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pspicerlc串联电路的谐振分析.doc_第1页
基于pspicerlc串联电路的谐振分析.doc_第2页
基于pspicerlc串联电路的谐振分析.doc_第3页
基于pspicerlc串联电路的谐振分析.doc_第4页
基于pspicerlc串联电路的谐振分析.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基于PSpiceRLC串联电路的谐振分析姓名:XXX 指导老师:XXX摘 要 本课程设计主要目的是为了对基于PSpiceRLC串联电路的谐振分析进行仿真,在课程设计中系统的开发平台为PSpice,程序运行平台为Windows XP。通过对运行结果的观察分析RLC串联电路的谐振。关键词PSpice;RLC;谐振1 引 言1.1课程设计的题目电路理论课程设计 基于PSPICE RLC串联电路的谐振分析1.2 课程设计的目的及意义(1)通过设计、调试、仿真、验证,加强学生对电路课程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分析应用能力。(2)通过训练使学生掌握正确的测量方法,能够熟练的使用虚拟仪器和仪表。 1.3 要求完成的主要任务(1)熟练运用PSPICE软件创建电路、模拟电路、显示或绘制结果; (2)使用该软件进行电路分析并与理论结果进行比较; (3)独立完成课程设计说明书。 2 概 述2.1 PSpice简介PSpice是一个电路通用分析程序,它主要是实现对电路进行模拟和仿真。在电子设计自动化发展的过程中,PSpice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该程序通过对电路进行模拟计算,达到辅助电路设计的目的。PSpice可以用两种方式输入:网单输入文件(即程序的输入)和电路图输入。由于电路图输入更为方便快捷,因此我们常常利用电路图编辑工具来编辑电路图以及设置和分析各种过程参数。OrCAD/PSpice9程序有庞大的元件库,可以模拟6类常用的电路元器件:基本无源元件,如电阻,电容,电感,传输线等;常用的半导体器件,如二极管,双极晶体管,结型场效应管,MOS管等;独立电压源和独立电流源;各种受控电压源,受控电流源和受控开关;基本数字电路单元,如门电路,传输门,触发器,可编程逻辑阵列等;常用单元电路,如运算放大器,555定时器等。OrCAD/PSpice9中采用的是实用工程单位制,如电压用伏(V),电流用安(A),功率用瓦()等。在运行中,PSpice会根据具体对象自动确定其单位。用户在输入数据时,代表单位的字母可以省去。例如给电压源赋值时,键入12和12V意思一样。PSpice中的数字采用科学表示方式,即可以使用整数,小数和以10为底的指数。用指数表示时,底数10用E来表示。2.2 Pspice的仿真软件结构 OrCAD/Pspice9是一个软件包,它共有六大功能模块,分别是PspiceA/D,Capture,Probe,Stimulus Editor,Model Editor和Optimizer。各模块的功能简述如下:(1)电路模拟分析的核心模块PspiceA/D。它实现电路的仿真与分析,可分析的电路特性有6类15种:第一类直流分析,包括静态工作点,直流灵敏度,直流传输特性,直流特性扫描分析。第二类交流分析,包括频率特性,噪声特性分析。第三类瞬态分析,包括瞬态响应分析,傅立叶分析。第四类参数扫描,包括温度特性分析,参数扫描分析。第五类统计分析,包括蒙托卡诺分析,最坏情况分析。第六类逻辑模拟,包括逻辑模拟,数/模混合模拟,最坏情况时序分析。在使用的过程中,它接受网单文件的输入,并列方程进行计算求解,最后输出结果。仿真的结果一般由图形文件(*.DAT)和数据文件(*.OUT)两部分组成。(2)电路图编辑模块。其主要功能是以人机交互方式在屏幕上绘制电路图,设置电路中元器件的参数,生成多种格式要求的电连接网表。在改程序中可直接运行Pspice及其他配套功能模块。(3)激励信号编辑模块。其主要功能是以人机交互方式生成电路模拟中需要的各激励信号源,包括瞬态分析中需要的脉冲,分段线性,调幅正弦,调频,指数等5种信号波,形和逻辑模拟中需要的时钟,脉冲,总线等各种信号。(4)模拟参数编辑模块。其主要功能是编辑来自厂家的器件的数据信息,生成Pspice模拟时所需要的模拟参数。因为尽管PspiceA/D的模拟库中提供了1万多种元器件和单元集成电路的模拟参数,但在实际应用中仍有用户需采用未包括在模拟参数库中的元器件,这是Model Editor软件就显得至关重要。