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影像学总论》PPT课件.ppt_第1页
《医学影像学总论》PPT课件.ppt_第2页
《医学影像学总论》PPT课件.ppt_第3页
《医学影像学总论》PPT课件.ppt_第4页
《医学影像学总论》PPT课件.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瑞康医院影像教研室:陆秀伟瑞康医院影像教研室:陆秀伟 第一章 X线成像 u 第一节: X线成像的基本原理 与设备 X线的产生和特性 (一)X线的产生 u1895年,德国科学家伦琴发现 了具有很高能量,肉眼看不见, 但能穿透不同物质,能使荧光物 质发光的射线。因为当时对这个 射线的性质还不了解,因此之为 X射线。为纪念发现者,后来也 称为伦琴射线,现简称X线(X- ray)。 放 射 学 的 先 驱 伦 琴 u一般来说,高速行进的电子流 被物质阻挡即可产生X线。具体 说,X线是在真空管内高速行进 成束的电子流撞击钨(或钼)靶 时而产生的。因此,X线发生装 置,主要包括X线管、变压器和 操作台。 X线的发生程序 接通电源 降压变压器 X线管灯丝 加热 X线管两极提供 高压电 自由电子 受强力吸引 形成电子束 电子束撞击 阳极钨靶 原子结构 X线 1% 热能 99% 产生自由电子 云集在阴极附近 (二)X线的特性 uX线是一种波长很短的电磁波。波 长范围为0.000650nm。目前X线 诊断常用的X线波长范围为0.008- 0.031nm(相当于40-150KV时)。 在电磁辐射谱中,居射线与紫外 线之间,比可见光的波长要短得多 ,肉眼看不见。 X线除上述一般物理性质外,X线还 具有以下几方面与X线成像相关的特 性: u1、穿透性 u2、荧光效应 u3、摄影效应 u4、电离效应 穿透性 uX线波长很短,具有很强的穿透力,能穿透一 般可见光不能穿透的各种不同密度的物质,并 在穿透程中受到一定程度的吸收即衰减。X线 的穿透力与X线管电压密切相关,电压愈高, 所产生的X线的波长愈短,穿透力也 愈强;反 之,电压低,所产生的X线波长愈长,其穿透 力也弱。另一方面,X线的穿透力还与被照体 的密度和厚度相关。X线穿透性是X线成像的 基础。 荧光效应 uX线能激发荧光物质(如硫化锌 镉及钨酸钙等),使产生肉眼可 见的荧光。即X线作用于荧光物 质,使波长短的X线转换成波长 长的荧光,这种转换叫做荧光效 应。这个特性是进行透视检查的 基础。 摄影效应 u涂有溴化银的胶片,经X线照射后,可以感光 ,产生潜影,经显、定影处理,感光的溴化银 中的银离子(Ag+ )被还原成金属银(Ag), 沉淀于胶片的胶膜内。此金属银的微粒,在胶 片上呈黑色。而未感光的溴化银,在定影及冲 洗过程中,从X线胶片上被洗掉,因而显出胶 片片基的透明本色。依金属银沉淀的多少,便 产生了黑和白的影像。所以,摄影效应是X线 成像的基础。 二、X线成像基本原理 uX线影像的形成的三个基本条件: u1、X线应具有一定的穿透力,这样才能 穿透被照射的组织结构; u2、被穿透的结构,必须存在着密度和厚 度的差异; u3、显像设备,例如X线片、荧光屏或电 视屏幕。 X线成像示意图 X线 人体组织结构的密度可归纳为三类: u1、高密度结构:如骨组织和钙化灶等; u2、中等密度结构:如软骨、肌肉、神经 、实质器官、结缔组织以及体内液体等 ; u3、低密度结构:如脂肪组织以及存在于 呼吸道、胃肠道、鼻窦和乳突内的气体 等。 三、X线成像设备 uX线机包括X线管及支架、变压器、操作 台以及检查床等基本部件。为了保证X线 摄影质量,新型X线机在摄影技术参数的 选择、摄影位置的校正方面,都更加计 算机化、数字化、自动化。近30多年来 ,除通用型X线机以外,又开发了适用于 心血管、胃肠道、泌尿系统、乳腺及介 入放射、儿科、手术室等专用的X线机。 X线图像特点 u1、图象重叠:X线图像是X线束穿透路 径上各层投影相互叠加在一起的影像。 能使体内某些组织结构的投影因累积增 益而得到很好的显示,也可使体内另一 些组织结构的投影因减弱抵消而较难或 不能显示。 