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目标制定能力的培养.doc_第1页
小学数学目标制定能力的培养.doc_第2页
小学数学目标制定能力的培养.doc_第3页
小学数学目标制定能力的培养.doc_第4页
小学数学目标制定能力的培养.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小学数学教师教学目标制定能力培训资料 一、正确认知小学数学教学目标1.小学数学教学目标的意义教学目标是近三四十年来出现的一门新兴综合应用学科教育技术学的专门术语。吴红耘、皮连生在2011年第03期“试论语文教学设计中的目标分类及其教学含义”一文中指出:教学目标是“预期的学生的学习结果”,它是外在的教学内容通过学习转变为学生内在的能力。豆宏健在2004年7月第20卷第03期“教学设计中教学目标的分类与表述”一文中提到:教学目标是预期学生通过教学活动获得的学习结果,设置教学目标是教学设计的首要环节,合理的教学目标是保证教学活动顺利进行的必要条件。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学目标往往描述的是教师的教学行为和教学过程,而忽略了教学过程的本质和落脚点是学生的学习行为和学习结果。因此,在教学设计中,教学目标要着眼于学生的行为而不是教师的行为,要描述学生的学习结果而不是学习的过程。马复在2003年第03期“数学教学设计的基本过程”一文中指出:教学目标是教学设计者希望通过数学教学活动达到的理想状态,是数学教学活动的结果,更是数学教学设计的起点。李光树在2003年第63期“小学数学教学论”一文中指出:教学目标是人们对教学结果的一种预先规定。陶林在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目标的设计一文中指出:教学目标是教师在教学之前制定的,通过教学后学生可以达到并且能够用现有条件或手段测评的教学效果。它是学生通过学习以后预期产生的行为变化,表现为对学生学习结果及终结行为的具体描述。它是教师进行教学设计的首要环节,具有指引教学方向、指导教学策略的选择和激励学生的学习等功能。通过对以上文献的查阅和分析,小学数学教学目标是人们根据国家的教育方针、义务教育小学阶段的培养目标、儿童的年龄特征和小学数学学科特点,对小学数学教学所要达到的结果的一种预先规定。它反映了国家对儿童接受小学阶段义务教育后在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数学能力发展、思想品德和个性心理品质养成等方面应该达到的标准和水平,体现了国家和社会对小学数学学科教学的期望与要求。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小学数学教学目标是小学数学教学结果在人们头脑里的超前反映,它表达了人们对良好的小学数学教学效果的追求与期盼。因此,人们又普遍认为小学数学教学目标是师生在教与学的活动中为之努力追求的目标。小学数学教学目标既是教学的出发点,又是教学的归宿,同时还是教学评价的重要依据。2.教学目标的特点解析(1)稳定性小学数学教学目标特别是其总目标,体现的是一定时期内国家对小学数学学科教学的期望与要求,它一旦确定下来就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在较长时期内对整个小学数学教学工作会产生持续的指导作用。小学数学教学目标的稳定性还表现在它的某些内容由于受到学科特点和儿童年龄特征的制约,而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不会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事实上,正是这种目标的相对稳定性保证了我国小学数学学科教学优良传统的继承和延续。(2)发展性小学数学教学目标一方面具有稳定性,另一方面又具有发展性的特征。和其他事物一样,小学数学教学目标内容的稳定是相对的,发展才是绝对的。纵观建国以来的小学数学教学大纲,不难清楚地看出我国小学数学教学目标渐进发展的轨迹。发展性特点表明,小学数学教学目标的内容总是紧跟时代的发展步伐,根据各个时代社会发展的需要去确定的。这种发展性是永恒的,随着社会对学校教育的不断变化,小学数学教学目标还会进一步发展。(3)超前性由于小学数学教学目标是人们对教学结果的一种预先规定,并且这种规定是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实施之前就确定了的,因此小学数学教学目标相对于小学数学教学实践活动和实际效果来讲终具有超前性。如在实施分数的意义教学之前我们就已经设计了“了解分数的产生过程,正确理解分数的意义”的教学目标,这一目标相对分数意义的教学过程和结果来说就是一种超前规定,强烈地表现出超前性的特点。这一特点进一步说明,小学数学教学目标在实现以前还只是一种理想的追求目标,它更多地反映的是教师和学生对小学数学教学过程良好效果的主观愿望。这种愿望能否变成现实,一方面取决于教学过程中师生教与学的行为方式和努力程度,另一方面更取决于教学目标本身与学生学习水平之间的适合性。小学数学教学目标的超前性特点对目标的设计和实施都提出了严格的要求,它要求把目标定在儿童的“最近发展区”。(4)强制性小学数学教学目标体现的是国家的意志和时代的要求,它表达了国家和社会对小学数学学科教学质量标准的规定与期望,因此小学数学教学目标中的要求都是在教学实践中必须贯彻实施并切实达到的,不允许有任何含糊。正因为如此,小学数学学科总目标才需要由国家教育行政部门统一编制,并通过国家颁布的课程标准表达出来。很明显,国家制定的小学数学教学目标都是一些强制执行的指令性规定。小学数学教学目标的强制性特点从根本上保证了国家对小学数学教学质量标准的宏观控制,使全国的小学数学教学质量有可能达到国家统一规定的基本标准。3.教学目标的功能要使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就要重视教学目标的功能,使其在教学中充分发挥作用,提高教学质量。1、导向功能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总过程的出发点和归宿。教师在策划教学活动时,要对预定达到的境地和标准进行规划,同时也希望学生通过学习而使行为发生变化,这就是教学目标的期望功能。要使教学目标的这一功能得到发挥,笔者认为关键条件是必须使教师的主观性与实际的客观性相统一。2、调控功能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的另一个功能是调控。它既为教学活动指明方向,又可作为教学活动的依据,进而引导教学活动的展开。