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花开八下《导学案》1-10课答案.ppt_第1页
语文花开八下《导学案》1-10课答案.ppt_第2页
语文花开八下《导学案》1-10课答案.ppt_第3页
语文花开八下《导学案》1-10课答案.ppt_第4页
语文花开八下《导学案》1-10课答案.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藤野先生 第一课时 自主预习: 1.fi h ji j 髻 匿 瞥 逊 鉴jin 恶w 杳yo 挫cu 2.朝花夕拾 藤野先生 范爱农 阿长与山海经 自主思考: 地点(起止段)简要概括事件 东京(13)清国留学生赏樱花 清国留学生学跳舞 仙台(435)去仙台途径的日暮里、水户 到仙台受到优待 与藤野先生相识 添改讲义 纠正解剖图 关心解剖实习 了解中国女人裹脚 匿名信事件 看电影事件 与藤野先生相别 中国(3638) 装订、收藏讲义 挂照相 多写文章 我的发现:全文以地点的转换和事件发生的先后为顺序来记叙 教师引导:找出文中表明地点转换的语句。 到别的地方去看看,如何呢? 我就往仙台的医学专门学校去。 我离开仙台之后。 小组讨论: 1看到的是盘着辫子的清国留学生成群结队地赏樱花,听到的是他 们在中国会馆学跳舞。 2无非,只不过。表达了作者对清国留学生在东京那效忠满清王朝 、醉生梦死状况的失望情绪。 3鉴,本义是镜子,词性由名词转化为动词。在这里是“光照”或 “反射出去光亮”的意思。 4运用比喻、夸张的手法。在清末,不少仁人志士剪辫子,表示与 清王朝决裂,而这些清国留学生既要赶时髦,又要表示效忠腐朽的清 王朝,于是只好盘起辫子。作者用讽刺的口吻,对他们盘辫子进行明 褒实贬的描写,揭示了这些留学生庸俗麻木的思想本质,表达了对他 们的厌恶之情。 当堂检测 1.C杳yo 2.C“迭”改成“叠” 3.B C A 4.D 5.B 6.C 7.D 第二课时 小组研讨 1.因为“日暮里”中“日暮”会使作用自然想到“日暮途穷”之意 ,从而触发他对社会黑暗的忧愤之情;还能让他想到“日暮乡关何处 是”,所以记得;“水户”则是反抗清朝至死不渝的朱舜水客死的地 方,作者这时也正身居异国他乡,对这样一位具有民族气节的学者自 然会产生仰慕之情,因而也记得。这样写是为了表达作者爱国主义的 思想感情。 “大概”有猜测、估计之意,表示似有此事,又不能完全肯定。 它与句末的“罢”合用,更加强了不敢肯定的语气。“物以希为贵 ”从字面上看是仙台“还没有中国学生”,鲁迅当算第一个。但这 不是受优待的根本原因。作者用“大概”一词诙谐而含蓄地猜测其 根本原因大概是出于日本人民的善良心地和对中国留学生的友好之 情。 受到的优待是“不收学费”,“几个职员还为我的食宿操心”。 这段生活情况的描写反映了中日人民的友好情谊,又隐约让人感受 到弱国国民的辛酸,这是作者强烈的民族自尊心的反映。这段生活 情况的描写为下文中要写藤野先生的高贵品质埋下了伏笔。这段生 活情况的描写将作者在生活上的刻苦精神与东京“清国留学生”的 醉生梦死的生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居然”表示出乎意料之外,竟没有想到的意思。该词前面写的内 容是说明这个客店的居住条件差,蚊虫多,晚上难以安睡,而作者采 用了防护措施,竟出乎意料地睡得安稳,表达了作者对不好的生活环 境并不在意,这种态度说明作者在求学生活中的刻苦精神,用“居然 ”一词,还加强了整个句子的幽默感。 