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智慧眼中的生命意义.doc_第1页
西方智慧眼中的生命意义.doc_第2页
西方智慧眼中的生命意义.doc_第3页
西方智慧眼中的生命意义.doc_第4页
西方智慧眼中的生命意义.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西方智慧眼中的生命意義冀劍制/華梵大學哲學系一九九九年秋天,這個曾經被大預言家視為世界末日的時刻,太陽系九大行星排列成一個大十字,而地球的位置就在這個十字的中間。這個時期,我剛到美國開始我的留學生涯,水牛城的楓葉正滿山滿谷,我們等待著這些楓葉飄落後的第一場大雪。就在這樣等待的一天,我收到一封轉寄來的電子郵件,這封信源自於一個即將面臨死亡的邏輯學家,其內容大約如下各位我認識的朋友,我是H大學的約翰,一個被宣告即將在數日後死亡的邏輯學家,趁我意識還算清楚,我想跟各位說一說我現在的想法。首先,我想到的是,我娶了一個很理想的太太,然後生了四個小孩,兩男兩女,其中兩人有博士學位,另外兩個也都大學畢業,他們全部都已經結婚而且有著很好的工作,有著穩定的收入,所以,在家庭方面我算是很成功又很幸運的。而在事業方面,我雖然不能算是劃時代的邏輯學家,但我發表了幾篇在學術上相當有貢獻的論文,以及教出了不少優秀的學生,所以,這方面也算是成功了。另外,我有著足夠的經濟能力讓我經常利用休假到各處旅行,我健健康康的活到了八十多歲直到最近才發現無法挽回的病症,在人生的各方面我都算是很幸運以及很有價值了,所以,我想,人生如此又有何求呢? 我相信我將會很知足的面對死亡的來臨。看完這封信後,我走出學生宿舍,在這陌生的國度裡,思考著人生的意義。試想一下這樣的情況,如果我們自己處在同一個狀態,我們會不會真的很知足的面對死亡的來臨? 我想,理智上或許會,我們可能可以和該邏輯學家一樣,藉由類似的推理產生類似的結論:人生如此又有何求呢?然而,我們真的就因為推出這樣的結論就很知足了嗎?這樣的知足似乎只是一種理智上的應該要知足了的想法而不是真正情感上的知足,然而,為什麼應該要知足呢? 簡單的說,就是跟別人比較起來,在一般大眾價值觀的期待下,這已經算是不錯的人生了。有多少人可以有這樣的家庭狀況,有個很好的太太外帶每個小孩都很優秀,不須為他們的未來煩惱。而且其個人也有著不錯的成就,還可以經常到處去旅行,又健健康康的活到了八十歲。這簡直就是許多人期待的人生,那麼,是該知足了吧。然而,換一個想像的情況思考一下,假設這個邏輯學家的狀況不變,但所有其他人的狀況都變了,假設多數其他人的太太都比他的更理想,假設多數其他人的子女都更了不起,假設多數其他人經常到外太空旅行而且都健健康康活到一百二十歲,那麼,這位邏輯學家將會做何感想? 他還是會知足嗎? 看來不會,而且可能會很怨嘆,怨嘆自己為何如此不幸。那麼,難道知足是建立在跟別人的比較上嗎? 如果不比較的話人還會知足嗎?事實上,他只是藉由與他人的比較推理出他應該很知足的面對死亡,但真正的知足是一種情緒上的感覺,情緒上的感覺往往不會完全跟著理智起舞,也就是說,即使我們推理出應該要知足了,也未必就真的會產生知足的情緒。那麼,如果將知足當作人生成敗的標準來看,這位邏輯學家的人生在一般客觀標準上或許是成功的,但在主觀內心的生活上卻可能仍舊是失敗的。