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18年高一奥赛实验部第二次模拟考试语 文 试 题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古代人名中的“之”孟昭连 唐代诗人王之涣在当时就非常出名,唐人薛用弱在集异记中把王之涣写成“王涣之”,也有人把王之涣写成“王涣”。到底这位诗人的名字中有无“之”字,是“之涣”还是 涣之”,颇引得文学研究者争论不休。 事实上,早在先秦时代,人名中就多有带“之”施”之类语辞者。如春秋有名曰“介之推”者,左传僖公二十四年:“晋候赏从亡者,介之推不言禄,禄亦弗及。”其他如论语将“孟反”写成“孟之反”, 孟子将“ 孟舍”写成“孟施舍”。 那么,古代人名中的“之”字何以有加有不加,这个“之字究竟起什么作用? 其实古人早有解释。如汉赵岐注孟子云:“孟,姓;舍,名;施,发音也。施舍自言其名,则但曰舍。”晋人杜预注左传云:“介推,文公微臣。之,语助。”这里说的“语助”“发音”都是指“意内而玄外”(许慎语),它是只在书面语出现而口语中并不存在的 “非口语成分”。也就是说,口语中为人名,是没有“之”的,带“之”的只是书面语写法。 在书面语阅读时,这个“之”字可以读出来,此之谓“发音”,又称“发声”。至于“之” 于书面语有加有不加,主要根据作者行文的需要而定。南齐著名文学家颜延之,在萧子显 的南齐书文学传论中两次只称“颜延”。钟嵘诗品序亦如是:“颜延论文,精而难晓。”这几处只写颜延”而略“之”字,就是为了前后对仗的需要。 “之”字除了可加可不加,也可颠倒位置。如颜氏家训的作者颜之推,亦作颜推之,其实他的名字在口语中只“颜推”二字而已。王献之口语中称王献,书面语中也称“王之献。唐张节基志中有“王之献之竹,列在池亭;陶渊明之柳,莳于门径”之语,此处“献之”倒为“之献”,也是修辞的需要,以避“之之”连用。 杨伯峻先生对此有一个看法“介之推,本名介推,之字是加进去的。孟子 之孟施舍本名孟舍,施字是加进去的。在古人说话或行文的时候,为图语句的整齐,声音的节奏,可以加一个不相干的字到句中去。”这种理解是正确的。古人读书谓之读,也就是有节奏地朗读,诗歌如此,散文亦如此,但口语是不讲节奏的,故文人为文, 必须在口语中加入虚字,以求语句整齐,产生节奏感。“之”就是最常用的虚字,它在句中只起音节作用,并无实义。 不但人名如此,一些山水地名在书写时也可加“之”,但口语中则没有“之”。如山海经大荒西经广西北海外,大荒之珥,有山而不合,名曰不周。”可见山的名字是“不周山”。但同书西山经又加了个“之”,称“又西北三百七十里曰不均之山”。后来准南子天文训亦称“昔者共工与联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除“不周之山”山海经 中还有“招摇之山”“岳崇之山“箕尾之山”青丘之山”等山名,都是书面语写法,口语中皆无“之”字。 现代学者大多把“之”理解为结构助词的”,“不周之山”似乎就是“(叫)不周的山”, 而“不周山”就是“不周之山”的省称。其实误矣。“不周山”不是“不周之山”的省略,口语中的山名是没有“之”的。不但古代如此,现代依然如此。地名如此,山水名亦如此。 因为地名、山水名是天下百姓口语中的日常用语,所以不可能有只用于书面语的“之”字。 北京“天安门”本称“承天门”,清顺治八年重建后改称为天安门,城楼上悬挂的木匾却写着“天安之门”。研究者几乎都认为“天安之门”是正式名称,而“天安门”是“天安之门”的简称。其实,“天安之门”只是“天安门”的书面写法而已, “天安门”才是正名。光明日报(2017年05月07日12版)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早在秦代,人名中就多有带“之”“施”之类语辞。