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广播电视大学毕业设计(论文)指导教师申报表.doc_第1页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毕业设计(论文)指导教师申报表.doc_第2页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毕业设计(论文)指导教师申报表.doc_第3页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毕业设计(论文)指导教师申报表.doc_第4页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毕业设计(论文)指导教师申报表.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附表1中央广播电视大学毕业设计(论文)指导教师申报表省级电大 分校 教学点(公章) 教育层次 专业 学生总数 姓 名年龄职 称学 历所 学 专 业毕 业 学 校工 作 单 位职 业备 注分 校初 审意 见 初审者(签名):年 月 日省 级电 大复 审意 见复审者(签名): 年 月 日附表2中央广播电视大学毕业设计(论文)初步选题申报表省级电大 分校 教学点 教育层次 专业 学生总数 序号姓 名学 号初步选题指导教师123456789101112131415教 学 点专业责任教师意见签名: 年 月 日教学点意 见签名(盖章): 年 月 日分校专业责任教师意 见签名: 年 月 日分校教学管理部门意见签名(盖章): 年 月 日附表3毕业论文任务书毕业论文题目学生姓名 入学时间 试点分校(工作站) 学 号 专 业 指导教师 职称 毕业论文研究的内容及要求:毕业论文写作进度计划:1、期限:自 年 月 日至 年 月 日2、具体进度安排:年 月 日完 成 内 容附表4选 题 意 见论文题目:选题意见:指导教师签名:年 月 日附表5中央广播电视大学毕业设计(论文)教师指导记录表省级电大 分校 教学点 指导教师 学生姓名学 号专 业第一 次 指 导指导时间:指导内容:第 二 次 指 导指导时间:指导内容:第三次指导指导时间:指导内容:第四次指导指导时间:指导内容:第五次指导指导时间:指导内容:第六次指导指导时间:指导内容:附表6中央广播电视大学毕业设计(论文)答辩申报表答辩学生情况分 校专 业层次学生总人数答辩委员会组成人员姓 名年龄职 称学 历所学专业毕业学校工作单位职 业备 注答辩分组情况组别答 辩主持人答辩组成员秘书教学点答 辩学生数答 辩 地 点拟答辩时 间123456分校申报意见申报者(签章):年 月 日省级电大审批意见 审批者(签章): 年 月 日附表7四川电大开放教育集中实践性环节成绩报审表_市、州、系统电大(盖章)_教学点、教育层次_专业_项目名称_课程代码_序号学 号学生姓名题 目成 绩市复审成绩省审核成绩指导教师及简历答辩主持人姓 名学 历职 称毕业专业报审日期:_年_月_日 联系人:_ 共 页第 页备注:请按学号顺序,社会实践和毕业论文单独成表。附表8中央广播电视大学毕业设计(论文)评审表题 目_姓 名_教育层次_学 号_省级电大_专 业_分 校_指导教师_教 学 点_四川广播电视大学制教师组成担任工作姓 名学 历毕业专业职 称工作单位指导教师答辩主持人答辩教师秘 书指导教师评语初评成绩 指导教师(签名): 年 月 日评审表2答辩记录(学生自述不得少于10分钟,教师提问不得少于4个,由秘书现场记录,答辩情况包含学生答辩要点、答辩教师评价等内容) 秘书(签名) 年 月 日评审表3答辩小组评语及成绩答辩成绩 答辩主持人(签名): 年 月 日电大分校初审意见分校专业负责人(签名): 年 月 日省级电大复审意见 省级电大专业负责人(签名): 年 月 日评审表4附表9(论文封面)四川电大毕业设计(论文)作 者_ _市级电大_ _专 业_ _年 级_ _学 号_ _ _指导教师_ _四 川 电 大 毕 业 设 计(论文)诚 信 承 诺 书本人慎重承诺和声明:所撰写的 是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自主完成,文中所有引文或引用数据、图表均已注解说明来源,本人愿意为由此引起的后果承担责任。