2. 添改讲义;工作认真负责 纠正解剖图:对学生严格要求。 关心解剖实习;热情诚恳。 了解女人裹脚;求实精神。 3. 写藤野先生,作者抓住了他的外貌特征(黑瘦、八字须、戴着眼 镜)、举止(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声调(缓慢而有顿挫)等方 面的主要特征,将一个正直的学者形象描绘得栩栩如生。然后作者又 从目睹到先生大大小小的书的情景和耳闻先生的衣着模胡,来表现先 生的严于治学和生活检朴的崇高品德。 当堂检测 1.根本原因是:他们有民族偏见,认为中国人是低能的。 2.这是鲁迅说的反语,表达了他极其愤慨的感情,是对日本帝国主义 者以及受军国主义思想影响的日本“爱国青年”的污蔑的有力回击。 3.影片中充当俄国侦探的,围观看客,讲堂中的“我”。 4.看到中国人要被枪毙了,他们都大叫“万岁”,而围着看的也是一 群中国人。 5.揭露反动统治黑暗,对人们倍受摧残感到无比沉痛。影片上的中国 人因愚昧而被杀,因愚昧和麻木而做围观的看客,实在可悲之至。“ 呜呼,无法可想”反映出作者难以抑制的激愤! 第三课时 自主学习 1. 作者对中国辛亥革命后,依然是黑暗混乱的局面感到失望和不满, 而又不愿意将这种情绪带给他敬爱的老师,对良师的期望无以告慰, 用一个“竟”字将自己的这种无限遗憾和内疚之情表达出来。文字的 笔调是十分含蓄压抑的。尽管如此,作者对藤野先生的真挚、深沉的 怀念之情还是充分地显示出来。 2. 因为藤野先生品格高尚,尤其是他毫无民族偏见他对“我”的 热心期望,“小而言之,是为中国;大而言之,是为学术” 。这种精神与品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怎能不感到伟大呢? 怎能不感激他呢?又怎能不从中受到鼓舞、激励呢?一个“最”字分 量极重,真挚地表达了作者的崇敬、感激和怀念之情。 3. 作者为了怀念藤野先生,一是装订收藏他改正的讲义(即讲稿)来作为 “永久的纪念”,但因丢失,非常惋惜;二是把藤野先生的赠照挂在书桌 对面的东墙上,时时可以看到,以此来激励自己,增强自己的斗争勇气和 力量,用自己战斗的笔“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 ”。 小组讨论 1. “良心发现”:作者热爱祖国、勇于斗争的思想受到了触动; “正人君 子”:那些为军阀政客等统治阶级服务而又自命为“正人君子”的反动御 用文人; 全句意思:决心以笔作武器,与反动御用文人所代表的反动势力 斗争到底,为自由、民主、光明而战斗。 2.不能去掉。“似乎”表明并未真地出现,不过是作者想象中的情景 ,但鼓舞的力量是巨大的,从而强烈地表达了作者对藤野先生的真挚 怀念之情。 3. 本文表达作者对藤野先生的真挚怀念,赞扬了他正直热诚、治学严 谨、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的高尚品质。文中还贯穿着作者强烈的爱国 情感。 当堂检测 1A另外(B痛恨,厌恶/病/疼痛 C拒绝/退却、停止/退却 D是/ 被/作为) 2C 不逊:无礼 3D 句没有用比喻 4.讲述 考试;公布; 想法 教案 5是作者离东京往仙台见到藤野先生的缘由。 表现作者忧国 之情,是作者在藤野教导下刻苦学医的主要动机。 是对下文写藤 野作正面陪衬。 是对藤野作反面衬托 (5)是作者与藤野先生 告别的直接原因。 2 我的母亲 第一课时 自主学习 1.