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交大少年班预科二上期语文期末总结(2012级).doc_第1页
西安交大少年班预科二上期语文期末总结(2012级).doc_第2页
西安交大少年班预科二上期语文期末总结(2012级).doc_第3页
西安交大少年班预科二上期语文期末总结(2012级).doc_第4页
西安交大少年班预科二上期语文期末总结(2012级).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有笋的语文课程总结诗经n 体例风 明快活泼 (全国各地) 雅 典雅庄重 (大雅、小雅) 颂 肃穆徐缓 (周颂、商颂、鲁颂) n 内容41阿萌 圈圈 鱼征夫之苦劳人之怨黍离之悲宴饮之欢亲朋戚阔男女哀乐n 艺术句式以四言为主 重章叠句的运用 语言质朴、形象鲜明 赋、比、兴的表现手法赋:是直接铺陈叙述。是最基本的表现手法。比:朱熹:“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即比喻,明喻和暗喻均属此类。兴:朱熹:“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即起兴,用其他东西引出要说的内容。n 影响 五经之首,文学之源 对诗歌:诗经也奠定了中国文学以抒情传统为主的发展方向。在辞赋、颂、赞、诔、箴、铭等特殊的韵文文体中,运用得很普遍。诗经是以抒情诗为主流的。除了大雅中的史诗和小雅、国风中的个别篇章外,诗经中几乎完全是抒情诗。而且,从诗歌艺术的成熟程度来看,抒情诗所达到的水准,也明显高于叙事诗。而与诗经大体属于同时代的古希腊的荷马史诗,却完全是叙事诗。正如荷马史诗奠定了西方文学以叙事传统为主的发展方向,诗经也奠定了中国文学以抒情传统为主的发展方向。以后的中国诗歌,大都是抒情诗;而且,以抒情诗为主的诗歌,又成为中国文学的主要样式。诗经的基本句式是四言,间或杂有二言直至九言的各种句式。但杂言句式所占比例很低。只有个别诗是以杂言为主的,如伐檀。以四言句为主干,可以由此推想当时演唱诗经的音乐旋律,是比较平稳和比较简单的。至汉代以后,四言诗虽断断续续一直有人写,但已不再是一种重要的诗型了。反而在辞赋、颂、赞、诔、箴、铭等特殊的韵文文体中,运用得很普遍。 对社会:诗经全面地展示了中国周代时期(西周、东周、东周春秋中期)的社会生活,真实地反映了中国奴隶社会从兴盛到衰败时期的历史面貌。其中有些诗,如大雅中的生民、公刘、绵、皇矣、大明等,记载了后稷降生到武王伐纣,是周部族起源、发展和立国的历史叙事诗。,诗经在总体上,具有显著的政治与道德色彩。无论是主要产生于社会上层的大、小雅,还是主要产生于民间的国风,都有相当数量的诗歌,密切联系时事政治,批判统治者的举措失当和道德败坏。其意义虽主要在于要求维护合理合度的统治,给予人民以较为宽松、可以维持生存的条件,但这对于社会的发展,当然是有价值的。n 如何理解诗经的“温柔敦厚”风格?包含着劳动人民淳朴的思想感情,他们的爱情纯真,生活朴素,个性率真大胆,在他们的诗中不会有绮靡,伤感和缠绵悱恻的情调;诗经重现实,源于人民现实中浓厚的乡土气息和生活气息,带有清新自然、浑朴自然的口语风格。唐代孔颖达曾在礼记正义中说道:“温,谓颜色温润;柔,谓性情和柔。诗依违讽谏,不指切事情,故曰温柔敦厚诗教也。”这种温柔敦厚的诗风对后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明显地表现在楚辞、唐诗和宋词等不少作品之中。n 如何理解诗经的“风雅”传统? “感于哀乐,缘事而发”诗以言志 “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温柔敦厚 内容蕴含了对社会现实生活的热情关注,以及直面苦乐人生的现实主义精神 怨情与悲愤之作并未导致对生的彻底厌倦和否定,以及对政治王权的全面否定n 何谓诗经“六义”?风、雅、颂与赋、比、兴被统称为诗经“六义”,成为诗经最具代表性的六个特点。“风雅”和“比兴”更成为诗经中所体现出来的现实主义创作精神的代称。n 重要作品:子衿、静女、将仲子、桃夭静女诗经 邶(bi)风静女其姝(sh),俟(s)我于城隅(y)。爱而不见(xin),搔首踟(ch)蹰(ch)。静女其娈(lun),贻(y)我彤(tng)管。彤管有炜(wi),说(yu)怿(y)女(r)美。自牧归(ku)荑(t),洵(xn)美且异。匪(fi)女(r)之为美,美人之贻。静女:文雅的姑娘。静:娴静。邶(bi):邶国(今河南汤阴境内)。其姝(sh):姝,美丽。其,形容词词头。下面“静女其娈”的“其”用法相同。俟(s):等待,等候。城隅(y):城上的角楼。一说是城边的角落。爱:通“薆(i)”隐藏,遮掩。见(xin):通“现”,出现。一说是看见。踟蹰(ch ch):双声连绵词,亦作“踟躇”,心里迟疑,要走不走的样子。娈(lun):美好。贻(y):赠送。彤(tng)管:红色的管萧。管,管萧,有人说是带有红色色泽的茅草根部。炜(wi):鲜明有光的样子。说怿(yu y):喜爱。说,通“悦”,和“怿”一样,都是喜爱的意思。女(r):通“汝”,你。这里指代“彤管”。牧:野外放牧的地方。归荑(ku t):赠送荑草。