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庸医泛滥之历史解读.docx_第1页
元代庸医泛滥之历史解读.docx_第2页
元代庸医泛滥之历史解读.docx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本文由:华夏学术传媒网 提供元代的医学,就整体水平来说,比唐宋金等前代有明显的进步。但医生医术普遍偏低,治疗效果不高,庸医普遍存在于社会各个层面。关于元代的庸医问题,很少有学者关注。在仅有的几篇文章中,以陈高华“元代的医疗习俗”一文为重要1。陈高华先生发现了一个有趣的事实:在元代杂剧中,常有关于医生的描写,而这些医生多数是以庸医的面目出现。另外,史卫民元代社会生活史第十二章有“庸医、假医和假药,往往误人性命,但是在民间却颇有市场”的评论2。王振国“中国古代医学教育与考试制度研究”对元代庸医也有简单的描述3364-366。由于关注点不同,三位学者都没有对元代存在的大量庸医这一现象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和探讨,尤其是没有探讨产生大量庸医的原因。另外,王振国在其书中认为“元代医政管理的一大特点是非常重视医生的质量”3364。这样的评价是缺乏根据的。他所提供的证据仅仅是文献中屡屡存在的元政府颁发的有关禁止庸医的命令,全然不看这些命令在实际中执行的情况。恰恰相反,正是因为政府长期忽视对医生质量的有效管理,才造成社会上庸医泛滥成灾,不得已下令禁止。尽管如此,几位学者的研究还是为笔者提供了研究元代庸医问题的启发和动力,即用“泛滥”形容元代医疗状况是否符合史实?造成元代“庸医泛滥”的因素有哪些?1用“庸医泛滥”形容元代医学状况的依据1.1庸医泛滥是元代社会的真实写照元代方志、文集、笔记中大量的庸医案例可以印证这个看法。金元四大名医之一的朱震亨,五个亲人死于庸医之药4。医学教授李君之父被庸医治死5。府吏林泽为之姪,产子后病,差点毁于庸医之手,幸遇良医邹文彦才得救6。“茶商李,富人也,啖马肉过多,腹胀。众医以大黄、巴豆制之,转剧。”项昕(抱一翁)来诊,说众医之法误矣。项采用它法,使之病去。”7“方惟益患消渴,众医以为肾虚水竭,津不能上升,合附子大丸服之。既服,渴甚。旧有目疾,兼作。其人素丰肥,因是顿瘦损。”8胖乎乎的方惟益竟被一群庸医整得干瘦如柴,而且把久未发作的眼病也“治”复发了。仓惶中请来良医撄宁生,才得以病去。“赵氏子病伤寒余十日,身热而人静,两手脉尽伏,俚医以为死也,弗与药。”9幸吕复(沧洲翁)治之而愈。医生以为病人死了,停药,其医术之低令人瞠目结舌。金元四大名医之一的李皋,母亲王氏患病,为庸医杂治而死,竟不知何病症10。许多医工连简单、常见的症状都无法搞清。“他日,吴公得疾,朝食暮不食,医莫辩其症,君视之,曰:血枯疾也。投以匕剂,随愈”11。元人刘楚姻表弟王宗显患肺痈,被庸医误诊为羸瘵,幸经医士郭和卿相救才得以痊愈。刘楚写了“赠医士郭和卿序”,并说写序的目的是“余将以赠和卿而驱庸医之惑者”12。据笔者统计,关于庸医治病的案例记载,仅抱一翁传中就有十二个7,沧州翁传中有十三个9,撄宁生传中有十五处8。其数量之多之集中,令人震惊。比较分析这40个案例,发现,要么庸医用错药,要么诊断错误,结果都是良医一来,手到病除。不仅民间老百姓经常遭遇庸医,官员等富贵人家亦为如此。中顺大夫、刑部员外郎崔君得寒疾。常君曰:“不可委庸医焉。”遂召太医院使吕廷玉与其徒五辈来切脉13。表明上层士大夫对庸医的“心有余悸”。浙江平章左答纳失理得“失睡症”,被庸医误了几月,后请吕复来诊,两日康复如初9。余姚州守郭文煜病十余日,“州之以医名者毕至,悉以附子、丁香等剂疗之”,郭之病益甚。吕复来,饮以竹茹汤,未终剂,愈9。为讨州守郭文煜之好,全州“名医”齐来争相为其看病,但因用药错误,越治越坏。