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发展与就业相关研究.docx_第1页
产业发展与就业相关研究.docx_第2页
产业发展与就业相关研究.docx_第3页
产业发展与就业相关研究.docx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产业发展与就业相关研究 提要 伴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产业结构面临重大调整,促进就业作为当前产业结构调整的热门话题也成为一项重要课题。基于此,本文基于第一、第二、第三产业上的从业人员相关数据,采用SPSS软件进行线性相关分析,建立回归模型,对我国就业情况与产业发展状况进行探讨,并基于回归分析结果,提出相关改进建议。 关键词:产业发展;就业;第三产业 中图分类号:F24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8年2月11日 一、引言 目前,经济全球化的环境日益激烈,我国经济也开始进入转型时期。而国家对经济的调控导致我国的劳动力规模的扩大,进而改变当前的就业形势。可以看出,政府的调控是影响我国就业形势的一个重要因素。当前社会存在的一个重大问题是如何在改革开放进程中实现最大化的就业,这不仅需要以人为本,克服市场经济中的问题和存在的矛盾,而且要深入剖析当前的经济,以引导政府作出正确的战略性决策,对构建和谐社会至关重要。 二、产业结构与就业现状分析 (一)我国产业结构现状。中西方大多数国家的第一产业增加值逐步下降,第二产业增加值也开始下降,而第三产业增加值呈逐步上升趋势。由此可知,继发达国家工业化之后,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越来越高,其中以服务业、技术产业最为突出。我国20世纪90年代以来,第一产业也开始相对减少,19902008年产业结构具体数据见表1。(表1) (二)就业现状。我国就业状况随着产业结构的改变也发生改变。由于我国产业结构逐渐从以农业为主向以工业为主的方向转变,就业人员在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比重也发生相应的变化,我国19902008年从业人员分布具体状况见表2。(表2) 三、实证分析 (一)相关关系分析。设定X1为第一产业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X2为第二产业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X3为第三产业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其中X1、X2、X3为自变量,Y(就业比重)为因变量,采用SPSS软件基于文中数据对各变量进行皮尔逊相关性分析,其具体结果如表3。(表3) 由表3可知,Pearson相关系数自变量X2为0.585,故X2和因变量Y之间存在较小的相关关系;而自变量X1、X3和因变量Y的相关性系数分别是-0.824、0.847,其绝对值均大于0.8,故自变量X1、X3和因变量Y之间存在严重的相关关系,且自变量X1与因变量Y之间呈负相关关系,且自变量X3与因变量Y之间呈正相关关系。表明当第一产业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提高时,则就业机会减少;而当第三产业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增加时,则会提高社会就业率,带动整体就业状况。为进一步对当前的就业状况与产业形势深入研究,本文采取回归方法处理相关数据。 (二)回归模型建立。基于19902008年相关数据,本文对X1、X2、X3三项指标建立模型,方程如下: (三)回归模型检验。本文采取SPSS处理分析数据,其具体检验结果见表4。(表4) 1、拟合优度检验。由表4可知,回归模型调整之后的整?w拟合优度为0.687,这说明自变量X1、X2、X3和因变量Y组成的回归模型具有较好的拟合度。考虑到在实际应用中,拟合度可能不能全面准确地反映观测模型,为挖掘变量之间的经济含义,对模型进行进一步检验。 2、显著性检验。由表5可知,模型显著性检验的F值为14.150,回归模型平方和为7.357,均方为2.452,P值无限接近0.000,远小于0.01,表明回归方程线性关系显著,自变量X1、X2、X3和因变量Y存在线性相关关系,回归方程是有意义的,可以进行后续的分析。(表5) 3、变量显著性检验。由表6回归系数结果可知,自变量X1、X2、X3和因变量Y的系数分别为0.418、0.333、0.556,回归系数均为正数,说明X1、X2、X3对因变量Y均有正向影响。对模型进行t检验,结果显示t值分别为1.107、1.028、1.461,自变量X1、X2、X3和因变量Y的P值分别为0.286、0.320、0.165,均未通过显著性检验,说明自变量X1、X2、X3对因变量Y的影响效果不显著。而由表3可知,自变量X1与因变量Y之间呈负相关关系,自变量X3与因变量Y之间呈正相关关系,且相关性显著。