換句個角度來看,如果我們把知足當作是一種人生意義的指標,那麼,他的人生可能只有在一般價值觀上是有意義的,而其主觀內心世界裡卻可能仍然不知意義為何,在這樣的情況下,如果我們相信內心情感的知足在生命中是重要的指標,那麼,我們可以說,對人生意義問題的思考上,我們需要其他不同的考量,不適於只是建立在與別人的比較基礎上。一. 檢視生命在網咖有一群魔獸迷將大量時間與精神投入在魔獸世界的線上遊戲之中,大多數旁觀者或許會以為他們玩到入迷了,至少在其中沈醉,獲得短暫的快樂。然而,曾經玩過線上遊戲的人或許會體會到,這些人其實並不見得很開心,因為他們的心並不全是被樂趣所桎梏,如果真有這麼大的樂趣,他們也會在疲累之後回到床上睡覺,因為疲憊之後趣味感就降低了,但事實不然,許多人玩到實在無法支撐之後才離開電腦。為什麼呢? 不是為了樂趣,而是為了升級。級數決定了一個角色或是玩家在線上虛擬世界的地位、能力與尊嚴,人們為了追求這些東西可以擺脫睡眠與飢餓的慾望而努力追求。然而,活在實際人生的我們不也如此嗎? 差別只在於虛擬世界是個較為容易達成目標的世界,只要努力一定有收穫。但真實世界則讓人更容易產生挫敗感而放棄。但從追求的心境來看,其實差異不大。在真實世界中我們也追求著升級,尚未因挫敗而放棄的學生們努力考好成績、名次、進而畢業後考上好學校或有好的出路。有了好出路後再繼續下一階段的升級,從職員到組長、科長、經理等等。而老師們當了講師想升助理教授、當了助理教授想升副教授等等,整個世界就在升級的欲望下展開競賽。而在如同虛擬世界中擁有的配備與金錢方面也是一樣,在真實人生中,有了10萬存款想要20萬、100萬等等無窮無盡。然而,當我們像是魔獸世界中的人們拼命追求升級、能力、尊嚴與地位的同時,我們是否有一天停下腳步看看自己正在做些什麼? 想想自己是否追求著自己內心真正想要的東西,而不只是向著一個無底洞一樣直落下去,追求一個沒有終點的目標,而不斷誤以為終點就在前方,在不快樂的追求過程中度過一生。蘇格拉底(Socrates, 469-399 B.C.)說,未經檢視的生命是不值得活的(An unexamined life is not worth living)。如果我們不好好停下腳步從新檢視自己的生命,那麼,我們可能會錯過許多在生命路上的美好事物,而且,更重要的是,如果生命中真有正確的道路,我們如果不謹慎觀察每一個生命的交叉口,我們很可能錯失那條最有意義的生命大道。那麼,就讓我們暫且停下腳步,好好觀察我們自己的生活,企圖尋找一些生命意義的蛛絲馬跡。二. 生命意義的探索在西方哲學史上有個著名的問題叫做惡的難題(The problem of evil)。其大意是說,神如果是全善的,則神會希望世界上不要有惡事發生,就像各種天災等等都不要發生。而如果神是全能的,則神有能力將惡消除,然而。我們可以發現各種天災等惡事不斷發生,因此,我們可以推論出,沒有全能全善的神存在。當2004年12月26日南亞大海嘯發生的時候,自由時報報導一位澳洲父親抱著六個月大的小女兒在普吉島海灘散步,當海嘯從天而降時,他趕緊抓住女兒,但事後發現手中只剩女兒的小衣服。這個海嘯總共造成二十餘萬人罹難、數百萬人無家可歸、數萬名兒童失去了父母、以及難以計算的建築物全毀。每當這種類似事件發生後我們自然而然都會想到,如果有神,而且如果神有能力阻止這個海嘯,那麼,神在哪裡? 神為什麼會容許這種惡事的發生呢? 我們常常聽到宗教宣傳神多麼的大能以及神多麼的愛世人,或是觀世音菩薩如何救苦救難,如果這些都是真的,那麼,這些災難的發生似乎就成了一個神秘而難解的問題,而這些問題的解答或許就成了人生意義探索的重點。簡單的說,如果真的有神,而且如果神很善良又真的有能力去除惡事卻不做,那麼,也只有一個可能的結論了,那就是苦難是人生必要的、或是必然的事件。