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阅读5页,还剩6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3你认为当前中国存在哪些种类的失业?在有关失业种类的分析和失业治理的讨论中,西方经济学中哪些概念和原理可以值得借鉴? 答:我国目前存在的失业情况复杂。但综合起来看,我国现存失业种类主要有:(1)自然性失业。主要是由于我国目前每年新增就业人口的居高不下、劳动力供给过多情。绝对人口过多,人口基数大,是我国的一个基本国情,再加上建国后三次人口出生高峰出生的人口相继进入就业年龄,使得城镇每年新增劳动力达1000万以上,相对于经济发展所能提供的就业岗位来说,形成了持续的劳动力供大于求的局面。另外,我国人口总量占全世界人口总量的21%,而劳动力年龄人口占世界劳动力年龄人口总量的26%,这在某种程度上也显示了我国劳动力供大于求的客观事实。(2)严重的结构性失业。其原因是“招工难”和“就业难”并存、“冗员”和“缺员”并存。经济结构的变动必然要求劳动力的流动来适应这些变动。但由于整体劳动力的既定技术结构、地区结构、性别结构在短期内难以改变,从而就会出现结构性失业,即劳动力供求结构脱节所造成的失业。实证分析表明,在经济结构变动中,对劳动力需求收缩的产业排放出的劳动力大多是低素质的蓝领工人,而对劳动力需求扩张的产业需求的劳动力往往要求是受过良好教育和训练的白领工人。“不同产业间劳动力的供需结构错位,把许多低素质的非技术工人抛入结构性失业大军。为此,政府制定人力资源开发计划和建立职业教育、继续教育、终身教育体系是必要的”。(3)隐性失业所谓隐性失业,是指劳动者工作时间大于零,但不能参加全部工作,工薪收入大于零,但不能拿到全额报酬的状态。这种形式下,劳动力与生产资料只是形式上的结合,而没有在内容上结合或结合得不合理、不充分。隐性失业者虽然表面上有工作,但实际上对生产并未做出贡献,即有“职”无“工”。当经济中减少就业人员而产量并未下降时,即可认为存在隐性失业。隐性失业的实质在于,在计划经济体制下,计划者要求企业担负起某些应由政府承担的社会目标失业救济。其以牺牲企业效率为代价。在我国,隐性失业特别是国有企业隐性失业情况严重,我国国有企业的隐性失业人员约占三分之一,数量接近2000万人。隐性失业的存在往往给经济带来无以估计的损失。隐性失业造成国有企业的冗员。一方面劳动力资源得不到充分利用,劳动力的流动受到影响;另一方面,又形成不必要的管理投入,使企业的管理效率降低。而且企业还要为这些人员支付工资、承担其再就业工程的费用,造成企业成本的上升和产品价格竞争力的下降。因此,隐性失业已经成为国有企业进一步深化改革和整个改革的主要障碍之一,有必要使之“显性化”。在由传统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过程中,企业的经营目标由完成政府计划指标转变为追求利润最大化,而不再承担本应由政府承担的社会目标。我国目前失业率的上升,显然与隐性失业“显性化”有关。 (4)有效需求不足的失业。根据凯恩斯理论,失业的根源在于有效需求不足。由有效需求不足所造成的失业为非自愿失业或需求不足的失业,即由于社会对商品的需求不足,在现有投资水平和条件下,不足以使生产吸收愿意工作的人而造成的失业。我国经济目前就处于有效需求不足状态中,经济运行出现了准“凯恩斯陷阱”。所谓凯恩斯陷阱指的是:公众的货币需求无限大,在既定的利率水平下,公众愿意持有任何数量的货币,这时人们不管有多少货币都只想保留在手中,这是宏观经济学中的一种极端的理论。而当前消费对经济的拉动明显乏力,导致物价下跌,生产下降,失业上升。造成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在于:一方面,在由传统的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型过程中,出现许多不确定因素,如医疗体制、住房体制、教育体制的改革,使居民的未来预期支出骤增,于是宁可以相当低的利息率存在银行,也不愿用于即期消费,而消费不旺又导致企业产品缺乏市场,开工不足,影响了投资的增长;另一方面,经济增长缺乏热点,加之经济体制改革和产业结构调整所产生的国有企业经营困难,企业不愿或不能扩大投资,这也是引发投资需求不足的重要因素。 对于当前的失业状况,我们可借鉴西方的失业理论并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可运用如下具体措施以解决当前我国巨大的就业压力:(1)改变劳动力供给状况减少失业。(2)提高经济活动水平,扩大就业岗位。(3)建立适度的失业保障体制。所以,在解决失业问题时不仅需要采取常用的宏观经济政策,还需要社会和文化各方面政策的配套。目前我国推行的再就业工程是以政府劳动部门为主推动的,在治理城市失业方面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从长期看,控制人口增长和加强劳动力培养,是从根本上解决失业问题的战略性措施。注意:在有关失业种类的分析和失业治理的讨论及西方经济学的概念和原理可参考本章其他内容,应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来回答问题,这就要求平时多关注最新的宏观经济信息,多收集,勤于整理!1从经济学的一般原理可以得到这样的结论:当一国的经济出现高增长和高投资时,这个国家的失业率应该下降。事实上,美国等发达国家的情况也确实体现了这一规律。但是中国的情况却似乎并不遵循这一规律。2003年,中国的经济增长率可望超过8%,投资也继续保持增长的势头,某些行业甚至出现了投资过热的情况。