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第二单元测评B含解析语文版.docx_第1页
高中语文第二单元测评B含解析语文版.docx_第2页
高中语文第二单元测评B含解析语文版.docx_第3页
高中语文第二单元测评B含解析语文版.docx_第4页
高中语文第二单元测评B含解析语文版.docx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二单元测评(B)(时间:120分钟满分:120分)第卷阅读题(共40分)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3题。诗和其他艺术都是情感的流露。情感是心理中极原始的一种要素。人在理智发达之前先已有情感;在理智发达之后,情感仍然是理智的驱遣者。情感是心感于物所起的激动,其中有许多人所共同的成分,也有某个人所特有的成分。这就是说,情感一方面有群性,一方面也有个性,群性是得诸遗传的,是永恒的,不易变化的;个性是成于环境的,是随环境而变化的。环境随人随时而异,所以人类的情感时时在变化;遗传的倾向为多数人所共同,所以情感在变化之中有不变化者存在。艺术是情感的返照,它也有群性和个性的分别,它在变化之中也有不变化者存在。比如单拿诗来说,四言、五言、七言,古、律、绝、词的交替是变化,而格律则为变化中的不变化者。变化就是创造,不变化就是因袭。把不变化者归纳成为原则,就是自然律。这种自然律可以用为规范律,因为它本来是人类共同的情感需要。但是只有群性而无个性,只有整齐而无变化,只有因袭而无创造,也就不能产生艺术。末流者忘记这个道理,所以往往把格律变成死板的形式。格律在经过形式化之后往往使人受拘束,这是事实,但是这绝不是格律本身的罪过,我们不能因噎废食。格律不能束缚天才,也不能把庸手提拔到艺术家的地位。如果真是诗人,格律会受他奴使;如果不是诗人,有格律他的诗固然腐滥,无格律它也还是腐滥。古今大艺术家大半都从格律入手。艺术须寓整齐于变化。一味齐整,如钟摆摇动声,固然单调;一味变化,如市场嘈杂声,也还是单调。由整齐到变化易,由变化到整齐难。从整齐入手,创造的本能和特别情境的需要会使作者在整齐之中求变化以避免单调。从变化入手,则变化之上不能再有变化,本来是求新奇而结果却仍还于单调。古今大艺术家大半后来都做到脱化格律的境界。他们都从束缚中挣扎得自由,从整齐中酝酿出变化。格律是死方法,全赖人能活用。善用格律者好比打网球,打到娴熟时虽无心于球规而自合于球规。在不识球规者看,球手好像纵横如意,略无牵就规范的痕迹;在识球规者看,他却处处循规蹈矩。姜白石说得好:“文以文而工,不以文而妙。”工在格律而妙则在神髓风骨。孔夫子自道修养经验说:“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是道德家的极境,也是艺术家的极境。“从心所欲,不逾矩”,艺术的创造活动尽于这七个字了。“从心所欲”者往往“逾矩”,“不逾矩”者又往往不能“从心所欲”。凡是艺术家都要能打破这个矛盾。孔夫子到快要死的时候才做到这种境界,可见循格律而能脱化格律,大非易事。1.下列关于“格律”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格律是诗歌中的不变化者,体现的是整齐、规范和人类共同的情感需要。但只有整齐而无变化,只有因袭而无创造,格律就会变成死板的形式。B.格律在经过形式化之后往往使人受拘束,但这并不是格律本身的罪过,而是人不能活用它造成的。因此,我们不能因噎废食。C.格律不能束缚天才,天才之作往往工在格律而妙在神髓风骨。格律也不能把庸手提拔到艺术家的地位,即使他遵循了格律,诗歌也仍然腐滥。D.古今大艺术家的创造活动都从格律入手,但后来都达到了脱化格律的境界;是创造的本能和特别情境的需要使他们在整齐之中求变化,避免了单调。解析:D项,“都从格律入手”错误,应是“大半都从格律入手”。答案:D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情感是心理中极原始的一种要素,它先于理智而产生,但在理智发达之后,它又会受到理智的驱遣。