3、激励功能教学目标使学生明确了学习方向,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求知的欲望。4、发展功能小学数学教学过程能促进学生的发展,是因为它本身就是一个有目的、有计划的育人过程,它的实施能引起学生在数学知识掌握、数学能力发展和情感态度养成等方面的发展变化,而学生在这些方面的发展变化又通常是按照小学数学教学目标的预先设计去发生的。因此,小学数学教学目标还具有发展的功能,。5、评价功能由于小学数学教学目标所体现的是国家和社会关于小学数学学科教学的质量标准,并且这种标准全面规定了学生在知识掌握、能力发展、思想品德和个性心理品质养成等方面应该达到的水准,它一方面是师生在教学活动中共同追求的目标和必须达到的结果,另一方面又是我们评价小学数学教学工作及其效果的主要依据。因此,小学数学教学目标同时还具有评价的功能。二、小学数学教学目标的内容1.大纲规定的目标内容(1)数学知识掌握方面的教学目标大纲先将数学知识掌握方面的教学目标概括为“使学生理解、掌握数量关系和几何图形的最基础的知识”,然后又以教学要求的形式进一步将这一目标具体化为“使学生获得有关整数、小数、百分数和比例的基础知识;常见的一些数量关系和解答应用题的方法;用字母表示数和简易方程、量与计量、简单几何图形、统计的一些初步知识”。大纲在这里不仅将小学生掌握数学知识的范围和深度限定在“基础知识”、“常见的知识”、和“初步知识”三方面,而且还规定了这些知识掌握的方式和水平层次必须是理解基础上的掌握。(2)数学能力培养方面的教学目标大纲把小学数学教学培养学生数学能力方面的目标内容规定为计算能力、初步的思维能力和空间观念、探索和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三个方面。这些能力培养的具体要求是:计算能力方面要求能正确地进行整数、小数、分数的四则计算,对其中一些基本的计算要达到一定的熟练程度,并逐步做到计算方法合理、灵活,同时还要求学生具有估算意识和初步的估算能力。思维能力方面要求结合有关数学知识的教学,“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操作、猜测,培养学生会进行初步的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对简单的问题进行判断、推理,逐步学会有条理、有根据地思考问题;同时注意思维饿敏捷和灵活”。空间观念方面要求“学生逐步形成简单几何形体的形状、大小和相互位置关系的表象,能够识别所学的几何形体,并能根据几何形体的名称再现它们的表象”。在探索和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方面,大纲要求“培养学生观察和认识周围事物间的数量关系和形体特征的兴趣和意识,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通过观察、操作、猜测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面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3)思想品德教育方面的教学目标大纲在教学目标中作出了“使学生具有学习数学的兴趣,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受到思想品德教育”的规定。并且还在“教学要求”中进一步要求我们,根据国家义务教育的性质和数学学科特点,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结合具体知识的教学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教育,激发学生为祖国、为人民、为中华民族的复兴而努力学习的动机和热情;进行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爱科学的教育,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使学生从小受到实践第一、矛盾的对立统一、事物是发展变化的和普遍联系等观点的熏陶和感染。另外,在教学中还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对数学学习既有直接兴趣又有间接兴趣,同时让他们在学习中逐步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数学教学还要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独立思考、敢于探索勇于克服困难的精神,以此使学生的个性心理品质和智力水平得到全面和谐地发展。2.课标规定的目标内容(1)知识与技能经历将一些实际问题抽象为数与代数问题的过程,掌握数与代数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在小学阶段主要是让学生经历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整数、小数、分数、百分数、常见的量和简单的负数以及方程意义的过程,了解四则运算的意义,掌握必要的运算和解简易方程的技能,并会用这些数的概念、常见的量和四则运算等知识与技能解决生活中的简单实际问题。经历探究物体与图形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和变换的过程,掌握空间与图形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能解决简单的问题。经历提出问题、收集和处理数据、作出决策和预测的过程,掌握统计与概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能解决简单的问题。(2)数学思考经历运用数学符号和图形描述现实世界的过程,建立初步的数感和符号感,发展抽象思维。在小学主要是要求学生对现实生活中有关数字信息作出合理的解释,会用数、字母和图表描述并解决现实世界中的简单问题。丰富对现实空间及图形的认识,建立初步的观念,发展形象思维。本条目标主要对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形象思维发展作出规定,小学主要是在探索物体的位置关系、图形的特征、图形的变换等过程中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经历运用数据描述信息、作出推断的过程,发展统计观念。在小学主要是让学生学会选择和收集有用的信息,并进行归纳、类比和猜测。