嘉兴郡王照磨之家人患疟疾,死于庸医之手14134-135。御史中丞八臣内人差点命丧庸医之药8。御史王彦芳内子、郡守李孝文妻母、副枢张息轩等人皆遭庸医之害9。“大官某氏病瘵,医众争进药期胜,仲仁氏望之而走,曰:虽扁鹊不可医已。出门而毙。”15“至大四年二月,部议:凤翔府医提领王文素泰看诊李大使本忠阳证伤寒,用羌活附子药饵,以致热攻身死。”161326。泰不华尚书之妹、三宝廉使仲子之妻因难产,“众医率为清暑散滞,痛苦尤甚”。幸召滑寿治,“足月乃产”8。杂剧救孝子贤母不认尸中的推官(审问案件的官员)竟也被自诩“赛卢医”的庸医所骗17。降桑椹蔡顺奉母中,庸医宋了人和糊突虫行骗、愚弄了蔡员外这个财富大家18。两者虽为文学作品中之案例,但肯定是现实的反映。至元七年,也速歹儿元帅娘子被益都府医人刘执中针犯肠胃身死161326。富贵人家、官员甚至尚书、元帅的亲人都被庸医之手所误所害,老百姓的情况就可想而知。这足以说明当时庸医之多、良医之少见。1.2元人对于庸医泛滥深有感触“君痛父死庸医,且母在,遂博涉古方书”5。“世俗日降,庸医射利,务侥幸以尝其技,而以误致毙不终其天年者有矣”19。上引中顺大夫、刑部员外郎崔君得寒疾。常君曰:“不可委庸医焉。”反映出当时之人对庸医无孔不入的担忧和恐惧。郑介夫云:“混一以来,中外荐举纷奏迭章,而取好人之使接踵交驿,类皆猥琐龌龊之辈,次则庸医、缪卜及行符水、售夭术之流耳,未见得一真好人也。今翰林多不识字之鄙夫;集贤为群不肖之渊薮;编修、检阅,皆归于门馆富儿;秘监、丞属,大半是庸医、缪卜”20可见,郑氏对当时的庸医是何等的痛恨和无奈。元人欧阳志对陈谟说“使予疾不得朱氏而落于庸工,是天将全之,适以戕之也,故予之遇朱氏,亦天也。余闻志学言,诚君子哉,因书以谢朱氏”21。欧阳志认为,自己得病时没有落入庸医之手实乃万幸。胡翰对当时医生表示了极大的不满,他说:“古之医者,知标与本,用之不能迨。今之医者,不知标与本,足以乱经。古之医者,知胜与伏,攻之不失。今之医者,不知胜与伏,乃至离决”22。李存认为,他所在的郡及旁郡的医工大都不能给人治病,即“应于人中者或一二,而不中者恒八九”23。刘楚姻表弟王宗显之妻被庸医误治,幸得良医郭和卿相救痊愈,刘楚曰:“世之冥行瞶听而误认形证、妄投药剂者众矣”12。上述文人对行医状况的不满,绝非仅泄私愤,而是当时人们普遍看法的反映,说明庸医确已成为元社会一大公害。另外,在元代的一些文学作品(如杂剧)中可以发现一些关于庸医的描述。正如陈高华先生所说“这类人物的塑造,决非偶然,无疑是现实生活中存在大量庸医的写照”1。这反映了以关汉卿、刘唐卿等人为代表的广大民众对庸医泛滥的态度痛恨和无奈。政府是怎样看待庸医的呢?元初至元五年(1268年)十二月,提点太医院奏:开张药铺之家,内有不畏公法者,往往将有毒药物如乌头、巴豆、砒霜之类,寻常发卖与人,其间或有非违,致伤人命。及有不习医道诸色人等,不通医书,不知药性,欺讹俚俗,假医为名,规图财利,乱行针药,误人性命24。至大四年(1311年),中书省刑部的一份呈文中说:比年来,一等庸医不通难、素,不谙脉理,至如药物君臣之分,丸散生熟炮炼之制,既无师傅,讵能自晓。或日录野方,风闻谬论,辄于市肆,大扁“儒医”,以至闾阎细民,不幸遭疾。彼既寡知,谩往求谒。庸医之辈,唯利是图,诊侯中间,弗察虚实,不知标本,妄投药剂,误插针穴。侥幸愈者,自以为能,谬误死者,皆委于命。歧黄之道,果如是耶?略举至元七年益都府医人刘执中针犯也速歹儿元帅娘子肠胃身死似此致伤人命,不可缕数16。建元之初,政府就已经认识到庸医危害的严重性,40多年后,情况却是“似此致伤人命,不可缕数”。看来,在政府眼里,庸医早已泛滥成灾了,只是由于各种原因,无法改变而已。时人王恽云:“今民间庸医及僧道等人,妄行鍼药。民愚无知,一旦委命于手,至有父杀于前,子夭于后,终不觉悟。是庸医猛于苛政也。”25“不可缕数”,“是庸医猛于苛政也”充分刻画出当时之人对庸医影响面之广、影响程度之深的内心感受。