B.艺术是情感的流露,它也有群性和个性之别,讲究寓整齐于变化,但由整齐到变化易,由变化到整齐难。C.诗歌从四言、五言到七言,从古、律、绝到词,体现的是形式的变化,但它们在音节上都讲究格律,体现的又是诗歌的共同特点。D.“从心所欲”和“不逾矩”是一对矛盾,艺术家要打破这个矛盾,做到循格律而能脱化格律,这是非常不容易的。解析:A项,“它又会受到理智的驱遣”错误,应该是“它仍然是理智的驱遣者”。答案:A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A.情感是心感于物所起的激动,它一方面有群性,另一方面也有个性。群性由遗传得来,不易变化;个性则成于环境,会随着环境而变化。B.作者认为善用格律者好比打网球,旨在说明将格律用到出神入化的境界时,就可以超越格律的束缚而达到自由的创作境界。C.作者认为一味变化也还是单调,所以他不主张从变化入手,认为变化之上不能再有变化,本来是求新奇而结果却仍还于单调。D.“从心所欲,不逾矩”是道德家和艺术家所追求的最高境界,这也说明道德与艺术常常是相关联的,道德境界高的人往往也能在艺术上达到较高的境界。解析:D项,“道德与艺术常常是相关联的,道德境界高的人往往也能在艺术上达到较高的境界”在文中找不到依据。答案:D二、古代诗文阅读(31分)(一)文言文阅读(17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47题。丁宝桢,字稚璜,贵州平远人。咸丰三年进士,选庶吉士。母丧里居,遵义杨隆喜反,斥家财募壮士八百捍乡里。服阕,会苗、教蜂起,巡抚蒋霨远奏留军,特旨授编修,增募至四千人,复平越、独山诸城。十年,除知岳州府,始罢遣所募兵。亏饷巨万,乃陈五百金案上,语众曰:“与诸君共事久,今库馈诎,徒手归,奈何?”众泣曰:“公毁家纾难,我等敢他求乎?”遂去。同治二年,擢山东按察使。会僧格林沁治兵鲁、豫间,令击河北宋景诗。旋劾其擅议招抚,部议降三级。又明年,迁布政使。僧格林沁战殁曹州,坐法再干议,皆得恩旨留任,于是言者复摭他款弹之,事下曾国藩,国藩白其无罪。巡抚阎敬铭夙高其能,至是乞休,举以自代,遂拜巡抚之命。时捻趋海澨,李鸿章建议筑墙胶莱河,宝桢会军蹙之。六年,东捻走潍河,东军王心安筑垒方成,而堤墙未竣,捻长驱渡河,宝桢以闻。上怒,鸿章交部议,宝桢亦褫职留任。先是东军守潍河,本皖将潘鼎新汛地。皖军甫南移,而北路遽失。诏斩心安,宝桢抗辩,乃宥心安而责鸿章;宝桢复屡疏相诋,于是上益责鸿章忌刻纵寇矣。明年,西捻趋定州,近畿震动。宝桢闻警,即驰至东昌,率骑旅千、精卒三千,赍五日粮,倍道北援,捻遂南溃。是役也,朝廷遣宿卫之旅出国门备寇,统兵诸将帅皆获谴让,而上独以宝桢一军猝出寇前,转战雄、任、深、祁、高、肃间,复饶阳,功最盛,数降敕褒嘉,加太子少保。而其诛安得海事尤著人口。安得海者,以奄人侍慈禧太后,颇用事。八年秋,乘楼船缘运河南下,旗缯殊异,称有密遣。所过招纳权贿,无敢发者。至泰安,宝桢先已入告,使骑捕而守之。安得海犹大言,谓:“汝辈自速辜耳!”传送济南,宝桢曰:“宦竖私出,非制。且大臣未闻有命,必诈无疑。”奏上,遂正法。光绪二年,代吴棠署四川总督。成都将军恒训覈覆堤工,亦摭及盐运病商民、流弊大,宝桢抗辩。上虑宝桢惑浮言,敕勿易初念。寻予实授。宝桢弥自警勖,益兴积谷,严督捕。治蜀凡十年,初莅事时,郭内月有盗劫,至是诛匪几尽,声为道不拾遗。十一年,卒官,赠太子太保,谥文诚,予山东、四川、贵州建祠。宝桢严刚有威。其初至山东也,僧格林沁方蹙捻淄川颇贵倨见司道官不设坐宝桢投谒告材官启王坐则见否则罢左右皆大惊王服其强为改容加礼。敬铭闻之,大称异,至之日,亲迓于郊。自是事无大小,皆咨宝桢而后行。至今言吏治者,常与沈葆桢并称,尤励清操。丧归,僚属集赙,始克成行云。子五人,体常尤著名,官广东布政使。(选自清史稿列传二百三十四,有删改)注:捻:“捻”即“捻军”,是太平天国时期北方的农民起义军。褫:剥夺。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与诸君共事久,今库馈诎诎:穷尽,匮乏。