(5)波形显示和分析模块。其主要功能是将PSpice的分析结果用图形显示出来。(6)电路设计优化模块。其主要功能是自动调整元器件的参数设计值,使电路的特性得以改善,实现电路的优化设计。2.3 PSpice的基本操作2.3.1 使用Capture模块编辑电路图 (1)新建设计项目 (2)放置元器件:用鼠标单击原理图绘制窗口,选择Place/Part,或点击窗口右侧对应的绘图工具快捷键,出现Place Part对话框。在Part窗口键入元器件名称,点击Part Search,查找相应的元件。 (3)连线与设置节点:电路图连线。Place/Wire(shift+w),单击右键,单击End Wire结束连线。设置节点名。Place/Net Alias,在Alias中输入节点名,单击OK,将出现的小方框移到节点名的位置,单击左键即可,单击右键,选中End Mode,结束节点名设置。 (4)编辑元件属性:双击元器件,在Property Editor对话框中设置参数。或者双击参数,在Value栏下设置参数。单击OK即可。2.3.2 电路仿真 电路仿真包括静态工作点分析(将电路中的电容开路,电感短路,针对电流的直流电平值,计算电路的直流偏置电压)、瞬态分析(求电路的时域响应)、傅里叶分析(在瞬态分析完成后,计算输出波形的直流、基波和各次谐波分量)、直流分析(当电路中某一参数在一定范围内变化时求电路的直流偏置特性)、直流传输特性分析(计算电路的直流小信号增益,输入电阻和输出电阻)、交流分析(、参数扫描分析和温度分析等。 现在就以直流分析为例讲述电路仿真的步骤:(1)用Capture软件画好电路图。(2)设置分析类型和参数:单击Pspice/New Simulation Profile,在Name栏键入模拟类型组的名称,单击Create。在Analysis type栏中选DC Sweep;在Options栏中选Primary Sweep。在Sweep variable栏中选Voltage source,在Name栏中填入Vs,意思是以电压源Vs为变量。在Sweep type栏中选Linear。在Start栏中填入-0.3V,在End栏中填入+0.3V,在Increment栏中填入0.03V,意思是Vs从-0.3V+0.3V作线性变化,步长为0.03V。设置完单击OK。(3)运行Pspice。(4)在Probe窗口中,执行Trace/Add Traces,选择要显示的变量名。单击OK即可看到电路电压传输特性曲线。3 RLC串联电路的谐振分析3.1 创建电路图 图3.1 RLC串联谐振电路图3.2 理论分析3.2.1 基本原理图3.2所示为RLC串联电路,在可变频的正弦电压源Us激励下,由于感抗、容抗随频率变动,所以电路中的电压、电流响应亦随频率变动。图3.2 RLC串联谐振示意图电路的输入阻抗Z(jw)可表示为:频率特性表示为: 在输入电压Ui为定值时,电路中的电流的的表达式为: 可以看出,由于串联电路中同时存在着电感L和电容C,两者的频率特性不仅相反,(感抗与w成正比,而容抗与w成反比),而且直接相减(电抗角差180)。可以肯定,一定存在一个角频率w0,是感抗和容抗相互完全抵消,即X(jw0)=0。当w=w0时,X(jw0)=0,电路的工作状况将出现一些重要的特征,现分述如下:(1),就是I(jw0)与Us(jw0)同相,工程上将电路的这一特殊状态定义为谐振,由于是在RLC串联电路中发生的谐振,又常称为串联谐振。有上述分析可知,谐振发生的条件为: 由上式可知电路发生谐振的角频率w0和频率f0为: 可以看书,RLC串联电路的谐振频率只有一个,而且仅与电路中的L、C有关,与电阻R无关。W0(或f0)称为电路的固有频率。因此只有当输入信号Us的频率与电路的固有频率f0相同时,才能在电路中激起谐振。取电阻R上的电压U0作为响应,当输入电压Ui的幅值维持不变时,在不同频率的信号激励下,测出U0之值,然后以f为横坐标,以U0/Ui为纵坐标,会出光滑的曲线,此即为幅频特性曲线,如图:在处,即幅频特性曲线尖峰所在的频率点产生谐振,此时,XL=Xc,电路呈纯阻性,电路阻抗的的模为最小。在输入电压Ui为定值时,电路中的电流达到最到最大值,且与输入电压Ui同相位。从理论上讲,此时Ui=UR=U0,UL=UC=QUi,式中的Q称为电路得品质因数。3.2.2 理论计算结果 根据原理和公式,串联谐振电路的阻抗随频率变化为,阻抗模为,因此可得在ww0时,X(jw)0,(jw)0,工作在容性区,Rw0时,X(jw)0,(jw)0,工作在感性区,R|Z(jw)|,且。因此可以看出|Z(jw)|是随着频率的变化先从无穷大减小,再又增加到无穷大的,最小值所对应的w是谐振频率,如图3.3所示。 