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克的诊断和处理临床医学.ppt_第1页
休克的诊断和处理临床医学.ppt_第2页
休克的诊断和处理临床医学.ppt_第3页
休克的诊断和处理临床医学.ppt_第4页
休克的诊断和处理临床医学.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休克的诊断和处理 金华市人民医院 休克的定义 休克(Shock) lShock是一个机体内有效循环血量减少、组织灌 注不足、细胞代谢紊乱和功能受损的病理生理过 程,它是一个由多种病因(心排量不足或周围血 流分布异常)引起的综合症。通常伴有低血压和 少尿。 休克的定义 l休克是各种强烈致病因子作用于机体,引 起的急性循环衰竭。其特点是微循环障碍 ,重要脏器及组织灌流不足,和细胞功能 代谢障碍。 休克的分类 l按发病的原因分类 l按血流动力学分类 休克的分类 按病因分类: l低血容量性休克(包括失血性休克) l感染性休克 l心源性休克 l神经源性休克 l过敏性休克 低血容量性休克 l低血容量性休克见于失血、失液或烧伤等 , l血容量减少导致静脉回流不足,心输出量 下降,血压下降, l由于减压反射受抑制,交感神经兴奋,外 周血管收缩,组织灌流量进一步减少。 血管源性休克 l血管源性休克休克时,由于组织长期缺血 、缺氧、酸中毒和组胺及一氧化氮等活性 物质的释放,造成血管张力低下,加上白 细胞、血小板在微静脉端黏附,造成微循 环血液瘀滞,毛细血管开放数增加,导致 有效循环血量锐减。 血管源性休克 la、过敏性休克 lb、感染性休克 l高动力型休克 l低动力型休克 lc、神经源性休克 血管源性休克 过敏性休克: l属于1型变态反应。 l发病机制与IgE及抗原在肥大细胞表面结合 会,引起组胺和缓激肽大量入血,造成微 动脉扩张,微静脉收缩,微循环瘀血,毛 细血管通透性增加。 血管源性休克 l感染性休克: l高动力型休克:(高排低阻)由于扩血 管因子作用大于缩血管因子,引起高排低 阻的血流动力学特点。 l低动力型休克:(低排高阻)由于缩血 管因子作用大于扩血管因子,引起低排高 阻的血流动力学特点。 血管源性休克 l低排性休克(冷休克):心排出量-外周阻 力 l高心排性休克(暖休克):心排出量-外 周血管扩张-外周阻力 血管源性休克 神经源性休克: l由于麻醉或损伤和强烈的疼痛抑制交感神 经缩血管功能,引起一过性的血管扩张和 血压下降。 心源性休克 l心源性休克:发病中心环节是心输出量迅速降低 ,血压可显著下降。(低动力型休克) l低排高阻型:是因为血压降低,主动脉弓和颈 动脉窦的压力感受器的冲动减少,反射性引起交 感神经传出冲动增多,引起外周小动脉收缩,使 血压能有一定程度的代偿。 l低排低阻型:这类病例是由于心肌梗死面积大 ,心输出量显著降低,血液瘀滞在心室,使心室 壁牵张感受器受牵拉,反射性地抑制交感中枢, 使交感神经传出冲动减少,外周阻力降低,引起 血压进一步减少。 按血流动力学分类 l低血容量性休克 l心源性休克 l分布性休克(包括感染性休克、神经源性 休克) l梗阻性休克(包括肺梗塞,空气栓塞,心 脏瓣膜狭窄) 休克的分期与发病机制 l1期:缺血缺氧期(代偿期) l2期:瘀血缺氧期(可逆性失代偿期) l3期:休克晚期(不可逆转期) 休克不同时期微循环的变化 l1、缺血缺氧期(代偿期 ) -(少灌少流) l2、瘀血缺氧期(可逆性失代偿期) -(多灌少流) l3、休克晚期(不可逆转期) -(不灌不流) 1、缺血缺氧期(代偿期 ) (1)微循环的变化: l毛细血管前后阻力增加(前阻力增加为 显著)。 