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二十世纪文献辨伪学述略.doc_第1页
中国二十世纪文献辨伪学述略.doc_第2页
中国二十世纪文献辨伪学述略.doc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文章来源 毕业论文网 中国二十世纪文献辨伪学述略文章来源 毕业论文网 中国文献辨伪学在20世纪走过了一条由构建学科体系到多元发展的道路。文献辨伪在中国虽然有悠久的和可观的学术成果,但真正构建成一门学科却是本世纪的事。其主要标志是:在辨伪理论上,由过去传统的、较为零散的归纳逐渐形成科学的、系统的、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在辨伪方法上,由过去主要是乾嘉考据辨伪方法,逐渐加入了现代科学方法,包括考古学、学、学、等等;在学科体系上,由过去附庸于其他学科之中而逐渐构建成一门独立的学科。回顾本世纪中国文献辨伪学的发展历程,大致可分为三个时期:第一个时期,从本世纪初至30年代末,是中国文献辨伪学的构建时期;第二个时期,从40年代至70年代中期,是中国文献辨伪学缓慢发展时期;第三个时期,从70年代中期至本世纪末,是中国文献辨伪学多元发展,成就突出的时期。回顾和反思中国文献辨伪学在本世纪的历史轨迹,对文献辨伪学今后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中国文献辨伪学的构建从本世纪初到30年代末,是中国文献辨伪学的构建时期。首先应该明确,辨伪与辨伪学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辨伪是指对有真伪问题的事和物(在此主要是指有真伪问题的典籍文献)进行考察鉴别。而辨伪学则是对辨伪的研究,包括对辨伪理论、辨伪方法、辨伪历史、辨伪成果等的研究,使其成为一门科学的、系统的、较为完整的学科体系。这一时期,正是中国辨伪学的科学理论和科学方法的初步形成时期。(一)辨伪理论的构建辨伪理论的奠基人是梁启超。他于20年代撰写了中国历史研究法(1921年)、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1924年)、古书真伪及其年代(1927年)等著作。这些著作不仅构建了新史学理论,也以求实求真的理性眼光,运用近代科学演绎、归纳等方法,构建了辨伪学理论。在这三部书中,他对伪书的种类、作伪的原因、辨伪的意义、辨伪的方法、伪书的价值等等做了系统的阐述,进行了具有规律性的理论总结。在中国历史研究法一书中,他提出了辨伪书的12条标准,证真书的6条标准及辨伪事的7条标准。这些标准既有对前人如胡应麟在四部正讹中关于辨伪方法的总结,也有他自己的创新。在中国近三百年学术中一书中,他专设“辨伪书”一节,对“中国伪书何以如此其多”,“伪书种类和作伪动机到底有多少种”等问题逐一作了详细阐述。他把古今伪书依其性质分为10类,每类都附例证说明。对辨伪方法,他在总结清儒辨伪方法的基础上,提出了“从著录传授上”,“从本书所载事迹、制度或所引书上”,“从文体及文句上”,“从思想渊源上”,“从作伪家所凭借的原料上”,“从原书佚文佚说的反证上”等6种方法来检查古书真伪。 他对比了“清儒”和“宋儒”的辨伪,认为“清儒不如宋儒之多而勇,然而解决问题,宋儒不如清儒之慎而密。宋儒多轻蔑古书,其辨伪动机,往往由主观的一时冲动。清儒多尊重古书,其辨伪程序,常用客观的细密检查”。对于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中的辨伪,他有自己独到之见:“四库提要为官书,间不免敷衍门面,且成书在乾隆中叶,许多问题或未发生或未解决。