图3.3 阻抗的幅频响应而阻抗角的表达式为,的值先从无穷大减小到0,又从0增加到无穷大。因此阻抗角(jw)先从减小到0,再从0增加到。如图3.4所示。 图3.4 阻抗的相频响应 由于电压值保持恒定,故电流的幅频响应曲线应和电阻的相反,为先从0增加到某一最大值(U/R),再从这一最大值减小至0.而相同的,对于电阻R上的电压,由于电阻不变,由U=IR知,电阻上的电压的幅频曲线与电流曲线相一致。电流的幅频曲线如图3.5所示。 图3.5 电流谐振曲线 根据原理,我们知道,其中,理论曲线如图3.6所示。UC和UL曲线的交点所对应的值就是。对于Q值,由公式Q=wL/R可以得出,Q随电阻增大而减小。 我们可计算出, 图3.6 UL、UC的幅频特性曲线 R=200时, R=400时, R=800时,3.3 模拟过程及参数设置 在PSpice的Schematics程序中画好电路图后,按照图3.1设置好参数,分别将电阻的阻值设置为200、400、800欧姆,分别进行仿真,观察模拟结果波形。设置好参数后,单击Analysis中的Setup进行仿真设置。对此电路图,我们需要分析的是频率响应,因此选择交流分析(AC Sweep),在弹出的对话框的AC Sweep type中选择Decade,意思是以10倍频方式扫描。在Sweep Parameters栏中的Start Freq中填1K,End Freq中填1MEG,单击OK即可。再单击Analysis中的Simulate即可进行仿真。在弹出的Probe窗口中,可执行Trace/Add Trace命令,在Trace Expression文本框中输入自己需要观察的变量即可看到相应的波形。3.4 模拟结果和比较分析(a) 电阻为200欧姆(b) 电阻为400欧姆(c) 电阻为800欧姆图3.7电阻上电压的幅频曲线(a) 电阻值为200欧姆(b) 电阻值为400欧姆(c) 电阻值为800欧姆图3.8 电路中电流的幅频曲线(a) 电阻值为200欧姆(b)电阻值为400欧姆(c) 电阻值为800欧姆图3.9电感上电压和电容上电压的幅频曲线(a) 电阻值为200欧姆(b) 电阻值为400欧姆(c) 电阻值为800欧姆图3.10 阻抗模的谐振曲线(a) 电阻值为200欧姆(b) 电阻值为400欧姆(c) 电阻值为800欧姆图3.11 阻抗角的谐振曲线这个电路图有三个模拟,要改变电阻的值来观察在不同的电阻情况下的电流、各电压以及谐振点、Q值的变化,模拟的结果可以从Probe窗口中的波形图看出来。如图3.7-3.11所示。由图,我们可以看出,电路中电阻的阻值不同,则会使电阻电压和电流都不同,虽然趋势一样,但最大值会不同,电阻越大,则电压和电流都越大,越接近于电源电压1.5V。电感上和电抗上的电压,在200欧姆和400欧姆时,趋势是电抗上电压先从某一值增加达到最大值再相交,电感先相交后达到最大值再减小,而在电阻值为800欧姆时,电抗是直接从最大值再减小和电感曲线相交的,电感是相交后就增加达到最大值,电抗少了一个从某一值增加到最大值的过程,而电感则少了一个从最大值减小的过程。这是因为前两种情况Q值大于0.707,而后一种情况Q值就小于0.707。同时,我们可以从图观察到,随着电阻值的增大,电抗曲线和电感曲线的交点所对应的电压值减小,即UC(jw0)=UL(jw0)减小。这是由于:当R=200时,,当R=400时,,当R=800时, ,当w=w0时,,当R增大时,UC(jw0)=UL(jw0)减小。对于阻抗值和阻抗角变化趋势是一样的,只是阻抗值的最小值会随着电阻值的增加而增加。在图中由于电阻值比较小,所以看不出来。阻抗角的变化更为平缓一些。在这三种情况中,谐振频率一直没变,因为由公式:可以看出,谐振频率只取决于电感和电容的大小,与电阻的大小无关。因此只要电感和电容没变,谐振频率就不会变。而对于Q值,有公式: 由电感上电压和电容上电压的幅频曲线图可以得出UC(jw0)=UL(jw0)减小,所以Q值也随着电阻值的增大而减小。5 结束语弹指一挥间,一学期的电路课程就结束了。虽然是考查课,但电路理论的知识重要性却不亚于任何其他课程,这是专业基础课程,后面的专业课都多少牵涉到电路理论知识,只有把基础理论学扎实了,后面的专业课才能学的得心应手。非常感谢向老师把我们的考试设置为课程设计和答辩的形式,不仅可以让我们巩固所学的电路理论知识,更让我们接触到电路的仿真,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来,培养我们的动手设计能力。这样的考核形式更能检验出我们学生的学习情况,因为它有足够的时间给我们准备,不至于一时发挥失常而造成考试不合格,只要态度认真就能完成好课程设计的任务。