然而,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统计资料,到2003年6月底,中国的城镇登记失业率反而上升到4.1,失业人数近800万。请解释为什么中国的失业现象表现出与发达国家不同的规律。(上海理工大学2004研) 答:根据经济学的一般理论,当一国经济出现高增长和高投资时,社会的经济形势发展前景看好,厂商需要更多的雇员,因而失业率应该下降。但我国在经济出现好的增长势头时,城镇登记失业率反而上升到4.1,这是由多方面原因造成的。(1)城镇登记失业率并不能真实反映我国的失业情况,因此该指标本身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其原因在于第一,城镇登记失业率的对象是城镇人口,因而将占我国人口总数的农村劳动力排除在外。我国是一个二元经济体制的国家,农村劳动力占了70%左右,城市劳动力只占有30%多。农村大量富余的劳动力不能统计,因而城镇登记失业率的对象具有局限性。 第二,大量农民工的存在。根据统计显示,我国的农民工估计达到1-2亿,这些农民工在城市中工作,实际上是城镇就业人口,但是由于我国的户籍制度和社会保险制度的不完善,农民工并不会登记就业和失业情况。因此即使我国农民工就业机会增加,也不会反映在统计数据上,同样,当农民工失业时,从经济社会看,这应该反映在社会失业的统计上,但是他们并不会登记,因此也不反映在城镇失业人口上。 第三,即使城镇人口失业,也不一定会自愿登记失业。我国原先一直以工作单位为基本的社会纽带,在国有企业改革过程中,很多实际失业人员还挂靠在原有国有单位上,而不会自愿登记失业。同样,由于传统上认为失业是一件不好的事情,很多实际失业的人员也不愿意登记,而愿意慢慢找工作。 从上面分析可以看出,城镇登记失业率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并不能真实反映我国的失业情况。实际上,我国的失业和隐性失业远远高于4.1%。而城镇登记失业率指标除了受经济形势影响外,由于大量实际失业人口的存在,此指标更大程度上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比如由于认识程度的提高,更多失业人口愿意登记失业,这个因素就肯定会造成城镇登记失业率水平的提高,即使社会实际失业率水平降低了。 (2)从我国经济结构看,经济发展并不意味我国失业率降低。我国处于经济结构调整时期,由于现代机器的使用,劳动生产率比以前更高了,因此由于劳动生产率提高,即使在经济增长的情况下,工厂也不需要多余的雇工。经济结构调整的影响在我国现有经济表现特别明显,其表现就是经济增长的劳动弹性持续降低。在我国三大产业中,工业的技术水平调整对劳动生产率的影响最大,而我国工业占了经济总量的50%多,在我国工业尤其是制造业大量采用新技术,以减少劳动力使用的情况下,这种产业结构的升级造成的冗余劳动力就被挤压出来,这种挤压效应很可能超过经济增长对就业的积极效应。 (3)从我国2004年的经济增长实质看,经济增长对就业的积极效应有限。我国2004年经济的快速增长主要源于投资的增长,由于是基础设施行业、能源行业、资源行业、汽车行业、房地产行业的快速增长。这些行业都是属于资本密集型的行业,对就业的拉动非常有限。对就业的增长最有效的是服务业的增长,但2003年我国服务业并没有出现资本密集型行业那样的快速增长,这也解释了我国经济增长并不能带来就业大量增长的原因。 综上所述,由于城镇登记失业率本身的缺陷,由于我国产业升级的影响,由于我国2003年经济增长主要源于资本密集型行业的增长,我国完全可能出现经济和投资快速增长的情况下,城镇登记失业率也增长的情况。实际上,一般经济理论所说的经济和投资增长导致就业增长是需要一定前提的,首先是数据的真实性,而我国城镇登记失业率指标具有很大的缺陷性;其次是经济发展是一个相对比较平稳的过程,劳动生产率不会出现剧烈的变化,但我国处于一个快速变化的历史时期,劳动生产率提高较快,所需要的劳动力也减少;最后是没有考虑不同行业增长对就业的影响,比如增加的1亿来自服务业带来的就业增长比增加1亿来自能源投资带来的就业增长显然要高很多。2请结合宏观经济学相关原理和我国的实际国情,对我国目前的失业状况、原因及其对策进行分析。(北理工2004研)答:失业和失业人员再就业问题是长期以来困扰世界各国政府的一个重要问题。根据国际劳工组织的定义,就业是指在一定年龄阶段内的人们从事的为获取报酬或为赚取利润所进行的活动。如果劳动者达到或超过某一特定年龄,并且在某一特定时期里符合:(1)没有工作:没有受雇或自我雇佣;(2)目前可以工作:根据某些条件,特定时间里可获得受雇或自我雇佣机会;(3)正在寻找工作:在最近某一特定时间里通过登记、申请等特定方式正在寻求受雇或自我雇佣三个条件的,这部分人口即为失业人口,这种现象即为失业。(1)我国失业情况(请根据当前的最新数据和资料来回答!)目前我国失业情况比较严重,失业率2002年为5.05%,预计2004年将达到5.74%。也有人估计,我国2000年失业人数共计3140万人。同时,隐性失业在我国具有很高的比例,约为2025。据估计,“十五”期间,我国每年增加劳动力1000万左右,农村剩余劳动力大约是1.2亿。我国未来10年还将净增加1亿新劳动力。综合起来看,我国失业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每年新增就业人口的居高不下、劳动力供给过多情况下的自然性失业绝对人口过多,人口基数大,是我国的一个基本国情,再加上建国后三次人口出生高峰出生的人口相继进入就业年龄,使得城镇每年新增劳动力达1000万以上,相对于经济发展所能提供的就业岗位来说,形成了持续的劳动力供大于求的局面。