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镜大纲讲义第二会.doc_第1页
宗镜大纲讲义第二会.doc_第2页
宗镜大纲讲义第二会.doc_第3页
宗镜大纲讲义第二会.doc_第4页
宗镜大纲讲义第二会.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御录宗经大纲讲记宗镜录大纲讲记第二会2013年02月15日 星期五 正月初六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南无西方极乐世界大慈大悲阿弥陀佛(三称)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大慈大悲大势至菩萨大慈大悲清净大海众菩萨大慈大悲永明延寿禅师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各位善知识居士大德法师:阿弥陀佛!今天我们修学宗镜录大纲卷二。宗镜录大纲卷二YW 28、又此能推之心,若无因缘,即不生起,但从缘生。缘生之法,皆是无常。如镜里之形,无体而全因外境;似水中之月,不实而虚现空轮。认此为真,愚之甚矣。所以庆喜执而无据,七处茫然;二祖了而不生,一言契道。此处永明延寿禅师用镜里面的影相,水里面的月亮,来互相比类发明。又引用楞严经里面的阿难尊者,又引用二祖慧可见达摩大师悟道的因缘,让我们契入宗镜录明心见性。让我们的心从粗到细,从虚到实,从有为到无为,认真的来推寻 观察一切万法因生而有相。而这个相是因缘所生的。因缘所生法都是无常。无常的真实性就像什么呢?就像镜子里面的相,每一个人都会照镜子。这一块小镜子向外面照,山河大地虚空森罗万象在镜子里面。镜子里面的相都是假的不是真的。象十五的月亮影现在水里面,月亮也不真实,所以叫“不实而虚现空轮”,空轮就是月亮是假的,镜里面的假相水里面的月亮都没有时间没有空间,水里面的月亮不占空间,镜子里面的影像也不占空间,什么时候影现在镜子里面?没有时间的。 永明延寿禅师用他的无碍辩才,无住的智慧,引用楞严经,楞严经一开始,阿难尊者执着我们的心在内、在外、在中间,有七处执着,佛都给他否定了,所以叫“七处茫然”,茫然就是不知道心在哪里。 楞严经佛破除阿难对妄心的执着,阿难执着心有一个地方,所以佛说心是无处的,没有一个地方的。这是妄心,不是真心。而妄心没有体性,没有真实的体性,它是虚妄的。二祖慧可见达摩大师求安心,达摩大师就说了,你把心拿来,我来帮你安,二祖慧可找自己的心,找啊找啊,找不到。因为这个心是无住生心,他是不住的,怎么找得到呢?所以一念回光返照,“一言契道”就入宗境了,明心见性了,下面:YW则二祖求此缘虑不安之心不得,即知真心遍一切处。悟此为宗,遂乃最初绍于祖位。阿难因如来推破妄心,乃至于五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七大性,一一微细穷诘,彻底唯空,皆无自性。既非因缘自他和合而有,又非自然无因而生,悉是意言识想分别。因兹豁悟妙明真心,广大含容,遍一切处。达摩大师到中国来,在少林寺面壁九年,找一个衣钵传人,找来找去,二祖慧可因缘成熟了。在少林寺,慧可求一颗不安的心求不到,就知道妄心不可得,真心显现,遍一切处。佛的法身遍一切处,悟到真心,达摩大师就把衣钵传给二祖了,这是中国的祖师爷慧可大师。 楞严经在第一卷,佛破除阿难对我们这一颗思维分别心的执着,告诉他,这一颗妄识心无处,非真心,无实体。 在第二卷,第三卷,阿难通过佛陀的慈悲开示,用心微细来思维观察我们的五蕴色受想行识;六入眼耳鼻舌身意;十二处六根对六尘;十八界六根、六尘、六识;七大地水火风空见识。微细的来观察,彻底的无自性,不可得,毕竟空。不是因缘和合而有,所以非因缘法。也不是自然无因而生的,所以非自然法。远离一切妄想执着分别。阿难在这个时候豁然大悟我们的妙明真心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中间。非有非无,非虚非实,无处不是佛的法身。所以阿难就赞叹如来,赞叹我们这一颗心。我们早晚课里面,每天都要念到的!YW于如来前,说偈赞佛:“妙湛总持不动尊,首楞严王世希有,消我亿劫颠倒想,不历僧祇获法身。”即同初祖,直指人心,见性成佛。阿难开悟了,赞叹佛的法身不可思议,一念顿悟就能超三阿僧祇劫而成佛,所以叫不历僧祇获法身。无量劫的妄想,颠倒,分别,执着,一刹那间就远离了,希有难得。 阿难的悟就跟二祖慧可是完全相同的,与达摩大师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宗旨,与宗镜录的宗旨完全吻合,看下面:YW 29、如观法经云:“彼有菩萨,名曰上首作一乞士,入城乞食,时有比丘,名曰恒伽,谓乞士言:汝从何来?答曰:我从真实中来。又问:何谓真实?答曰:寂灭故名为真实。又问:寂灭相中,有所求,无所求耶?答曰:无所求。又问:无所求者,何用求耶?答曰:无所求中,吾故求之。又问:无所求中,何用求耶?答曰:有所求者,一切皆空。得者亦空,著者亦空,实者亦空,来者亦空,语者亦空,问者亦空,寂灭涅槃,一切虚空分界,亦复皆空。吾为如是次第空法,而求真实。”