作业答辩更是为我们的毕业答辩铺平了道路,让我们及早的认识毕业答辩的情形,在毕业答辩时能有思想准备,稳定发挥。虽然完成课程设计的过程很艰辛,其中遇到了各种困难,但它锻炼了我们汲取知识的能力,所掌握的知识令我感动欣慰。再次感谢老师辛勤授课和指导。5 参考文献1 邱关源,罗先觉.电路.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2 华成英,童诗白.模拟电子技术基础.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3 赵世强.电子电路EAD技术.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04 李永平,董欣主,宋小涛.Pspice电路原理与实现.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4 附件:大学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规范一、毕业论文(设计)格式规范一份完整的毕业论文(设计)材料一般应包括下列内容:(一)题目;(二)目录;(三)论文主体(包括中英文摘要及关键词;正文;致谢;参考文献等);(四)附录。具体分述如下: (一)题目题目应力求简短、精确、有概括性,直接反映毕业论文(设计)的中心内容和学科特点。题目一般不超过20个汉字,如确有必要,可用副标题作补充。(二)目录毕业论文(设计)必须按其结构顺序编写目录,要求层次分明,体现文章展开的步骤和作者思路。目录格式是论文的结构层次,反映作者的逻辑思维能力,所用格式应全文统一,每一层次下的正文必须另起一行。目录独立成页,以章、节、小节来编排。(三) 论文主体1、中英文摘要及关键词摘要一般不分段,不用图表,以精炼的文字对毕业论文(设计)的内容、观点、方法、成果和结论进行高度概括,具有独立性和自含性,自成一篇短文,具有报导作用。中文摘要一般以200-300个字为宜。关键词是反映毕业论文(设计)内容主题的词或词组,一般35个。其中英文摘要与中文摘要基本对应,英文关键词之间用分号分开,最后一个关键词后不加任何标点。2、正文包括引言、正文、结论等部分。(1)引言引言也称前言、导论、导言、绪言、绪论等。它的作用是向读者初步介绍文章的背景和内容,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为什么写这篇文章,要解决什么问题;论文的主要观点;与课题相关的历史回顾;写作资料的来源、性质及其运用情况,论文的规划和简要内容;研究中的新发现;课题的意义等。(2)正文正文是论文的核心部分,是作者学术理论水平和创造性工作的综合体现,是作者运用掌握的材料与方法进行论证、得出结论的部分,其任务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根据不同论文研究的课题性质、研究方法的不同,理论型、实验型和描述型论文的正文格式和写法不尽相同,但他们的要求是一致的。即:主题明确:全文围绕主题展开讨论,不离题;论证充分:有观点、有思路、有材料、有说服力;结论清楚:研究导出的结论不含糊、易理解;逻辑严密:文字精炼流畅、条理清晰。(3)结论结论是论文要点的回顾和提高,是整个研究过程的结晶,是全篇论文的精髓。结论中应对本篇论文解决了什么问题,得出了什么规律,存在什么问题给出明确的回答。撰写结论时,要注意精炼准确、总结提高、前后呼应。3、致谢(无必要时可省略)以精练的文字,对在毕业论文(设计)工作中直接给予指导、帮助的人员表示谢意,言辞恳切,实事求是。4、参考文献毕业论文(设计)须在论文的最后列出参考文献。参考文献应以公开发表过的、作者真正阅读过的、与论文密切相关的或直接引用的为限,未发表过的论文、试验报告、内部资料等不宜列入。参考文献的列写必须严格按照毕业论文(设计)中引用的先后顺序依次列写。参考文献的列写格式,详见“毕业论文(设计)的书写规范与打印要求”。(四)附录(无附录时可省略)凡不宜收入正文中的、又有价值的内容可编入毕业论文的附录中。如:大号的设计图纸;篇幅较大的计算机程序(但以研究软件程序为主的毕业论文题目,其程序可作为正文的一部分);过长的公式推演过程。其它内容如译文及原文、专题调研报告、文献综述等可另行装订成册。二、毕业论文(设计)的书写规范与打印要求(一)书写规范1、 引用有关政策、方针性内容务必正确无误,不得泄漏国家和单位机密。