B.坐法再干议干:干预,干涉。C.宝桢会军蹙之蹙:逼迫,逼近。D.而其诛安得海事尤著人口著:登录,登记。解析:D项,“著”,显扬。答案:D5.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僧格林沁方蹙捻/淄川颇贵倨/见司道官不设坐/宝桢投谒告/材官启王/坐则见/否则罢左右/皆大惊/王服/其强为改容加礼/B.僧格林沁方蹙捻/淄川颇贵倨/见司道官不设坐/宝桢投谒/告材官启王/坐则见/否则罢/左右皆大惊/王服其强/为改容加礼/C.僧格林沁方蹙捻淄川/颇贵倨/见司道官不设坐/宝桢投谒/告材官启王/坐则见/否则罢/左右皆大惊/王服其强/为改容加礼D.僧格林沁方蹙捻淄川/颇贵倨/见司道官不设坐/宝桢投谒/告材官启王/坐则见/否则罢左右/皆大惊/王服其强/为改容加礼解析:解答此题,可先整体阅读文段,弄懂其大意是丁宝桢对僧格林沁不卑不亢,文段先写僧格林沁的倨傲,接着写丁宝桢的傲骨铮铮。可据此理解断句。答案:C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丁宝桢散尽家财招募壮士拱卫乡里,在遣散壮士时,他直言亏钱的饷银无法偿付,大家有感于丁宝桢毁家纾难的无私付出,纷纷放弃饷银离开。B.丁宝桢早年宦海浮沉,多次被贬,曾因与捻军长期对垒时修筑防御工事不利,被革职留任,因为直言上谏,保护了王心安,却使皇帝错误处罚了李鸿章。C.同治七年,西路捻军进攻到京城附近,丁宝桢率领一千骑兵,三千步兵,火速北上,转战数地,收复失地,得到皇帝的屡次褒奖,加官为太子太保。D.丁宝桢性情刚正严明有威严,不屈服于权贵,磨砺自己清廉的节操,家无余财,后世说起官吏的作风和治绩,经常把他和沈葆桢放在一起来称赞。解析:B项,处罚李鸿章一事称不上是错误处罚,文中无据。答案:B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每小题4分)(1)巡抚阎敬铭夙高其能,至是乞休,举以自代,遂拜巡抚之命。(2)上虑宝桢惑浮言,敕勿易初念。寻予实授。宝桢弥自警勖,益兴积谷,严督捕。参考答案:(1)山东巡抚阎敬铭向来推崇丁宝桢的才能,到这时就请求退休,举荐丁宝桢来代替自己,于是朝廷就任命他做山东巡抚。(2)皇帝担心丁宝桢被流言困惑,亲自下令告诉丁宝桢不要改变当初的想法。不久就正式授予他实职。丁宝桢更加自我警惕勉励,更加注重储存粮食,严厉进行督责搜捕。参考译文:丁宝桢,字稚璜,是贵州平远人。咸丰三年考中进士,被选作庶吉士。因母亲去世在乡间居住,恰逢遵义的杨隆喜造反,丁宝桢倾尽家财招募了八百壮士捍卫家乡。服丧终了,恰逢苗民教匪叛乱蜂拥而起,巡抚蒋霨远上奏朝廷,申请让丁宝桢部留在平乱军中,皇帝特别下令授予他编修一职。丁宝桢又增加招募,士兵总数到了四千人,收复了平越、独山等诸多城池。咸丰十年,被授予岳州知府,才遣散了招募的军队。亏欠的饷银非常之多,就把五百两银子放在桌案上,对大家说:“我和各位在一起共事很久了,现在府库的钱粮短缺,你们空着手回家,怎么办?”大家流着泪说:“您不惜捐献所有家产,解救国难,我们怎么能有另外的请求?”于是纷纷离开。同治二年,擢升山东按察使,恰逢僧格林沁在鲁、豫两地统率军队,命令丁宝桢攻击河北宋景诗。不久丁宝桢被弹劾擅自倡议招抚,兵部审议决定将其降职三级。又到了第二年升迁做布政使。僧格林沁在曹州战死,因犯了干预朝议而犯法,都得到皇上的恩典赦免留任原职,于是谏官们又搜集罗织了其他的罪名来弹劾他,此事投送到曾国藩处,曾国藩向皇帝禀告说他无罪。山东巡抚阎敬铭向来推崇丁宝桢的才能,到这时就请求退休,举荐丁宝桢来代替自己,于是朝廷就任命他做山东巡抚。当时捻军逼近了海澨,李鸿章建议在胶莱河修筑长墙防御,丁宝桢会合军队迫近警戒。同治六年,东路捻军逃到潍河,东路军王心安刚刚筑成营垒,但是堤墙尚未完成,捻军长驱直入渡过了潍河,丁宝桢把这件事禀告给皇帝。皇帝大怒,将李鸿章交付兵部审议,丁宝桢也革去职务暂时留任。这之前东路军镇守潍河,本是安徽将领潘鼎新驻防地段。安徽军刚刚南移,而北路就立即失利。