注音:zhu chu x f zh ku din sh sh m t y 3.A.叫我早起,聆听教诲,“催”去上学。慈中有严 B.从不在 外人面前打骂我教子有方,保护孩子自尊心 C.我说了不该说的 话,她重重责罚我。 严厉 D.新年之际,大哥的债主来要债, 她从不骂一声,脸上从不露出一点怒色。宽容仁慈温和 E.受了 两嫂子的气,她只忍耐着,忍到不可再忍时,悲哭一场,以解心中之苦 。气量大,性子好 F.听了王叔的牢骚话,严辞质问讨回公道 表现出刚气,不受一点人格上的侮辱。 小结:她是一位恩师,对我谆谆教诲,对我要求严格,却从不拿孩子出 气,气量大,性情好,事事留心,事事格外容忍;待人仁慈、温和,从 来没有一句伤人感情的话。 4. 第一部分(14):写我童年时的性格特点及其成因,以及给自己 留下深刻印象的往事。 第二部分(512):主要是写母亲对我的严格教育和对家中其它人 的宽容与忍让,及母亲“很有刚气”的一面。 第三部分(13):总写母亲给我的极大极深的影响,使我能和气宽容 待人,能体谅别人。 小组讨论 1. 不曾养成活泼游戏的习惯;文绉绉的;大人们鼓励我装成先生的样 子;除了一次演文角儿,不曾享受过儿童游戏的快乐;喜欢看书;只 学得了读书、写字; 反对我学吹笙、吹笛、不允许我画画。 小结: 从小受到“读书人”模式的教育,养成了好学的习惯。但是跟其他同 龄孩子相比,“我”的童年基本上是枯燥无味的,传统教育方式约束 了我的发展。 2. 这些段落写作者的性格特点和童年生活,一方面写出自己童年的爱 好、快乐,另一方面也写出儿童好玩的天性;既写出童年的单调和失 落,也写出环境与教育对人性格形成所起的作用。总的来说,作者童 年生活,除了看书之外,是贫乏的,是有缺憾的,正是在这一背景下 ,母亲给我的一点做人的训练和教诲,这不仅珍贵,让我永铭于心, 而且与文末相呼应。另一个原因是,这篇文章选自四十自述,写 母亲的同时也是写自己人生成长道路上的一段经历,或者说,是把母 亲作为人生道路上的第一位恩师来写的,所以开头写了较多自己童年 的经历。 当堂检测 1.文绉绉 广漠 面红耳热 气量 轻薄 2.适之 学者 诗人 尝试集 胡适自传 3.“带”改“待”; “陪”改“赔”;“历”改“厉”; “怒”改“恕”; 4.仁慈 管束 央 责罚 5严厉 6犯的事小,第二天早晨我睡醒时才教训我。犯的事大,晚 上人静之时先责备,后责罚。 7刚强(好强)。 8因为我说了一 句轻薄的话。 9总分关系。先总说母亲对“我”的教育态度,再具 体举例。 10母亲对“我”很严厉,不允许“我”犯错。 第二课时 自主学习 1.如何在除夕之夜对付败家子大哥的债主。如何与我的大嫂、二嫂 相处,如何对待她们妯娌之间的矛盾。写母亲受了人格上的侮辱非 常生气,直到叫那个说了不负责任的话的五叔当面认错赔罪才罢休。 2.分别体现了:母亲宽容的度量和善良的品性;母亲容忍、温和的性格 ;母亲“刚气”的一面。 小组讨论 1. 用双重否定,既表明了态度,又不显得断然和绝对。 表现了 作者谦逊的态度,表明母亲给我的教益之大。表现了作者不溢美、 不自夸的品格,同时也符合自传的语体特点。 2. 好脾气、能宽容人、体谅人。感谢母亲。 3. 两种观点能另辟蹊径,看到作者母亲身上的“不足”以及她身上的 品质的现实意义,并且言之有理,说明对文章有一定深度的理解,是 值得肯定的。 当堂检测 1远指的指示代词,表明动作的随意、不经意和毫不费力。 近 指的指示代词,表现“我”情感的强烈震撼 2细腻地描写了儿子轻轻抱着母亲的过程,表现了母子亲情的融合 、母子之爱。 3略 4忍不住的泪代表儿子对母亲深沉的爱,表明儿子的愧疚、补偿、感 动等复杂情感。 