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阅读5页,还剩2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6%20大学生学习团体心理辅导摘要:以便更好地组织大学生学习团体心理辅导.二.大学生学习团体心理辅导的注意事项组织.一是自学方式日益占有重要地位.中学阶段学生学习是在教师直接组织和指导下进行的.关键词:大学生类别:论文报告来源:牛档搜索(Niudown.COM)本文系牛档搜索(Niudown.COM)根据用户的指令自动搜索的结果,文中内涉及到的资料均来自互联网,用于学习交流经验,作品其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牛档搜索(Niudown.COM)赞成本文的内容或立场,牛档搜索(Niudown.COM)不对其付相应的法律责任!31 大学生学习团体心理辅导学习是大学生在大学期间的首要任务和主要活动方式。良好的学习心理能帮助大学生通过学习,获得广博的知识,明确社会规范,从而健康成长,并为将来适应社会、服务社会作准备;不良的学习心理不但无助于大学生完成学习任务,而且影响他们的心理健康。大学生学习团体心理辅导就是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学习心理,调适不良学习心理的发展型团体心理辅导。要组织好这类团体辅导,必须了解学习的概念及有关学习的心理学理论,掌握必须注意的问题,并能正确、熟练地运用有关测试和结构性练习。一学习心理概述学习是一个人人皆知的字眼,而要组织大学生学习团体心理辅导,则必须首先弄清楚学习的概念与分类,了解学习的心理过程及影响学习的心理因素,知晓学习心理学的有关理论。1.学习的概念与分类学习历来是哲学家、生物学家、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共同关心的问题,但研究的角度各有不同。哲学家所研究的是关于人获得的知识和经验的起源问题;生物学家探索的是关于人和动物怎样通过学习改变自己的行为,以适应多变的环境问题;心理学家所要研究的则是学习的过程及其规律,即研究和解释学习是怎样进行的问题。虽然心理学各学派所研究的角度是相同的,但由于观点不同,也有很多争论。所以目前在学习心理学中尚未取得一个一致公认的、简短而又全面的学习定义。综观心理学界对学习概念的研究,可以得知,学习是一个含义极广的概念,它至少有广义、次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学习既包括人类的学习,也包括动物的学习。它是指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凭借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相对持久的变化。对于这个概念的理解应该从以下三方面来把握。第一,学习是一个普遍现象。根据巴甫洛夫学说,凡能建立条件反射的有机体,都有学习行为。无论是低级动物,还是高级动物,乃至人类,在其整个生命过程中都贯穿着学习。第二,学习是有机体通过练习获得行为经验的过程。个体在生活过程中,由于成熟或者衰老也会造成行为的持久变化,但这些变化与练习和经验无关,不属于学习的范畴。第三,学习所引起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是相对比较持久和稳定的,这一特征将学习的结果与其他非学习过程的结果区别开来。疲劳、适应、药物的作用也能引起行为的变化,但是这些变化是暂时的,一旦恢复精力或者药效消失,行为表现又会回到原来的状况,因此这类行为的变化不能称之为学习。次广义的学习专指人类的学习。人类的学习是在社会生活实践中,以语言为中介,自觉地、积极主动地掌握社会的和个体经验的过程。人类的学习除了具有有机体学习的一般特征外,还有其特定的特征。人类的学习在内容、方式及性质方面都表现出与动物本质的区别。学习对于人类与动物的重要性也是不同的。第一,从内容上看,人类的学习主要是掌握人类社会积累起来的社会历史经验。人类社会通过几千年的发展,已经积累了大量的知识和经验,个体出生以后,通过与成人的交往,通过学校教育,学习到了前人所积累的经验和科学文化知识。因此,人的学习从内容上看比动物丰富得多。第二,从方式上看,人类的学习是以语言为中介实现的。语言扩大了个体掌握社会历史经验的可能性。借助语言,人类不仅能掌握具体的经验,而且可以掌握概括的经验。第三,从性质上看,人类的学习具有积极主动性。动物的学习是被动地适应环境,人类的学习是在积极主动地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在积极地与周围人们的交往过程中,有目的地、自觉地、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经验。第四,从学习对于个体的重要性来看,学习是个体与环境保持动态平衡的条件,个体等级越高,学习在个体生活中的重要性就必然越大。人是最高等的动物,人与环境的关系是非常复杂的,依靠本能已无法适应,因此,学习在人类个体生活中的作用是一切动物所无法比拟的。总之,人类的学习包括学校的学习和实际活动中的各种学习。狭义的学习则特指学生在学校里的学习。学生的学习是人类学习的一种特殊形式,它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进行的过程,其目的是在比较短的时间内系统掌握科学知识和技能,开发智能,培养个性,形成一定的世界观与道德品质。与人类的学习相比,学生的学习具有其自身的特点。第一,学生的学习过程是掌握间接经验的过程。学生的学习不需要像人类认识那样,事事都从直接经验开始,他们主要还是学习前人已经积累起来的知识经验,同时补充感性的经验。第二,学生的学习是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指导下进行的。