u2、由于X线束是从X线管向人体作锥形 投射,因此,将使X线影像有一定程度放 大并产生伴影。伴影使X线影像的清晰度 减低。 X线检查技术 1、普通检查:荧光透视和摄影 2、特殊检查:体层摄影、软X线摄影 (钼靶) 放大摄影、荧光摄影、 记波摄影 荧光透视(fluoroscopy) : 电视透视 X线摄影(radiography) : u1、成像清晰,对比度及清晰度均较好 u2、简便实用:特别实用于密度、厚度差 别较大的组织或器官。 u3、平面重叠成像立体感差,常需作互相 垂直的两个方位摄影,例如正位及侧位 ; u4、对功能方面的观察,不及透视方便和 直接;费用比透视稍高。 X 线 摄 影 体层摄影(tomography): u体层摄影则可通过特殊的装置和操作获 得某一选定层面上组织结构的影像,而 不属于选定层面的结构则在投影过程中 被模糊掉。体层摄影常用以明确平片难 于显示、重迭较多和处于较深部位的病 变。多用于了解病变内部结构有无破坏 、空洞或钙化,边缘是否锐利以及观察 选定层面的结构与病变。 全景体层摄影 平面体层 口腔全景摄影 心脏记波摄影 软X线摄影 u采用能发射软X线的 钼靶管球,用以检查 软组织,特别是乳腺 的检查。 造 影 检查 人体组织结构中,有相当一部分只依 靠它们本身的密度与厚度差异不能在 普通检查中显示。此时,可以将高于 或低于该组织结构的物质引入器官内 或其周围间隙,使之产生对比以显影 ,此即造影检查。引入的物质称为造 影剂(contrast media)。造影检查 的应用,显著扩大了X线检查的范围) 造影剂:高密度造影剂和低密 度造影剂 1高密度造影剂:为原子序数高、比 重大的物质。常用的有钡剂和碘剂。 钡剂为医用硫酸钡粉末,加水和胶配 成。根据检查部位及目的,按粉末微 粒大小、均匀性以及用水和胶的量配 成不同类型的钡混悬液,通常以重量/ 体积比来表示浓度。硫酸钡混悬液主 要用于食管及胃肠造影,并可采用钡 气双重对比检查,以提高诊断质量。 碘制剂 u1、离子型造影剂。这类高渗性离子型造 影剂,可引起血管内液体增多和血管扩 张,肺静脉压升高,血管内皮损伤及神 经毒性较大等缺点,使用中可出现毒副 反应。 u2、非离子型造影剂,它具有相对低渗性 、低粘度、低毒性等优点,大大降低了 毒副反应,适用于血管、神经系统及造 影增强CT扫描,费用较高。 u水溶性碘造影剂有以下类型:离子型 ,以泛影葡胺(urografin)为代表; 非离子型以碘苯六醇(iohexol)、碘普 罗胺(iopromide)、碘必乐( iopamidol)为代表;非离子型二聚体 ,以碘曲仑(iotrolan)为代表。 u无机碘制剂当中,碘化物的碘苯酯( pantopaque),可注入椎管内作脊骨造 影,但近来已用非离子型二聚体碘水剂 。 造影剂 2低密度造影剂 为原子序数低、比重小的物质 。目前应用于临床的有二氧化 碳、氧气、空气等。在人体内 二氧化碳吸收最快,空气吸收 最慢。空气与氧气均不能直接 注入血管内,以免发生气栓。 可用于蛛网膜下腔、关节囊、 腹腔、胸腔及软组织间隙的造 影。 高密度造影剂 低密度造影剂 造影方式 u1直接引入: u 口服法:食管及胃肠钡餐检查; u 灌注法;钡剂灌肠,支气管造影, 逆行胆管造影,逆行泌尿道造影,瘘管 、脓腔造影及子宫输卵管造影等; u 穿刺注入法:可直接或经导管注入 器官或组织内,如心血管造影,关节造 影和脊髓造影等。 u2间接引入 造影剂先被引入某一特定 组织或器官内,后经吸收并聚集于欲造 影的某一器官内,从而使之显影。 u吸收性造影:如淋巴管造影。 u排泄性造影:如静脉胆道造影、静脉 肾盂造影、口服法胆囊造影等。前二者 是经静脉注入造影剂后,造影剂聚集于 肝、肾,再排泄入胆管或泌尿道内。后 者是口服造影剂后,造影剂经肠道吸收 进入血循环,再到肝胆并排入胆囊内, 即在蓄积过程中摄影。 检查前准备)及造影反应的处理 u了解患者有无造影的禁忌证,如严重 心、肾疾病和过敏体质等; u作好解释工作,争取患者合作; u造影剂过敏试验,一般用1ml 30%的造 影剂静脉注射,观察15分钟,如出现胸 闷、咳嗽、气促、恶心、呕吐和荨麻疹 等,则为阳性,不宜造影检查。