如春秋名士“介之推”,论语中的人物“孟之反”,孟子中的人物“孟施舍”。B.根据赵岐注解孟子以及杜预注解左传的说法可知,口语中的人名,是没有“之”的,带“之”的是书面语写法。C.萧子显在南齐书文学传论中称颜延之为“颜延”;钟蝾诗品序中写道“颜延论文,梢而难晓。”这几处只写颜延”而略“之”字,是为了前后对仗的需要。D.唐张节墓志中有“王之献之竹,列在池亭;陶渊明之柳,莳于门径”之语,这里把 “献之”倒为“之献”,是修辞的需要,为了避免 “之之”连用。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A.在评价“介之推”孟施舍”等人的名字时,杨伯峻先生认为,“介之椎”本名“介推”,“之”字是加进去的;“孟施舍”本名孟舍,“施”字也是加进去的。B.古人读书,不管是读诗歌还是读散文,都要有节奏地朗读。但口语不讲节奏,所以文人为文,须在口语中加上虚字,以求语句整齐,产生节奏感。C.从古代到现代,口语中的一些山水地名是没有“之”的。因为地名、山水名是天下百姓口语中的日常用语,所以不可能有只用于书面语的 “之”字。D.研究者们都认为“天安之门”是“天安门的正名,而“天安门”是简称;其实,“天安之门”只是“天安门”的书面写法,“天安门”才是正名。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在书面语阅读时“之”这个字是可以读出来的,此之谓“发音”,又称“发声”;“之”在书面语中有加有不加,主要是根据作者行文的需要而定的。B.颜氏家训的作者颜之推,亦作颜推之;王献之口语中称王献,书面语中也称“王之献”,由此可知,“之”字除了可加可不加,也可颠倒位置。C.古人说话或行文的时候,为图语句的整齐,声音的节奏,可以加一个不相干的词到句中去。“之”就是最常用的虚字,它在句中只起音节作用,并无实义。D.现代学者大多把“之”理解为结构助词“的”,“不周之山”就是“(叫)不周的山”, 而“不周山就是“不周之山”的省称。(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共13分)药 砚练建安阳光朗照,河头城浮动飘忽的浓雾渐渐消散。石钵头赤裸脊背,噔噔踏入石坝码头肉铺摊点,立定,双肩一耸,大块猪肉扇啪嗒一声脆响,平摊在了肉案上。两个伙计手忙脚乱,将猪肉扇挂上一根铜皮红木大秤。一个掌挂钩,一个挪秤砣报数:“二百三十一斤半。”石钵头斜了他们一眼,操起两把剔骨尖刀,咔咔磨擦,笑骂:“黄疸后生!”墟镇巷道,湿漉漉的,水气淋漓。此时悠悠然走来一位身穿灰布长衫、手摇折扇的精瘦老人。他迈着方步在猪肉摊边踱了三二个来回,瞧瞧,点点头,似笑非笑。石钵头认得此人,是个老童生。传说是满腹诗书,考到胡子花白,连一个秀才也没捞着。长衫洗得发白,几块补丁格外刺眼,看着老穷酸装模作样赛百万的架势,石钵头扭头噗地吐出了一口浓痰。华昌驻足停步,收起折扇,倒转扇柄指点,问:“前蹄,几多钱啊?”石钵头利刀游走剔骨,沙沙响。“老弟,几多钱?”华昌再问。石钵头说:“现钱,不赊账。”华昌说:“你这后生哥啊,好没道理,咋就说俺要赊账呢?”石钵头说:“搞笑嘴!”华昌在衣兜里摸索良久,拍出了一把制钱。石钵头将制钱收拢、叠好,放在案板前沿,说:“钱你拿走,莫挡俺做生意。”华昌说:“无怨无仇,做嘛介不卖?”石钵头斫下猪蹄,说:“看好了,可是这副?”华昌点头。石钵头抓起猪蹄,猛地往后抛入汀江,说:“俺要敬孝龙王爷。不行么?”华昌拣起制钱,一声不吭地走了。身后传来阵阵哄笑声。后来,他们还遇过几次。石钵头迎面昂首阔步,华昌就背向闪在路边。有一次,看到石钵头从远处走来,华昌竟绕上田塍,避开了他。华昌是邻县武邑山子背人。山子背距河头城七八里远。他那学堂设在张家大宗祠里。夜晚,细雨濛濛,倒春寒风吹动西厢房窗棂。昏黄油灯下,华昌翻阅旧日诗稿。当他读到“学书学剑两不成”时,不由得悲从中来。嗒,嗒嗒。