教学活动有严密的组织系统,教师接受过专门的教育训练,采用的是特殊的、行之有效的方法,能在有限的时间内高效率地达到一定的目标。因此,学生在学校中的学习比他们在日常生活中的学习有效得多。第三,学生的学习是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教师要注意了解学生在认知、情感、个性和社会活动等方面所表现出来的特有的心理活动规律,采用一定的方法,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提高其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第四,学生的学习内容是多方面的,大致上有三个主要方面:一是知识和技能的获得与形成;二是智力和非智力因素的发展与培养;三是道德品质的提高和行为习惯的培养等。学习是一种极其复杂的现象,对它进行科学的分类有一定困难,因此心理学界至今尚未形成统一的学习分类。但不少学习心理学家曾根据学习的差异从不同角度对学习进行了分类,其中最出名和最有影响的是布卢姆(B.S.Bloom)于1956年提出的在认识领域中的教育目标分类学,加涅(1965,1970,1977)及他和布里格斯(L.J.Briggs,1979)合作建立的学习分类和学习的层次。(周谦主编学习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出版)。依据教育目标的学习分类是美国心理学家、教育学家布卢姆提出来的。他根据学习的结果,将教育目标分为认知领域的、情感领域的和精神领域的目标3类。他关于教育目标的分类研究首先是从认知领域开始的,1956年出版了教育目标分类学第一部认知领域。他将认知领域的目标分成6级。第一级,知识。包括具体知识、抽象知识的回忆,强调学习中的记忆。第二,领会。指理解的最低水平。第三,应用。指在特殊和实际情况下应用概念和原理。第四级,分析。指把信息分解成各个组成部分,并弄清楚各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及构成方式。第五级,综合。指把已有经验中的各个组成部分或各种要素重新组合成一种新的、更清晰的整体,形成一种新的结构。第六级,评价。指学习者根据内在标准和外部证据作出判断,以评价这些项目的准确、有效、经济及满意的程度。依据学习层次的学习分类是现代认知心理学家加涅提出的。他根据学习任务,按从最简单到最复杂的顺序排列层次,由低到高,把学习层次分为8种类别(1965,1970),后又将它简化为7类。第一类,信号学习。主要指学习者对某种信号作出一般性和弥散性的反应,这类学习属于经典条件反射,包括不随意反应和情绪学习。第二类,刺激反应学习。指学习使一定的情境或刺激与一定的反应相结合,并得到加强,学会以某种反应获得某种结果。这也是一种信号学习,不同的是一定要有刺激与反应的单一的密切联系。第三类,连锁学习。指学习联结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刺激反应动作,以形成一系列刺激反应联结。第四类,词语联想学习。指学习去联结词的组合作为刺激,而用其他的词作为反应。第五类,辩别学习。指学习辨别一系列相类似的刺激,并可对每种刺激作出适当的反应。第六类,概念学习。指学会认识一类事物的共同性质,并对同类事物的抽象特征作出反应。第七类,规则(原理、法则)学习。指学习概念的联合,即形成多个概念连锁。第八类,问题解决。指学会在不同条件下运用原理或规则解决问题,以达到最终目的。依据学习成果对学习分类是由加涅和布里格斯提出来的。他们依据学习的成果不同,把学习分为5类,并提出了各类学习的条件。第一类,态度学习。表现为影响着个体对人、对物或对某些事件的选择倾向。态度学习可以通过有说服力的传播和交流而促进。早期经验、说服教育、情绪疏导、公共舆论、提供榜样模仿、恰当给予奖惩、正确的诱因操作,都可以达到态度学习的效果。第二类,动作技能学习。表现为学到平稳而流畅、精确而适时的动作操作能力。可通过提供示范、练习、反馈、防止不良习惯而获得。第三类,语言信息学习。表现为学会陈述观念的能力,也称为陈述性知识的学习。主要是信息学习,可通过教师讲授,学生理解,保持并表达来获得。第四类,智力技能学习。表现为使用符号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能力,也称为程序性知识学习,包括辨别学习、具体概念学习、解释概念、法制和较高级法则的学习。第五类,认知策略学习。表现为学习用来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注意、学习、记忆、思维和问题解决过程中的内部组织能力。加涅认为,上述5种学习不存在等级关系,其顺序是随机排列的,它们是不同范畴的学习。我国心理学家也对学习有过一些分类研究,但尚未形成系统的理论体系。一般认为,学习的分类首先应区分动物的学习与人类的学习。而在人类的学习中,又应把一般学习与学生的学习加以区分。对于学生的学习,则主要应从学校教育出发,考虑全面发展的要求,根据学习的不同内容和结果来进行分类。心理学家潘菽主编的教育心理学(1980年版),就根据这种分类,把学习划分为4种类型,即第一类:知识的学习;第二类:运动和动作技能的学习;第三类:智力技能的学习;第四类: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学习。2.学习的心理过程我国古代教育家根据学习活动的全过程,比较全面地总结出了学习过程的7个环节,即立志、博学、审问、慎思、明辨、时习和笃行。立志,主要是强调学习者对获取知识经验的动机、态度和目的。也就是指学习的获得,首先取决于学习者良好的心理准备状态。例如,朱熹说:“问为学功夫,以何为先?曰:专在人自立志。“(朱熹:性理精义卷七)学习活动总是从一定的动机出发,它是直接推动学习的内在动力,并指向一定的目的。博学,主要是指阅读与获得信息,使各种信息进入学习者的头脑,从而摄取所需要的信息和知识。审问、慎思、明辨,主要是将获得的感性材料,通过思维和想象进行分析、综合与抽象、概括,以求理解,提高到理性认识,使知识系统化和概括化的过程。