但应指 出,尽管无上述症状,造影中也可发生 反应。因此,关键在于应有抢救过敏反 应的准备与能力. u作好抢救准备,严重反应包括周围循 环衰竭和心脏停搏、惊厥、喉水肿、肺 水肿和哮喘发作等。遇此情况,应立即 终止造影并进行抗休克、抗过敏和对症 治疗。呼吸困难应给氧,周围循环衰竭 应给去甲肾上腺素,心脏停搏则需立即 进行心脏按摩。 X线检查方法的选择原则 uX线检查方法的选择,应该在了解各 种X线检查方法的适应证、禁忌证和 优缺点的基础上,选择安全、准确 、简便而又经济的方法。对于可能 产生一定反应和有一定危险的检查 方法,选择时更应严格掌握适应证 ,不可视作常规检查加以滥用,以 免给患者带来痛苦和损失。 X线分析与诊断 X线诊断结果基本上有三种情况: 肯定性诊断,即经过X线检查,可以确诊 。 否定性诊断,即经过X线检查,排除了某 些疾病。但应注意它有一定限制,因病变从 发生到出现X线表现需要一定时间,在该时 间内X线检查可以呈阴性;病变与其所在器 官组织间的自然对比好坏也会影响X线征象 的显示。因此,要正确评价否定性诊断的意 义。 可能性诊断,即经过X线检查,发现了某 些X线征象,但不能确定病变性质,因而列 出几个可能性。 X线诊断的临床应用 X线诊断用于临床已有百年历史。尽管 其他一些先进的影像检查技术,例如 CT和MRI等对一部分疾病的诊断,显示 出了很大的优越性,但它们并不能取 代X线检查。一些部位的检查,例如胃 肠道,骨关节及心血管,仍主要使用X 线检查。X线还具有成像清晰、经济、 简便等特点,因此,在国内外,X线诊 断仍然是影像诊断中使用最广泛和最 基本的方法。 X线检查中的防护 X线检查应用很广,接触X 线的人也越来越多。因此, 应该重视X线检查中的防护 问题。应了解放射防护的意 义、方法和措施。 放射防护的意义 u1、正确认识:X穿透人体将产生一定的 生物效应。若接触的X线量过多,超过容 许曝射量,可能产生放射反应,因此, 不应对X线检查产生疑虑或恐惧。 u2、重视防护:如控制X线检查中的曝射 量并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安全合理地 使用X线检查,尽可能避免不必要的X线 曝射,以保护患者和工作人员的健康。 u3、改进设备:高千伏技术、影像增 强技术、高速增感屏和快速X线感光 胶片和数字成像技术(如CR、DR) 的使用,使X线曝射量已显著减少, 放射损害的可能性也越来越小。但 是仍不能掉以轻心,尤其应重视孕 妇、小儿和长期接触射线的工作人 员。近年来介入放射学开展越来越 多,射线防护问题应予注意。 第二章 计算机体层成像 uCT(Computer tomography)是 Hounsfield 1969年设计成功,1972年公 诸于世的。CT不同于X线成像,它是用X 线束对人体层面进行扫描,取得信息, 经计算机处理而获得的重建图像。所显 示的是断面解部图像,其密度分辨力明 显优于X线图像。由于CT大大促进了医学 影像学的发展。Hounsfield获得了1979 年的诺贝尔奖金。 第一节:CT成像的基本原理与设备 一、CT的成像基本原理 X线 人体 探测器 光/电 转换器 模/数 转换器 计 算 机 数/模 转换器 二、CT设备 uCT设备主要有以下三部分: u扫描部分由X线管、探测器和扫描架组 成; u计算机系统,将扫描收集到的信息数 据进行贮存运算; u图像显示和存储系统,将经计算机处 理、重建的图像显示在电视屏上或用多 幅照相机或激光照相机将图像摄下。 第二节 CT图像特点 u CT图像是由一定数目由黑到白不同灰度 的象素按矩阵排列所构成。这些象素反 映的是相应体素的X线吸收系数。不同CT 装置所得图像的象素大小及数目不同。 大小可以是1.01.0mm,0.5 0.5mm不 等;数目可以是256256,即65536个, 或512512,即262144个不等。显然, 象素越小,数目越多,构成的图像越细 致,即空间分辩力(spatial resolution)高。