另外,我国人口总量占全世界人口总量的21%,而劳动力年龄人口占世界劳动力年龄人口总量的26%,这在某种程度上也显示了我国劳动力供大于求的客观事实。 “招工难”和“就业难”并存、“冗员”和“缺员”并存,存在着严重的结构性失业经济结构的变动必然要求劳动力的流动来适应这些变动。但由于整体劳动力的既定技术结构、地区结构、性别结构在短期内难以改变,从而就会出现结构性失业,即劳动力供求结构脱节所造成的失业。实证分析表明,在经济结构变动中,对劳动力需求收缩的产业排放出的劳动力大多是低素质的蓝领工人,而对劳动力需求扩张的产业需求的劳动力往往要求是受过良好教育和训练的白领工人。目前我国就业市场存在一种现象,一方面大量的失业人员找不到工作,另一方面企业招不到想要的人。在我国存在比较严重的结构性失业问题,失业人员主要集中在技术能力不高的蓝领工人里。隐性失业所谓隐性失业,是指劳动者工作时间大于零,但不能参加全部工作,工薪收入大于零,但不能拿到全额报酬的状态。这种形式下,劳动力与生产资料只是形式上的结合,而没有在内容上结合或结合得不合理、不充分。隐性失业者虽然表面上有工作,但实际上对生产并未做出贡献,即有“职”无“工”。当经济中减少就业人员而产量并未下降时,即可认为存在隐性失业。 隐性失业的实质在于:计划经济体制下,计划者要求企业担负起某些应由政府承担的社会目标失业救济。其以牺牲企业效率为代价。在我国,隐性失业特别是国有企业隐性失业情况严重。隐性失业的存在往往给经济带来无以估计的损失,造成国有企业的冗员。一方面劳动力资源得不到充分利用,劳动力的流动受到影响;另一方面,又形成不必要的管理投入,使企业的管理效率降低。而且企业还要为这些人员支付工资、承担其再就业工程的费用,造成企业成本的上升和产品价格竞争力的下降。有效需求不足的失业。根据凯恩斯理论,失业的根源在于有效需求不足。由有效需求不足所造成的失业为非自愿失业或需求不足的失业,即由于社会对商品的需求不足,在现有投资水平和条件下,不足以使生产吸收愿意工作的人而造成的失业。(2)造成失业的原因我国发生失业问题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既有数量因素,也有质量因素;既有国内因素,也有国外因素;既有长期因素,也有短期因素;既有体制因素,又有结构因素,还有技术因素。具体说来主要有以下一些原因:劳动力总量供过于求是存在大量失业的根本原因。主要表现为劳动力资源历史存量太大而且迅速增长,劳动年龄人口增长超过总人口增长。实际劳动就业人口不仅基数大,而且增长快。此外,离退人员再就业率居高不下,加大了劳动力总量供过于求的趋势。体制和机构改革使大量过剩人员释放出来。首先是农村承包责任制的实行和农业经济的发展,解放和发展了农业生产力,使大量过剩农村劳动力游离出来,流向城市。其次是国有企业改革、改组、改造和加强管理,以及兼并重组、关停并转、抓大放小、拍卖中小企业等,致使大量冗员下岗。第三是行政事业单位机构改革精简人员,以及部队转业复员军人。经济结构的调整。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市场机制的优胜劣汰,一方面产业结构由劳动密集型向资本、技术和知识密集型转变,传统产业开始萎缩。如纺织、机电、化工、森林、煤炭等等。另一方面由于引进了新技术新设备,资本有机构成提高,生产效率提高,使劳动力需求下降。市场竞争的加剧。非国有经济和乡镇企业的发展,以低成本、低价格等策略取得竞争优势;外资企业的进入,以其高技术产品和高质量服务,挤占了相当大的原国内企业的市场份额,造成国内企业的经营困难,加快了企业破产倒闭和职工下岗的速度。而其带来的就业机会则不成比例。劳动力供求结构不对称。新技术新材料的运用以及管理手段的现代化,使大批使用落后技术的工作岗位消失,同时也产生了需要新技能的工作岗位。但由于劳动者的科技文化水平、劳动技能和管理能力一时难以提高,不能适应新的岗位要求。从而造成一方面许多劳动者下岗,另一方面出现高级人才短缺的状况。经济周期的影响。经济增长速度下滑,有效需求不足,致使企业预期看淡、投资和开工不足、就业机会减少。97年以来亚洲金融危机和世界经济下滑使我国出口下降,加剧了工业和农业的困难。许多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经营管理不善,技术水平低下,缺乏竞争力。难免有部分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破产倒闭,使大批职工下岗。(3)解决失业问题的措施失业不仅仅是经济问题,也是社会问题。我们应当引起高度重视,必须采取多种政策措施缓解失业问题。降低人口增长速度,减少劳动力供给。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太大,每年的人口增加量还是相当庞大的,因此,计划生育作为一项基本国策应常抓不懈。我们要运用经济、法律和行政等手段,严格控制人口增长率。尽快达到可持续发展的门槛之一,即“人口零增长”。促进经济增长,扩大内需。灵活运用财政、货币政策促进企业投资扩大就业,通过深化改革,充分挖掘潜力、确保每年经济增长速度在7%8%,就可以为社会新创造2000万个非农就业岗位。调整产业结构,加快发展第三产业和多种所有制经济,扩大就业渠道。根据世界上发达国家的普遍经验,第三产业日益成为吸纳劳动力的重要途径。而我国第三产业比重较低,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按照1997年的资料测算,我国第三产业每增长一个百分点,大约可吸纳700万人就业。