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1B自选模块怎么复习.ppt_第1页
语文1B自选模块怎么复习.ppt_第2页
语文1B自选模块怎么复习.ppt_第3页
语文1B自选模块怎么复习.ppt_第4页
语文1B自选模块怎么复习.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语文1B自选模块怎么复习 必修模块+选修模块 1B模块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 一、语文1B模块考些什么? 设置1B模块的目的 在达到必修课程的共同要求的基础上,进 一步培养、提升对中国古代和现代诗歌散 文的欣赏能力。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以意逆志,知人论世” “置身诗境,缘景明情” “因声求气,吟咏诗韵” 这些鉴赏方法涉及作品与时代,景物与情 感、声律与美感等多方面的范畴。 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 “形与神” “情与理” “小与大” “虚与实” “疏与密” 考试能力要求包括“分析综合”、“鉴 赏评价”和“探究” 在这相互联系的三种能力中,我觉得最为 重要最为核心的还是“鉴赏评价”,它离不 开“分析综合”,也含有一定的“探究”成分 。至于“考试内容”,就“鉴赏评价”来说, 要求能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能品味 精彩语句的表现力,欣赏作品的形象,分 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评 价作品所表现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 二、语文1B模块的考查选材有什么特点? 若即若离 “离”就是着眼课外,选取相关的或相当的阅读材 料来拟制题目加以考查。 有人说语文高考试卷中文学鉴赏的拟题材料,往 往选一流诗人的二流作品或二流诗人的优秀作品 ,有时干脆选“无名氏”的作品,像2006年浙江卷 的正宫叨叨令,就署名“无名氏”,2009年 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模块的检测,选取蒙 古族中年作家鲍吉尔原野的散文我们有时度过 一个亲密的夜。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避熟就生 ,防止有人侥幸猜题押题。 “即”就是联系,就是相关。 一是拟题材料有时直接取自教材,加以熔 铸变化,考查考生的阅读鉴赏能力。 二是材料所蕴涵的考查点应体现教材的教 学内容和教学要求,这是最主要的。 三是材料难度与所学模块作品大致相当。 当然模块中作品的难度并非一致,说“相当 ”只是就模块整体教学内容而言。 三、语文1B模块考查题型有什么 特点?答题时应注意些什么问题? 考试说明规定每个模块编制1道试题, 赋分10分。 考试说明同时规定语文1B模块的考试 题型是简答题和论述题。 解答简答题,首先要求准确,一语中的; 其次要求简练,要言不烦。 而论述题可以说是一则微型议论文,要有 观点有阐述。 关于1B“中国古代诗歌欣赏”复习 2010年浙江省普通高考考试说明 自选模块 语文(1B)部分 考试内容及相应的能力层级如下: (一)分析综合 1作品结构的分析,作品主题的概括 2作品体裁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的分析 (二)鉴赏评价 1重要语句丰富含意的体会,精彩语句表现力的品味 2作品形象的欣赏,作品内涵的赏析,作品艺术魅力的领悟 3对作品所表现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的评价 (三)探究 1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对作品丰富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的发掘 2对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的探讨 3对作品的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考试题型:简答题、论述题等。 (2009浙江卷)中国古代诗歌中有许多意象,如“雁 ”“柳”“菊”“竹”“莲”等,它们在诗中往往具有象征意 味。 (1)从5个意象中选取3个,指出其常见的象征意味。 (3分) 意象: 象征意味: 意象: 象征意味: 意象: 象征意味: (2)从5个意象中选取1个,结合具体作品,简析这个 意象的特点及作用。(100字左右)(7分) 【赋分】任选3个,每个1分。言之成理。 【参考答案】 (1)雁:乡思(信使); 柳:别情(送别); 菊:淡泊(清高); 竹:虚心(高风亮节); 莲:怜爱(洁身自好)(命题者提供) 雁:思念、凶兆、团结、游子; 柳:温柔、随风倒、离别、分别; 菊:纯洁、死亡、隐士、傲骨; 竹:奋发向上、恶意扰乱、正直、谦虚; 莲:清纯、苦命、君子、清廉(阅卷现场提供) 【存在问题】 “雁”的象征意味写成自由、亲人、远走高飞等。 “柳”的象征意味写有“细腰的女人”、“清新”、“春 天”等。 “菊”的象征意味写成“秋天”、“正直”、“卑微”等 。 “竹”的象征意味写成“傲骨”、“高雅”、“温情”等 。 “莲”的象征意味写成 “高雅”“夏天”“淡泊”等。 有的考生另选如梅、兰、牡丹、松等来探究其象 征意味。 菊花: 高洁、隐逸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 梅花: 高洁、坚强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陆游) 柳树: 惜别、思乡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 梧桐: 凄凉、悲伤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李清照) 夜雨: 羁旅、孤独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李商隐) 夕阳: 凄凉、伤感 夕阳古道无人语,禾黍秋风听马嘶。