时习,是指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巩固的作用。就是通过记忆把摄取和理解了的知识牢固地保留在头脑中,以便能够在需要时再现出来。笃行,就是认真实践,主要是强调将知识应用于实际,并在实践和应用过程中加深对已有知识的理解和进一步学习。上述7个环节,是互相联系、互为因果的。后人将其概括为志、学、思、习、行。苏联心理学家提出的学习过程结构模式主要有两种代表性的观点。一种是克鲁捷茨基的4环节论。克鲁捷茨基将学生的学习过程,即将知识的掌握过程分为4个基本环节。第一环节是直接的知觉与观察,即接受信息的过程。在这个环节中,学生以对对象和现象的直接知觉为前提,并在教师指导下,通过有目的的系统观察,将这个对象同另一些对象加以比较,分出本质的特征和非本质的特征。第二环节是理解教材,对材料进行思维加工,即对所接受的信息进行加工的过程。第三个环节是材料的保持,即将所接受到的和经过加工的信息储存起来的过程。第四个环节是知识的应用,即信息的应用过程。这个环节中,主要是学生将知识在实践中应用。他认为,上述4个环节,在一定程度上是有条件的,彼此不是孤立的,而是紧密地相互交错和相互联系着的。另一种是列昂节夫的3环节论。他根据反射弧的原理,认为一切活动的结构都是由内导作用、同对象环境实际接触的效应过程、借助于返回联系以修正和充实那些起初传入的映象等3个基本环节所组成的环状结构系统。学习过程的环状结构是由以下3个基本环节所组成的,即:第一环节,定向环节,又称感受环节、内导系统或输入系统。它包括主体的感受器官接受到外界的刺激作用并传递到神经中枢的一系列反映动作。定向环节的活动结果在于揭示刺激本身的特性及其作用,从而认知新的环境,建立调节行为的定向映象,解决行为的定向问题。第二环节,行动环节,又称运动环节、执行环节或输出系统。这是对输入的刺激进行加工并执行动作反应的过程。它的作用是把对新情境或对学习材料的定向付诸实现,对动作的对象施加影响。第三环节,反馈环节,又称返回联系或回归式内导系统。它是执行环节(动作环节)动作结果的回授。这种回授的结果,好象是一种特殊的感受系统带有一种可以付诸执行的“动作映象”,从而把运动性行为的经验巩固在自身之内。所以反馈环节也叫做回归式内导系统。反馈环节的功能在于校正行动。3个基本环节所组成的学习过程的结构模式,把学习过程的开始阶段和终结阶段衔接起来,使学习活动的整个过程不断发展、深化。美国心理学家综合前人的学习研究成果,提出了学习过程的一般结构模式。最有影响的是加涅提出的8阶段模式。加涅(1974)曾以学习中相应的心理活动为依据,运用现代信息加工理论和模拟的方法,就实验材料进行推论,把学习过程分为8个阶段。见下图。 87反馈6作业强化5概括反应4回忆迁移3保持检索2获得储存1了解编码动机注意选择性知觉预期学习过程的一般结构模式8个阶段在学习进程中构成了一条相互连接的锁连。而每一个阶段又展现为层层深化、步步提高的阶梯模式。现将图示的8个学习阶段及其相应的心理活动过程分别简要说明。 动机阶段。有效的学习必须要有学习的动机,这是整个学习的开始阶段。动机的形式很多,在学校教育和教学情境中,首先要考虑激发学生学习活动的诱因动机。这种动机形式,表现为学生为了达到某种学习目标而不懈努力。它是借助于学生内部产生的心理预期过程而建立起来的。预期就是学生开始产生学习的愿望,希望达到某种目标时将会取得的鼓励和结果,为随后的学习指明方向。 了解阶段。学生具有了学习动机,还必须把心理活动指向和集中于应该接受的某种刺激上,即学生必须注意接受与学习目标有关的整个刺激作用的基本元素。从而决定着学生有选择地去知觉外部刺激,对来自感觉登记器的信息进行选择,并将有关信息输送到短时记忆里。 获得阶段。这是对于经过注意和选择性知觉而输送到短时记忆的信息进行加工编码的阶段。在这个阶段,学生把新知觉到的材料经过一种转换作用,转化成容易贮存的形式,组织得更有利于记忆。即将新学到的内容与已经组织过的信息联系起来,把材料转化为表象或概念的形式。 保持阶段。这是学习者把获得的信息经过复述、强化,转化为一种持久状态,以表象或概念的形式贮存于长时记忆之中。 回忆阶段。这是学习者对信息进行处理和加工过程的寻找过程,称为检索。就是当需要的时候,借助于一定的线索,搜寻出贮存在记忆库中的知识。也就是使所学到的知识恢复、再现出来的过程。 概括阶段。概括乃是概念与法则构成的必要手段。主要是获得有关在一类事物或现象的关系中所具有的共同性和普遍适用的观念,并把它们应用于新的情境中去。由于已经获得的知识的恢复、再现或应用于新的不同情境中时,不一定是在同样情况下发生,也不一定出现与起初学习时完全相同的那些内容,所以概括阶段也就是在上一阶段的检索基础上的学习迁移过程。 作业阶段。这是由反应发生器激发和组织起学习者的反应活动,用习得的知识去完成作业。作业完成得如何,是学习状况及获得解决问题能力的初步表现,对于反馈阶段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反馈阶段。这是信息的反馈过程。即在学习者完成新的作业后,就会意识到自己已经达到了一定的预期目标,从而使学习动机得到强化。所以,反馈阶段在学习过程中,既能对学习开始时动机阶段所建立的预期起到予以证实的作用,又具有对学习动机予以强化的意义。加涅所提出的学习过程的上述8个阶段及其相应的心理活动过程,较为具体地展示了学生学习过程的一般结构模式,揭示了人类掌握知识、技能,形成认识能力的全过程。3.影响学习的心理因素影响个体学习的因素有外部环境因素和个体内部因素。外部环境因素包括物质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因素。个体内部因素包括生理因素和心理因素。内部心理因素又包括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智力因素是影响学习的直接心理因素。智力是以脑的神经活动为基础的、对客观事物稳定且综合反映的认知能力,它是影响人的反映效率、反映效果的重要个性心理特征。