此外,大力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也是广开就业渠道的有效措施之一。非公有制经济事实上已成为我国就业的一个主要增长点。发展乡镇企业,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乡镇企业在吸纳农业劳动力就业方面有着明显的优势和潜力,国家应当在政策、资金、技术和环保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促进乡镇企业的发展上规模、上档次、不污染,不断进行技术改造,利用农村劳动力资源丰富的优势,提高乡镇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力,同时把乡镇企业发展与小城镇结合起来,扩大农村就业空间。加快城镇化进程,引导农村劳动力有序流动。研究表明,城镇化进程最终会增加城镇就业岗位。适度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不仅不会过多地挤占城镇的就业岗位,而且会带动就业岗位的增加,因为农村剩余劳动力得到的主要不是原有城镇劳动者的就业岗位,而是新增的就业岗位,解决农民进城的关键,应是加快城镇产业化发展。发展中小企业,重新振兴国有企业。中小企业一般是侧重于劳动密集型的产业。它的资本有机构成低,等量资本吸收的劳动力相对要多,而且中小企业还具有投资少,见效快,灵活多样的特点,在扩充就业门路、创造就业机会等方面具有大中型企业无法替代的作用。因此,国家在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同时,对于某些辅助性行业,应提高中小企业的比重,以增强对劳动力的吸收能力。对有市场需求的产业和企业,特别是生产高附加值产品的企业,国家要加强对其技术改造的力度,扩大企业筹、融资渠道,在投资、贷款和技术设备引进等方面,给予适当优惠,同时加强企业制度改革和管理,使其具有自我创新能力,逐步恢复生机和活力,以此促进再就业。大力发展教育和培训,提高劳动力素质。以就学替代和延迟一批新增劳动力就业,既缓解就业压力,又提高了人力资本含量。除通过改革教育体制,使正规大中专院校扩大招生外,国家还可以通过大力开展职业技能教育和培训,以及制定有关政策,鼓励民办教育的发展,给大批适龄青年提供更多的接受中、高等教育的机会。积极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已进行过多次改革,但目前仍存在许多问题,如覆盖面不广,保险程度低;征缴率不高,不按时交纳;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混在一起等,不足以承受巨大的失业压力。因此应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将其覆盖面扩大到所有城镇劳动者,特别要完善失业保险体系,建立范围覆盖全部职工,费用由国家、单位、个人三方合理负担,失业救济与再就业紧密结合,国家立法强制实施的失业保险制度,同时加强社会保险基金的管理和监督,使城镇失业人员真正享受到失业保险金,化解消极因素,促进失业者再就业。加强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项目的投资和建设。加快落实西部大开发战略,积极筹备南水北调工程,发展绿色工业和绿色农业,充分利用发达国家提供的可持续发展援助项目,将大量失业劳动力转化为植树造林、绿化荒山沙漠的生态大军,同时扩大国际劳务输出,利用多种渠道,充分扩大就业面。加强对失业问题的宏观调控与管理。适当调控下岗职工规模,加强对国有企业提前退休人员量的控制。针对不同失业群体,要对症下药制定不同的对策。对下岗职工中一部分年龄偏大的群体,应采取倾斜政策,如多分流少下岗,组织他们转岗从事商品零售、餐饮业、社区服务,民间组织,公共卫生和环境保护等方兴未艾的事业。说明:以上答案整理了相关论文,仅作参考。失业问题是当前的热点问题,要多看看相关的报刊杂志,收集一些优秀论文并加以整理,最好背一些数据和资料,考试时就能得心应手!3目前失业问题已成为我国社会非常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请分析中国目前这方面的情况及其原因,并讨论政府应采取的相应对策。(厦门大学2003研)答:参见论述题第2题。1根据收入政策和人力政策理论,对分析与解决我国改革中出现的“下岗”问题有何参考价值?答:(1)西方国家在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出现了滞胀局面,原来的需求管理和控制对此已不能奏效,为治理滞胀,就必须运用收入政策和人力政策。收入政策是限制各种“生产要素的收人”增长率,使之与劳动生产率的增长率相适应,从而限制物价上涨的政策。又称工资与物价管制政策。它的理论基础是成本推进的通货膨胀理论。该理论认为,现代资本主义经济是以不完全竞争为特点的,工会和垄断企业一样,都能操纵工资和物价,在经济衰退时也能提高工资和物价。收入政策的内容有:收入政策主要是从工人工资方面进行控制,认为在成本推进中,工人收入增长过快,即工资收入的增长率超过了劳动生产率的增长率,因此,只要能限制工资(也有其他收入)增长率,就可抑制成本提高,从而制止物价上涨,消除成本推进的通货膨胀。收入政策的各项措施也是据此制定的。具体措施有:(a)实行工资物价管制;(b)工资物价指导线;(c)企业和工会签订工资一物价协议;(d)税收控制物价和工资。