发展合情推理的能力和初步的演绎推理能力,能有条理地、清晰地阐述自己的观点。小学主要是要求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进行有条理的思考,能对结论的合理性作出说明。(3)解决问题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小学主要是要求学生初步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看待和分析身边的事物,初步了解数学与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能从现实生活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逐步形成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意识。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发展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既是一项长期的任务,同时也是各门学科教学共同的任务。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饿过程和结果。本条目标在小学主要是让学生初步学会表达自己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具有与同伴合作解决问题的意识和体验;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初步学会与人合作,逐步养成乐于合作、善于交流的意识和能力。初步形成评价与反思的意识。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与反思是一项要求比较高的目标,在小学主要是让学生具有回顾和分析解决问题过程的意识,如计算后能自觉检查自己的计算过程和结果,并对这种过程和结果作出比较客观的评价。(4)情感与态度对周围环境中与数学有关的事物具有好奇心,具有探究身边一些简单数学问题的愿望,并能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师组织的数学活动。在他人的鼓励和引导下,能积极克服数学学习中的困难,在学习中有克服困难和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对自己得到的结果正确与否有一定的把握,相信自己在学生中能不断取得进步,具有学会数学的信心。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初步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价值,认识到生活中的许多实际问题可以借助数学方法来解决,并可以借助数学语言来进行表述和交流。通过观察、操作、归纳、类比、推断等数学活动,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索性和挑战性,即在具体的数学活动中体会到数学问题要经过学习者的努力探索才能得到解决;在有条理、有根据地思考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思考的条理性和数学结论的确定性。形成实事求是的态度和进行质疑及独立思考的良好习惯,对自己学习中不懂的地方或有不同意见时头提出疑问的意识;愿意就数学问题和同伴们展开讨论,能正视并勇于改正自己学习中的错误。3.两种目标内容的对比分析标准的目标体系:总体目标、分段目标、内容目标。总体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义务教育阶段学习,学生能够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应用数学的信心。2、数学思考: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问题。3、解决问题:初步形成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4、情感与态度:获得适应生活和发展所必需的知识,以及受到熏陶,在情感、态度和一般能力等方面都能得到发展。总体目标四方面的联系:四方面目标是一个密切联系的有机整体。情感与态度目标是其它目标的动力保障;知识与技能是基础,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的发展离不开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分段目标:也从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四方面阐述。内容目标:分别阐述在各个学段中“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四个领域的内容。大纲的三项目的:基础知识、能力、思想品德;三大能力:计算、逻辑思维、空间思维。大纲目标的影响体现在: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目标成为数学学习目标的主体;课程目标难以适应学生的发展需要;数学能力发展不全面;在数学学习中缺乏良好的情感体验和对个性品质的关注。标准目标领域动向:强调把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放在首位;强调努力向学生提供有价值的数学学习内容,适应加宽数学课程;设立了过程目标,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充分考虑了计算器(机)对数学学习的影响;标准的目标体系充分考虑了课程的弹性。三、小学数学教学目标的结构体系1.数学课程的总目标(长期目标)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能够:1. 获得适应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须的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2.