它表现出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深度、广度、速度和准确度。通俗地说,智力就是一个人大脑的聪明程度。即人脑对客观事物和信息的反映、认识、贮存和处理的能力。心理学认为,调节认识的心理过程包括感知、注意、记忆、思维和想像等多种成分,所以智力也主要由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想像力五个要素构成。在学习活动中,它们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和贯通,作为一个整体发挥作用。一般说来,智力水平的高低对学习效率和质量有直接影响。存在智力障碍的人,学习的困难比其它人要大得多,因此,智力是学习的必要心理条件。人的智力是在遗传的基础上,在环境影响和教育的主导下,通过人的积极主动的实践而形成和发展的。所以智力水平的高低既有先天的因素,也有后天的作用。先天因素决定一个人的智力潜能有多大,后天因素决定一个人能否充分开发自己的智力潜能,达到自己的智力潜能的上限。即使智力潜能较高的人,如果不注重后天的开发,其智力水平也不一定高。非智力因素指那些不直接参与认识过程,但对认识过程起直接制约作用的心理因素,主要包括动机、兴趣、信念、理想、情感、意志、性格等。在影响学习的非智力因素中,我们应进一步把握学习动机和学习紧张焦虑情绪对学习的影响,以便开展学习心理辅导。动机是直接推动一个人进行行为活动的内部动力。学习动机就是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并使行为朝向一定学习目标的一种内在心理过程或内部心理状态。它具有三种功能:一是激活功能,即学习动机会促使人产生某种学习活动,激发个体产生某种学习行为;二是指向功能,即在学习动机的作用下,使个体的学习行为指向某一目标;三是强化功能,即当学习活动产生以后,动机可以维持和调整学习活动,使学习行为维持一定的时间,并调节其强度、时间和方向。当个体活动指向既定目标时,个体相应的学习动机便得到强化,因而学习活动就会持续下去;相反,当活动背离既定目标时,个体相应的学习动机得不到强化,个体继续活动的积极性就会降低,甚至会导致活动的完全停止。可见学习动机在学习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它一方面唤起了个体对学习的准备状态,促进一些非智力因素如集中注意、坚持不懈以及挫折的忍受性等意志和情感方面的品质形成和提高,间接地促进了学习;另一方面,学习动机又可以作为一种学习结果,强化学习行为本身,促进“学习动机学习”的良性循环。需要注意的是,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关系并不是一个正比关系,心理学界有名的耶尔克斯道德森定律告诉我们:动机强度与学习效果之间的关系可以用一条倒U型曲线来描述,即中等程度的动机激起水平最有利于学习效果的提高。同时,该定律还指出最佳的动机激起水平与任务难度密切相关,任务较容易,最佳激起水平较高;任务难度中等,最佳动机激起水平也适中;任务越困难,最佳激起水平越低。因此,动机缺乏和动机过强,都会影响学习效果,带来一系列的心理问题。学习紧张和焦虑是人的一种情绪状态,这种情绪状态对学习的影响也不是一概而论的。人的紧张焦虑情绪有高中低程度的不同,紧张焦虑程度过度或过低都对学习有不利的影响,只有适中的紧张焦虑程度,才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可见,紧张焦虑程度对学习效率的影响与动机程度对学习效率的影响是相似的,即呈现为倒U字曲线,表明紧张焦虑程度过强和过弱都会使学习效率下降,中等紧张焦虑程度则有利于取得最佳学习效果。最佳紧张和焦虑水平取决于学习任务的难易,对于容易的学习任务,最佳紧张和焦虑水平偏高;随着学习任务难度的增加,最佳紧张和焦虑水平有逐渐下降的趋势。4.有关学习心理的几种理论关于学习研究的心理学理论很多,影响较大的有行为主义的学习观、认知理论的学习观及人本主义理论的学习观。行为主义的学习观也就是学习的联结理论,是20世纪初由桑代克首先提出,后经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华生、赫尔、斯金纳等人进一步发展,而成为一个较为完整且影响较大的学习理论。这一理论是用刺激与反应的联结即条件反射来解释学习的过程的。该理论认为,一切学习都是通过条件作用,在刺激S和反应R之间建立直接联结的过程。强化在S-R联结的建立中起着重要作用。在S-R联结之中,个体学到的是习惯,而习惯是反复练习与强化的结果。习惯一旦形成,只要原来的或类似的刺激情境出现,习得的习惯性反应就会自动出现。其具体的理论主要有巴甫洛夫的经典性条件作用论与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论。这种学习观对简单的学习行为能作解释,而对复杂的行为,用S-R联结的形成来解释则过于简单,这就有了认知理论学习观的提出。认知理论的学习观是以格式塔的顿悟说、托尔曼的认知论、布鲁纳的学习理论、加涅的信息加工学习论等为代表的。认知理论的学习观认为,学习并不是在外部环境的支配下被动地形成S-R联结,而是主动地在头脑内部构造认知结构;学习并不是通过练习与强化形成反应习惯,而是通过顿悟与理解获得期待;有机体当前的学习依赖于他从记忆中抽取的认知结构和当前的刺激情境,学习受主体的预期所引导,而不是受习惯所支配。格式塔学派强调在整体环境中研究学习,强调知觉经验组织的作用,它认为,学习是知觉的重新组织,这种知觉经验变化的过程不是渐进的尝试与错误的过程而是突然领悟的,即顿悟。托尔曼关于学习的理论受格式塔理论影响,认为外在强化并不是学习产生的必要因素,不强化也会出现学习。他还强调内在强化的作用,指出,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着尝试与错误的过程,在多次尝试中,有的预期被证实,有的则未被证实,预期的证实是一种强化,这就是内在强化,即由学习活动本身带来的强化。