l真毛细血管网关闭 。 l微循环灌流减少(少灌少流)。 l动静脉吻合支开放,使微循环缺血缺 氧更为明显(灌少于流)。 1、缺血缺氧期(代偿期 ) l(2)、微循环障碍的机制: l儿茶酚胺增多:与休克有关的各种致病 因素通过不同途径导致交感肾上腺髓质系 统兴奋,使血中儿茶酚胺增多。 l血管紧张素增多。 l血管加压素增多。 l血栓素增多。 l内皮素、心肌抑制因子、血小板活化因 子、白三烯等缩血管物质。 微循环障碍的代偿机制 l心排出量-血管扩张-儿茶酚胺-微血 管收缩 1、缺血缺氧期(代偿期 ) (3)休克早期微循环变化的代偿意义 l 自我输血 l自我输液 l血液重新分布 自我输血 l休克时增加回心血量的“第一道防线”。由 于容量血管中的肌性微动脉和小静脉收缩 ,肝脏储血库收缩,使回心血量迅速增加 ,为心输出量的增加提供了保障。 自我输液 l休克时增加回心血量的“第二道防线”。由 于微动脉、后微动脉和毛细血管比微静脉 对儿茶酚胺更敏感,导致毛细血管前阻力 比后阻力更大,毛细血管中流体静压下降 ,使组织液进入血管。 血液重新分布 l由于不同脏器的血管对儿茶酚胺反应不一 ,皮肤、内脏、骨骼肌、肾的血管受体密 度高,对儿茶酚胺的敏感性较高,收缩更 甚,而脑动脉和冠状动脉血管因受体密度 低而无明显改变,其中冠状动脉可因受体 的作用而出现数丈反应,使心、脑血流增 加。 2、瘀血缺氧期(可逆性失代偿期) l(1)微循环的变化 l毛细血管前阻力降低(后阻力降低不明显 ),血管运动现象减弱。 l真毛细血管网开放。 l微循环灌多于流(多灌少流)。 l血细胞(白细胞、红细胞和血小板)的 黏附或聚集,使微循环瘀血缺氧加剧 (2)、微循环障碍的机制 l乳酸增多:微循环持续的缺血缺氧,无氧酵解增强可使 乳酸堆积。在酸性环境中,微动脉和毛细血管前括约肌对 儿茶酚胺耐受性较差,而微静脉对酸中毒耐受性较强而松 弛不明显,故引起多灌少流。 l组胺增多:可扩张毛细血管前阻力,和收缩毛细血管后 阻力,加重微循环的瘀血状态。 l激肽增多。 l腺苷增多。 l目前认为白细胞的附壁与嵌塞使毛细血管后阻力增加的 重要因素。 微循环障碍的失代偿机制 l心排出量-血管扩张-失代偿血压补 液必须超过血管容量或实际液体丢失量 (3)休克期微循环失代偿的后果: l心输出量的降低。 l动脉血压急剧下降。 l心脑供血减少。 3、休克晚期(不可逆转期) (1)微循环的变化 l毛细血管前后阻力均降低。 l真毛细血管内血液瘀滞。 l微循环麻痹 (不灌不流)。 l广泛的微血栓形成。 (2)微循环障碍的机制: l 血液高凝状态:由于微循环严重血,毛细血管内压 及微血管通透性增加,可使学江外渗而引起血粘滞度升高 ,血液呈高凝状态。这些变化在休克期(瘀血缺氧期)已 发生,不过此期更为明显。 l 内源性凝血系统激活:严重酸中毒以及败血症休克 时内毒素入血,可使血管内皮细胞受损,激活因子而启 动内源性凝血系统。 l 外源性凝血系统的激活:组织创伤可使大量因子 入学(白细胞内亦含大量因子)而激活外源性凝血系统 。 l 血细胞受损:抢救休克时,若输血错误(50ml) ,由于红细胞大量破坏,释放出的红细胞素(主要是磷脂 和ATP)可引起DIC。 (3)微循环变化的后果: l出血。 l多器官功能衰竭。 l全身炎症反应综合症。 