体会数学知识之间、数学与其他学科之间、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进行思考,增强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了解数学的价值,激发好奇心,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具有初步的创新意识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具体阐述如下:知识技能经历数与代数的抽象、运算与建模等过程,掌握数与代数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经历图形的抽象、分类、性质探讨、运动、位置确定等过程,掌握图形与几何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经历在实际问题中收集和处理数据、利用数据分析问题、获取信息的过程,掌握统计与概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参与综合实践活动,积累综合运用数学知识、技能和方法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数学活动经验。数学思考体会代数表示运算和几何直观等方面的作用,初步建立数感、符号意识和空间观念,发展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了解数据和随机现象,体会统计方法的意义,发展数据分析和随机观念。在参与观察、实验、猜想、证明、综合实践等数学活动中,发展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能力,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学会独立思考,体会数学的基本思想和思维方式。问题解决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综合运用数学知识和其他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发展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获得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体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发展创新意识。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初步形成评价与反思的意识。情感态度积极参与数学活动,对数学有好奇心和求知欲。体验获得成功的乐趣,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建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体会数学的特点,了解数学的价值。养成勇于质疑的习惯,形成实事求是的态度。总体目标的这四个方面,不是互相独立和割裂的,而是一个密切联系、相互交融的有机整体。课程组织和教学活动中,应同时兼顾这四个方面的目标。这些目标的实现,是学生受到良好数学教育的标志,它对学生的全面、持续、和谐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的发展离不开知识技能的学习,知识技能的学习必须有利于其他三个目标的实现。2.数学课程的学段目标(中期目标)第一学段(1-3年级)知识技能1经历从日常生活中抽象出数的过程,理解常见的量;了解四则运算的意义,掌握必要的运算技能;在具体情境中,能进行简单的估算。2经历从实际物体中抽象出简单几何体和平面图形的过程,了解一些简单几何体和常见的平面图形;感受平移、旋转、轴对称,认识物体的相对位置。掌握初步的测量、识图和画图的技能。3经历数据的收集和整理的过程,了解简单的数据处理方法。数学思考1运用数及适当的度量单位描述现实生活中的简单现象,理解身边有关数字的信息,发展数感。2在讨论简单物体的性质、运动和位置的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3能够在教师的指导下,对调查过程中获得的简单数据进行归类,体验数据中蕴涵着信息。4能够独立思考问题,表达自己的想法;在与他人讨论问题过程中,能够初步辨别结论的共同点和不同点。问题解决1能够在教师的指导下,探索事物中存在的简单数学规律,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和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2了解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知道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方法。3体验与他人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4经历回顾与分析解决问题过程的活动。情感态度1对身边与数学有关的事物(现象)有好奇心,能够参与数学活动。2在他人帮助下,体验克服数学活动中的困难的过程。3了解数学可以描述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感受数学与生活有密切联系。4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探询“为什么”的习惯。第二学段(4-6年级)知识技能1体验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数的过程;理解分数、小数、百分数的意义,了解负数,掌握必要的运算技能;理解估算的意义;掌握用方程表示简单的数量关系、解简易方程的方法。2探索一些图形的形状、大小和位置关系,了解一些几何体和平面图形的基本特征;体验简单图形的运动过程,了解简单的图形运动性质,了解确定物体位置的一些基本方法;掌握测量、识图和画图的基本方法。3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的过程,掌握一些简单的数据处理技能;体验事件发生的等可能性。4能借助数字计算器解决简单的应用问题。数学思考1能够对生活中的数字信息做出合理的解释,会用数、合适的单位、字母和图表描述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初步形成数感,发展符号意识。2在探索简单图形的性质、运动现象和确定位置的过程中,初步形成空间观念。3能根据解决问题的需要,收集与表示数据,归纳出有用的信息。