2、使用普通语体文写作,体例统一,文句通顺,无语法错误,简化字符合规范,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符号的上下角标和数码要写清楚且位置准确。3、采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31003102-93)规定的计量单位和符号,单位用正体,符号用斜体。4、使用外文缩写代替一术语时,首次出现的,应用括号注明其含义,如CPU(Central Processing Unit,中央处理器)。5、国内工厂、机关、单位的名称等应使用全名,如不得把“大学”简写成“衡阳师院”或“衡师院”。6、公式应另起一行并居中书写,一行写不完的长公式,最好在等号处或在运算符号处转行。公式编号用圆括号括起,示于公式所在行的行末右端。公式编序可以全文统一,依前后次序编排,也可以分章节编排,但二者不能混用。文中公式、表格、图的编排应统一。7、文中引用某一公式时,应写成:“由式(5)可知”。8、文中表格可以全文统一编序,也可以逐章独立排序,表序必须连续。文中引用表格时,“表”在前,序号在后,如:“见表8”。 表格格式可采用三线表,表格的名称和编号应居中,并位于表格上方,表序在前,表名在后,其中空一格,表名末不加标点符号。如: 9、文中插图都应有名称和序号,可以全文统一编序,也可以逐章独立排序,图序必须连续。文中引用插图时,“图”在前,序号在后,如:“见图12”。图的名称和编号应居中并写于图的下方,图序在前,图名在后,其中空一格,末尾不加标点。如: 插图应用Word文档绘制,或用CAD绘制后插入,不得用铅笔、钢笔、圆珠笔等绘制(特殊情况除外)。10、“正文”中如对某一术语或情况需加解释而又不宜写入正文时,应在此“术语”或“情况”后引入注释符号,置于右上角,有多个注释时,应依次编号,如:、。11、参考文献的书写格式:参考文献采用宋体5号字。正文引用参考文献依次编序,其序号用方括号括起上标注出。如“效率可提高25%2”,表示此结果援引自文献2。各类参考文献的编排格式及示例如下:a. 专著、论文集、学位论文、报告序号作者.文献题名文献类型标识.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1刘国钧,陈绍业,王凤翥.图书馆目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57,15-18.2辛希孟.信息技术与信息服务国际研讨会论文集:A集C.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3张筑生.微分半动力系统的不变集D.北京:北京大学数学研究所,1983.4冯西桥.核反应堆压力管道与压力容器的LBB分析R.北京:清华大学核能技术设计研究院.1997.b. 期刊文章序号作者.文献题名J.刊名,年,卷(期):起止页码.5何龄修.读顾城南明史J.中国史研究,1998,(3):167-173.6金显贺,王昌长,王忠东,等.一种用于在线检测局部放电的数字滤波技术J.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3,33(4):62-67.c. 论文集中的析出文献序号析出文献作者.析出文献题名A.原文献作者(任选).原文献题名C.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析出文献起止页码.7钟文发.非线性规划在可燃毒物配置中的应用A.赵玮.运筹学的理论与应用中国运筹学会第五届大会论文集C.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1996.468-471.d. 报纸文章序号作者.文献题名N.报纸名,出版日期(版次).8谢希德.创造学习的新思路N.人民日报,1998-12-25(10).e. 国际、国家标准序号标准编号,标准名称S.9GB/T 16159-1996,汉语拼音正词法基本规则S.f. 专利序号专利所有者.专利题名P.专利国别:专利号,出版日期.10姜锡洲.一种温热外敷药制备方案P.中国专利:881056073,1989-07-26.g. 电子文献序号作者.电子文献题名电子文献及载体类型标识.电子文献的出处或可获得地址,发表或更新日期/引用日期(任选).11王明亮.关于中国学术期刊标准化数据库系统工程的进展EB/OL./pub/wml.txt/980810-2.html,1998-08-16/1998-10-04.12 万锦堃.中国大学党报论文文献(1983-1993).英文版DB/CD.