5抒情和议论 合理性表现在:在上文叙述描写的基础上,情感自 然流露。恰如其分地表达事件所反映的意义和对心灵的撞击。 6第段是文章的深入开掘,反映作者对母亲的情感由不自觉到自觉 ,使文章所表现的母子挚爱得以升华。 7去掉不好。因为无声胜有声,“轻轻地”动作中包含着浓浓的情, 而且有小心翼翼之意,表明作者对母子亲情的珍惜。 3 我的第一本书 自主学习 1. 幽默 奥秘 凄惨 翻来覆去 泪水盈眶 磨磨蹭蹭 wng zng hng tio ling 3. 第一部分(第1段),点明我的第一本书是我的小学课本。 第二部分(第2段),交代父亲带回来很多书。 第三部分(第39段),写我的第一本书不同寻常的经历。 第四部分(第1014)交代和我的第一本书有关的人和事。 4. “我的第一本”不仅仅指那半本课本,也指“我”人生的第一课。 这人生的第一课蕴含着生活的艰辛,人间的温情,同学的友谊和上学 的乐趣。 小组讨论 1. 父亲是个知书识礼的人,这深深的叹息,既包含着对儿子做法的默 许,也为儿子同学家的生活贫困而深表同情。 2. 没有课本的乔元贞却考了第一名,这说明他是个聪明好学的孩 子,父亲以他教师的经验感觉得出,这样的孩子是能成器的,但 是,由于当地文化、经济的极度贫困和落后,乔元贞这样一个聪 明好学的孩子在最需要学习的时候失学了,人生成长的第一个阶 梯就这样永远失去了,还能有什么发展可言呢?还能有多大“出 息”?作者对那个时代的苦难进行着辛酸的“诉说”,对苦难生 活中小伙伴们寄予深切的同情,也让我们从乔元贞的命运中严肃 思考着生活与人生:在我们拥有的物质条件比过去好得多的情况 下,我们应该以怎样的态度对待自己的学习生活? 3. 作者对童年的感觉是辛酸的,“童年没有幽默”写其童年生活的艰苦 而沉重,不仅自己家的生活是穷困的,几乎所有同学都在生存的底线上 挣扎,哪有幽默可言?但是,毕竟是童年,无论生活多么艰苦,也抹不 去与生俱来的童年的好奇、天真和淘气,能和小伙伴们在一起,和小动 物们在一起,回到大自然中间,就是快乐的,而且童年时代只要玩起来 ,什么困苦都会忘,这就是生命最初的快乐。 4. 这里“枉”字可以理解为:白白地,无价值地,无意义地。作者的第 一本书,既是求知的第一本书,更是人生的第一本书。如果这第一本书 不写出来,那么这几十年的读书和写书(诗)则失去了意义,变得毫无价 值,因为你忘记了知识的源头和人生的起点,你忘记了过去,即忘本。 作者最后说“人不能忘本”,巧妙地运用了双关的修辞手法,“本”这 里指课本,那第一本国语教材,也指人生成长历程中最初的最有价值的 奠基性的东西。作者所指主要是后者。 当堂检测 1. 、, 。 , ,“ ”“ ”。 2.文中父亲是一个淳朴、勤劳的农民。他善良、正直、有点固执,深爱 着自己的儿子。 3.文章主要记叙了一个雨夜,白发的父亲为“我”挑书的感人故事,赞 颂了父亲深沉无私的爱以及对“我”的希望和鼓励,表达了“我”要继 续努力、积极进取的决心。 4.段画线句子含义:做人不能虚浮,要脚踏实地,多做实事。 段 画线句子含义:“我”感受到了父亲所给予我的激励,努力向前。 5.除语言、行动描写外,还有肖像描写,如“白发苍苍”“修长的身子 ”、背“压成弓形”等。 4 列夫托尔斯泰 自主学习 1. yu zh ch zhu hn zh r z qun zng mo 髯 锢 轩 犀 肆 粲 尴尬 黯 2. 鹤立鸡群 颔首低眉 诚惶诚恐 神秘莫测 麻木不 仁 3. 俄 战争与和平 安娜卡列尼娜 复活 4. 奥地利 5. 第1段,主要写托尔斯泰的须发的特点。 