归,通“馈”,赠送。荑,初生的茅草。洵(xn):通“恂”,的确,确实。异:与众不同匪(fi)女(r):不是你(荑草)。匪,通“非” 译文文雅的姑娘真美丽,约好在城边的角落里等我。却故意躲藏起来,惹我挠头又徘徊。美丽姑娘真好看,送我一支小彤管。彤管红红的发出闪闪的亮光,喜爱你的美丽。从郊外采来茅荑相赠送,确实又美丽又出奇。不是荑草真的美,(而是)美人送我含爱意。解说:这是一首男女幽会的情歌。少女故意躲在城角,“爱而不见”,男子急得坐立不安,“搔首踟蹰”,这两句平实如话的描写,极为传神地表现了一对恋人初会时的情趣。既而约会之时少女赠送彤管、荑草,男子欣喜若狂语带双关表达爱意的情态,又写得柔婉细腻,情意绵绵。全诗清新活泼,生动有趣。吟诵此诗,读者亦会被其浓浓的青春气息所感动,而诚心祝愿这对恋人幸福美满。将仲子将仲子兮,无逾我里,无折我树杞。岂敢爱之?畏我父母。仲可怀也,父母之言,亦可畏也。将仲子兮,无逾我墙,无折我树桑。岂敢爱之?畏我诸兄。仲可怀也,诸兄之言,亦可畏也。将仲子兮,无逾我园,无折我树檀。岂敢爱之?畏人之多言。仲可怀也,人之多言,亦可畏也。将(qing枪):愿,请。一说发语词。仲子是表字的意思逾:翻越。里,居也,五家为邻,五邻为里,里外有墙。越过里墙。杞(q起):木名,即杞柳。又名榉。落叶乔木,树如柳叶,木质坚实。树:种植。一说树桑、树檀,即桑树、檀树,倒文以协韵。爱:吝惜。 译文求求你,我的仲子,别翻越我家门户,别折了我种的杞树。哪是舍不得杞树呵,我是害怕父母。仲子你实在让我牵挂,但父母的话,也让我害怕。求求你,我的仲子,别翻越我家围墙,别折了我种的绿桑。哪是舍不得桑树呵,我是害怕兄长。仲子你实在让我牵挂,但兄长的话,也让我害怕。求求你,我的仲子,别越过我家菜园,别折了我种的青檀。哪是舍不得檀树呵,我是害怕邻人的毁谗。仲子你实在让我牵挂,但邻人的毁谗,也让我害怕。 解说这是女子赠给所爱男子的情诗。封建社会中,婚姻不能自主,给青年男女带来了巨大的痛苦。这首诗中的姑娘虽然热烈地爱着一个青年,但在父母、兄长、社会舆论的巨大压力下,却又不敢和他在家中相会。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桃之夭夭,有蕡(fn)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桃之夭夭,其叶蓁(zhn)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1.夭夭:桃花怒放的样子。2.华:古花字。3.之子:这位姑娘。4.于归:出嫁。古代把丈夫家看做女子的归宿,故称“归”。5.之,指示代词。6.蕡,肥大,果实将熟的样子。有蕡其实:它的果实十分繁盛。7.蓁蓁:繁茂的样子。8.灼灼:花朵色彩鲜艳如火。9.宜:和顺、亲善译文茂盛桃树嫩枝芽,开着鲜艳粉红花。这位姑娘要出嫁,定能使家庭和顺。茂盛桃树嫩枝芽,桃子结得肥又大。这位姑娘要出嫁,定能使家庭美满。茂盛桃树嫩枝芽,叶子浓密有光华。这位姑娘要出嫁,定能使家人幸福。楚辞n 概念诗体:战国时楚地出现的一种新诗体(民间九歌)作品:屈原及其他作家用此文体所写作品(离骚等)书名:由这些作品选辑而成的诗歌总集(楚辞)n 特征(楚辞在艺术表现上有何特点?)其言甚长:篇幅、容量、句式,富于表现力其思甚幻:想象奇特、丰富的幻想,浪漫主义其文甚丽:语言瑰丽、表现手法丰富其旨甚明,不遵矩度:悲剧色彩和悲剧精神n 什么是中国诗歌的“风骚传统”?诗经&楚辞分别是先秦时期北方中原文化和南方楚文化的辉煌结晶,各以其自己思想、卓越的艺术成就和鲜明的特色成为我国古典诗歌的两大典范,两面旗帜。风:国风代表诗经骚:离骚代表楚辞后世诗人,一般来讲,或是接受了诗经的影响,或主要接受了楚辞的影响,使诗歌沿着诗经楚辞所开辟的两条道路不断前进。因此而发展,形成的我国诗歌的两种不同的优良传统,习惯上,就称为“风骚传统”。 n 如何理解屈原的人格魅力?忠君爱国 独立不迁 上下求索 好修为常屈原的人格魅力:屈原是我国第一位爱国主义诗人,是浪漫主义诗人的杰出代表。他是一名政治家,也是一名爱国志士,拥有着爱祖国,爱人民,坚持真理,宁死不屈的精神,“可与日月争光”的巍巍人格。是他,令中国诗歌进入了一个由集体歌唱到个人独创的新时代,创造了楚辞文体,突破了诗经的表现形式,丰富了诗歌的表现力,与诗经并称“风骚”,且影响了汉赋的形成。他的诗歌与行为也给了出国人民以报仇雪耻极大的鼓舞,历史的发展也扩大了屈原的影响。n 楚辞九歌湘夫人与诗经秦风蒹葭展示了怎样的相似意境? 蒹葭开头“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点出了时空,布置了广阔的自然北京,令诗人有纵目骋怀的宽广余地,而且蒹葭白露,也点缀了寥落凄清的秋容,隐寓诗人此时情怀的凄寂。寥寥数语,达到了写景、抒情融合无间的艺术境界。 湘夫人开头“帝子降兮北渚,目渺渺兮愁予,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大河浩瀚,秋风袅娜,清波万迭,与水波相荡漾,意境亦复相似。 展示了秋色茫茫,水波渺渺的空灵境界。