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农村流动家庭的夫妻关系研究.doc_第1页
关于农村流动家庭的夫妻关系研究.doc_第2页
关于农村流动家庭的夫妻关系研究.doc_第3页
关于农村流动家庭的夫妻关系研究.doc_第4页
关于农村流动家庭的夫妻关系研究.doc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关于农村流动家庭的夫妻关系研究摘要: 在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大量农民家庭流入城市,他们的流动为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和城市经济建设作出了贡献。与此同时,农村流动人口家庭却面临着流动变迁给他们的家庭关系带来的影响和冲击。本研究在流动与性别相关研究理论的指导下,运用定性研究的方法,对农民工流动家庭流动前后的性别分工状况、夫妻关系状况进行个案研究和分析。关键词:流动;性别分工;夫妻关系一、导言(一)问题的提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社会处于大变革的转型时期,农村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自80年代末90年代以来,出现了由农村流向城市的“民工潮”,尤其是进入90年代以后,流动规模不断扩大。农民的流动、劳动力的迁移,深刻的改变了城乡关系格局,强烈的动摇了原有的体制和格局,冲击着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和角落。农民的流动不仅对宏观的城乡关系、工农关系产生影响,而且对微观层面的家庭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家庭是个能弄的要素,它不是静止不动的,而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发生变化。外出务工改变了传统家庭的居住模式、家庭结构、 家庭关系、家庭功能,促进农村家庭关系的变迁、尤其是夫妻关系的变迁。夫妻长期共同生活是传统农民婚姻关系的重要特点,农民的夫妻关系表现出相对的稳定性,而农民工这一群体从农村来到城市工作,引起了家庭模式的变化,这种家庭式的城乡流动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传统的性别分工,对农民的婚姻生活产生了巨大影响。(二)研究的意义家庭的历史变迁与社会结构整理变迁的关系是极为密切的。家庭是社会设置中与社会之间互动关系最为明显的组成部分,一定的社会变迁必然会引起家庭的变迁。家庭变迁是社会变迁的缩影。因此,家庭研究是社会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最基本的人类社会组织,也是个人物质和精神生活的主要依托。家庭关系是家庭的本质,家庭成员间特殊的交往方式、互动方式,是家庭关系的动态表现。中国传统社会是一个以家为本位的社会,在中国这样一个重视家庭的国家里研究家庭流动对夫妻关系关系的影响,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我国的农民外出务工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和特定的国情条件下产生的人口迁移现象。从理论意义上讲,研究中国农民这种特殊的外出务工行为有利于丰富人口迁移、流动的理论。另一方面,通过流动家庭夫妻关系的变迁的实证研究,也为婚姻家庭理论的发展提供现实依据。 就现实意义而言,中国的农民工现象不会在短期内消失,这将是一个持续的社会现象,农民工的家庭问题是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必然出现的,是城乡二元体制积累的社会问题。通过本研究希望引起全社会对农民工群体更多的关注,关注公民工,关注公民工家庭,也体现了社会学问题意识和人文关怀的统一。二、文献综述现有文献中关于夫妻关系的研究多是从城乡家庭比较、 女性地位等宏观角度进行定量分析, 婚姻质量的调查对象也主要集中于静止的城市居民或农村居民, 直接对流动家庭夫妻关系的研究还很少,已有的研究集中在从人口流动对整个家庭关系的影响,包括主要分为两部分:一方面是从夫妻一方外出打工,一方留守的半流动家庭进行研究。主要是留所妇女问题,例如赵丹认为留所妇女面临着劳动负担重、心理压力大、家庭教育困难、精神生活匮乏等生存困境。但陈志光和杨菊华以及吴惠芳等人认为留所妇女家庭决策权提高、地位趋于平等。