此段是永明延寿大师引观法经这一段公案,有一位菩萨叫上首菩萨,到城里面来乞食托钵,遇到一位恒伽比丘,这位比丘就问上首菩萨,问他从哪来,我们看这一位菩萨和这一位比丘对话都是讲心法: 他怎么回答呢?他说,我从真实中来,菩萨从真实中来,我们凡夫也是从真实中来,只是我们不知道而已,我们每天都在真实中生活,行住坐卧都离不开这个真实! 而恒伽比丘又问:真实,什么是真实呢? 上首菩萨回答:寂灭故名为真实,真实不可得,不可得就是寂灭。 恒伽比丘又问:寂灭相中是有所求还是无所求? 上首菩萨回答:无所求,起心动念不可得,能求的这颗心不可得,动念即乖,不可思,不可议,你怎么求呢? 恒伽比丘又问:既然无所求,那为什么要求呢?上首菩萨回答:就是因为无所求,所以我才求!因为无所求,在求的当下就是无所求。所以有所求呢,他不妨碍无所求。而这一位恒伽比丘不懂,他不能悟,所以他又问了:既然无所求,那何用求呢?既然无所求为什么还要求呢?他不知道求和无求是不二的,他不能入不二法门,他在求与无求相对法中去执着。所以上首菩萨又回答:因为有所求都是空的,不可得。正是因为不可得,不妨碍我们修一切善法,不妨碍我们念经拜佛,不妨碍我们上求佛道下化众生,因为不可得。所以说了,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也是空。所以得者也是空,著者也是空,修一切善法不可得。实者也是空,什么是实者?明心见性不可得,所以实者也是空;来者也是空,金刚经讲,无来无去就是如来。语者也是空,不可思议,所以是空;问者也空,因为没有能问没有所答,能问所答,能所对待不可得,所以问者也是空。寂灭涅槃,佛的功德圆满了叫寂灭涅槃。一切虚空分界,就是指正报依报我们的生活环境,个体生命,所有的森罗万象都是不可得,毕竟空。就是世间的有为法,出世间的无为法都不可得,都是空的。为什么呢?有为是对无为讲的,世间是对出世间讲的,众生不可得,菩萨不可得。因为都是相对待的有为法,正是因为有为法,当下就是无为法。在真实法中,幻化出不真实法。所以有所求中,当下就是无所求,有所得中当下就是无所得。所以在无所得无所求中,不妨碍我们得,不妨碍我们求。就是我们要修一切善法,而不执着善法。也就是金刚经讲得:菩萨以无我相修一切善法,就能得阿褥多罗三藐三菩提。看下面:YW 30、所以净名经云:“空当于何求?答曰:当于六十二见中求。又问:六十二见,当于何求?答曰:当于诸佛解脱中求。又问:诸佛解脱当于何求?答曰:当于一切众生心行中求。” 这是永明延寿禅师进一步地引用维摩诘经给我们证实,佛在大乘经典里面,都是让我们明了求与无求是不二的。维摩诘经讲不二法门,正见邪见是不二的;解脱和束缚是不二的;烦恼和菩提是不二的;如来和众生是不二的。既然是不二的,所以六十二见就是正见。空是正见,正见的空在哪里呢?在邪见的六十二中求,而六十二邪见从哪里得呢?六十二邪见就是束缚啊,烦恼的束缚在哪里?在诸佛的解脱中生出来的,而诸佛解脱在哪里?就在众生的烦恼中,在众生的起心动念中。我们的起心动念透视他不可得,毕竟空,当下就入宗镜了。所以宗镜录文辞很美,喻意不可思议。就像黄金、美玉、珠宝。世上最贵重的大家最喜欢的这么多珠光炫耀的宝器放在一块,赏心悦目。YW 31、又菩萨以离愿求,但众生不知求佛道,菩萨故发愿只云“我愿求佛道”,众生因此方知发心而求佛道。得意自知无所求也。如上所解,则念念与实相相应,更无余念也。所以楞伽经云:“一一相相应,远离诸见过。”这是讲菩提发大愿。药师如来十二大愿;地藏王“地狱不空,誓不成佛”;阿弥陀佛的“四十八愿”。而菩萨的大愿是无相的,无愿之愿是大愿,菩萨为什么要发愿,就是做给众生看的。众生不知道我们这一颗心是佛心。所以菩萨要发愿了,我们要求佛道,我要上求佛道下化众生。所以众生看到菩萨发愿,都一起的见贤思齐。菩萨是我们的学长,跟菩萨一起发心求佛道。而得意自知,什么叫得意呢?就是你入宗镜了,明心见性了。你就知道无所求,我们这一颗心而无住、无体、无相、无求。一念顿悟入宗镜。我们念念之间与实相真如相应。一切时一切处清净心现前,起心动念都是佛,都是起妙用。正是因为一切时,一切处都相应,所以正见就彻底现前了一一相应了,远离诸见过。下面:YW 32、即事即如,唯心直进。即佛之所许,自觉之境矣。故论偈云:“自知不随他,寂灭无戏论,无异无分别,是则名实相。”这是讲实相法,在般若经里面讲实相般若,观照般若,文字般若。起信论里面讲实相真如,实相是什么呢?我们读佛经,佛经一展开,每一卷经文开端都是“如是我闻”,如是就是实相。所以此处说,即事即如。我们生活中的每一件事,当下就是如,都是如是。每一件事都是放光明的,都是佛的法身起妙用,所以唯心直进,直进就是直心,直心就是不可得,没有拐弯抹角,没有这个委屈相。楞严经讲十方如来都是以直心来成佛的,到此境界,这是我们自己觉悟的,佛能给我们认可,有给我们印证。“自知不随他,寂灭无戏论”。什么意思呢?就是古人讲的:“心随万境转,转处实能幽。随流认得性,无喜亦无忧。”心随万境转,境就是心,转就是无所转;幽呢就是你观照精密。而心跟境界一起的时候,你就认识了自己的清净心。一切处一切时心和境不可得。这就是清净心现前,在生活中的逆境顺境无喜也没有牵挂,没有忧愁叫无喜亦无忧。远离戏论,什么是戏论,戏论是相对法,生和灭是戏论,时间空间是戏论,远离相对的戏论法,这就没有分别了,这就是真正的实相。看下面:YW 33、所谓一切境界,各各不自念为有。知此为自,知彼为他。是故一切法,不能自有,则无别异,唯依妄心,不了不知,内自无故。