第2段,主要描写托尔斯泰的面部轮廓、结构。 第3段,进一步刻画托尔斯泰的面部特征,重点描写其面容表情。 第4段,写托尔斯泰长相平平,是俄国普通大众的一员。 第5段,主要写托尔斯泰的外貌会令拜访者感到失望。 第6段,写托尔斯泰犀利的目光。 第7段,写托尔斯泰的眼睛蕴藏着丰富的感情。 第8段,写托尔斯泰眼睛的威力。 第9段,赞美托尔斯泰犀利的眼光,同时揭示他人生不幸。 6. 须发:多毛、胡须浓密 面部轮廓结构:失调、崎岖、平庸,甚至粗鄙 面部特征:忧郁、愚钝、压抑 长相:长相平平、普通 拜访者:失望之情 小组讨论 1. 从课文中找出运用夸张、比喻等手法来描写托尔斯泰外貌特征的句 子,并仔细体会其表达效果。作用是:比喻和夸张联袂运用,不仅使 “画面”气韵生动,而且使人产生丰富的联想,使人物形象生动可感 。 2. “物质”是指托尔斯泰所观察和研究的社会生活及人间世态;放 射出的“频波”是指托尔斯泰不断问世的文学创作。 这句话写出了托尔斯泰作为“清醒的现实主义”作家,对现实的批 判是极其深刻而准确的。 当堂检测 1. B 2. B 3. A 4.D 5.珍惜自己所拥有的一切,爱我所有,知足常乐 献身科学需要宁 静致远、淡泊明志,与演员相反。不是在台前而是在幕后默默奉献。 科学不是哗众取宠而是实实在在的实验探究 他的话含有“欲速则不 达”之意,更有生活之路无捷径可走,常常需要“绕道”的含义。从 思维的角度,也为我们提供了“短路未必快速”的逆向思维的例子。 6.略 5 再塑生命 自主学习 2.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海伦凯勒 美 3. 主要写了三件事: 老师教我认识具体事物; 老师让我认识、了解美丽的大自然; 老师引导我认识“爱”的含义。 文章的纲领句是:“对我启示世间真理,给我深切的爱”。 4. 搓捻(cu nin) 繁衍(yn ) 迁徙(x)觅食(m) 譬如(p) 栖息(q) 小憩(q) 遨游(o) 花团锦簇(c) 冥思遐想(mng) 小组讨论 1. 莎莉文老师热爱海伦,对海伦的教育讲究方法艺术,做到因势利导,循 循善诱,而且善于抓住教育时机,开启海伦的思维、智慧和情感。可以说 ,莎莉文是出色的教育艺术家。(结合课文的事例可以由学生在书上划出 ) 2. 作者的性格品质特征一个好学、聪明、坚毅而情感丰富的女孩。文 中的“我”海伦,与莎莉文老师相辅相成,是本文的一体两面。海伦 成为不平凡的人,与莎莉文老师的教育密不可分,但也是她的主观努力的 结果。(结合课文的事例可以由学生在书上划出) 3. “再塑生命”从字面意思看,是“重新塑造生命、重新获得生命”的意 思。但在本文中,再塑生命是指:“爱的光明照到了我的身上”,本来 ,“我在那个寂静而又黑暗的世界里,根本就不会有温柔和同情。”但是 ,在莎莉文老师的教育下,“我”的灵魂被唤醒,再次拥有“光明、希望 、快乐和自由”(这里的“光明”一词是用其喻义)。 是莎莉文老师让“我”又回到自然,理解自然。莎莉文老师还教 “我”懂得“什么是爱”。正如作者自己所言:“她就是那个来对我 启示世间的真理、给我深切的爱的人。”从这个意义上说,莎莉文老 师是“再塑生命的人”,用中国通俗的话说,就是“再生父母”。“ 再塑生命”一词表达了作者对莎莉文老师的无比敬爱和感激之情。 4.示例:“朋友,你可曾在茫茫大雾中航行过?在雾中神情紧张地驾 驶着一条大船,小心翼翼地缓慢地向对岸驶去,心儿怦怦直跳,唯恐 发生意外。”十分形象地展示了坠人黑暗而沉寂世界的海伦的心灵历 程。 “我又获得了一种新的知识大自然有时也会向她的儿女开 战,在她那温柔美丽的外表下面还隐藏着利爪哩!”与自然的相处 中感受自然的严厉、暴躁的一面,以“利爪”形象说出。 “刹那间,我明白了其中的道理我感觉到有无数无形的 线条正穿梭在我和其他人的心灵中间?”作者在莎莉文老师 的教育和引导下,领悟到了爱的真谛,这种爱的感觉和体验让作 者对未来充满信心。 当堂检测 1. C( A穿梭 B迁徙 D风雨突变 ) 2. 期期艾艾 美不胜收 油然而生 不可名状 风云突 变 3. A D C 4.略 5B 6对“我气愤,我愤恨”作解释说明;对“我更爱她”的很不一般的缘故 作解释说明。 7我越来越敢肯定:除了家里人以外,没人会爱我,甚至没人会喜欢我。 8心理活动描写;为文章结尾伦纳德老师所说的“八个字”作了铺垫和衬 托,突出了伦纳德老师高尚的师德和高超的教育艺术。 9比喻;生动形象地表达了这八个字给“我”带来了温暖和希望,驱除了 “我”心中自卑的阴影。 10“我”一生下来就是裂唇。“我”一跨进校门,同学们就讥嘲“我” 。而且,“我”长着弯曲的鼻子,倾斜的牙齿,说起话来还结巴。“我”觉 得除了家里人以外,没人会爱自己,甚至没人会喜欢自己。可是在一次“耳 语测验”中,伦纳德夫人却对“我”说:“我希望你是我女儿!”这八个 字仿佛是一束温暖的阳光直射“我”的心田,抚慰了“我”受伤的、幼小的 心灵,改变了“我”对人生的看法。因此,没有一个人比“我”更爱她。 11.这句话是揭示文章中心的点睛之笔,放在结尾让人回味无穷,并与题目 相照应。 6 雪 自主学习 3. 南方的雪景和朔方的雪景。 4. 第一部分(段),描写江南的雪与雪野。 第二部分(段) ,描写朔方的雪。 5. qng shu tu ln shu jun lin s zhu 6. 略 7. 周树人 文学家 思想家 革命家 呐喊彷徨野草 小组讨论 1.雨 雪 花 蜜蜂 先静后动 起烘托作用,为了突出雪的色彩,营造优美宜人的意境。 “冰冷的”“坚硬的”强调雪的不屈的精神,这种精神是“灿烂 的”,是最值得赞赏的。 2.江南的雪给孩子们带来了无限的快乐。 洁白、明艳,闪闪生光。表达了作者的喜爱之情。 有。因为它未经磨练,不能经受时间的考验,不能持久。 3.永远如粉,如沙,他们决不粘连 个性独立 蓬勃地奋飞,灿灿地生光,如包藏火焰的大雾,旋转而且升腾,弥漫 太空 个性张扬 在无边的旷野上,在凛冽的天宇下,闪闪地旋转升腾着的是雨的精魂 。 顽强不屈 赞扬的是一种顽强不屈的战斗精神。 北方的雪的一个特点是孤独,它又是死掉的雨,是雨死掉后的一种 脱胎换骨,这是一种崇高的献身精神,它凝聚雨的所有坚强内核的灵 魂。 当堂检测 1. 2.如:独钓寒江雪 雪上空留马行处 3. 本文与我们学过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都写到了塑雪罗汉,两文在 写到塑雪罗汉时的写法的区别主要表现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写塑 雪罗汉是通过一连串贴切的动词将其过程记录下来,而作者在雪中则 主要是运用准确、优美的形容词对塑雪罗汉的过程进行了生动的描写。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写塑雪罗汉主要是为了反衬雪地捕鸟的乐趣, 而雪中写塑雪罗汉则是通过塑雪罗汉的一种缺憾美来为下面“朔方的 雪花”的出场作铺垫。 4.冷峭凌厉(或:冷峻猛烈)蓬勃地萌发(或:蓬勃地生长 ,怒放) 5.这些词语从时间推移的角度,写出了落叶由少到多的阶段特征 。 