4能进行有条理的思考,能清楚地表达自我的思考过程与结果;在与他人交流过程中,能够进行简单的辩论。问题解决1能从社会生活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2能探索分析和解决简单问题的有效方法,了解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3从事独立思考问题、与他人合作解决问题的活动,尝试解释自己的思考过程。4能初步判断结果的合理性,体验整理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结果的活动。情感态度1愿意了解社会生活中与数学相关的信息,主动参与数学学习活动。2在他人的鼓励和引导下,体验克服困难、解决问题的过程,相信自己能够学好数学。3在运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认识数学的价值。4初步养成乐于思考、勇于质疑、实事求是等良好品质3.数学课程的学期目标(短期目标)学期教学目标是对一个学期的数学教学结果的预先规定,是学段教学目标的进一步分解。从教学时间来看,它是一个学期的小学数学教学所要大都的结果;从教学内容来看,它又是一册教材教学所要完成的任务。在小学数学教学目标体系中,由于学期教学目标正处于承上启下的中间层次,因此它一方面具有总目标和学段目标的某些性质及特征,另一方面又具有单元教学目标的某些基本特点。4.数学课程的单元目标(短期目标)单元教学目标是学期教学目标的进一步分解,它是一册教材中一组相对独立的知识内容教学所要达到的结果,是特定教学单元的教学质量标准。同学期教学目标一样,小学数学教材编写者和教师都要制定单元教学目标。首先教材编写者在各册教师教学用书中配合教学内容分析和教学建议要完整地表述本单元的教学目标;然后教师在单元教学计划中也要根据具体的教材内容,并结合所教学生的实际水平对本单元的教学目标作出具体规定。两者表述的教学目标可能有些细小的差别,这种差别也主要是不同地区、不同班级学生学习水平的差异造成的。5.数学课程的课时目标(短期目标)课时教学目标是对一堂数学课教学结果的预先规定,它是单元教学目标的进一步分解。在我国的小学数学学科教学目标体系中,课时目标是唯一的一级完全由教师自主决定的教学目标,也是内容最具体、对教学指导最直接的一级教学目标,前面四级目标最终都有通过课时目标在教学实践中去实施、去体现,没有课时目标的全面实施,也就没有单元教学目标、学期教学目标、学段教学目标和小学数学学科教学总目标的实现。四、小学数学课时教学目标的现状分析课时教学目标是数学课堂教学的灵魂,反映了教师对课堂教学活动中学生在认知、情感、技能和能力等方面发生变化的期望,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行动指南,也是课堂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然而,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我们却发现一些教师制定教学目标时唯书唯上,照搬照抄教参,忽视了实际教学价值的正确取向;也有教师制定的教学目标过于泛化,把“目的”当做“目标”,忽视了学生个体发展的教学基点;还有教师制定的教学目标过于片面,仅关注认知能力,忽视了课程三维目标、教材单元目标、文本课时目标的有效合一。为此,我们需要引领教师依据有效教学理念制定教学目标,以此发现问题、探求原因、寻找对策,尝试掸去积在教学目标上的“浮尘”,还教学目标的本质。下面以收集到的一线教师所确定的课时教学目标的实例对其中存在的问题作简要分析。1目标内容笼统空泛案例:加法的估算的课时教学目标(1)通过具体情境,感受估算的必要性。(2)培养学生估算的兴趣和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3)发展学生的估算意识,从而培养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分析:“发展思维的灵活性”“从而培养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这么大的目标应该是整个数学学科甚至多个学科一起培养才能实现的目标。如果从整个小学数学学习的角度来看,这个目标抓住了数学学科的特点,显得非常重要。但从一节课来看,似乎显得太笼统、太空泛了,缺乏课时的针对性。如果将它作为整节课的基本目标,就会有“大而空”的感觉。2目标形式面面俱到案例1:小统计的课时教学目标(1)知识技能目标: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和简单的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问题并回答。(2)数学思考目标:通过操作和思考,初步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整理数据。(3)解决问题目标: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4)情感态度目标:使学生认识到数学与生活息息相关,体会统计的必要性,从而培养学生从小热爱数学的思想感情。 案例2: “认识简单的分数” 的教学目标(三年级上册) (1)知识技能目标:能结合具体的情境理解简单分数的含义;认识分子、分母、分数线;会读、写分数;会用分数表示相应的操作结果,或用适当的操作表示相应的分数;会利用图形或操作来比较分子都是1的简单的分数的大小。 (2)数学思考目标:对具体情境中出现的分数能用自己的语言作出解释;培养学生主动思考的意识和能力。 (3)解决问题目标:会用简单的分数表达一些简单事物的信息;能和同学合作解决问题;会用自己的方式表达解决问题的想法。 (4)情感态度目标:主动参与有关的操作和探索活动;能感受分数与生活的联系,增强学习信心。分析:新课标规定了“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四个领域的目标,为教师教学提供了一个可期待的、可量化的、可操作的标准。然而,这并不是说实现这样的目标,可以“毕其功于一节课”,可以“集诸目标之大成”于一节课。教学目标的确定应根据教材的编排序列和小学生数学认知活动的特点,做到有轻重缓急,有所为有所不为。案例中这位教师确定的课时教学目标可以说既全面又具体,但细细分析又觉得琐碎繁杂、主次不分、面面俱到,似乎有“人为割裂肢解”之嫌疑。教师果真依此组织和实施教学活动,极有可能导致教学活动浅尝辄止、无序零乱,效果只会“欲速则不达”。3目标效果期望过高案例: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的课时教学目标(1)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公式。