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6.h. 各种未定义类型的文献序号作者.文献题名Z.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 徐超.氧化锌的制备、改性及其光催化研究 学位论文硕士 2010:22-23贺敏强 表面分子印迹微/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博士论文2012张邦文, 谢长生, 胡军辉, 王辉虎, 桂阳海. 金属纳米粒子在聚合物中的磁致排列实验及分子动力学模拟.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2006, 26(11): 2131-2134注:A-论文集中的文章;J期刊;C论文集;M书;N报刊;D学位论文;S标准;P专利;EB/OL电子文档参考文献与注释的区别参考文献是作者写作论文时所参考的文献书目,一般集中列表于文末;注释是对论文正文中某一特定内容的进一步解释或补充说明,按序列在文末参考文献前。参考文献序号用方括号标注,注释用数学加圆圈标注(如、)。(二)毕业论文(设计)打印要求1、毕业论文(设计)应按规定格式用激光打印机单面打印,纸张大小一律使用国际标准A4型复印纸。2、页面设置:版心为297210mm;上下页边距均为3cm,左页边距为2.5cm,右页边距为2cm,装订边0.5cm;页码居中;其余设置采取系统默认设置。 3、论文题目:使用三号黑体字,加粗,居中放置。4、系、专业、学号、作者姓名、指导教师姓名(小四号宋体字,加粗),依次排印在论文题目下(上空二行,居中)。系 专业(学号)(姓名)指导教师5、摘要(上空二行,缩进2个汉字字符)中文摘要采用宋体五号字,英文摘要采用五号“Time New Roman”字型;行距设置为固定值22磅。摘要(宋体,五号字,加粗)(宋体五号字)6、关键词中文关键词采用宋体五号字,英文关键词采用五号“Time New Roman”字型;行距设置为固定值22磅。关键词(宋体,五号字,加粗);(宋体五号字)7、目录每章题目用黑体字,每节题目用宋体字,并注明各章节起始页码,题目和页码用“”相连,如下所示:目 录(黑体四号字)(自然空二行)1. (1)(黑体小四号字)1.1 (2) (宋体五号字) 1.1.1 (6) (宋体五号字) 2. (40) (黑体小四号字) 8、正文字体要求每章题目左顶边、黑体四号字;每节题目左顶边、黑体小四号字;每小节题目左顶边、黑体小四号字。正文文字用宋体小四号汉字和小四号“Times New Roman”英文字体,每自然段首行缩进2个汉字字符。9、行间距要求正文行距设置:设固定值22磅。每章题目与每节题目之间的行距设置:段前1行、段后1 行。 每节题目与小节题目之间的行距设置:段后0.5 行。10、正文章节序号编制章,编写为:1. ,2., 3.,。节,编写为:1.1、1.2,2.1、2.2。小节,编写为:1.1.1, 1.1.2。小节以下层次,先以括号为序,如(1),(2);再以圈圈为序,如, 。正文字体、行间距要求及章节序号编制如下所示:1 (黑体四号字,段前1行、段后1行)1.1 (黑体小四号字,段后0.5行)- - - - - - - -(内容省略)- - - - - - (宋体小四号字,首行缩进2个汉字字符) 1.2 (黑体小四号字,段前0.5行、段后0.5行)- - - - - - - - -(内容省略)- - - - - - - - - - - - - - - - - -1.2.1 (黑体小四号字) - - - - - - - - -(内容省略)- - - - - - - - - - - - - - - - - -1.2.2 - - - - - - - - -(内容省略)- - - - - - - - - - - - - - - - - - 22.1 - - - - - - - - -(内容省略) - - - - - - - - - - - - - - - - -2.2 - - - - - - - - -(内容省略)- - - - - - - - - - - - - - - - -11、毕业论文(设计)打印顺序依次为:论文题目 系、专业、学号、作者姓名、指导教师姓名 摘要 关键词 目录 正文 文后注(可省项)参考文献 英文题目、系、专业、学号、作者姓名、指导教师姓名、摘要、关键词。三、毕业论文(设计)文本装订规范1、毕业论文(设计)文本按如下次序装订成册:封面 (格式见附件1,可从大学网页下载);毕业论文(设计)任务书(格式见附件2,可从大学网页下载);毕业论文(设计)开题报告(格式见附件3,可从大学网页下载);毕业论文(设计)成绩评定表(格式见附件4,可从大学网页下载);毕业论文(设计)(包括毕业论文(设计)打印要求中第11项的所有内容);附录(无附录时可省略);封底。