总之,提要所认为真的,未必便真,所指为伪的,不一定是伪,我敢断言。”其论精辟而有创见。古书真伪及其年代一书则是梁启超的辨伪专著。全书分为两部分:第1部分为总论,下分5章,是从理论上对辨伪的意义,伪书的来历,辨伪的历史,辨伪的方法,伪书的价值做了系统总结;第2 部分为分论,分别考辨了两汉以前的14部经书如易、尚书等的真伪问题。之所以说这三部书构建了辨伪学的理论体系,理由主要有三点:一是系统性。三书不仅系统概述了自古至今的辨伪历史,系统评述了自司马迁至刘知几、柳宗元、欧阳修、吴棫、朱熹、宋濂、胡应麟、姚际恒、阎若璩、胡渭、崔述、康有为等人的辨伪功绩,而且系统阐明和归纳了辨伪的意义、作伪的原因、辨伪的方法、伪书的种类和价值等等。其论述贯穿古今,阶段分明,脉络清晰。二是科学性。三书所论述都贯穿着时代特点,即在乾嘉考据的基础上注入了近代的学术思想和方法,特别是西方近代学术思想,包括某些自然科学的理论和方法,使辨伪理论和方法具有新的时代风貌和较严密的科学性。三是开创性。三书不仅在辨伪思想理论上有开创性,在辨伪方法上也有创新。梁启超的这些辨伪理论,至今还闪烁着光芒。如1996年在西安冒出的所谓“家传”简牍孙武兵法八十二篇,一些学者就是“按照梁启超辨伪法先辨伪书,次辨伪事(见中国历史研究法)的思想”来考辨其真伪的(吴九龙:孙武兵法八十二篇考伪,光明日报1996年12月17日)。(二)近代辨伪方法的产生20世纪初辨伪方法的最大突破,就是王国维创立了著名的“二重证据法”。“二重证据法”是把近代的实证主义方法同传统的乾嘉考据方法结合起来,强调运用传世的“纸上”与出土的文献文物相互印证来考辨古书古史的真伪。这种方法突破了以往学者辨伪时或“以经证经”,或在注疏传笺上兜圈子的传统方法,第一次提出以地下出土的文献文物与传世典籍文献相印证来辨伪,从而推进了重视实物证据的科学历史观念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二重证据法”出自王国维并非偶然。首先,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大量出土文献如殷墟甲骨文、汉晋简牍、敦煌遗书的发现,震动了中外学术界,极大开阔了学者的眼界,为王国维创造新的治学方法提供了有利条件和思维模式,诚如王国维所说:“古来新学问,大都由于新发现。”(最近二三十年中中国新发现之学问)二是他深受西方近代,特别是实证主义思想的影响,再加上自己扎实的功底,自然不甘拘泥以往传统的考据方法。因此,可以说“二重证据法”也是时代的产物,正如他本人所说:“此二重证据法惟在今日始得为之。”(古史新证)王国维利用甲骨文、金文考辨尚书、诗经、左传、史记和殷商历史,运用简牍考辨汉代历史和西北,利用敦煌遗书考辨唐史,利用金文、铭刻研究历史,均取得了很大成绩,也为以后的辨伪提供了全新的方法。“二重证据法”的创立,是辨伪方法由传统走向科学的标志。“二重证据法”至今仍被学者奉为圭臬,70年代大量文献出土,掀起了80年代辨伪热潮,更加显示了“二重证据法”的强大生命力。(三)辨伪思潮的兴起本世纪二三十年代,在中国学术界掀起了一股辨伪浪潮,不仅出现“古史辨”派,而且产生了大量辨伪成果,从而推动了辨伪学的发展。在“五四”新运动影响下,一批精于国学,又受西方近代学术思想影响的学者如胡适、钱玄同、顾颉刚等人,他们以“疑古”、“求真”相标榜,主张“严格的不信任一切没有充分根据的东西”(五十年来之世界哲学,胡适文存第2集), 冲破了“经书即信史”的传统观念,对经典,对古书古史都持有怀疑态度和重新认识考辨的决心。在他们的倡导下,历史上的疑辨运动又在近代复兴起来。其中最突出的,则是以顾颉刚为首的“古史辨”派的崛起。胡适精通国学,深受清代辨伪大学崔述、姚际恒疑古辨伪精神影响。留美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