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知识模型及其应用.ppt_第1页
气候知识模型及其应用.ppt_第2页
气候知识模型及其应用.ppt_第3页
气候知识模型及其应用.ppt_第4页
气候知识模型及其应用.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考学习能力 高考目标与复习要点的关系 考学科能力 训练专项能力 积累解题技巧 考解题能力 考学科知识 构建知识模型 构建思维模型 三.试题精析 模型运用 提高解题能力 精细分析试卷, 深入运用知识模型。 积累解题技巧, 构建解题思维模型, 提高应对考试的解题能力。 三.试题精析 模型运用 提高解题能力 (一)地理知识建模及其应用 (内容处置角度) (二)解题思维建模及其应用 (学习方式角度) (学习巩固角度) 三.试题精析 模型运用 提高解题能力 (一)地理知识建模及其应用( 内容处置角度) 地理知识建模及其应用举例 1、气候知识模型及其应用 2、等值线知识模型及其应用 3、地理热点问题知识模型及其应用 三.试题精析 模型运用 提高解题能力 (一)地理知识建模及其应用(内容处置角度) 地理知识建模及其应用举例 1、气候知识模型及其应用 (1)气候要素知识模型及其应用 (2)气候类型知识模型及其应用 主要影响因素主要特征 纬度差异纬度低气温高,纬度高气温低 海陆差异夏季气温海洋低、陆地高,冬季相反 地势高低地势升高气温降低 地形分布山地高原边缘等温线延伸方向与等高线一致 寒、暖流暖流流经地区气温升高,寒流相反 地面反射率反射率大气温低、变化大 季节变化低纬、高纬地区气温季节变化小, 中纬地区气温季节变化明显,夏高冬低 1、气候知识模型及其应用 (1)气候要素知识模型及其应用 气温分布和变化特征及其成因知识模型气温分布和变化特征及其成因知识模型 (24分)古人在一篇游记中写道:“登高南望,俯视大行诸山,晴 岚可爱。北顾但寒沙衰草”据此和图4,回答下列问题。 (2)描述图中10等温线的走向,并说明其原因。(16分) 10等值线东半段接近东西走向(与纬线平行);主要受纬度(太 阳辐射)因素影响该等值线西半段因受东北一西南走向的太行山(黄 土高原东缘)影响,呈东北一西南走向。 模型应用: 例例2 2(20032003年高年高 考文综浙江卷考文综浙江卷 )36 等温线 走向规律 根据气温、降水等气候要素特征判断 气候类型的主要方法以温定带、 以水定型 (1)根据气温极值判断南北半球。根 据最低、最高气温出现的月份判断该 地位于南半球还是北半球。若1月气温 低,7月气温高,则该地在北半球。 1、气候知识模型及其应用 (2)气候类型知识模型及其应用 根据气候要素特征判断气候类型的知识模型 (2)根据气温指标判断气候带型 以温定带,根据降水类型区分同 带型气候类型以水定型。一般根 据最冷月气温判断热量带,并结合年 降水量、降水量季节变化确定气候类 型,如下表。 最冷月平 均气温 热量 带 降水特点气候类型 15热带全年多雨(年降水量2000mm)热带雨林气候 干湿季交替(降水最多月600mm)热带季风气候 0 15 亚热 带 夏季多雨,冬季少雨(雨热同期)亚热带季风气候和 季风性湿润气候 夏季少雨,冬季多雨(雨热不同期 ) 地中海气候 温带全年降水均匀(同时气温年较差小 ) 温带海洋性气候 200mm) 温带季风气候 全年降水少,夏季略多(最多月份 0,15为苔原 气候,最热月均温0为冰原气。 (4)根据降水柱型中降水量突变特征 区分热带季风气候和热带草原气候。 夏季风来临月降水量显著增多的为热 带季风气候。 根据气温、降水等气候要素所 反映出来的气候特征判断气候 类型,确定分布区域,解析气 候成因。 模型应用: 8图 2 中甲、乙、丙、丁表示的四种气候类型依次是 A温带大陆性气候、极地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 B高山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地中海气候 C热带草原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高山气候、温带季风气候 D温带大陆性气候、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高山气候 9与图 2 中丁气候类型相同的城市是 A长沙 B宜昌 C太原 D合肥 例(2006年高考地理广东卷)89 A A A C 0 10 20 30 40 60 70 90 25 35 55 热带雨林气候 热带季风 气候 亚热带季 风气候 温带季风 气候 热带草原气候 热带沙漠气候 地中海气候 温带海洋 性气候温带大陆 性气候 亚寒带大陆性气候 极地气候 1、气候知识模型及其应用 (2)气候类型知识模型及其应用 根据地理位置特征判断气候类型的 图式知识模型 根据主要国家或城市的经纬度 和海陆位置判断气候类型,说 明气候特征,解析气候成因。 