CT图像的空间分辨力 不如X线图像高。 第三节 CT检查技术 u1、CT检查分平扫(plain CT scan) u2、造影增强扫描(contrast enhancement,CE) u3、造影扫描 第四节 CT分析与诊断 u在观察分析时,应先了解扫 描的技术条件,是平扫还是 增强扫描,再对每帧CT图像 进行观察。 第五节 CT诊断的临床应用 uCT诊断由于它的特殊诊断价值,已 广泛应用于临床。但CT设备比较昂 贵,检查费用偏高,某些部位检查 的诊断价值,尤其是定性诊断,还 有一定限度,所以不宜将CT检查视 为常规诊断手段,应在了解其优势 的基础上,合理的选择应用。 第三章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u血管造影,因血管与骨骼及软组织影重 迭,血管显影不清。过去采用光学减影 技术可消除骨骼和软组织影,使血管显 影清晰。DSA则是利用计算机处理数字 化的影像信息,以消除骨骼和软组织影 的减影技术,是新一代血管造影的成像 技术。Nudelman于1977年获得第一张 DSA的图像。目前,在血管造影中这种 技术应用已很普遍。 第一节 DSA的成像基本原理与设备 uDSA是数字X线成像(digital radiography,DR)的一个组成部分, DR是先使人体某部在影像增强器( TV)影屏上成像,用高分辨力摄象管 对TV上的图像行序列扫描,把所得连 续视频信号转为间断各自独立的信息, 有如把TV上的图像分成一定数量的小 方块,即象素。复印经模拟/数字转换成 数字,并按序列排成数字矩阵。这样, 图像就被象素化和数字化了。 u数字矩阵可为256256、512512 或10241024。象素越小、越多, 则这个图像就是经过数字化处理的 图像。 uDR设备包括TV、高分辨力摄像管 、计算机、磁盘、阴极线管和操作 台等部分。 u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的方法有几种, 目前常用的是时间减影法( temporal subtraction method)。 DSA检查技术 u根据将造影剂注入动脉或静脉 而分为动脉DSA(intraarterial DSA,IADSA)和静脉DSA( intravenous DSA,IVDSA)两 种。由于IVDSA血管成像清楚, 造影剂用量少,所以应用多。 uIVDSA的操作是将导管插入欲查动脉开 口,导管尾端接压力注射器,快速注入 造影剂。注入造影剂前将TV影屏对准 检查部位。于造影前及整个造影过程中 ,以每秒1-3帧或更多的帧频,摄像7-10 秒。经操作台处理即可得减影的血管图 像。 uIVDSA可经导管或针刺静脉,向静脉内 注入造影剂,再进行减影处理。 第三节 DSA的临床应用 u目前,IVDSA经周围静脉注入 造影剂,即可获得动脉造影,操 作方便,但检查区的大血管同时 显影,互相重迭,造影剂用量较 多,故临床应用少,不过在动脉 插管困难或不适于作IADSA时可 以采用。 数字减影检查床 第五章 磁共振成像 u磁共振成像磁共振 成像是利用原子 核在磁场内共振所产生的信号经重 建成像的一种成像技术。 u核磁共振(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NMR)是一种核物理现 象。 u早在1946年Block与Purcell就报道了这种 现象并应用于波谱学。Lauterbur1973年 发表了MR成像技术,使核磁共振不仅用 于物理学和化学,也应用于临床医学领 域。近年来,核磁共振成像技术发展十 分迅速,已日臻成熟完善。检查范围基 本上覆盖了全身各系统,并在世界范围 内推广应用。参与MRI成像的因素较多 ,信息量大而且不同于现有各种影像学 成像,在诊断疾病中有很大优越性和应 用潜力。 一、MRI成像的基本原理 MR信号 接收器 光/电 转换器 模/数 转换器 计 算 机 数/模 转换器 一、磁共振现象与MRI u含单数质子的原子核,例如人体内广泛存在的 氢原子核,其质子有自旋运动,带正电,产生 磁矩,有如一个小磁体。