人力政策也叫劳工市场政策,是针对“劳动力市场的不完全性”,解决失业与职位空缺并存矛盾,增加就业机会的政策。其理论基础是劳动力市场的不完全性和结构性失业。该理论认为,劳动力结构和经济结构的差异以及劳动力市场的不完全性造成了一大部分的结构性失业。人力政策的内容有:根据其理论基础,采取措施消除劳动力结构和经济结构的差异以及劳动力市场的不完全性,来消除失业中的结构性失业。人力政策的措施就是据此制定的。(2)人力政策的措施给我国改革中出现的大量“下岗”问题提供了很好的思路,因为在改革过程中出现的“下岗”很大一部分是结构性失业(或由于劳动力本身结构,或由于经济结构变化,或由于在寻职成本过高等造成的),可以采取措施加以解决,可借鉴的人力政策措施如下:劳动力的再培训。为适应经济结构的变化,要对失业者进行再培训,使非熟练劳动者能适合劳动需求的条件,使技术过时的劳动者能够掌握新技术。发展职业介绍事业。提供劳动市场的信息,使企业和失业者及时了解准确情况,使企业比较容易找到合适的工人,工人比较容易找到合适的企业。增加劳动力的流动性。帮助劳动者和企业进行地区迁移,解决劳动力在地区间流动的困难。发展劳动密集部门和企业。在一定投资水平上,劳动密集部门可以容纳较多的劳动力,例如,服务行业和公共服务行业,为劳动者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6自2001年来,世界经济开始转向低迷,很多国家的经济学家趁机开始鼓吹“中国通缩输出论”,认为中国自1997年以来的物价下滑通过各种途径输出,导致了包括日本、美国等国家物价下滑和经济低迷。请问:(1)什么是“通货输出”,请建议简单的经济模型加以说明;(2)你如何评价“中国通缩输出论”?(人大2004研)答:(1)通货输出是指由于经济政策的国际间传导,本国的通货紧缩会引起与本国经济关联密切的外国通货紧缩,本国通货膨胀会引起与本国经济联系密切的外国通货膨胀。通货输出主要是通过收入机制、利率机制、相对价格机制使经济政策效果在国际间传递。下面通过两国的蒙代尔弗莱明模型分析通货紧缩的传递。i i lm1 lm0 i1 is0 lm0 i0 i0 is0 is1 i2 o y1 y0 y o y1 y0 y 图(a)本国经济 图(b)外国经济图8.13假定本国采取紧缩性货币政策,这一政策会引起曲线左移到,本国利率上升,产出减少,如图8.13(a)。我们首先分析收入机制,本国产出减少会引起本国进口的下降,也就是外国出口的下降,这使得外国的曲线左移到,外国产出下降,利率下降,如图8.13(b)。其次分析利率机制,本国货币紧缩确定本国利率水平为,(),同时外国is曲线左移,确定外国利率水平为(),本国利率水平低于外国利率水平,大量资金流入本国。在保持固定汇率制度的情况下,这又导致本国利率下降和外国利率上升。而在本国曲线右移的过程中,本国国民收入增加,这通过边际进口倾向带来外国收入的增加,曲线左移。显然,当上述变动的共同效果使本国利率水平与外国利率水平相等时两国经济重新处于平衡状态。此时两国产出水平都低于货币扩张前的产出水平,实现了通货输出。图8.14(c)、(d)。i i lm1 lm2 lm0 is0 lm0 lm1 i1 is2 i1 i1 is1 is0 i2 o y1 y1 y o y1 y1 y 图(c)本国经济 图(d)外国经济图8.14(2)将美国和日本的通货紧缩归于中国输出是错误的,从表面上看中国出口商品的价格竞争力极强,但它忽视了重要的内在因素,一方面,中国因素对商品价格的压力并不足以左右国际市场价格和进口国的整体物价水平。另一方面,中国之所以成为全球制造业转移的受益地,完全是因为全球低通胀、通缩的现实使然。中国对全球价格水平的影响只是局部的,仅限于部分商品,中国向全球输出通缩的理论显然言过其实。 第一,中国尚不能对全球市场价格产生重大影响。从中国的国际市场份额看,中国制成品在世界出口所占比重都有明显上升,在一些产品上更是全球的重要生产者,但是从整体看,中国仍未成为全球的工厂。从出口商品结构上看,始于90年代中期的这一轮全球性的通货紧缩主要是it产品价格下跌造成的。观察中国的净出口结构发现,尽管近年来,中国的高技术产品出口是中国增长最快的出口商品类别,但中国仍是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净出口国。第二。中国因素对进口地物价水平的影响十分有限。中国只能影响到其出口产品的出厂价和离岸价,并不能对进口国的价格转移以及在零售市场的最终定价造成直接影响。因此即便是存在输出通缩的影响,也只能到达商品流通渠道的中间环节。 第三,中国并非刻意压低劳工成本。中国劳动力工资水平相对较低是由于中国劳动力市场的供求关系决定的,即便人民币汇率完全放开也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第四,中国因素对商品价格形成压力是全球低通胀、通缩的结果而非原因。近年来消费者对商品价格的敏感度渐增,议价能力渐强,全球开始形成低通胀、通缩的压力。在这种情况下,制造业要维持盈利,求得生存,只有寻求降低成本,这便凸显了中国的成本优势,导致全球制造业较多向中国转移的情况。就是说,中国因素对商品价格形成压力是全球低通胀、通缩的结果,而非直接原因。7国家统计局官员认为,目前中国的宏观经济形势是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因素并存,就此谈谈您的看法。(重庆大学2004研)答:统计局认为,我国目前宏观经济形势是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因素并存,恰好说明了我国目前的经济形式。(1)我国存在通货紧缩的因素虽然我国的物价指数逐步提高,但我国通货紧缩的因素仍然存在,这种因素包括结构性因素和非结构性因素。