n 重要作品:湘夫人、国殇【In Addition】四大美男潘安宋玉高长恭卫玠 三皇五帝三皇 伏羲 神农 黄帝五帝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乐府n 概念 古代音乐官署 一种诗歌文体n 思想主题广泛触及了当时社会的矛盾,反映了具有普遍意义的社会问题,表现了丰富多样的人生态度与情怀。 苦与乐的深刻揭示 爱与恨的坦率表白 生与死的人生感喟n 艺术特色现实主义传统的发扬娴熟巧妙的叙事艺术奠定了中国古代叙事诗的基础多样的艺术表现手法为后世文学积累了丰富经验n 陌上桑的艺术手法以虚写实,烘云托月光感分明,情感自见n 如何理解“罗敷夸婿”情节设置的意义?讽刺使君愚蠢,使诗歌的喜剧效果得到体现。烘托出使君好色的丑恶嘴脸,体现了罗敷不畏权贵、敢于与权贵斗争的精神,表现了她的人格魅力n 如何理解罗敷形象?貌美品端、机智活泼、亲切可爱,外表与内心兼美,勇敢与智慧并具由单纯刻画人物容貌之美进而达到表现性情之美。古诗n 何谓古诗?古诗,又称古体诗,是相对于唐代近体诗(绝句、律诗)而言的。古诗十九首,最早见于文选,为南朝梁萧统从传世无名氏“古诗”中选录十九首编入,编者把这些作者已经无法考证的五言诗汇集起来,冠以此名,列在“杂诗”类之首,后世遂作为组诗看待。n 如何理解古诗十九首的艺术特点情真意切,引发共鸣语言朴素,浑然天成意致深婉,余味无穷n 比较西北有高楼与青青河畔草中的女性形象西北有高楼:刻画了一个始终没有出现的寂寞孤独的女子形象,她矜持,高洁,她所追求的是一种理想。青青河畔草:刻画了一个春意盎然的景色中的美丽寂寞的少妇形象,她感叹时光易逝,炫耀,世俗,急于表现自己,她所追求的仅仅是感情上的满足。n 分析行行重行行的抒情艺术 语言质朴而富有表现力 情感婉曲而引多人共鸣(诗句赏析详见PPT)魏晋风度n 何谓魏晋风度?时代精神取向:洒脱放达、冷峻玄远名士人格追求:崇尚自然、任性率真魏晋风度是在魏晋这个特定的时期形成的人物审美形态,伴随魏晋玄学兴起并与玄学倡导的玄远精神相表里,是指魏晋士人的个性气质、人生态度、价值追求等在言谈、举止、趣味、习尚等日常生活中的外在表现。n 魏晋名士风度的具体表现饮酒服药:关注生命,把握现在神仙容止:尚美活得要有品味任诞放达:任真活得要有个性玄学趣味:清谈活得要有用n 为什么说陶渊明“是真名士自风流” ?玄心:玄远之心洞见:旨深言约妙赏:美的感悟深情:情深意重n 关于陶渊明饮酒诗、田园诗和咏怀诗的欣赏(自己看PPT啦!背不完的节奏!)唐末五代词n 如何理解词的审美特征?(或“诗庄词媚”) 词称曲子词,诗余,长短句。其形式特点:字数固定、句式参差、平仄韵律、合乐可歌。 【审美特征1】 幽深要眇 婉曲之因:结构 例如将柳永的平蝴蝶改为词。u 平蝴蝶柳永望处雨收云断,凭栏悄悄,目送秋光。晚景萧疏,堪动宋玉悲凉。u 雨收云断处,凭栏送秋光。 晚景渐萧疏,宋玉动悲凉。 明显地失去了原作中的铺叙与婉曲,而表现出特有的典雅与厚重。 诗之境大,词之境狭。词,别是一家。 如王国维所述:能言诗之所不能言,而不能尽言诗之所能言,诗之境阔,词之言长。 【审美特征2】 秾软香艳 媚艳之因:内容则有绮筵公子,绣幌佳人,递叶叶之花笺,文抽丽锦;举纤忏之玉指,拍案香檀。不无清绝之词,用助娇娆之态。庶使西园英哲,用资羽盖之欢;南国婵娟,休唱莲舟之引。 欧阳炯花间集序 诗多表达政治主题,以国家兴亡、民生疾苦、胸怀抱负、宦海沉浮为主,词多写男欢女爱、相思离别。 诗庄词媚,词为艳科。【In Addition】对诗庄词媚的理解。 题材内容 诗多表达政治主题,以国家兴亡、民生疾苦、胸怀抱负、宦海沉浮为主,词多写男欢女爱、相思离别。 风格 即使同样的题材,在诗词中也会呈现不同的风格。如怀古题材的诗多沉郁苍凉,而词却往往在历史沧桑中插入艳情。 语言 词的语言相比于诗显得更精美典雅、轻灵细巧、纤柔香艳。 审美特征 总而言之,相较于诗,词有两类主要的审美特质:幽深要缈,浓软香艳。幽深要缈的婉曲之因在于诗词的结构不同,浓软香艳的媚艳在于诗词的内容有异,此二者共同促使了诗庄词媚风格的形成。n 什么是花间词? 花间词又称西蜀词派,因后蜀赵崇祚的花间集而得名。 风格香软浓艳,以罗绮香泽为描写对象,树立了词为艳科的藩篱。 标志着文人词的成熟。 对后来文人词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n 举例说明花间词的特点。 菩萨蛮唐温庭筠 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 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 本词把妇女的服饰写得如此华贵,容貌写得如此艳丽,体态写得如此娇弱,既为适应歌女口吻,也乃优悠生活使然。其艺术特色浓艳细腻,绵密隐约,代表了花间词的特点。n 李煜词的艺术特点。 二重组合词境 二重组合的词境具体表现为:l 过去与现在的组合l 梦境与现实的组合l 故国与现居环境的组合时空的二重结构中渗透着两种情感:欢乐与痛苦。亦即过去的欢乐和现在的痛苦,梦中的欢乐与梦后的痛苦。 绝望者的哀鸣 痛苦的普遍性n 如何理解王国维所说的李煜“俨然有释迦、基督担荷人类罪恶之意“?人们都有怅然失意落寞伤感的情绪,但不一定能表达出来。而他却可以清楚的表达出来并引发人们的共鸣。将亡国之君的情感超越个人。