皇帝下令将王心安斩首,丁宝桢上书直言辩驳,皇帝就宽宥了王心安而斥责李鸿章;宝桢又屡次上书揭发,皇帝于是越发斥责李鸿章为人刻薄善妒、放纵寇敌。第二年,西路捻军奔赴定州,京畿附近大为震动。丁宝桢听到军情示警,立即快马奔驰到东昌,率领一千骑兵,三千精锐步兵,带着五天粮食,日夜兼程,援助北方,捻军于是向南溃逃。这场战役,朝廷派遣禁军到京城外防备捻军,统领士兵的各位将领都受到责备,而皇上只因为丁宝桢这一支军队突然出现在敌人之前,转战雄雄、任、深、祁、高、肃各州间,收复饶阳,功劳最大,多次降下圣旨褒扬嘉奖,加太子太保一职。而他杀掉安德海的事件尤其被民众称道。安德海,以太监身份侍奉慈禧太后多年,颇为擅权。同治八年秋天,安德海乘坐楼船沿着运河南下,旗帜与众不同,自称被秘密派遣。所过之处,结交权贵,收取贿赂,没有人敢告发。到了泰安,宝桢已经先入朝告发,派遣骑兵逮捕安德海并看押起来。安德海还说大话,说道:“你们这些人是自己招来祸端罢了!”传递解送到济南,丁宝桢说:“太监私自出京,是不符合祖制的。况且大臣们没有听说有这样的(秘密派遣的)命令,一定有诈,确定无疑。”禀明皇帝,于是将安德海就地正法。光绪二年,代替吴棠担任四川总督。成都将军恒训再次核查堤防工程,又挑剔指摘到盐运祸害商贾民众,流弊很大,丁宝桢进行争辩。皇帝担心丁宝桢被流言困惑,亲自下令告诉丁宝桢不要改变当初的想法。不久就正式授予他实职。丁宝桢更加自我警惕勉励,更加注重储存粮食,严厉进行督责搜捕。丁宝桢治理四川共十年,刚刚到任履职时,城内每月都有盗窃抢劫的案件,到这时几乎把匪徒诛杀干净,宣称为路不拾遗。光绪十一年,在任上去世,追赠太子太保,谥号文诚,给予山东、四川、贵州三地建立祠堂的殊荣。丁宝桢性情刚正严明有威严。他刚到山东时,僧格林沁正在淄川围剿捻军,自觉地位高贵,十分倨傲,见省级以下官员不设座位。丁宝桢投递名帖求见,说低级武官丁某投书王爷,给予座位就觐见,不给座位就不见,身边的侍从人员都大惊失色。僧格林沁佩服他的强硬不屈,为丁宝桢改变仪容礼敬有加。敬铭听说这件事后,大为称奇,丁宝桢到任的那一天,亲自在郊外迎接。从此后无论大小事务,都先咨询丁宝桢之后才实行。到今天说起官吏的作风和治绩,常和沈葆桢一齐被称道。尤其磨砺清高节操。死后灵柩归乡,身边的随从随员们聚集在一起拿出钱帮助办理丧事,扶柩回乡才能够成行。有五个儿子,丁体常尤其著名,官至广东布政使。(二)古代诗歌阅读(8分,每小题4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第89题。阮郎归无名氏春风吹雨绕残枝,落花无可飞。小池寒渌欲生漪,雨晴还日西。帘半卷,燕双归。讳愁无奈眉。翻身整顿着残棋,沉吟应劫迟。注:作者一作秦观。讳愁:隐瞒内心的痛苦。劫:围棋术语。8.词上半阕的景物描写对全词的感情抒发起了什么作用?请结合内容分析。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思想情感、表达技巧的能力。注意题干要求,“上半阕的景物”对全词的“感情抒发”起什么作用。其实质是通过对景与情关系的把握,理解诗歌的情感、手法,注意是局部与整体的关系。应先概括回答,接着联系诗歌内容进行分析。参考答案:奠定了词的情感基调。春风吹雨,残红满地,词一开始就给人以掩抑低回之感;接下来写风雨虽停,红日却已西沉,凄凉的氛围非但没有解除,反而又被抹上了一层暗淡的暮色。9.末尾两句表现了词中人物什么样的情绪?是如何表现的?请简要阐述。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思想情感、表达技巧的能力。第一问,侧重于情感的理解,可通过人物“翻身整顿”“迟”的动态,并联系上句“讳愁无奈眉”点出其思绪纷乱、内心的愁苦。第二问,侧重于技巧的理解,词句以人物描写为中心,应该关注人物描写的内容及方法,然后结合诗句进行分析。参考答案:末尾两句表现了词中人物思绪纷乱、无法排遣的愁情。是通过人物自身的动作来表现的。回身整理残棋并想继续下,以转移愁情,可又因心事重重,以致犹豫不决,落子迟缓。