另一方面是从夫妻双方都在外面打工的双流动家庭角度,认为双方共同外出打工,一起接触城市新生活,夫妻双方在价值观婚姻观方面都发生改变,夫妻关系密切,地位趋向平等,也有相当一部分文献关注留所儿童教育和留所老人的赡养问题,或者农民工子女在城市的教育问题。 目前关于流动与性别研究大致可以分作4类视角:第一,性别差异的角度,这类研究往往将性别作为调查和分析的变量,找出变化的趋势,如流动的数量、年龄、分布等;第二,妇女问题的角度,将某些特定的问题作为妇女问题加以讨论,如计划生育 性观念;第三,妇女经验的角度,将妇女的经历、意识、状况抽离出来单独研究;第四,性别关系的角度,考察流动对性别分工,两性关系及妇女在社会分层中的地位的影响。例如:张传红、李小云对居住在北京市海淀区马连洼街道的 89户农民工流动家庭流动前后夫妻家庭性别关系满意度进行研究和分析,详细探讨了流动对夫妻性别关系满意度的影响,并对不同类型的流动家庭进行比较,从而得出流动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农民工流动家庭的性别关系的结论;以及孙慧芳和时立荣以太原市城乡接合部 H社区流动家庭为研究对象,认为经济目标和传统因素在流动家庭的生活空间再建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在社会生活空间变化和传统因素相适应的过程中, 夫妻间一种稳定的“亲密伙伴”关系得以形成。另有研究了解流动家庭的家务分工模式,进而估计人口城乡流动对家务劳动性别分工的影响,认为人口流动在促进农村已婚妇女进城就业的同时,还有利于家务分工的性别平等。综观上述研究,我们发现关于流动的研究尽管角度不一,内容不同,但人口流动对于家庭都造成了重大影响,人口变迁促使关系变迁。本研究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 从性别关系的角度,深入访谈,从微观层次即个人生活层面对这些流动家庭的夫妻关系进行研究,站在家庭成员的角度,了解他们的生活,探讨家庭流动过程中的夫妻关系变化特点。三、研究假设家庭关系的变化,重要的标志是家庭权利结构的变化和角色模式的重新调整。对家庭关系的探讨的重要内容是夫妻关系。本文中,夫妻关系主要分析夫妻间的权力分配,情感交流和家庭分工模式等。根据对以往的研究成果的总结,结合本研究的研究框架,本文提出以下研究假设: 研究假设一:夫妻双方未外出前,夫妻双方遵循传统的“男主外,女主内”的性别分工模式,丈夫权力高于妻子,夫妻情感密切。研究假设二:夫妻一方外出务工,家里大小事务由妻子管理,妻子独立自主性提高,但由于双方聚少离多,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到夫妻间的情感交流。研究假设三:夫妻共同外出后,增进情感交流,夫妻感情修复,妻子权力倾向于提高,夫妻权力关系趋于平等、民主。四、研究方法本文研究农民家庭流动对夫妻关系的影响,采用文献回顾和定性研究的方法,文献回顾主要围绕相关研究和理论展开的,通过了解已有的研究成果,为确定研究内容提供重要依据。访谈法主要是以外来务工人员福鼎肉片摊主(在此称李某)为研究对象,通过深入访谈来收集资料,进行研究。五、收集资料深入访谈围绕夫妻双方出来打工之前、一方出来打工另一方留所家中和双方出来打工之后三个阶段夫妻关系的变化。访谈要点涉及夫妻间的权利分配,情感交流和家庭分工模式,包括家庭经济收入来源、家务分担、双方依赖程度及家庭决策等各个方面。个案:李某,男,1974年出生,已婚,福建南平人,小学毕业。目前家中有两个孩子,大女儿6岁,小女儿两周岁左右。家中有一母亲,住在二哥家帮忙接送孩子念书。两个哥哥都已成家,大哥在厦门工作,二哥在南平一个县城工作、妹妹也已出嫁。李某以前在家附近的石灰厂上班,因为厂子倒闭,迫于无奈先出来打工,随后将妻子孩子接到城里来生活。三、研究发现(一)夫妻双方未打工之前从案例中可以看到,李某和他妻子吴某都在家里的时候,他们的收入来源主要是李某在石灰厂的工资,妻子在家里做家务,照顾孩子,饲养家禽,偶然把家禽拿去卖,贴补家用,李某几乎没有从事家务劳动。但农忙时吴某却得帮助丈夫一起工作。李某还说在家里妻子把家庭照顾的很好,根本不要他操心,而且他会经常和妻子聊天,分享喜怒哀乐,闲暇时间他们也会一起看电视,去邻居家走走。在生活中,吴某缺少主见,特别依赖李某,家里的大小事情都过问吴某,由李某做主。可以看出,在大部分农村家庭,不管是从显性的薪金收入,还是隐性的经济获益,以及潜在的经济资源占有来看,丈夫在收入上要远远多于妻子 ,妻子在家庭中处于经济弱势;他们之间也存在不均衡的劳动分工,而且家庭权威集中在丈夫身上,但这种不平等并没有影响他们之间的夫妻关系,农村家庭深受传统文化的影响,他们遵循着“男主女从”的夫妻关系模式,生成适合各自性别角色的观念,并引导着自己的行为,来维持家庭的平衡,维系夫妻感情。(二)夫妻一方出来打工 在农村家庭中,半流动状态是很常见的,即丈夫(或妻子)外出打工,妻子(或丈夫)留所家中,这种家庭对夫妻关系造成了一定的影响。