李煜抒写的情感是具有涵盖意义的,是高度概括化的人类普遍情感,换句话说,李煜的词更具有超越时空的感染力,更易引起千古读者的共鸣,故而李煜可用“担荷”二字,承担的越大,境界当然就越大,李煜是以自己的心灵去承受这个世界的苦难与折磨的,他甚至主动地把世界的荒谬与民生的不幸承担到自己的身上,直至使自己的心灵不堪重负,此时他发出的,就是“震撼人心的黄钟大吕之声“(鲍鹏山艺术囚徒王维)。然而,佛祖关注的是众生之类,是超越人类范畴的,在这一点上,李煜是远比不上的。品读李煜词,无数读者能从李王富有情感涵盖力的词句中,生发出具体的、各自不同的情感体验来,正如“佛以一音演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维摩诘经佛国品第一),“俨有”是个类比,有差距的类比,相似处在于众生听佛说法与读者品李王词的体验,差距在于李煜是虔诚佛子,是百千万亿众生之一,释迦是宗教首领,是世中尊。八声甘州n 熟悉作品内容。n 品味四首八声甘州在审美风格上的差异。 仔细看有损的ppt!n 如何理解苏轼对“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句作出的“不减唐人高处 ”的评价? 唐人高处”语出苏东坡赞柳永词“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人皆言柳耆卿俗,然如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唐人高处,不过如此。”“唐人高处”,同“盛唐气象”一样,是一个时代的文学共性。清人翁方纲石州诗话曾言:“盛唐诸公之妙,自在气体醇厚,兴象超远。”意思是唐人的高明之处在于感发力与形象的统一,触景生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不同于从诗经到“建安”、“正始”的直抒胸臆和情景分写,而且兴象高远,气势恢宏。 “唐人高处”的关键之处在于“兴象”。唐人殷璠河岳英灵集第一次提出“兴象”这一文学术语,意为具有审美感受特征而意于言外的艺术形象。在这一点上,盛唐诗歌无疑是“兴象”这一审美要求最鲜明的代表。如王维山居秋暝“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一句,以白描的笔调精致地勾勒出秋夜深山的静谧和安宁,意在引导人们涤除杂念,回归大自然,这样的文字“文有尽而意有余”,耐人寻味。 “唐人高处”的第二点在于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杜工部的登高无疑是这一点的杰出代表。前两联寓情于景,后两联借景抒情:先通过急风、高天、哀猿、清渚、白沙、飞鸟、无边落木、滚滚长江等多个意象渲染出诗人的凄凉和伤感。然后将这些哀凉逐渐的明朗化:“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在时间和空间上写尽了诗人心中的悲苦和艰难。把超妙的写景文字和刻骨铭心的悲苦水乳交融起来,益发显得形象的博大和浓烈的哀思。 “唐人高处”的第三点在于视野的博大和气势的磅礴。李太白自然在这一点上做得最好,“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其将进酒诗以“滚滚黄河”和“高堂白发”起兴,起笔就给人一种视野的博大和气势的磅礴。接着,“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以让人觉得益发的气势沉雄和身心的激动,此后更以独步千古的自信吟出了千古绝唱:“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需要注意,盛唐诗歌代表的是唐诗的最高成就,但“唐人高处”绝不仅仅局限于盛唐,无论是韩孟的奇崛,还是元白的通俗,抑或小李杜退守自身的哀婉,都体现了唐诗的博大、恢宏和豪情,绝不同于六朝诗文的绮丽浮华、花间词人的琐屑逼仄和宋代文人的严密繁琐。n 如何理解辛弃疾词的豪放风格? 宏大的意境和雄壮的声势 生动、夸张的描写和想象 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和战斗精神窦娥冤n 何谓元曲。小令 独立的单支曲,如:天净沙秋思。套数 由同一宫调两个以上曲牌联成的组曲。杂剧 散曲+“科”+“白”。元曲的组成,包括两类文体:一是包括小令、带过曲和套数的散曲;二是由套数组成的曲文,间杂以宾白和科范,专为舞台上演出的杂剧。“散曲”是和“剧曲”相对存在的。剧曲是用于表演的剧本,写各种角色的唱词、道白、动作等;散曲则只是用作清唱的歌词。从形式上看,散曲和词很相近,不过在语言上,词要典雅含蓄,而散曲要通俗活泼;在格律上,词要求得严格,而散曲就更自由些。散曲从体式分两类:“小令”和“散套”。小令又叫叶儿,体制短小,通常只是一支独立的曲子(少数包含二三支曲子),如天净沙秋思。散套则由多支曲子组成,而且要求始终用一个韵。散曲的曲牌也有各式各样的名称,如叨叨令、刮地风、喜春来、山坡羊、红绣鞋之类另,元曲又称“词余“,”乐府“。