有轻微的叩门声。没错,是叩门声。开门,竟是多年未见的老友李半仙。奇香扑鼻。李半仙拎着一副卤猪蹄,笑眯眯地看着他。转眼到了仲夏。这个午日,童子早散学了。华昌困倦欲睡。宗祠内,闯入了一个莽汉。定睛一看,却是石钵头。石钵头拎着一副肥硕猪蹄,恭恭敬敬地放在书案上。华昌轻摇折扇,说:“得非有辱斯文乎?”石钵头懵懵懂懂。华昌合上折扇,说:“君子不食嗟来之食。”石钵头愕然。华昌站起,迈方步,七八个来回,用了大白话:“有嘛介求俺?直说吧。”石钵头苦着脸,说:“俺老娘瘫了。李半仙的药方,求您老给半块端砚,做药引子。”华昌坐下,说:“奇了怪了,这端砚何处无有?为何要俺给你?”石钵头说:“李半仙说了,定要半块阿婆坑的端砚,甲子年中秋日戌时月圆蓄墨的。百砚斋掌柜的说,那时日,方圆几百里,只有您老先生买了一块。”“哦。”华昌说,“桌上有。识字么?”石钵头苦笑:“开过蒙,又被先生赶回家啦略识几个字。”华昌微闭双眼,说:“自家看,可要看清喽。”石钵头抓过端砚。长九寸,宽五寸,厚二寸一分,份量颇重。抬起,勾头看去,砚底刻字:“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甲子年中秋日戌时练华昌购置于河头城百砚斋。”石钵头认得时日数字,说:“就是这块,就是这块!”说着,掏出一锭约摸五两重的银子。华昌正色道:“做嘛介?百善孝为先。拿开,俺不收钱。”石钵头嗫嚅不知所措了。华昌自言自语:“李半仙?这个李半仙搞嘛介名堂?”石钵头急了:“老先生,俺俺”华昌举手截止,说:“后生哥,半块,何谓半块?就不能有丝毫差错,分得来么?”石钵头额上冒出冷汗,说:“刀斧斫开?”华昌笑了:“何须如此麻烦。”华昌接过端砚,手执两端,正对天井。天井里阳光热辣,后龙山高树有蝉声传来,高一声,低一声。华昌十指紧扣,双腕抖动。端砚分成两半,齐整如刀切。(原载天池2016年第6期)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小说第二段中“赤裸脊背”“双肩一耸”“两个伙计手忙脚乱”等处,运用了正侧面结合的手法,生动地塑造了石钵头强悍、霸气的屠夫形象。B石钵头不肯卖肉给华昌,是因为看他“长衫洗得发白,几块补丁格外刺眼”,嫌他穿的破旧,说明石钵头是个很势利的人。 C小说中两处画线句子景物描写非常精炼,第一处重在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和地点,第二处则主要烘托了华昌此刻惆怅、失落的心理。D小说以“药砚”为题,含义深刻:这“砚”既是给石钵头老娘治瘫病的药引子,也是教育他要尊师重道、宽以待人的良药。5请结合全文概括华昌的形象特点。(5分)6小说的结尾构思巧妙,请结合全文作简要分析。(5分)(三)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10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韩子高,会稽山阴人也。家本微贱。侯景之乱,寓在京都。景平,文帝出守吴兴,子高年十六,为总角,容貌美丽,状似妇人,于淮渚附部伍寄载欲还乡,文帝见而问之,曰:“能事我乎?”子高许诺。子高本名蛮子,文帝改名之。性恭谨,勤于侍奉,恒执备身刀及传酒炙。文帝性急,子高恒会意旨。及长,稍习骑射,颇有胆决,愿为将帅,及平杜龛,配以士卒。文帝甚宠爱之,未尝离于左右。文帝尝梦见骑马登山,路危欲堕,子高推捧而升。文帝之讨张彪也,沈泰等先降,文帝据有州城,周文育镇北郭香岩寺。张彪自剡县夜还袭城文帝自北门出仓卒夕军人扰乱文育亦未测文帝所在唯子高在侧文帝乃遣子高自乱兵中往见文育反命酬答于中又往慰劳众军文帝散兵稍集,子高引导入文育营。明日,与彪战,彪将申缙复降,彪奔松山,浙东平。文帝乃分麾下多配子高,子高亦轻财礼士,归之者甚众。文帝嗣位,除右军将军。