重要器官功能衰竭 l(1)急性肾功能衰竭休克肾 l(2)急性呼吸功能衰竭休克肺(ARDS ) l(3)心功能障碍 l(4)脑功能障碍 l(5)胃肠道和肝功能障碍 (1)急性肾功能衰竭休克肾 功能性肾功能衰竭: 见于休克早期,主要与各种缩血管物质增多使 肾血管收缩有关。因未发生肾小管坏死,肾血流 一旦恢复,肾功能也容易逆转。 器质性肾功能衰竭: 见于休克期,尤其使休克晚期,由于长时间缺 血和毒素的作用可造成肾小管坏死,即使肾血流 恢复,也较难在较短的实践内恢复肾功能。 急性呼吸功能衰竭休克肺(ARDS ) 肺泡毛细血管上批通透性增高: 由于休克致病因子的直接作用和多种细胞因子的间接作 用,可使肺泡毛细血管膜损伤、通透性增高,引起渗出 性肺水肿。 肺泡表面活性物质减少: 缺血缺氧使肺泡型上皮细胞受损,以致表面活性物质 合成减少;同时肺泡腔的水肿液可加速表面活性物质的分 解,结果是肺泡表面张力增高,肺顺应性降低引起肺不张 。 肺内DIC: DIC造成肺微血管的机械阻塞 以及来自微血栓的炎症介 质对肺血管的收缩可导致死腔样通气。 (3)心功能障碍 冠脉供血减少:休克时血压下降以及心率 过快引起的心室舒张时限缩短,可使冠脉 灌注减少。 酸中毒和高钾血症使心肌收缩性减弱。 心肌抑制因子抑制心肌收缩性。 心肌内DIC使心肌受损。 细菌毒素,尤其内毒素可直接损坏心肌。 (4)脑功能障碍 l休克早期脑供血未明显改变,患者表现为 烦躁不安; l休克期因脑供血减少,患者出现神志淡漠 ; l休克晚期可因DIC而导致昏迷或意识丧失。 (5)胃肠道和肝功能障碍 胃肠功能障碍: l休克时胃肠因缺血、瘀血及DIC形成,使消化液 分泌减少及胃肠蠕动减弱,消化功能明显障碍; l持续的缺血,不仅可致胃粘膜糜烂而发生应激性 溃疡,还可因肠道屏障功能受损和细菌的大量繁 殖导致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 肝功能障碍: l休克时肝脏缺血、瘀血可发生肝功能障碍,由于 不能将乳酸转化为葡萄糖,可加重酸中毒; l尤其来自肠道的内毒素可直接损伤肝细胞,从而 促进休克的发展。 临床表现 一期(代偿期)兴奋状态 l该期也就是休克早期,表现为过度兴奋、 烦躁不安、意识清楚、面色及皮肤苍白湿 冷、口唇和甲床轻度紫绀、脉搏快而有力 、血压正常或偏高、舒张压稍升高、脉压 减小。 临床表现 l二期(失代偿期,休克中期)抑制状 态,除早期表现外,患者神志尚清楚,表 情淡漠,全身无力,反应迟钝,意识模糊 ,脉搏细速,收缩压降至10.64kPa( 80mmHg)以下,脉压1.49kPa(15mmH2O)则 表示心功能不全、静脉血管床过度收缩或肺循环 阻力增加;1.96kPa(20mmH2O)时,提示充 血性心力衰竭。 (二)血流动力学监测 4. 肺动脉契压 l肺动脉契压有助于了解肺静脉、左心房和左心室 舒张末期的压力,以此反映肺循环阻力的情况。 肺动脉契压正常值为0.82kPa(615mmHg) , l增高表示肺循环阻力增高。肺水肿时,肺动脉契 压3.99kPa(30mmHg)。当肺动脉契压已升高 ,即使中心静脉压虽无增高,也应避免输液过多 ,以防引起肺水肿。 (三)肾功能监测 l休克时,应动态监测尿量、尿比重、血肌酐、血 尿素氮、血电解质等。 l尿量是反映肾灌注情况的指标,同时也反映其他 器官灌注情况,也是反映临床补液及应用利尿、 脱水药物是否有效的重要指标。 l休克时应留置导尿管,动态观察每小时尿量,抗 休克时尿量应大于20ml/h。尿量稳定在30ml/h以 上时,表示休克已纠正。