6.老叶完成了自己的工作,让位给新叶,实现新老交替。(或: 老叶融入春泥,化作甘露玉浆,滋润着新叶的成长。) 7.因为北方的落叶是以自我牺牲来保护树木度过冷酷的寒冬,所 以说是“悲壮的”。 8.北国的落叶在秋季,呈黄金色;南国的落叶在春天,是苍青色 。 7 雷电颂 自主学习 2. zh p n po xio hu x q n chng tng t chn ni 睥睨:斜着眼看,侧目而视,有厌恶或高傲之意。 污秽:肮脏的 ;不洁净的。 犀利:坚固锐利。又形容语言、文辞、感觉、目光等 的尖锐锋利。 播弄:挑拨玩弄。 虐待:用狠毒残忍的手段对待人。 雷霆:疾雷。也比喻人的盛怒或声威极大。 踌躇:犹豫不决。 鞭挞 :鞭打;驱使。 祈祷:向神祝告求福。 忏悔:认识了错误或罪过而 感到痛心,决心悔改。 罪孽:佛教语。指应当受到报应的恶行。 拖 泥带水:比喻说话做事不干脆利落。 3. 第一部分(从“风!”“烧毁了吧!”)诗人呼唤与歌颂风雷 电这些伟大的自然力,表达了对黑暗的愤激和对光明的礼赞和向往。 第二部分(从“把你这”到文末)借指斥神鬼偶像来抨击昏庸腐朽 的当权者。 5. 风雷电:象征变革现实的伟大力量。 洞庭湖、东海、长江:象征 人民群众。 无形的长剑:象征坚定的信念。没有人的小岛:象征理 想中的一方净土。 “土偶木梗”的群像:象征无德无能、欺民惑众 的官僚统治集团。 河伯一是是真正的神;二是河伯的象征 :扮演河伯的人。 象征手法。 文中屈原借助于讴歌伟大的自然威力,抒发了对摧毁黑暗的渴望和 对这种伟大正义力量的赞美。 风、雷、电,这些自然界的现象,在诗人心目中,已经成为一种战 胜黑暗的力量,诗人又把自己的伟大战斗精神融入咆哮的风,轰隆 隆的雷和闪耀的电之中。风雷电摧枯拉朽,“咆哮”“爆炸”“劈 开”,这正是屈原在和黑暗势力进行殊死的搏斗。因此,屈原对风 雷电的歌颂,也是对与黑暗势力作斗争的正义力量的歌颂。 小组讨论 1. 爱国爱民,忠贞不屈,有着浩然正气和英勇无畏的斗争精神的人。 2. 从句式,修辞等角度使这段独白激情澎湃,气势雄浑。A.运用拟人 兼呼告,最直接最有力地表达了爱憎。B.运用排比与反复,使句式整 齐,铿锵有力。C.多用短句,表达激烈的情感,急促的语气。 当堂检测 1.C 2.B 3.D 4.略 5.“蜡烛”比喻人生目标低,社会价值小;“火炬”比喻人生目标高 ,人生价值大,能够奉献社会,传承文明。 6.天上的街市静夜这两首诗都是由地上写到天上,由现实的 情景联想到传说中天上的人和事,都是借景抒情,通过意象,隐隐流 露出淡淡的忧伤,显得比较含蓄。雷电颂是人物的内心独自,它 比较多地运用呼告、排比、反复、拟人等修辞手法,将积聚在人物内 心的情感激流直接喷泻出来,使观众与之产生强烈的共鸣。 8 短文两篇 自主学习 2.shn ho y cu yng hng 3.李尧棠 家春秋 雾雨电 随想录 4. 日,代表着光和热,月代表着冷和死。冷和热是一种极强的对比 ,正因为对光和热的向往和追求,对美好事物的企盼和渴望,要远 离寒冷和冰冷,远离黑暗和死亡,所以作者才别有深意地这样写。 小组讨论 1.因为飞蛾为了追求光和热,将身子扑向灯火,或者浸在油中, 这是为了追求光明、不惜牺牲自我的一种伟大行为。 这是本文要表达的中心,正是为了整个世界的光明和热力,才会 有飞蛾、夸父的牺牲行为,他们热烈追求光和热的行为,一方面是 自己本身的向往,一方面也是为了整个世界不被黑暗所笼罩。 作者在前面已经用了很多语言描述自己在月光中清冷的感受,于是 在这里才会说出这句话,他表达了作者对光和热的一种向往和渴求, 与前面所写的日有了相通的地方。 