天嘉元年,封文招县子,邑三百户。王琳至于栅口,子高宿卫台内。及琳平,子高所统益多,将士依附之者,子高尽力论进,文帝皆任使焉。二年,迁员外散骑常侍、壮武将军、成州刺史。及征留异,随侯安都顿桃支岭岩下。时子高兵甲精锐,别御一营,单马入陈,伤项之左,一髻半落。异平,除假节、贞毅将军、东阳太守。五年,章昭达等自临川征晋安,子高自安泉岭会于建安,诸将中人马最为强盛。晋安平,以功迁通直散骑常侍,进爵为伯,增邑并前四百户。六年,征为右卫将军,至都镇领军府。文帝不豫,入侍医药。废帝即位,迁散骑常侍,右卫如故,移顿于新安寺。(节选自陈书)7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张彪自剡县夜还袭城/文帝自北门出/仓卒夕/军人扰乱/文育亦未测文帝所在/唯子高在侧/文帝乃遣子高自乱兵中往见文育/反命/酬答于中/又往慰劳众军/B张彪自剡县夜还袭城/文帝自北门出/仓卒夕/军人扰乱文育/亦未测文帝所在/唯子高在侧/文帝乃遣子高自乱兵中往见文育/反命/酬答于中/又往慰劳众军/C张彪自剡县夜还袭城/文帝自北门出/仓卒夕/军人扰乱文育/亦未测文帝所在/唯子高在侧/文帝乃遣子高自乱兵中往见/文育反命/酬答于中/又往慰劳众军/D张彪自剡县夜还袭城/文帝自北门出/仓卒夕/军人扰乱/文育亦未测文帝所在/唯子高在侧/文帝乃遣子高自乱兵中往见/文育反命/酬答于中/又往慰劳众军/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总角”指的是古时男子未成年时的发型,常用来指儿童时代。B“部伍”指的是军队的编制单位部曲行伍,泛指部队。C“嗣位”指的是继承君主之位,“嗣”本义是传位或传业给嫡长子。D“伯”是古代爵位称呼,旧时周代爵位有公、侯、伯、子、男五种。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子高性情恭敬谨慎。与文帝相识后,尽心尽力地侍奉文帝,既常带着刀保护文帝的安全,也常为文帝端盘子送酒食。B子高聪明机警,全力帮助文帝。文帝性子急躁,子高总是能够领悟他的意旨。文帝在骑马登山时几乎要坠下山,得到子高的推扶才得以继续攀登。C子高忠心耿耿。张彪偷袭城池,文帝逃出后,稍稍集合了一些游散之兵,子高将其引进文育军营中,并于次日与张彪作战,张彪败走。D子高作战勇猛,屡立战功。征讨留异时,他统率一营人马,单骑冲入敌阵,伤了左颈,发髻也被削掉一半。留异之乱被平定后,任贞毅将军、东阳太守等职。10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及长,稍习骑射,颇有胆决,愿为将帅,及平杜龛,配以士卒。(5分)(2)及琳平,子高所统益多,将士依附之者,子高尽力论进,文帝皆任使焉。(5分)(四)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112题。溪亭林景熙清秋有馀思,日暮尚溪亭。高树月初白,微风酒半醒。独行穿落叶,闲坐数流萤。何处渔歌起?孤灯隔远汀。【注】林景熙,南宋末年爱国诗人,宋亡后不仕,隐居平阳。1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是(3分)A. 首联运用了比兴手法,写日暮时分,诗人徘徊溪亭,观览景色,思绪纷披。B. 颔联写明月上高树,诗人半醉半醒,心绪不宁,难以去怀,说明诗人感慨至深。C. 尾联悠长的渔歌、若明若暗的灯火,让人倍感凄凉孤寂,蕴含着国破家亡、漂泊无依之感。D.诗人在真实描摹客观景物的同时,又把某种独特感受倾注在景物描写之中,使读者也受到感染。12请结合全诗,评析第三联中“穿”、“数”二字的艺术效果。