结构性因素 长期以来,我国经济一直呈短缺经济状态。但从1997年下半年开始,我国经济中的买方市场格局越来越明显。从价格结构看,我国目前的一些主要产品和部分基础产品价格经过近几年的调整,水平已接近国际市场价格。经过多年的价格改革,我国绝大多数商品价格已经由市场机制形成,其价格定位是在市场竞争中形成的供求均衡价格。在市场化程度较高的情况下,价格总水平变动主要取决于市场的供求状况。 我国存贷差持续扩大,这一走势形象地展示了我国从短缺经济到总需求不足的过程,也形象地展示了经济转型的过程。巨额储蓄存款反映了我国居民收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但同时折射出我国当前经济发展中的问题,即供给与需求在结构上失衡。总体上,我国的生产与供给是平衡的,但在生产与供给的结构上有问题,也就是市场上缺乏满足现阶段居民需求层次的产品,导致人们消费欲望下降,产生消费瓶颈。 综合以上分析基本上可以判断,从90年代以来,我国总需求不足的总量格局逐渐形成,买方市场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的一个基本特征。我们认为我国经济中出现市场经济下经常出现的总需求不足状态不仅可以基本确立,而且这一状态将长期存在下去。 通货紧缩是个长期的问题,反映的是经济增长中的长期矛盾,特别是供需双方结构矛盾,这个矛盾需要一个相当长的时间来消化,根本原因在于有效消费需求不足。我国出现通货紧缩压力的最根本原因是经济结构的不合理。因此,未来我国物价运行趋势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经济结构调整的进程。而经济结构性的问题是一个复杂而系统的工程,涉及到多方面的利益,需要经过长时间的努力才能解决。非结构性因素 第一,进口关税下降,对物价运行有明显的向下压力。由于关税降低的品种大都是核心的品种,且核心品种降低的关税幅度较大,因此对国内物价下降的压力较大。特别是农产品、汽车的进口,由于原来这些产品的国际价格就明显低于国内,国内外价格相差较大,关税降低后这类产品将直接对国内价格产生巨大的向下压力,进而导致物价的进一步下降。第二,相对于宏观经济增长来说,居民收入增长相对缓慢,特别是农村居民收入增长长期低于经济增长,形成相对收入不足造成的有效消费需求不足,使得有效需求结构与供给结构的不对称,造成结构性价格下降压力加大。第三,国有商业银行的体制改革滞后,使货币政策对宏观经济的调控作用传导受阻,进而造成某种程度的通货紧缩趋势。(2)通货膨胀的因素当我国目前也存在通货膨胀的因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投资的快速增长。我国目前的投资增长速度远远高于前几年,而这些投资基本上集中投向少数几个行业,如汽车与房地产开发投资,国有大中型和国家基础设施项目。而投资的快速增长,国内需求的旺盛,导致相关商品乃至原材料、燃料等供应不足,是拉动价格上涨的重要因素。第二,农产品价格止跌回升。前几年我国主要农产品保持了供大于求的状态,加之部分农产品价格水平高于国际市场,双重原因影响农产品价格持续下降。今年农作物春播面积与上年同期相比,早稻、春小麦和棉花均有不同程度减少。但是从去年二季度以来,国内农产品的期货价格已经出现上涨,这预示着未来数月农产品价格将上升,或者总体减缓下降的速度,这将成为拉动今年物价走高的因素之一。 第三,货币供应量持续增加。今年我国广义货币2增幅高于gdp增幅和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增长之和11.5个百分点。外汇储备也大量增加。些都是诱导货币供应过量,通货膨胀率攀升的重要因素。第四,国际经济形势的变化也是影响国内价格上涨的重要因素。有研究表明,今年以来国内生产资料价格的上涨,其中75左右可能由国家能源价格来解释,而国内消费价格指数的变动大约50左右也可以由国际能源价格来解释。一些国际经济组织就此指出,中国对原材料的需求快速增长,已经成为拉动国际市场价格的重要因素。总之,我国目前通货膨胀和紧缩的因素并存,宏观经济调控的难度较大,经济形式比较复杂。6试述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及其对我国长期经济增长的借鉴意义。(首都经贸大学2004研)答:(1)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是索洛在20实际50年代提出的,其说明了一国长期的平均生活水平与要素投入增长率具体而言就是储蓄率、人口增长率和技术进步之间的关系。新古典增长模型的假设前提为:第一,全社会只生产一种产品;第二,储蓄函数为,是作为参数的储蓄,且;第三,不存在技术进步,也不存在资本折旧;第四,生产的规模报酬不变;第五,劳动力按一个不变的比率增长。索洛推导出新古典增长模型的基本方程为:,其中,资本与劳动力之比,大致为每一个劳动力所能分摊到的(或按人口平均的)资本设备;每单位时间k的增加量,即按人口平均的资本增加量;每个劳动力的平均生产量,大致为按人口平均的产量;为储蓄比例,为人口增长率。这个基本方程式说明,社会的人均储蓄可以被用于两个部分:一部分为人均资本的增加k,即为每一个人配备更多的资本设备,这被称为资本的深化。另一部分是为每一增加的人口配备每人平均应得的资本设备,这被称为资本的广化。大致来说,其意思就是:在一个社会全部产品中减去被消费掉的部分(c)以后,剩下来的便是储蓄;在投资等于储蓄的条件下,整个社会的储蓄可以被用于两个部分:一部分用于给每个人增添更多的资本设备(即资本深化),另一部分则为新生的每一人口提供平均数量的资本设备(即资本的广化)。