(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荀子劝学中阐述学与思关系的句子是“,。”(2)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用“,”表达对权臣贵戚的鄙弃和不妥协。(3)杜甫登高中,“,”两句集中表现了夔州秋天的典型特征,被誉为“古今独步”的“句中化境”。答案:(1)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2)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3)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第卷表达题(共80分)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11.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1)“出国绕一圈,山寨变大牌。”从事海外代购4年的徐晓对某些代购店这种“以假充真”的行为,但又无可奈何。(2)在云南地震灾区采访,碰到巧家县安监局职工刘诗明,他正脚裹纱布,为灾民分发救援物资。休息时他乐呵呵地向笔者说:“与灾民的利益相比,这点伤病。”(3)有网友说“你再优秀也会有人对你,你再不堪也会有人对你青睐有加”,所以不妨拨开世间纷纭,做好自己。A.不屑一顾不足挂齿嗤之以鼻B.嗤之以鼻不足挂齿不屑一顾C.不足挂齿不屑一顾嗤之以鼻D.嗤之以鼻不屑一顾不足挂齿解析:三个成语都含有“轻蔑”之意。“嗤之以鼻”语意重,有时可以表示“讥笑”之意。“不屑一顾”含有“因认为不值得看而不看”的意思,“嗤之以鼻”没有。“不足挂齿”,不值得提起,可用于自谦。答案:B12.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A.关于高考改革,有评论者认为,教育最大的价值在于公平与否,改革最应捍卫的目标也是公平。社会关注教育改革,很大程度上也是出于对教育公平的关切。B.整个8月份,南京人比平时少吸了3 764吨PM10和1 750吨的PM2.5,下降比例达到44%和36%。青奥会的实践证明,对空气污染预先预测,提前采取应急措施,的确会对空气恶化起到缓解作用。C.近日南京军区用高仿真硅胶人像复原了1945年日军“受降仪式”现场。在复原场景中,日本中国派遣军总司令冈村宁次正向中国陆军总司令何应钦递交投降书。D.近年来,在腾格里沙漠腹地建起的工业园区将污水排进腾格里沙漠深处。一些足球场大小的排污池,污秽不堪,气味刺鼻。专家透露,沙漠地下水一旦被污染后,想修复几乎是不可能的。解析:A项,不合逻辑,去掉“与否”;B项,“预先预测”语意重复;D项,“一旦后”句式杂糅。答案:C13.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句子,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在诗歌美的创造过程中,最直接影响人的视觉快感的,是文字之美的追求。,。,。巧妙地给以组合拼接使它们具有一种常人难以达到的丰富的表现力在创作实践中,则指一种美的语言以文体的形式表现出来一个优秀的诗人,必须在语言运用上表现出过人的技巧这种文字之美,通常指语言表达上的精确、丰富、生动深切掌握一种语言的特质A.B.C.D.解析:语段首先点出诗歌创作中的文字之美,然后写文字之美的表现,最后写诗人是如何实现文字之美的。答案:B14.仿照下面的示例,另写两句话。要求:句式一致,修辞手法相同。(5分)我很向往一种生活状态,叫作安详,安详就像夕阳下散步的老人,任云卷云舒。解析:仿写有嵌入式仿写、续写式仿写、命题式仿写和开放式仿写等几种形式。解答仿写题的关键是明确题干的要求和对例句的分析,例句如是单句主要分析句子结构,如是复句主要分析分句之间的关系,要做到句式和例句一致,仿写题大多数都要考查修辞手法,因此对修辞手法的运用一定不要忽略。此题是续写式仿写,仿写时注意用什么意境诠释这种生活状态。