相关分析结果和回归分析结果产生矛盾,可能是由于回归模型中引入了对因变量Y线性相关性不大的因素,因此需要运用SPSS逐步剔除法对回归模型进行修正和确定。 (四)修正回归模型 1、拟合优度检验。(表7)由表7可知,修正后的回归模型调整后的拟合优度为0.717,这说明自变量X1、X2、X3和因变量Y修正的回归模型具有较好的拟合度,拟合度变量为X3,因此对X3指标建立模型,其方程如下: 2、显著性检验。由表8可知,模型显著性检验的F值为43.086,回归模型平方和为7.140,均方为7.140,P值无限接近0.000,远小于0.01,表明回归方程线性关系显著,自变量X3和因变量Y存在线性相关关系,回归方程有意义。(表8) (五)回归模型结论。基于上述分析表明构建的方程可以有效地分析当前我国就业状况的发展趋势。在?F今第三产业的比重基础上,我国可以依据就业的发展趋向大体上估计未来就业人数,为有效实施国家经济的宏观调控,调整产业结构,以促进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基于该模型分析结果可知,在当前的经济中,从业人员大多数选择从事第三产业,这与第三产业对从业人员具有较大的需求密不可分。正是由于第三产业对劳动量的拉动,才进一步导致整体国民经济的变化。基于此,政府应重视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采取一系列措施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同时,政府应积极为求职者提供就业平台和环境,以促进就业率的提高。 四、相关建议 合理的产业和就业结构不仅提高了我国的就业率,而且有利于促进我国整体国民经济的增长。但是由于我国产业结构和就业形势对我国当前的就业率存在一定的影响,所以单纯依靠调整我国的产业结构来进一步影响当前的就业形势的方法存在很大的阻碍。所以,从产业结构的角度探讨经济增长对劳动就业的影响时,需要对产业结构进行优化,协调好三大产业之间以及产业内部的结构,引导劳动力有序地从过剩产业向稀缺产业流入,探寻适合我国国情的产业技术路径,以发挥国家经济的增长对就业的带动效应。此外,就业问题本质上是市场需要问题,要对市场在就业中的基础性作用给予高度重视。 第一产业的农林渔牧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虽然在国家强农惠农的政策支持下得到了发展,但是城乡差距过大仍然存在。因此,我国应当努力发展现代农业,大力推进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建立以特色农业、休闲农业为主体的,集生态、观光、旅游于一体的现代都市农业,从而形成与第三产业的联动效应,提高农村从业人员就业率。对于第二产业,发展传统工业不仅会加剧我国的资源匮乏,而且会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因此应坚持“技术高新化、产业规模化、产品外向化、投资多元化”的原则,坚持走“高产出、低投入、高效率、低消耗、可循环、少排放”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国家经济的快速增长带动了就业率的提高,对我国当前的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进行了调整,而调整后的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又会进一步带动国家经济的增长和就业率的提高。因此,进行产业政策调整时,要充分考虑到对就业结构和就业量的影响,给予第三产业足够的重视,逐渐将其转变为我国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继而充分发挥主导产业对其他产业部门的拉动作用,从而扩大整个国民经济对劳动力的需求,实现经济产业就业的良性循环。 主要参考文献: 贺光烨,吴晓刚.市场化、经济发展与中国城市中的性别收入不平等J.社会学研究,2015.1. 金碚.中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15.1. 余凤龙,黄震方,曹芳东等.中国城镇化进程对旅游经济发展的影响J.自然资源学报,2014.8. 何仕.当代中国大学生就业的经济学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4. 柯善咨,赵曜.产业结构、城市规模与中国城市生产率J.经济研究,2014.4. 龚强,张一林,林毅夫.产业结构、风险特性与最优金融结构J.经济研究,2014.4. 关伟,许淑婷.辽宁省能源效率与产业结构的空间特征及耦合关系J.地理学报,2014.4. 丁志国,张洋,高启然.基于区域经济差异的影响农村经济发展的农村金融因素识别J.中国农村经济,2014.3. 周扬,李宁,吴文祥,等.19822010年中国县域经济发展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