一切境界我们看到的,生活中的一切现象,人、事、物、一切人、一切事都相互不知道的,所以叫“诸法不相知,诸法不相待”,各个不自念为有。我们看这个手机,手机不说,我能打电话。这个手机坏掉了,他不说我坏掉了,不能用了,它是不讲的。这个花开了,春天兰草花,水仙花他不说我很香,你们都来闻我,它不讲的,因为它不知。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这个青松傲雪傲霜,他不说我是君子。你们都来赞叹我,他没有这个念头的。所以一切万法,缘会而生,因缘和会而生,他不能自己单独存在,没有自性,都是我们众生的妄想分别心在起的作用的。所以叫“内自无故”,相待而生的。我们这个法会,有讲法的法师,有听法的法师,有道场,有鲜花,有供果,有香烛,这都是因缘和合的呈现出一个庄严的道场法会。他都是相对待而有,都没有单独存在的,所以叫内自无故。宗镜录一百卷,这是佛的心法,祖师的心法,而雍正皇帝是菩萨再来,他从宗镜录中把宗镜录最最好的精华二十卷抄录下来。都是不可思议的珠宝稀有难得,而我们现在修学是从二十卷里面又找出最最好的精华,每一段开示都是非常不可思议的。我们过去生生世世参加过诸佛如来的法会,亲近过诸佛如来,亲近过三宝,才有这个因缘来修学宗镜录的,因为宗镜录他是祖师佛菩萨讲的最好的开示收集在一块让我们来修学,非常稀有难得,所以大家要珍惜这个因缘。 YW 34、终无心外法,能与心为缘,但是自心生,还与心为相。这四句话就是楞严经讲的两句话:“自心取自心,非幻成幻法。”宇宙万有这是我们心创造的,然后我们又来执着它,这个境界生活环境是我们心变的,不知道它唯心所现,又去执着它的真实。就像这个梦是人作的,梦是完全不可得,而梦觉醒了呢?梦里面的人就是醒的人,是一个人。现在我们做众生,心生万事万物万法,一切都离不开这颗心,当我们觉悟的时候呢?我们这一颗心就是佛心,梦里面的人就是醒的人,没有两个都是一,所以说“但是自心生,还与心为相。”YW 35、譬如迷绳作蛇,疑杌为鬼。真谛非有,世谛非无,二谛相成,不堕邪见。是以俗谛不得不有,有常自空;真谛不得不空,空恒彻有。这是讲真谛世谛,真谛俗谛不二,空有一如。众生在作梦,把梦当真实的。就像一个人喝醉酒了,糊里糊涂的,躺在地下面,天旋地转,看天也是动的,地也是动的,事实上在迷惑。像我们晚上出去,把这个绳索认为是蛇,看到一个树桩认为是鬼,不敢走了,看前面一个黑的以为是鬼,披头散发,心生恐怖。在梦里面不真实,所以梦和现实生活是对立的,迷和悟也是对立的,所以此处讲“真谛非有”,真谛不是有,世谛不是无,为什么真谛不是有呢?我们凡夫起心动念认为一个悟,认为一个如来,你把佛人格化,把清净心用你的染污心去给他立一个净相,这个净呢,就变成染污了。 世间法我们说是空的,我们嘴巴讲空,但是心里面在执着有,这就是六祖慧能大师讲的:“整天讲空,我们心执着。”所以“世谛非无”。世间法是有的,这个有是幻有。而如来藏呢,是不有的,而这个不有是妙有,所以世间出世间法真谛俗谛呢,它是不二的,俗谛不可得,当下就是真谛,所以此处讲:“俗谛不得不有。”有是幻有,“真谛不得不空”空是真空。空不可得,世间法空不可得,像水里面的月亮,有是假有,正是因为假有,所以世间法不能否定它,因为它是假有,不可得,你为什么要否定这个假有呢?水里面的月亮它是不防碍水的。水在流动也好,不流动也好,这个月亮它是不防碍这个水的。世间法是不可得,假相不要去否定它,因为它不可得,不可得的世间法当下就是如来藏清净心的显现,所以说“空恒彻有”,菩萨度众生。金刚经讲“度一切众生,没有一个众生可度”为什么呢?“有常自空”不可得。 YW今时学者,多迷空有二门,尽成偏见。唯尚一切不立,拂迹归空,于相违差别义中,全无智眼。既不辩惑,何以释疑?故云“涅槃心易得,差别智难明。”若能空有门中,双遮双照,真俗谛内,不即不离,方可弘法为人,绍隆觉位。这是永明延寿禅师在当时指出佛教界的弊端,修行的偏差。唐朝的时候,佛法已经很鼎盛了,永明延寿禅师他是在晚唐,唐朝的晚期,佛法就有点开始衰败了。“涅槃心易得,差别智难明。”这是当时的问题。我们说佛教是空门,顿入空门,一切皆空。一切皆空,这是很容易的,但是空中还有妙有妙用,就不容易了。根本智易得,差别就智难开了。什么原因呢?都是迷惑,不了解空和有,结果就成了偏见了,都崇尚一切不立。他不知道破和显是同时的,显就是显示,立一切法。破就是扫一切法,立一切法和扫一切法,空有是不二的。所以如来有时说空破众生的有;有时说有破众生的空。 如果没有悟到佛心佛智,对空有不能彻底地分别清楚。就不能弘扬佛法,传承佛的血脉。如果在空和有这两门中知道双遮双照。什么是双遮?遮就是扫除一切法,非空非有,讲空也不对,讲有也不对,双照就是成立一切法,有也是对,空也是对的。世间法出世间法,真谛俗谛,成立它,真谛也是,俗谛也是。为了破除众生的执着,世间的俗谛是空的,不可得,出世间的真谛也是空的,不可得。也就是说我们知道佛讲法的方便权巧,真正的入宗镜了,明白佛心了,这样的人才能弘扬佛法,才能绍隆佛种。 YW 36、问:真妄二心,行相各异,如何融会得入法性之圆宗? 答:但了妄念无生,即是真心不动。此不动之外,更无毫厘法可得。 所以古师广释真妄交彻之义云:“夫真妄者,若约三性,圆成是真,遍计为妄,依他起性,通真通妄。净分同真,染分为妄。约遍计为妄者,情有即是理无,妄彻真也;理无即是情有,真彻妄也,若染分依他为妄者,缘生无性,妄彻真也;无性缘成,真彻妄也。