(2)利用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公式解决有关问题,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分析:根据教科书的编排来看,这部分教学内容只要求学生自己联系生活中长方形卡片和正方形手帕的形状,思考、猜测、探索、交流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并在交流的基础上确认或逐步完善,重在体会和理解算法。因此,教师确定的“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公式”以及“利用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公式解决有关问题”的课时教学目标显然超越了教材的要求,不符合教材的编写意图,增加了教学容量,增加了学生的学习负担。4目标评价标准模糊案例:欣赏设计的课时教学目标(1)指导学生在欣赏美丽图案的同时,使学生学会设计简单的图案。(2)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激发学习兴趣,树立学习自信心。分析:“欣赏设计”是在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学习了对称、平移、旋转的方法后安排的一次操作型实践活动。案例中教师确定的教学目标的不足之处在于评价的标准比较模糊、笼统。即对学生欣赏设计方法的评价标准没有明确,是用平移的方法、旋转的方法、对称的方法,还是综合运用其中的两种或多种方法?这样做,极易导致对教学活动效果评价的随意性。5目标本质脱离数学味 案例:对称图形的课时教学目标(1)经历观察、操作和比较的过程,学会辨析对称图形。(2)经历多种感官形式的操作和参与,感知对称图形的特点,提高认识水平。(3)经历剪、拼、画等操作,增强操作技能,体验学习的快乐。分析:我们仔细审读可以发现,教师提出的目标几乎没有离开操作,甚至把第三条目标定为“经历剪、拼、画等操作,增强操作技能,体验学习的快乐”。可以使教师一不小心就在操作上大做文章,把手段当做目标来实现,很容易上成一堂“手工课”。每一门学科都有自己的任务要完成,数学课要保持数学味,即便是过程和方法,情感与态度的目标设定也必须富有数学味,这是教学目标拟订时应该信守的原则。仔细分析问题的成因,主要是两方面:一是教师对数学教学目标价值取向的认识有偏差。课程标准规定的教学目标是针对接受义务教育的学生所要具备的基本素养或能力提出的,它需要经过较长时间的课堂教学过程才能实现,而不是一两节课就可以实现的。二是教师受传统数学教学观的定势影响。长期以来,人们已经形成一种课堂评价的习惯,认为一节课应体现完善的教学目标。所以,在教师的备课中总要制定几方面的教学目标。如果缺少其中的一个或几个目标,往往会被认为这是一节不完美的课。五、小学数学课时教学目标制定的原则1.以课标为依据,与课标相统一课程标准是我们设计教学目标的根本依据。是国家为管理和评价课程而制定的,是确定学段课程水平及课程结构的纲领性文件,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他规定了学科教学的目的、任务、内容及基本要求。根据课程标准,以课程性质与价值为依托,以基本理念为指导,以课程目标为准绳,以实施建议为参考,在学段、学期、单元目标的知识体系链条层级下制定相应的课时教学目标。要从学科的整体要求出发,一切具体目标都不能与总目标相悖。要力求三个维度有机结合,力求与课程标准所规定的目的要求保持一致。2.以学生为主体,符合学生实际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只有适合学生的教学,才可能成为最好的教学。所谓适合学生的教学,也就是在学生原有基础上提出新的可以达到学习目标的教学。我们设计教学目标时要十分重视学生的学习现状,包括学生的心理、生理状况和学生的知识、能力基础。对学生年龄特点和实际学习能力必须予以充分考虑,在重视保护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同时,还要适当照顾“两头”,即对学得较快与学得较慢的学生因材施教。应关注学生的兴趣、态度和需要,既要满足学生现实生活的需要,又应立足学生未来生活的构建。关注他们的个性发展,紧紧围绕有利于学生终身发展而设定目标,将学生的发展视为课程的根本目标。制定目标应与年级段教学要求相适应,教学目标过高,或过低,教学效果都会大打折扣。让学生站起来、踮起脚,跳一跳,能够到。3.以教学内容为载体,以重点难点为核心我们凭借教学内容来教数学知识,教数学学习的方法,凭借教学内容让学生在数学学习实践过程中形成、提高数学学习能力,凭借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素养。不同教材有不同的特点,不同的教学内容也有不同的教学要求。要吃透教材,把握编者意图,顺着编者思路去设计教学目标,要根据教学内容的实际情况去考虑目标的侧重点。而教学内容中的的核心部分则是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是在教学内容、知识体系中占重要地位,是单元内容的核心,学生必须掌握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是后继学习或广泛应用的基础。而教学难点,一般指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是理解和掌握起来感觉比较困难的关键性的知识点或容易出现混淆、错误的问题。重点和难点是课时教学中需要解决的核心内容,因此,教材的重点、难点是我们制订教学目标的重要依据。4.以客观条件为基础,因地制宜,个性制定由于学校条件、学生基础和教师水平、特长的不同,面对相同的教学内容,如果采用同一教学目标,所达成的效果,也绝不会相同,这是由客观因素决定的,那么,面对这些客观因素,具体的教学目标的制订,应该因人而异,我们的老师应该结合自己学校的现状,学生的基础和自己的特长,因地制宜的制定最适宜的教学目标。同时,教材都是静态的,往往几年不变,而社会发展却是动态的,可以说教材内容对时代进步来说,总是滞后的。根据教学内容在总体框架中的地位,适当地根据社会需要,充实必要的内容。可以对某些不影响全局的内容做适当删减或替换,把自己认为最有必要、最为鲜活的东西传给学生,制定个性化的教学目标。5.简明,具体,适当、易操作,易检验具体的课堂教学目标都是预设的,统领所有的教学环节,明确学习任务,凸显学习的重点、难点。