吏学指南中对“泛滥”一词的解释是“非理生事也。犹水之延漫浮遍沟渎”26。现代汉语词典对它的解释是“水向四处漫流”。引伸意为“多,难于控制”。结合上面论述,笔者认为用“泛滥”来形容元代的庸医是合适的。2元代“庸医泛滥”之原因造成元代庸医泛滥的原因很多,即有历史延续的因素,也不乏元代特有的社会因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2.1缺乏对行医资格的有效管理元朝始建之初,医生行医是没有任何条件限制的,这和之前的其他朝代一样。正是因为行医的“门槛”要求高度几乎为零,行医者的水平高低不一,既有声誉极高、救人于生死之间的良医、名医,也不乏医徳欠缺、医术低下的“庸医”,甚至一些根本不懂医术,仅以治病为幌子去骗人钱财的“假医”也在社会上横行。在行医过程中,伤人、死人事件屡有发生,百姓深受其害。为此,太医院于大德九年(1305年)对医生作出如下规定:命一通晓经书良师主之,集后进医生讲习素问、难经、仲景、叔和、脉诀之类。然须通四书,务要精通,不精通者禁治,不得行医27。元史中也有关于加强医生考核的记载:“凡随朝太医,及医官子弟,及路府州县学官,并须试验。其各处名医所述医经文字,悉从考校。其诸药所产性味真伪,悉从辨验。”28政府虽有考核医生的规定,但落实不多。我们在文献中很难发现考核医人的案例,换言之,我们所能了解的元代医生成长经历,大都没有被医学管理部门考核的记载。相反,未经任何官方考核、试验的医人却大行其道。相反,未经任何官方考核、试验的医人却大行其道。如医士顾彦文、赵良仁、名医朱震亨、葛应雷、滑寿等都是“无照行医”。正是由于大多数医生缺乏必要的考核,庸医泛滥成灾,导致医疗事故屡屡发生,社会对医生的满意度极低,这才引起政府的关注,从而颁布各项规定以提高行医的条件、加强医生的资格管理。元朝政府虽然对此也有较清醒的认识,也制定了一些规章制度,但因各种因素制约,这些规章制度得到落实的很少。对行医者缺乏有效可行的职业资格考核,必然造成行医之门洞开,医生队伍中鱼目混珠、良莠不一,以致庸医泛滥。2.2医药管理使用假药或劣质药是造成庸医案例最常见的因素。表现为:第一,政府对民间制药管理的少有作为。同前代一样,元代的官办制药远不及民间制药。元朝政府对民间制假药、毒药早有明文禁令,如“不通医术,制合伪药,于市井货卖者,禁之”29;“禁止非行医之人自制药并于街市售卖”30等。但事实上,政府自始至终没有给予民间制药管理以应有的重视。因此,由于医工或百姓自制药而伤人、死人的实例在元代社会中是屡见不鲜。至正直记中所记载的因民间自制药而酿成的诸多命案就是当时真实制药状况的反映14131-134。医人制药、药铺制药及完全不通医术的百姓制药大都游离于政府管理之外,这是元代假药盛行、毒药泛滥的根源。第二,政府在售药管理上的“心有余而力不足”。元政府对于医药的销售还是给予了一定的重视,但其效果却不明显。2.3官办医学教育乏善可陈元代医学的一个特色是建立了三皇庙学制度。笔者通过对大量史料文献的爬梳、查检,在三皇庙学外部管理方面,得出的结论是:政府对医学教育并不重视。这和元文人对它的赞美及今天多数学者的看法大相径庭。具体表现为:(1)三皇庙学的建立时间大都很晚;(2)三皇庙学的设置并不普遍;(3)医学校的条件极差;(4)“庙学合一”体制使得医学成了三皇庙的附属。在内部管理方面得出的结论是:医学师生的来源、考核等管理层面存在的诸多弊端使政府培养大批合格医生的愿望落空。具体表现为:(1)医学教师大都来自于推荐渠道、学生来自于医户之家的弊端;(2)对教师的考核是“有名无实”。对学生缺乏“公共科”考核所带来的负面影响;(3)教师待遇差、社会地位不高造成医学教师的流失,即“由医而仕”对医学教育的冲击;(4)轻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