布鲁纳则认为,学习的本质不是被动地形成S-R联结,而是主动形成认知结构,学习者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主动地获取知识,并通过新获得的知识和自己已有的认知结构联系起来,积极地建构其知识体系。学习包括新知识的获得、知识的转化、评价三个过程,学习者正是通过三个过程,通过学习建构起良好的认知结构。加涅则进一步运用信息加工理论细化了学习的认知过程。人本主义的学习观兴起于20世纪50-60年代之交的美国,其代表人物是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他的学习理论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第一,学习是有意义的心理过程,而不是机械的刺激和反应联结的总和。第二,学习是学习者内在潜能的发挥。人类的学习是一种自发的、有目的、有选择的学习过程。教学任务就是创设一种有利于学生学习潜能发挥的情境,使学生的潜能得以充分的发展。第三,从学习的内容上讲,罗杰斯认为应该学习对学习者有用的、有价值的经验。第四,最有用的学习是学会如何进行学习。他特别强调学习中人的因素和“学习者中心”,强调影响个人学习的因素主要是心理。根据以上理论,罗杰斯建议教师,在学生学习过程中,要十分重视教学的基本目的是促使学生在教师帮助下激发自己高层次的学习动机,充分发展学习者的潜能和积极向上的自我概念、价值观和态度体系,并创造一种融洽的学习环境,从而使学习者能自我教育自己,最终把他们培养成为人格充分发挥作用的人。除此之外,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也是学习心理研究中很有影响的理论,这一理论综合了只注重外部因素的行为主义学习观和只重视内部因素的认知学习观,进一步探讨了人类学习的本质。该理论在本书上篇理论篇已作详细介绍。了解上述学习心理学理论,有助于我们进一步深化对学习的概念、特征、过程和本质的认识,以便更好地组织大学生学习团体心理辅导。二大学生学习团体心理辅导的注意事项组织大学生学习团体心理辅导还必须了解大学生学习的基本特征和心理特点,针对大学生的具体情况,充分发展他们学习的智力与能力,特别要注重大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还应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和学习心理问题的调适。1.要了解大学生学习的基本特征和心理特点大学生的学习除了具有一般学生学习的特征之外,与中小学生的学习是有区别的,它还具有自身的一些基本特征。大学生学习的基本特征可以从学习的内容和方法两个方面去了解。大学生学习在内容方面的特点主要有以下3点。一是专业化程度较高,职业定向性较强。大学教育的任务是为社会培养各类高级专门人才。学生毕业后绝大多数人都要在社会各个实践领域从事与自己专业相关的职业活动,为社会服务。因此大学生一进入大学就要开始分系、分专业,在某一专门领域从事深入的学习和提高。他们学习的专业化程度较高,职业定向性较强。大学生的学习活动实质上是一种学习职业活动。它既不同于中学生的学习活动,因为中学生主要任务是普遍掌握各科基础知识,大学生则是要学习各专业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掌握从事各类专业活动的基本技能;又不同于一般劳动者的职业活动,因为大学生学习活动虽具有明确的职业定向性质,但它只是为毕业后参加职业活动作准备。在大学学习期间,大学生应培养自己对本专业的热爱,形成对本学科知识的浓厚兴趣,树立献身专业的志向,既要在本专业所涉及的学科领域内博览群书,又要对该专业的某一方面有深入的了解和钻研。只有这样,才能将自己培养成国家所需的高级专门人才,以适应生产、科研、教育、管理、服务以及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要求。二是实践知识丰富,动手能力较强。由于大学生学习的职业定向性较强,因此在大学生的学习中,实践知识的掌握和动手能力的培养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各级各类高等院校教学计划中都安排了实验、实习、社会调查、野外考察等环节,就是为了达到这一目的。为了掌握本专业所需的实践知识和动手能力,单靠几个星期或两三个月的教育实习、临床实习、生产实习是不够的,还应在平时学习中,经常同社会、同实际工作部门联系。在社会实践中培养自己的实际工作能力。三是学科内容的高层次性和争议性。大学生在专业学习中,不但要掌握本专业各学科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还要了解这些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及其发展趋势。高年级大学生许多专业课学习的内容起点较高,视野较宽,有些内容实质上已处于本学科发展的前沿。与此有关的是大学生学习内容中已包含一些有争议性的、没有定论的学术问题。教师在阐述某一学科内容时,经常向学生介绍一系列互不相同的理论和观点,但其中没有一种观点或理论目前已被证明是完全正确的。把这样一些有争论的问题引入大学生学习内容之中,可以开拓学生的专业视野,激发学生智力活动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科研动机,帮助学生认识发现真理的过程,培养他们攀登科学高峰的信心和勇气。大学生学习在方法方面的特点主要有以下3点。一是自学方式日益占有重要地位。中学阶段学生学习是在教师直接组织和指导下进行的。