尿比重主要反映肾血流 与肾小管功能,抗休克后血压正常,但尿量少且 比重增加,表示肾血管收缩仍存在或仍存在血容 量不足。 (四)呼吸功能监测 l呼吸功能监测指标包括呼吸的频率、幅度 、节律、动脉血气指标等,应动态监测, 呼吸机通气者根据动脉血气指标调整呼吸 机使用。 (五)生化指标的监测 l休克时,应监测血电解质、血糖、丙酮酸 、乳酸、血清转氨酶、氨等血液生化指标 。血清转氨酶升高提示肝细胞功能受损严 重,血氨增加提示出现肝功能衰竭。此外 ,还应监测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相关指标 。 (六)微循环灌注的监测 微循环监测指标如下: l体表温度与肛温。正常时二者之间相差约0.5C ,休克时增至13C,二者相差值愈大,预后愈 差, l红细胞比容。末梢血比中心静脉血的红细胞比 容大3以上,提示有周围血管收缩,应动态观察 其变化幅度。 l甲皱微循环。休克时甲皱微循环的变化为小动 脉痉挛、毛细血管缺血,甲皱苍白或色暗红。 休克的治疗 l一般紧急措施 l补充血容量 l积极处理原发病 l纠正酸碱平衡失调 l血管活性药物的应用 l治疗DIC改善微循环 l皮质类固醇和其他药物的应用 一般紧急措施 l控制活动性出血 l休克体位:1、平卧位;2、头、躯干抬高 20-30,下肢抬高15-20 l保持呼吸道通畅 l建立静脉通道 l保持病人安静,镇静,保暖 l氧疗 补充血容量 l晶体液:平衡液,生理盐水 l胶体液:全血,血浆,代浆血 创伤性休克的复苏 l严重创伤性休克传统的复苏方法是主张积极快速 复苏,并使用正性肌力或血管活性药物以尽快恢 复血压,即所谓的积极(正压)复苏或即刻复苏。 l但近年来随着休克病理生理研究的不断深入和对 组织体液和氧代谢的深入研究,这些传统的休克 液体复苏概念正受到挑战。 提出了一些新的复苏 方法包括限制性(低压性)液体复苏、延迟性液 体复苏和低温复苏的概念。 创伤休克早期液体复苏原则 l传统观点认为,创伤休克低血压应立即进行液体 复苏,使用血管活性药物,尽快提升血压。但近 年来,随着对创伤失血性休克病理生理过程的深 入了解,人们对于液体复苏的时机和标准也有了 新的认识。其要点是把严重创伤休克病程分为三 个阶段,根据各阶段的病理生理特点采取不同的 复苏原则与方案。 创伤休克早期液体复苏原则 l第一阶段:为活动性出血期,从受伤至手术止血 约8小时 。此期的主要病理生理特点是急性失血 、失液。 l治疗原则主要用平衡液和浓缩红细胞复苏,比例 2.5:1,不主张用高渗溶液(因为高渗溶液增加有 效血容量、升高血压是以组织间液和细胞内液降 低为代价的,对组织细胞不利)、全血及过多的胶 体溶液复苏(是为了防止一些小分子蛋白质在第二 期进入组织间,引起过多的血管外液体扣押,同 时对后期恢复不利)。 l如病人大量出血,血色素很低,可增加浓缩红细 胞的输注量。另外,此期交感神经系统兴奋,血 糖水平高,可不给葡萄糖液。 创伤休克早期液体复苏原则 l第二阶段:为强制性血管外液体扣押期,历时大 约1-3天。此期的主要病理生理特点是全身毛细血 管通透性增加,大量血管内液体进入组织间,出 现全身水肿、体重增加。治疗原则是在心、肺功 能耐受的情况下积极复苏,维持机体足够的有效 循环血量。 l同样,此期也不主张输注过多的胶体溶液,特别 是白蛋白。值得注意的是,此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