2、 附件另行装订毕业论文(设计)材料较多,且不宜收入正文中的有关材料,如译文及原文、专题调研报告或开题报告、过长的公式推演过程、非软件设计题目中篇幅较大的计算机程序等,可按如下次序装订成册:封面 ;目录;调研报告、文献综述;外文翻译及原文(译文在前,原文在后);公式推演过程、计算机程序等;封底。3、某些特殊专业毕业论文(设计)文本、图纸等较多时,应按要求整理完毕后装入专用资料袋或专用资料盒,做到资料齐全、工整美观。 四、毕业论文(设计)任务书填写说明(一) 毕业论文(设计)任务书是指导教师根据已经确定的毕业论文(设计)题目下达给学生的一种教学文件,是学生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独立从事毕业论文(设计)工作的依据。任务书由指导教师负责填写,经教研室主任和系主任审查后下达给学生。(二) 任务书必须针对每个学生下达,不能多人共用,若是几人共同完成的课题,必须是每人各有专题,各有侧重。选题要恰当,任务要明确,难度要适中,份量要合理,使每个学生在规定的时限内,经过自己的努力可以完成任务书规定的设计和研究内容。(三) 任务书一经下达,不得随意改动。(四)填写基本要求:1、毕业论文(设计)的研究内容(或任务、目标):(1)工程设计类课题:明确设计具体任务,设计原始条件及主要技术指标;设计的具体要求、该学生的侧重点、应完成的工作量(如开题报告、设计说明书、图纸、译文及计算机应用要求等)等内容应填写具体、明确。(2)软件开发类课题:明确软件开发的具体任务,一般应包括弄清系统的现状及其发展趋势,建立仿真模型,编写计算机程序,上机调试与结果分析等具体内容,应完成的工作量要求(如开题报告、论文、译文、程序以及程序使用说明等)要填写具体、明确。(3)实验研究或科研类课题:明确课题的来源,具体任务目标,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及其评述;该学生的研究重点,研究的实验内容、实验原理及实验方案;计算机应用及工作量要求(如论文、开题报告、译文等)应填写具体、明确。(4)文科类毕业论文:明确课题的任务、方向、研究范围和目标,查阅文献、收集资料并整理分析,了解相关的研究历史和研究现状,要求完成的工作量(论文文献评述、译文等)。2、 毕业论文(设计)进度安排:指导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安排工作进度。 3、主要参考文献与资料:在确定了毕业论文(设计)题目和明确了基本要求后,指导教师应给学生提供一些相关资料和相关信息,指导学生收集主要参考资料和文献。4、教研室意见一栏,各系可根据实际情况调整为指导小组组长签名等。五、毕业论文(设计)成绩评定表填写说明(一)学生的毕业论文(设计)成绩,采用五级计分制(优秀、良好、中等、及格、不及格),由答辩委员会根据论文质量、答辩情况及指导教师和评阅教师意见综合评定。(二)评定学生的毕业论文(设计)成绩,主要看工作任务的完成情况和工作质量,同时考虑学生在毕业论文(设计)过程中的表现和能力(含设计思想、知识运用、工作能力、创造精神、工作作风等),全面衡量,实事求是。最终成绩的优秀与良好率之和应控制在50%以内,优秀率控制在10%以内。(三)指导教师评语指导教师必须认真而全面考核学生毕业论文(设计)工作的全过程,对学生的毕业论文(设计)任务完成情况、知识应用能力、独立工作能力、创新能力、外语水平、文本质量和工作态度等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写出评语(评语应在200字以上,用钢笔填写),并给出建议成绩。(四)论文评阅人评语论文评阅人着重审阅论文文本,考查其工作思路、理论观点、知识应用能力、创新精神、外语能力及毕业论文(设计)文本、图纸的规范性等,给出客观公正的评价,写出评语(评语应在200字以上,用钢笔填写),并给出建议成绩。(五)答辩小组和答辩委员会评语答辩小组和答辩委员会着重审查论文质量,考查学生答辩时的思维能力、综合表达能力、基本理论和基本概念及回答提问的情况等,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写出评语,并由答辩委员会根据指导教师、评阅人评阅意见及答辩小组意见确定学生最终成绩。