永明延寿禅师此处通过问答,让我们明了,众生的妄想分别心,当下不可得。妄念不可得就是真心显现;烦恼不可得就是菩提显现;生死不可得就是涅槃显现;我们这一颗妄心不可得,水里面的月亮就不可得,水里面的月亮就是水。妄想心不可得,就是真心,所以在妄当下,没有一毫发是真实的,正是因为不真实,真心就现前了。这个妄心如果是真实的话,怎么会念念地在改变?我们的念头呢:一时这个念头,一时那个念头,念念之间都在变化。我们念头看不到,但是从身体上可以看得到。小孩子生下来,婴儿,少年,青年,壮年,老年他都在变啦,每天都在变。身体是念头的产物,生活的环境就是我们内心的外化,外在的变化所显现,生活环境就是我们内心的投影。看不到念头在变化,我们身体在变化,身体就是念头的延伸。所以古代的祖师们给我们解释真心妄心他是互相交彻的。真心妄心有三种自性:圆成实,遍计执,依他起。圆成实就是真心,妄心当下不可得,就是真心;遍计执就是众生的分别妄想执着,把梦当成真实的啦,所以遍计执全部都是妄。水里面的月亮就是不可得,假的,刚才说的看到井绳了,认为是蛇,晚上看到外面的树桩了,认为是鬼,这都是你的执着,井绳它是绳索哪,放在地,一盘一盘的认为是蛇,无中生有的,是自己执着的。什么是依他起呢?像月亮依着水起的,明白这个月亮依水起的,就是真的,就是清净的。不明白月亮依水起的,你就是妄想,就是染污,所以依他起通真实通虚妄。悟了就是真实,迷了就是虚妄。所以说“情有即是理无”,什么是情有呢?你明白了众生的感情,七情六欲有情众生,知道感情的众生的执着不可得,当下就是理性的。感情是有,理性是无,情有不可得,就是理无,明白了这个道理就是明心见性,我们就要上求佛道,所以妄当下就是真叫“妄彻真也”。“理无即是情有,真彻妄也”,菩萨不舍大悲心,下化众生,“情有即是理无,妄彻真也”,这是众生明心见性开悟了,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真妄是不二的。所以菩萨度无量无边众生,他是没有众生相可求的,众生像就是佛相,所以佛成道之后,一切众生都成佛了。众生相就是如来相,众生依着妄想分别的染污心在生活,如果你透视生活,知道这个因缘所生法不可得,当下妄想就是真实。就是因为妄想不可得是真实,所以如来能随缘显现十法界,显现诸佛,菩萨,阿罗汉,辟支佛,显现天人,六道。真如不守自性十法界显现,这是真彻妄,无性缘成。YW 37、故知法本不有,因心故生。离忆想而无法可成,除分别而无尘可现。又反观忆想分别,毕竟无生。从三际求,求之不见;向十方觅,觅之无踪。既无能起之心,亦无所灭之迹。起灭俱离,所离亦空,心境豁然,名为见道。于见道中,相待之真妄自融,对治之能所皆绝,能所尽处,自然成佛。此段说什么是见道,什么是真正的悟道。华严经讲三界唯心,万法唯识,一切都是我们的心在起作用。万法唯识,识就是我们的妄想忆想,回忆过去。我们回忆过去,过去的前尘影事都显现了,特别是老年人,老年人睡眠时间短,半夜就醒了,在想过去,善法,恶法,亲人,仇人,在想一切法,都是心显的。如果没有妄心,法是显现不出来的,而我们生活环境好坏都是我们的分别心起作用的。所以大乘超信论讲:“一切诸法皆有妄念而有差别,若离妄念,则无境界差别之相。”境界的好坏,我们生活的好坏,都是我们的分别心起作用。没有攀比心,我们就不去执着生活的好坏,我们就生活安祥,心安理得。永明延寿大师此处开示,我们来回光返照看我们的回忆,老年人喜欢回忆,年青人喜欢分别。所以孔子讲,中年人血气方刚,戒之在斗,为什么在斗呢?分别心重,而老年人血气已衰,戒之在贪,贪就是忆想妄想。永明延寿大师,让我们来仔细的观察思维,善思维,善思念之,三际过去现在未来,这是时间;向十方去思维,这是空间;求三世,求十方,没有终极的,不可见不可得。我们这颗心,没有能,也没有所。我们这颗心念念在生住异灭,是谁让他生?谁让他灭的呢?它没有主宰的,这一颗心是不能作主的,它本来就没有主人。心无主宰是开悟人讲的话,也是开悟人做得到的,心里面没有主宰,心里面没有很多知见。没有知见,所以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圣人没有心,你的心就是我的心,清净心显现,六根清净,神通就显现出来了。没有能所生灭相对之法消除了,也没有消除的痕迹,像水里面的月亮,有是假有,没有本来就不存在,不需要生,也不需要灭。心和境一体的,一体之相不可得。透视生活,豁然开悟,这是见道。什么是见道?此处就是见道,见道就是明心见性,见道之后,相待的世间法就消失了,什么是相待呢?真和妄是相待,男和女是相待,阴和阳,善和恶,是和非是相待的,我们没有对待,没有比较,我们怎么会生气?我们怎么会争吵?“相待之真妄自融,对治之能所皆绝。”你有烦恼要对治,你有烦恼要忏悔,你没有能所了,能就是我刚才说的主宰。主宰的没有我所,没有我的眷属,我都没有了,还有你受伤害吗?你才知道真正开悟的人,他是非常自在的,没有这么多相对待的比较,所以“但尽凡情,别无圣解”。世间的这种感情淡化了,真心就显前了,所以叫“自然成佛”。我们才知道永明延寿大师,雍正皇帝,佛祖,祖师们乘着无心无相的大愿来慈悲度众生,他是没有能所的,没有度众生的心的,他也不希望你每天早晨来了供水果,烧香拜佛。他没有这个心,让你去供养他,礼拜他,做一些事,他没有做。