(6分)(五)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10分)13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0分)(1)毛泽东在沁园春 长沙中旧地重游,引发对往昔生活的回忆的诗句:_,_(2在再别康桥中,诗人用:_,_巧妙地写出了康河畔柳树的姿态之美。(3)荆轲刺秦王中通过众宾客的穿戴来表现出送行气氛的语句是:_,_.(4)氓以桑叶的枯黄飘落,比喻女子的憔悴和被弃的句子是:_,_。(5)氓以“淇”和“隰”的有界来喻示爱情的终结和痛苦的无边的句子是:_ , _。 (六)、语言文字运用(20分)14.下列各句中加线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他平凡朴实、执着坚定,高大威武却又温文尔雅;性情直爽,雷厉风行,一副近视眼镜下平添了几分书生气,行事低调却又显得卓尔不群。送过礼物给日本人的朋友都知道,无论什么时候见面他们都会回赠;日本人这种买椟还珠的行为对孩子来说就是感恩教育。近期,日本一方面表示要改善对华关系,另一方面却在台湾和南中国海等问题上“搞小动作”,这种首鼠两端的行为令人愤慨。天舟一号太空加油、“蛟龙”号下探马里亚纳海沟、C919大客机首飞、量子计算机问世、可燃冰试采成功科技新成果涌现势如破竹。 目前,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建设方兴未艾,广大海外华商参与其中的身影愈加活跃,他们发挥的作用也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景漂”一族背井离乡来到景德镇,多以粗茶淡饭、蜗居一隅、默默制瓷度日,在他们看来,因为拥有梦想,再苦的日夜,也是甘之如饴。 A. B. C. D. 15.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3分 ) A. 中小学老师职称评审将不以论文作为限制性条件,师德有问题者将被“一票否决”,此外将加大一线教师特别是农村教师倾斜的力度。B. “一带一路”理念的实施,需要加强数字经济、人工智能、纳米技术、量子计算机等前沿领域的合作,开发大数据、云计算和智慧城市建设。C. 中国地质调查局将加大天然气水合物资源勘查力度,为产业化提供资源基础;加大理论、技术、工程、装备研究力度,为产业化提供技术准备。 D. “高考房”从一个月前就开始升温,考点周围一公里以内的宾馆几乎客满,房价也水涨船高,“高考房”一间难求,家长们切忌不要盲目效仿。16.下列各句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 )A我们深刻地感到,一张报纸的生命力在于能否为读者奉上丰富、新颖、优质的精神食粮。B他马上召集常委会进行研究,统一安排了现场会的内容、时间和出席人员,以及会议中应注意的问题。C对两院院士历年来为祖国现代化建设做出的重大贡献,我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和亲切的慰问。D在专业研究、实验方面有优势的单位,有派出讲学人员、接受访问学者、举办训练班以及对其它协作单位提供帮助的义务。17. 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3分 )A. 你的犬子在这次大赛中喜获金奖,祝贺祝贺,正所谓有其父必有其子啊!B. 这次交流会请来的郭教授在心脑血管研究方面很有造诣,希望大家洗耳恭听。 C. 听说你在省城里新买了房子,今天我有事走不开,改天我一定光临贵府。 D. 这是我从老家带来的一些自产水果,绝对天然原生态,口感甘甜,请笑纳。18. 下列交际用语使用得体的一项是(3分) A请柬:新居落成,我明天搬迁,为答谢您的祝贺,特于府上备下薄酒,恭请光临。 B书信:毕业之后,学生垂念师恩。