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总复习 专题1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考点3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_第1页
高考历史总复习 专题1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考点3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_第2页
高考历史总复习 专题1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考点3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_第3页
高考历史总复习 专题1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考点3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_第4页
高考历史总复习 专题1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考点3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到乌蒙山区的昭通;从甘肃中部的定西,到内蒙古边陲的阿尔山,看真贫、知真贫,真扶贫、扶真贫,成为“花的精力最多”的事;“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实施精准扶贫”考点3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一、汉朝州刺史的设置(b)1设置:汉武帝时期,全国被划分为13个监察区域,称为十三州部,每州设刺史一人,监察地方高官和诸侯王。其职责是监察地方政治。2目的: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3演变:东汉后演变为地方行政机构。二、唐朝三省六部制(b)1机构与职能:唐代中央设中书省(起草)、门下省(审核)和尚书省(执行),三省最高长官都是宰相。尚书省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2特点:相权一分为三、互相牵制;各司其职、分工合作。3影响:相权一分为三,有利于加强皇权;三省分工明确,既有合作,又相互牵制和监督,有利于科学决策,提高行政效率;标志着中国古代中央官僚制度的完善,为后世所沿用。微点拨隋唐时期确立的三省体制,使相权一分为三,皇权得以加强,标志着君主专制制度的成熟。三、宋朝分割相权的措施(b)1行政权:设中书门下(政事堂)掌管,长官称“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简称同平章事),职务相当于宰相,增设参知政事为副宰相。2军事权:设枢密院管军事,长官为枢密使。3财政权:设三司总理财政,长官为三司使。四、元朝行省制度(b)1设置(1)以行中书省作为常设地方行政机构,全国分设十个行中书省(行省)。行省行使权力时受中央的节制,行政官员不能更改赋税征收制度,不得调动军队。(2)两个单列的行政区划,即中书省直辖的“腹里”和宣政院管辖的西藏、四川和青海部分地区(宣政院是管理全国佛教和藏族军民政教事务的中央官署)。2意义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调整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为明清所沿用,成为我国行省制的开端。微点拨(1)在古代,中书省的职权并不完全相同。唐朝的中书省是三省中的一省,是决策机构,元代的中书省则为最高行政机构。(2)元代并不是所有地区都由行省管辖,如河北、山西、山东由中央直辖(中书省),边远民族地区设宣慰司,西藏由宣政院管理。五、中国古代中央政治制度的特点(d)史实特点趋势(1)秦朝:三公九卿制(2)唐朝:三省六部制(3)宋朝:二府三司制(4)明朝:明太祖废丞相,权分六部;明成祖设内阁(5)清朝:雍正设军机处(君主专制达到顶峰)(1)相权逐渐被分散、削弱(2)皇权逐渐增强(3)分权制约是主要形式(4)在一定程度上也制约皇权的随意性(5)皇权与相权的矛盾贯穿始终专制皇权日益强化,相权日益被分散直至丞相制度被废除六、中国古代地方管理制度演变的特点(d)史实特点趋势(1)秦朝:郡县制(2)汉朝:郡国并行制;设刺史(3)唐朝:道、州、县(4)宋朝:路、州、县(5)元朝:行省制(1)地方行政体制日益完善(2)中央对地方控制日益严密(3)地方监察体系日益完备(4)地方权力日益集中到中央中央集权逐渐加强,地方权力不断削弱微点拨从汉至元在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斗争中,中央一直强化对地方的领导、监督和制约,采取调整地方结构和分割限制地方权力的措施,加强中央集权统治。七、中国古代王朝的监察体制加试(c)1演变朝代机构或官员职能秦朝中央: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系统地方:郡监御史掌管监察汉朝中央:御史大夫其主管的机关是当时最主要的监察机构地方:十三州部刺史监察地方政治唐朝御史台定期到京都各监狱视察执法情况北宋提点刑狱司专职监察刑狱元朝御史台人命重案送御史台,御史可以纠举官吏2.评价(1)积极: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监督官员规范执法,防止贪污腐败。(2)消极:专制制度的本质决定其实际效能有限;监察官员是皇帝的耳目,并不代表社会履行职责;监察机构贪赃枉法的情形司空见惯。八、中国古代的世官制、察举制与科举制加试(d)1世官制:先秦时期由贵族子弟世代继承祖上的权位制度。2察举制:由官吏察访合适的人才向中央推荐并由中央予以任用的选官制度。(1)汉武帝时期,诏令中央和地方高官向中央举荐有德行和才能的人(贤良)做官。(2)魏晋南北朝时期,察举制发展为九品中正制。“中正”(推荐者)依据德才(实际是门第)对当地人物进行评定,区别高下列为九等,“中正”所评定的品级,成为授官的依据。(3)特点:从考选的对象、内容、方式和程序都体现出封闭性;形式上以官取士,百姓不得参与,无法促进社会各阶层的流动。