设计(论文)的研究成果归属学校所有。 学生(签名) 年 月 日 附表11目 录摘 要页码关 键 词页码Abstract(若专业要求或本人自愿可照摘要翻译在正文中,本范文未采用)页码Keywords(若专业要求或本人自愿可照摘要翻译在正文中,本范文未采用)页码一、正文内容(大点) 页码 (一)内容(大点后的小点) 页码 (二) 内容(大点后的小点) 页码二、正文内容(大点) 页码注 释 页码参 考 文 献 页码以下是例文(受版面限制,怒不全文转载)中国传统的“他者”意识古代汉语人称代词的分析黄玉顺摘 要 正如在西方一样,在中国传统观念中也存在着一种强烈的“他者”意识。根据这种意识,他人乃是一种异己的、陌生的、危险的在者。这是“你我”这种本真的、健康的存在状态的异化。这种他者意识首先是与关于自我所属族类的意识联系在一起的,因而个人的自我意识是与其族类意识密切相关的:异族的存在规定着本族的存在,进而族类的存在规定着自我的存在。于是,本真的自我也就不复存在了。这种他者意识渗透于汉语全套人称代词“他”、“你”、“我”中:如果说“他”是“缺席的他者”,“你”是“在场的他者”,他们对“我”来说都是“外在的他者”,那么“我”就只是一种“内在的他者”。关键词:他;你;我;他者意识;人称代词孤独是你我的裂变/裂变是黑色的沦陷/捉不住你的眼波/眼波从肩头滑过/你我似飘忽的星体/星体在悄然地红移/生命已散成碎片/碎片零落在荒原/愿你像黑洞般神秘/释放出无声的引力/再不要抽身远去/来吧让你我遭遇/Oh, forget He and forget She / I take to you, you take to me /这是我曾经写下的一首诗我和你的商籁读马丁布伯哲学有感,一、他:缺席的他者中国传统的他者意识,最明显地反映在第三人称“他”的用法上:我们用“他”来指称那个异己的、陌生的、危险的“在者”。谈到“他”时,我们心中常常是充满着疑惑、猜忌、甚至敌意的。跟对话中出场的“我”和“你”不同,“他”总是不在场的,我称之为“缺席的他者”。比卦初六爻辞:“有孚盈缶,终来有它,吉。”高亨先生周易古经今注指出:“(说文“它”)重文作蛇”。大过九四爻辞:“栋隆,吉;有它,吝。”中孚初九爻辞:“有它,不燕。”字面的意思就是:有蛇,不安。二、你:在场的他者这种他者意识决定了古代汉语全套人称代词的语言游戏规则,以至第二人称“你”也蜕变成了一种“他”,区别仅仅在于:“他”是缺席的他者,“你”是在场的他者。三、我:内在的他者这种他者意识不仅决定了“你”的、而且同样决定了“我”的语言游戏规则。这里有三点是特别值得留意的:1“有我则必及人”,这就是我们在上面说过的,对自我的意识是与对他者的意识不可分割的。2取“施与”“施舍”之义,这就是说,这时一个人就必须舍弃那个纯粹本真的自我,亦即“施身”。注释: 此诗作于1997年。“商籁”取其双关:既是“商籁体”(Sonnet)亦即十四行诗之意,也是对马丁布伯的哲学思想的一种理解“我”和“你”本来是可以“商量”、对话、沟通的(“商”),这是人的本真的、如“天籁”一般的“主体间性”(Inter-subjectivity)存在状态(“籁”)。 马丁布伯(Martin Buber, 18781965),犹太教哈西德派神学家,代表作我和你(1923)开创“对话”哲学,主张“人神对话”。本文对他的“对话”理论的理解有所不同,主张非神学化的人际对话,这就是胡塞尔以及存在主义倡导的“主体际性”(Inter-subjectivity)的对话主张。 “佗”本义是“负荷”的意思,即“驮”的古字。说文:“佗,负何(荷)也。”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说:“佗,俗作驼、作驮。” 此“亡”即“无”之意,“亡它”即是“无它”。 黄玉顺易经古歌考释成都:巴蜀书社,1995p274-275 说文解字:“蜀,葵中虫也”;“巴,虫也,或曰食象蛇。” 诗经郑风褰裳。 孟子梁惠王下、孟子公孙丑上见杨伯骏孟子译注北京:中华书局,1981 庄子大宗师见新编诸子集成北京:中华书局,1981 段玉裁注说文“尔”字:“尔后世多以爾字为之”;“古书尔字,浅人多改为爾。”本文不作“尔”“ 爾”的区分,以便用简化字排版。 因为上文讨论的“它”作为代词,最初只是指的异族,而非人称。 说文解字认为:“千,或说古垂字。”但我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