那麼,人生就是有意義有目的了,而這樣的目的的達成必須仰賴這些惡事。那麼,有什麼目的的達成必須經由這些苦難呢? 這些苦難只是懲罰嗎? 那麼,六個月大的小女孩犯了什麼錯需要得到這樣的懲罰? 每個人的人生意義相同嗎? 為什麼每個人遇到的苦難不同? 如果苦難這麼重要,那為什麼有人運氣很好一路一帆風順呢? 或是每個人有不同的方向呢? 然而,更重要的問題是,我們如何發現自己人生的方向? 當然,我們未必要假設全能全善神的存在,我們也可以在理智上藉由惡的難題否定有這樣的神的存在,甚至就像許多存在主義哲學家認為人生根本沒有意義,如同卡謬(Albert Camus, 1913-1960)在薛西弗斯的神話一書中所說,人生就像在推一個圓形大石上山,每當推到山頂就又會落下,然後每天再繼續推,日復一日永無止息,人類所做的一切事就像如此這般的無意義。這樣的想法在某個層面上反映了事實真相,我們所做的一切努力到頭來終會一場空,依據宇宙膨脹理論來說,宇宙不斷的膨脹後將愈來愈難有適合生命體生存的空間,而且依據熱力學第二定律,整個宇宙的變化是朝向最大亂度在進行的,宇宙的未來將會呈現出沒有秩序的樣貌,任何需要秩序結構的智慧型生物將不可能存在。那麼,不管我們如何努力的為了下一代,生命體的滅亡只是遲早的事情。當然,有另一種理論主張宇宙到達飽和點後會開始收縮,這時的熱力學第二定律將不再適用,但即使是如此,宇宙也將在最後的碰撞與緊縮後化為一個小點,這自然也不可能有任何生命能夠存活,也就是說,依據當今科學的發展所知,人類的一切努力最後還是會歸於無物。然而,值得慶幸的是,目前的科學沒有想像中來的有說服力,近年來,科學不斷的被修正,也不斷發現有不足之處,如果把科學當作是一種呈現世界真相的學科的話,在當今客觀科學幾乎完全無法化約意識等主觀現象之後顯示它可能根本上走錯了方向,因此,現在為了當今科學所導致的結論而煩惱似乎太早了,何況,當今某些科學理論也暗示著其它平行空間的存在,就像當今很著名的超弦理論來說,這個宇宙被預測為十度空間或是二十七度空間,既然如此,當一個空間被壓縮或是過渡膨脹後,其它空間或許還能容許生命的永續發展,這麼一來,人類的一切努力未必成空。然而,就算這是事實,難道生命的目的就只是為了未來人類嗎? 為什麼我們要為未來人類而努力? 生命對自我來說究竟有什麼意義? 如果在我們的生活過的很悲慘的時候,如果我們處在生不如死的絕望狀態下,如果我們有機會瞬間結束自己的生命,我們不這麼做的理由是什麼? 這些謎似乎沒有真正有說服力的解答,所有的解答都是宗教式的,但宗教的解答只對信仰者有效而無法說服所有人。而且,這麼多宗教這麼多解答究竟誰對? 那麼,我們不禁要問,人類歷史上難道沒有人找到人類真正的解答嗎? 如果沒有,我們是否也根本不可能找到這樣的解答,如果有,為什麼沒有流傳下來,或者,如果已有的宗教性解答可以說服該宗教的創立者,那為何無法說服我們這些凡夫俗子呢? 在這些迷惑中,哲人們開始使用理智,探索生命的核心地帶。三. 人生的目的就是追尋快樂?許多人認為,人生的意義就是追尋快樂。當然,對於究竟怎樣的快樂才是人生中最重要的這樣的問題有不同的看法,有人認為生活樂趣、吃喝玩樂等是最直接有意義的;有人認為要追尋心靈的快樂像是藝術與美學等心靈饗宴;也有人認為像北宋范仲淹一樣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所獲得的盡了責任的快樂才是最重要的;或者近年來有許多人認為要像儒家學者一般主張符合良知的快樂才是真正的樂趣;另外還有道家般的大自在的感覺;或是強調佛家悟道的內心情境等等。