(2)新古典增长理论的四个关键性结论:第一,稳态中的产量增长率是外生的。在上面的模型中为,它独立于储蓄率;第二,尽管储蓄率的增加没有影响到稳态增长率,但是通过增加资本-产量比率,它确定提高了收入的稳态水平;第三,产量的稳态增长率保持外生。人均收入的稳态增长率决定了技术进步率,总产量的稳定增长率是技术进步率与人口增长率之和;第四,如果两个国家有着相同的人口增长率、相同的储蓄率和相同的生产函数,那么它们最终会达到相同的收入水平。如果两个国家之间有着不同的储蓄率,那么它们会在稳态中达到不同的收入水平,但如果他们的技术进步率和人口增长率相同,那么它们的稳定增长率也将相同。(3)新古典增长模型对我国经济增长的借鉴意义新古典增长模型对我国经济增长的借鉴意义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技术进步。新古典增长模型认为稳定增长率取决于技术进步率和人口增长率。对于我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来说,提高技术进步率无疑是提高经济增长率的主要途径。由于技术进步率的主要衡量指标是教育水平和专利申请,因此这就要求我国提高国民教育素质,扩大教育支出在财政中的比重。同时,改革研究体系,保护知识产权,从而刺激研究发明。第二,提高储蓄率。虽然根据新古典增长模型,储蓄率并不会对稳定增长率产生影响,但储蓄率能够影响稳定收入水平。我国是发展中国家,国民并不富裕,提高人们的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是经济发展的最终目的,因此提高储蓄率无疑有利于收入水平能够维持在一个较高的状态。9运用adas模型分析说明人民币贬值对我国宏观经济的影响。(西南财大2004研)答:(1)总需求是经济社会对产品和劳务的需求总量,总需求函数表示在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均衡时产量和价格水平之间的关系,它表示在某个特定的价格水平下,经济社会需要多高水平的收入。总供给是经济社会的总产量。它描述了经济社会的基本资源用于生产时可能有的产量,一般总供给主要是由劳动力、生产性资本存量和技术决定的。adas模型将总供给曲线和总需求曲线放在一个坐标里面,表示社会均衡产量和均衡价格的决定。(2)从adas模型看,人民币贬值会使人民币相对于外币价值降低,出口商品更加便宜,而进口商品更加昂贵,从而有利于本国商品的出口。出口的增加可以增加社会的总需求,在adas模型上就表现为总需求曲线向右移动,从而导致国家的均衡产出和均衡价格上涨,因此人民币贬值对我国宏观经济的影响就是物价上涨和经济增长。我们可以用图6.19说明人民币贬值对产出和物价的影响。如图6.19,ad1是总需求曲线,as为总供给曲线,开始均衡收入为y1,均衡价格水平为p1。人民币贬值导致出口增加,从而总需求增加,所以ad曲线右移到ad2,此时的均衡产出为y2,均衡价格为p2。可以看出,均衡价格和均衡产出都增加了。 p ad2 as ad1 p2 p1 o y1 y2 y图6.19 人民币贬值对产出和物价的影响3根据你所学过的市场理论和有关宏观经济学理论:(1)分析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理论依据及其政策效应;(2)从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角度分析我国开发西部对国民经济增长的意义。答:分析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理论依据及其政策效应(一)传统体制中的国有企业,是国家在资本相对稀缺、劳动力相对丰富的要素禀赋结构下,优先发展资本密集的重工业而内生形成的。一方面,中国国有企业具有不同于其他企业的特有性质:背负着两方面的政策性负担,即战略性政策负担和社会性政策负担;另一方面,中国国有企业与其他现代企业一样,都存在委托代理问题。这就决定了简单的私有化并不能解决中国国有企业改革所面临的问题。(二)我国国有企业改革主要依据以下两种理论依据:1企业管理过程中的委托代理理论。所有权和经营权相分离,形成了所有者和经理阶层之间的“委托代理”关系。而委托代理关系天然具有三方面的特征:(1)信息不对称,作为代理人的经理阶层比作为委托人的所有者更了解企业生产、收益和成本等方面的信息;(2)激励不相容,使委托人利益最大化的决策,与使代理人利益最大化的决策之间,存在显著差异;(3)责任不对等,在决策失误或经营不善时,代理人的损失至多是个人的工作机会,而委托人可能失去所有交给代理人经营的巨额资产。在现代企业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随着委托代理问题的产生,我国也形成了一整套用以解决该问题的政策,有些是外在于企业的制度安排,可以称为外部治理机制,主要针对信息不对称问题,同时也为企业经理提供外在的激励和约束;有些是企业内部的制度安排,可以称为内部治理结构,主要针对激励不相容和责任不对等问题。尽管国有企业从法律上讲归全民所有,但全民无法直接经营数量众多的国有企业,必须由政府作为代表来经营。而政府也无法直接经营这些企业,因而又通过一系列的中间层次委托给企业经理人员来经营。由此形成了任何现代企业都具有的委托代理关系。具体来讲,(1)国家追求重工业的快速发展,而企业经理追求其自身利益和职工利益最大化。(2)政府不了解企业经营的真实信息,在可能的情况下,企业倾向于扩大经理人员以及职工的福利,增加成本开支,少缴利润。