小磁体自旋轴的排列 无一定规律。但如在均匀的强磁场中,则小磁 体的自旋轴将按磁场磁力线的方向重新排列。 在这种状态下,用特定频率的射频脉冲( radiofrequency,RF)进行激发,作为小磁体的 氢原子核吸收一定量的能而共振,即发生了磁 共振现象。 u若外磁场停止发射射频脉冲,则被激发 的氢原子核把所吸收的能逐步释放出来 ,其相位和能级都恢复到激发前的状态 。这一恢复过程称为弛豫过程( relaxation process),而恢复到原来平衡 状态所需的时间则称之为弛豫时间( relaxation time)。有两种弛豫时间即T1 和T2。 T1 u即自旋-晶格弛豫时间(spin-lattice relaxation time)又称纵向弛豫时间( longitudinal relaxation time)反映自旋 核把吸收的能传给周围晶格所需要的时 间,也是90射频脉冲质子由纵向磁化 转到横向磁化之后再恢复到纵向磁化激 发前状态所需时间,称T1。 T2 u即自旋-自旋弛豫时间(spin-spin relaxation time),又称横向弛豫时间 (transverse relaxation time)。反 映横向磁化衰减、丧失的过程,也即是 横向磁化所维持的时间,称T2 。T2衰减 是由共振质子之间相互磁化作用所引起 ,与T1不同,它引起相位的变化。 u人体不同器官的正常组织与病理组织的T1 是相对固定的,而且它们之间有一定的差 别,T2也是如此。这种组织间弛豫时间上 的差别,是MRI的成像基础。有如CT时组 织间吸收系数(CT值)差别是CT成像基础 的道理。但MRI不像CT只有一个参数,即 吸收系数,而是有T1、 T2和自旋核密度( P)等几个参数,其中T1与 T2尤为重要。 因此,获得选定层面中各种组织的T1(或 T2)值,就可获得该层面中包括各种组织 影像的图像。 二、MRI 设 备 uMRI的成像系统包括MR信号产生和数据采集 与处理及图像显示两部分。MR信号的产生是 来自大孔径,具有三维空间编码的MR波谱仪 ,而数据处理及图像显示部分,则与CT扫描 装置相似。 uMRI设备包括磁体、梯度线圈、供电部分、射 频发射器及MR信号接收器,这些部分负责MR 信号产生、探险测与编码;模拟转换器、计算 机、磁盘与磁带机等,则负责数据处理、图像 重建、显示与存储。 一、MRI成像的基本原理 MR信号 接收器 光/电 转换器 模/数 转换器 计 算 机 数/模 转换器 u磁体有常导型、超导型和永 磁型三种,直接关系到磁场 强度、均匀度和稳定性,并 影响MRI的图像质量。 第二节 MRI图像特点 u1、灰阶成像 u2、流空效应 u3、三维成像 u4、运动器官成像 一、 灰 阶 成 像 u具有一定T1差别的各种组织,包括正常与病变 组织,转为模拟灰度的黑白影,则可使器官及 其病变成像。MRI所显示的解剖结构非常逼真 ,在良好清晰的解剖背景上,再显出病变影像 ,使得病变同解剖结构的关系更明确。 u值得注意的是,MRI的影像虽然也以不同灰度 显示,但反映的是MR信号强度的不同或弛豫时 间T1与T2的长短,而不象CT图像,灰度反映的 是组织密度。 uMRI的图像如主要反映组织间T1 特 征参数时,为T1 加权像(T1 weighted image,T1WI),它反映的 是组织间T1的差别。如主要反映组织 间T2 特征参数时,则为T2 加权像( T2 weighted image,T2WI)。 二、流 空 效 应 u心血管内的血液由于流动迅速,使发射 MR信号的氢原子核离开接收范围之外, 所以测不到MR信号,在T1WI 或T2WI中均 呈黑影,这就是流空效应(flowing Void effect)。这一效应使心腔和血管 显影,是CT所不能比拟的。 三、三 维 成 像 uMRI可获得人体横断面、冠状面及任 何方向断面的图像,有利于病变的 三维定位。一般CT则难于作到直接 三维显示,需采用重建的方法才能 获得冠状面或矢状面图像以及三维 重建立体像。 四、运动器官成像 u采用呼吸和心电图门控( gating)成像技术,不仅能改 善心脏大血管的MR成像,还 可获得其动态图像。 