當然,世界上最多人喜歡的快樂就是古人所謂的四大樂事:久旱逢甘霖,他鄉遇故知,洞房花燭夜,金榜題名時。總之,不管是那一種快樂,許多人認為人生的目的就在於追求快樂。而且,事實上,許多人的確用這樣的態度與目的過生活,其中最明顯的例子就是吸毒者。由於某些毒品可以讓人在短暫的時間中獲得極大的快樂,許多人沉迷於這樣的情境中無法跳脫或甚至是不願跳脫,而這樣的情形也可以在白老鼠的實驗室中觀察到,將受試的白老鼠腦內的快樂中樞裝上一個小小的裝置,當白老鼠壓到某一個按鈕的時候這個裝置就會起作用而刺激其大腦某特定部位而讓它感到快樂,實驗結果,白老鼠不吃不喝不睡甚至連交配也沒興趣,每天一直在按那個按鈕,直到餓死為止。不管是其他動物或是人類,追求快樂似乎是一種天性,那麼,如果遵循天性就是人生意義的追求,這應該就是人生的意義了吧。然而,在追求人生意義的思考過程中,美國現代哲學家諾齊克(Robert Nozick, 1938-2002)在論證中指出,無論是那一種快樂都不可能是人生真正的意義與目的。其論證大概如下:假設有一個經驗製造機 (experience machine, 簡稱 EM)可以帶給你任何可能的經驗或感覺,例如,你給世界帶來永遠的和平,或你踹某人幾腳,或和某超級巨星談戀愛,或成為大音樂家,或甚至達到天人合一以及悟道的心靈境界等等。而且,為了逼真起見,當你在體驗的過程,你會忘掉你真正的自己,也就是說,EM 製造出(對你來說是)真實的體驗。當然,這麼好的東西是大家都想玩的,你或許會選擇玩幾個小時,或輸入一個程式變化不同的經驗連續玩幾天,甚至幾個月。然而,問題來了,有沒有人願意拿他的餘生都來玩這個? 也就是說,你設計好你餘生的所有經驗,然後進去玩後你將不會知道這是你的設計,也不會知道未來會如何,你的一生將會是充滿快樂的,無論那一種快樂,直到死為止(當然, 若你想充滿倒楣, 悲傷, 也隨你便)。那麼,你是否願意進入EM呢?在這樣的假設下,令人感到有趣的現象是,在仔細思考後大多數人都不願意。雖然,我們一直在追求快樂,但是,一旦可以藉由這樣的方式獲得的時候,有理性思考能力的我們卻裹足不前了,為什麼會這樣呢? 這表示無論那一種快樂都不能真正滿足我們的內心深層的欲望,快樂不能讓我們在內心深處不經由與人比較而獲得人生如此,夫復何求?的滿足感,如果人類內心深處真有一個指導我們朝向人生意義的核心關鍵,那麼,顯然這樣的關鍵直覺告訴我們快樂不是人生的目的,無論是上面所說的那一種快樂。當然,有人會覺得在弄清楚人生究竟有沒有意義之前討論這樣的問題似乎言之過早,因為,如果人生真的沒有任何意義,那麼,一切追尋也都沒有意義了。但事實上,人生意義的議題上卻必須先假設人生有意義才有討論的價值,因為,如果人生真的沒有意義,那麼我們所做的一切都沒有意義了。有些人因此而感到沮喪,但是,如果人生真的沒有意義,那麼,一切對沒有意義的沮喪也都沒有意義,而且對於生命沒有意義這個發現也沒有任何意義,所以,我們也根本不用去討論人生無意義的選項。何況,以目前來說,人生究竟有沒有意義似乎是一個無解的問題,我們的思考無須被一個無解的問題卡住,我們可以先行略過這個問題,因此,在人生意義的問題上,我們可以直接問,如果人生真的有意義,那麼,意義是什麼? 當然,在弄清楚人生究竟有沒有意義之前,還是有許多人不願意直接假設人生有意義,因為這樣的假設像是在建立一個空中閣樓。這時,我們可以借用法國哲學家巴斯卡(Blaise Pascal, 1623-1662)的賭博論證套用在這個議題上,如果人生真有意義而且我們能夠找到人生意義,那麼,如果在努力尋找後我們找到了,我們將贏得人生。