因此,教学目标要便于课堂教学的实际操作,应是对具体学习内容、学习过程、学习结果的抽象概括,其语言表述要有概括性、指向性和动作性。指向性要明确,好操作,规定到底做什么、怎么做、做出怎样的结果来,明晰到能够以此作为依据来检测学生学习的情况。有些目标制定的笼统、不具体、不清晰,无法检测。有些课时目标制定过大,将教育“目的”当作“目标”。一节数学课的教学目标若是被定为“提高审美能力”等,就是把培养人最终目的当课时目标来制定了。这样的目标设定是不可操作的、也无法检测的;这样的目标设定就是对实际课堂教学缺乏管理、评价指导的“正确的废话”。一课时的教学目标不能过多,否则难以实现。例如一节课,老师制定了四个教学目标如:又是学习基础知识、培养了解.、又是调动兴趣、还探究了解.。这不是一节课的目标;也不是一个单元的目标;甚至是一个9年义务教育的目标。不能把总目标、单元的目标往课时目标里套。要注意长期目标、中期目标和一节课短期目标的相互结合,切不可将长期目标作为一节课的课时目标。6.体现学科特点,关注前后承接有的老师把了解其他学科内容也作为教学目标,以至于课堂上以此为中心,而把学科内容边缘化了。还有的老师把培养爱国主义情感、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当做情感方面教学目标的标签,课上并没有落实。以知识为中心的教育是不利于人的发展的,缺失学科特点的教育也同样不利于人的发展,因此,我们在设计教学目标时,必须要有学科意识,每堂课都必须要完成本学科应该要完成的任务。另外,要关注教学目标前后的承接,在知识体系链条中来审视要制定的目标,保证目标的阶段性、承接性。六、小学数学课时教学目标制定的有效策略课时教学目标是对一堂数学课教学结果的预先设定,它是单元教学目标的进一步分解。它是内容最具体、对教学指导最直接的一级教学目标。单元、学期、学段、学科总目标的最终实现都要通过课时教学目标在教学实践中去实施、去体现。因此,课时教学目标有以下基本特点:(1)目标内容的具体性。课时教学目标在内容的表述上不仅要落实到具体的知识点,而且对知识、技能掌握和能力、情感、态度发展的水平层次都要作出具体而明确的规定。(2)目标形式的可操作性。一堂课要达到哪些目标以及如何去实现目标,可以从课时教学目标本身的表述中找到答案。(3)目标实现的及时性。它有利于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及时检查目标的达成情况,并可以根据目标的达成情况及时调整教学过程,改进教学方法,更好地促进教学目标的全面实现。(4)目标设计的灵活性。课时教学目标直接受教学对象认识水平和已有数学知识经验的制约,同一内容对不同学生群体可能作出不同的课时划分,以保证不同发展水平的学生以不同的速度去实现单元目标和学期目标。根据课时教学目标的基本特点,确定有效的小学数学课时教学目标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分析教材的编排体系和意图从教材中提取出知识点,再将其放到整个教材体系中去,研究怎样把教材信息转化为数学信息,要收集哪些材料,运用哪些教学手段,促使学生从原有的认知结构出发去获取新知识,探索新发现。同时还要明确让学生掌握哪些数学知识,怎样把握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 例如:“认识人民币”的教学内容,通过分析,我们发现教材的编排,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以模拟购物为教学主线,组织学习活动,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系统化、数学化。教材分成两部分:先认识面值较小的人民币,包括1元、1角、1分以及各种角币和分币;再认识面值较大的人民币,包括2元、5元、10元、50元和100元。单元结束时,安排了实践活动小小商店。2研究学生的学习准备状况学生的学习准备状况可以理解为学生从事新的数学知识的学习所必须借助的知识和技能准备,它既包含学生学习数学知识所应具备的心理发展状态(如记忆、观察、想象、思维发展水平),也包含学生在以往数学学习过程中已经具备或掌握的数学知识、数学活动经验。我们认为,教材在安排“认识人民币”的教学内容时充分考虑了以下两个因素:学生的生活经验基础(一年级学生一般都具有简单购物的生活体验,并且对购物活动表现出较为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需求)和学生的知识技能基础(学生已学习了100以内的不进位加法和不退位减法)3系统分析目标细化结果细化系统分析结果、准确陈述教学目标。英国著名课程理论专家斯滕豪斯认为,教学活动主要包括教学、训练、引导三个过程。“教学”是使学生获得知识信息的过程,“训练”是使学生获得动作技能的过程,“引导”是使学生获得以知识体系为支撑的批判性、创造性思维能力,是使学生进入“知识本质”的过程。一般情况下,以“教学”和“训练”为主的认知领域教学目标可以用描述学生内部心理过程和外显行为相结合的方法,即首先用描述学生内部心理过程的术语来陈述目标,然后用可以观察的行为作为例子,从而使学生内部心理变化和可以观察和测量。以“引导”为主的情感领域教学目标可用表现性目标加以描述,即明确规定学生应参加的活动,但是不精确的规定每个学生应从活动中习得什么。这是因为,学生对数学学习活动产生的情感变化,往往不是一、两次教学活动就能立竿见影显现出来,教师也很难预料一定的教学活动后学生内在心理过程会出现什么变化。因此,教师在指定课时教学目标时,先要明确课时教学的过程,然后根据前面的分析研究结果,从内容和行为两个侧面把系统分析结果细化,分别确定单元教学目标(或知识点教学目标)和课时教学目标。确定课时教学目标时,要从三个方面考虑:第一,纵横对照、线面结合。要做到:纵向对照连成线,明确课时教学应为单元目标的实现承担什么任务,为学生的后续学习做好哪些孕伏、渗透和铺垫;横向对照连成片,从构建学生认知结构考虑,根据学生已有认知基础,着眼同化和顺应当前的学习内容,扩展和重建已有认知结构,沟通单元之间、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完善和优化学生的认知结构。第二,做到“四个同步”。即:同步拟定一单元(至少是一个小节知识点)各课时教学目标,确定目标体系的序列和层次;同步考虑课时教学目标和达标练习的内容,明确教学内容的深度、广度;同步考虑课时教学目标和达标控制手段,防止目标和过程脱节;同步考虑课时教学目标和效果评价、教学修正措施的有机配合,以利于因材施教。第三,课型和教学目标适应。根据教学组织形式的不同,数学课可分为新授课、练习课、整理复习课、实践活动课。课型不同,其教学目标也有所不同。