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辐射防护手册.doc_第1页
核辐射防护手册.doc_第2页
核辐射防护手册.doc_第3页
核辐射防护手册.doc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核辐射福岛核电站泄漏情况进展和对我国的影响 北京时间3月11日,日本本州岛附近海域发生里氏9.0级强震,强震引发海啸。强震造成两座核电站的5个机组停转,并于12日首次确认核电站出现泄漏,大批居民被疏散。 强震造成多处火灾,核泄漏情况不断扩大。近期,日本地震灾区核电站多个机组出现险情引起我国民众对于核辐射问题的关注。卫生部网站15日发布核与辐射事故医学应急问与答。问答指出,当全身照射剂量大于1戈瑞(Gy)时,人体会出现急性放射性病等健康效应。但对于核电站事故中释放的放射性落下灰,大量的放射性烟云经过长距离输运后,不大可能出现如此高剂量照射的情况。一旦出现核与辐射突发事件,公众必须做的第一件事是尽可能获取可信的关于突发事件的信息,了解政府部门的决定、通知。应通过各种手段保持与地方政府的信息沟通,切记不可轻信谣言或小道信息。其次,公众应迅速采取必要的自我防护措施,例如可以选用就近的建筑物进行隐蔽,关闭门窗,关闭通风设备,并根据地方政府的安排实施有组织、有序地撤离。当判断有放射性散布事件发生时,切忌不能迎着风,也不能顺着风跑,应尽量往风向的侧面躲,并迅速进入建筑物内隐蔽。应采取呼吸防护,包括用湿毛巾、布块等捂住口鼻,过滤放射性粒子。体表的防护可用各种日常服装,包括帽子、头巾、雨衣、手套和靴子等。若怀疑身体表面有放射性污染,采用洗澡和更换衣服来减少放射性污染,并防止食入污染的食品或水.问答强调,出现核与辐射事故时,公众要特别注意保持心态平稳,千万不要惶恐不安。目前我国核辐射的测定环境保护部(国家核安全局)有关负责人介绍说:截至3月16日10:00,我国辐射环境环境监测未发现任何异常,我国所有运行核电机组均处于安全状态。我部将继续密切关注和跟踪福岛第一核电站事故进展,进一步加强辐射环境监测,及时向有关方面通报信息。环境保护部(国家核安全局)有关负责人介绍说,环境保护部(国家核安全局)3月16日16时发布全国省会城市和部分地级市辐射环境自动监测站实时连续空气吸收剂量率监测值。监测结果汇总图中绿色曲线代表监测值,蓝色柱体代表天然本底水平,绿色曲线均在蓝色柱体范围内。监测结果表明我国辐射环境 水平未受到日本核电事故的影响。核辐射的危害:核泄漏一般的情况对人员的影响表现在核辐射,也叫做放射性物质,放射性物质可通过呼吸吸入,皮肤伤口及消化道吸收进入体内,引起内辐射,外辐射可穿透一定距离被机体吸收,使人员受到外照射伤害。 内外照射形成放射病的症状有:疲劳、头昏、失眠、皮肤发红、溃疡、出血、脱发、白血病、呕吐、腹泻等。有时还会增加癌症、畸变、遗传性病变发生率,影响几代人的健康。一般来讲,身体接受的辐射能量越多,其放射病症状越严重,致癌、致畸风险越大。核辐射的症状:急性核辐射初期症状:恶心呕吐发热腹泻 4,5照射剂量超过1 Gy( 单位:戈)时可引起急性放射病或局部急性损伤;在剂量低于1 Gy 时,少数人可出现头晕、乏力、食欲下降等轻微症状;剂量在110 Gy 时,出现以造血系统损伤为主;剂量在1050 Gy 时,出现以消化道为主症状,若不经治疗,在两周内100% 死亡;50 Gy 以上出现脑损伤为主症状,可在2 天死亡。急性损伤多见于核辐射事故。 短时间内大剂量电离辐射引起的放射性损伤,称急性放射病。较长时间超过允许剂量的辐射损伤,称慢性放射病。此病常见于接受过量射线的工作人员、公众及核武器爆炸的罹难者,主要引发造血功能障碍、内脏出血、组织坏死、感染及恶性变等。 其中,核辐射导致的全身外照射损伤主要出现在急性放射病典型病程的初期,表现为恶心、呕吐、疲劳、发热和腹泻。“假愈期”患者持续时间长短不同,症状有所缓解。严重的发展到了极期则有感染、出血和胃肠症状。经恰当治疗后上述症状逐渐缓解。 而局部照射损伤是随受照剂量的不同,在受照部位可能出现红斑、水肿、干性脱皮和湿性脱皮、起水泡、疼痛、坏死、坏疽或脱发等症状。局部皮肤损伤通常持续几周到几个月,严重者常规方法难以治愈。不过,外照射多见于核电站工作人员。 体内污染引起的内照射一般没有明显的早期症状,除非摄入量很高,但这种情况非常罕见。 在接受辐射后,人体将出现哪些症状?4,5全身长期超剂量慢性照射,可引起慢性放射性病。局部大剂量照射,可产生局部慢性损伤,如慢性皮肤损伤、造血障碍、白内障等。