但如果人生事實上沒有意義,在我們努力後當然仍舊沒找到,這時,由於人生的一切都沒有意義,所以我們也不可能損失任何有意義東西。但如果人生真的有意義而且我們有能力追尋的到,但我們卻因為假設人生沒意義而沒有努力去追尋,那麼,我們將失去發現人生意義的機會。也就是說,假設人生有意義而且努力去追尋的選項是只可能贏不可能輸,而另一個選項卻是只可能輸不可能贏,那麼,一個有理智的主體在人生問題的態度上自然知道該如何下賭注了。因此,人生意義的探討應先站在假設人生有意義的基礎上才會有贏的機會。然而,在問這個問題之前,我們還需要先假設我們有能力發覺人生的意義,或至少當我們發覺人生的意義時我們可以知道那就是人生的意義,否則,如果當我們已經追求到人生意義的時候卻仍舊無法判斷這就是人生的意義,那麼,我們似乎也不用追求人生意義了。也就是說,我們天生就應該至少已經內建了一個本能能夠判斷何者是人生的意義又何者不是,否則,人生有意義的假設也是無用的。那麼,在這樣的假設下,我們藉由上面的討論知道,一切可以經由EM製造的感覺經驗都不可能是人生的意義,因為我們本能的不滿足於此。簡單的說,如果我們相信人生有意義而且當我們發現人生意義時至少自己能夠知道,那麼,內心深處一定有一個能讓自己知道人生意義的功能在運作著,而能夠扮演這樣的功能的是什麼呢? 最大的可能性就是我們自然而然最想要的東西,也就是內心深處的一種完全的滿足感。如果不是這樣,那麼,人類豈不就是天生要被騙的嗎? 如果某個經驗能夠讓大多數人產生這種滿足感,那麼,大家應該會真正的知足而願意進入EM之中,既然大多數人不願意進入EM之中,那麼,不會有什麼EM能讓大家產生這種滿足感。那麼,透過這個經驗製造機的論證可以發現,任何一種快樂,甚至任何一種內在感覺都不可能是人生的目的。因為,無論是什麼樣的經驗都無法讓我們感到徹底的滿足,那麼,一旦我們把一切快樂都除去了,還有什麼可能是人生的目的呢? 在繼續這個討論之前,我們有必要先看看托爾斯泰所發現的人生的基本矛盾。四. 人生的基本矛盾在托爾斯泰(Leo Tolstoy, 1828-1910)針對人生的探索中,他發現人有個基本矛盾,他說:任何人活著都只是為了能過得更好,為了追求自己的幸福。 我們無法想像一種不想獲得個人幸福的生活。 每個人都覺得自己的生命才是真正的生命。 如果有人希望別人不要遭到不幸,那只是因為別人痛苦的樣子會破壞他的幸福。 如果有人真的希望別人幸福,那也和希望自己幸福不一樣,他並非單純希望別人過得好,而只是讓別人的幸福來增進自己的幸福。 但是,這樣的追求卻必然要失敗的,幸福對於個人來說是不可能的。人活得越久,就會清楚看到,歡樂越來越少,而寂寞、厭煩、操勞、和痛苦卻變得越來越多,再加上精力衰退與疾病折磨,每個小時、每動一下,都在趨近於虛弱、衰老和死亡。 托爾斯泰人生論人天性追求個人幸福,但是我們愈是追求個人幸福就愈追求不到。因為個人幸福的走向就像是熱力學第二定律的宇宙亂度一般不可逆的走向最大亂度。個人的幸福無論在哪一方面似乎都不可避免的走向毀滅。就以大家最重視的健康、愛情、與事業三大方面來看,無論如何努力的保持健康,健康總有失去的一天無論如何培養愛情,愛情總有消失的時候,而事業無論到達怎樣的巔峰,人總有死去的的時候。當人類生命狀態處在這些定數之下,我們追求的幸福似乎也不過是過眼雲煙罷了,真正的幸福是永遠追求不到的。也就是說,如果我們內心保持著以追求自我幸福為最終方向來生活,那麼,這樣的基本矛盾就無可避免的落入在我們的人生之中。 