【In Addition】 元杂剧的体制特点l 结构体制 楔子 + 四折 + 题目正名l 舞台体制 演唱正旦或正末主唱 宾白散白、韵白;对白、旁白;独白、带白 科范动作表情l 音乐特点 每一折用同一宫调的若干曲牌组成 五宫:仙吕宫、南吕宫、正宫、中吕宫、黄钟宫 四调:双调、越调、商调、大石调l 角色分工 旦:女主角 正旦、贴旦、花旦、老旦、小旦 末:男主角 正末、副末、冲末、大末、二末 净:反面人物 净、副净、二净 杂:杂角 孤、祗从、孛老、卜儿、徕儿、细酸 中国戏剧l 戏剧:指以语言、动作、舞蹈、音乐等形式达到叙事目的的舞台表演艺术的总称。l 戏曲: 中国古代乃至近现代包括京剧和各种地方戏在内的传统戏剧被称为“戏曲”。l 中国戏曲实际上是一种带舞蹈成分的歌剧n 元曲四大家与元曲四大悲剧。 元曲四大家l 关汉卿 代表作窦娥冤 l 马致远代表作汉宫秋 l 白 朴 代表作墙头马上、梧桐雨l 郑光祖 代表作倩女离魂 元曲四大悲剧l 窦娥冤关汉卿l 汉宫秋马致远l 梧桐雨白朴l 赵氏孤儿纪君祥誓愿顺序誓愿内容所用典故誓愿实质第一桩血溅白练苌弘化碧、望帝啼鹃(刑场观者) 明冤情第二桩六月飞雪飞霜六月因邹衍(天地鬼神) 洗清白第三桩亢旱三年东海曾经孝妇冤(普天之下) 惩邪恶n 如何理解窦娥临刑前的三桩誓愿? 三桩誓愿由小到大由弱到强将个体的痛苦不幸升华到一类群体。三桩誓愿应验:浪漫主义手法表达美好愿望,显示正义抗争的强大力量,反映伸张正义惩治邪恶的愿望,使悲剧气氛更浓烈,人物形象更突出,故事情节更生动,主题思想更深刻。 通过窦娥的三桩誓愿,强烈的抒发了那些长期遭受压迫的人民群众的无可诉告的反抗情绪,对“为善的受贫困更命短,造恶的享富贵又寿延”的控诉更发人深思。n 了解中西悲剧文化的区别。 在悲剧冲突上不同 对悲剧角色的选择不同 悲剧的结构形态不同 悲剧的价值取向不同 西厢记第四本n 了解西厢记故事的流变。 “西厢故事”的题材源于唐代元稹的传奇莺莺传(亦称会真记)。莺莺传主要讲述张生与“天之所命尤物”的莹莹小姐邂逅后,虽“始乱之”,但因“善补过”,而终弃之 的故事。 故事流传至金代,北方出现了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人称“董西厢“)。莺莺见弃的故事被改变为两人为争取自愿结合的婚姻而同封建家长斗争并最终取得胜利的喜剧。 到了元代,王实甫在此基础上将之改变成崔莺莺待月西厢记(人称“王西厢“),并正面提出了”愿天下有情的终成眷属“的主张,使之成为了”元杂剧的压卷之作“。n 掌握王实甫西厢记的思想主题正面提出“愿天下有情人都成了眷属”的主张,鲜明的反封建礼教和封建婚姻制度。西厢记歌颂了以爱情为基础的结合,否定封建社会传统的联姻方式。n 把握长亭送别的艺术特色。长亭送别是王实甫西厢记中最脍炙人口的精彩片段之一,其艺术魅力主要来自对人物心灵的深刻探索和真实描摹以及情景交融的艺术表达。唱词细腻而多层次地展现了崔莺莺“此恨谁知”的复杂心理内涵,既交织着对“前暮私情,昨夜成亲,今日别离”的张生的百般依恋,也有着对即将来临的“南北东西万里程”的无限悲戚,对壁球“蜗角虚名,蝇头微利”而“强拆鸳鸯在两下里”的做法也有着深深怨恨,同时也流露出对司空见惯的身荣弃妻的爱情悲剧的不尽忧虑。n 了解中西喜剧文化的差别。 西方喜剧一般只用于讽刺。亚里斯多德诗学第二章指出:“喜剧总是摹仿比今天的人坏的人。”古希腊佚名喜剧提纲则说:“喜剧是对于一个可笑的,有缺点的,有相当长度的行动的摹仿。”这种传统的喜剧观念长期被奉为金科玉律,直到文艺复兴时期的莎士比亚,才部分地打破这一束缚。伟大的喜剧家莫里哀全部喜剧对贵族阶级的好逸恶劳、庸俗浅薄、僧侣阶级的虚伪狡诈、卑鄙无耻以及资产阶级的自私自利、贪婪无情给予了有力的嘲讽与打击。讽刺批判精神的高扬,使他成为了喜剧王国的一面旗帜。 中国喜剧传统中不仅有讽刺,也有歌颂。悲剧的终级关怀是生命灭亡(或者说生命的忧虑),喜剧的终极关怀是生命的成长。从喜剧的终极关怀是生命的发展这一命题去观照中国古典喜剧更能揭示出自己的特色,因为中国的喜剧不仅否定了丑恶,嘲笑了落后,而且在很大程度上表现理想,特别是具有憧憬美好的浪漫情调,它象征着未来世界的曙光。中国古典喜剧的终极关怀是生命的成长这一命题,与西方否定性喜剧相反, 中国的剧作家总是喜欢善得善报、恶得恶报的大团圆结尾。西方 人物否定性 类型化人物形象 讽刺公用 以纯正的丑的夸张剔除一切美的因素 语言悖乖之丑中国 人物肯定性 高度典型化人物形象 悲喜相间,悲欢离合 性格语言,强调内在感情因素牡丹亭第十出惊梦n 何谓临川四梦?临川四梦,又称玉茗堂四梦。指明代剧作家汤显祖的牡丹亭紫钗记邯郸记南柯记四剧的合称。前两个是儿女风情戏,后两个是社会风情剧。【In Addition】 一生“四梦”,得意处唯在牡丹 紫钗记中的霍小玉与书生李益喜结良缘、被卢太尉设局陷害、豪侠黄衫客从中帮助,终于解开猜疑,消除误会的悲欢离合的幻梦。 牡丹亭描写了杜丽娘因梦生情,伤情而死,人鬼相恋,起死回生,终于与柳梦梅永结同心的痴情。 南柯记讲述了书生淳于棼于梦中做大槐安国驸马,任南柯太守,荣华富贵梦醒而皈佛的故事。 邯郸记则表现了卢生梦中娶妻,中状元,建功勋于朝廷,后遭陷害被放逐,再度返朝做宰相,享尽荣华富贵,死后醒来,方知是一场黄粱梦,因此而悟道的警醒。“紫钗记,侠也;牡丹亭,情也;南柯记,佛也;邯郸记,仙也。”n 掌握牡丹亭的思想主题。 