进入大学后,自学在学生学习中日益占有重要地位,在大学高年级,自学甚至成了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这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大学生的课程不是安排得满满的,而是留有较多的自学时间,使学生有可能把精力投入到自己认为必要的或感兴趣的方面;其次,即使是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也不可能讲授教材有关内容的一切方面,而是要布置各种参考书供学生课后自学;再次,大学生撰写学年论文、毕业论文、参加科研工作,都是在教师指导下依靠自己的力量独立完成的。所有这些,都要求大学生注意培养自学能力,学会自己确定学习目标,自己安排时间,学会迅速地查找和阅读各种专业资料,学会做笔记、写摘要、作综述,学会独立自主地获取知识。二是学习的独立性、批判性和自觉性不断增强。大学生总是以批判的态度对待学习,他们不轻信教师讲课的内容、书本上现成的结论,不迷信专家、学者的有关论述,相信自己通过独立思考、探索所得到的正确结论。大学生喜欢讨论问题,争辩问题,各抒己见,互不相让;爱向教师提问、和教师辩论,喜欢表达自己独到的想法、见解和观点。大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也较强。他们中大部分人能清醒地意识到自己肩负的责任和学习的意义、价值,学习目的明确,学习态度端正。多数大学生不需教师的监督,就能自觉地、孜孜不倦地学习和思考。三是大学生学习途径的多样性。课堂教学虽然还是大学生学习的主要途径,但已不像中学生那样几乎是唯一的途径。除了课堂学习以外,他们还要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完成实验作业和生产任务,在图书馆或资料室查阅文献,参加或协助教师的科研活动,听各种学术报告和讲座,参加学生会和社团协会的工作。除了校内的多种学习途径外,大学生能不断地和校外社会现实相联系,进行社会调查或开展咨询服务,从社会实践中学习。这些活动不仅极大地增强了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有效地提高了大学生独立学习和独立工作的能力,从而为他们走向社会获得职业的成功打下坚实的基础。大学学习阶段是人才成长由“求学期”进入“创造期”的过度阶段。它与中学学习相比,具有专业性、探索性、职业定向性、社会服务性等更高的要求。因此大学生入学后,会出现他们特有的学习心理特点。这些特点主要是:首先,在学习上将面临两次较大的转折,从而产生诸多的不适应。第一个转折是指从中学学习到大学学习的转折,其不适应主要表现为对大学的学习方式的不适应,不会自学,不会主动学习,不会抓重点难点。有的同学学习用功,但效果不佳;有的听课后觉得无事可做,期末考试却一败涂地。少数同学由于随父母意志填报志愿,或对专业不甚了解,对专业前途不乐观、对专业畏难,而对所学专业不感兴趣,处于无可奈何之中。第二个转折是指从大学低年级基础理论学习到高年级专业知识技能学习的转折,其不适应主要表现为科研选题上的困难,创造性思维上不去,学习与择业的关系较难处理,择业与考研的矛盾心理在中上等生中屡见不鲜,择业的人际关系处理所花时间太多而影响学习等等。其次,大学生在逐步适应上述转折的过程中,不断学会大学学习,形成以下主要的学习心理特点:一是学习意识基本成熟。随着主体意识萌芽,大学生自我意识和学习意识也基本成熟。学习的自我意识形成是学会学习的关键,这种意识的增强主要表现为更强的独立性、自主性和可控性。如对学习内容主动选择程度的提高,对学习时间安排上较大的自主支配,尤其是自学能力已成为他们学习效果好坏的主要因素。二是学习动机发展到了核心层。大学生学习动机的一般发展进程是:直接性学习动机随学习年级的升高而逐渐减弱,而以学习的社会责任感为主导的学习动机则随学习年级的升高而加强,专业性的学习动机也随着学习年级的升高而日益巩固和发展。这表明,大学生的学习动机是不断向以学习的社会意义、人生意义为内容的深层动力的核心层发展。三是学习的自我评定力日益增强。随着知识的丰富、伴随能力的提高,大学生的自我评定力也不断增强,他们能对自己的学习效果进行合理评价,包括对学习动机的性质、内容、方向、动力大小的自我评定;对智力、能力活动及效率的自我评定;以及对知识、技能掌握程度的自我评定,并据此制定出一套适合自己智力和能力发展的计划,对学习活动进行调节和控制。大学生日益发展的学习心理,正是他们学会学习的基础。2.要充分发展大学生学习的智力与能力研究表明,人的智力发展不是单调递增的,处在1723岁这一年龄段的大学生正处于智力发展的高峰期,具有如下两个显著特征。第一、大学生的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想像力均达到人生中的最佳时期。第二、大学生已开始了创造心理的高度发展。大学生的智力特征带有明显的个性倾向性,因之,根据自身智力的特点,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智力和能力的训练,我们首先应辩证地处理好几个关系。一是将知识的“广博”与“精深”辩证地统一起来,不能强调一面而忽略另一面。如片面地强调知识的“广博”与综合,而不管是否需要,甚至亦步亦趋地看着别人学什么自己也学什么,赶时髦,反而对本专业的知识缺乏深入研究。这是不可能建立起最佳知识结构的。我们应在“广博”的基础上求得“精深”,围绕“精深”的目的而“广博”。二是要把理论和实践辩证地统一起来,不仅要重视理论知识的学习,更要重视从实践中学。一切真知都发源于实践,实践是知识之源,大学中的学习和实验是我们“活化”知识的重要手段,绝不能忽视。三是将学习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统一起来。学习别人的治学经验是必要的,但绝不能东施效颦,甚至邯郸学步,而应根据自己专业方向及个人特点选择目标,建立符合自己特点的知识结构。智力与能力的训练一般包括作为基础的认知能力和作为发展的综合能力两类。前者由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思维想像力构成,后者由学习、研究、组织、管理、操作能力等构成。以下主要介绍认知能力的训练。