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工论文农田生态系统土壤呼吸研究进展.doc_第1页
理工论文农田生态系统土壤呼吸研究进展.doc_第2页
理工论文农田生态系统土壤呼吸研究进展.doc_第3页
理工论文农田生态系统土壤呼吸研究进展.doc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农田生态系统土壤呼吸研究进展 农田生态系统土壤呼吸研究进展是小柯论文网通过网络搜集,并由本站工作人员整理后发布的,农田生态系统土壤呼吸研究进展是篇质量较高的学术论文,供本站访问者学习和学术交流参考之用,不可用于其他商业目的,农田生态系统土壤呼吸研究进展的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因网络整理,有些文章作者不详,敬请谅解,如需转摘,请注明出处小柯论文网,如果此论文无法满足您的论文要求,您可以申请本站帮您代写论文,以下是正文。 摘要 综述了国内外对农田生态系统土壤呼吸的相关研究,以期为土壤呼吸以及全球碳循环研究提供参考。关键词 农田;土壤呼吸;碳循环;co2通量中图分类号 s154.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7-5739(2008)22-0156-01土壤呼吸指土壤向大气排放co2的过程,是土壤有机碳输出的主要形式。土壤呼吸包括3个生物学过程(植物根系呼吸、土壤微生物呼吸和土壤动物呼吸)和1个非生物学过程(土壤中含碳物质化学氧化过程)。其中,土壤微生物呼吸和植物根系呼吸所排放的co2占土壤呼吸总量的绝大部分。土壤呼吸不仅可以改变灌层co2梯度,为下层提供更多的光合作用产物,而且可以表征土壤质量、肥力、通气性等理化性质指标,反映农田生态系统对环境胁迫敏感程度。土壤呼吸是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的一个重要过程,对全球碳素的变化有着重要的影响。土壤碳库通过呼吸作用所排放的总碳量约为68100pgc/a,仅次于全球陆地总初级生产力的估算值(100120pgc/a),且比全球陆地净初级生产力的量值(5060pgc/a)要高。农田是全球碳库中最活跃的部分,其生产活动对土壤呼吸影响巨大,每年释放的co2量可达640g/m2。目前,各种陆地生态系统土壤co2释放问题成为当前气候变化的核心之一,对评价未来全球环境变化有重要意义。1农田土壤呼吸的测定方法1.1直接测定法1.1.1静态气室法。一般是在一个密闭的气室内放有吸收co2的物质来测定土壤co2的释放量。通过计算碱液的消耗量,再根据碱液与co2反应的定量关系求算出co2的释放量以及推算土壤呼吸速率。此法简便、经济,虽沿用至今,但其最大的缺陷是测量面积相对较小,且对被测表面的自然状态产生干扰。1.1.2动态气室法。是通过一个气流交换式的采集气体系统连接红外线气体分析仪(irga)对气室中产生co2的连续测定,目前被认为是最为理想的测定方法。该测量法最主要的优点是能基本保持被测量表面的环境状况而使得测量结果更接近于真实值。对于两者测定精度,有研究表明,静态测量法结果偏大,约是动态测量值的2倍,但myeong hui yim的研究表明,当土壤气体通量值较低时,动态法敏感性较弱,静态测量法则接近真实水平。1.1.3微气象法-涡度相关法。涡度相关法是目前国际上的主流方法,它是通过计算物理量的脉动与风速脉动的协方差求算湍流输送量的方法,是一种非破坏性测定的微气象技术,且可以长时间较大范围的观测,已广泛地应用于农田生态系统碳通量的测定中;但涡度相关技术是从土壤表面测得的co2通量,仅为土壤呼吸真实碳通量的近似估计,特别是通过短时间内测量值的外推尤为如此。1.2间接测定法间接测定法是通过其他参数来估算土壤co2释放量。该方法需要建立所测指标与土壤间的定量关系,而且这种定量关系一般适用于特定的生态系统。因此,这类方法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具有较大的时空局限性,并且测定的结果也难以和其他方法直接比较。2农田生态系统土壤呼吸影响因子2.1温度对农田土壤呼吸的影响土壤呼吸过程以土壤中的微生物和植物根系呼吸为主。有研究表明,土壤呼吸与土壤温度具有良好的相关性,温度直接影响着微生物活性和植物呼吸酶的活性。通常用土壤呼吸熵q10值来表征土壤co2通量对温度变化的敏感性,q10是指当温度上升10时,土壤呼吸增加的倍数,其计算公式为:q10=e10b(b为温度敏感系数)。一般情况下,微生物活动最适温度约为2535,超出这个范围,微生物活性和根呼吸酶活性就会受到明显抑制。此外,许多研究发现,土壤呼吸和地下5cm、10cm、15cm、20cm处土层温度有良好的相关关系。王立刚等对黄淮海平原农田的研究发现,土壤呼吸受5cm处地温影响最大,两者相关系数r=0.839 6,达极显著水平(p=0.01),与10cm地温相关系数达到0.788 1。2.2湿度对农田土壤呼吸的影响土壤湿度是土壤重要的物理性质,orchard等认为,湿度通过限制土壤微生物与有效基质的接触来降低其活性和生物量,从而使土壤呼吸降低。土壤湿度不仅对土壤中有机质的迁移,还对植物根系的分布、生长和呼吸有影响,进而导致土壤呼吸剧烈变动。目前,对土壤湿度和土壤呼吸关系的研究相对较少,多数研究者认为,两者呈正相关关系,但virzo等研究表明,两者之间存在负相关性。温度和湿度是影响农田生态系统土壤呼吸的主要因子。许多研究表明,在复杂的生态系统中,往往表现为土壤温度和湿度协同作用,keith等认为土壤温度和湿度可以解释土壤呼吸变异的97%以上。