慢性损伤常见于核辐射工作的职业人群。接受中等程度的辐射将导致辐射病。它有一系列症状。在接受辐射的几小时之内,人往往会出现恶心与呕吐,随后可能经历腹泻、头痛和发烧。在最初症状之后,人体可能会在一段时间内不再显示任何症状,然而往往在几周之内,又有新的、更加严重的症状发生。如果接受了高等程度的辐射,以上所述的所有症状都可能立即出现,并伴随着全身性的、甚至可能致命的脏器损害。接受4戈瑞(Gray,简写为Gy,电离辐射吸收剂量的标准单位)的辐射后,大约一半的健康成年人会因此丧命。【译注:目前日本报告反应堆周边的辐射约为千分之一Gy。】相比之下,治疗癌症时,放疗的辐射剂量往往达到每次1-7戈瑞,但是这些辐射被严密地控制,并往往只作用于特定的身体部位。胚胎与胎儿的损伤 5胚胎和胎儿对辐射比较敏感,在胚胎植入前接触辐射可使死胎率升高;在器官形成期接触,可使胎儿畸形率升高,新生儿死亡率也相应升高。据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在胎儿期受照射的儿童中,白血病和某些癌症的发生率较对照组为高。远期效应 5在中等或大剂量范围内,核辐射致癌已为动物实验和流行病学调查所证实。在受到急慢性照射的人群中,白细胞严重下降,肺癌、甲状腺癌、乳腺癌和骨癌等各种癌症的发生率随照射剂量增加而增高。核辐射的防护:外照射的防护方法体外辐射源对人体的照射称外照射。外照射防护的原则是尽量减少人体受到照射的剂量把它控制在剂量当量限值以下。在确定辐射源的情况下,决定人体受到照射剂量的大小的因素是离辐射源的距离、照射时间和屏蔽情况。因此,外照射的防护一般利用“距离”、“屏蔽”和“时间”三种方法加以考虑。增大与辐射源间的距离对于核辐射“点”源,辐射强度与距离的平方成反比。因此,增大人体与辐射源间的距离是降低人体受照射剂量简单有效的途径。缩短辐射照射的时间,缩短工作周期人体受到的剂量等于剂量率与时间的乘积,因此,在相同的核辐射场中,人体受照时问越长,接受的剂量也越大。对于辐射防护来说,在一切接触到核辐射的环境中。都应以尽量缩短受照时间为原则。屏蔽核辐射通过物质层时由于电离碰撞或其他作用过程而被吸收,射线强度被减弱,因此。根据辐射源的性质,在其周围加上一层合适的和足够厚的屏蔽材料,在辐射源和救援人员之间设置屏蔽层,“阻挡”或“减弱”核辐射粒子对人体的照射。内照射的防护方法进人人体内的放射性核素作为辐射源对人体的照射称为内照射。由于直接吸入承载放射性物质以及通过口腔咽下或通过皮肤、伤口使放射性物质进入体内,造成内照射的危害。因此,内照射可通过减少放射源数量,包括大气、人体或物体表面的辐射量;穿戴防护衣,防止皮肤直接接触辐射源;戴正压呼吸面具或气衣,防止吸入放射性微尘;禁止在控制区吃、喝、吸烟,限制食入放射性物质的途径;避免带有裸外伤进入辐射控制区等方式进行防护。核电事故防护的主要措施病人的处理:首先估算受照剂量,包括生物、化学、物理及临床症状等方法提供的受照剂量、内照射和外照射、全身照射和局部照射,以分清轻、中、重不同损伤程度,尽快做好早期诊断及治疗。组织放射性监测:包括人员、环境、水源、饮食,分出污染等级以便于污染处理及防护。食品的处理:根据对食品放射性测量污染结果采取去包装,削皮冲洗以达到允许标准即可食用。饮用水:采用凝集沉淀过滤方法以达到可饮用标准。衣服、用具:根据具体表面污染,经过拍打、清扫、冲洗以达到去污标准。环境污染采取控制出入,隔离或迁移、隔离待衰变或扩散稀释达到允许标准可恢复正常。墙面、地面、道路:根据不同情况可用覆盖铲除表层或冲洗达到允许标准。个人防护做好个人卫生防护,呼吸道防护,根据不同情况,可戴防护面具及不同类型的口罩,穿防护服,离开污染区要淋浴、更换衣服,加强个人剂量监测。医疗防护根据情况需要服用碘片或其他预防药品。根据受照剂量不同的人群进行长期医学观察。宣传教育:利用影视、网络视频图片及编制核事故应急资料宣传片等。日常抗辐射食品黑芝麻 中医理论认为,黑色入肾,“肾主骨升髓通于脑”,各种辐射危害主要影响人体大脑和骨髓,使人免疫系统受损。多吃补肾食品可增强机体细胞免疫、体液免疫功能,能有效保护人体健康。紫苋菜 紫苋菜能抗辐射、抗突变、抗氧化,与其含硒有关。硒是种重要的微量元素,能增强机体免疫功能,保护人体健康。常吃含硒丰富的紫苋菜,可提高人体对抗辐射的能力。绿茶 绿茶中的茶多酚是抗辐射物质,可减轻各种辐射对人体的不良影响。茶叶中还含有脂多糖,能改善机体造血功能,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