无心在做,而这个愿是无相的,众生这一颗诚心就能打动菩萨的大愿,就能感应道交,所以要能礼所礼性空寂,感应道交难思议,能礼所礼就是相对待的没有了,能礼所礼都是空的,空寂的不可得,有能有所就不对。所以永明延寿禅师就讲了,你不入这个宗镜,我们修行那就不能得到彻底的解决问题的,即使有烦恼可能对治,这是暂时的,烦恼还会生起的,不是永久的解脱之道。所以明心见性,开悟开智慧是很重要的。下面:YW如华严论云:比经云,以少方便,疾得菩提,不同权教菩萨,同有为敌,立能证所证也。 YW一念之间,无有能所,能所尽处,名为正觉,亦不同小乘,灭能所也,了能所本无动故,此乃任法性故,动寂皆平,为本智非动寂故,妄谓为动,愚夫不了,弃动而求寂,为大苦也,故维摩经云:“吾受阴洞达空,为苦义,为小乘有忻厌故即苦生。” 此处永明延寿大师引华严论引维摩诘经告诉我们,什么是菩萨,什么是罗汉,什么是凡夫,都在一念之间所展现的生活景象心态,有天渊之别,宗镜录就是以少方便,宗镜录就能疾得菩提。所以说以少方便,疾得菩提,不像权教的菩萨,权教菩萨就是有能所,有对治。而大乘最上乘的圆顿菩萨所修行的,一念之间就能悟入宗镜了,明心见性了。没有能所的,能所尽了,就是正觉,就是如来,为什么?“能”不可得,“所”不可得,能所是一体的,我们眼睛看色是一体的,耳朵听音声也是一体的,嘴巴每天吃味都是一体的,没有能。嘴巴能尝味道,这个菜被所尝,没有能所的,听音乐也是的,这个歌剧,这个钢琴曲,古琴曲很优美,能听的和所听的,都是一体的。没有能所,没有对待,没有空间,能不可得,所不可得,叫任法性。任法性中间没有一丝毫的执着,没有一丝毫的分别,没有一丝毫的妄想。 动不可得,寂不可得。寂就是静,动静都是一样的,如来藏我们的清净心本来不是动,本来不是静,本来不是能,本来不是所。凡夫不了解,什么叫凡夫呢?愚夫,愚疾的凡夫,就是世间喜欢打坐的人,他要找安静的地方。他要弃动而求寂,他要找一个安静的地方,离开吵闹的地方,这就是苦,他要离开烦恼求清净心。孔子讲的,择不处仁,焉得智?要选择有仁风的地方住,这才有智慧的。这是为中下根机人讲的。上根机的人仁者无敌,上根机的人动不可得,当下就静的,静不可得当下就是佛心,没有动静的差别,而阿罗汉也不懂,阿罗汉不懂所以他还没有彻底的了苦,因为小乘他是厌苦,求快乐,求涅槃的快乐,所以小乘法是知苦断集,慕灭修道。他透视五阴空的,而五阴空正是苦现前,空不彻底。罗汉入空,而没有出假,他通达空,而没有通达妙有,所以他不能度众生,他只能在静中,不能像菩萨一样在世间度众生,他做不到的。这个苦呢只了一半,还有一半没有了。众生迷惑是大苦,阿罗汉通达空是小苦,他还没有通达不空,没有真正的了苦。YW 38、又古人云:“此事似空不空,似有不有,隐隐常见,只是求其处所不可得。”是以若定空则归断见,若实有则落常情,若有处所则成其境。故知此事非心所测,非智所知。永明延寿大师在此处进一步的告诉我们,凡夫执着有是不对,所以叫“非心所测”;阿罗汉执着空也是不对,所以叫“非智所知”。所以在妙法莲华经里面讲:“假如满世间,皆如舍利弗,尽思共度量,不能测佛智。”假如世间人都像舍利弗有智慧来测度如来的智慧,了不可得。为什么呢?清净心你讲他空他不空,你讲他有他非有,就像华严经十玄门讲的,隐显并见,明暗同时显现,你说他有,你求一个地方找不到,你说他空,他这智慧明明了了的现前,如果一定要执着是空呢?他就成断见了,如果一定执着有呢就落入凡夫的常情了。如果说有,他就有一个境界啊,而这个境界呢他就落入空间了,清净心他是超时间是超空间的。下面:YW故先圣悟道颂云:“有无去来心永息,内外中间都总无,欲见如来真佛处,但看石羊生得驹。”如此妙达之后,道尚不存,岂可更论知解,会不会之妄想乎?如古德偈云:“劝君学道莫贪求,万事无心道合头,无心始体无心道,体得无心道也休。”永明延寿禅师把古人悟道的偈颂来给我们开示,世间的相对法,来去相对,有无相对,内外相对,相对法都没有了。远离空间时间,真正的佛的住处就显现了,在华严经里面有诸菩萨住处品,佛菩萨有住的地方,无所住是佛的住处,我们看石羊,他能生一个马驹下来?这是稀有的。你想到佛的住处吗,就像石头的羊生一个小马驹,能不能生呢?通达佛心之后,一个道都不可得,佛心都不可得,我们的思维妄想一知半解的心就不起作用了。永明延寿禅师和古代的大德们劝告我们,我们不要贪求,现在有很多学佛人,用世间的习气毛病来学佛,带着他的贪心来学佛,带着贪嗔痴来求道。叫万事无心我们才和道吻合的,每天做事都无心在做。所以真正的施不望报,布施一切而不求别人来感恩,施不望报只有开悟人才能做的到的。我们一般人都有所求的,现在学佛人都有所求。有所求就是有心啊,不是万事无心啊,现在朝拜四大佛山的人都是有所求,心里面有事,他不是万事无心的,所以他永远不能和开悟相应的。都是世间的有为法福报。无心才能得悟道,到无心的时候这个道也不存在了,道是没有痕迹的。就像风吹树木,风过去之后呢没有痕迹,像鸟在空中飞行,没有痕迹,鱼在水里面游没有痕迹。现在的众生学佛,到寺庙拿二斤水果供给佛菩萨,一大堆的要求:孙子考大学,儿子到外资企业去,我学佛了八十岁了要长寿,一大堆的要求用二斤水果就给佛菩萨摆平了。这不是万事无心,这是万事有心。我们此处呢学习最上乘的佛法,最上上乘的佛法,我们都是以万事无心来学的,这是何等的福报,何等的有智慧才能与古德、与永明延寿禅师感应道交!下面:YW 39、但除相待之名,非灭一灵之性。性唯绝待,事有对治。遣荡为破执情,建立为除断见。