第三节 MRI检查技术 uMRI的扫描技术有别于CT扫描。不仅要横断 面图像,还常要矢状面或(和)冠状面图像。 还需获得T1WI 和T2WI。因此,需选择适当的脉 冲序列和扫描参数。常用多层面、多回波的自 旋回波(spin echo,SE)技术。扫描时间参 数有回波时间(echo time,TE)和脉冲重复 间隔时间(repetition time,TR)。使用短 TR和短TE可得T1WI,而用长TR和长TE可得T2WI 。时间以毫秒计。依TE的长短,T2WI又右分为 重、中、轻三种。 u病变在不同T2WI中信号强度的变化 ,可以帮助判断病变的性质。例如 ,肝血管瘤T1WI呈低信号,在轻、中 、重度T2WI上则呈高信号,且随着加 重程度,信号强度有递增表现,即 在重T2WI上其信号特强。肝细胞癌则 不同,T1WI呈稍低信号,在轻、中度 T2WI 呈稍高信号,而重度T2WI上又 略低于中度T2WI的信号强度。再结合 其他临床影像学表现,不难将二者 区分。 第四节 MRI分析与诊断 u观察前,要先了解MRI设备的类 型、磁场强度和扫描技术条件, 如TR与TE的长短,因为它们直接 影响图像的对比度,还有助于分 辨T1WI 和T2WI。 第五节 MRI诊断的临床应用 uMRI诊断广泛应用于临床,时 间虽短,但已显出它的优越 性。 第六章 计算机X线成像和图像存档与传输系统 第一节 计算机X线成像 u传统的X线成像是经X线摄照,将影像信 息记录在胶片上,在显定影处理后,影 像才能于照片上显示。计算机X线成像( computed radiography,CR)则不同, 是将X线摄照的影像信息记录在影像板( image plate,IP)上,经读取装置读取 ,由计算机计算出一个数字化图像,复 经数字/模拟转换器转换,于荧屏上显示 出灰阶图像。CR与DSA中所述的DR同属数 字化成像。 CR的成像原理与设备 uCR的成像要经过影像信息的记录、读取 、处理和显示等步骤。影像信息的记录 :用一种含有微量元素铕(Eu2+)钡氟 溴化合物结晶(BaFX :Eu2+ , X=CL.Br.I)制成的IP代替X线胶片,接 受透过人体的X线,使IP感光,形成潜影 。X线影像信息由IP记录。IP可重复使用 达千次。 u影像信息的读取:IP上的潜影用激光扫 描系统读取,并转换成数字信号。激光 束对匀速移动的IP整体进行精确而均匀 的扫描。在IP上由激光激发出的辉尽性 荧光,由自动跟踪的集光器收集,复经 光电转换器转换成电信号,放大后,由 模拟/数字转换器转换成数字化影像信息 。扫描完了后,则可得到一个数字化图 像。 u影像信息的处理:影像的数字化信号经 图像处理系统处理,可以在一定范围内 任意改变图像的特性。这是CR优于X线 照片之处,X线照片上的影像特性是不能 改变的。图像处理主要功能有:灰阶处 理、窗位处理、数字处理和X线吸收率减 影处理等。 u灰阶处理:通过图像处理系统的调整可 使数字信号转换为黑白影像对比,在人 眼能辨别的范围内进行选择,以达到最 佳的视觉效果。这有利于观察不同组织 结构。例如胸部可得到两张分别显示肺 和纵隔的最佳图像。 u窗位处理:以某一数字信号为0,即中心 ,使一定灰阶范围内的组织结构,以其 对X线吸收率的差别,得到最佳的显示, 同时可对这些数字信号进行增强处理。 窗位处理可提高影像对比,有利于显示 组织结构,如骨小梁的显示。 u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处理:选择血管造影 一系列CR图像中的一帧为负片(蒙片) 行数字减影处理,可得到DSA图像。 uX线吸收率减影像处理:用两个不同的X 线摄影条件摄影,选择其中任何一帧作 为负片进行减影,则可消除某些组织。 例如对胸部行减影处理可消除肋骨影像 ,以利于观察肺野。 u影像的显示与存储:数字化图像经数字/ 模拟转换,于荧屏上显示出人眼可见的 灰阶图像。荧屏上的图像可供观察分析 ,还可用多帧光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