答案示例:我很向往一种生活状态,叫作勤奋,勤奋就像大海上拼搏的水手,任浪打浪散。我很憧憬一种生活状态,叫作拼搏,拼搏就像暴风雨中飞翔的海燕,任雷鸣电闪。15.下面是某高中高三语文学科复习计划的构思框架,请把这个构思写成一段话。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100字)(6分)解析:本题考查图文转换能力。首先要整体把握全图,抓住特点,然后按由总到分的说明顺序进行表述与说明,同时注意语言的准确与连贯。注意复习计划框架图是总分关系,有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包括四部分内容“古诗文阅读鉴赏”“现代文阅读”“语言知识语言表达”“写作训练”;“第二阶段“包括两个部分“综合试题”和“各专项二次强化”。要把这些内容条理清楚地写出来。答案示例:高三语文复习分成两个阶段:第一阶段进行专项复习,依次复习古诗文阅读鉴赏、现代文阅读、语言知识语言表达、写作训练四个专题;第二阶段进行综合复习,主要做综合试题,同时进行各专项的第二次强化。四、写作(60分)16.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自己的感悟和联想,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世界上任何书籍都不能带给你好运,但是它们能让你悄悄成为你自己!”语文课上,老师引用德国著名作家赫尔曼黑塞的名言告诫同学们应该热爱读书。老师无奈地说:“以前,校园的各个角落都有看书的同学,而现在取而代之的是玩手机。”学生甲:“读书虽不一定能改变我们的命运,但能改变我们的品位。正如陆游所说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所以,我们还应重视传统的读书习惯。”学生乙:“你太奥特(out)了,现如今信息技术这么发达。通过电脑、手机、媒体等都能迅速快捷地学到很多知识。何必孤独而又单调地抱着书本死啃,况且,现在的书籍又贵得吓人。”学生丙:“何止读书是如此呀,现在动笔写字的人都少了。社会发展了,科学进步了,很多传统的东西都在悄悄地改变甚至消失。”要求:(1)立意自定,角度自选,题目自拟;(2)不必面面俱到;(3)除诗歌外文体自选,文体特征明显。写作提示:本题是由读书引发的讨论,老师和不同学生对待读书的看法是不同的,站在不同的角度看,他们的观点都有各自的道理,关键是分析出他们提出这些看法的实质。从老师角度。老师对传统的良好读书习惯的丧失有些惋惜。深入分析一下,我们可以知道老师惋惜的不单单是读书习惯,还有很多传播方式的消逝。由此可以立意:珍惜传统文化的传播方式。从学生甲的角度。学生甲是坚守传统文化阵线的代表。由此可以得出第二个立意:传统文化传播方式仍有很顽强的生命力,不会轻易消失。从学生乙的角度。学生乙关心的是怎样更廉价并便捷地搜寻信息,从实用角度而言,传统的形式被取代是应该的。由此可以得出第三个立意:新事物必然代替旧事物或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等。从学生丙的角度。学生丙的观点基本上是在学生乙的基础上的提升。他认为,不只读书如此,很多传统的东西都在改变甚至消失。由此可以得出第四个立意:社会要发展,就一定有变化;对传统的东西要有合理的保存方式等。本题有多种立意,但是无论哪种立意都要注意不能就事论事地讨论,而要以话题为切入点,探讨社会发展的相关问题。本题适合写议论文。例文:传统的应珍惜纸质的书,是一种传统的文化传播方式,即使是今天,虽然通过电脑、手机、媒体等都能迅速快捷地学到很多知识,但读书仍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为它代表着一种静下心来学习的精神。因此,我说,传统的应珍惜。想必大家都知道热门电视剧大长今,相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