘诡异的坟地,柳候祠,江南小镇等大部分篇目,均有墨客骚人以及形形色色的名人和种种风流余韵和奇闻轶事,成为文本中一个个兴奋点,不断刺激着读者的阅读兴趣。散文的剧场效果。我们知道,余秋雨在写散文之前的学问主要在于戏剧理论方面。在他的文化散文中,他融会贯通的运用了戏剧效果。如道士塔第二节和第三节中,余秋雨以历史记载为本,用自己丰富的想象力,组构出八九十年前王道士在进行不可饶恕的文化破坏工作时的细微动作和思想。王道士对洞窟里的壁画不大满意,找来两个帮手,拎来一桶石灰,开始用刷把粉刷洞壁的情景:“第一遍石灰刷得太薄,五颜六色还隐隐呈现,农民做事就讲究个认真,他再细细刷上第二遍.什么也没有了于是,道士擦了一把汗憨厚的一笑,顺便打听了一下石灰的市价。”有人物,有道具,有动作,有音响,甚至还有“宋代衣冠”的种种颜色这组构与呈现,完全是现在式的表演,诉诸视角,充满了戏剧意味(但比戏剧更能表达,因为戏剧一般只能以言语和举动来表现人物思想,文字的表演却不受此限制)。我认为,这篇散文的巨大冲击力,主要就是源于作者笔下制造出来的剧场效果(据悉,道士塔一文已收入高中语文课本,能为中学生作文提供另一种范本,这总是一件令人欣慰的事情)。另外白发苏州、信客等只要略加改过,便可搬上舞台演出。这种艺术处理手法的运用,使大部分篇幅充满着阅读的张力,常能提升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可以说,如果余秋雨没有在戏剧方面的长期积累与熏陶,那么便不可能有文化散文如此的写法,他的散文也就不可能受到现今读书界的强烈欢迎。戏剧成就了他的文学。特写体裁的充分运用。特写本来是新闻界的一种体裁,用来描述当前的一个事件或场景。借用克罗齐“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的说法,一切特写都是当前的描述。余秋雨非常机智和聪慧,他把视角从当前拉回到古远,从突发性的新闻转向积淀性的文化,从现实人事的外部表现深入到历史人物的心理世界。他把散文放到历史大背景下去思考,捕捉历史重要事件、人物对现代人造成共鸣的东西,然后把这些与自我感爱相结合。这一点,我们可以在风雨天一阁苏东坡突围一个王朝的背影等中清楚地感受到。 5、雍容、典雅而灵动的文字描写。余秋雨对语言有天生的超强领悟力和驾驭能力,他的散文追求一种情理合一的雅致语言,语言在抒情中融注着历史理性,在历史叙述中也透露着生命哲理。这种语言不追求那种水一样的清澈,而追求一种潮一样的愤激和诗意,生命的体验和感悟在一种哲理的词语中栖身。余总是选择恰当的、富有诗意、表现力的词语加以表达,这些语言具有诗的美感力,深入浅出地解释了事理,同时流动着诗的氛围和情感色彩。同时讲究结构,每隔一两行就有一个鲜活的词语组合,每隔三五句就有一个漂亮的句子,每隔三五段就有一段出色的议论。他的许多段落和句子也写得很有趣,作为文化人读起来时还时时会有一种同仇敌忾的亲切感。同时注意运用对偶排比隐喻明喻等修辞手法,点染和增强了语言表达的色调和效果,构成了声情并茂的语言气势,使语言不装腔作势,不生造词语,也不清汤寡水,平淡无味,借用余光中对散文语言的要求,余秋雨散文的语言是那么富有张力,富有弹性,富有质感,富有文采,白发苏州、苏东坡突围、一个王朝的背影等篇,就是其中的佼佼范例,从而把复杂深刻的历史思想和文化内容说得深入浅出、平易近人,可读性极强。高考文化散文写作导引让历史文化底蕴复活民族的脊梁随着高考对作文要求特别是文体要求自由度的进一步放开(如2007年高考考试大纲规定,“能写论述类、实用类、文学类文章”),写作创新的方法更加灵活。用应知应会的课文内容,建构写作的基石,会使文章具有依托教材、驾驭教材、充实内容、材料丰富的特点。