(王实甫) 杜鹃: 哀怨、凄凉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李商隐) 鹧鸪: 离别、哀愁 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辛弃疾) (2009浙江卷)中国古代诗歌中有许多意象,如“雁 ”“柳”“菊”“竹”“莲”等,它们在诗中往往具有象征意 味。 (2)从5个意象中选取1个,结合具体作品,简析这个 意象的特点及作用。(100字左右)(7分) 【赋分】恰当联系作品(不局限于诗歌,古代即 可)2分,写出特点与作用各2分,语言表达流畅 1分。篇名与内容张冠李戴扣1分,字数不足适当 扣分。 【参考答案】 示例一:莲。爱莲说中有“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之句,很好地表现 了莲的特点:刚直,清高,洁身自好,不同流合污。 作用:表达对莲清丽形象的喜爱与高洁品质的赞美,以莲自比 ,托物言志,借莲表达对君子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 品格的敬慕与颂扬。(7分) 示例二: 柳。诗经中有“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之句。柳谐音留,因此总以柳表达离别时的不舍之情。柳的特 点缠绵飘动,它垂下的枝条如离人挥别的手。 作用:诗经中,借对昔日离别之时杨柳依依的情景描绘,抒发 作者的不舍与依恋。借柳写离情,不仅使表达更储蓄,又使离 别愁,因景物的衬托更显含蓄,又使离别之愁,因景物的衬托 更显哀婉真挚。 (7分) 示例三: 莲,是君子的象征,在陶渊明的文章中,它“出淤 泥而不染”,作者借这一高洁品德,来表现君子的 不与人同流合污的可贵品质。(6分) 示例四: 王实甫的西厢记中有这样一段话:“柳丝长玉 骢难系,恨不倩疏林挂住斜晖”,描写的是崔莺莺 的极不舍张生之情,表达的是连柳丝也无法系住的 不得不离别,不舍之情由此可见一斑。用柳表达出 了其他事物无法表达的不舍之情,其虽只是一提而 过,但待读者细细品味,则不舍之情就十分真切了 。(5分) 示例五: 从长亭送别中“柳丝长玉骢难系,恨不倩疏林 挂住斜晖”中可以看出当时崔莺莺与自己丈夫离别 时,通过“柳”这个意象,突现出它的飘摇,它的绵 绵不断,来反映崔莺莺当时对丈夫离别时依依不舍 之感,以及对他充满希望。(4分) 示例六: 柳是“留”的谐音,在分别之时,作者常用柳来表示 希望挽留朋友、依依不舍的心情。(2分) 【存在问题】 审题不仔细,表达不到位。题干要求注意四点,一 是选取的意象只能是雁、柳、菊、竹、莲中的一个 ,二是作品应是中国古代诗歌散文(含元杂剧和古 典小说),三是指出意象特点,四是这个意象的具 体作用。忽视以上任何一点,或作者、作品和引用 语句有出入(如屈原曾在离骚中写道“出淤泥 而不染”),或所引作品超出中国古代诗歌散 文范围(如有同学举周杰伦的菊花台),或特 点与作用概括不准确(如古人把女人的脚称为“三 寸金莲”,可见莲的高贵),或选取的意象与 随后的简析内容涉及的意象不相符(如选择“竹”, 举例于谦石灰吟分析)等等,都要扣分。 复习建议: 1.回归教材,掌握古典诗歌的鉴赏理论 第一单元 以意逆志 知人论世(探究诗旨) 第二单元 置身诗境 缘景明情(把握诗境) 第三单元 因声求气 吟咏诗韵(体会声韵) 提炼“赏析指导”,重温“赏析示例”,熟悉“自主 赏析”“推荐作品”,不忘“相关链接”。 第一单元 以意逆志 知人论世 (探究诗旨) 以意逆志 【释义】以,用;意,自己的切身体会;逆,推 测;志,作者写作诗歌的本意。指在欣赏 诗歌时,要从作品的整体出发,由表及里 、 由浅人深地理解诗作的主旨,用自己的切 身体会去推测作者的本意。 【方法】解读文辞,揣摩情意 融入体验,体会情趣 超越原意,推陈出新 知人论世 【释义】 在欣赏、吟咏古人的诗歌作品时,应该 深入地探究作者的生平和为人,全面了解他所生 活的环境和时代,即结合作家思想和时代背景理 解作品。 【方法】 尽量利用现存的各种史传材料和后人 的评述,全面把握作者的心灵历程和精神世界。 弄清作品创作的具体时间,明确诗歌写作的不 同时期、地点。全面了解作者所处时代的政治 、经济、文化、思想、宗教、风俗等背景知识。 1、诗人不同,诗风各异 2、境遇不同,诗情有别 3、时代不同,精神迥异 第二单元 置身诗境 缘景明情(把握诗境) 置身诗境 【释义】 欣赏诗歌时,借助联想和想象,将作者 所描绘的意象和画面一一再现在自己的脑海中,使 整个心灵沉浸在一个想象的世界之中,得到审美享 受。 【方法】 借助已有的生活体验和审美经验,与 诗人共鸣;通过联想,进入诗境,获得审美体验 ;发挥想象,依靠联想类比,构想诗境。 【释义】 欣赏诗歌时,要根据诗歌中意象自身的特点、组合 方式,以及情景之间的关系,采取相应的欣赏方法,体会独 特的意境。 第二单元 置身诗境 缘景明情(把握诗境) 缘景明情 意象 诗歌讲究含蓄、凝练。诗人的抒情往往不是情感的直接流 露,也不是思想的直接灌输,而是言在此意在彼,写景则借景 抒情,咏物则托物言志。这里的所写之“景”、所咏之“物”,即 为客观之“象”;借景所抒之“情”,咏物所言之“志”,即为主观 之“意”:“象”与“意”的完美结合,就是“意象”。 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 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简单地说,意象就是寓“意”之“象”,就 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 缘景明情 根据作品中意象自身的特点、组合方式,以及情景之 间的关系,采取相应的欣赏方法,体会独特的意境。 