一般说来,新授课的教学目标应明确规定学生应掌握哪些新的数学知识,应理解到什么深度与广度,应进行哪些必要的基本训练,学会哪些基本的数学方法等;练习课的课时教学目标既要充分顾及学生的信息反馈,抓住知识重点、难点,又要根据练习课在教学活动的不同环节增强针对性:新授环节练习课要从教学信息、作业情况、学生原有基础等方面考虑;讲评环节练习课要从共性的错误、知识的缺陷等方面考虑;复习环节练习课要从知识的整理、归纳、补缺、补差、补漏等方面考虑;整理复习课的教学目标主要包括知识归纳、整理,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建立良好的认知结构、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和培养等方面;实践活动课的教学目标应明确要掌握哪些工具的使用方法,要培养哪些实际操作能力,明确如何满足学生的求知需要、参与需要、成功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感悟数学的价值。基于以上认识,我们可以分别确定单元教学目标和分课时教学目标如下:单元教学目标使学生在观察人民币以及换币、取币等活动中认识各种面值的人民币,知道元与角、角与分之间的进率;在实际的观察、购物或模拟购物活动中,初步认识商品的价钱,学会简单的购物;在取币、换币、付币、找币等购物活动中,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与他人合作的态度,以及学习数学的兴趣;受到爱护人民币、勤俭节约的教育。课时教学目标第一课时:“认识1元以内的人民币”教学目标在活动中初步认识1元以内的人民币,学会简单的购物,了解元、角、分之间的进率;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学生进行爱护人民币、勤俭节约的教育。第二课时:“认识1元以上的人民币”教学目标通过自主学习和合作交流,认识1元以上面值的人民币;创设与生活密切联系的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感知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第三课时:“认识1元以上的人民币的练习课”教学目标通过模拟购物活动,亲身体会商店购物的全过程,初步认识商品的价钱,学会简单的购物,学会人民币的简单加、减计算;在购买价钱稍大物品时的付币、找币中,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与他人合作的态度。第四课时:“实践活动:小小商店”教学目标通过亲自参与实践活动,加深对人民币的认识,进一步掌握人民币的换算以及简单的计算;在活动中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和“用数学”的情感,并进行爱护人民币、勤俭节约的教育;培养应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进行数学交流的意识和能力,学会与人合作。当然,这个教学目标的制定仅是从一个角度出发,每位老师根据自己不同的理解也可以见仁见智,制定出适合自己的个性化的教学目标,但是必须要遵循制定教学目标的根本原则。4制定课时目标需要注意的问题(1)从整体效应出发,注意纵向、横向之间的关系。任何课时教学目标都不是孤立的,它应该成为一系列教学目标群中的有机组成部分,与其他教学目标之间具有纵向垂直的分层和横向水平的关联。 (2)从学生实际出发,适应个别差异的需要,使教学目标具有一定的弹性。设计教学目标不仅要根据课程标准,更重要的是根据学生的实际发展水平来确定。 (3)教学目标的阐述必须明确而具体,具有可检测性。教学目标的叙写,在于强调教学活动对学生产生具体行为的改变,要说明学生在教学后能学会什么,其行为改变是可以检测的。(4)从师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出发,制定明确、集中、适度的课时教学目标。七、小学数学教学目标的表述数学课堂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灵魂,是数学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是检验数学课堂教学质量的直接参考依据。在教学中,制定准确、规范、科学的教学目标,有助于课堂教学的成功和教学目标的达成。下面就如何确定和叙写数学课堂教学目标问题谈一点自己的见解。(一)数学课堂教学目标设计与陈述中存在的问题1.教学目标陈述偏离行为主体。教师在叙写目标时,最常用的句式是: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使学生掌握,让学生知道,使学生认识在这样的目标陈述中,教师是使能者,学生是效应者。教师是否作了“使能”的努力,将成为评价数学课堂的重要的行为观测点,学生是否“能了”反倒成为教师教学有效的保证。2.在表述教学后,学生要能“做什么?”时,使用含义含糊的词语。如“了解”、“理解”、“认识”、“掌握”、“体会”,等等。这是目前数学课教学目标陈述中常见的问题。3.教学目标陈述过于笼统空泛。不少教师对能力目标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表述显得空泛。如笼统地讲“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这种笼统的教学目标是没有意义而又无法操作的,学生会感到摸不着头绪。这种教学目标的设计与陈述,不但不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还会泯灭学生的兴趣。【案例】2、5倍数特征,按照以前的写法我们会这样叙写目标:1.让学生经历2和5倍数的特征的探索过程,理解并掌握2和5倍数的特征,会判断一个数是不是2或5的倍数。2.知道偶数和奇数的意义,会判断一个自然数是偶数还是奇数。3.在学习生活中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概括能力,加深对自然数特征的认识,感受数学的奇妙。分析:现在看来这些目标显然不切合我们现在的教学,它存在什么问题呢?首先在原目标1、2中出现的一些“让”“理解”“掌握”“知道”等都属于内部心理状态,在教学中学生是否真正达到这些目标是我们很难知道的,另外,它对一些方法性的目标没有设计到,如:在原目标1中出现的会判断一个数是不是2或5的倍数,就没有考虑一个基本方法,指向不够明确。(二)设计与陈述数学课堂教学目标的要求1.数学课堂教学目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