值此春节到来之际,谨祝恩师节日快乐,万事如意!C询问:家严大人今年高寿?多年不见,甚为牵挂,过两天我一定登门看望。 D介绍信:兹介绍我校张敏同学前往贵公司参加社会实践,请予接洽为荷。19.下面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考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5分)云南的“思茅市”改成“普洱市”,四川的“南坪县”更名为“九寨沟县”后,城市的知名度都有了很大的提高,经济有了较快发展,可见,更名必然带来城市经济的发展。我市的名字不够响亮,这严重影响了我们的经济发展。如果更名,就一定会带来我市的经济腾飞,因此,更名的事要尽快提到日程上来。更名并不一定能带来城市的发展。_._。四、写作(40分)20.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40分)有一个女孩,到本村教书,上课还不到一周,就被学生轰下台。母亲为她擦泪:“满肚子的东西,有的人倒得出来,有的人倒不出来。也许有更合适的事情等着你去做。”她外出打工,又被老板辞退,因为手脚太慢。母亲对女儿说:“手脚总是有快有慢的,你一直在念书,怎么跟人比快呢。”随后她当过纺织工、市场管理员、会计,但无一例外都半途而废了。每次回来,母亲总是安慰她,从来没有抱怨的话。后来,她凭着一点语言的天赋,做了聋哑学校的辅导员。再后来,她开办了一所残障学校,又在许多城市开办了残障人用品连锁店。有一天,功成名就的女儿问母亲:“妈,那些年我连连失败,自己都觉得前途非常渺茫,可你为何对我那么有信心呢?”母亲说:“一块地,不适合种麦子,可以试试种豆子;豆子也种不好的话,可以种瓜果;瓜果也不济的话,撒上些荞麦种子也许能开花。一块地,总会有一粒种子适合它,也总会有属于它的一片收成”看完本则材料,您有什么见闻、思考和感想呢?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语文答案1. A(原文中说的是“先秦时代”)2. D(原文是“研究者几乎都认为”) 3. D(根据原文倒数第二段前两行的内容,“其实误矣”,可知这一句本来就是错误的)4B(石钵头不肯卖肉给华昌主要是因为他内心对华昌这样的读书人的憎恶和鄙视。)5斯文谦和,穷困落魄;身怀绝技,隐忍退让;正直善良,宽容大度(答对一点3分,答对两点4分,答对三点5分,)6精瘦落魄的读书人竟能徒手分砚,小说结尾出人意料,使小说情节跌宕起伏,引人深思。华昌明明身怀绝技,却不计较石钵头的多次挑衅,突出表现了他的隐忍大度,丰富了人物的形象。小说结尾意味深长,更好地揭示了作品的主题:生活中应当尊重他人、宽容大度。(答对一点得2分,任意答出三点即可。)7. 解析:选A张彪自剡县夜还袭城,文帝自北门出,仓卒夕,军人扰乱,文育亦未测文帝所在,唯子高在侧,文帝乃遣子高自乱兵中往见文育,反命,酬答于中,又往慰劳众军。8.解析:选A“总角”指的是未成年时梳的发髻,不分男女。 9.解析:选B“文帝在骑马登山时几乎要坠下山,得到子高的推扶才得以继续攀登”是文帝曾经做的梦,并不是事实。10.参考答案:(1)等到成年后,(子高)渐渐熟习了骑射之术,(处事)很有胆识决断,希望成为将帅。待到平定了杜龛,文帝配给他士卒。(得分点:“及”“稍”“颇”“愿”“决”各1分,)(2)等到平定了王琳,子高所统率的士兵更多了,依附于他的将士,子高都尽力加以选拔进用,文帝也都加以任用。(得分点:“益”“论”“任”各1分,定后句2分)【参考译文】韩子高,会稽山阴人。门第低微。侯景之乱时,子高寄居于京师。侯景之乱被平定后,文帝出京镇守吴兴,子高当时十六岁,在小时候他就容貌美丽,看上去像个妇人一般。他在淮渚想要搭军队作战的车子还乡,文帝见了,问他说:“你能侍奉我吗?”子高同意了。子高原名蛮子,文帝为他更名为子高。