在农田土壤呼吸因子研究方面,国内多采用单因素分析,双因素呼吸模型较少,故对两者协同作用的机制还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此外,农田管理(施肥、排灌、耕地等)、全球co2浓度的升高、土壤的理化性质(通气性、结构、ph值等)、生物量等都会对农田土壤呼吸速率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3问题与展望土壤呼吸是全球碳素平衡中的重要过程,对全球气候变化有着重要影响,近年来,土壤呼吸co2通量已成为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目前有关碳循环的研究较多,但多数集中在某个地带、大区、大地形等宏观尺度,针对中小尺度单元内的土壤碳循环研究尚不多见。我国对土壤呼吸研究较晚,多集中在森林、草地等方面,农田生态系统土壤呼吸研究较少。经过数十年,到目前为止,有关农田土壤呼吸研究中还存在着如土壤呼吸通量的精确测定、测定方法标准化、各组分对呼吸的贡献度、温度和湿度等多因子协同作用的机制等一些基本问题。针对当前研究存在的问题,在以后的研究中对土壤呼吸机理、影响因子协同机制,以及测定方法的完善、农田土壤呼吸模型和人为活动影响评价体系等方面应该进一步探究。4参考文献1 raich j w,schlesinger w h. the global carbon dioxide fux in soil respiration and its relationship to vegetation and clirnatej.tellus,1992(44b):81-89.2 刘立新,董云社,齐玉春.草地生态系统土壤呼吸研究进展j.地理科学进展,2004,23(4)35-41.3 myeong hui yim,seung jin joo,kaneyuki nakane. comparison of field methods for measuring soil respiration:a static alkali absorption method and two dynamic closed chamber methodsj.forest ecology and management,2002(170):189-197.4 唐凯,丁丽佳,陈往溪.土壤呼吸研究概述j.广东气象,2008,30(3),36-38.5 conant r t,peter d b,klopatek c c,et al. controls onsoilrespiration in semiarid soilsj.soil biology&bioche mistry,2004(36):945-951.6 virzo d s a,alfane a,sapio s. soil metabolism in beech forests of monte taburno(campania apennines)j.oikos,1976(27):144-152.7 王立刚,邱建军,李维炯.黄淮海平原大区夏玉米农田土壤呼吸的动态研究j.土壤肥料,2002(6):13-17.8 keith h,jacobsen k l,raison r j. effects of soil phosphorus,availability,temperature and moisture on soil respiration in eucalyplus puucijlara forestj.plant soil,1997,190(1):127-141.其他参考文献baker, sheridan. the practical stylist. 6th ed. new york: harper & row, 1985.flesch, rudolf. the art of plain talk. new york: harper & brothers, 1946.gowers, ernest. the complete plain words. london: penguin books, 1987.snell-hornby, mary. translation studies: an integrated approach. 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1987.hu, zhuanglin. 胡壮麟, 语言学教程 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jespersen, otto. the philosophy of grammar. london: routledge, 1951.leech, geoffrey, and jan svartvik. a communicative grammar of english. london: longman, 1974.li, qingxue, and peng jianwu. 李庆学、彭建武, 英汉翻译理论与技巧 m. 北京: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 2009.lian, shuneng. 连淑能, 英汉对比研究 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3.ma, huijuan, and miao ju. 马会娟、苗菊, 当代西方翻译理论选读 m.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9.newmark, peter. 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 london: pergmon p, 1981.quirk, randolph, et al. a grammar of contemporary english. london: longman, 1973.wang, li. 王力, 中国语法理论 m. 济南: 山东教育出版社, 1984.xu, jianping. 许建平, 英汉互译实践与技巧 m. 北京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