即使我們想藉由幫助別人得到幸福所產生的快樂為追求個人幸福的手段,那麼,如同托爾斯泰所說的,我們仍舊會失敗,因為個人的最終幸福還是無法獲得。然而,這樣的基本矛盾並非牢不可破。雖然,單純的以追求個人幸福為最終目標是辦不到的,但是人們可以藉由一種同理心的出現而產生蛻變。當同理心出現時,我們對於別人的痛苦將更難以忍受。例如,當某些人看著愛人生病受苦時,如果這些苦可以轉換成自己來受,那麼,這些人更希望自己能代替別人受苦。某些父母不願意多花幾十元好好吃一頓美食,但卻願意多花上千元讓小孩去遊樂園玩。當我們能對別人的感受有更強烈的感覺時,這樣的同理心甚至會超過自己的感受而產生這種很奇特的現象,這是人類的另一種天性,這樣的天性可以破除上面所說的人的基本矛盾。因為,當同理心出現後,個人幸福就不再是個人追求的最終目標,而真正將個人幸福的追求轉化成將別人的幸福置於優位的態度。而且,有趣的是,從一個別人的角度來看,別人的幸福是可以追求到的,我們很容易的滿足於看到自己對別人帶來的幸福,但卻不會無限制的要求下去,這是對自己與對別人很大的不同點,而這樣的轉變與不同的處境立即破除了這個人生的基本矛盾。最初,同理心的出現只限於自己的親人或好友,當這樣的心境開始成長茁壯,逐漸會在一些可憐的人身上發現自己的同理心也在作用,進而發展到更多的人或其他生命體身上。當我們同理心的作用在自己身上產生了蛻變,把幸福的目標從以自己為中心變成以他人為中心時,這個基本矛盾似乎就不再繼續存在了。當然,這並不是說,他人的幸福是可以永恆的,但問題在於,當追求個人幸福時,我們會要求一個永恆的幸福,否則我們不會真正感覺到幸福,但是,當我們開始重視別人的幸福時,我們的滿足感似乎只會建立在每一次對他人造成的幸福感而不是追求別人永恆的幸福,不知道人類為什麼會有這樣奇怪的現象,但我們可以說這就是我們所發現到的人的天性,而這樣的人性如果能夠成為人生目的與方向的指引者,那麼,這有可能就是我們生命的指標,只不過我們尚未了解為什麼非要如此不可。由這樣的現象,我們似乎可以說,當我們汲汲於追求個人幸福的時候,我們得不到真正的幸福,當我們開始將別人的幸福置於優位的時候,我們反而獲得了個人真正的幸福。如同古希臘哲學家亞里斯多德(Aristotle, 384B.C.-322 B.C.)所主張的,德性的生活才是真正幸福的人生。為什麼會這樣? 這是神對人類所做的一個惡作劇嗎? 還是在這樣的情況下潛藏著什麼重要的訊息? 這個問題似乎無人能夠解答,儒家雖有類似的看法但也僅指出這個方向,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而這個天命究竟是什麼? 孔子不說,其它的人也沒能說出個有說服力的樣貌。然而,如果這種幸福真的是我們要追求的,那麼,我們可以發現,這樣的幸福感不是經驗機器能夠給予的,因為我們要的是真人的幸福,而不是虛擬世界中虛擬人物的幸福。然而,雖然在進入經驗機器後我們不會知道那些人是虛擬的人,而在虛擬世界也能獲得真正的感覺,但問題是,抉擇是在進入機器之前,如果我們的目的就是要在協助別人幸福方面努力,那麼,我們不會選擇進入機器,更何況,我們的最終目的並不是獲得幫助別人獲得幸福時的個人快感,而是在這樣人性的引導下走向一個未知的目的,而該目的或許真正就是人生的意義所在。而這個終點,未必只是一種經驗,而且,應該不是。那麼,它應該會是什麼呢? 五. 可說與不可說假設人生真的有意義;假設人有能力知道人生的意義;假設過去曾經有人真的發現人生的意義。那麼,應該有人願意把人生的意義告訴別人或是寫下來讓大家都知道。