模型应用: 读图2,回答35题。 3受暖流影响明显的地方是C AT BQ CR DS 4气候特点为“冬季温和多雨、 夏季炎热干燥”的地方是B AT BQ CR DS 5在图3所示的几种气温年内 变化和年降水量情况中,与P地 相符的是A A B C D 例(2007年高考文综全国卷)35 例 (2005年高考地理江苏卷)32 图7、图8和图9分别表示某区域1月、7月平均气温 和年降水量的分布,图中a、b、c三点分别表示三 个城市。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9分) 图7图8 图9 例 (2005年高考地理江苏卷)32 (1)图示三个城市中,气温年较差最大的 城市代号是 ,其主要原因是 。 深居内陆 b 图7图8 例 (2005年高考地理江苏卷)32 (2)a城市所属的气候类型是 , 该城市气候特点是 。 c城市所属的气候类型是 , 该城市气候特点是 。 图7图8 图9 例 (2005年高考地理江苏卷)32 (2)a城市所属的气候类型是 , 该城市气候特点是 。 夏季凉爽(温和)干燥;冬季温和多雨 地中海气候 图7图8 图9 例 (2005年高考地理江苏卷)32 (2)c城市所属的气候类型是 , 该城市气候特点是 。 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湿润 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 图7图8 图9 例 (2005年高考地理江苏卷)32 (3)最适宜修建滑雪游览中心的城市代号是 , 理由是 。冬季最冷月平均气温低于,降雪较多,地处山区 b 图7图8 图9 重要提示: 高考时,在判断气候类型、描述气候 特点、说明气候成因之前,应认真、仔细 地解读题干中直白的或蕴涵的已知条件和 题中的图表、数据材料以及图例说明等。 由于题中材料大多数是经过变化的,解题 时我们要特别注意克服因掌握基本知识、 基本原理、基本规律而形成的思维定势, 从而进行准确判断和合乎逻辑的叙述。 气候 因子 太阳辐射(纬度位置) 大气环流 下垫面 制约气候类型 决定气候带 改变气候特征和分布主体规律 地面状况洋流 海陆差异 地形差异 地面性状(反射率等) 山地效应(焚风效应等) 盆地效应 高原效应 1、气候知识模型及其应用 (2)气候类型知识模型及其应用 气候特征和分布的成因分析知识模型 拓展实例 改变气候特征和分布主体规律的 特例气候的成因分析 1、为什么同在北回归线附近,却出现了非洲的热带沙漠气候、南亚的热带季风气候 、我国东南部的亚热带季风气候。 2、南亚塔尔沙漠的成因。 3、南美洲南部巴塔哥尼亚沙漠的形成原因。 4、赤道穿过的东非高原区是热带草原气候的主要原因。 5、巴西东南沿海、澳大利亚东北、马达加斯加岛东部形成热带雨林气候的原因。 6、欧洲海洋性气候比北美洲面积大的原因。 7、亚寒带针叶林带在大陆东岸南缘偏南的原因。 8、印度比我国的同纬度地区气温高的原因。 9、冬季我国比同纬度其他地区气温低的原因。 10、我国冬季南北温差大的原因。 11、我国夏季普遍高温的原因。 不同天气、不同地域气温日较差、年较差不同的原因: 12、阴天比晴天气温日较差小的原因。 13、内陆比沿海气温日较差大的原因。 14、山顶比山下平原气温日较差、年较差都小的原因。 15、青藏高原比我国同纬度平原、盆地气温日较差大、年较差小的原因。 16、气温的年较差随纬度升高而越来越高的原因。 17、离海越远气温年较差越大的原因。 拓展实例 改变气候特征和分布主体规律的 特例气候的成因分析 1、为什么同在北回归线附近,却出现了非洲的热带沙漠气 候、南亚的热带季风气候、我国东南部的亚热带季风气候。 2、南亚塔尔沙漠的成因。 3、南美洲南部巴塔哥尼亚沙漠的形成原因。 4、赤道穿过的东非高原区是热带草原气候的主要原因。 5、巴西东南沿海、澳大利亚东北、马达加斯加岛东部形成 热带雨林气候的原因。 6、欧洲海洋性气候比北美洲面积大的原因。 7、亚寒带针叶林带在大陆东岸南缘偏南的原因。 8、印度比我国的同纬度地区气温高的原因。 9、冬季我国比同纬度其他地区气温低的原因。 10、我国冬季南北温差大的原因。 11、我国夏季普遍高温的原因。 拓展实例 改变气候特征和分布主体规律的 特例气候的成因分析 不同天气、不同地域气温日较差、年较差不同的原因: 12、阴天比晴天气温日较差小的原因。 13、内陆比沿海气温日较差大的原因。 14、山顶比山下平原气温日较差、年较差都小的原因。 15、青藏高原比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