牡丹亭通过杜丽娘自择情偶这一为封建礼教所不容的“大逆不道”之举,通过“礼”吞噬少女春天般娇艳的生命以及杜丽娘因情而死又由情而生的浪漫主义情节所折射的“女性的悲剧”,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礼教的残酷,批判了程朱理学“去人欲,存天理”的虚伪与反动,表达了挣脱封建牢笼,粉碎宋明理枷锁,追求个性解放,向往理想生活的朦胧愿望。n 如何理解杜丽娘这一人物形象。 杜丽娘是古典戏曲中最可爱的少女形象之一。出身和社会地位规定她应该成为具有三从四德的贤妻良母。她出生于一个典型的封建士大夫家庭,家庭里充斥着浓重的封建礼教气氛。她的家庭是个封建官僚家庭,父母对她的一举一动都关心备至。她的父亲杜宝是个儒生出身的太守,是传统道德的代表人物,为官忠于职守,为人坚持礼教,而母亲甄氏则是个夫唱妇随的贤妻良母式的女子。作者特别写了他们对杜丽娘的教育。杜丽娘因为春日昼长,白日犯困小憩,杜宝也要训斥她;而甄氏因为杜丽娘去了自家花园,衣裙上绣了一对花,一双鸟,也大惊失色,生怕女儿因此而学坏,并且还给她安排了丫环和道学先生,前者监视她的行动,后者负责她的教育。因此,他们的爱带上了深深的社会功利色彩,目的是要将女儿培养成一个封建社会所要求的模范淑女。作者如此描绘杜丽娘的生活环境、周围人物,深刻地揭示了她所面临的对手不是某些单个人物,而是由这些人物所代表着的整个正统意识和正统社会势力。她的人生第一课是诗经的首篇关雎。传统说法认为它是“后妃之德”的歌颂,是最好的闺范读本,她却直觉地认出这是一支恋歌。在婢女春香的怂恿下,她偷偷地走出闺房私自游园。杜丽娘准备游春,先是梳妆打扮。这时对镜,内心进入恍惚痴想状态,明明是为自己的美色自豪,但又不好意思。打扮本是为人看,但她说“恰三春好处无人见,不提防沉鱼落雁鸟惊喧。则怕的羞花闭月花愁颤。”又怕被人看见。这确实是青春期少女很典型的心理状态。“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春天的大自然唤醒了她的青春活力。她生活在笼罩着封建礼教气氛,几乎与世隔绝的环境中,眼睁睁地看着青春即将逝去,她却无能为力,不由自主,只好把炽热的感情压制在心中。汤显祖安排杜丽娘在游园之后和情人在梦中幽会.是杜丽娘郁积在心中的热情的爆发,也是她反抗现实世界的实际行动。剧中杜丽娘日常的行为举止,丝毫不违背她作为名门闺秀的身份,她在作品开始时,是一个美丽聪明的少女,带有贵族小姐普遍的特点,温柔、驯顺、稳重。她本人也打算严格地用礼教来约束自己的言行,她幼小心灵中,充满了封建礼教。她去游玩空寂无人的花园,还想到“步香闺怎便把全身现”,这是现实环境造成的她的性格的一面;但在另一面,当杜丽娘独处深思时,却不由自主地发出对“才子佳人”“密约偷期”的倾慕;在更深的一层,当完全摆脱现实束缚进入梦境时,她的潜在欲望便充分地活跃起来。 主人公杜丽娘在礼教束缚下的复杂细腻的哀愁和坚定执着的反抗性格,被作者以文采瑰丽的妙笔,描绘得淋漓尽致:“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朝飞暮卷,云霞翠轩,雨丝风片、烟波画船,锦屏人忒看的这韶光贱。”数百年来,为人们唱得口角生香.牡丹亭的感人力量,在于它具有强烈地追求个性自由,反对封建礼教的浪漫主义理想。这个理想作为封建体系的对立面而出现。善良与美好的东西都属于杜丽娘。汤显祖描写杜丽娘的美貌很成功,而描写杜丽娘的感情和理想的那些片段更具魅力,她不是死于爱情被破坏,而是死于对爱情的徒然渴望。通过杜丽娘的形象,牡丹亭表达了当时广大男女青年要求个性解放,要求爱情自由、婚姻自主的呼声,并且暴露了封建礼教对人们幸福生活和美好理想的摧残。杜丽娘,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有特色的典型。她对爱情执着地追求和对礼教地彻底反对,在古代文学史上叛逆女性的画廊中是最前列的。n 把握牡丹亭游园的艺术特色 详见ppt。(层次丰富,手法多样,语言新巧,etc) 【百度百科】沈德符顾曲杂言说:“牡丹亭梦一出,家传户诵,几令西厢减价。”牡丹亭除了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外,其艺术成就也是非常卓越的。一、把浪漫主义手法引入传奇创作。首先,贯穿整个作品的是杜丽娘对理想的强烈追求。其次,艺术构思具有离奇跌宕的幻想色彩,使情节离奇,曲折多变。再次,从“情”的理想高度来观察生活和表现人物。二、在人物塑造方面注重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发掘人物内心幽微细密的情感,使之形神毕露,从而赋予人物形象以鲜明的性格特征和深刻的文化内涵。三、语言浓丽华艳,意境深远。全剧采用抒情诗的笔法,倾泻人物的情感。另一方面,具有奇巧、尖新、陡峭、纤细的语言风格。这些特点向来深受肯定。一些唱词直至今日,仍然脍炙人口。表现出很高的艺术水准。雷雨n 如何理解“雷雨”的象征意义?(1) 点明戏剧情节发生的自然气候。“天气更阴沉,更郁热。低沉潮湿的空气,使人异常烦躁。”这样的天气终于导致夜间雷电交加,风雨大作。(2) 工人运动正如“雷雨”般如火如荼地展开。