(子高)生性恭敬谨慎,尽心尽力地侍奉(文帝),常常带着刀保护文帝的安全,也常为文帝端盘子送酒食。文帝性子急,子高总能领悟其意旨。等到成年后,(子高)渐渐熟习了骑射之术,(处事)很有胆识决断,希望成为将帅。待到平定了杜龛,文帝配给他士卒。文帝十分宠爱他,不曾让他离开身边。文帝曾经梦见骑马登山,道路险恶,几乎要坠下山去,子高推扶他而使他得以继续攀登。文帝讨伐张彪时,沈泰等人率先投降,文帝占据了州城,周文育镇守北郭香岩寺。张彪自剡县乘夜回军偷袭城池,文帝从北门逃出,事变发生在昏暗的黄昏,军队非常混乱,周文育也不知文帝在哪里,只有子高在文帝身边。文帝便派子高从乱军中前往见周文育,子高在昏暗中复命应答,又赶去慰劳众军。文帝稍稍集合一些游散之兵,子高将之引入文育军营中。次日,与张彪作战,张彪的部将申缙又来投降,张彪便逃跑到松山,浙东平定。文帝于是将手下大部分的兵马配给子高,子高也轻视钱财,礼贤下士,归附他的人很多。文帝即位,任命他为右军将军。天嘉元年,封(子高)为文招县子,封邑三百户。王琳到栅口时,子高在台内值班。等到平定了王琳,子高所统率的士兵更多了,依附于他的将士,子高都尽力加以选拔进用,文帝也都加以任用。天嘉二年,升为员外散骑常侍、壮武将军、成州刺史。等到征讨留异时,子高随侯安都驻扎在桃支岭岩下。当时子高兵强马壮,装备精良,另外统率一营人马,单骑冲入敌阵,伤了左颈,头上的发髻也被削掉一半。留异之乱被平定后,(子高)任假节、贞毅将军、东阳太守。五年,章昭达等人从临川征讨晋安,子高从安泉岭出发与他们在建安会师,在诸将中人马最为强盛。晋安之乱被平定后,凭借功绩升任通直散骑常侍,晋爵为伯,增加的邑户连同之前的封邑共四百户。六年,被征为右卫将军,回到京师,镇守领军府。文帝病重,(子高)入内侍奉医药。废帝即位,子高晋升为散骑常侍,仍任右卫将军,移营驻扎在新安寺。11、A 没有比兴手法;12.答案:(2)诗人于清秋日暮在溪亭散心。月上高树,酒已半醒,周围一片冷清幽寂,诗人独立在落叶飘零的树林中穿行。“穿”字形象地表达出诗人孤独、徘徊的情绪。诗人又坐在林中百无聊赖地“数”起了流萤。“数”字传神地描绘出诗人苦闷无聊的心境。13.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桑之落矣,其黄而陨。/淇则有岸,隰则有泮。14.【答案】C【解析】 卓尔不群:优秀卓越,超出常人。使用正确。买椟还珠:比喻没有眼光,含本逐末,取舍不当。使用不正确,应为“礼尚往来”。首鼠两端:迟疑不决,动摇不定。使用不正确,应为“言行不一”。势如破竹:形势就像劈竹子,头上几节破开以后,下面各节顺着刀势就分开了。比喻作战或工作节节胜利,毫无阻碍。使用错误。方兴未艾:形容事物正当兴旺之时,不会停止发展。使用正确。甘之如饴:形容甘愿承受艰难困苦或作出牺牲。也形容不以为苦,反以为乐。使用正确15【答案】C【解析】A 成分残缺。应在“一线教师”前加介词“对”。B 搭配不当。“开发建设”应改为“推动建设”。D 否定不当。此句中“切忌”后不能再用“不要”16.选D。这也是一组一面对两面的题。A项应改为一张报纸能否具有生命力在于。B项会议中应注意的问题没法安排,应将以及改为强调了。C项对重大贡献没法慰问。16.【答案】D【解析】A “犬子”是谦辞,称自己的儿子。B 洗耳恭听:洗清耳朵,恭敬地听讲,请人讲话时的客气话。C “光临”是敬辞,称宾客来到17.【答案】D18.【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用语是否得体。A项,“府上”是对别人的家的尊称,应改为“寒舍”。 B项,“垂念”称对方(多指长辈或上级)对自己的关心挂念,应改为“感念”。C项,“家严”对别人称自己的父亲,应改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