关于注意力的训练注意是大脑皮层优势兴奋中心的形成和稳定,是对客观事物的一种定向反射。注意是心理过程的开端,但并不是心理过程本身,而是伴随感知、记忆、思维、想像等心理过程的一种心理特性,所以人们形象地称它为“心灵之窗”。注意有两个基本特征,一是指向性,指心理活动总是具有一定的方向和对象;二是集中性,指心理活动所反应对象的清晰和完善程度。清晰性是注意集中的首要标志,完善性同人的记忆力、观察力有关,往往因人而异。注意力是获得知识的重要心理特征及其必要前提,注意力训练的目的在于提高注意的清晰和完善程度。究竟如何提高呢?一是要明确目的任务。注意分为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学习活动主要需要的是有意注意,而对学习对象的任务和目的理解得越透彻,有意注意的自觉性和意志力就越高,完成任务的愿望也就越强烈。这时,与完成任务有关的事物越能成为注意的中心。如课前对重点、难点的了解,必然使你对听课的目的和任务变得明确而具体,注意力就容易集中。二是培养广泛而稳定的兴趣。任何注意都依赖于兴趣。如果一个人厌恶一切,等于根本拒绝了学习,因为他的注意中心只在“厌恶”上。同样,广泛的兴趣当然是扩大知识面的前提,但如果见异思迁,朝三暮四,仅凭兴趣,终将一事无成。因此,应该培养既有广泛的爱好,亦有追求的中心,形成以学习为焦点的浓厚兴趣中心。当然,有些同学可能对背外语单词、做某些枯燥的习题没有直接兴趣,但却对当科学家感兴趣。这就要善于将间接兴趣转化为直接兴趣,其中的关键在于将兴趣同对学习本质的理解和事业的追求结合起来。三是克服内外干扰,与注意的分散作斗争。集中相对于分散,所以,集中注意力,不仅体现在没有干扰的情况下是可能的,更主要体现在有各种干扰的情况下也能做到。内部干扰主要指疲劳、疾病以及和学习无关的思想情绪等。克服内部干扰除了培养健康的思想、情操外,还要避免用脑过度,进行科学用脑。外部干扰主要指对感官具有吸引力的如无关的声音、视觉刺激物等。克服外部干扰除尽量避免外界刺激,还要有意识地锻炼意志,培养“闹中求静”的本领,使注意力高度集中且具有韧性。四是适时变换学习活动。心理学研究表明:单调而重复的刺激易使人疲劳而涣散注意力,而多样化学习则能较好地保持充沛的精力,从而提高注意的稳定性。学习中的科目交替,看、读、听、写的交叉,都有利于大脑优势兴奋中心的保持,从而有效地维持注意的质量。五是养成注意习惯并重视训练的方法和技巧。良好的习惯,首先要从对小事的注意开始,包括良好的坐姿到“闹中求静”的有意训练,可以经常进行一些精细的工作,如绘画、剪纸、作航模等,以提高注意力,还可用内部语言进行经常的“自我提问”或“自我提醒”。所谓“习惯成自然”,是指持之心恒地对有意注意的训练,将逐渐过渡到有意后注意,它既具有有意注意的自觉性、目的性特点,又具有不需要意志力的无意注意的特点,是保持和维持注意的有效手段。关于观察力的训练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的知觉,是通过眼、耳、鼻、舌、身去感知周围事物的心理过程。观察力是人知觉和捕捉事物中具有典型意义的、带本质性的外部特征的能力。它是大学生一切学习和科研活动必不可少的条件,也是形成技能和发展智力的必备能力。大学生的观察力存在着个体差异,有的长于视觉,有的则可能优于听觉或嗅觉;有的属于精细型,有的则可能属于粗略型。细致的观察善于捕捉稍纵即逝的现象,而敏锐的观察则善于从复杂的现象中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观察是一种专门的技术,需要加以有意的训练。怎样训练观察力呢?一是要明确目的的任务。目的任务的明确与否,直接关系到观察的效果。进行有目的的观察,才能有的放矢地集中注意力于观察对象上,自觉克服干扰,获得满意的观察效果。反之,无目的的观察,不仅不能取得理想效果,还会染上东张西望、左顾右盼、熟视无睹、心不在焉等懒散作风和习惯,不利于观察力的锻炼。二是要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和经验。良好的观察力是获得丰富知识经验的前提和条件,丰富的知识经验又是提高观察力的重要手段,二者相辅相成。对同一个事物的观察,如果是一个知识贫乏、经验不足的人,很可能“捡了芝麻,丢了西瓜”,甚至“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难以作出全面、深刻的观察;而对一个经验丰富、知识广博的人则可能恰恰相反。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就是这个道理。三是掌握一些观察的方法。注重方法的选择对锻炼良好的观察力十分必要。观察方法中较为重要的有如下一些:全面观察、重点观察、解剖观察、对比观察、重复观察、长期观察、有序观察、多方观察等。不同的观察目的,采用的方法也就不同。四是养成观察习惯。良好的习惯有助于观察力的提高,这些习惯有:制定观察计划使观察有顺序、有系统地进行,动用多种感官进行观察,对观察全程作好细致的观察笔记并及时进行分类整理等。关于记忆力的训练记忆是指大脑对经过事物的贮存和再现的能力,它包括识记、保持、再认(或回忆)三个基本环节。识记就是识别和记下事物,从而积累知识经验的过程;保持是巩固已获得的知识经验的过程,再认或回忆是恢复过去经验的过程。衡量记忆力的强弱主要有四个指标,即记忆的敏捷性(速度)、记忆的持久性(时间)、记忆的正确性(需要时准确再现)、记忆的备用性(需要时迅速回忆)。记忆在学习中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学习新知识离不开记忆,智力活动离不开记忆,提高学习效率也离不开记忆。现代思维科学表明,记忆力的强弱同各人的生理条件、各种智力因素综合作用及其能力密切相关。影响记忆力的主要因素有:兴趣与观察力的强弱;注意力的选择、持续和转移的程度;思维力的导向。此外,任务的明确与否、信心的高低、情绪的好坏和睡眠的质量都对记忆力有影响。因此,科学用脑和加强相关能力的培养是提高记忆力的基础。具体看,还可训练如下的记忆方法及技巧。