鲁侍萍进入周公馆,遇上周朴园的时候,正是雷雨前夕,而此时她的儿子鲁大海正在周朴园的矿上带领工人罢工,争取福利待遇。(3) 这个封建大家庭内部也酝酿着而且终于爆发了一场毁灭性的“雷雨”。戏剧结局,周冲与四凤跑出公馆,却在雷雨中双双触电身亡,周萍举枪自杀,鲁大海则远离了这个“家”。在“雷雨”轰隆隆的雷声中,这个外表和美实则饱含罪恶的周家随着上述鲜活生命的逝去而彻底坍塌,这样的“雷声”,当是警世之音。(4) 自然界和家庭内部的“雷雨”象征了社会矛盾的日趋尖锐。作者用“雷雨”为题形象地告诉人们:20年代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一场天翻地覆的社会大变革不可避免地即将发生。n 体味节选部分的戏剧冲突在雷雨第二幕中,鲁周两家三十年的新仇旧恨得到集中的反映。 侍萍和周朴园的冲突,反映了被侮辱被损害的下层人民同剥削阶级势力的斗争。第二幕的前半部分,一上场,侍萍就认出了周朴园,而周朴园却没有认出侍萍。于是,这种一明一暗的关系,一下子就扣住了读者的心,从周朴园那些发号施令、居高临下的语言以及当他怀念起侍萍时的“沉吟”、“苦痛”的表情中,不难看出他是个地位高、权势大的“尊者”,而且似乎是个多情的人物,在侍萍的话里,也可以发现,她虽然看透了周朴园,却因为本性的正直善良,仍希望周朴园能认出她。看来,好像两方面冲突不起来了。然而,周朴园的情感毕竟是虚伪的。当他发现侍萍还活着,很可能会影响他的名誉、地位时,他始则厉声斥问侍萍“来干什么?”“谁指使你来的?”继则用巨额支票收买侍萍,企图以他认为是万能的金钱打动侍萍,周朴园虚伪、冷酷的面貌至此暴露无遗。可是,侍萍是有骨气的。她看也没看,就将支票撕得粉碎,说:“我这些年的苦不是你拿钱算得清的”。明告周朴园:金钱弥补不了罪过!表现出对资产阶级金钱至上的蔑视。 后半部分,鲁大海的出场,展开了工人阶级与封建资产阶级的矛盾冲突。 鲁大海站在周朴园面前,父子不相认。因为,鲁大海直接威胁到周朴园的切身利益,威胁到这个封建资产阶级代表人物的根本利益。周朴园对鲁大海没有而且不能有父子之情了;有的只是压迫的欲望和阶级的仇恨。欺诈,行不通,只好撕下伪善的面目,恶狠狠地训斥鲁大海:“你现在没有资格和我说话矿上已经把你开除了。”鲁大海则是满怀阶级仇恨,单刀直入地揭露周朴园:你叫警察杀了矿上许多人!”你包修江桥,故意叫江堤出险!”“你故意淹死了两千两百个小工!”“你发的是绝子绝孙的昧心财!”在激烈紧张的戏剧冲突中,人物短短的对话,就使我们看到了周朴园镇压工人罢工手段的毒辣,发家史的罪恶;看到了他狡诈、残忍的嘴脸;也使我们看到了鲁大海坚定的立场,不屈的斗争精神。在这一幕戏中,充满了人物间不可避免的冲突,在特定的环境中,过去和现在的矛盾交汇、连贯在一起。这样,使得人物的形象“立”了起来,并紧凑地写出了三十多年来的变迁,展现了两代人之间错综复杂的矛盾冲突。从根本上来说,反映出半封建半殖民地中国上层社会的腐朽与罪恶。n 分析周朴园的心理变化过程震惊恐惧冷酷n 如何理解周朴园这一人物形象?周朴园是典型的由封建阶级转型为资本家,同一般人一样封建残余并没有在他身上彻底消除。他自私、卑鄙,不肯放弃一点可能得到的利益,哪怕用别人的生命来换取!但他又不能摆脱封建思想,他要在任何地方、对任何人都要建立自己的绝对权威,哪怕是在家里,他也要别人都绝对服从他,甚至本该平等的妻子也要做他的“奴隶”。 外表保存着仁厚、正直、贤达、有道德的形象,而本质上却是一个蛮横、冷酷、自私、卑鄙的小人。周朴园本生长在封建地主家庭,后来去德国留学学习了西方的文化,深谙资本主义的原始积累方式、规则。归国后凭借其家原来的资本加上黑暗的心灵,赚黑钱终于成功的转化为资本家。已经失去了最基本的人性,只是一个虚伪的大资本家,为了得到他认为应该得到的一切不惜一切手段,甚至自己的儿子、女人、别人的生命!周朴园虽然后来转型为资本家,但在那种封建思想影响下的心灵已经严重变形,已经成了在封建残余及狠毒的资本主义双重形态下跳动的心,也就是因为这种人格的分裂使他变得残忍、矛盾。归国后的周朴园已经不在是刚从德国留学回来浪漫、稚嫩的青年,而是老奸巨滑、不择手段的资本家了,卑鄙、冷酷、残忍。对待工人他为了能多弄钱用尽了手段,从来不考虑工人的死活,在他眼中只有钱,钱是他追求的一切! 他残酷剥削、镇压工人,毫无资产阶级“文明”可言,他的“兴家立业”史,就带着野蛮的封建盘剥的血腥味。残忍剥削以求迅速暴富发家,在这一血腥的积累过程中他迷失了良知,成为一个无恶不作的大资本家。周朴园自私、伪善的本质不仅在他对待工人的事上表现得淋漓尽致,而且在对待可怜的侍萍的事上也表现出来了他善于伪装的本质。为了自己权威的树立,周朴园回国开矿修桥,聚资敛财,他选择以资本积累奠定人生的第一块基石,由财富而得到社会的认可,社会地位的巩固有待于下一步家庭地位的确认,因此周朴园要“成家”。因此侍萍就成了他首先要“处理”的对象。于是他决定抛弃侍萍母子。也是从那一刻起那个爱上下人的大少爷开始回到封建正统中所谓的“正路”,迎娶有钱门第的的大家小姐繁漪,他放弃了侍萍、放弃了离经叛道,成为一个“聪明人”。但是也正是在他变成所谓的“好人物”的时候他也失去了正常人应该有的人伦亲情,他在感情与事业发生冲突的选择已经显示出了他的冷酷、无情。表面上道貌岸然,念经吃素,实际上却是最阴险最狠毒的伪君子。剧作通过他对侍萍的态度细致入微地表现出来。