正如研究假设中认为半流动的家庭,夫妻长期两地分居,空间上距离会造成他们心理、思想上的距离,而且很容易让“第三者”插足,婚姻容易出现潜在危机。但从本研究中可以看出并不是这样的。李某介绍,在他与妻子分开的一年半期间,家务活、农活及重大事务决策等全部由妻子负责,但妻子从来没向李某抱怨。李某逢年过节,只要有假期他都买点东西回家看望妻子和孩子,而且隔三差五就给妻子打电话,了解家里的情况,李某理解妻子的艰辛,妻子也会给李某鼓励,他们都能相互理解对方,情感交流密切。如今,虽然外出是很多家庭分局,但现代交通、通讯设施的发展为维系夫妻感情创造了条件,因为他们有着一个共同的目标,一心想着两个人同心协力过上好日子,明确共同的目标成为家庭中夫妻相互心理认同的前提条件。也正是在这一共同目标的激励下,许多流动家庭的夫妻真正做到了患难与共,无论生活多么艰难困苦,他们都能平静地对待,同时,在这个过程中使夫妻感情得到了升华。(三)夫妻双方出来打工后李某把妻子和孩子接到福州后,先融入到城市中的李某开始教妻子怎么更好的适应城市生活,妻子又开始形成对丈夫的依赖,克服了两地分居,夫妻间感情得到了进一步的交流,随着李某妻子对环境的适应,她很快在租的房子附近找到了一份绣十字绣的工作,工作时间比较自由还可以在家里工作,一边顾家,照顾孩子,由于妻子也开始工作,李某白天会主动帮忙照顾孩子,做家务,两人相互扶持,没有明确的家务分工,谁有空就谁做。傍晚时间,妻子也会带着孩子到李某的摊子上帮忙,而且随着妻子社会接触面的扩大,再加之前独自一人在家的经历,李某发现妻子比以前更能干了,对很多事情有自己的见解,但还是比较依赖与丈夫,对于家中大事李某妻子还是让李某做决定。在城市里,妻子参与到“养家糊口”的工作中,妻子对于家庭的贡献逐渐增大,流动使夫妻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传统的“男主外,女主内”的性别分工模式,妻子独立意识增强,夫妻之间的相处更加民主平等,但摆脱不了对丈夫的依赖,但夫妻关系还是密切。四、结论传统家庭夫妻关系,由于传统环境的稳定性和封闭性,传统的家庭伦理观念可以得到延续和保持,物质(丈夫获取经济收入)和责任(妻子照顾家庭)的交换使双方很好地维系了夫妻关系,夫妻双方遵循“男主女从”的原则,即使妻子权力地位低于丈夫,但双方还是可以维持夫妻间的情感平等。当处在丈夫外出的半流半家庭中,家庭分工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传统分工模式的限制,家庭的角色模式不在以性别为依据。留所妻子承担起家庭生产和生活的重担,获得家庭事务的领导权和决策权,在一定程度上扮演了“即主内又主外”的角色。但夫妻间感情并没有因此受到影响,夫妻感情深厚。在外出打工之后,由于新生环境的复杂性和流动性,夫妻关系得以重新衡量,传统的家庭伦理观念虽然受到冲击,家庭分工以工作的需要和夫妻双方具体的情况为依据,妻子在夫妻关系中的地位有所提高,独立意识增强,但丈夫在家庭的中的权威依然存在,但夫妻情感还是密切。总的来说,大量农民从农村来到城市打工,工作环境和生活方式的改变,外出务工人员逐渐适应城市生活,虽然家庭权力关系和家庭分工模式都发生了一定程度的改变,但并没有严重影响到夫妻之间的情感交流和夫妻关系的稳定。这主要受到三个因素的影响。1、就业特点城市务工经历使农民工收到城市生活方式、现代家庭制度等方面的影响,家庭关系发送一些变化,夫妻关系的变化过程中,外出者的就业目的和就业特点始终在背后发生作用。大多数夫妻外出打工是为了赚钱、养家糊口,他们的收入和职业使他们清楚的知道自己在城市难以扎根,所以外出工作是不稳定的、暂时的,城市只是暂时的栖息之地,最终还是要回到农村。2、心理归属从心理归属上看,他们是一个与乡村社会联系密切而又在逐渐与农业劳动者分离的阶层。虽然步入城市从事各种职业,但很难真正融于城市社会,无法建立起与城里人交往的生活圈子。尽管在城市工作生活多年,但仍然是城市生活的“陌生人”,他们在生活、社会地位乃至社会认同上还是趋向农民,趋向乡村社会,在乡村还有着坚实的社会和生活基础。可能由于这个原因,没有严重影响到夫妻的情感交流和夫妻关系的稳定。3、传统家庭文化的影响当代中国农村是家庭本位的,家庭内部讲等级、秩序,夫妻之间强调义务与和谐关系,而不是权利与平等,受传统家庭文化的影响,外出者认为挣钱养家是主要的,两人的情感是次要的,家庭的富裕和幸福是主要的,个人利益是次要的。所以他们为了整个家庭的幸福,可以忍受夫妻分局两地的痛苦以及城市工作的艰辛,并且认为暂时的牺牲也是值得的。参考文献1谭深.农民工流动研究综述A.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编.中国社会学年鉴(1999-2002)C.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