特别是借助古典诗文,结合作者的思想情感、志向抱负、品性节操等构思具有文化特质的文章,往往会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历史人物的文化散文具有依托历史、视角独特、文采十足、借古说今的特点,高中生的课文学习,接触了许多课文的作者或者课文涉及的历史名人,他们的作品之所以流传至今,或者他们之所以成为课文名篇的支撑,就在于他们思想、节操、志向等方面具有中华民族民族文化的核心内涵。以他们为写作素材,或者根据他们的事迹,构思文质兼美的文化散文,成为考场作文一道独特的风景,让一位位民族的脊梁在高中生的作文中复活。【写作秘笈】凭借教材写作文化散文需要把握下面要求:1尊重历史,不任意夸大历史人物的作用,在历史尺度可能的范围内,可以适度进行艺术加工,如故事新编、反其意而用等。2在尊重历史的基础上,也要占有丰富的历史知识,人们常说“文史哲不分家”,也就是这个道理,高中生的考场作文不能对高中生的历史、政治、地理等学科教材内容采取“拒绝”的态度,而应该“为我所用”,让我们所写的人物“生活”在他们应该生活的“典型环境”之中。3写作此类文章需要借助联想或想象,联想和想象的合理性体现了作者思维的敏锐性的宽广度,但是,我们的联想脱离不开相似、相关、相反、因果等常用方法,我们的想象也绝不是“臆想”,而要有根有据,有理有度,特别是人物的主要精神。4写作中需要引用或者化用有关人物的诗词曲或者相关的课文内容,运用在文章中的成句应该自然贴切,与文章的语言特点相一致,不能游离于整体之外,为引用而引用,往往会损伤文章的整体性构思。【构思范例】 写作历史文化散文,可以有不同的行文范式,也可以用不同的表达方式完成。1简笔勾勒式。选取最能体现古人精神情趣的一景、一物、一处、一文,勾勒出一幅简约的水墨山水人物画(应该是“山水”与“人物”共同活动才好),进而表明作者自己的心志,抒发作者的感慨。李白从另一个方向走来了,大地高山冰川骏马胡姬,他成他精神的马队。他不在意中原已有的温柔敦厚细腻空灵,大笔横扫,狂飙突进,给大唐诗坛注入西域骑士的剽悍与纯粹,令所有骚人墨客为之一惊。洞庭烟波,赤壁风云,蜀道猿啼,浩荡江河,全都一下子飞扬起来。游侠李白飒沓而来,他的双脚和诗笔生动了大唐的山水。(摘自夏立君在西域读李白)2形象叠加式。这类文章,往往不止选取一个人物,而是借助三两位历史人物,支撑起文章的主体内容,使文章具有厚重的历史感,显现出历史文化的深厚积淀。行文时,往往采取铺排手法,或者镜头切换的方式,或者片断式行文方法,转切自然,一脉而下。下面一段内容选取了杜甫、李白、陈子昂、李商隐4位诗人,文意纵横,文采斐然。“一事能狂便少年”。少年的锋芒是调色盘中最耀眼的亮色。少年的杜甫面对壮丽的山河朗声宣告:“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目光清澈而炽热,而在他前后,有李白的“兴酣落笔摇五岳,涛成吴傲凌沧州”,有陈子昂的“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幽幽,独怆然而涕下”,有李商隐的“桐范万里丹山路,雏凤清于老凤声”这些年轻而有才华横溢的心脏,有力地搏动,从而翻卷出大唐的万千气象,使大唐绽放成一朵傲视群芳的牡丹,使后人远远仰望远远怀想。 (摘自2005年福建高考作文圆润锋芒)3心志寄托式。借古人之态抒今人之情是这种文章的典型特点,“虽世殊事异, 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写作时,把作者自己欲吐之言借古人之口出之,寄意含蓄,韵味叠出。今日之思,古人未必不有;今日之言,古人未必不语。下文“大江东去”有其事有其文,然“失意、悲伤、不得志”也未必不是今人所悟所寄。东坡披发仰天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