但是,雖然市面上許多宣稱已經知道生命意義的書籍,並且甚至用了大量的文字來分享其關於生命意義的心得,或是許多還活著的人也宣稱知道生命的意義,並且不厭其煩的教導人們關於生命意義的學問,但是,這些文字與言談卻都只能歸於宗教的行列,也就是說,我們必須要用相信來確認生命的意義,而這些所有的敘述無法在沒有事先相信的前提下讓人發現生命的意義。也就是說,我們目前無法藉由閱讀或聽講來發現人生的意義,依據這樣的情況,我們可以推知下面幾種可能性:(1) 人生根本沒有意義,我們對人生意義的假設根本就錯了。或者,(2) 人生有意義但人類沒有能力知道。或者,(3) 人生有意義而且人類有能力知道,但尚未有人真的發現。或者,(4) 發現人生意義的人不願意讓別人知道。或者,(5) 關於人生意義的知識無法用語言文字來傳達。之前我們提到過,在尋找生命意義的道路上,我們必須假設生命是有意義的,而且也必須假設人類有能力知道人生的意義,否則,如果人類根本沒能力知道,我們的追尋也是沒有意義的。那麼,在這樣的假設下,我們很難相信有史以來從來沒有任何人發現過人生的意義,而且也很難相信當人們發現人生意義的同時會不願意告訴別人,因此,其合理的推論則是,關於人生意義的知識無法用語言文字來表達。也就是說,人生如果有意義,其意義必然屬於不可說的知識。事實上有許多知識是不可說的,它們難以用語言文字描述出來。美國當代哲學家萊爾(Gilbert Ryle, 1900-1976)在其著作心的概念將知識區分成兩種,一是關於陳述型的(know-that)另一是關於技能型的(know-how)。技能型的知識就像是如何游泳、如何把球打好等無法說清楚的。而且就算說了,不會的人還是不會,人們不會因為聽到了某些說法就學會了這些技能。其實更廣泛的講,難以用語言表達清楚的知識非常的多,例如,經常有人會對念哲學的人問哲學是什麼?,但是,即使是很熟悉哲學的人也很難用語言文字說清楚哲學究竟是什麼。為什麼一個人可以毫無問題的使用哲學這個詞彙但卻難以說明哲學是什麼呢? 從這個角度來看,我們可以說,如何正確使用哲學這個詞就是一種技能,而這個技能不是簡單經由語言文字可以傳達的。換句話說,知道哲學這個詞的意義其實就是知道該如何正確使用哲學這個詞彙一樣屬於不可言說的知識。那麼,知道該如何活出意義?以及知道生命的意義是不是也屬於這類型的知識呢? 如果是的話,那麼,我們就更清楚瞭解為什麼我們無法簡單的從語言文字中聽到或看到關於生命意義是什麼的解答了。如果真是如此,那麼,我們該如何學習才能夠獲得人生意義的知識呢?這類無法用語言所描述的知識的主要獲得方式是實踐(practice)。在實踐中體會而逐漸學會。我們可以藉由不斷練習學會如何打球的技能而掌握這樣的知識我們也可以透過生活型態的多方體驗而愈來愈知道怎樣生活會好過一些另外,哲學學的多、用的多、思考的多,也就逐漸掌握了哲學的基本精神而知道哲學是什麼。那麼,在人生意義的道路上我們要實踐些什麼呢? 有什麼線索可以提供我們發現實踐的方向嗎? 這個線索可以說都一直存在著,簡單的說,如果真有這樣的線索的話,這個線索一直都很明白的呈現在我們面前,只不過我們一直沒能好好正視它或者甚至鄙視它。除非我們天生下來就是要被騙的,否則,這個線索只可能是那種在內心深處對生活或對生命的不滿足感。這個不滿足感內在於每一個人的心裡面不斷的作用著,進而產生無論我們做什麼都沒有意義的感覺,這樣的感覺驅策我們尋找生命的意義。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