苦行伏诸外道,神通化彼愚痴,三昧降众天魔,空观祛其相缚。见苦断集,为对增上慢人;证灭修真,皆成戏论之者。尽是权智,引入斯宗,则无一法可兴,无一法可遣。四魔不能减,大觉不能增。旋心而义理全消,会旨而名言自绝。永明延寿禅师可谓得文字三昧了,他的文字很优美,很精简一句废话都没有,这一部宗镜录影响后代影响很深的,后面的高僧大德都看宗镜录,得到无量的利益,所以称永明延寿禅师为古佛,这是真实不虚的。此处呢是破我们的执着,佛讲一切法都是破我们的执着的,所以但除相待之名,相对待的都是执着,我们生活在这个相对待的世间,这个世间就是空间,现在是晚上就是时间,我们被时空所束缚,所以我们起心动念都是执着,在善恶是非美丑中执着。佛菩萨是破我们的执着,而不是破我们的清净心的。而清净心是绝待的,绝待的就没有对治的,我们只要是相对待的就是有对治的,怎么对治呢?我们众生有情爱有情见有情执。所以佛讲空破我们的有,讲有破我们的空。就是此处讲的“遣荡为破执情”。佛为什么建立三乘五性,建立一切世间出世间的善法,最上的善法呢?建善法就是为了破恶法,建出世间的善法就是为了破除我们世间执着的善法,破我们的断见。像入空见了,入顽空断灭空,佛就要破我们的。佛赞叹迦叶尊者修苦行,为什么修苦行呢?是为了调伏外道,为什么佛菩萨用神通呢?用神通就是为了转化愚痴的众生,愚痴的众生要神通来度。而我们要入甚深的三昧,就是为调伏天魔外道,所以我们要有戒,要有定,要有慧,戒定慧具足才能调伏一切凡夫,包括外道。永明延寿禅师开示我们,一切的相对待的对治的法门都是权智,而佛菩萨善巧方便,从权让我们入真实,从权智到实智有个过程的。一旦入到真实的智慧了,没有一法可谴,也没有一法可立,佛不可得,魔也不可得,佛和魔是对待的。所以此处说“旋心而义理全消”,旋心,旋是旋转,就是楞严经讲的旋妄归真,旋妄想心而归真心了。入不可思议了,所以叫“旋心而义理全消,会旨而名言自绝。”就是不可议,名言自绝,一切的言说都是苍白的,与清净心不相干,言说是妄不可得。YW 40、问:若一切法,即心自性,云何又说性亦非性?答:即心自性,此是表诠,由一切法无性故,即我心之实性。性亦非性者,此是遮诠。若能超遮表之文诠,泯即离之情执,方为见性,己眼圆明。如今若要顿悟自心,开佛知见,但了自性遍一切处。凡有见闻,皆从心现,心外无有一毫厘法而有体性。各各不相知,各各不相到,何者?以是一法,故无法可相知相到。若有二法,即相往来。这一段是非常重要的,为什么重要呢?各个不相知,各个不相到。这是讲真实的现象,实相,实相是无知的。但是现在为什么我们耳朵能听?眼睛能看?心能分别?嘴巴能尝味?所以大德们开示了“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五种色我们眼睛就看不到真色了,五种音我们耳朵就听不到真音了,五种味我们嘴巴就尝不到真味了。为什么呢?因为你都知啊,这是辣的,这是甜的,这个音乐好听,这个音乐不好听,你都互相知了。真正的佛心是不相知不相到的。没有能知所知,你知什么呢?所以一切的文字相,一切的音声相佛法都是表法的,表相,所以一切法无性。众生执着有,佛就讲法,空;众生执着空,佛就讲法,有。所以叫“遮诠”。我们什么时候知道佛方便权巧,弘法的义趣。一切的情一切的见,情就是烦恼障,见就是所知障。烦恼所知两种障碍消除,这是真正的见性。就是“圆明”。就是清净心圆满明了,所以雍正皇帝称自己是“圆明居士”。如果现在我们要顿悟成佛明心见性,要开佛知见,我们就要知道我们的清净心遍一切处的。我们眼睛看的,耳朵听的,六根对六尘一切一切都是我们的清净心,中间没有一丝毫的取,也没有一丝毫的舍。所以六祖慧能大师讲:“于一切法不取不舍即是见性成佛道。”因为一切法都是我们的心,所以此处讲 “心外无有一毫厘法而有体性”。你看到听到的都是我们的心,而心不见心,心不知心。因为他们都是一啊,一中间是没有距离的,没有空间哪,他是一法,一中间是不动的,是圆满的。他圆满不动的,他怎么能知呢怎么能到呢?没有到,没有距离啊。我们从北京到上海,你有空间才有来去相啊。你有空间你才有时间啊。有空间时间就是二法,有来往相就是生灭,这就不是的。所以我们说“我开悟了,我知道了。”见鬼!你开什么悟,你知道什么呢?你开悟了你还要迷惑,你知道了你还有不知道。就是刚才讲的,悟道之后了,这个道是不可得。YW以知若凡若圣,若境若智,皆同一性,所谓无性。此无性之旨,是得道之宗。如华严经偈云:“诸法无作用,亦无有体性,是故彼一切,各各不相知。”释曰:果从因生,果无体性。因由果立,因无体性。因无体性,何有感果之用?果无体性,岂有酬因之能?又互相待,故无力也。以他为自,故无体也。是故体用俱无。所以一切法,各各不相知也。 这是永明延寿禅师引华严经来证实一切万法不相知的,你知道什么呢?我们知道什么。你说我很明白,我很聪明。所以古人讲难得糊涂啊,糊涂他就是无知的。我们太聪明了,这都是世智辨聪难,分别妄想,这是烦恼的根本,生死的根本。所以此处讲了,凡夫圣人智慧和境界都是一性的,一体的,一体无体,一性无性,这是宗镜录的宗旨。华严经讲了,一切万法各个不相知。为什么呢?因为他没有作用的,所以无用是大用,无作用没有体性,这个是道理,甚深的理。而因果是事,所以永明延寿禅师用因果的事相来给我们解释,讲因果,讲果从哪里来的?从因来的。没有因也没有果,果是没有体性的,因为是由因来的,而因也是没有体性的,由果来的。因既然没有体性,他为什么能有感果的果报呢?