3科举制:考试选官的制度(1)背景:门阀士族衰弱;庶族地主崛起。(2)发展历程:隋朝创立,科举制成为历朝主要的选官制度;明清发展为八股取士。(3)评价:(科举制是读书、考试、选官三位为一体)积极性:突破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情形;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社会公平与公正;中央掌握了选官权,加强了中央集权。消极性:科举考试的内容多为儒家经典,压抑了知识分子进取精神和创造能力;科举制实际上是将知识分子引入统治集团,且被最高统治者控制的制度。微点拨隋朝以后,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科举制成为选官的主要途径,但不是唯一途径。恩荫制度、举荐制度、破格提拔等方式在选官途径中,起着辅助的作用。主题一中央政治制度的创新史料实证1中国古代从九卿到六部的变化2强化皇权与制约皇权史论总结1汉至元政治制度的发展特点(1)一个“继承”:西汉和唐朝分别继承了秦朝和隋朝的政治制度。(2)两个“趋势”:丞相制度的变化体现了君主专制不断强化的趋势;地方行政制度的变化体现了中央集权不断加强的趋势。(3)三个“创新”:开创了三省六部制(中央行政制度)、行省制(地方行政制度)和科举制(人才选拔制度),对中国古代乃至对当今社会都有重要影响。2唐代三省六部制的特点(1)相权三分:中书省拟定政令,门下省审核政令,尚书省执行政令,这样既能相互制衡,也能分工合作,从而提高行政效率。(2)职权分明:三省职权按行政程序划分,一切政令从起草(中书省)、审核(门下省)至执行(尚书省),都经由三省处理。(3)加强皇权:分散了宰相及中央机构的权力,互相牵制;同时,将尚书省权分六部,既限制了地方割据势力的产生和发展,又推动部门牵制与机构运转。(4)节制君权:皇帝所颁政令,未经政事堂通过,不能施行,以相权节制君权,可弥补君主才干的不足。主题二趋向公平的选官制度史料实证探究以上史料反映了怎样的选官制度及其发展趋势?提示制度:九品中正制、科举制。发展趋势:标准由重出身门第到才学,选拔权力由地方转向中央,体现了公平公正的发展趋势。史论总结1图表记忆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2科举制实施的作用(1)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员的权力,从世家大族的手里集中到中央政府,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政局的稳定和多民族国家的巩固。(2)把读书、考试与做官联系起来,推动了中国古代教育事业的发展和官员文化素质的提高。(3)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自然科学的发展。1(2016浙江高考)中国古代中央集权的强化,往往通过采取弱化相权、完善监察体制、调整中央和地方关系等手段来实现,在这一过程中政治架构的设计与职权的变更较为突出。下列选项中,在地位和职权上大体相当的一组是()A东周诸侯国与元行省B唐政事堂与宋中书门下C西汉州刺史与明监察御史D宋提点刑狱司与明通政司答案B解析东周时期,诸侯国实力增强,在地方上有很大的权力,不听从周天子的指挥,而元代行省隶属于中央,是中央在地方的派出机构,故A项错误;唐代实行三省六部制,另设政事堂作为宰相议事的机构,后来逐渐演化为协助皇帝统治全国的决策机关,凌驾于三省之上,宋代在三省之外,另设“二府三司”,中书门下掌握行政大权,负责处理政务,二者的地位和职权相当,故B项正确;西汉的州刺史是中央派出的监察地方的官员,级别不高,而明代的监察御史监察百官,巡视州县,故C项错误;宋代的提点刑狱司负责地方的司法审判事务,明通政司负责传递公文,故D项错误。答题感悟熟知教材基础知识,把握主干知识演变脉络,仍是备考不可忽视的环节。2(加试题)(2016浙江嘉兴联考)察举制在两汉时期历经损益。起初,被举荐的吏、民经皇帝策问后授官;后来,被举荐者需通过朝廷设置的相应科目考试后,才能得到官职。这说明察举制()A按出身授官不能适应统治需要B逐渐被九品中正制取代C以考举士成为主要的选拔方式D选拔官吏标准趋向客观答案D解析材料中体现出察举制的积极作用,故A项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出察举制被九品中正制所取代的信息,故B项错误;以考举士成为主要的选拔方式是科举制的特点,故C项错误;“起初,被举荐的吏、民经皇帝策问后授官;后来,被举荐者需通过朝廷设置的相应科目考试”说明选拔官吏标准趋向客观,故D项正确。3(20157月浙江学考)古代中国某政治制度规定,凡遇军国大事,中书省秉承皇帝旨意草拟意见,送门下省审议,由尚书省执行。该制度是()A三省制 B科举制C行省制 D内阁制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信息“中书省秉承皇帝旨意草拟意见,送门下省审议,由尚书省执行”可以判断该制度是三省制,故A项正确;科举制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B项错误;行省制是元朝在地方实行的制度,故C项错误;内阁是明朝在中央设置的机构,材料中没有体现,故D项错误。4(2015浙江文综)下列地方行政区划级别最低的是()A汉代益州郡 B唐代扬州C宋代扬州 D元代顺宁府答案D解析汉代行政区划是郡、县两级;唐、宋行政区划实行州、县两级制;元代行政区划以行省路府或州县四级区划系统为主。由此判断元代顺宁府行政级别最低,故选D。5(2016杭州满分检测)下图信息概述了某朝代政治上的部分特征。这应该是()A汉朝 B唐朝 C宋朝 D清朝答案C解析随着科举制的实行,门阀士族衰落,到宋代,门阀政治基本解体,宋代,实行“重文轻武”政策,文官地位超过武将,宋代宰相的权力被分为三部分,因此材料反映的朝代是宋代,选择C项符合题意。6(加试题)(2016金华押题交流)自唐初至武后时期,主要派遣御史监军。玄宗开始,改派宦官监军,一方面派宦官担任出征军队的都监,一方面在各藩镇设置监军使,以监护将帅,控制军队。这一变化反映了()A监察体系的不断完善B军事指挥系统的紊乱C地方割据势力的削弱D中央权势集团的消长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