(3)经理人员承担的责任,远不能和国家承担的责任相比。但是我国国有企业改革中针对代理问题所采取的政策却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国有企业改革发轫于放权让利。当时发动改革的依据是,企业经营自主权不足、政企不分导致了国有企业效率低下。放权让利改革的政策意图,实质在于改善对经理人员和企业职工的激励机制。放权让利虽然有其积极意义,但是,改革之前剥夺国有企业的自主权是传统体制下解决国有企业委托代理问题的途径。在信息不对称的条件下单方面放权让利,不仅不会解决激励不相容问题,反而有可能使问题恶化。放权让利和承包制改革之后,尽管微观激励机制的改进刺激了生产效率,但同时也给企业经理人员侵蚀应属国家的利润和税收创造了条件。国家作为企业的所有者,并不能分享到由微观激励改进带来利益的应有份额。面对放权让利和承包制无法使激励相容的尴尬局面,改革又转而针对委托代理关系的责任不对等而展开,目的在于强化企业方面承担的责任。按照这一思路进行了现代企业制度改革。推行现代企业制度所依据的理论逻辑认为,国有企业改革尴尬局面的原因在于企业产权不明晰;企业内部法人治理结构不合理,管理不力。界定清楚国家和企业各自的权利义务,政企分开,并在此基础上建立内部治理结构,是有利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然而,政企能在多大程度上分开,归根结底取决于政策性负担能否消除。只有在消除了政策性负担,国家不必为企业经营不善承担责任后,企业才为其经营后果负担责任,政企才能分开。2.依据经济学上的比较优势理论对国有企业资产存量进行转产、转制和地区间重组进行改革。按比较优势调整国有企业的资产存量是提高现有国有企业竞争力的主要途径。对于极少量的关系国防安全的企业,其高资本密集度带来的负担仍由财政负担。除此而外的其他企业,分三种情况区别对待。(1)转产。对那些产品业已没有国内市场前景的企业,应按市场导向转入符合比较优势的产业中。这一政策对我国经济资源的合理利用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但是转产过程中,政策的实施常常遭遇阻力,主要涉及到转产后原企业职工和资产的安置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政策的效果。(2)地区间重组,形成梯度产业结构,充分发挥比较优势。我国东部地区比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高,资本存量相对多。所以合乎比较优势的产业结构地区布局是,东部地区从事资本密集度相对高于中西部地区的产业。具体来讲,加入wto后,东部地区承接外国输入的适用技术。同时,有一些劳动密集产业,如纺织业和一些轻加工业,原来在东部地区具有比较优势,但因为经济发展和资源禀赋的提升,工资水平提高,这些产业不再具有自生能力。这些产业要向中西部转移,以获得持久的比较优势。随着经济发展和资本积累,东部和中西部的要素禀赋结构都会提升,东部引进技术水平更高一级的产业,并向中西部转移落后于比较优势的产业。这种梯度产业结构是实现党中央提出的西部开发战略的根本途径。所以对那些东部地区的劳动密集产业,如有市场前景,而又因东部劳动力成本高而自生能力低的产业,纳入西部大开发的战略,向中、西部劳动密集、工资水平低的地区转移,进行地区间结构调整。在以上政策的实施中,产业结构的转移常常因为受到地方因素的干扰大不到预期的效果,特别是在人力资本的转移问题上,始终没有找到有效的政策给予引导。(3)引资、转制。对那些产品有很大的国内市场,但资本密集度过高、完全超前于我国资本稀缺禀赋结构状况的产业和企业,其最终出路在于通过合资,或到境外上市筹资的方式吸引外资,弥合其高资本密集度与我国要素禀赋状况之间的矛盾,提高其自生能力。我国已经实施了一系列的引进外资,建立合作项目的政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3年牛津深圳中考英语语法专项练习定语从句和宾语从句
- 吉首大学《教学技能训练1》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吉首大学《抽样技术与应用》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机床夹具设计》试卷23
- 吉林艺术学院《艺用人体解剖学》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吉林艺术学院《三维软件MAYA》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集体经济房屋分配协议书范本
- 协议书范文伪装通知书的效力
- 吉林师范大学《原动画技法》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城市拍档协议书范文范本
- 《产品质量法》PPT课件
- GB∕T 10544-2022 橡胶软管及软管组合件 油基或水基流体适用的钢丝缠绕增强外覆橡胶液压型 规范
- 建筑施工针对本工程监理工作的合理化建议
- 通用技术课件ppt
- 护士资格执业证书遗失补办申请表
- 部编六年级语文下学期按要求写句子年级联考习题含答案
- 分布式光伏电站视频监控系统典型配置方案
- 电磁兼容测试和控制技术
- 通信管道隐蔽工程检查记录
- 重庆市中学学籍卡
- 人教版-九年级上英语期中复习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