意境 意境是文学艺术作品通过形象描写表现出来的境界和情 调,是抒情作品中呈现的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及其诱发 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是诗人的主观情意与客观物象互相 交融而形成的、足以使读者沉浸其中的想像世界) 一般来说,意象往往是个别的事物,意境则是达到的境 界;意象是具体的物象,意境则追求的是综合效应;意象通常 较实,意境则虚实结合。 1、因声求气,就是感受诗的节奏,根据 声韵的特点,把握诗的精神。 2、吟咏诗韵,就是指通过声情并茂的诵 读、吟咏,体味诗歌的思想感情。 节拍、停顿、韵脚、平仄、轻重 气势、情感、韵律、诗格 第三单元 因声求气 吟咏诗韵(体会声韵) (2010年参考卷) 阅读下面一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10分) 临安春雨初霁 (宋)陆游 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 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 (1)“斜行”的“行”字,有的人读hng,作名词;有 的人读xng,作动词。你认为哪个恰当,简要说明理 由。(3分) (2)有人认为这首诗抒发了作者旅居京城时郁闷、 孤寂的心情,也有人认为表露了作者闲适自得的情趣 。请简要谈谈你的看法。(7分) 阅读下面一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10分) 临安春雨初霁 (宋)陆游 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 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 【参考答案】 (1)(3分) 作名词读,“行”与下句“乳”词性对应,符合律诗对偶规则。 作动词读,与“斜”“草”二字相应,足见挥洒自如,草书飞舞。 理由充分给2分,其他言之成理即可;表达流畅给1分。 (2)(7分) 看法一:心情孤寂,无奈哀叹。联系“薄似纱”“谁令”“客京华”“风 尘叹”等字句,可知作者不得志,难展抱负,所以有无奈之叹。 看法二:心情闲适,恬淡超脱。联系中间两联的生活镜头,可知作 者不管世态炎凉,我自淡定,充满清高情趣,毕露闲逸情怀。 观点鲜明给2分,分析能联系诗篇且言之成理给4分,表达流畅给1 分。 2.加强练习,运用常见方法并尝试不同题型 请从“知人论世”的角度,欣赏李清照的如梦令 与一剪梅的不同情感、风格、主旨。 如梦令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 ,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一剪梅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 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 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 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例析】 请从“知人论世”的角度,欣赏李清照的 如梦令与一剪梅的不同情感、风格、主旨。 如梦令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 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一剪梅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 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 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风格清新明快 风格哀婉悱恻 早期少女的那种天真、率真与浪漫的情趣和心境。 与她的丈夫赵明诚分别后的思念心情。感情深沉强烈。 卜算子咏梅 陆 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 已是黄昏独自愁 ,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 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卜算子咏梅 毛泽东 读陆游咏梅词,反其意而用之。一九六一年十二月 。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 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 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请运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诗歌理论鉴赏这两 首诗的主旨。(不少于120字) 陆游的这首词,以梅花象征自己的孤高 与劲节。作者积极用世的精神在政治上屡次 受到打击以后,不免滋生了几分带消极的孤 高自许的成分,但他坚决不肯和主和派同流 合污的气节始终是值得称道的。 毛泽东的咏梅词,借梅花的形象,热情 地赞扬了革命战士,他们在困难面前不畏强 暴,不怕困难,坚持原则,敢于斗争,对胜 利充满了信心。 忆江南 白居易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 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冷泉亭记(略) 白居易 请从“创造形象,诗文有别”的观点出发,结合上 面的画线句子,谈谈同样是写江南风景,白居易的 词和散文,笔法上有什么不同?(不少于150字) 词中写景句虽只14字,却形象鲜明,摄人心目。作者 以最富江南特征的“江”为中心,抓住“红胜火”的“江花” 和“绿如蓝”的“江水”两组典型意象,同色间相互烘托, 异色间相互映衬,展现了一幅生机蓬勃、绚丽耀眼的江 南春景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