六、毕业论文(设计)相关附件材料一览表附件1:大学毕业论文(设计)封面附件2:大学毕业论文(设计)任务书附件3;大学毕业论文(设计)开题报告附件4:大学毕业论文(设计)成绩评定表(一)、(二)、(三)附件5;大学毕业论文(设计)附件封面附件6:大学院级优秀毕业论文(设计)压缩文稿格式附件7:大学院级优秀毕业论文(设计)登记表附件8:大学毕业论文(设计)指导性评分标准附件9:大学外聘毕业论文(设计)指导教师申报表附件10:大学毕业论文(设计)成绩表附件11:大学毕业论文(设计)选题情况表附件12:大学毕业论文(设计)质量分析报告附件13:大学毕业论文(设计)参考选题一览表附件1:大学 毕业论文(设计)题 目: 所 在 系: 专 业: 学 号: 作者姓名: 指导教师: 年 月 日附件2:大学毕业论文(设计)任务书论文题目学生姓名学 号专 业班 级指导教师职 称起止时间年 月 日 至 年 月 日一、毕业论文(设计)的研究内容(或任务、目标):二、论文进度安排:三、主要参考文献与资料:指导教师意见: 签名: 年 月 日教研室意见: 负责人签名: 年 月 日系审核意见:负责人签名: 年 月 日附件3:大学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开题报告论文题目学生姓名学 号专 业班 级指导教师职 称一、选题的目的、意义及国内外研究动态:二、主要研究内容、创新之处:三、研究方法、设计方案或论文提纲:四、完成期限和预期进度:五、主要参考资料:六、指导教师意见:签名: 年 月 日 开 题 报 告 会 纪 要时间地点与会人员姓 名职务(职称)姓 名职务(职称)姓 名职务(职称)会议记录摘要:会议主持人:记 录 人:年 月 日教研室(或开题报告评审小组)意见:负责人签名: 年 月 日系工作小组意见:负责人签名: 年 月 日附件4:大学毕业论文(设计)成绩评定表(一)毕业论文(设计)题目学生姓名专业班级学号指导教师评语:建议成绩:指导教师签名: 年 月 日 大学毕业论文(设计)成绩评定表(二)毕业论文(设计)题目学生姓名专业班级学号评阅人评语:建议成绩:评阅人签名: 年 月 日 大学毕业论文(设计)成绩评定表(三)毕业论文(设计)题目学生姓名专业班级学号答辩时间地点答辩小组成员姓名职务(职称)姓名职务(职称)答辩小组评语: 建议成绩: 组长签名: 年 月 日系答辩委员会意见:评定成绩 负责人签名: 年 月 日附件5:大学毕业论文(设计)附 件题 目: 所 在 系: 专 业: 学 号: 作者姓名: 指导教师: 年 月 日附件6:优秀毕业论文(设计)压缩文稿格式毕业论文(设计)题目(3号黑体,居中)专业学生: 指导教师:(小4号宋体,居中)摘 要: (小5号宋体)关键词:; (小5号宋体)Abstract: (5号,字体为Times New Nomen)Key words:(5号,字体为Times New Nomen)正文:5号宋体,行距设置为固定值22磅。1级标题:4号宋体加粗居中2级标题:小4号宋体加粗左顶格3级标题:5号宋体加粗左顶格参考文献:小5号宋体注:1、向学院推荐的优秀毕业论文(设计)采用本压缩文稿格式;2、压缩文稿字数控制在30004000之间。附件7:大学本科毕业生院级优秀毕业论文(设计)登记表系部(签章)_专业_年级_ 年月 日序号学号学生姓名毕 业 论 文 (设 计) 题 目指导教师情况备注姓名职称学位所在单位附件8:项 目 优 秀中 等不 及 格选题与开题设计选题思想明确,选题新颖,具有理论意义或实用价值;开题设计思路清晰选题尚可,有基本的开题设计思路选题不当,不适合作毕业论文(设计)文献查阅熟悉文献查阅方法,了解所做题目的国内外发展动态,全部阅读完教师指定的核心文献基本熟悉文献查阅方法,对所做题目的国内外发展动态了解不够,阅读完大部分教师指定的核心文献不熟悉文献查阅方法,对所做题目的国内外发展动态基本不了解,教师指定的核心文献大部分未阅读实验或实地考察实验过程及原始数据记录完整,结果清楚可靠。实地考察目的明确,方案可行,考察过程记录完整,结果清楚对实验过程及原始数据作了主要的记录,结果较清楚可靠。有实地考察目的和方案,记录了主要的考察过程内容,结果较明朗实验过程及原始数据基本上未作记录,结果来历不明。没有实地考察目的、方案及考察过程内容记录,结果依据不明论证能力能综合运用所学专业知识和相关学科知识分析问题,主题突出,概念准确,论证严密。理论分析与计算正确,相关文献资料、实验或考察数据引用准确基本上能综合运用所学专业知识及相当学科知识分析问题,主题较突出,概念较准确,论证较严密。理论分析与计算基本正确,相关文献资料、实验或考察数据引用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