一是理解与联想记忆法。理解有利于记忆,是由于对新知识的理解,必然使之与头脑中原有的知识建立起暂时的神经联系,这种联系一旦是建立,不仅有助于新旧知识的整合,也有助于对它的记忆。而建立在新旧知识联系基础上的产物就是联想。对知识的理解越多,联想的能力越强,反过来,知识的储存也就越大。这是一个良性循环过程。具体联想的方法有接近联想、类似联想、对比联想、奇特联想等。二是删繁就简的复习法。“复习乃记忆之母”。常见的较好的复习方法有及时复习、分散复习、“过度复习”(如背会了再背两遍)、变化复习、读记结合等。“学会学习”对复习的要求是提高复习效果,学会删繁就简,使记忆材料由厚变薄,由长变短,由大化小,从而优化记忆容量,减轻记忆负担,提高记忆效率。删繁就简的主要方法有概括记忆、重点记忆、提纲记忆、网络记忆、列表记忆、图示记忆等。三是根据自己的记忆特点,采取一些针对性的特殊的记忆技术,往往可收到事半功倍之效。如规律记忆法、协同记忆法、特征记忆法、比较记忆法、归类记忆法、歌诀记忆法、谐音记忆法、趣味记忆法等。关于思维力的训练思维是人脑通过分析、综合、抽象、概括、比较、具体化等活动过程,依照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形式,揭示客观事物的本质特征及内在联系,从而认识和掌握客观规律的一种高级、复杂的认识活动。思维是智力的核心,统帅着所有的认识活动,并影响人的意志和情感。思维能力的核心是从事物矛盾运动、发展、转化中把握、研究事物的辩证思维。主要包括使认识过程简化的分析能力、使认识过程深化的综合能力、对具体事物认识理论化的抽象能力、从共性出发研究个性以便更深刻认识个性的演泽能力、从个性出发研究共性以便更深刻认识共性的归纳能力、从已知事物出发与未知事物进行比较从而揭示未知事物运动规律的类比能力、把不同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不同部份不同特征不同方面中的东西联系起来的概括能力等。思维能力的高级形态是创新思维能力,它是一种经整合而成的思维综合能力。可见,思维能力既是大学生理解知识、巩固知识的必要心理因素,也是他们运用知识、“活化”知识、“学会学习”的重要心理条件。如何提高思维力呢?一是掌握科学的辩证思维方法。这些方法主要有:分析与综合、比较与归类、抽象与具体、归纳与演泽、系统与个别等。二是培养独立思维的习惯。思维活动是从产生或提出问题开始。孔子曾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强调了学习知识中积极而独立思考的重要。爱因斯坦也曾说:“发展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一般能力,应当始终放在首位,而不应当将获得专业知识放在首位。”培养独立思考的习惯,要从小事做起,从眼前做起,形成自信。同时也不排除吸取他人之长,补自我之短。三是积累深入思维的经验。独立地提出问题与分析问题或提出假说与验证假说都和人的知识和经验的积累程度息息相关。它可使人产生丰富的联想,使思维灵活而敏捷、迅速而果断。这要求我们将书本知识同实际活动、将理性认识同感性经验结合起来,并养成“凡事问一个为什么”的思维习惯、有条理有依据的思维习惯、一问多思以及求异思维的习惯。四是发展全面思维的品质。思维的基本品质由思维广度、思维深度、思维灵活性和思维独立性所组成。它们互相区别,又互相联系,作为一个整体,在大学生思维能力体系中相辅相成地发挥作用。综合这四种品质的全面思维,有利于观察、分析问题,尤其是创造性的解决问题。思维的翅膀是想象,而想象是一种特殊的思维。在智力活动中,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和思维力能使人有效获取信息,而想象力由于其极大的能动性,从而打破时空限制,使智力活动“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可见想象的特殊性在于它表明了思维的深度。所以爱因斯坦断言:“想像比知识更重要。”创造性想像力培养培养创造性想像力的一般方法如下:一是在实践中不断积累丰富的知识和经验。创造性想像力的基础是客观现实,而想像本身又是对现实的超越,因此,知识和经验越丰富的人,想像力的范围和领域越广,反之,其想像力就会贫乏、空洞、苍白,或者流于漫无边际的胡思乱想。当然,如果仅满足于对书本知识和个别经验的教条式的理解,而不善于在实践中“活化”知识,提升经验,那么这种知识和经验反而可能成为想像力的障碍。二是培养强烈的兴趣和好奇心。好奇心和兴趣是创造性想像力的原动力,爱因斯坦曾说:“我没有特别的天赋,我只有强烈的好奇心。”在他16岁时,强烈的好奇心使他产生一种猜测:“如果我以真空的光速去追随一条光线运动,那么我就应当看到这条光线好象一个在空间里振荡着而停止不前的电磁场。”这一想像最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买车定金协议合同模板
- 无人机蓄电池维护指导方案
- 专家论证的外墙保温施工方案
- 2024年企业供应链管理服务合同
- 烟雾控制系统安装方案
- 城市交通错峰出行方案
- 2024年土地购置合同
- 2024年大数据中心共建共享合同标的
- 2024年城市轨道交通广告投放合同
- 市政公共设施垃圾清运合同
- 《叙事疗法案例》课件
- 绘制进度计划横道图
- 物联网技术在军事上的应用与现代战争教案
- 科技畅想未来主题班会 课件
- 常州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质量检查物理试题(解析版)
- 简爱英文版课件
- 《员工心理健康》课件
- 北京市丰台区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数学试题
- 职业道德与商业道德培训
- 财务管理的数字化转型实施方案
- 学科教研基地汇报材料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