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课:发达的古代农业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 芜湖市汤沟中学:朱俊 说教学方法说教学过程说 教 材 学情分析 教学方法 导入新课 讲授新课 课堂小结 课后思考 说课内容: 说教材、说教学重难点、说教学方法 、说教学过程 教材地位 课标要求 三维目标 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发达的古代农业是人教版高一历史第一单元古代中国 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中的开篇之章,主要讲述古代中国农业 的发展状况。本课内容无论是在本章还是在整个中国近现代历史 乃至今天,都有着重要的历史地位和深远的历史意义。中国是世 界上四大农业古国之一,自古以来就有以农立国的传统,农业的 发展不仅对古代中国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有很大影响,而且对古 代中国乃至近现代中国的政治和文化的发展有重大影响。 (一)、教材地位: 一、说教材 (二)、课标要求: 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了解古代中国 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1、知识与能力: (1)古代农业发展历程,理解生产力进步在农业发展中的作 用 (2)小农经济的基本特征,理解古代劳动人民的辛勤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展示历史图片和历史资料,直观反映古代中国农业 发展历程,帮助学生加深理解 (2)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让学生搜集相关资料,主动参与课 堂讨论,要注重同他人合作学习和交流;学会用史料分析法、阅 读法等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从中国农业发展的历程中,使学生认识到生产力的进步 是推动农业繁荣的根本原因,树立正确的发展观。 (2)通过本课教学,让学生认识到:我国古代人民利用勤劳 双手和无穷智慧为中国古代文明创造了巨大财富,造就了古代中 国的繁荣,树立学生为现代中国繁荣发展贡献力量的正确价值观 。 (三)、三维目标: 农业生产的发展历程 二、说教学重难点 (一)、教材重点: (二)、教材难点: 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古代中国农业繁荣的原因 三、说教学方法 (一)、学情分析: “课堂教学要给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将“预 设”和“生成”结合起来,好的课堂效果也只有在 师生互动中才能生成。” (沈大安 ) 因此了解学生、研究学生是施教的出发点。 高一学生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对高中历史学习具 有一定的理解。但是,还没有形成系统的学习方法 和判断思维,因此要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 兴趣,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二)、教学方法: “所谓探究的教学方式是指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运 用自主探索研究的方式进行学习,主动获取知识,发 展能力的实践活动 。”(周一贯 )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将教法与学法相结合。教法 主要用表格展示法、情境教学法和合作探究法等。学 法主要是通过指导学生自主阅读教材,鼓励学生提出 问题,相互探讨,在教师的引导下完成本课的要求。 4 第一环节:导入新课 1 2 3 第二环节:讲授新课 第三环节:课堂小结 第四环节:课后思考 四、说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导入新课 这是我来淮北随手拍的 一张照片,只是一个普通的 菜市场。但是,它却是我们 淮北农业发展的一个缩影, 让我们对淮北的农业状况有 一个直观的了解。农业为我 们提供了一日三餐,但是我 们同学们知道我们国家古代 农业发展的情况吗?我们现 在菜市场的蔬菜禽肉在古代 都能够找到吗? 视 角 一 平光镜下的古代农业 视 角 二 显微镜下的古代农业 第二环节:讲授新课 视 角 三 放大镜下的古今农业 视 角 一:平光镜下的古代农业(教学重点) 商、周 原始农业 农作物耕作技术生产工具耕作方式 刀耕火种 石器锄耕 石刀、石斧、 耒耜 少量青铜农具 , 石器木器骨 器为主 刀耕火种 排水、沤肥 除草、治虫 南稻北粟 粟、稻、黍、 稷、麦桑、 麻等 (出示表格,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完成内容,这种“自主 学习法”符合启发式原则,体现了教师主导和学生主 体的作用,也符合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提高学 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表一) 耕作方式耕作技术耕作制度水利灌溉 春秋 战国 两汉 魏晋 南北朝 隋唐 宋朝 明清 铁犁牛耕 垄作法 都江堰 耦犁、犁壁 耕耙耱技术、 耕耙技术 代田法漕渠、白渠、 龙首渠 翻车 筒车 高转筒车 风力水车 曲辕犁,犁评 一年两熟、 一年三熟 耧车 一年一熟 (完善)(完善) (农用动力革命, 汉代逐渐普及) (表二) 通过表格的完成使学生全面了解古代中 国农业发展的概况。