他30年来以道德家的面目一直在“忏悔”、“内疚”,为纪念死者侍萍,有意原样地摆设着保留下来的家具,告诫儿子要纪念自己的生母,甚至在知道周萍行为散漫的时候也拿出他的生母来教育他“你知道你现在所做的事是对不起你的父亲么?并且对不起你的母亲么?”。每年四月十八日,都不忘记为她做生日,甚至因为侍萍在生周萍时受了病,总是关着窗户,所以后来的那个房间的窗户即使在夏天也不许打开。他穿衣服,不管是雨衣还是衬衫,都爱穿旧的而不爱穿新的。而在做这一切的时候他只不过是在赎罪,求得心灵的安慰。让外人相信他是一个有情有义的好人。但在后来遇见侍萍向侍萍打听的时候却不肯承认侍萍的身份。他嘴里的侍萍只是他想象中的侍萍,是他理想中的妻子的形象,“贤惠而且规矩,是大家小姐”,与现实是不同的,甚至是相反的。作为一个封建的大少爷,他什么都可以拥有,而侍萍却只是一个老妈子的女儿,地位卑贱、一无所有。而周朴园却玩弄她的感情、身体,甚至为了前途在下雪的夜里将刚生产完的侍萍还有要死的小儿子赶出去。根本就没有给侍萍生的希望。其残忍的本性在这件事上也可以看出,虎毒不食子,而他却为了结婚,迎娶富家小姐连儿子都舍弃。既然连亲生儿子也能舍弃,那就不难理解他故意淹死两千多小工、叫警察开枪打死几十名工人,而去赚那别人的“命钱”的行为,“作为有钱人却仍要同穷人争钱花”的丑恶行径。 周朴园是个带有浓厚封建色彩的家长,满脑子的封建纲常伦理观念。他的控制欲极强,是封建式的“老爷”,独断专权。他控制自己的儿子,也控制自己的妻子,不容许他们有任何的自由。他同蘩漪结婚18年来,夫妻间丝毫没有平等的互爱,而是顽固地遵照“三从四德”、“三纲五常”的封建法规。他对妻子讲话,盛气凌人,经常用命令式的口吻。他表面上很关心妻子繁漪,为她请医生治病,甚至请他在德国的医生朋友为繁漪看病。表面上他关心繁漪的吃药问题,甚至要儿子们劝说繁漪吃药,可实际上他只不过是要繁漪做一个“服从的榜样”。难道这是出于一个丈夫对妻子的“正常关心”?!他只不过是想在家里树立威严罢了,而繁漪则充当了可怜的工具,妻子不再是妻子,成了一个工具。周朴园用封建家长式的方式来控制繁漪,驯服她。对待两个儿子也全没有一般父子的和谐与亲密,而只是一味地要求与斥责,在繁漪拒绝吃药的时候要求两个儿子上前劝说,而他们面对这种情况却不敢有一点违抗。甚至周冲,面对母亲的拒绝,甚至自己也相信母亲没什么病也不敢有稍微的抵抗。周朴园可以说是一个“成功的封建家长”,在家里有绝对的权威。他说过:“我的家庭是我认为最圆满,最有秩序的家庭,我的儿子我也认为都还是健全的子弟,我教育出来的孩子,我绝对不愿叫任何人说他们一点闲话的。”他时时处处都极力维护这种秩序,努力保持自己的“体面”和尊严,给人造成一种印象,他“是一副道德面孔,是慈善家,是社会上的好人物”。实际上,周家在他的统治下,已变成了扼杀人性、自由的“冷酷的井”和“地狱”。已经成了没有言论、行为自由的牢笼,甚至连选择自己喜好的可能都没有。他的话代表着圣旨,他把家庭内部的夫妻、父子关系,变成了统治、服从的关系,最后导致众叛亲离,家破人亡的结局。 周朴园表面上强硬有力,本质上却很虚弱。只能以强有力的要求式的行为、言语来掩饰内心的孤寂。他有钱,是个资本家,手下控制着无数的工人为他卖命却不敢言语,但偏偏有不买帐的。鲁大海就是一个典型代表,他敢于替工人讲真话,敢于对抗。跟本不把他这个有钱的大资本家放在眼里,最后闹到了他家里,并且当面揭了他的短,历数他的罪恶行径。这是在周朴园的思想里绝对不允许出现的事情,因为这直接冲击了他的形象,是对他的权威的直接亵渎,他生气,但却无可奈何!最让他意想不到的是反对他的竟然是他自己的亲生儿子,世界很大也很小,偏偏最不可思异的事情也发生了。作为一个典型的封建式丈夫,他希望自己的妻子遵守三从四德,是模范的“好妻子”,但却万万想不到妻子敢背叛他,与别人私通。但又没有一点悔改之意,死缠着别人不放,甚至想私奔。偏偏命运就这样捉弄他,“那个人”不是别人而是他的大儿子周萍,多么无情的讽刺,儿子与后母出现了乱伦,这对周朴园真是一个致命的打击,他的“我的家庭是我认为最圆满,最有秩序的家庭”最终成为空中楼阁。他自认为最在乎的侍萍也唾弃他,对他不屑一顾,甚至连他给的钱也不要一分,把他签好的五千块钱的支票直接撕了.她不是在撕钱票,而是在撕周朴园的脸,撕毁他的信仰.他引以为傲的金钱,他最在乎的东西,在侍萍眼中一文不值! 他冷酷外表掩饰下的内心也仍有慈善的一面。当繁漪跑到四凤家在外面淋得一身湿时,周朴园叫她上楼,繁漪一动不动,面对繁漪的倔强与反抗,周朴园只有无奈而无威严,“君临一切”更荡然无存了。此外,在第一幕中对周萍的耐心教导,第四幕中对周冲的悉心关怀,也都有为父者的慈爱融合其中。 在雷雨中,中国式的命运观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种瓜的瓜,种豆得豆”。周朴园强悍,有钱,有权威,有自认为美好的家庭但结果他却失去了所有:情人、妻子、甚至宝贵的儿子也先后死于非命。周朴园把别人的命不当命看,无视宝贵的生命,但结果也让自己尝到了失去的痛,周冲在追四凤出去以后便永远也不会回来了,而周萍在知道自己与四凤是亲兄妹后也无颜面对世人开枪自杀!这是周朴园所想不到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