果既然没有体性,他怎么从因来的呢?我们凡夫是有因有果,圣人看因果是不相干的,因果就像水里面的月亮是有但是假有,凡夫看是很真的。所以涅槃经讲善恶,佛性非善非恶,不离善恶,因为善恶不可得。还有因果是相对立的。善恶是相对立,是非都是相对立,互相对立就没有力量,什么叫没有力量呢?就像两只手左右手,他离了谁都是不行的,你离开了右手,左手的力量是使不出来的,所以叫无力。因为他就是我,左手右手是相互配合的。我们要知道,对待就没有自性,没有你那有我呢?没有境哪里有心呢?这就是我们昨天修学的龙树菩萨讲的,诸法不自生,也不从他生,不共不无因,是故知无生。一切的万法不是他生,也不是自生,也不是共生,也不是无因生。为什么呢?因为他不相知啊,世间的一切森罗万象都是没有联系的,我们看一切万法没关系,没有联系我们把他串到一块。像做梦一样的,梦里面乱七八糟的,事实上梦里面的每一个片段是串在一块的。所以有的做梦一会在天上飞,一会在地上跑。梦里面变来变去,因为什么呢?因为每一个念头,前念后念,念念不相知,念念不相到。无上的甚深的智慧,如果我们不是生生世世薰修大乘佛法,不是三宝不是如来给我们种善根,不是他们圣人给我们护念,我们是不明白讲的什么意思。什么叫各各不相知呢?各各不相到呢?这佛法是要看缘的,跟佛法有缘一看就懂,讲的是谁呢,讲的是我们自己,讲的是我们这一颗心。下面要讲肇论了,下面永明延寿禅师引肇论,就是僧肇大师的肇论。大师就像佛的大弟子须菩提尊者一样的,对般若空法穿透了解通达无碍的。YW 41、肇论云:“夫人之所谓动者,以昔物不至今,故曰动而非静。我之所谓静者,亦以昔物不至今,故曰静而非动。动而非静,以其不来,静而非动,以其不去。然则所造未尝异,所见未尝同,逆之所谓塞,顺之所谓通。苟得其道,复何滞哉?”此处永明延寿禅师引肇论告诉我们:一切万法不相知,不相到。此处讲动和静,古和今,讲来和去。众生执着一切万法是动的。而僧肇大师说一切万法是静的,为什么呢?我们回忆过去青年的时候,我们的皮肤,我们的头发都是非常美好的,但是现在呢不是了。因为过去是过去,现在是现在。“以昔物不至今”,所以“动而非静”。这是凡夫的执着认为是动的,为什么是动的呢?因为从过去走到现在人变老了,他在动啊,生命在发展啊,是动,如果不动,人怎么会变老呢?这是凡夫的执着认为万物是动的。但是僧肇法师在此处说,过去是过去不到现在,现在是现在不到过去是静止的,凡夫看的现象是一样,但是对现象的体悟是不一样的。所以说“所造未尝异,所见未尝同”。所以说迷惑的人呢?他被环境所转,被生命的个体被自己所迷惑。他认为我是从小长大的,事实上小是小,大是大,这个人已经换掉了。过去你认为我是从小长大的,事实上不是的,这是假象。人是不能长大的,人也不会衰老的。我们讲这个话,众生听不懂的。为什么呢?过是过去他不能到现在,现在是现在他不能到过去,他是静止的。所以僧肇大师讲,悟了我们就通达了,通达了就是开悟了得道了,一切万法没有一点障碍的。下面是继续来解释:YW “伤夫人情之惑久矣,目对真而莫觉,既知往物之不来而谓今物而可往。往物既不来,今物何可往?何则?求向物于向,于向未尝无,责向物于今,于今未尝有。于今未尝有,以明物不来。于向未尝无,故知物不去。覆而求今,今亦不往。是谓昔物自在昔,不从今以至昔;今物自在今,不从昔以至今。既无往返之微朕,又何物而可动乎?”永明延寿禅师引僧肇禅师在物不迁论里面阐述,一切万法是不动的,一切万法不可得。所以僧肇大师在肇论里面概叹,感叹人情,我们说人情世故。这个人情可不得了,很迷惑人的。而过春节了,春节晚会说礼多人不怪。为什么礼多人不怪呢?因为感情嘛。礼尚往来,你要送我一个礼,我请你吃一顿饭。这个人情很迷惑人的,人情世故。所以憨山大师的母亲说,这个世间做宰相的很多,做国王的很多,这个地球有几百个国家,国王宰相很多的,但是成佛作祖的很少。为什么呢?就是被这个人情迷惑住了。不容易的,学佛开悟。众生在生活中他不觉悟的。所以叫“目对真而莫觉”,大家都知道过去是过去,现在是现在,是没有往来的。但是我们还是在认为人在变老?生命在运动。既然过去不到现在,现在不到过去,哪有动相呢?回忆过去伤心流泪,把过去的事认为是我现在的,认为和我现在有关系的。过去是过去,和现在没有关系,所以人是不能记仇的。忘掉过去吧!还需要忘?实际上过去和现在没有关系,是不需要忘的。所以“于向未尝无”。为什么呢?向就是回忆过去,我们回忆过去,过去东西就在过去,他不在现在的,过去是过去。而现在的东西呢过去没有,过去在过去,现在在现在,他没有关系,没有来去相。所以此处讲“今物自在今,不从昔以至今。昔物自在昔,不从今至昔。”过去的东西在过去,现在的东西在现在。没有往返的痕迹,中间没有关系,但是我们看不到。这一家人,特别是父母亲,每天跟孩子生活在一块,小孩子从一岁到二十岁他们天天在看,每天看都没有变,但是一岁和二十岁就是两个人。YW 42、释云:昔物自在昔,今物自在今,如红颜自在童子之身,白首自处老年之体。所以云:“人则谓少壮同体,百龄一质,徒知年往,不觉形随,”世人虽知岁月在于往古,岂觉当时之貌?亦随年在于昔时,则童子不至老年,老年不至童子。刹那不相知,念念不相待。岂得少壮同体,百龄一质耶?这是永明延寿大师引僧肇大师的肇论,这是永明延寿大师亲自来解释肇论的,因为这个红颜就是少年十八岁,十八岁的少女、男子那都是非常的好看的,血气方刚。庄子比喻“处子”那是天真的,对于欲爱还没生起的时候,他没有什么情爱的,很天真的十七八岁。