随后教师给以补充、订 正和展示大量的图片资料。然后进一步指出 古代中国农业发展的异常繁荣并且随时代发 展不断进步的规律,帮助学生提高分析问题 、总结问题的能力。 视 角 二:显微镜下的古代农业(教学难点) 出示目标探究问题: 1:古代中国农业能够取得繁荣的原因有哪些? 2: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是什么?有何特点?如 何正确评价? 请学生合作讨论,畅所欲言,培养学生概括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师进行讲评,并进行总结)教师在讲评过程中指出小农经 济与自然经济的不同,扫除学生学习的盲点。 古代农业发展的原因 1.生产力因素: 生产工具的改进、生产技术的提高、农业 劳动力的迁移、 劳动对象的扩大等。 2.政治因素: 土地政策的调整、赋税制度的调整、以及 中国古代以农立国的思想和重农抑商政策等。 3.农业交流: 国内各民族之间、中外之间 经济文化的相互交流等。 4.科技因素:天文历法的进步、农学著作等 此外,农业的发展还包括前代基础、广大劳动人民的 辛勤劳动等因素。 以家庭为生产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生活单位单位 (个体分散) 农业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 (男耕女织) 自给自足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自然经济 十分脆弱(阶级剥削、自然灾害)十分脆弱(阶级剥削、自然灾害) 规模小,不利于扩大再生产和交换,近代阻规模小,不利于扩大再生产和交换,近代阻 碍生产发展碍生产发展 特点特点 评价评价 小农小农经济经济 背景背景 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 (商鞅变法) 积 极 消极 铁农具出现,牛耕推广,生产力提高铁农具出现,牛耕推广,生产力提高 有一定生产资料有一定生产资料,有生产积极性,有生产积极性 有利于精耕细作的发展有利于精耕细作的发展 视 角 三:放大镜下的古今农业 出示当今中国现代化农业图片,把它和古代中 国农业进行比较,请学生进行比较,得出农业未来 之路在于科技。 第三环节:课堂小结 3 中国是世界上四大农业古国之一,古代中国 农业发展取得了辉煌的成就,这是古代中国劳动 人民辛勤汗水浇灌的结果,也是古代中国劳动人 民智慧的结晶。古代中国农业的发展充分说明生 产力的发展是历史进步的第一动力。在今天的中 国我们不但要继承古代中国劳动人民吃苦耐劳的 精神,更加要继承他们不断创新的精神。用我们 的智慧为国家的强大贡献一份力量。“让我们的人 生更精彩”。 反馈训练:反馈训练: 1 1、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的发展主要反映了、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的发展主要反映了 A. A. 耕作方式的进步 耕作方式的进步 B. B. 土地制度的变化土地制度的变化 C. C. 手工业的进步 手工业的进步 D. D. 赋税制度的变化赋税制度的变化 A A 2 2、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是、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是 A. A. 刀耕火种刀耕火种 B. B. 石器锄耕石器锄耕 C. C. 铁犁牛耕铁犁牛耕 D. D. 自给自足自给自足 C C 4、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是( ) 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精耕 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男耕女织”式的 经营方式刀耕火种的耕作方式 A. B. C. D. B 3 3、历代明智的封建统治者都采取重农政策,注意减轻、历代明智的封建统治者都采取重农政策,注意减轻 农民负担,扶植小农主,主要是因为农民负担,扶植小农主,主要是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仓储物流购销合同样本
- 公司配方转让合同样本
- 供销平台合同样本
- 信息技术合同标准文本
- 传媒公司协议合同样本
- 全投资合伙合同标准文本
- 住酒店合同标准文本
- 储藏室购房合同样本
- 公路使用合同样本
- 健身房用工合同样本
- 安全经验分享:中石油触电事故安全经验分享课件
- 配电安全知识配网典型事故案例
- 牛津译林版中考英语一轮复习八年级上册Unit4复习课件
- 教学设计 《分数的基本性质》教学设计 全国公开课一等奖
- 江苏码头工程防洪影响评价报告
- CommVault备份及恢复优势
- GB/T 25499-2010城市污水再生利用绿地灌溉水质
- GB/T 19817-2005纺织品装饰用织物
-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科举制度
- 四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集体备课】(教材解读+教学设计)课件
- 共聚焦显微镜zeisslsm700使用说明-中文版lsm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