因为姮娥也是为了某种理想,为了可以改变月光的冰冷,为了使这 个已死的星球再生而奔月的。虽然作者用的是疑问的语气,但是在姮 娥的身上,作者也寄托了自己的人格理想。 2. 在这两篇散文诗中,作者歌颂了光明,赞美了那些为了追求光和热 不惜牺牲自己生命的人。表现了作者对人生、对生活的希望和信念。 当堂检测 1. 科学家布鲁诺宁愿被活活烧死也要捍卫科学真理;邱少云为了不 暴露部队葬身火海却没发出一点声音;董荐瑞为了战斗的胜利舍身炸 掉敌人的碉堡;黄继光为了战斗的顺利推进勇堵敌人的枪口等等。 冰冷(冰凉、寒冷) A 2.略 3.略 4.攀谈、炫耀、兴奋 作用:赋予阳光照射绿叶的现象以生命的活力,使之更加生动活泼, 更具有形象性。 5.明亮、透彻(清纯、亲切),动情(动听、温馨),充满智慧(丰 富、有才华、有启发性)。 6.阳光产生的美丽情景是短暂的(虚幻、不真实的),但对人的影响 是有力的、“切切实实”的。 7.做阳光的朋友,对阳光的语言用心把握,真切感知。 8.示例:阳光是美丽的油画,将变幻不定的七色定格在记忆的画框 中,成为永久的回忆。 示例:阳光是灿烂的微笑,它用温情融化坚冰,以坦言直面人生, 让人平添信心和勇气。 9 海燕 自主学习 2. 母亲 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 3.示例:英勇无畏的(敢于迎接暴风雨的、喜欢战斗的) 副标 题:划破天空的闪电 4. 第一部分(16):描写暴风雨将要来临,海燕“高傲地飞翔” ,以乐观的激情和胜利的信心,渴望暴风雨的到来。 第二部分(711):写暴风雨逼近时,海燕搏击风浪,以必胜的信 心迎接暴风雨的到来。 第三部分(1214):写暴风雨来临之时,海燕以胜利的预言家的 姿态热情呼唤着暴风雨。 5.qi mng fi wn yn y chn yun l 6.碰着 直冲 穿过 掠起 抱起 甩到 摔成 7.海燕象征大智大勇的无产阶级革命先驱者 暴风雨象征迅猛发展 的革命运动 大海象征革命高潮时人民群众排山倒海的力量 海鸭 等象征形形色色怯于革命、不革命和假革命者 狂风、乌云象征反 革命势力和黑暗的社会环境 8.比喻和拟人。 “黑色的闪电”展现了海燕矫健、勇猛的雄姿, “高傲地飞翔”总写海燕的行动。这一句从形、色两方面,生动形象 地写出了海燕勇猛、善战的姿态。 拟人,赋予狂风人的性格和行 为,生动地写出了风的猖狂气焰。 拟人。“抓住”“熄灭”突出 了大海的巨大声势和强大力量。 拟人和反复,语气肯定,表达了 坚定不移的必胜信念。 表现了海燕俊捷无畏、充满信心。 9.D 10.C 小组讨论 1. 交流后总结:勇敢无畏,乐观战斗,不但不畏惧暴风雨,而且呼唤暴风 雨的到来的革命者。 第一次:海燕像黑色的闪电,在乌云和大海之间高傲地飞翔,表现了海 燕勇敢无畏的矫健姿态。 “高傲”:这里的“高傲”,不是通常所说的自以为了不起,而是褒义 词,有意气风发的意思,形容海燕藐视狂风乌云,充满自信,有压倒一切 邪恶势力的英勇气概。 “碰”勇敢低飞,触及海浪。 “冲”迅猛高翔,锐不可当。 第二次:“叫喊”“ 大笑”“ 号叫” 体现了海燕的勇敢、乐观。 “飞翔” 到 “飞舞”更能体现了海燕全身心投入到战斗中。 “直冲” “穿过” “碰到” “掠起”体现了海燕敏捷、勇敢、有战斗 力。 “精灵”体现了智慧 、“深信”体现了乐观、坚定不移的必胜信 念。 第三次:“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