这就是童子之身,童子身,童子身这个人到八十岁了,发白面皱,老年人回忆到他十八岁,或者少女或者是少年,八十岁的老头回忆少男;八十岁的老奶奶回想少女。此处讲少年是少年,老年是老年,是两个人不是一个人,但我们人就是这样的没有智慧透视他,认为小孩子长大了,少年、中年、壮年、老年。所以此处讲“人则谓少壮同体,百龄一质”,少年壮年老年是一个身体,十七八岁至一百岁是一个身体,都是这一个人,错了,完全错了。他们就知道从小长到大,他不知道这个身体是不相干的,老年是老年、少年是少年。所以永明延寿禅师 开示我们,世间的人知道这个岁月流逝,就是孔子讲的:“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他没有觉悟我们这个身体念念之间在变化,前念后念是不一样的。年轻时候的面貌,年轻的时候长得非常好的美貌,随着他的年轻,随着他时间就留在过去了,过去就是过去,过去的少年和现在的老年完全是两回事,时间也是不一样的,空间也是不一样的,而这个身体呢也是不一样。所以此处大师开示我们:童子不能到老年,老年也不能到过去的童子,因为刹那刹那之间我们的行阴迁流,前念不知后念、后念不知后念,所以念念不相待。世间人不觉悟,少年老年不是一个人,不是一个身体,这是真实的,在此处我们要开悟的,我们要明心见性的。我们这个人在变,讲人在变都不真实、不住。也就是孔子讲的:“失之于交背”,孔子跟颜回讲:我和你擦肩而过,前面的你和后面的我都是两个人,变了。擦肩而过就不是过去的人了,我是我,过去是过去。这种觉悟我们没有,我们就执著身体是真实的,给他营养、滋补,我们要有养老金,怕老的时候没有钱用。老和现在是两个人,现在是现在,未来是未来,过去是过去,根本就没有关系的。“朝闻道,夕死可矣。”这是开悟的话,早晨闻到道,晚上就没有生死了,不是说早晨闻到道晚上就可以死,不是的,早晨闻到道,晚上就没有生死,没有生死,永恒的生命,这个身体是永恒的,没有生没有灭,所以佛门里面称孔子是儒童菩萨,是一位菩萨,“朝闻道,夕死可矣。”这是开悟的话,也可以入此处的宗镜。下面:YW又年往形亦往,此是迁义。即此迁中有不迁也,往年在往时,往形在往日,是谓不迁。而人乃谓往日之人,迁至今日,是谓惑矣。又昔自在昔,何须迁至今?今自在今,何须迁至昔?故论云:“是以言往不必往,古今常存,以其不动。称去不必去,谓不从今至古,以其不来。经中言迁,未必即迁,以古在古,以今在今故也。这是永明延寿大师继续的来解释肇论不迁之意。“年往形亦往”,这是大家认为的,这是真正的动相:大家认为人长大了,小孩子从过去到现在,从小到大,人在动在长,生命在运动,这都是一种假象,反复的不觉是这样认为的。而在动中显现他的不动,在迁中显现他的不迁。“往年”的往是来往的往,时间过去了,人也就在过去,人没有回到现在,这是真正的不动的意思。过去是过去,现在是现在,人也是的,少年是少年,老年是老年。所以一般人认为人能长大,从过去到现在,这都是迷惑:过去在过去,不要到现在;现在在现在,不要到过去。所以太阳月亮亘古不变的,他没有动,我们看太阳月亮在动吗?月亮跟着地球走,地球跟着太阳走,太阳跟着银河系走,银河系还是跟着一个星系走,星系永远都在走,都在动就是不动;两个车子同时走,两个车子他都没有前没有后,同时走他就是不走。所以永明延寿禅师引肇论,让我们在动中能悟到不动,在生灭中能领悟到不生灭。孔子讲:“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这也是开悟的话,孔子看到了我们身体的迁变,人的衰老。看下面:YW所以言无常者,防人之常执。言常住者,防人之断执。言虽乖而理不异,语虽反而真不迁。不可随方便有无之言,迷一心不迁之性。人则求古于今,谓其不住。吾则求今于古,知其不去。今若至古,古应有今。古若至今,今应有古。今而无古,以知不来。古而无今,以知不去。若古不至今,今不至古,事各性住,有何物而可去来?” 所以佛、祖师开示,有时讲无常,有时讲常住,都是方便,破我们的执著。讲无常破我们的常的执著;讲常住呢破除我们断灭的执著,话是不一样,意思是一样的,让我们不要有动和静的、常和不常的执著,为什么呢?我们从过去找,找现在的影子,找不到的。拿照片看,现在人都喜欢看照片,看影集啊,八十岁看以前十岁的孩子了,和现在完全是不一样的,所以过去是过去,现在是现在,没有来去相。我们在这种境界中就可以悟的。YW 43、论云:“若动而静,似去而留。”经说:“无常速疾,犹似流动。”据理虽则无常,前后不相往来,故如静也。虽则念念谢往,古今各性而住,当处自寂,故如留也。又虽说古今各性而住,当处自寂,而宛然念念不住,前后相续也。则非常非断,非动非静,见物性之原也。 论云就是肇论讲:“若动而静,似去而留。”动静,去住,都是相对的,就是刚才说的诸法不相知,诸法不相待。不相知不相待,生命是一体的,共同体,真理是不能割裂的。有前后有往来,这是相对的生灭法,不是绝待的清净心体,念念不可得,这个念头里面就有过去现在未来,而现在过去未来,不可得,所以叫如留。现在过去未来不相往来,所以叫如静。生住异灭念念之间,生住生,灭住灭,异住异,生住异灭这四相自己住自己位上面。所以叫“是法住法位,世间相常住”。念念不住,前后相续,他不是常,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